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然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110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自然资源
分类号: P96
页数: 13
页码: 120-128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洞口县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野生物资源, 矿藏资源, 旅游资源情况。
关键词: 自然地理 自然资源 洞口县

内容

第一节 土地资源 全县实有土地面积2199.3846平方公里,折合329.9077万亩。其中,耕地58.1281万亩(内水田45.9601万亩,早土12.1680万亩),占总面积的17.6%;园地(果、茶、药)10.9244万亩,占总面积的3.3%;田、地、园、埂23.8124万亩,占总面积的7.2%;林业用地186.2493万亩,占总面积的56.5%;建筑用地10.5144万亩,占总面积的3.1%;水域11.6502万亩,占总面积的3.6%;草地1605亩,占总面积的0.05%;工矿用地1532亩,占总面积的0.05%;交通用地46355亩,占总面积的1.4%;难利用地及特殊用地23.6797万亩,占总面积的7.2%。县人概括为:“六山半水二分田,分半道路和庄园”。
   一 耕地 1952年建县时,全县有耕地59.4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8%,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地1.7亩,以后随着水利和各项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占用不少耕地,到1986年只有581281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7.6%,每个农业人口占地0.92亩。耕地分水田、旱土两种:
   水田 45.9601万亩,占总面积的14%,大体上可分为三等: 一等田,96976亩,占水田面积的21.1%。主要分布于平溪、蓼水、黄泥江三条河流及支流两岸的一级阶地及部分二级阶地。有沙泥、河潮泥、红黄泥、红黄沙泥、黄泥、黄沙泥、灰黄泥等土种,为最好水田。土地利用方面基本没有限制因素,能广泛适用于农业利用,多为一年三熟,土层深厚,田野开阔,水、肥、气、热、光协调,每年基本早涝保收。 二等田,23.3018万亩,占水田面积50.7%。主要分布于低丘冈、低丘及山区垅田。有浅紫泥田、浅黄沙泥田、青隔河泥田、黄灰泥、青隔黄沙泥等土种,但有过粘、过沙、过酸、偏碱等限制因素,对作物有选择性。地势较平坦,两年五熟或一年二熟。这等田只要在改良上对症下药,可达稳产高产。 三等田,12.9607万亩,占水田面积28.2%。主要分布在部分高岗、高丘、低洼地带以及山区梯田。有黄麻沙泥、麻沙泥、白散泥及潜育性、沼泽性亚类各土种。这等田限制因素较多:如地下水位高、泥脚太深、多冷浸水、铁锈水、潜育化严重;有的耕层过浅、土质过酸、偏碱、过粘、过沙;有的容易受早。对作物有较强的选择性。这类水田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加深耕作层,改良质地,增施有机肥料,改良水利条件以及排除地下水危害,改变耕作制度等改良措施。
