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篇 建制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060
颗粒名称:
第一篇 建制沿革
分类号:
K90
页数:
40
页码:
45-84
摘要:
本篇记述的是包括洞口县包括疆域隶属,行政区域,县城及集镇,区乡情况。
关键词:
地理沿革
地区演变
建制
内容
第一章 疆域 隶属
第一节 疆域 洞口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邵阳市西部,雪峰山东麓,赧水中游。东接隆回县,南连武冈县,北临溆浦县,西南与绥宁县相邻,西北与黔阳县共界。地处北纬26°51′38〞~27°22′23〞、东经110°8′40〞~110°57′10〞之间,南北宽65.3公里,东西长80.15公里,总面积2199.38平方公里,计329.9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1.04%,占邵阳市面积的10.6%,其中山区1117.4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0.81%。
第二节 隶属 洞口县原系武冈县的一部分。秦属长沙郡;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称都梁侯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称都梁县,属零陵郡;吴宝鼎元年(266),改都梁县为武冈县,属昭陵郡;晋太康元年(280),分武冈东北境置都梁、建兴二县,洞口属建兴县地,隶属昭陵郡;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合武强(原武冈改)、建兴、都梁三县为都梁县,洞口属都梁县域;隋开皇十年(590)都梁县并入邵阳县,洞口为邵阳县辖地;隋大业元年(605),从邵阳县内析置武攸县,洞口为武攸县辖地;唐武德四年(621)更武攸县为武冈县,复置建兴县,洞口属建兴县;唐武德七年(624)省建兴入武冈,洞口属武冈县辖地。北宋崇宁五年(1106)武冈设军,领武冈、莳竹、临岗三县,洞口属武冈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武冈军为武冈路,领一司(兵马司,后改为录事司)和武冈、绥宁、新宁三县,洞口属武冈县;明洪武元年(1368)改武冈路为武冈府,领武冈、新宁两县,洞口属武冈县;明洪武九年(1376)降武冈府为武冈州,隶属宝庆府,省县入州,洞口为武冈州辖地;南明永历元年(1647)三月,株王朱由榔由广西退守武冈,立武冈州城为皇宫,升武冈州为奉天府;八月,永历帝败走黔滇,复降奉天府为武冈州。清袭明制,洞口仍属武冈州辖地,隶属宝庆府,民国2年(1913)改武冈州为武冈县,直属湖南省政府管辖,洞口属武冈县地;民国27年(1938)湖南省设九个行政督察区,武冈县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洞口为武冈辖区;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武冈县属湖南省邵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51年9月30日,在武冈县西北境,成立武冈县雪峰办事处,1951年12月13日,改为武冈县洞口办事处;1952年2月16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设立洞口县,同年4月1日正式成立洞口县,属邵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79年邵阳专署改称邵阳地区行政公署(简称地区),洞口县属邵阳地区管辖;1986年1月29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邵阳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洞口县属邵阳市管辖。
第二章 行政区域
第一节 清代 明朝武冈设9乡、31里;清初将31里分为4坊、136团、21村;清嘉庆年间将31里分为东西南北4路、4坊、9乡、120团、17村,洞口属西北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武冈分9乡、31里、150村团、20瑶团、13瑶峒,洞口境内占5乡、16里、63村团、20瑶团、13瑶峒。
第二节 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改武冈州为武冈县,废9乡31里,设9区37乡、镇。民国14年37乡、镇并为16个区,下辖130村团、20瑶团、13瑶峒,后因2个区内部意见不和,扩为18个区,洞口境内占7个区63村团、20瑶团、13瑶峒。
民国22年(1933)武冈县并18个区为9个区,下辖43个乡、2个镇,洞口境内占4个区,下辖18个乡、1个镇。
民国27年(1938)7月,武冈县废区扩乡,全县划为36个乡、1个镇,下辖286保、4366甲。洞口境内的18个乡、1个镇并为15个乡。将古樟乡并入蓼清乡,平康、和平2乡并为和康乡,兰田、醪田2乡并为治平乡,乾德、隆望乡并为治安乡,双江乡改为石江乡,黄桥镇改为黄桥乡。其隶属范围略有调整。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0月10日武冈解放,10月18日成立武冈县人民政府,11月全县划为6个区37个乡、镇,洞口境内属二、三、五区,共15个乡。 1950年,邵阳督察专员公署行文,元月将武冈县六区的紫云乡划归新宁县,3月将武冈县四区的唯一、古峰、双清、四望、长乐、金龙6个乡划归邵阳县,将武冈县三区的紫阳乡和黄桥、石江2乡的一部分及五区治平乡的一部分划归隆回县,下余29乡、镇,仍划为6个区。洞口境内属三、五、六区的15个乡。
1951年6月武冈县调整行政区划,全县划为12个区、157个乡、镇。洞口境内占7个区、ε0个乡、镇。
1951年上级决定武冈与洞口分县,于9月30日成立武冈县雪峰办事处,将洞口境内80个乡、镇划归洞口管辖,后又将十一区的南岳乡划归隆回管辖,实际划给洞口县的只有79个乡、镇,至1952年4月洞口正式建县后,全县设9区、5镇、268个乡。
三、1953年调整乡的规模,区、镇不变,268乡并为160乡。
四、1956年撤区并乡,全县置高沙、洞口、石江3镇,置平溪、木瓜、花鼓、鼓楼、长塘、江口、溪、月溪、渣坪、桥头、花园、石桥、太平、茶铺、洪茂、马鞍、大水、石背、黄桥、金田、杨林、青龙、江潭、双江、竹市、岩山、山门、石桥、花桥、水东、横溪、桐山32乡。
五、1958年废乡建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置15个人民公社,辖5镇、217个大队。
六、1961年调整行政区划,设8区、3镇、49公社。
七、1966年再次调整行政区划。洞口区并马渡入木瓜,全区为1镇5社;江口区并宝瑶入溪,全区为4社;桥头区并四合入桥头,全区为4社;高沙区并迴龙入大水划归竹市区管辖,全区为1镇5社;竹市区并菱角入岩山,加上大水,全区亦为5社;石江区并江洲入江潭,全区为1镇4社;黄桥区并龙潭入黄桥、并观音入石背、并东边入金田,再从黄桥公社划出一部分恢复黄桥镇,全区为1镇4社;山门区并和平入山门、并拦河入石柱,全区为7社。全县为8区,辖4镇、38公社。其他公社名称与前表同。 八、1969年3月洞口镇从洞口区划出升为区级镇,定名为洞口县城关镇。1975年,从山门公社划出一部分恢复山门镇。全县为8区、1区级镇,辖38社、4镇(乡级镇)。 九、1981年从洞口区洞口公社划出大桥、平溪、高渡、渡头、高仓5个大队加上原城关镇管辖的平清、竹山、花山、新平大队,新建城郊公社,属城关镇管辖,1985年撤销城郊公社,所属大队归城关镇直接管辖,全县为8区、1区级镇,辖39社、4镇。 十、1985年改公社为乡、镇,分别将太平、黄桥、大塘、山门公社并入高沙、黄桥、石江、山门镇;将竹市、江口、桥头公社分别改为竹市、江口、毓兰镇;其余公社改名为乡。调整后全县为8区、1镇(区级镇),辖7镇、31乡。
