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土地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11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土地资源
分类号: F301
页数: 2
页码: 120-121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洞口县实有土地面积2199.3846平方公里,折合329.9077万亩。其中,耕地58.1281万亩,占总面积的17.6%;园地10.9244万亩,占总面积的3.3%;田、地、园、埂23.8124万亩,占总面积的7.2%;林业用地186.2493万亩,占总面积的56.5%;建筑用地10.5144万亩,占总面积的3.1%;水域11.6502万亩,占总面积的3.6%;草地1605亩,占总面积的0.05%;工矿用地1532亩,占总面积的0.05%;交通用地46355亩,占总面积的1.4%;难利用地及特殊用地23.6797万亩,占总面积的7.2%情况。
关键词: 洞口县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内容

全县实有土地面积2199.3846平方公里,折合329.9077万亩。其中,耕地58.1281万亩(内水田45.9601万亩,早土12.1680万亩),占总面积的17.6%;园地(果、茶、药)10.9244万亩,占总面积的3.3%;田、地、园、埂23.8124万亩,占总面积的7.2%;林业用地186.2493万亩,占总面积的56.5%;建筑用地10.5144万亩,占总面积的3.1%;水域11.6502万亩,占总面积的3.6%;草地1605亩,占总面积的0.05%;工矿用地1532亩,占总面积的0.05%;交通用地46355亩,占总面积的1.4%;难利用地及特殊用地23.6797万亩,占总面积的7.2%。县人概括为:“六山半水二分田,分半道路和庄园”。
   一 耕地 1952年建县时,全县有耕地59.4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8%,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地1.7亩,以后随着水利和各项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占用不少耕地,到1986年只有581281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7.6%,每个农业人口占地0.92亩。耕地分水田、旱土两种:
   水田 45.9601万亩,占总面积的14%,大体上可分为三等: 一等田,96976亩,占水田面积的21.1%。主要分布于平溪、蓼水、黄泥江三条河流及支流两岸的一级阶地及部分二级阶地。有沙泥、河潮泥、红黄泥、红黄沙泥、黄泥、黄沙泥、灰黄泥等土种,为最好水田。土地利用方面基本没有限制因素,能广泛适用于农业利用,多为一年三熟,土层深厚,田野开阔,水、肥、气、热、光协调,每年基本早涝保收。 二等田,23.3018万亩,占水田面积50.7%。主要分布于低丘冈、低丘及山区垅田。有浅紫泥田、浅黄沙泥田、青隔河泥田、黄灰泥、青隔黄沙泥等土种,但有过粘、过沙、过酸、偏碱等限制因素,对作物有选择性。地势较平坦,两年五熟或一年二熟。这等田只要在改良上对症下药,可达稳产高产。 三等田,12.9607万亩,占水田面积28.2%。主要分布在部分高岗、高丘、低洼地带以及山区梯田。有黄麻沙泥、麻沙泥、白散泥及潜育性、沼泽性亚类各土种。这等田限制因素较多:如地下水位高、泥脚太深、多冷浸水、铁锈水、潜育化严重;有的耕层过浅、土质过酸、偏碱、过粘、过沙;有的容易受早。对作物有较强的选择性。这类水田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加深耕作层,改良质地,增施有机肥料,改良水利条件以及排除地下水危害,改变耕作制度等改良措施。
   旱土 12.16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3.7%。 一等土,12655亩,占早土面积10.4%,包括菜土及沿河一、二级阶地早土。有红泥土、黄泥土、红砂土、黄砂土、黑灰土、熟红土等土种。这类土有部分除水源条件差外,对作物无其他障碍因素。一般土层较厚,质地比较适中,肥力属中上等,适宜种植蔬菜、小麦、红薯、黄豆、花生、黄花等多种作物。 二等土,30420亩,占早土面积25%。主要是丘、岗早土。有红黄砂土、灰红土、灰红砂土、黄麻砂土等土种。主要障碍因素是砂砾较多,肥力低,水利条件差。 三等土,78605亩,占早土面积64.6%。主要是高岗、高丘陵及山区陡坡地。有黄壤砂土、砾石土、岩渣子土、黄砂土、石灰性土等土种。主要障碍因素是坡度大、石砾多、水土流失严重、速效养分含量低。这种土多数应退耕还林,实行生态平衡。
   二 林地
   全县有林地186.2万亩,占总面积56.5%,农业人口人均占有林地近3亩。大体可分为三等。 一等林地,55.6253万亩,占林地面积29.9%。主要分布于800米以上的山脚、山腰地带。有土厚层红土红壤、厚厚板页岩红壤、厚厚砂岩红壤、薄厚板页岩红壤、中厚砂岩黄红壤、中厚灰岩红壤、中厚灰页岩黄红壤、中厚板页岩黄棕壤等土种。这等地植被茂密、土层深厚,一般达80公分以上。土壤中含水量高,保水保肥性能好,呈酸性,适宜树种多,是理想的杉、松、竹生产用地。 二等林地,74.98万亩,占宜林地面积40.2%。主要分布在900米以上的山顶、山脊及800~1200米的山腰。低丘、低岗的砂岩区也有分布。其中有中板页岩黄红壤、薄厚板页岩黄红壤、薄厚砂岩黄红壤、板页岩黄红壤等土种。这等地一般坡度较陡,植被中等,土层薄厚不一,一般40~80厘米,肥力一般,适于林木生长。 三等林地,55.644万亩,占宜林地面积29.9%。主要分布在800~1200米的山脊、山顶,1200米以上的山脊、山顶和低丘、低岗的脊薄山地也有分布。有青砂黄岩棕壤性土、花岗岩山地黄棕壤、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紫色砂土等土种。这等地坡度大,海拔高或岩石多。植被覆盖率低,部分有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对植树有一定限制。
   三 园地 全县共有园地10.9244万亩,占总面积的3.3%,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0.17亩。这些园地都是建县以后在荒坡秃岭上新开垦的土地。1956年以前,全县只有农家房前屋后的少数零星果树和茶叶,没有成片的园地。从1957年在荒坡秃岭上办起了县国营洞口园艺场以后,全县接着办起了木瓜、桥头、山门、秀丰、水东等乡园艺场。这些园艺场以柑桔、茶叶为主,经济效益高,有力地推动全县的垦荒活动,据全县农业区划普查统计,全县共办各级园艺场5351个,占地8.95万亩。这些荒土整成梯形后,通过深耕撩壕、种植绿肥和增施有机肥料等办法,绝大多数都成优质早土,促进了全县茶果事业的发展,形成柑桔、茶叶两项拳头产品,到1982年全县已有柑桔4.98万亩,为1965年的207.4倍。已有茶叶5.54万亩,为1965年的8.45倍。近年来,私人栽柑桔的积极性较高,但茶叶略有减少,到1986年全县共有柑桔5.57万亩,茶叶降到4.15万时。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