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县城及集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06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县城及集镇
分类号: K901.6
页数: 6
页码: 62-67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洞口境内城关镇、高沙镇、石江镇、黄桥镇、山门镇、竹市镇、江口镇、毓兰镇汉代至1975年的集镇情况。
关键词: 城市文化 集镇文化 县城

内容

洞口境内早于汉代,在赧水、蓼水、平溪江、黄泥江中下游初步形成一批小集镇。唐代以后,高沙市、峡口寨(今城关镇)、黄桥铺、王家桥(今山门镇)、石下江等集镇,已成为武冈西北地区重要货物集散地。以后,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集镇逐渐增多。20世纪20~40年代,高沙市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有“小南京”之称。日军犯境,商路阻绝,百业衰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物价飞涨,市场混乱,居民减少。1949年5个集镇不足万人。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集镇经济。1952年已建立洞口、高沙、石江、黄桥、山门5个镇,总人口13276人。1961年压缩城镇人口,撤销山门、黄桥两镇,分别划归山门、黄桥公社管辖。1966年恢复黄桥镇。1969年洞口镇升为区级镇,更名为洞口县城关镇。1975年恢复山门镇。1985年竹市、江口、桥头3个公社改为竹市、江口、毓兰3个镇;同时将山门、黄桥两个公社分别划归山门、黄桥两个镇管辖。1986年全县共有8个镇,辖15个居民委员会,128个村;总面积5.05万亩,折336.8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5.3%;总人口18.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7.2%;工农业总产值1.305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5.2%,其中工业总产值846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3.7%。
   第一节 城关镇
  城关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南,东北与洞口乡接壤,南面与花鼓乡毗连,西面与长塘、鼓楼乡交界。宋大观元年(1107)置峡口寨,派有巡检司,离城区中心3.5公里的平溪村税门前,宋代在此设厘金局,故称税门前;元代在此设有衙门,又称衙门前。民国年间为平元乡乡公所所在地。新中国建立后,分别为武冈县五区、六区、九区区公所驻地。1951年5月建立洞口镇,总人口3164人,属区领导。1958年改属洞口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体制缩小,又属区领导。1969年升为区级镇,定名为洞口县城关镇,直属县管,人口增至15135人。1981年从洞口公社划出大桥、平溪、高渡、高仓、渡头5个大队并入,人口增至19017人。加上原城关镇管辖蔬菜和农村大队建立城郊公社,归镇管辖;1985年撤销城郊公社,直属镇管。1986年辖和平、大正街、文昌街3个居民委员会和蔬菜、平清、竹山、渡头、高渡、花山、大桥、新平、平溪、高仓、青山11个村。总面积35292亩,折合23.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7%,其中耕地9990亩、园地5157亩、林业用地11005亩、基建和其他用地9140亩。全镇6724户,2657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355人。 城关镇历来是湖南通往四川、云南、贵州的要道,湘黔古驿道在此设有驿站。清顺治十四年(1657),明将高启龙驻兵于此,抗击清军;康熙十八年(1679),吴三桂部将马宝据守此地,与清兵决战;清光绪十九年(1893),哥老会首领湛(谌)北海、张坤堂、王仰等在此率众起义,抗击清王朝;民国16年(1927)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武冈县委会迁此活动;民国24年(1935)12月工农红军二方面军二、六军团长征路经此地,传播革命火种;民国34年(1945)5月日军犯境,当地军民奋起抵抗,击毙敌人数百名;1949年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经此南去解放武冈县。 城关镇历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贾云集,名胜不少。《武冈州志》记载:洞口乃武冈西北之胜区,境内有肖公坝、顺水桥、水府庙、火神庙、文昌塔、观音阁、迴龙庵、龙王阁等古建筑。