第三章 县城及集镇 洞口境内早于汉代,在赧水、蓼水、平溪江、黄泥江中下游初步形成一批小集镇。唐代以后,高沙市、峡口寨(今城关镇)、黄桥铺、王家桥(今山门镇)、石下江等集镇,已成为武冈西北地区重要货物集散地。以后,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集镇逐渐增多。20世纪20~40年代,高沙市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有“小南京”之称。日军犯境,商路阻绝,百业衰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物价飞涨,市场混乱,居民减少。1949年5个集镇不足万人。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集镇经济。1952年已建立洞口、高沙、石江、黄桥、山门5个镇,总人口13276人。1961年压缩城镇人口,撤销山门、黄桥两镇,分别划归山门、黄桥公社管辖。1966年恢复黄桥镇。1969年洞口镇升为区级镇,更名为洞口县城关镇。1975年恢复山门镇。1985年竹市、江口、桥头3个公社改为竹市、江口、毓兰3个镇;同时将山门、黄桥两个公社分别划归山门、黄桥两个镇管辖。1986年全县共有8个镇,辖15个居民委员会,128个村;总面积5.05万亩,折336.8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5.3%;总人口18.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7.2%;工农业总产值1.305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5.2%,其中工业总产值846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3.7%。
第一节 城关镇 城关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南,东北与洞口乡接壤,南面与花鼓乡毗连,西面与长塘、鼓楼乡交界。宋大观元年(1107)置峡口寨,派有巡检司,离城区中心3.5公里的平溪村税门前,宋代在此设厘金局,故称税门前;元代在此设有衙门,又称衙门前。民国年间为平元乡乡公所所在地。新中国建立后,分别为武冈县五区、六区、九区区公所驻地。1951年5月建立洞口镇,总人口3164人,属区领导。1958年改属洞口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体制缩小,又属区领导。1969年升为区级镇,定名为洞口县城关镇,直属县管,人口增至15135人。1981年从洞口公社划出大桥、平溪、高渡、高仓、渡头5个大队并入,人口增至19017人。加上原城关镇管辖蔬菜和农村大队建立城郊公社,归镇管辖;1985年撤销城郊公社,直属镇管。1986年辖和平、大正街、文昌街3个居民委员会和蔬菜、平清、竹山、渡头、高渡、花山、大桥、新平、平溪、高仓、青山11个村。总面积35292亩,折合23.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7%,其中耕地9990亩、园地5157亩、林业用地11005亩、基建和其他用地9140亩。全镇6724户,2657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355人。 城关镇历来是湖南通往四川、云南、贵州的要道,湘黔古驿道在此设有驿站。清顺治十四年(1657),明将高启龙驻兵于此,抗击清军;康熙十八年(1679),吴三桂部将马宝据守此地,与清兵决战;清光绪十九年(1893),哥老会首领湛(谌)北海、张坤堂、王仰等在此率众起义,抗击清王朝;民国16年(1927)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武冈县委会迁此活动;民国24年(1935)12月工农红军二方面军二、六军团长征路经此地,传播革命火种;民国34年(1945)5月日军犯境,当地军民奋起抵抗,击毙敌人数百名;1949年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经此南去解放武冈县。 城关镇历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贾云集,名胜不少。《武冈州志》记载:洞口乃武冈西北之胜区,境内有肖公坝、顺水桥、水府庙、火神庙、文昌塔、观音阁、迴龙庵、龙王阁等古建筑。清代市内有店铺300余家,贾客多贩杉、靛、茶等货物。民国年间,屡遭官匪和日军烧掠滥炸,古建筑多数已毁,街道长不足一公里,居民不到3000人,住房多为木架板壁杉木皮顶的平房,百业凋敝,商业萧条,人民生活困难。1952年定为县治,30多年来共投资8764万元,兴办各项事业,工农业不断发展,市容焕然一新。现有街道3条,长4.5公里。境内有机械、机电、印刷、工艺、罐头、化工、木器、制茶、碾米、副食、羽绒和防水材料等县办工业企业19家;有农机修造、塑料印花、日用化工、纺织器材、服装加工等镇办企业12家;有竹器、陶土、制鞋等街办工业企业9家。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2844万元,占全县总产值9.8%,比1952年增长17倍。今日城关镇,商业网点密布,人群熙来攘往,市场繁荣,购销两旺。320国道和洞(洞口)绥(绥宁县)、洞(洞口)新(新宁县)等省级公路干线交会于此,县级公路向各区、乡、镇辐射。1969年和1980年,镇内相继建成横跨平溪江的洞口、迴龙洲公路石拱桥,交通方便。新中国建立前,全镇仅有设备简陋的峡江初级中学和兰陵小学,现有县党校、农民中专、卫生学校、农机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7所,教职员工450人,在校学生8690人,为1949年的9.5倍。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只有1所私人诊所,群众有病无处治,现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医院、县计划生育医院、洞口区医院、城关镇医院,共有医务工作者661人,病床502张,群众治病方便。镇内有县办广播电台、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新华书店、花鼓剧团等文化单位。 城关镇是一座山城,东有迴龙洲,绿水环流,古树蔽天。明末方以智游此,留有“绕过清溪疑仙岛,人从何处问苍天”的佳句。平溪江心中的伏龙洲,状似巨龙卧伏,四周碧波粼粼。耸峙在平溪江北岸的文昌塔,七级八方,高43米,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塔顶有树似伞,四季长清,登塔环眺,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南面县洞口园艺场,桔林层立;西部雪峰山脉,巍峨遥列。整个山城,胜似锦秀。
第二节 高沙镇 高沙镇,位于县境之南,东与洪茂乡相邻,南与南泥乡交界,西与石桥乡接壤,北与茶铺、大水乡毗连。隶属高沙区,系乡级镇。此地古为沙洲,后因蓼水易道,地势增高,故名高沙。辖十字街、长裕街、中和街3个居民委员会和塘前、青云、农蔬、云峰、红鹅、巴水、树正、大万、抚军、五里、三塘、石榴、月英、木山、荣回15个村。全镇8478户,3396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315人。总面积37648亩,折合2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4%,其中耕地17660亩,人平0.52亩,柑桔764亩,茶叶794亩,用材林3938亩,经济林79亩,疏林及荒地179亩,其他用地14234亩。镇政府驻十字街、距县城17公里。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清末,武冈州派州同驻此,管辖洞口境内各地。民国年间,属武冈县蓼湄乡。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二区,1950年3月改为武冈县五区,1951年6月改为武冈县八区。1952年洞口建县,属洞口县八区。现管辖范围包括当时的高沙镇和太平、巴水、五里、木山、南水乡等;1956年撤区并乡,镇的体制不变,6个小乡合并为太平乡;1958年均属高沙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体制缩小,从高沙大公社分出高沙镇和太平人民公社;1985年太平公社并入高沙镇。高沙交通方便,物产丰富,商贾云集,生意兴隆,历为洞口、绥宁、武冈三县木材、粮食、猪禽集散地,仔猪年成交达50万头,远销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和港澳地区。新中国建立后,工商业不断发展,逐步兴办酿酒、水泥、农药、织染、火柴、尼塑、竹器、元钉元丝等50多家工业企业,成为洞口县的轻工业基地。1985年座落在镇内的洞口县酒厂,从日本、美国、瑞典引进现代化生产线,生产浓缩桔子汁,远销国内外;以橘子为原料生产的“美橘味酒”,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定点销售。农产品稻谷、甘蔗、辣子在全县颇负盛名。镇内有国营、集体、个体商业企业千余家,每天前来赶集者达二三万人。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310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0.7%,其中工业总产值249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4.7%。新中国建立前,蓼湄中学设此,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洞口县第三中学。1986年全镇有高中1所、初中4所、小学16所,教职员工317名,在校学生6774名。境内有县电影院、镇祁剧团。《武冈州志》载有“马岭回云、洪滩浴𪄠、石井浮香、莲寺禁钟、沙潭跃鲤、石祖悬灯、迴澜涌月、沧浪击磐”八景,而今年深岁久,沧桑多变,部分原景已消失,或另添新意。
