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效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14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经济效益
分类号: F014.1
页数: 4
页码: 159-162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洞口县包括 生产效益,劳动生产率,投资效益情况。
关键词: 经济 效益 洞口县

内容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县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比较统一,步子稳而快。1958年以后,片面追求产值、速度,忽视经济效益,较长时期处于高消耗,低效益,高产值,低利润的状态。1978年以来,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逐步使产值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第一节 生产效益 1952年全县国民收入3495万元,人平99.7元,1986年全县国民收入18815万元,人平276.3元,与1952年比较,国民收入增加4.38倍,年递增4.92%,人平增加1.77倍,年递增2.96%。 50年代农业生产的效益比较好,1952年的农业净产值为农业总产值的45.3%,1957年达到50%。1958年,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高速度,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1962年净产值为总产值的42.5%。1962年以后,总结经验教训,注意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净产值在总产值的比例中有所上升,但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1978年以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净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进入80年代,净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例一直保持60%以上。
  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50年代比较好,1952年工业总产值409万元,物资消耗308万元,占总产值的75.5%,工业净产值占24.5%。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36万元,物资消耗312万元,占总产值的71.6%,净产值占28.4%。1958年,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工业,物资消耗多,生产成本高,当年工业总产值虽然达1404.3万元,除调用15万余名农民办工业未付工资外,物资消耗达1260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90%,工业净产值仅占10%。1961年以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万针,采取压缩、合并、转产、精简下放的措施,厂矿由439个并为77个,其中9个严重亏本的铁厂全部下马。1964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降为542.1万元,物资消耗40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4.9%,工业净产值比例升为25.1%。以后工业净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5%左右。1978年到1986年,工业净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6%到30%之间。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受自然灾害和工作失误的影响,劳动生产率时高时低。1952年全县农业劳动力141293人,人平产值298.2元;1953年大旱,全县劳动力147402人,人平产值211.8元,劳动力增长4.3%,劳动生产率下降13.9%;1954年和1955年农业年景较好,劳动生产率上升,1955年全县劳动力152005人,人平产值310.8元,与1953年比,劳动力增长3.1%,劳动生产率增长18.7%。1953年大旱,劳动生产率又大幅度下降。是年全县劳动力152039人,人平产值238.9元,比1955年劳动力增长0.02%,劳动生产率下降30%。1957年全县劳动力154794人,人平产值331.4元,与1956年比,劳动力增长1.2%,劳动生产率上升38.7%。1958年人民公社化,由于工作上的失误,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受到挫折。1960年全县劳动力143210人,人平产值348.4元,与1957年比较,总产值减少2.8%,劳动力减少8.1%,人平产值上升5.1%。“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干扰,农业劳动生产率上升缓慢。到1977年止,前20多年农业劳动力平均产值都在400元以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纠正“左”的错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是年,全县劳动力277931人,人平产值420.2元,与1965年比较,劳力增加64.9%,劳动生产率增长15%。1982年以后,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材、牧、副、渔五业全面发展。1986年,全县农业劳力318454人,人平产值589.6元,与1978年比较,劳动力增加14.6%,劳动生产率增长40.3%。
  工业劳动生产率 50年代初,工业生产设备虽然落后,但管理细致,劳动生产率比较高。1957年全民工业企业年末人数248人,人平产值3575元。1958年盲目大办工业,设备落后,管理不善,劳动生产率很低。是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年末人数2864人,比1957年增加10.5倍,人平产值只有1106元,比1957年减少2468元。1961年起,因资金、资源、设备、技术上的困难,停办了一批企业,下放了一批职工。1962年年末全民工业职工1534人,人平产值1740元。经过三年调整,工业总产值略有上升,到1965年年末,全民工业职工1296人,人平产值2083元,仍然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文化大革命”初期,全民工业停滞不前,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1970年以后,注意利用本地资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发展地方工业,工业生产开始回升,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是年年末全民工业职工1423人,人平产值4746元,比1957年增长32.8%,比1958年增加3.3倍,比1965年增加1.3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方面逐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层层建立经济责任制,调动了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狠抓对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和改造,逐步用现代技术和设备改造现有企业,使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1986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年末人数3626人,人平产值9396元,比1957年增加1.6倍,比1958年增加7.5倍,比1965年增加3.5倍,比1970年增长98%。
   第三节 投资效益 洞口县的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投资基金与生产效益基本保持平衡。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及“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左”的影响,投资效益下降。1975年对企业进行整顿,投资效益上升。是年,全民工业固定资产1321万元,工业总产值1339万元,实现利税174万元,每100元固定资产创产值101.4元,创利税13.2元。1978年固定资产总额1914万元,创产值2138万元,实现利税247万元,每100元固定资产创产值111.7元,实现利税12.9元。1980年以后,引进设备和资金,进行企业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总额增长幅度大,但部分企业新产品没有投产,尚未发挥投资效益,故1986年固定资产总额4610万元,总产值仅3782万元,实现利税311万元,每100元固定资产创产值82元,实现利税6.75元。在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1986年固定资产创产值、创利税最多的单位是:洞口县机械厂每100元固定资产创产值85元,实现利税16.5元;洞口水泥厂每100元固定资产创产值58元,实现利税22.6元;洞口县酒厂每100元固定资产创产值101元,实现利税7元。投资效益最好的单位是:洞口县印刷厂,该厂自1952年建厂到1986年,实现利税总额为总投资的12.68倍。 洞口县农业生产增长与开支增加基本成正比例,总的趋势是产量越高开支越大,生产费用直线上升。1986年与1957年相比,全县农业生产成本由272万元上升到2680.56万元,增加8.86倍;每亩耕地生产费用由4.3元上升到44.39元,增加9.3倍;每100公斤粮食成本由2.64元上升到8.6元,增加2.26倍;生产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由20.1%上升到27.2%。1957年投资1元生产成本收入4.98元,1986年投资1元生产成本收入3.69元。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