清代市内有店铺300余家,贾客多贩杉、靛、茶等货物。民国年间,屡遭官匪和日军烧掠滥炸,古建筑多数已毁,街道长不足一公里,居民不到3000人,住房多为木架板壁杉木皮顶的平房,百业凋敝,商业萧条,人民生活困难。1952年定为县治,30多年来共投资8764万元,兴办各项事业,工农业不断发展,市容焕然一新。现有街道3条,长4.5公里。境内有机械、机电、印刷、工艺、罐头、化工、木器、制茶、碾米、副食、羽绒和防水材料等县办工业企业19家;有农机修造、塑料印花、日用化工、纺织器材、服装加工等镇办企业12家;有竹器、陶土、制鞋等街办工业企业9家。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2844万元,占全县总产值9.8%,比1952年增长17倍。今日城关镇,商业网点密布,人群熙来攘往,市场繁荣,购销两旺。320国道和洞(洞口)绥(绥宁县)、洞(洞口)新(新宁县)等省级公路干线交会于此,县级公路向各区、乡、镇辐射。1969年和1980年,镇内相继建成横跨平溪江的洞口、迴龙洲公路石拱桥,交通方便。新中国建立前,全镇仅有设备简陋的峡江初级中学和兰陵小学,现有县党校、农民中专、卫生学校、农机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7所,教职员工450人,在校学生8690人,为1949年的9.5倍。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只有1所私人诊所,群众有病无处治,现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医院、县计划生育医院、洞口区医院、城关镇医院,共有医务工作者661人,病床502张,群众治病方便。镇内有县办广播电台、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新华书店、花鼓剧团等文化单位。 城关镇是一座山城,东有迴龙洲,绿水环流,古树蔽天。明末方以智游此,留有“绕过清溪疑仙岛,人从何处问苍天”的佳句。平溪江心中的伏龙洲,状似巨龙卧伏,四周碧波粼粼。耸峙在平溪江北岸的文昌塔,七级八方,高43米,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塔顶有树似伞,四季长清,登塔环眺,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南面县洞口园艺场,桔林层立;西部雪峰山脉,巍峨遥列。整个山城,胜似锦秀。
   第二节 高沙镇
  高沙镇,位于县境之南,东与洪茂乡相邻,南与南泥乡交界,西与石桥乡接壤,北与茶铺、大水乡毗连。隶属高沙区,系乡级镇。此地古为沙洲,后因蓼水易道,地势增高,故名高沙。辖十字街、长裕街、中和街3个居民委员会和塘前、青云、农蔬、云峰、红鹅、巴水、树正、大万、抚军、五里、三塘、石榴、月英、木山、荣回15个村。全镇8478户,3396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315人。总面积37648亩,折合2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4%,其中耕地17660亩,人平0.52亩,柑桔764亩,茶叶794亩,用材林3938亩,经济林79亩,疏林及荒地179亩,其他用地14234亩。镇政府驻十字街、距县城17公里。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清末,武冈州派州同驻此,管辖洞口境内各地。民国年间,属武冈县蓼湄乡。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二区,1950年3月改为武冈县五区,1951年6月改为武冈县八区。1952年洞口建县,属洞口县八区。现管辖范围包括当时的高沙镇和太平、巴水、五里、木山、南水乡等;1956年撤区并乡,镇的体制不变,6个小乡合并为太平乡;1958年均属高沙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体制缩小,从高沙大公社分出高沙镇和太平人民公社;1985年太平公社并入高沙镇。高沙交通方便,物产丰富,商贾云集,生意兴隆,历为洞口、绥宁、武冈三县木材、粮食、猪禽集散地,仔猪年成交达50万头,远销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和港澳地区。新中国建立后,工商业不断发展,逐步兴办酿酒、水泥、农药、织染、火柴、尼塑、竹器、元钉元丝等50多家工业企业,成为洞口县的轻工业基地。1985年座落在镇内的洞口县酒厂,从日本、美国、瑞典引进现代化生产线,生产浓缩桔子汁,远销国内外;以橘子为原料生产的“美橘味酒”,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定点销售。农产品稻谷、甘蔗、辣子在全县颇负盛名。镇内有国营、集体、个体商业企业千余家,每天前来赶集者达二三万人。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310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0.7%,其中工业总产值249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4.7%。新中国建立前,蓼湄中学设此,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洞口县第三中学。1986年全镇有高中1所、初中4所、小学16所,教职员工317名,在校学生6774名。境内有县电影院、镇祁剧团。《武冈州志》载有“马岭回云、洪滩浴𪄠、石井浮香、莲寺禁钟、沙潭跃鲤、石祖悬灯、迴澜涌月、沧浪击磐”八景,而今年深岁久,沧桑多变,部分原景已消失,或另添新意。
