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关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06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城关镇
分类号: K901.6
页数: 2
页码: 62-63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洞口县城关镇民国年间至1985年的城市文化、集镇文化的情况。
关键词: 城市文化 集镇文化 县城

内容

城关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南,东北与洞口乡接壤,南面与花鼓乡毗连,西面与长塘、鼓楼乡交界。宋大观元年(1107)置峡口寨,派有巡检司,离城区中心3.5公里的平溪村税门前,宋代在此设厘金局,故称税门前;元代在此设有衙门,又称衙门前。民国年间为平元乡乡公所所在地。新中国建立后,分别为武冈县五区、六区、九区区公所驻地。1951年5月建立洞口镇,总人口3164人,属区领导。1958年改属洞口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体制缩小,又属区领导。1969年升为区级镇,定名为洞口县城关镇,直属县管,人口增至15135人。1981年从洞口公社划出大桥、平溪、高渡、高仓、渡头5个大队并入,人口增至19017人。加上原城关镇管辖蔬菜和农村大队建立城郊公社,归镇管辖;1985年撤销城郊公社,直属镇管。1986年辖和平、大正街、文昌街3个居民委员会和蔬菜、平清、竹山、渡头、高渡、花山、大桥、新平、平溪、高仓、青山11个村。总面积35292亩,折合23.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7%,其中耕地9990亩、园地5157亩、林业用地11005亩、基建和其他用地9140亩。全镇6724户,2657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355人。
   城关镇历来是湖南通往四川、云南、贵州的要道,湘黔古驿道在此设有驿站。清顺治十四年(1657),明将高启龙驻兵于此,抗击清军;康熙十八年(1679),吴三桂部将马宝据守此地,与清兵决战;清光绪十九年(1893),哥老会首领湛(谌)北海、张坤堂、王仰等在此率众起义,抗击清王朝;民国16年(1927)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武冈县委会迁此活动;民国24年(1935)12月工农红军二方面军二、六军团长征路经此地,传播革命火种;民国34年(1945)5月日军犯境,当地军民奋起抵抗,击毙敌人数百名;1949年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经此南去解放武冈县。
   城关镇历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贾云集,名胜不少。《武冈州志》记载:洞口乃武冈西北之胜区,境内有肖公坝、顺水桥、水府庙、火神庙、文昌塔、观音阁、迴龙庵、龙王阁等古建筑。清代市内有店铺300余家,贾客多贩杉、靛、茶等货物。民国年间,屡遭官匪和日军烧掠滥炸,古建筑多数已毁,街道长不足一公里,居民不到3000人,住房多为木架板壁杉木皮顶的平房,百业凋敝,商业萧条,人民生活困难。1952年定为县治,30多年来共投资8764万元,兴办各项事业,工农业不断发展,市容焕然一新。现有街道3条,长4.5公里。境内有机械、机电、印刷、工艺、罐头、化工、木器、制茶、碾米、副食、羽绒和防水材料等县办工业企业19家;有农机修造、塑料印花、日用化工、纺织器材、服装加工等镇办企业12家;有竹器、陶土、制鞋等街办工业企业9家。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2844万元,占全县总产值9.8%,比1952年增长17倍。今日城关镇,商业网点密布,人群熙来攘往,市场繁荣,购销两旺。320国道和洞(洞口)绥(绥宁县)、洞(洞口)新(新宁县)等省级公路干线交会于此,县级公路向各区、乡、镇辐射。1969年和1980年,镇内相继建成横跨平溪江的洞口、迴龙洲公路石拱桥,交通方便。新中国建立前,全镇仅有设备简陋的峡江初级中学和兰陵小学,现有县党校、农民中专、卫生学校、农机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7所,教职员工450人,在校学生8690人,为1949年的9.5倍。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只有1所私人诊所,群众有病无处治,现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医院、县计划生育医院、洞口区医院、城关镇医院,共有医务工作者661人,病床502张,群众治病方便。镇内有县办广播电台、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新华书店、花鼓剧团等文化单位。
   城关镇是一座山城,东有迴龙洲,绿水环流,古树蔽天。明末方以智游此,留有“绕过清溪疑仙岛,人从何处问苍天”的佳句。平溪江心中的伏龙洲,状似巨龙卧伏,四周碧波粼粼。耸峙在平溪江北岸的文昌塔,七级八方,高43米,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塔顶有树似伞,四季长清,登塔环眺,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南面县洞口园艺场,桔林层立;西部雪峰山脉,巍峨遥列。整个山城,胜似锦秀。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