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09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貌
分类号:
P931
页数:
6
页码:
88-93
摘要:
本章包括第一节山地,第二节丘陵,第三节岗地,第四节平原。
关键词:
自然地理
地貌
洞口县
内容
洞口县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均有。其特点:西北高山峻岭,中部地势低平,东南丘岗棋布。
西北地处雪峰山区中段的东南部。山峦重叠,地表切割深,峡峪较大,一般可达50‰,海拔290~1821米。 中部地势低平,河流冲积、堆积物较发育,溪谷平原呈片状、带状、串珠状分布。地面比降小,一般在10‰,海拔275~520米之间。
东南丘陵起伏,地形比降为19‰,海拔260~775.9米之间。地形破碎,基岩裸露,岩溶较发育。
全县最高点普子垴海拔1821米,最低点马家园仅260米,地势落差1561米,平均坡降为27‰。
第一节 山地 全县山地面积1117.44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0.81%,按形态可分为低山、中低山、中山三种。山体基本呈北东一一西南走向,是雪峰山主脉、支脉、余脉。
一 山地分布
低山 分布于东南部丘陵区和西北山区与中部溪谷平原区之间。海拔450~650米,比高200~400米,坡高25~30°。切割浅,岭谷交错。面积187.723平方公里,占山地面积的16.8%。低山风化强烈,山坡坡脚残坡积物较发育。溪谷分布地,两谷坡较陡,谷底宽窄不一,流水侵蚀明显。按物质组成不同,分变质岩、石灰岩和砂页岩三类。
中低山 海拔650~800米,比高400~600米,坡度25~30°。面积191.9平方公里,占山地面积的17.2%。具有山岭陡,山脊明显的特点。谷坡有凸形、凹形,山坡下缓上陡。大部分分布在西北山区,少部分分布在东南丘陵区,与中山常形成夹谷地形。根据物质组成不同,分变质岩、砂页岩、石灰岩三类。
中山 海拔800米以上,比高大于600米,坡度大于30°。面积737.82平方公里,占山地面积的66%。山势高峻,山顶尖峭,坡陡谷深,峰峦重叠,沟谷密布。流水侵蚀强烈,水系呈枝状或羽毛状分布。山高气温低,云雾大,冰冻期较长,陡坡地带重力崩塌较明显。按物质组成不同,分变质岩、石英砂岩、花岗岩三类。分布在西北山区,为雪峰山脉。本县西北边境有观音形、兰李坳、木古界、太婆山、普子垴、插记岩、白岩洞、大土地坳、高登山、尖坡、剪刀坳、保棚丫、尖它山、老庵堂、剁老将顶、蛇形顶、白花山、红岩顶、总顶界、白岩顶等800米以上的山峰377座,其中800~1000米的208座,1000~1500米的155座,1500米以上的14座。
二 主要山峰
狗爬岩 在县城北偏西(水平距,下同)3.9公里的洞口塘。主峰半边庵,海拔954米,洞口通往洪江的古道经岩下蜿蜓西去,因岩壁上有狗足形印迹而得名。岩壁险奇若仙人掌,古时建有亭阁寺院。
天龙山 又名天凤山,主峰海拔1159.4米,在县城北偏西6.5公里处,洞口乡华南村境内。山腰有“天龙庵”,明·天启年间,学士肖奇山倡建屏藩于其上,庵匾书题“湖南第一山”。1958年庵院毁废,遗址尚存。现山上广植杉木,陡石上多产石耳雁皮。