   旱土 12.16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3.7%。 一等土,12655亩,占早土面积10.4%,包括菜土及沿河一、二级阶地早土。有红泥土、黄泥土、红砂土、黄砂土、黑灰土、熟红土等土种。这类土有部分除水源条件差外,对作物无其他障碍因素。一般土层较厚,质地比较适中,肥力属中上等,适宜种植蔬菜、小麦、红薯、黄豆、花生、黄花等多种作物。 二等土,30420亩,占早土面积25%。主要是丘、岗早土。有红黄砂土、灰红土、灰红砂土、黄麻砂土等土种。主要障碍因素是砂砾较多,肥力低,水利条件差。 三等土,78605亩,占早土面积64.6%。主要是高岗、高丘陵及山区陡坡地。有黄壤砂土、砾石土、岩渣子土、黄砂土、石灰性土等土种。主要障碍因素是坡度大、石砾多、水土流失严重、速效养分含量低。这种土多数应退耕还林,实行生态平衡。
   二 林地
   全县有林地186.2万亩,占总面积56.5%,农业人口人均占有林地近3亩。大体可分为三等。 一等林地,55.6253万亩,占林地面积29.9%。主要分布于800米以上的山脚、山腰地带。有土厚层红土红壤、厚厚板页岩红壤、厚厚砂岩红壤、薄厚板页岩红壤、中厚砂岩黄红壤、中厚灰岩红壤、中厚灰页岩黄红壤、中厚板页岩黄棕壤等土种。这等地植被茂密、土层深厚,一般达80公分以上。土壤中含水量高,保水保肥性能好,呈酸性,适宜树种多,是理想的杉、松、竹生产用地。 二等林地,74.98万亩,占宜林地面积40.2%。主要分布在900米以上的山顶、山脊及800~1200米的山腰。低丘、低岗的砂岩区也有分布。其中有中板页岩黄红壤、薄厚板页岩黄红壤、薄厚砂岩黄红壤、板页岩黄红壤等土种。这等地一般坡度较陡,植被中等,土层薄厚不一,一般40~80厘米,肥力一般,适于林木生长。 三等林地,55.644万亩,占宜林地面积29.9%。主要分布在800~1200米的山脊、山顶,1200米以上的山脊、山顶和低丘、低岗的脊薄山地也有分布。有青砂黄岩棕壤性土、花岗岩山地黄棕壤、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紫色砂土等土种。这等地坡度大,海拔高或岩石多。植被覆盖率低,部分有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对植树有一定限制。
   三 园地 全县共有园地10.9244万亩,占总面积的3.3%,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0.17亩。这些园地都是建县以后在荒坡秃岭上新开垦的土地。1956年以前,全县只有农家房前屋后的少数零星果树和茶叶,没有成片的园地。从1957年在荒坡秃岭上办起了县国营洞口园艺场以后,全县接着办起了木瓜、桥头、山门、秀丰、水东等乡园艺场。这些园艺场以柑桔、茶叶为主,经济效益高,有力地推动全县的垦荒活动,据全县农业区划普查统计,全县共办各级园艺场5351个,占地8.95万亩。这些荒土整成梯形后,通过深耕撩壕、种植绿肥和增施有机肥料等办法,绝大多数都成优质早土,促进了全县茶果事业的发展,形成柑桔、茶叶两项拳头产品,到1982年全县已有柑桔4.98万亩,为1965年的207.4倍。已有茶叶5.54万亩,为1965年的8.45倍。近年来,私人栽柑桔的积极性较高,但茶叶略有减少,到1986年全县共有柑桔5.57万亩,茶叶降到4.15万时。