第三节 石江镇 石江镇位于县境东部,属石江区管辖,系乡级镇。东南与黄桥镇邻近,西南与青龙乡接壤,西北与江潭乡交界,东北与树林乡相连。辖兴隆、象石湾2个居委会和蔬菜、大塘、鳌埠、高家、文家、黄市、可风、严塘、黄井、上台、中山、干木、雷雨、穿石、歇凉界15个村。全镇6704户,2728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47人。总面积40034亩,折合2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2%,其中耕地12839亩,人平0.47亩,柑桔1103亩,茶叶473亩,用材林5835亩,经济林83亩,疏林及荒山564亩,基建及其它用地19137亩。镇东峭石壁立,江水石下东流,故名石下江,简称石江。民国期间,属武冈县石江乡。19:9年,新中国建立后,属武冈县第三区,1950年6月改属武冈县第十一区。1952年建县后,属洞口县第七区,管辖范围包括当时的石江镇和可风、落马、鳌埠等乡;1958年属石江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石江镇和双江人民公社,同年9月双江公社改为大塘公社;1985年大塘乡并入石江镇,同时将树林乡的中山村、青龙乡的歇凉界村、江潭乡的干木村、穿石村划归石江镇管辖。附近煤、铁储量丰富。清宣统三年(1911年)境内枫木坳办有私营小炼铁厂。新中国建立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在镇内大办工业,先后兴建炼铁、炼油、造纸、氮肥、皮件、毛巾、工具、塑料、瓷器、建材、电线等厂矿。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2652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9.2%,其中工业215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1.3%。农产品稻谷、棉花、辣子颇丰;特产柿饼、烤烟著名;集市贸易活跃,为洞口东部的重要市镇。水陆交通便利,320国道线穿镇而过,石(石江)邓(武冈县邓家铺)、石(石江)高(高沙)、石(石江)山(山门)等公路在这里交汇,设有汽车站,每天都有通向邻县及县内各区的客班车。镇内有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15所与县石江新华书店、县石江电影院、镇文化站、镇广播站和业余祁剧团,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第四节 黄桥镇 黄桥镇位于县境东南,地跨赧水两岸,隶属黄桥区。南接石背乡,东与金田乡和隆回县境交界,西抵青龙乡,北与石江镇、树林乡相邻。辖黄桥居民委员会和农业、三角、永发、枞山、排上、乔江、安乐、莲荷、廖家、正山、柏树、高塘、窑背、桃花、晒龙、马元、复兴、雷霆19个村。全镇5645户,232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28人。总面积64700亩,折合43.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8%,其中耕地25724亩,人平1.1亩,蜜柑1589亩,茶叶587亩,用材林13401亩,经济林113亩,疏林及荒地577亩,基建和其他用地22709亩。昔传镇西杨柳江上建有古桥,名曰“黄桥”,桥端有店铺,故名黄桥铺。此地汉代已形成集镇,唐代以后开始繁荣。人民富有革命斗争传统。据清道光《宝庆府志》记载:明崇祯十六年(1643)明藩岷王朱企〓在武冈作恶多端,民怨鼎沸。袁有志等聚众数万人,一举攻克武冈城,诛朱企〓于王府阶下。民国年间,属武冈县黄桥乡管辖;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属武冈县第三区,1950年6月改属武冈县第十一区;1952年建洞口县后,属洞口县第九区。今镇区包括当时的黄桥镇和龙潭、乔江、狮合、和平、三角等乡;1956年黄桥镇体制不变,各乡并为黄桥乡;1958年均属黄桥人民公社;1961年从黄桥公社析置黄桥、龙潭两公社,为了压缩城镇人口将黄桥镇并入黄桥公社;1966年并黄桥、龙潭两公社为黄桥公社,并从黄桥公社划出原镇区范围恢复黄桥镇;1985年镇、社合并为黄桥镇。地处赧水中游,水源丰富,阳光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盛产稻谷、棉花,1966年曾定为湖南省棉花生产基地。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1233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3%。镇内有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20所;有区医院1所、镇卫生院2所;有业余祁剧团、广播放大站等文化设施。东端龙潭铺西崖洞,昔人题刻的“西崖”二字尚存。洞内怪石嶙峋,秉烛内游,幽趣殊深,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节 山门镇 山门镇位于县境北部,雪峰山下,黄泥江畔,1985年由山门镇和山门乡合并而成,属乡级镇,归山门区管辖。镇北黄泥江两岸高山对峙,俨如大门,故名山门。东靠醪田乡,东南邻水东乡,南依管竹乡,西接横溪乡,北连大屋、桐山乡,东与石柱乡共界。辖黄江、新街两个居委会和农蔬、田凼、栗田、清水、洪水、广益、里仁、大合、龙池、小桥、黄泥、水口、龙凤、小花、大毛、茅坪、岩山、山门、路边19个村。全镇6969户,2756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人。总面积80513亩,折合53.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其中耕地30253亩,人平1.1亩。蜜柑3328亩,茶叶1270亩,用材林21877亩,经济林772亩,疏林及荒山1197亩,基建及其他用地21816亩。镇政府设在田凼村境内,距县城25公里。宋代在此设山门寨,为武冈十寨之一。民国年间属武冈县治安乡辖地。1949年新中国建立,属武冈县第五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六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十区;1952年建洞口县后,属洞口县第五区,辖山门镇和岩山、里仁、水口、山下、大鹤等乡;1956年并为山门乡,1957年分为山门镇和山门乡;1958年属山门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体制缩小,从大公社划出保留山门公社的名称;1963年又分为山门镇和山门公社;1966年将山门镇并入山门公社;1975年再次分为山门镇和山门公社;1985年山门公社并入山门镇。全镇以平原为主,岗地为辅,山地次之。雪峰山横亘于北境,成为全镇屏障,冬暖夏凉,雨量均匀,宜于柑桔生长,是雪峰蜜柑的主产区;黄泥江纵贯全境,沿岸平川坦荡,是洞口县最著名的“粮仓”。早在唐代就形成墟场集市,历为外来商贾聚集之地。新中国建立后,不仅农业发展很快,工业生产也突飞猛进,先后建成县办铰链厂、五金厂、造纸厂,生产铰链、猎枪、土纸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镇办企业日益发展,商业网点逐步完善。每天上市万人以上,日贸易成交额数万元。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1505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2%。镇内有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20所;有区医院1所、镇卫生院3所;有电影院、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等文化设施。近代“讨袁护国名将”蔡锷青少年时的故宅在此,镇内有“松坡街”和“松坡小学”。