马颈骨 地当山门入龙潭要隘。以路过山脊,形似马颈得名。海拔615米。在县城北偏东24.8公里处,现桐山乡政府所在地,1978年起县客班车达此。沿马颈内侧的椒岭河,谷深岸陡,历来为兵家之争,凭籍东西两河天险,1945年5月抗日军民曾大败日军于此地。现有林道直通桐山林场桃园洞工区。
白马山 在县城北偏东40公里处,桐山乡境内,山势雄峻,左邻隆回,右接溆浦,绵亘盘旋,周围三百余里。主峰海拔1781米。其分支有九龙山,海拔1308米;黄毛岭海拔1402米。元朝末年,陈友谅陷邵阳武冈时,曾屯兵于此山。民间传说有七位仙女降临此山,古时当地民众每逢早年来此求神求雨。山脊有一石洞,深不可测,人称“绩麻洞”。半山有古寺一所,绝顶凌云。有“望日台”,旭日初出,状若金盘;俯视烟雾沉壑,浮云凌空,宛然人间天上。台下有石穴一个,仅痰盂大,但清泉涓流不止,人称“绩麻水”。山上产丹参、天麻、细辛、黄莲等多种名贵中药。近年各支脉中,低山地,都已营造杉林。
兰李坳 位于洞口县北部,渣坪乡境内。属雪峰山支脉,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于朱门楼,西南至天堂界,长15公里,宽5公里,面积约8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301米,山内蕴藏高级白煤、煤矸石。国营月溪林场在此栽种华山松千余亩,已营造油茶林60余亩,杉木林万余亩。山谷有散生漆树和杜仲,古老孑遗植物猫儿屎在此也有分布。
二重坡 位于洞口县北部,渣坪乡境内。主峰海拔1411米,处渣坪通溆浦的要道。山势险峻,道路曲折,坡内有坡,故名二重坡。属自然草山,蕴藏白煤,月溪林场在此营造杉木林万余亩。
太婆山 位于洞口县西北部,江口镇境内,属雪峰山脉。由木古界入境,经太婆山至龙坪山,长15公里,宽4公里,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336米,昔日是江口通往黔阳的要道。磁铁矿、锰矿储量丰富,锰矿现已开采。境内有帽子岩、飞来岩等奇景。山上有一块状似老太婆的巨石,故名太婆山。珍贵鸟类有锦鸡、虎皮鹦鹉、长毛鸡等;珍贵畜类有华南虎、豹、野牛、鹿、麝,尤以山羊、野猪、野兔等为多。建有国营林场,营造杉木林3万余亩。
龙坪山 位于洞口县西北部,在江口镇与溪瑶族乡交界处,属雪峰山脉,东西走向,东起茶子山,西至普子垴,长6公里,宽4公里,面积约2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412米,有磁铁矿分布。昔时修有一庵,庵前平地200余亩,周围高山环抱,传说庵前平地为一“神龙”所造,龙坪山由此得名。系天然草山,盛产川芎、七叶一枝花、桔梗等中草药,山上时有身径20厘米以上的蟒蛇出没。现此地已成万亩杉木林基地。
总顶界 位于洞口县西部,在溪瑶族乡境内,属雪峰山脉,南北走向。北起岩钵石,南至鸡心界,长8公里,宽4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447米。支脉由此峰往东南北延伸,逐渐下降,故名总顶界。清朝在峰顶西侧建有一庵,可容200余人,遗址尚存。山下的烟竹坪、老山等地产野生天麻,质量好,数量多。
百花山 位于洞口县西北部,在溪瑶族乡境内。属雪峰山脉,南北走向,主峰海拔1360米,长15公里,宽4公里,面积约60平方公里。天然瀑布三处,落差20米。由于山脉天然屏障,气候湿润,百花齐放,万木峥嵘,故称百花山。境内有80余科200多属500多种树种,古老孑遗植物和稀有珍贵树种有长苞铁杉、银鹊树、西山茉莉、篾子三尖杉、金叶白兰、白辛树、华榛、小瘤果茶等。