   第三节 石江镇
  石江镇位于县境东部,属石江区管辖,系乡级镇。东南与黄桥镇邻近,西南与青龙乡接壤,西北与江潭乡交界,东北与树林乡相连。辖兴隆、象石湾2个居委会和蔬菜、大塘、鳌埠、高家、文家、黄市、可风、严塘、黄井、上台、中山、干木、雷雨、穿石、歇凉界15个村。全镇6704户,2728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47人。总面积40034亩,折合2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2%,其中耕地12839亩,人平0.47亩,柑桔1103亩,茶叶473亩,用材林5835亩,经济林83亩,疏林及荒山564亩,基建及其它用地19137亩。镇东峭石壁立,江水石下东流,故名石下江,简称石江。民国期间,属武冈县石江乡。19:9年,新中国建立后,属武冈县第三区,1950年6月改属武冈县第十一区。1952年建县后,属洞口县第七区,管辖范围包括当时的石江镇和可风、落马、鳌埠等乡;1958年属石江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石江镇和双江人民公社,同年9月双江公社改为大塘公社;1985年大塘乡并入石江镇,同时将树林乡的中山村、青龙乡的歇凉界村、江潭乡的干木村、穿石村划归石江镇管辖。附近煤、铁储量丰富。清宣统三年(1911年)境内枫木坳办有私营小炼铁厂。新中国建立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在镇内大办工业,先后兴建炼铁、炼油、造纸、氮肥、皮件、毛巾、工具、塑料、瓷器、建材、电线等厂矿。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2652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9.2%,其中工业215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1.3%。农产品稻谷、棉花、辣子颇丰;特产柿饼、烤烟著名;集市贸易活跃,为洞口东部的重要市镇。水陆交通便利,320国道线穿镇而过,石(石江)邓(武冈县邓家铺)、石(石江)高(高沙)、石(石江)山(山门)等公路在这里交汇,设有汽车站,每天都有通向邻县及县内各区的客班车。镇内有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15所与县石江新华书店、县石江电影院、镇文化站、镇广播站和业余祁剧团,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第四节 黄桥镇
  黄桥镇位于县境东南,地跨赧水两岸,隶属黄桥区。南接石背乡,东与金田乡和隆回县境交界,西抵青龙乡,北与石江镇、树林乡相邻。辖黄桥居民委员会和农业、三角、永发、枞山、排上、乔江、安乐、莲荷、廖家、正山、柏树、高塘、窑背、桃花、晒龙、马元、复兴、雷霆19个村。全镇5645户,232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28人。总面积64700亩,折合43.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8%,其中耕地25724亩,人平1.1亩,蜜柑1589亩,茶叶587亩,用材林13401亩,经济林113亩,疏林及荒地577亩,基建和其他用地22709亩。昔传镇西杨柳江上建有古桥,名曰“黄桥”,桥端有店铺,故名黄桥铺。此地汉代已形成集镇,唐代以后开始繁荣。人民富有革命斗争传统。据清道光《宝庆府志》记载:明崇祯十六年(1643)明藩岷王朱企〓在武冈作恶多端,民怨鼎沸。袁有志等聚众数万人,一举攻克武冈城,诛朱企〓于王府阶下。民国年间,属武冈县黄桥乡管辖;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属武冈县第三区,1950年6月改属武冈县第十一区;1952年建洞口县后,属洞口县第九区。今镇区包括当时的黄桥镇和龙潭、乔江、狮合、和平、三角等乡;1956年黄桥镇体制不变,各乡并为黄桥乡;1958年均属黄桥人民公社;1961年从黄桥公社析置黄桥、龙潭两公社,为了压缩城镇人口将黄桥镇并入黄桥公社;1966年并黄桥、龙潭两公社为黄桥公社,并从黄桥公社划出原镇区范围恢复黄桥镇;1985年镇、社合并为黄桥镇。地处赧水中游,水源丰富,阳光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盛产稻谷、棉花,1966年曾定为湖南省棉花生产基地。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1233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3%。镇内有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20所;有区医院1所、镇卫生院2所;有业余祁剧团、广播放大站等文化设施。东端龙潭铺西崖洞,昔人题刻的“西崖”二字尚存。洞内怪石嶙峋,秉烛内游,幽趣殊深,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节 山门镇
