第四章 植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19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植物保护
分类号: S464
页数: 2
页码: 210-2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种植业植物保护情况。
关键词: 作物经济 种植业 植物保护

内容

第一节 病虫种类
  一 水稻病虫
  50年代,洞口境内水稻病害有胡麻叶斑病、纹枯病,山区个别年份暴发穗颈稻瘟;虫害常见有二化螟、三化螟、稻苞虫、灰飞虱、叶蝉、负泥虫、象鼻虫、稻椿象等。60年代,山外双季稻区开始发生稻瘟病,早稻田出现少量稻纵卷叶螟。1969年在石江区大塘公社(现石江镇)九思生产队晚稻田首次发现褐飞虱,晚稻死杆倒苗。70年代,山外普及双季稻,水稻病害增加赤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及以后在部分地区发生的普通矮缩病和属检疫对象的白叶枯病。水稻虫害增加褐飞虱。因高杆改矮杆二化螟逐步减少,三化螟繁衍加快,由一年三代发展到四代。山区则出现了稻杆潜蝇以及少部地方的粘虫、大螟等混合交叉为害。80年代,水稻病害仍以稻瘟病、纹枯病为主,白叶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次之;水稻虫害仍以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为主,三化螟、稻椿象次之。
  二 主要旱粮病虫
  小麦:主要是病害,常见的有锈病、黑穗病、赤霉病等。1974年从调入的阿波、阿夫小麦种中带进了属检疫对象的毒麦。80年代小麦病害以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为主;害虫有蚜虫、瓢虫等。
  红薯:病害历来有甘腐病、软腐病和1964年传入的危害甚烈的黑斑病。
  三 主要经济作物病虫
  柑桔:病害主要是炭疽病、树脂病、疮痂病;害虫有蚧壳虫、红蜘蛛、潜叶蛾、天牛、花蕾蛆、锈壁虱。最严重的是矢尖蚧、红蜘蛛和炭疽病。
  茶叶:主要是茶赤枯病、茶毛虫、茶尺蠖、茶小绿叶蝉。
  棉花:主要是炭疽病、立枯病、黑果病和红铃虫、棉铃虫、金刚钻、斜纹夜蛾、叶跳虫、地老虎等。
  四 油菜病虫
  油菜主要是病害,历来有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虫害有菜白蝶、蚜虫、黄条跳䖬。
  五 蔬菜病虫
  常见的病害有绵腐病、青枯病、炭疽病、立枯病等;虫害有菜白蝶、黄条跳䖬、豆䖬螟、蚜虫、黄守瓜、地老虎、蜗牛、二十八星瓢虫等。
  第二节 病虫防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作物病虫防治。1955年在花鼓乡建立县病虫测报站,观察病虫发生发展规律和进行防治示范。推行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方针。
  水稻病虫防治 五六十年代贯彻“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防摆在首位。防的措施主要有:种子药剂消毒,对有效虫源田拔禾蔸搞三光,点灯诱蛾,摘卵块,拔枯心苗等。在治的方面,除使用化学药剂外,还发动群众采集黄藤根、闹洋花、大叶柳、苦楝子树叶等野生植物,生产各种土农药混合剂,效果尚佳。
  70年代二化螟基数下降,三化螟发生面广,其它多种病虫混合交叉为害。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和“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全面推广农业、生物、药剂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进入80年代主要以药物防治为主,辅以生物防治。
  经济作物病虫防治 主要是消灭病源。柑桔溃疡病,则烧毁病树,其它病虫害则剪除病枝、病叶、病果及清除园内落叶杂草。并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及时施行药物防治。
  第三节 植物检疫
  县内植物检疫,始于1956年。1958年根据中央和省统一规定控制的病虫害名录(检疫对象)由县农业局组织69人的调查组,在全县开展第一次普查,从9月25日到10月18日重点调查了100个农业社、3个国营农场及28个粮食仓库,发现县内有豌豆象、蚕豆象、水稻干尖线虫病、马铃薯块茎蛾、咖啡豆象、茶饼病、玉米干腐病、十字花科根肿病及小麦线虫病、柑桔吹绵蚧壳虫、兔丝子等危险性病虫和杂草。1964年又组织12人进行第二次普查,共普查了25个公社的119个生产队,访问213人。这次普查,因检疫对象缩小,原有的8种检疫对象只剩下马铃薯块茎蛾、水稻干尖线虫病两种,新发现属检疫对象的有红薯黑斑病。1977年第三次普查,在花园公社黄金大队万里生产队发现水稻白叶枯病。1976年,进行了第四次普查,发现县内有水稻白叶枯病、干尖线虫病、小麦线虫病、毒麦等4种。1983年1月3日国务院颁发《植物检疫条例》,县农业部门根据《条例》确定了专职植物检疫员1人,兼职检疫员19人,在全县开展对水稻、柑桔、茶叶、小麦、玉米、红薯、花生等主要农作物进行普查,到1986年共普查各种农作物18.98万亩次;检疫调进调出种子260万公斤、苗木79.6万株,查出违章事件66起,处理种子及产品367公斤、苗木4万株。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