高登山 洞口县城南偏西39.2公里处,在都溪瑶族乡境内。属雪峰山主脉,主峰海拔1581.4米,宽8公里,西北至东南走向。北有国营溪林场杉竹杂林近3万亩。瑶族人民散居山腰下部,土肥林茂,辖区稀有珍贵动物有獐、麋、麝、豹、虎、猴面鹰、相思鸟、白鸫、锦鸡;珍稀植物有南方红豆杉、楠木和天麻、黄莲、猕猴桃等中草药和山果。山巅有古庵称普照寺,现存原貌,为洞口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文化篇)。
普子垴 位于洞口县西北部,在溪瑶族乡境内,属雪峰山主脉,北面一公里处与雪峰山主脉苏宝顶相连接。东北起自龙坪山,经锅顶垴、插记岩,西南至白岩洞,长约15公里,宽约6公里,面积90平方公里。将白椒、仙人桥、宝瑶、小麻溪、安顺、铁山等地,环抱其中。主峰海拔1821米,周围有24座小山峰,称“二十四诸天”。
凤凰山 主峰海拔1149.7米,在县城南偏西13.3公里处,毓兰镇凤溪村境内。山左小溪名半江,景色奇异,江旁建有古寺,相传贺老真人炼丹于此,今已毁。
龙头岭 又名龙头口山,在县城南偏西15.5公里处,花园乡龙头村境内。主峰海拔720米,北连凤凰山,西邻菩萨垴,南接土栏门、猴子石、红岩寨,地势高险、峻峭,似龙头昂首仰天。地势险要,蓼溪隘口在山的末尾。康熙十八年吴三桂部将马宝与清兵战于此处。
关王岭 在县城南偏18公里处的花园乡境内。主峰海拔492.9米。《武冈州志》载:“州北六十里为花园蓼溪关隘,景最幽邃,中有古寺,著名天竺高僧燕居降锡处,今废。最上为燕子岭,中峰独耸与庐山宝珠岭绵亘突兀,各极峥嵘,步跻山巅,远望云山七十一峰,灿若列目”。现国营桥头林场在其辖区内的水马冲、大坳、杨梅冲一带,营造杉林千余亩。
龙门山 在县城南偏西18.8公里处,花园乡泡洞村境内。主峰天门山海拔1163米。与响水洞南北倚靠,又与天寺山对峙,中间敞开如门,世人称“龙门”。泉水清冽,下流五公里入蓼溪。传说每年五月二十三日,若见东南云起,伴随隐隐雷声,当年必定风调雨顺,否则,将久晴无雨。国营桥头林场在此营造成片杉林。
响水洞 在县城南偏西18.8公里处,花园乡泡洞村境内。山峰海拔575米,地处鼓锣山,宝珠岭龙门山中央。周围高山环绕,常年积温高,湿度大,适宜草木繁衍。在林家院子下一公里处的望溪(古称石陇水),顺流一百米处,即为响水洞。水流到此,陡然下坠五十余米,形成瀑布,直泻深谷石潭,水花飞溅,声响如雷,三五里因为之震动,天气越晴朗,响声越大,故名响水洞。国营林场响水洞工区设此,1982年12月,在此营造全县第一块速生丰产林250亩。
云飞寨 在县城南偏东34.4公里处,杨林乡庄上村境内。海拔518米。《武冈州志》载:
孤峰陡耸,高百余丈,仅两小径猱攀始可登,其上宽平,能容千余人,中一方石池,阔丈余。中出清泉,四时不竭。上最平处为元帅殿,相传明末曾元帅驻营于此,人往往拾箭镞及刀斧。咸丰已未夏,太平军穿境,男女六百人避居寨上,军围二日,终不敢逼近。辛酉冬修垛石中,凿出银杯牒各一,又村童拾得红铜秤锤,金光闪耀,镌有“大斧凿造”四字。
鹅峰岭 在县城南偏东34.1公里处,属杨林乡鹅峰村。主峰石牛岭,海拔775.9米。群山拥抱,北有千岩山,东为天河寨,西南是武冈东隅高山野牛塘和麻元里。山势险峻,地形破碎,基岩裸露,岩溶较发育。建国后栽植的马尾松、栎类、油桐、油茶、柑桔和柿子,生长良好。高山荒坡盛产百部、龙胆草、赤芍、地榆、白头翁、桑皮等多种名贵中药材。
