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油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18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油料
分类号: S565
页数: 2
页码: 203-2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种植业粮油作物的油料情况,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大豆、花生、芝麻等。
关键词: 种植业 粮油作物 油料

内容

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大豆、花生、芝麻等。
  油菜全县各地均有种植,品种历为白菜型的洞口甜油菜,1952年种植面积4.82万亩,亩产38公斤。此品种成熟早,出油率高,在湖南省享有盛名。60年代引进甘兰型胜利油菜、川油2号、湘油2号、矮架早等品种;70年代又引进4030、黔油29、湘农汕2号、71—39、云油2号、辰油2号、慈油2号、甘油5号等优良品种,全部取代退化了的白菜型洞口甜油菜,种植面积超过6万亩,亩产突破40公斤,1981年发展到9.64万亩,亩产52公斤。1986年种植10.25万亩,亩产55公斤,总产5668.03吨,曾一度出现卖油难的局面。
  大豆洞口境内历有种植,分红豆、黄豆、黑豆等品种。民国时期,年种植面积一至两万亩,亩产50公斤左右。新中国建立后,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亩产逐年增加。1952年全县种大豆18354亩,总产872吨,亩产47.5公斤。60年代,陆续引进矮脚早、湘豆3号、湘豆4号、邵东六月黄等优良品种,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亩以上,实行科学种豆,亩产增加到80公斤以上。1973年全县种大豆30337亩,总产2487吨,平均亩产82公斤。80年代,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上,亩产超过90公斤。1986年种大豆53181亩,总产5191.93吨,平均亩产97.6公斤。
  大豆产品原由政府收购,1957年改为换购(以大豆换稻谷或大米),每年换购10~50万公斤,1977年达到100万公斤。80年代初期起,随着产量的增多,除换购外,还有平价、议价收购。1986年换购57.5万公斤,平价收购94万公斤,议价收购43.5万公斤。
  花生洞口境内历有种植,主产区在黄桥、杨林、金田、秀峰、管竹、岩山、大水、洪茂、南泥、茶铺等乡镇。新中国建立前,以本地大籽花生、马根子花生为主,年种植面积不足一万亩,总产500吨。新中国建立以后,改进耕作技术,扩大种植面积,产量不断增加。1952年全县种植花生6414亩,总产776吨。60年代初,陆续引进扯籽、道州籽、粤油55、芙蓉、蜂腰等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一万亩以上。从1978年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提高花生出苗率。1980年全县种花生16522亩,总产1311吨。1983年和1984年进行一年两季试验获得成功,因技术要求严,需要成本多而未能推广。80年代中期,由于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多,花生种植面积有所减少,1986年全县种植花生8486亩,总产684.93吨。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