  山门镇位于县境北部,雪峰山下,黄泥江畔,1985年由山门镇和山门乡合并而成,属乡级镇,归山门区管辖。镇北黄泥江两岸高山对峙,俨如大门,故名山门。东靠醪田乡,东南邻水东乡,南依管竹乡,西接横溪乡,北连大屋、桐山乡,东与石柱乡共界。辖黄江、新街两个居委会和农蔬、田凼、栗田、清水、洪水、广益、里仁、大合、龙池、小桥、黄泥、水口、龙凤、小花、大毛、茅坪、岩山、山门、路边19个村。全镇6969户,2756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人。总面积80513亩,折合53.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其中耕地30253亩,人平1.1亩。蜜柑3328亩,茶叶1270亩,用材林21877亩,经济林772亩,疏林及荒山1197亩,基建及其他用地21816亩。镇政府设在田凼村境内,距县城25公里。宋代在此设山门寨,为武冈十寨之一。民国年间属武冈县治安乡辖地。1949年新中国建立,属武冈县第五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六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十区;1952年建洞口县后,属洞口县第五区,辖山门镇和岩山、里仁、水口、山下、大鹤等乡;1956年并为山门乡,1957年分为山门镇和山门乡;1958年属山门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体制缩小,从大公社划出保留山门公社的名称;1963年又分为山门镇和山门公社;1966年将山门镇并入山门公社;1975年再次分为山门镇和山门公社;1985年山门公社并入山门镇。全镇以平原为主,岗地为辅,山地次之。雪峰山横亘于北境,成为全镇屏障,冬暖夏凉,雨量均匀,宜于柑桔生长,是雪峰蜜柑的主产区;黄泥江纵贯全境,沿岸平川坦荡,是洞口县最著名的“粮仓”。早在唐代就形成墟场集市,历为外来商贾聚集之地。新中国建立后,不仅农业发展很快,工业生产也突飞猛进,先后建成县办铰链厂、五金厂、造纸厂,生产铰链、猎枪、土纸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镇办企业日益发展,商业网点逐步完善。每天上市万人以上,日贸易成交额数万元。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1505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2%。镇内有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20所;有区医院1所、镇卫生院3所;有电影院、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等文化设施。近代“讨袁护国名将”蔡锷青少年时的故宅在此,镇内有“松坡街”和“松坡小学”。
   第六节 竹市镇
  竹市镇地处县境中心,东起江潭乡,西抵木瓜乡,南与秀丰乡山川相依,北与岩山、管竹乡阡陌毗连。辖竹市居委会和向阳、炉家、山脚、正庭、田心、车田、龙潭、早禾、荷池、金龙、金寨、新塘、阳光、西冲14个村。全镇5129户,1913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79人。总面积49761亩,折合3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5%,其中耕地18626亩,人平0.97亩,蜜柑1647亩,茶叶899亩,用材林9898亩,经济林58亩,疏林及荒地1889亩,基建及其他用地16744亩。民国年间为武冈县和康乡辖地。1949年,新中国建立,属武冈县第五区,1950年3月改属武冈县第六区,1951年六月再次改属武冈县第十区;1952年建立洞口县后,属第四区竹市、龙潭、杨家等乡;1956年并为竹市乡;1958年属竹市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体制缩小,从大公社划出仍为竹市人民公社;1985年改为竹市镇。属乡级镇,归竹市区管辖。地属平岗区,平溪江纵贯全境,沿岸土壤肥沃,地势平旷,水网密布,素称“鱼米之乡”。新中国建立后,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农业增产显著。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562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9%。车辆云集,为洞口县公路交通中心。境内有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14所。并设有县麻疯医院、区医院和镇卫生所,群众看病十分方便。