  第二节 水资源 县境河溪积水面积3352.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迳流量28.76亿立方米,加上县内自产水18.34亿立方米,全县地表水总量47.1亿立方米,人平7336立方米,比全国人平(2600立方米)高1.8倍,比全省人平(6000立方米)高22.3%,不计客水,全县人平地表水2887立方米,高于全国人平。按耕地计算亩平2650立方米,按水田计算亩平3600立方米。现时利用地表水2.89亿立方米,仅占总地表水总量的6.2%。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2.51万千瓦,人平0.36千瓦;可开发量13.46万千瓦,人平0.2千瓦。属全国水能(发电)资源可开发利用10万千瓦以上的134个县之一。全县地下水每年总储量为3.65亿立方米,有80%的城乡人民饮用地下水;灌溉用的水井1443处,灌田1.3万亩,引用水量736.4万立方米。
   第三节 野生物资源
   一 野生动物
   (一)兽类 七十年代以前,山区虎豹甚多。清同治十年(1872)山门一带,虎豹噬男女40余人。1952年10月横溪乡荷竹村猎民捕活虎两只(一只赠送北京动物园)。1966年到1968年上海猎民数人,在溪公社毒杀老虎9只。此后,虎豹大量减少,一般山区很少出现,只有溪、渣坪、大屋等山区乡时有出没。野牛、独角羊,分别在江口镇的太婆山和桐山乡的绵羊溪一带偶有发现。水獭,现已罕见,50年代在长塘乡长塘河和都溪乡公溪河一带曾有发现。穿山甲,有铜色、铁色两种,70年代以前全县各地都有,现甚少。果子狸、蝙蝠、狐狸、野猪、刺猬等,70年代前全县各地甚多,现大量减少。鼠,有褐家鼠、小家鼠、野鼠、山鼠四种,前三种遍及全县。随着蛇类、猫头鹰的减少,家鼠和野鼠不断增多,为害日深。
   (二)禽类 候鸟主要有豆雁、燕子等。其它野禽有:雉(一名雉鸡,有花白两种,其白者为三类保护鸟)、鸽(亦有家养)、竹鸡、雀(有山麻雀、家麻雀之分)、斑鸠(俗称鹁鸪)、大杜鹃(亦称布谷)、鸲鹆(亦称八哥)、画眉、白头翁、鹭(有池鹭、苍鹭之分)、翠鸟(俗称拖鱼鸟)、黄鹂(俗称黄莺)、啄木鸟、乌鸦、喜鹊、鹊鸲(又名四喜)、杜鹃(又名杜宇)、鹰(有苍鹰、老鹰、雀鹰三种)、长耳鸮(俗称大猫头鹰)、鸺鹋(俗称小猫头鹰)、夜鹰(亦称蚊母)、百灵、野鸡、浮鸭、野鸬鹚、呷屎鸟、柳叶莺(俗称竹叶青)、白鹭、白骨顶、山和尚等。
   (三)鱼类 洞口县鱼类有8目、18科、54属、85种。主要品种有:草鱼、青鱼、鲢鱼、鳙鱼(俗称胖头鱼)、鲤鱼、鲫鱼、鳜鱼(亦名季花鱼、桂鱼)、鲑鱼、菊〓、团鱼、白线鱼、泥鳅、黄鳝等。
   (四)节肢、两栖、爬行类 节肢动物有虾(有米虾、沼虾两种)、螃蟹。两栖动物有青蛙、金线蛙、虎纹蛙、牛蛙、雨蛙、蟾蜍等。爬行动物有乌龟、鳖、蛇(赤链蛇、乌梢蛇、眼镜蛇、草树蛇、蕲蛇、银环蛇、黑眉锦蛇、水蛇等)、螟蚣、蜥蜴、石龙子、壁虎等。软体动物有螺(分田螺、螺蛳两种),河蚌、贝壳、蜗牛等。环节动物有蚯蚓(俗称曲蟮)、水蛭(俗称蚂蝗)等。
   (五)昆虫类 主要有蚕(大多为家养,也有野生)、蜂(种类较多,唯蜜蜂家养)、蝉、蝼蛄、蟋蟀、牛虻、蚊、蝇、螳螂、蚱蜢(种类较多,主要有棉蝗、飞蝗、尖头蚱蜢等)、灶马(俗称灶鸡)、纺织娘、蚁(有红、黑、白三种,其中白蚁危害尤甚)、萤火虫、蝴蝶(种类甚多)、蜻蜓、金龟子、天牛、蟑螂、甲虫、金铃子、蜘蛛等。
   二 野生植物 洞口县有维管束植物184科、631属、1336种,其中:木本植物105科、337属、867种(乔木313种、灌木484种、藤木70种);草本植物,包括无维管束植物102科、314属、469种。
   (一)树木 全县有各种树木313种。主要品种有杉、松、柏、樟、楠、梓、桐、楝、槐、柳、黄檀、洋槐、梧桐等。树龄百年以上的有杉、松、樟、桐、枫、柏、槐、梓、柳、银杏等。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树种有钟萼木、鹅掌楸、伞花木、穗花杉、毛红椿、宜昌橙、白辛树、花桐木、银鹊树、沉水樟、天女花、香果树、杜仲、黄杉、桢楠、任木、青檀、长苞铁杉、蓖子三尖杉等27种。属于速生优质用材林的有檫木、香椿、臭椿、杉木、刺楸、香果、兰果、雪峰山梭椤、沉水樟、山白果、鹅掌楸、火炬松、马尾松和梓、樟、楠、椆等。属于经济林的有山苍子、乌桕和漆、棕等。
