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12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概况
分类号: C924.24
页数: 2
页码: 137-138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洞口县人口控制新中国建立前至1986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情况。
关键词: 人口控制 洞口县 计划生育

内容

新中国建立前,洞口境内居民旱婚、多育现象极为普遍,妇女结婚年龄一般为16岁左右,每对夫妻生7 至 8 胎,婴儿成活率约50 %。新中国建立初,居民生育仍无节制。1956年冬,全县在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中开始进行计划生育工作,但没有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只由县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开展宣传,提倡药物避孕,要求育龄夫妇适当控制生育密度和胎数。人工流产或节育,须夫妇申请,单位批准后才施行手术,加上当时群众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强烈,施行手术者少,计划生育工作收效甚微,全县生育率大量上升,出现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1952年到1958年的 6 年中,全县净增61184人,平均每年净增10197人,净增率为26.8‰。1959年至1961年出现建国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1962年农业生产开始恢复,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人口增长率回升 。是年冬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指示。翌年,县、区、社、镇各级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相继成立。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下设县计划生育办公室,安排 2 名干部与县卫生局合署办公,大张旗鼓地宣传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以避孕为主,节育手术为辅。各医院、药店、商店、供销社设避孕药物与避孕工具专柜,免费供应 ,到1964年底,供应避孕工具达5.5万余件。县人民医院专门安排 3 ~ 4 个医生做男扎 、女扎、上环、引 、流产手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节制生育工作中断,加上新中国建立初出生的人口都已进入婚育期,因而出现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1962年到1977年的15年中 ,全县净增188607万人 ,平均每年净增12573.8人,净增率为26.38‰。1977年以后,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 把控制人口增长提到和工农业生产同等地位,实行“两种生产(工农业生产和人口生产 )一齐抓”,人口净增率稳定在8.5‰左右,1979年人口控制数位于全省第六位,受到省人民政府奖励。1981年到1983年由于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期的影响,形成人口增长的第三个高峰。3 年中 ,全县净增32259人,平均每年净增10573人,净增率为16.63‰。1984年 4 月,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了中共中央批转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关于计划生育情况的汇报》 (即1984年 7 号文件),做出了“要把计划生育政策建立在合情合理,群众拥护,干部作好工作的基础上”的决定。继续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在不突破人口发展总指标的前提下,适当扩大二胎生育照顾面,并要求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做过细的思想工作,禁止重奖、重罚。至此,全县人口开始实现有计划地增长。1984年到1986年的 3 年中 ,全县净增人口17918人 ,平均每年5973人 ,净增率回降到8.9‰。19 85年洞口县人民政府和鼓楼乡、七渡水村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荣获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奖状,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干部海逢贞、高沙区计划生育干部杨期旋、鼓楼乡计划生育干部朱魁友 3 人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个人,荣获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奖状和奖章。同年,洞口县又被评为全省药具避孕先进单位,荣获省人民政府的奖状和奖金。1986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52‰。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