第六节 竹市镇 竹市镇地处县境中心,东起江潭乡,西抵木瓜乡,南与秀丰乡山川相依,北与岩山、管竹乡阡陌毗连。辖竹市居委会和向阳、炉家、山脚、正庭、田心、车田、龙潭、早禾、荷池、金龙、金寨、新塘、阳光、西冲14个村。全镇5129户,1913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79人。总面积49761亩,折合3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5%,其中耕地18626亩,人平0.97亩,蜜柑1647亩,茶叶899亩,用材林9898亩,经济林58亩,疏林及荒地1889亩,基建及其他用地16744亩。民国年间为武冈县和康乡辖地。1949年,新中国建立,属武冈县第五区,1950年3月改属武冈县第六区,1951年六月再次改属武冈县第十区;1952年建立洞口县后,属第四区竹市、龙潭、杨家等乡;1956年并为竹市乡;1958年属竹市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体制缩小,从大公社划出仍为竹市人民公社;1985年改为竹市镇。属乡级镇,归竹市区管辖。地属平岗区,平溪江纵贯全境,沿岸土壤肥沃,地势平旷,水网密布,素称“鱼米之乡”。新中国建立后,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农业增产显著。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562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9%。车辆云集,为洞口县公路交通中心。境内有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14所。并设有县麻疯医院、区医院和镇卫生所,群众看病十分方便。
第七节 江口镇 江口镇位于县境西缘,东接月溪乡,西邻溪瑶族乡,南与绥宁县金屋乡交界,北与黔阳县塘湾乡毗连。辖江口居委会和江口、黄花坪、大马排、三牛、杨季田、泥池、青岩、山胜、高山、桃田、杨柳田、花溪、畔上、角立坪14个村。全镇2547户,105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48人。总面积96041亩,折合64.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9%,其中耕地13043亩,人平1.3亩,蜜柑211亩,茶叶1376亩,用材林42684亩,人平4.1亩,经济林6335亩,疏林及荒地16964亩,人平1.6亩,基建和其他用地15428亩。镇政府所在地系平溪江与小江的汇合口,故名江口。民国年间,属武冈县平镇乡辖地;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年属武冈县第五区,1950年3月改为武冈县第六区,1951年6月体制调整,改属武冈县第九区;1952年设洞口县后属第二区,包括和平、洪桥等乡,1956年并为江口乡;1958年属江口人民公社;1961年体制调整,从大公社划出继续保留江口人民公社的名称;1985年改为江口镇,系乡级镇,归属江口区。境内群山巍峨,蔚为壮观。白岩顶海拔1693.5米,太婆山海拔1689.2米,龙坪山海拔1412米,峻山之间的谷地,梯田层叠,溪水如带。地下蕴藏铁锰等矿。锰矿质量好,现已开采,销往湖北等省、市。铁矿藏量多,仅次于鞍山,但品位低,现未开采。农产品以稻谷、油菜为主,特产生姜、磨芋较著。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304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1%。境内有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15所;有区医院1所、镇卫生所2所;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等文化设施。明天顺元年(1457)瑶民领袖李天保领导瑶民在此起义,反抗明朝统治;清康熙五年(1666)白茅瑶民聚众起义,反抗清政府迫害;1945年5月侵华日军犯境,在此惨遭失败,伤亡2000余人。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经此东去解放洞口、武冈等地。境内建有抗日阵亡将士和解放军烈士纪念塔,均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节 毓兰镇 毓兰镇位于县城西南,东北与花鼓乡接壤,东南与石桥乡相邻,西北与鼓楼乡共界,南抵花园乡,西连绥宁县梅坪乡。辖毓兰居委会和桥头、毓兰、横木、双桂、覃家、龙阳、侯家、瓜铺、新江、南江、南冲、云江、鲤鱼、湾塘、荆竹、三阳、栗山、四合、凤溪、荷叶、广育21个村。全镇6695户、2592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28人。总面积107214亩,折合71.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3%。其中耕地30907亩,人平1.5亩,蜜柑1133亩,茶叶2695亩,用材林40473亩,人平1.6亩,经济林2832亩,疏林及荒山5476亩,基建及其他用地23698亩。相传境内兰草丛生,幽香雅洁,故名毓兰。民国年间,属武冈县蓼源乡辖地。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年属武冈县第二区,1950年3月改属武冈县第三区。1952年建立洞口县时,属洞口县第三区,包括桥头、毓兰、广育、新江、四合等乡,1956年合并为桥头乡,1958年属桥头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体制缩小,从大公社划出析置四合、桥头公社,1966年合并为桥头公社,1985年由桥头公社改为毓兰镇,系乡级镇,归属桥头区。半江河纵贯全境,沿岸田垄平旷,渠网交错,盛产稻谷,是洞口县重要产粮区。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842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9%,其中农业总产值766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1%。境内有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21所;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等文化设施。
第四章 区、乡
第一节 洞口区 洞口区位于县城四周,东连竹市区,北接山门区,南邻高沙、桥头区,西北与江口区交界,腹地座落着城关镇。辖洞口、木瓜、花鼓、鼓楼、长塘5乡。全区总面积33.16万亩,合2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41万亩,人平1.2亩;山地19.15万亩,人平3.1亩。总人口6.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12人。地形山区多于丘陵。鼓楼、长塘乡位于雪峰山内,群峰耸秀,碧水长流,气候湿润,宜于林牧业生产。洞口、木瓜、花鼓乡为山外丘陵地带,平溪江、半江河缓慢流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盛产粮食,是洞口县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新中国建立前,农业不振,年年歉收,农民生活困苦不堪。新中国建立后,农业生产发展很快。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011万元,粮食总产量达3.72万吨,平均亩产564公斤,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产粮613.5公斤,牲猪饲养量达7.25万头,人平1.2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6865吨、木材4600立方米、茶叶345.5吨、蜜柑2025.7吨。境内公路总长39公里。有初级中学8所、小学69所,在校学生1.31万人。区设医院,乡设卫生院。乡乡建有广播站、文化站和电影队。