   (二)竹类 全县竹类共有20余种。以楠竹、苗竹最多,使用价值最广。其它还有箭竹、苦竹、紫竹、管竹、慈竹(一名孝子竹)、菊竹、统竹、水竹、烟竹、掏竹、方竹、实竹、青皮竹、凤尾竹(亦称观音竹)、掏绳竹等。
   (三)药用植物 全县共有药用植物360种。主要品种有:天麻、党参、独活、巴戟、灵芝菌、八角莲、颉草、七叶一枝花、何首乌、青木香、草石蚕、半夏、薄荷、荆芥、甘菊、夏枯草、烂银藤、仙鹤草(俗称落地黄蜂)、木贼草、车前、葛根、益母草、蒲公英、鱼腥草、石韦、白术、凤尾草、连钱草(亦名金钱草)、金银花、马齿苋、淡竹叶、芍药、木瓜、土茯苓、栀子、野山楂、龙胆草、苦参、钩藤、西草(亦名过山龙)、白茅(茅草根)、野百合、菖蒲、十大功劳、金樱子等。
   第四节 矿藏资源 洞口县矿产资源至今发现有煤、石煤、汕页岩、铁、锰、镍、铝、锌、砷、钴、钒、金、钨、钾长石、云母、砂石、毒砂、滑石、石灰岩、白云岩、磷、高岭土、粘土等二十多种。上述各种矿产分布面广。其中以铁、锰、煤形成中小型矿藏,有一定的开采价值。
   一 可燃性有机岩
   (一)煤 分烟煤、无烟煤两种。烟煤分布很广,北东从树林乡起,经江潭、竹市、秀丰、大水、高沙等乡镇,至南泥乡止,全长45公里,宽2~4公里,以石下江为中心,储量居全邵阳市第一位。据四一九队1977年勘探,仅石下江煤田,总储量达1815.8万吨。无烟煤分布于竹市、茶铺、水东、醪田、金田、杨林等乡镇,储量不多。
   (二)石煤 油页岩 分布在渣坪、月溪、江口、溪、大屋、石柱、山门、横溪、洞口、桥头、花园、木瓜、竹市、茶铺、黄桥、石背、树林、金田、石江、高沙等乡镇,储量不多。
   二 黑色金属矿
   (一)铁 铁矿有赤铁矿、菱铁矿、褐铁矿和磁铁矿。木瓜菱铁矿储量15万吨,木瓜褐铁矿储量4.5万吨,狮子山赤铁矿储量486万吨,茶铺赤铁矿储量70万吨,水东褐铁矿储量3万吨。江口赤铁矿分布在江口镇山胜村至黄花坪村一带,总长13200米,厚度1.3~33.21米,平均10.1米,地质储量2.8亿吨;陡山褐铁矿,分布在渣坪羊坡及月溪栗山界一带,长100~300米,厚度1~2米。
   (二)锰 锰矿分布在江口、茶铺、大水、秀丰、黄桥、金田、杨林、石背、树林等乡镇。已探明的江口镇储存量778万吨,茶铺有69.7万吨。
   三 有色金属矿
   (一)钨 矿区一个,位于溪的大麻溪至宗溪一带,储量586.02吨。
   (二)铝 锌 砷 分布于花园乡沙皮江和石柱乡拦河、铁丝坳一带。
   (三)镍 钴 分布于茶铺,属锰矿石的伴生有益元素,计算镍金属1351吨。
   (四)钒 分布于渣坪、月溪、江口、溪一带,矿层产于炭质板岩中,储量十分丰富。
   四 金矿
   主要为砂金,集中分布于平溪江两岸及蓼水、黄泥江流域。江口至月溪一带曾经开采。
   五 放射性元素矿
   放射性元素矿主要是铀,分布于渣坪乡的天堂界、月溪乡的炉坪、罗家田、大良山、禾梨洞和江潭乡老寨一带。
   六 化学原料 黄铁矿:分布于水东、木瓜、湛田、金田等地。呈结核状、条带状,产于煤层中,含矿率在10%左右。在金田炭山开采的,含硫为26.9%。1972年前后水东公社曾办黄矿厂,开采大坝黄铁矿。
   七 肥料矿 磷块岩:分布于渣坪乡的奇溪坪、八仙溪、小王溪、豺狗溪;月溪乡的洪程、欧溪;江口镇的杨柳田以及溪等地。矿层厚度1~2米,矿体呈透镜状,含矿率15~40%,计算地质储量18万吨。 磷块石:分布在石背的朱桥,向北经长铺水库至青龙乡的大农、狮子山、顶底板均有砂质页岩,矿体出露全长3000米,厚度0.3~1.2米,推算地质储量163万吨。
