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13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
分类号:
F321.2
页数:
3
页码:
147-149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洞口县社会主义改造包括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三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情况。
关键词:
农业
社会主义
改造
内容
一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一)农业互助组 土改以后,广大贫农、雇农和部分中农由于刚刚获得翻身,生产资料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在生产中碰到了许多困难,农村又出现雇工、放债、买卖土地等两极分化的现象,个别贫农、雇农土改时分得的土地基本卖光,生活十分困难。 为了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县委、县政府本着“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的原则,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互助组。从1951年开始,首先组织临时互助组,进而发展为常年互助组。到1952年底止,全县共组织临时互助组3716个,入组农户17560户,占全县农户的19%;常年互助组340个,入组农户2402户,占全县农户的2.5%。大多数互助组发挥了集体生产优势,增加了产量和收入,但也有一些互助组,因缺乏经验,一度出现“春组织,夏垮台,秋后又重来”的反复过程。1952年冬季,县委、县政府抽调大批干部,深入农村,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互助合作的决定》,一面改临时互助组为常年互助组,一面整顿原有常年互助组,取得显著成效。到1953年冬,全县除边远山区外,90%以上的农户都加入了常年互助组。常年互助组的规模较大,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个组,主要农活共同劳动,组内制度比较健全,耕畜、劳力出工多少统一计算,达到互助互利的目的。这种形式,适应农民习惯,易为农民接受,也容易巩固。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4年2月,全县试办花鼓乡浪山、里仁乡里仁坪、六岭乡南泥坑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51户,204人。1955年冬,中共湖南省委召开了全省地、县、区委书记会议,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会后,各地掀起了合作化高潮。1955年底,全县建起初级社1500个,入社农户54118户,占总农户的60.2%。初级社设有社务委员会,下设作业组。土地经估产后,按产量折成股份入社;耕牛、农具折价按人计算股份基金入社。贫困户交不起股份基金的,从国家拨出的贫农互助合作贷款借支解决,全县共借出贷款近百万元,后予以减免。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10月,县委以花鼓乡浪山第一、第二、第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思想发动,从3社社员中吸收80户热爱集体,坚决走合作化道路的农民,加上3社周围8个农业互助组和个体农民中自愿加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69户农民,组成“花鼓乡浪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中共邵阳地委批准,于该月17日正式宣布成立。高级社设管理委员会,下分生产队,队设队委会,下分作业组,实行三级管理。土地归社所有,耕畜和大型农具作价入社,社与户建立债务关系;劳动记工分,分配实行按人头、劳动工分比例(五:五、四:六、三:七)分成。每年夏季搞预分,年底搞决算。社对生产队按定额包工和小段包工的工分计算,生产队对社员按实际所得工分计算。浪山高级农业社建立后,全县各级党政领导集中时间,集中干部,深入发动群众,创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年底,全县共办高级社38个,入社农户9254户,占全县总农户的10.3%。1956年春,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在县城连续举办3期农业合作化训练班,批判“小脚女人”,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有少数农民没有经过互助组,有30%的农民没有经过初级农业社,一步跨入高级农业社,到年底全县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798个,入社农户94027户,占总农户的99%。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步子过快,高级农业社领导力量薄弱,经营管理跟不上,有些社不够巩固。1957年春,部分社员牵回耕牛,拿回农具,自动退社;下半年,全县开展反对资本主义斗争,巩固了高级农业社。
二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洞口境内手工业历史悠久,种类繁多。1949年,境内有铁、木、篾、缝纫、制鞋、雕刻、修理、陶器等手工业30多种,手工业作坊1096家,从业人员1914人,资金微薄,工具简陋。新中国建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措施,积极扶植手工业者发展生产,逐步把他们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1952年着手试办手工业合作组织,是年5月成立“高沙织造生产合作社”,首批从高沙镇400多名个体织布工中批准38名参加,每人集资一它半棉纱和一台木织布机,这是全县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织起来的生产合作社,依靠集体的优越性,生产大幅度上升,当年完成产值7万元,超出个体户人平产值一倍以上,从而激发了广大个体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的积极性。次年又试办石江农具、洞口农具和洞口制伞3个生产合作社,有95名个体手工业者参加。
1954年,县委推广上述4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经验,领导广大个体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生产资料折价入股,股金陆续归还。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全县共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0个,入社社员1880人,组织运输合作社2个,入社社员622人。后在手工业生产合作的基础上创办了一批工厂,为洞口县轻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洞口私营工业基础历来薄弱。新中国建立前,洞口境内只有炼铁厂和火力发电厂等4家企业,职工72人。这些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生产很不景气,到1949年已濒临停产。新中国建立后,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结合洞口实际,对私营工业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0年原武冈县财委接管大昌公司怡和铁厂,改为惠民铁厂;1951年又接管大星福铁厂,定为公私合营裕民铁厂;1952年接管石湾铁厂改为劳动炼铁厂。随后将惠民铁厂和裕民铁厂合并到劳动炼铁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对原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国家采取“包下来”的政策,工人改为全民所有制工人,私方经理或厂长量才使用,吸收为国家工作人员,其中有3人录用为国家干部,1人选为副厂长。私营企业财产,折价为私营股金,实行定股定息,全县共核定私股总额6.9万元,发给5%的年息,1956年1月起息,1966年12月停付。在对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洞口县建立了高沙植物油脂厂(其前身为高沙私营光明电厂)、石江造纸厂(其前身是劳动炼铁厂)、雪峰工厂等一批国营企业,各企业厂长和会计由县政府委任。 洞口县农村小集镇分布平衡,私营商业网点多。据1949年统计,境内挂牌设店营业的商业户1398家,从业人员2038人。1954年冬,开始对全县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由经销、代销形式过渡到全行业公私合营。同时,对小商小贩采取组织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等形式,逐步纳入集体经济。到1956年底,全县共组织公私合营商业企业33个,设立72个门市部,加入公私合营商业企业的私营商业户441户,从业人员685人,入股资金24153元;组织合作小组58个,设立394个商业网点,加入合作小组的小商小贩565家,从业人员588人,入股资金12432元;组织个体经销店12个,吸收过渡性质的私营商业户31家,从业人员33人。原私营商业者由国家适当安排工作,不少人录用为国家干部,其中有些人担任公私合营商业企业的经理、副经理等职务,发挥他们的专长。通过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商业网点有所增加,1956年登记发证的商业户由1949年的1398家增加到1715家。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