一 洞口乡 洞口乡位于县城东北部,东北靠岩山乡,东南与木瓜、花鼓乡相连,西接城关镇,北倚雪峰山与长塘乡共界。辖镇武、茅铺、湾塘、天井、报木、袁蓬、双联、华南、平梅、平栋10个村,总面积52655亩,合35.1平方公里,其中水田13448亩,早土4721亩,柑桔7691亩,茶叶1666亩,用材林145488亩,经济林1291亩,疏林及荒地26307亩,其他用地65924亩;全乡3746户,14300人。洞口乡因原公社驻地在洞口县城而得名。1981年划出大桥、平溪、高渡、高仓、渡头5个大队归城关镇后,社址移迁镇武大队蛇田,仍沿用旧名。新中国建立前,属武冈县平元乡;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第五区,1950年改属武冈县三区,1961年又改属武冈县九区;1952年春洞口建县,属一区,包括平栋、平溪、中华、袁蓬等乡;1956年撤区时并为平溪乡;1958年属洞口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缩小,保留洞口公社这个名称,1984年改为洞口乡。全乡盛产稻谷、柑桔、茶叶、辣椒。乡政府北面一公里许建有荷子塘水库,是洞口县最早修建的水库之一。水库北面的城洲坪建有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培育樟、楠、梓、杉、松等树苗,是洞口县的苗圃基地。乡政府东面I公里处有县教师进修学校、县炸药仓库等单位。
二 木瓜乡 木瓜乡位于县境中部,地跨平溪江两岸。东临竹市、秀峰乡,南邻茶铺乡,西连洞口、花鼓乡,北接岩山乡。辖木瓜、万里、大胜、渣林、大田、德巷、七星、白田、民群、丰胜、塘冲、合园、马渡、福山14个村。总面积54820亩,合36.54平方公里,其中水田15288亩,旱土5232亩,柑桔2566亩,茶叶2157亩,用材林9922亩,经济林42亩,疏林及荒山1210亩,其他用地18403亩。全乡4426户,17322人。乡政府驻原文材公祠,距县城7公里。乡政府所在地,前人捐金建有一座木质桥亭,因桥旁植木瓜树,故名木瓜桥,桥上雕花卉鸟兽,彩绘山水图案,原桥1958年已毁(但遗址清晰可辨)。乡因桥名。新中国建立前分属武冈县和康、平善乡。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五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六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九、十区。1952年春洞口建县时,属一区,包括马渡、白田、群贤、平阳、石龙、板仓、德巷和四区的大胜、大田等乡,1956年并为木瓜乡,1958年属洞口人民公社,1961年体制调整时析置木瓜、马渡两社,1966年复合为木瓜公社,1984年改为木瓜乡。全乡出产稻谷、茶叶、油菜籽,盛产“雪峰蜜相”,畅销国内外。乡政府东北2公里的平溪江上建有中型鸟竹园水轮泵站,北面I公里处,设有县旱粮研究所。康熙十八年(1679)吴三桂部将在此抵抗清将沙纳哈。1935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六军团长征经此。
三 花鼓乡 花鼓乡位于县城西南部,东与木瓜乡共界,南与茶铺、石桥乡和毓兰镇相邻,西与鼓楼乡毗连,北与城关镇、县洞口园艺场和洞口乡接壤。辖田家、花鼓、江南、罗家、七里、王家、平南、正龙、光立、迴水、拨竹、苏黄、苗竹、叶家、浊溪15个村,总面积66639亩,折合44.42平方公里,其中水田24245亩,早土3333亩,柑桔1622亩,茶叶3071亩,用材林13143亩,经济林423亩,疏林及荒地4011亩,其他用地16791亩。全乡4924户,18819人。乡政府设在戴家桥,离县城5公里。过去在乡政府所在地东面I公里处建有法官庙,远近闻名,群众以其谐音演变为花鼓庙,乡名源出于此。新中国建立前属武冈县平善乡,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五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六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九区;1952年洞口建县时,属一区,包括花鼓、跃龙、迴水等乡;1956年撤区时并为花鼓乡;1958年属洞口人民公社;1961年调整体制,析置花鼓公社;1984年改为花鼓乡。地势以丘陵为主,西南高,东北低,半江河斜贯全境,水源充足,田垄平旷,是一个天然“粮仓”,为全县产粮最多的乡。茶叶、柑桔在全县也享有盛名。
四 鼓楼乡 鼓楼乡位于县境西部,东南面与城关镇、花鼓乡、毓兰镇接界,西与月溪紧靠,北面与长塘乡衔接,辖鼓楼、金盆、鼓石、盐井、狮子、陶金、青草、七渡、相山9村,总面积84888亩,折合56.59平方公里。其中水田3121亩,早土1032亩,茶叶3324亩,用材林59674亩,经济林89亩,疏林及荒山8939亩,其他用地8607亩。全乡1430户,5577人。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有一小山包形似鼓,山上有木质建筑鼓楼庙,故称鼓楼乡。新中国建立前,属武冈县平善乡,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五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六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九区,1952年春洞口建县时,属一区,包括鼓楼、盐井、陶金等乡;1956年并为鼓楼乡;1958年建立鼓楼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鼓楼乡。地处雪峰山内,经常云蒸雾霭,气候湿润,宜于林木、茶叶生产。特别是鼓楼云雾茶,又名盐井茶,明洪武十八年(1385)以全国名茶上缴朝廷12公斤作为贡品,现仍以名茶远销国内外。鼓楼古为交通要道,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明嘉靖五年(1526年)农民首领李政聚众起义,与明朝将领童昶、王表在此血战。1935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长征经此。
五 长塘瑶族乡 长塘乡在县境西部,东接岩山、洞口乡和城关镇,南连鼓楼乡,西靠月溪乡,北依渣坪乡。辖长塘、双峰、三龙、白龙、老艾坪、楠木山、大湾、林家、大公、石竹10个村,总面积72090亩,折合48.1平方公里,其中水田2593亩,早土1106亩,柑桔16亩,茶叶1733亩,用材林47468亩,经济材273亩,疏林及荒山11073亩,其他用地7819亩。全乡共1145户,4787人,其中瑶族853人,占总人数的17.8%。全乡地处雪峰山内,山峦起伏,沟谷深邃,一条溪河从北向南,纵贯全境。青山翠谷之间,碧水迂曲流激,登高俯瞰,宛如口口狭长山塘串连,故名长塘河。乡因河名。新中国建立前属武冈县平善乡,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五区,1950年属武冈县三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九区,1952年春划洞口县时,属一区,包括大湾、山龙、新桥乡,1956年并为长塘乡,1958年建立长塘人民公社,1984年复改为长塘乡,198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长塘瑶族乡。全乡以竹木、药材、魔芋、苡米等特产较著。
第二节 江口区 江口区在县境西部,因驻地在江口镇而得名,距县城31公里。东与山门、竹市、洞口区为邻,南与绥宁县相接,西北倚雪峰山脉与黔阳、溆浦县交界,辖江口镇和溪、月溪、渣坪乡。全区9456户,4.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48人。总面积62.37万亩,折合41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29万亩,人平1亩,山地49.81万亩,人平11.6亩。全区处雪峰山内,层峦叠嶂,岭谷相间,平均海拔在600米,西部与黔阳县交界的雪峰山脉逶迤展延,成为天然屏障。境内普子垴海拔1821米,巍立于群山之巅,为洞口县最高峰。河流以平溪江、公溪河较著,分别注入资水、沅水。铁矿藏量丰富,尚待开采;锰矿质量很好,销往外省。林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除国营溪、月溪林场分布在境内外,全区尚有杉、松主要用材林41.59万亩,经济林1.59万亩,竹林3329亩,森材覆盖率64%,木材蓄积量135万立方米,楠竹蓄积量160万根。1986年为国家提供木材9800立方米,楠竹100万根(国营溪、月溪林场提供的木村、楠竹在外),为全县之首。农业生产发展较快,1986年粮食总产量达13630吨,平均亩产408.5公斤,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产粮337.5公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775吨;牲猪饲养量达4.77万头,人平1.1头。乡镇企业103个,常年专业劳动力19■25人。公路总长130公里,乡乡通客班车。全区有高中1所、初中7所、小学78所,在校学生6782人。区设医院,乡设卫生院,病床54张。区有简易电影院,乡有电影队、文化站和广播站。1945年5月侵华日军惨败于此,伤亡数以千计;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经此东去解放洞口、武冈等地。