   钾长石:分布于溪及石柱两地,多产于花冈岩体及伟晶岩内,局部较富集。
   含钾岩石:主要分布在渣坪。
   八 石灰岩 白云岩 粘土
   (一)石灰岩 分布于县境东南部各地,当地群众每年均有开采,用于石灰、水泥建材生产。储量丰富。其中质量好的可做电石原料。
   (二)白云岩 分布在水东、竹市、茶铺、高沙、石江、金田、杨林等地,风化土壤为红色,储量丰富。
   (三)矽石 分布于洞口塘至桥头半江一带,产于石英砂岩之中,储量丰富。
   (四)粘土 分布于溪、渣坪、茶铺等地。
   九 其他非金属矿
   滑石矿分布于杨林山下,呈不规则脉状、树枝状、似层状,厚度0.2米左右。
   第五节 旅游资源 洞口县西北面群山起伏,层峦叠嶂,东南面溪河纵横,田垄广阔,风景优美,古迹甚多。明末进士方密之(以智),畅游竹市、洞口后,曾咏《同镜山人游洞口》(游洞口林谷):“天地一时小,惟留洞口宽,名山藏日月,野老想衣冠,石问谁人语,松知此岁寒,几家烟火在,题作鹿门看。”新中国建立以后,洞口建设得更为美丽。名胜古迹更添异彩。
   一 城关旅游区
   城关镇旅游区沿平溪江自西向东有“双壁岩”、“伏龙洲”、“迴龙洲”等旅游点。
   (一)双壁岩 双壁岩又名洞口塘,古名峡谷口。在县城西四公里,处平溪江出雪峰山峡谷口,两岸山峰巍峨屹立,江流水大湍急,浪遏飞舟,风景雅致,素为游览胜地。明末方密之《游洞口双壁岩》:“避秦箫鼓在渔船,仙迹犹存旧爨烟。石壁未经人一语,名山留得月千年。夜窥翡翠屏前镜,诗写桃源洞里天。鸡犬无声炉尽灭,丹青难与世人传。”嗣后有贡州高笏圭有步前韵《和方密之游洞口双壁岩》:“载洒探幽一叶船,俄来谷口破苍烟。奇迹纪胜双悬岸,佳句留题几历年。古洞花飞新夜雨,寒潭月印旧时天。登临欲问挥毫客,片石而今孰与传。” 双壁岩地势险峻,扼要冲之地,上穷云贵,下控衡邵,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今上游半公里许修建了长112米的石砌单波双曲公路石拱桥,下游100米处建有四清大坝和电站。附近新居林立,每当夜暮来临时,万家灯火,把山谷装扮得十分美丽。
   (二)迴龙洲、文昌塔、伏龙洲 县城东面平溪江心,有一个长约两华里的小岛,形似巨龙回头,故名迴龙洲。岛上古木参天,青藤翠蔓,攀缘缠绕,终年葱绿苍翠;群鸟展翅,互相追逐,跳跃吟唱,为岛上增添许多生趣。清咸丰十年(1860)在平溪江北岸修建了文昌塔,高43米,七级八方,铁顶铜铃,飞檐翘角,斗拱整齐。塔顶有树如华盖,四季常青。登塔四眺,全城景色尽收眼底。隔水与迴龙洲相望,平阔的江面上,倒影参差。塔身入门处有联曰:“碧水环流,地疑蓬岛;青云直上,人在琼霄。”登塔远望,如入云端。 站在迴龙洲上,西眺伏龙洲,树木葱笼,紧靠洲头;东俯银波荡漾,星屿棋布;北仰古塔高耸,隔水相望;南望园林翠郁,烟水迷茫。方以智游此,留有“绕过清溪疑仙岛,人从何处问苍天”的佳句。1952年建有洞口县迴龙洲管理所,配有专人经管这两洲一塔,已培植各种树木花草近百万株。岛内还有黄檀、火力楠、云山楠等珍贵树木200多种。1980年建有石砌拱桥,使迴龙洲与城关镇系为一体,更为壮观。
   二 山门旅游区 山门历史悠久,宋代为武冈境内十寨之一,很早就形成了墟场集市,为商贾通衢之地。在近代史上又很有名气。几处旅游点,都有开发价值。