附一 峡谷
半江峡谷 在县城西南部毓兰镇境内,处雪峰山谷中。南有凤凰山,北有雷公岭,两山对峙,形成了长达2公里的险要峡谷。韬溪江与金竹水在九子太婆山脚下的双江口处汇合为半江河,沿峡谷奔流而出。古为邵阳至绥宁的必经要道。
峡江峡谷 在县城西北面,属城关镇和洞口区交界之处。平溪江与鼓楼河汇合成平溪河。后至洞口塘,两岸山峰巍立,似双壁对峙,形成两公里长峡谷,江流水大湍急,顺峡谷东流而去。平溪河古为峡口江,故名峡江峡谷。
附二 关隘
平溪江隘 在县城西北4公里处,位于鼓楼河流入平溪江出口处,又名双江口,两边山峰对峙,地势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1945年5月侵华日军在此惨败。据清光绪《武冈州志》》记载,望乡山、椒岭(林)、爆木、平溪江四隘都是清代武冈州所置。
爆木隘 距县城西19公里处,今鼓楼乡相山村爆木坪。古为武冈通往通道、靖县、绥宁等地的要道。据清光绪《湖南通志》记载:“爆木隘在武冈州西北六十里,通靖州绥宁瑶地”。
椒岭(林)隘 距县城北33公里,属今桐山乡。处雪峰山脉中,扼山门通往溆浦要冲,为清代武冈州四隘之一,曾设有椒岭塘、椒岭汛。据清光绪《武冈州志》记载:椒岭在城(武冈)西北面七十里(实为百余里),由望乡山过岭脚抵黔阳地,路极险,约五十里许无人烟,国初(清朝初年)置椒岭地。道光初,营坊屋宇望火烟墩犹存,有外委守汛,至末年无兵防守,而此汛逐废,遗址犹存。1945年5月日军惨败于此。
望乡隘 距县城北38公里,处桐山乡望乡山顶,海拔931米,昔为武冈州洞口境内四隘之一。峰回路转,扼山门通向溆浦要冲。据清光绪《武冈州志》记载:望乡山在城(武冈)西北山门洞,距城(武冈)百四十里,山高峻可远眺。相传明将李公大尉,曾率兵扎营驻此,常立山顶,遥望家乡,望乡山由此得名。卒葬于斯,民念其德,立庙祀之。清咸丰二年立有碑记可考。
蓼溪隘 在花园乡杨柳溪,距县城24公里,历为洞口通往绥宁的要道。南踞红岩寨西枕猴子岩,两山对峙,地势险要。据光绪《武冈州志》记载:蓼溪关,明代所置。
严家隘 又名旋岩隘,在岩山乡西北的青山界上,古为通往大屋、渣坪的要道。清光绪《武冈州志》记载:旋岩团扼守瑶民通路。明代设隘以防瑶民起事。
歇凉界 距县城东27公里,处石江镇歇凉界上,明代置歇凉堡,昔为武冈境内七堡之一。为石下江通往高沙驿道必经之地。界上原设有木构茶亭,夏秋高界风爽宜人,行人多在此歇息纳凉,故名歇凉界。1981年已改建成红砖青瓦新亭。
凤凰堡 在县城西南11公里处的凤凰山下,古为洞口通往绥宁、通道的要道。明代设堡。
第二节 丘陵 地面波伏起伏,地形破碎,比高60~200米,坡度15~25°,面积233.7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62%。地表受流水侵蚀、沟蚀、片蚀与溶蚀作用,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根据形态不同分为低丘陵、高丘陵。