一 江口镇
(见第三章)
二 溪瑶族乡 都溪瑶族乡位于县境西部,东接绥宁金屋乡,南连绥宁水口乡,西枕黔阳龙船塘乡,北界黔阳熟坪乡及本县江口镇。辖都溪、宗溪、白椒、宝瑶、仙人桥、安顺、铁山、崇阳坪、徐家、水口、小麻溪、大麻溪、中村、堆上、田坳、崇山江、龙头17个村。全乡1897户,8898人。总面积44.68万亩,折合29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441亩,人平0.95亩,蜜柑100亩,茶叶205亩,用材林38.87万亩,人平43.7亩,经济林596亩,疏林及荒地1.21万亩,其他用地3.67万亩。乡政府驻地都溪,距县城73公里。新中国建立前属武冈县平镇乡,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第五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第六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第九区,1952年洞口划县后,属二区,包括溪、坪林、安顺、大坪、龙江、宝瑶、四季、白椒8乡。1956年并为溪乡,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瑶族乡;1958年成立溪瑶族人民公社;1961年析置溪、宝瑶两个瑶族人民公社;1966年复并为溪瑶族人民公社;1984年改名为溪瑶族乡。全乡山高坡陡,古木参天,历为虎、豹、豺狼等猛兽聚居之地。相传唐代已有苗、瑶、汉等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但人迹罕至,荆茅丛生,古无地名。明·永乐二年(1404)又一批瑶族先辈从会同来此,在溪河边搭棚定居,开荒谋生。他们以茅草盖顶,瑶语“茅草”二字即“”字,定名“溪”。此后,溪的人口不断增加,生产不断发展。明万历九年(1581),武冈知州临瑶寨踏看,定上交瑶粮48石。清末溪人口多达1.5万多人,耕地扩大到2万余亩。清末民初,官匪洗劫,民不聊生,且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疾病流行,人口大批死亡,田地大批荒芜,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人口不足3000,耕地6500亩。新中国建立后,溪的经济、文化、卫生、交通等方面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绩。1986年,全乡粮食总产达3178吨,比1949年增加2.3倍;新修公路18条,总长138.16公里,大部分村通汽车;新建小水电站15处,装机1160千瓦,90%以上的农户实现了照明电灯化;村村办小学和医疗站,公社办中学、广播站、民族医院。历史上流行的疟疾、伤寒等恶性传染病基本消灭,人口寿命日益增高,百岁老人越来越多。 溪属典型的山区乡,雪峰山脉从西北向东南延伸,周围由普子垴、锅顶垴、插记岩、白岩洞、大土地坳、高登山、尖坡、剪刀坳、保棚丫、尖它山、老庵堂、剁脑将军、蛇形顶、百花山、总顶界、白岩洞等山峰组成,构成一个包围圈,状似锅形。最高峰普子垴,海拔1821米;最低处芋子塘,海拔290米;中部群山密集,溪河纵流,岭谷交错,切割深,气候湿润,树木花草的生长条件得天独厚,部分地区仍保留原始次生林,是洞口县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
三 月溪乡 月溪乡位于县境西部,东北与长塘、渣坪乡接壤,东南与鼓楼乡近邻,西北与江口镇相连,西南与绥宁县交界。辖鸿程、月溪、白羊、肖家、谭家、黑岩石、三溪、聂家、欧溪、早禾田、峰阁、洪溪、栗山、石板、管竹溪、江现、坪江、雷溪、攀溪、禾梨20个村。全乡3012户,1.27万人。总面积15.52万亩,折合10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531亩,人平0.9亩,蜜柑100亩,茶叶1544亩,用材林10.1万亩,人平8亩,其他用地15155亩。乡政府门前有一座“神山”,佳木葱笼,溪水回流,状似一弯新月,通称月溪,乡因此得名,离县城23公里。新中国建立前属武冈县平镇乡管辖,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五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六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九区,1952年春洞口划县后,属二区,包括月溪、欧溪、管竹、白羊等乡,1956年并为月溪乡,1958年建立月溪人民公社,1961年分置月溪、欧溪人民公社,1966年复合为月溪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月溪乡。地形狭长,岭谷相间,雪峰山支脉连绵起伏,木荣竹翠;平溪江急湍奔流,溪涧纵横,历来以林、粮生产并重,为洞口县重要杉木林基地,境内建有国营月溪林场、黄金洞电站。
四 渣坪乡 渣坪乡位于县境西北部,东界大屋、岩山乡,南界长塘乡,西界月溪乡和江口镇,北界黔阳、溆浦县边境。辖渣坪、舒家、客溪、石家、大叶、沙洞、挡溪、大坪、大溪、枫木、朗田、下洞、银坪13个村。全乡1892户,8454人。总面积11.6万亩,折合7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858亩,人平1.2亩,茶叶632亩,用材林6.82万亩,人平8.1亩,经济林4072亩,疏林及荒地2.33万亩,人平2.8亩,其他用地I万亩。乡政府所在地附近,四周高山环抱,小溪纵贯其中,大雨倾泻,泥渣遍地冲积,素称渣坪,乡名源此,距县城36公里。新中国建立前属武冈县平镇乡辖地,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五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六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九区,1952年春划洞口县后,属二区,包括渣坪、客溪、大溪、石家等乡,1956年并为渣坪乡,1958年建渣坪人民公社,1984年复改为渣坪乡。全乡在雪峰山中,北高南低,峰峦绵亘,盛产竹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乌云岩、兰李坳、朱门楼、天堂界等,其中乌云岩海拔1379米,为诸峰之冠。矿藏有白煤,曾建有县办银坪煤矿,后交乡开采。建有银坪水库,为全县海拔最高的水库,现正在修建银坪电站,计划装机容量3600千瓦。
第三节 桥头区 桥头区位于县境西南面雪峰山下,东与高沙区接壤,南与武冈县相邻,西与绥宁县交界,北与洞口区毗连。辖毓兰镇及花园、西中、石桥三乡。全区1.77万户,7.0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28人。总面积28.25万亩,折合18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9636亩,人平1.1亩,山地1.18万亩,人平1.7亩。境内有地名桥当头,素称桥头,区因此得名。区公所驻地毓兰,距县城12公里。全区西北高山峻岭,东南平地开阔。蓼水流贯花园、西中乡,境内长20多公里。雪峰山支脉从西南向西北延伸,有羊角寨、赵子龙、楼梯方、天明山诸峰、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形成天然屏障。山区盛产楠竹、杉木、松树。西南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水源丰富,为全县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新中国建立后,在国家支持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全区实现灌溉自流化,农业生产逐年上升,1986年粮食总产量达4.07万吨,平均亩产620.5公斤,农业人口人平产粮645公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5133吨。全区有高中I所,初中9所,小学57所,在校学生1.47万名。区有医院,乡、镇有卫生院,病床58张;乡、镇有文化站、电影队、广播站。1935年12月红军第二方面军二、六军团长征时分两路经过区境。