   (一)桐山瀑布群 县城北面约47公里处有一条绵羊溪,全长约12公里,发源于桐山乡北面毛平界,两岸万亩原始次森林,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溪流时而穿过深谷,时而流经悬岩,或涓涓而流,或凌空飞泻,急流击石,波涛滚滚,形成了二十多处瀑布群。瀑布群成系列分布,是山区的独特奇观。这些瀑布四季各有特色:春季瀑布雪白,浪花温和;夏季气势凶猛,清凉入骨;秋季缓缓直流,悠悠情思;冬季水瘦石出,流声清远。沿绵羊溪而上,可以看到最低的多级“和尚”瀑布,每处瀑布高九尺,一梯接一梯,九九如数。再沿着“和尚”瀑布往上登攀,只见两块巨石劈天盖顶,雨花千重。巨石上头有一处约四十米高的瀑布飞泻而下,气势宏伟。此瀑布源出深浅莫测的石潭,潭碧如黛。石潭上头又有三支瀑布水飞泻潭内。
   (二)黄湾姐妹泉 县城北面50公里的桐山乡黄湾村有两口泉,一日冷泉,终年摄氏4度;一曰温泉,终年摄氏48度。冷泉水含有铁、钙等化学元素,常饮此水,可以清目、提神、健胃、补肾,可治心脏、结核、肝炎等疾病。温泉水含有硫、镁、锌等化学元素,常用此水沐浴,能使皮肤红润,头发青幽,可治关节炎、皮肤等病。当地人民历来用冷泉水当茶喝,用温泉水洗脸、洗澡,他们肌肉发达,身体强壮,不患结核、肝炎、肠胃、皮肤病和关节炎等,年寿多在八九十岁以上。 相传在很久以前,黄湾是一片早地,四季无雨,人们饮水,要翻山越岭,往返十数里。某年腊月,北海龙王独有的一只赤色水鹿,私奔黄湾一带作乱,龙王命其子前来擒拿回宫。赤色水鹿炼有仙术魔法,龙子无法降服,后来得一个九岁樵童相助才生擒水鹿,龙子以珍宝相谢,樵童不取,但求给此地一口冷泉和一口温泉。龙子答应了樵童,随口吟道:“岁岁刀耕千年林,恩赐黄湾冷温泉。”果然,第二天,屋前田垄里一处热气腾腾,温泉涌出;屋后山上流水潺潺,冒出冷泉。从此,这里的人们告别了干旱,饮上了甘泉。因为冷温两泉是同时出现的,故称为“姐妹泉”。
   (三)石柱溶洞群 石柱乡在雪峰山东麓,县城东北面,是全县溶洞最多的乡之一。落水洞、棋盘洞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落水洞 位于石柱乡石柱村戴家塘山冲中,距县城33公里。戴家塘横直约2平方公里,四面高,中间低,所有积水均从岩洞流走,故名落水洞。洞口位于戴家寨山脚下,宽20余米,高15米,下层为阴河,流水潺潺;上层洞底平坦,四季干燥。洞中可容数千人,公社曾在洞内开过群众大会。洞内的钟乳石有的似巨人,有的如猛兽,有的像高塔,有的宛若奇花异草,千姿百态,神奇壮观,令人流连忘返。
   (二)棋盘洞 位于戴家村对门的棋盘山上。洞口宽20米,高12米,深150米。洞中有甘冽清泉,常年不竭。洞口清风习习,暑天,人们常在此纳凉憩息,取水解渴。入洞50米处,有一小平台,能容数十人。台上有一石似桌,四周有四石如椅,可供人坐着对弈,故名棋盘石,岩洞因此而得名。相传从前有八仙常在此下棋,一凡人每在旁观看,八仙见其笃厚,欲度他脱俗入仙,多次点化他说:“洞中共有几人?”凡人却置自己于众仙之外,总是回答道:“共八人”。八仙去后,凡人得悟,懊悔不已,便长天在此守候,望仙重来此对弈,可是望眼欲穿,终不遇,天长地久,凡人便变成石头。现洞壁上有巨石,酷似巨人,望着远方,群众称为“望仙石”。
   三 半江旅游区 半江位于毓兰镇境内的雪峰山凤凰岭下,是一条长达六公里的大山谷。两侧悬岩耸立,直插云汉;苍松古柏,郁郁葱葱;瀑布飞泻,直下九天。半江上游分左右两江,中夹一座大山。左江流经打鼓岭,有桂林漓江之秀;右江流经道溪江,有长江三峡之险。每逢天下雨,左江水清,右江水黄,双双流入双江口,形成青黄各一半,故称半江。石潭之中,常有枯枝落叶浮集一团,形似圆球,两水冲动,团团旋转。双江配圆球,有青黄二龙戏宝之雄姿,有泾渭分明之奇观。 大自然的神工巧匠,把半江的山石雕刻成一个艺术的海洋,神话的世界。山上有八仙下棋用过的棋盘和八仙凳;有木鱼出山时尾巴拍在石壁上留下的印痕。还有巨大的潲盆石……凡此种种,栩栩如生。 