低丘陵 比高60~150米,坡度15~20°。面积166.93平方公里,占丘陵面积的71.2%。丘体零乱丘顶浑圆,坡面利用率较高,多为早土,少数为林地。根据物质组成不同分红土低丘陵,砂页岩低丘陵和石灰岩低丘陵。红土低丘陵,风化土层2~4米,为砂质红壤,结构较松疏,坡脚多辟为早土和梯田,适宜于茶叶、豆、薯类种植。砂页岩低丘陵,上层一般较厚,砂质养分较丰富,质地疏松,土壤呈酸性,有部分基岩出露,丘体呈条带状分布,宜发展茶叶、柑桔、油茶等经济作物及营造马尾松、柏、杉、樟、楠竹等,适种性较广。石灰岩低丘陵呈块状、条带状分布。土层瘠薄,质地粘重。丘坡脚下的平缓地多辟为旱土,宜发展较耐早、耐瘠薄的作物及经济果木林。荒地适宜于发展马尾松、柏树等林木。
高丘陵 比高150~200米。坡度20~25°。面积66.79平方公里,占丘陵面积的28.8%。具有向山地过渡或呈块状和条带状的特点。农业利用与岩性和低丘陵基本相同。
第三节 岗地
岗地 主要分布在溪河谷地两侧,置于平原与丘陵地带,地表形态是凹沟相间,垄岗排列。比高10~60米,坡度一般在5~15°之间。面积453.79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1.09%。岗地多辟为农业耕地。按形态特征及生产利用状况分低岗、高岗两类。
低岗 坡度5~10°,比高10~30米,面积230.16平方公里,占岗地面积的49%。按地表物质组成不同可分为红土低岗、砂页岩低岗和石灰岩低岗。红土低岗是由基岩上的风化壳红土风化发育而成,红土覆盖层厚2~3米,土壤较瘠薄,呈酸性,大部分发育在石灰岩基础上,质地较粘重板结。土壤上酸下碱,宜发展喜光、喜温,较耐瘠作物。砂页岩低岗土层较厚,质地松散,通透性好,呈酸性,富含磷钾,适种性较广。石灰岩低岗,土层较厚,淋溶作用强烈,土壤呈中性或上酸下碱,质地较粘重,自然肥力较低,熟化程度一般,宜发展喜光、喜温、较耐旱作物。
高岗 比高30~60米,坡度10~15°。呈条带状断续延伸,缓丘状起伏,分割零乱,岗顶浑圆,呈垅状沟垅状相间分布,部分岗丘间交错分布溶蚀洼地。面积233.631平方公里,占岗地51%。根据物质组成不同分红土高岗、砂页岩高岗、石灰岩高岗。适种性和岩性与低岗基本相同。坡地宜发展经济果木林。全县的岗地分布较广,具有切割浅,坡度缓,土层较深厚的特点,大部分光、热、水条件好。宜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种植柑桔、茶叶等,是本县的主要耕作利用地。
第四节 平原
洞口县地表水较发育,下蚀作用较强烈,给地表侵蚀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提给了有利条件。同时西北高,溪河多,水东流。长期以来,谷地水流所携带的碎石泥砂,在溪谷两侧和沟谷地带不断堆积,形成较厚的堆积层。这种堆积层地面平缓,比高10米左右,坡度5度。面积306.72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3.95%。主要分布在河道、溪流沿岸,比较集中的在平溪江流域有桥头、花鼓、木瓜、竹市、江潭等平原;在蓼水河流域有花园、西中、高沙、黄桥等平原;在黄泥江流域有山门、水东等平原。这些平原均已辟为农田,高处为早土。本县因石灰岩分布较广,岩溶洼地零星分布,主要见于中部及中南部。海拔介于350~500米,切深10~20米。岩溶较发育,有地下河、溶蚀洼地、漏斗、落水洞等。洼地四周岩石多属裸露,洼地大小不一,长径0.5~2.5公里。洼地多被残积物覆盖,形成狭小平地,均开辟为农田。这种田泥脚一般较深,潜育化程度较高。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