一 毓兰镇
(见第三章)
二 花园乡 花园乡位于县境西南,东接西中乡,南邻武冈县南桥乡,西连绥宁县黄土坑乡,北界毓兰镇、石桥乡。辖花园、宝湾、燕岭、高坪、宝岭、陶家、马家、巷子、龙头、黄金、金狮、泡洞12个村。全乡2357户,1.32万人。总面积7.56万亩,折合5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057亩,人平近1亩,蜜柑229亩,茶叶2129亩,用材林3.63万亩,人平2.8亩,经济林590亩,疏林及荒地4064亩,其他用地1.92万亩。乡政府设在花园,距县城20公里,相传宋有督军在此建花园,故名。民国年间,属武冈县蓼源乡,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年属武冈县第二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第五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第三区,1952年春建立洞口县后,属三区,包括高坪、马家、龙头、燕岭、明家、花园、金狮、宝湾等乡,1953年合为马家、龙头、花园3乡,1956年并为花园乡,1958年属桥头人民公社,1961年析置花园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花园乡。主产水稻。
三 西中乡 西中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与高沙镇、南泥乡毗连,南与武冈县南桥乡相邻,西与花园乡接壤,北与石桥乡交界。辖西中、光冲、福田、大洲、乐群、长乐、石垄、再兴、新店、鸬鹚、长春、木井、桂花、福泉14个村。全乡3652户,14245人。总面积46236亩,折合3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858亩,人平1.2亩,蜜柑572亩,茶叶769亩,用材林13921亩,经济林505亩,疏林及荒山1121亩,其他用地12490亩。乡政府所在地李家渡,古为洞口通往武冈的重要渡口,每当春天,蓼水经常陡涨,人们过渡甚为不便。清·光绪十三年(1887)修建木桥,改名为西中桥,现为石砌公路拱桥,乡因桥名,距县城23公里。民国年间属武冈县蓼清乡,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年属武冈县的第二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第五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第三区,1952年洞口县建立后,属第三区,包括乐群、西中、鸬鹚、石泉等乡,1953年并为西中、石泉、鸬鹚乡,1956年分别并入花园、石桥乡,1958年属桥头人民公社,1961年析建西中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西中乡。主产稻谷,为全县产粮基地之一。1935年12月21日红二方面军六军团长征经此。
四 石桥乡 石桥乡位于县境南侧,东与高沙镇、茶铺乡相连,南与西中乡接壤,西与花园乡、毓兰镇近邻。辖石桥、梅田、十字、赤竹、鸿鸽、光塘、联家、源龙、双塘、桃树、卧龙、朱家、大圫、椽山14个村。全乡3805户,15024人。总面积46953亩,折合3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782亩,人平1.3亩,蜜柑995亩,茶叶1656亩,用材林11925亩,经济林301亩,疏林及荒山444亩,其他用地12854亩。乡政府所在地有口石板塘,塘下端架有小木桥一座,名石板桥,乡因此得名。乡政府驻地龙井山,距县城13公里。民国年间属武冈县蓼源乡,新中国建立初的1949年属武冈县二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第五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三区,1952析置洞口县后,属第三区,包括石桥、梅田、十字、赤竹、大圫、大桥等乡,1953年合为梅田、石桥、大桥、联合乡,1956年并为石桥乡,1958年属桥头人民公社,1961年析建石桥公社,1984年改为石桥乡。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是洞口县产粮区之一。
第四节 高沙区 高沙区位于县境南侧,区政府距县城17公里,东北与石江、黄桥区交界,东南与武冈县的荆竹、弯头桥区近邻,西与桥头区相连,北与洞口、竹市区接壤。辖高沙镇和茶铺、南泥、马鞍、洪茂4乡。全区24645户,9745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262人。总面积24.4万亩,折合162.6平方公里;耕地10.23万亩,人平I亩;山地4.72万亩,人平0.48亩。全区属丘陵地形,平均海拔280米;南泥乡的黄茅岭海拔452.8米,为全区最高点。蓼水流经南泥、高沙、洪茂、马鞍等乡镇,境内全长22公里,经马鞍乡双江口注入赧水。蓼水两岸为溪谷平原,土壤肥沃,素称鱼米之乡。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86年粮食总产4.92万吨,平均亩产630.5公斤,每个农业人口产粮594.5公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8150吨、干辣椒125吨、茶叶225吨、蜜柑125吨。境内矿藏较多,茶铺乡煤矿,已开采百余年,锰矿质量好,远销省内外。境内有高中1所,初中8所,小学57所,在校生19391人。区有医院,乡、镇有卫生所,病床88张。高沙镇有县电影院、镇办祁剧团、图书馆、文化站;乡乡建立广播站、文化站、电影队,被誉为“文化之乡”。
一 高沙镇
(见第三章)
二 南泥乡 南泥乡位于县境之南,东与洪茂乡接壤,南与武冈县境相连,西与西中乡共界,北与高沙镇毗邻。辖大路、南泥、连江、半江、半山、星桥、罗塘、新世、深塘、凤凰、老君、石弯12个村。3644户,14270人。总面积41484亩,折合2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294亩,人平1.3亩,蜜柑378亩,茶叶968亩,用材林9760亩,经济林58亩,疏林及荒地239亩,其他用地11787亩。乡政府驻地两路口,距县城21公里。民国年间属武冈县蓼湄乡;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年,属武冈县二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五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八区;1952年洞口建县后,属第八区,包括六岭、南峰、棉花、石桥等乡;1953年并为牛江、六岭、石桥等乡;1956年分别并入太平、洪茂乡;1958年属高沙人民公社;1961年析建南泥公社;1984年改为南泥乡。农产品以稻谷、油菜籽和雪峰蜜柑、茶叶等为主。乡境西南县南泥园艺场,主产雪峰蜜柑,远销重洋。
三 洪茂乡 洪茂乡位于县境南面,蓼水南岸,东北与马鞍乡交界,东南与武冈县荆竹区为邻,西南与南泥乡接壤,西北与高沙镇相连,辖洪茂、峰形、蓼东、鱼塘、长青、青元、峙山、长江、峰联、桐塘、荷花、石山、石门、月形14个村。全乡4521户,18170人。总面积53632亩,折合3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521亩,人平1.3亩,蜜柑405亩,茶叶1175亩,用材林10145亩,经济林12亩,疏林及荒地760亩,其他用地17488亩。乡政府驻地冷水桥,距县城23公里。新中国建立前乡政府所在地曾建庙宇,香火盛行,故称“洪庙”,。新中国建立后破旧立新,将“庙”字雅化为“茂”字,“洪茂”由此得名。乡境民国年间属武冈县蓼湄乡、蓼滨乡;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第二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五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八区;1952年析建洞口县后,属八区,包括洪茂、峰形、光明、荷花等乡;1956年并为洪茂乡,1958年属高沙人民公社;1961年析置洪茂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洪茂乡。主要农产品有水稻、蜜柑、茶叶等。乡内手工生产陶器已有500多年历史,釉质光滑,晶亮如玉,历来远销云、贵等省。