半江谷口,有一个突出的石狮,头顶蓝天,脚踏江岸,张口竖耳,回首遥望。离它数公里外的天堂山上,有一条张口朝天呼啸的“巨龙”,眼看就要腾空而起。高耸于狮子石和呼啸龙之上的凤凰岭,就象一只展翅高飞的金凤凰。夏秋凌晨,岭上浓雾翻滚,“金凤凰”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传说凤凰岭上有金凤、金牛、金马。它们开天辟地,造出凤凰岭下牛栏山的土肥水美的万顷良田,使这里的劳苦人民过上早涝无忧,年丰人寿的幸福日子。 半江谷内,五峰联立,宛如五位老人并肩倚背,伫立言笑,称曰“五老峰”。五老峰对面峭壁上,有奇石突出,酷似桥墩,凌空耸立,人望脱帽。相传有位仙人云游至半江,一时心血来潮,欲将凤凰岭下肥沃田园,变成海洋,把凤凰岭和曹立岭作为海的两岸。为了行人方便,先用一晚在两岭之间架设“仙桥”,一俟桥成,即发水造海。但怜惜民间疾苦的石鸡公不忍黎民遭殃,提前啼鸣报晓,桥半修而毁,海未成,黎民得救,但它自己却犯了天条,被“雷公”打掉了“嘴巴”。至今还留有“仙人架桥鸡公叫,雷打鸡公土地笑”的神话。土地笑,一是嘲笑雷公不明事理的鲁莽行为,一是赞扬公鸡的勇敢精神。凡游过半江的人,仰望“石公鸡”、“石土地”、“桥墩石”莫不驻足神往。
  五老峰之间,另有一峰状似妇人,其中有九个巨石相互错立,俨然如九个顽童爬在母亲的胳膊、大腿之上,依依相亲,称“九子太婆峰”。 半江谷内有二大石洞:一在半江谷口,终年流水,名曰凤凰洞,后因修半江水库,被坝堵塞,今无洞可寻;一在九子太婆峰侧,四季干燥,名日长生洞,前人有诗赞曰:“是谁横跨青牛背,怡然此去长生洞。” 半江不仅山青、水秀、石奇、洞美,而且冬暧夏凉,历为避暑养身之地。相传明末有贺姓官吏,厌恶浊世,弃官为民,四乡游说,路过此地,疑入仙境,便在半江双江口北岸的冷泉旁边,筑居茅棚以修道养身,白天上山采药为民治病,晚上编结草鞋相送行人赶路,卒后葬狮子山的狮子口。清初在茅棚故址建有贺仙殿。殿东修“三笑亭”,雕龙画凤,十分壮观;亭两面有清泉,常年不竭,醇香甘冽,内含特种矿物质,能治百病,群众称它为贺仙泉。从前来贺仙殿求神拜佛,讨水治病者甚众。1919年为方便群众,在半江峡口出口处修建贺仙石拱桥,跨越半江河。一道长虹连两岸,风景更为雅致。 1957年县人民政府在峡谷两端双江口处拦河筑坝,修起半江水库。坝为钢筋混凝土弧形滚水拱坝,高42米,长131米。春夏库水从坝上翻滚而下,浪花四溅,形成人工瀑布,使美好河山更添几分秀色。1985年经省级、香港有关单位科学化验,贺仙泉水含有的矿物质为二氧化碳、重碳酸根、钾、钠、镁、钙、可溶氧化硅、硒等50多种元素,具有清热解毒、利尿化痰、助消化、除肺炎、降血压、强心肌之神功。能防治心血管、肠胃、高血压、关节炎、癌症等疾病。
   四 金龙寨旅游区 金龙寨旅游区位于县城东16公里的竹市镇境内。它包括金龙寨和猫儿洞两个旅游点。金龙寨是一座奇山,孤峰卓立,巨石峥嵘,平溪江绕山回流,艳阳照耀,状若金龙。古时有人在此建寨,故名金龙寨。山巅原有古寺,寺旁有甘冽灵泉,常年不竭。明末方密之游览至此,为古寺书写楹联:“拔地千寻,碧汉空中悬古寺;离天三尺,白云堆里响残钟”。意气轩昂,用语清新。清代学者刘文徽登临时赋《金龙山》诗:“胜迹遗前志,孤峰占斗南。书夹椽壁立,结雾豹文含。倚石成僧宇,披云架佛龛,高高从仰止,几辈识登探。”写古寺结构,亦甚峻伟。现在金龙寨树木成林,山青水秀。 猫儿洞位于金龙寨西南面1公里处的猫儿山上。洞口宽约5米,高约6米,长约500米。溶洞面积不大,但平坦干燥,岩质坚固,经常有人前去览胜。洞内有“天楼”,高约7米,可容数十人。洞壁上怪石之多,神话故事之奇,使人美不胜收,留连忘返。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