   第七节 江口镇
  江口镇位于县境西缘,东接月溪乡,西邻溪瑶族乡,南与绥宁县金屋乡交界,北与黔阳县塘湾乡毗连。辖江口居委会和江口、黄花坪、大马排、三牛、杨季田、泥池、青岩、山胜、高山、桃田、杨柳田、花溪、畔上、角立坪14个村。全镇2547户,105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48人。总面积96041亩,折合64.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9%,其中耕地13043亩,人平1.3亩,蜜柑211亩,茶叶1376亩,用材林42684亩,人平4.1亩,经济林6335亩,疏林及荒地16964亩,人平1.6亩,基建和其他用地15428亩。镇政府所在地系平溪江与小江的汇合口,故名江口。民国年间,属武冈县平镇乡辖地;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年属武冈县第五区,1950年3月改为武冈县第六区,1951年6月体制调整,改属武冈县第九区;1952年设洞口县后属第二区,包括和平、洪桥等乡,1956年并为江口乡;1958年属江口人民公社;1961年体制调整,从大公社划出继续保留江口人民公社的名称;1985年改为江口镇,系乡级镇,归属江口区。境内群山巍峨,蔚为壮观。白岩顶海拔1693.5米,太婆山海拔1689.2米,龙坪山海拔1412米,峻山之间的谷地,梯田层叠,溪水如带。地下蕴藏铁锰等矿。锰矿质量好,现已开采,销往湖北等省、市。铁矿藏量多,仅次于鞍山,但品位低,现未开采。农产品以稻谷、油菜为主,特产生姜、磨芋较著。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304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1%。境内有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15所;有区医院1所、镇卫生所2所;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等文化设施。明天顺元年(1457)瑶民领袖李天保领导瑶民在此起义,反抗明朝统治;清康熙五年(1666)白茅瑶民聚众起义,反抗清政府迫害;1945年5月侵华日军犯境,在此惨遭失败,伤亡2000余人。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经此东去解放洞口、武冈等地。境内建有抗日阵亡将士和解放军烈士纪念塔,均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节 毓兰镇 毓兰镇位于县城西南,东北与花鼓乡接壤,东南与石桥乡相邻,西北与鼓楼乡共界,南抵花园乡,西连绥宁县梅坪乡。辖毓兰居委会和桥头、毓兰、横木、双桂、覃家、龙阳、侯家、瓜铺、新江、南江、南冲、云江、鲤鱼、湾塘、荆竹、三阳、栗山、四合、凤溪、荷叶、广育21个村。全镇6695户、2592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28人。总面积107214亩,折合71.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3%。其中耕地30907亩,人平1.5亩,蜜柑1133亩,茶叶2695亩,用材林40473亩,人平1.6亩,经济林2832亩,疏林及荒山5476亩,基建及其他用地23698亩。相传境内兰草丛生,幽香雅洁,故名毓兰。民国年间,属武冈县蓼源乡辖地。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年属武冈县第二区,1950年3月改属武冈县第三区。1952年建立洞口县时,属洞口县第三区,包括桥头、毓兰、广育、新江、四合等乡,1956年合并为桥头乡,1958年属桥头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体制缩小,从大公社划出析置四合、桥头公社,1966年合并为桥头公社,1985年由桥头公社改为毓兰镇,系乡级镇,归属桥头区。半江河纵贯全境,沿岸田垄平旷,渠网交错,盛产稻谷,是洞口县重要产粮区。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842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9%,其中农业总产值766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1%。境内有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21所;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等文化设施。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