四 马鞍乡 马鞍乡位于县境南面偏东,东与石背乡和武冈县边境交界,南与洪茂乡隔蓼水相望,西与高沙镇相连,北与大水、青龙乡近邻。辖马鞍、尚志、双和、新屋、文丰、龙山、忠信、石堰、石磁、洪田、双凤11个村。4072户,16182人。总面积50175亩,折合3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833亩,人平1.3亩,蜜柑985亩,茶叶954亩,用材林7691亩,经济林75亩,疏林及荒地223亩,其他用地18114亩。乡政府驻地有一巨石酷似马鞍,故名马鞍石,乡因石得名。民国年间属武冈县蓼湄乡辖地;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年属武冈县第二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第五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八区;1952年洞口建县后,属第八区,包括马鞍、石堰、石磁、双和等乡;1956年并为马鞍乡;1958年属高沙人民公社;1961年析出建马鞍公社;1984年改为马鞍乡。农产品以水稻、油菜籽、雪峰蜜柑为主,干辣椒尤为有名,1983年为国家提供干辣椒88.5吨,居全县第一位。本乡蓼水两岸古代风景优美,雅士文人多游于此。《武冈州志》载有“斗牛烟雨,杨柳春色,天螺晒靥,五将拜台,双水回澜,诺溪晚钟,石湾垂钓,沧浪涌月”石堰八景。冷水溪(诺溪)注入蓼水河口处的双江口,清时建有木质结构寺庙,名叫“诺溪寺”,寺门有长联云:云岭作画屏,七一峰来归眼底,似儿似孙,指视西门常挹爽;蓼水浮玉带,咫尺地回抱案头,会堰会诺,奔流东海仍同源。
五 茶铺乡 茶铺乡位于县境南部,地处洞口与高沙之间,东与大水乡接壤,西与石桥乡相邻,南抵高沙镇,北连花鼓、木瓜乡。辖双合、板桥、温塘、檀木、竹塘、飞山、社山、南水、黄花、麻山、黄塘11个村。3143户,12642人。总面积45245亩,折合3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262亩,人平1.4亩,蜜柑769亩,茶叶2167亩,用材林10073亩,经济林210亩,疏林及荒地1358亩,其他用地13400亩。乡政府所在地古为驿路要道,建有店铺茶亭,行人憩息饮茶于此,故名茶铺子,乡因此得名。民国年间属武冈县蓼溪、平善两乡辖地;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年属武冈县第二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五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八区;1952年建洞口县后,属第八区,包括茶铺、社山、南水等乡;1956年并为茶铺乡;1958年属高沙人民公社;1961年析置茶铺公社;1984年改为茶铺乡。地属丘陵,东北较高、西南略低,香炉寨海拔440米,为全乡最高点。地下资源有煤、锰、铁矿;主产稻谷、茶叶、雪峰蜜柑。邵阳市茶铺茶场建在乡境西面。
第五节 黄桥区 黄桥区在县境东南部,跨赧水两岸,东北与隆回县毗连,东南与武冈县交界,西南与高沙区接壤,西北与石江区相邻。辖黄桥镇和杨林、金田、石背3乡。全区2.34万户,9.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68人。总面积24.66万亩,折合17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45万亩,人平近I亩,山地7.05万亩,人平0.7亩。治所在黄桥铺,区以地取名,距县城37公里。全区属丘陵地形,西南较高,东北略低,南缘石牛岭(又名鹅峰岭),海拔775.9米,是全区最高峰,北端马家园海拔仅260米,为全区低洼地。赧水自西南向东北流经石背乡和黄桥镇,境内全长20公里,两岸为冲积平畴,宜植水稻。金田、杨林两乡,山丘起伏,凸凹不平;矿产有锰、煤、滑石等。农业主产稻、麦、薯。新中国建立前,全区水源奇缺,连年遭灾,粮食亩产徘徊在一二百公斤之间,群众生活甚苦。新中国建立后,兴修水利,开田改土,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86年全区粮食总产量34070吨,平均亩产575.5公斤,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产粮374.5公斤;多种经营蓬勃发展,1966年定为邵阳地区棉花生产基地,1980年种棉花5986亩,总产皮棉147.4吨,占全县总产量的60%。花生、辣椒、烤烟历为当地重要土特产,销往湖南省各地。境内公路总长42公里,乡、村机耕路长131公里。全区有高中1所,初中10所,小学66所,在校学生1.8万人。区设医院,乡、镇设卫生院,有医务人员93人,病床69张;乡乡建有广播站、文化站、电影队。
一 黄桥镇
(见第三章)
二 杨林乡 杨林乡在县城东南隅,东、南、西三面与武冈县边境交界,北面与本区金田、石背乡相邻。辖杨林、联盟、草塘、新亭、塘下、山下、青合、鹅峰、锁口、庄上、坝上、芭蕉、九岭、坪阳、破刀15个村。全乡4952户,19952人。总面积68163亩,折合4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946亩,人平0.9亩,蜜柑615亩,茶叶2137亩,用材林17205亩,经济林526亩,疏林及荒地2517亩,其他用地2517亩。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村民捐金建杨林寺,香客纷至,盛极一时,寺宇一度被毁。乡政府设在原寺附近,故称杨林乡,距县城46公里,民国年间,属武冈县教信乡;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年属武冈县第三区;1950年6月属武冈县第七区;1952年建洞口县后,属第九区,包括杨林、山下、草塘、杉木、鹅峰等乡;1956年并为杨林乡,1958年属黄桥人民公社;1961年析置杨林、杉木两公社;不久又并为杨林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杨林乡。地形南北高,东西低。石牛岭海拔775.9米,为全乡最高峰,破刀寨、将军寨、飞云寨和马鞍寨,平地突起,气势峥嵘;地下蕴藏滑石、锰矿,曾大量开采。农产水稻、红薯、小麦、棉花;特产生漆、花生、烤烟、辣椒等,远销省内外。
三 金田乡 金田乡在县境东南部,东邻武冈县龙从乡,北界隆回县三阁寺乡,南毗杨林乡,北连黄桥镇和石背乡。辖金田、九峰、石井、梅塘、潮水、光源、亲和、大铺、宋家、金鸡、石狮、龙塘、东边、炭山15个村。全乡5967户,23166人。总面积68782亩,折合4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447亩,人平1.4亩,蜜柑1055亩,茶叶1048亩,用材林19655亩,经济林48亩,疏林及荒地2593亩,其他用地20916亩。相传乡政府驻地附近一丘小田曾挖出金子,清·嘉庆元年(1796)建有金田寺,乡因此得名,距县城40公里。民国年间分属黄桥、教信乡辖地;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年属武冈县第三区;1951年6月分属武冈县十一区(金田一带)和七区(东边一带);1952年洞口建县后,属洞口县九区,包括金田、东边、岩塘、荷叶、潮源等乡;1956年并为金田乡;1958年属黄桥人民公社;1961年析置金田、东边两公社;1966年合并为金田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金田乡。境内山丘起伏,中部九峰岭海拔499米,把全乡切割成两大片。矿藏煤、锰,曾小型开采。农产品有稻谷、红薯、小麦,特产辣椒、花生、烤烟等,远销省内外。原华东海军副司令员、国家水产部副部长袁也烈同志的故居在乡内袁家垄大铺村。
四 石背乡 石背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起金田、杨林乡,西迄马鞍乡,南界武冈县马坪乡,北抵黄桥、青龙乡。辖石背、白云、邻江、寨下、车林、车轮、尧王、朱桥、车塘、清风、荫山、双竹、龙家、石洞、湖田、明丰、排头、麻冲、椆山19个村。全乡5594户,23115人。总面积63954亩,折合42.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6310亩,人平1.1亩,蜜柑808亩,茶叶1406亩,用材林13347亩,经济林64亩,疏林及荒地972亩,其它用地21074亩。属丘陵地区,赧水纵贯全境,长8公里,将全乡切分为两块,乡名源于石背张家。乡政府驻地大屋里,距县城33公里。民国年间属武冈县教信、蓼滨乡;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年属武冈县第三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第七区;1952年析县后,属洞口县第九区,包括观音、龙头、田心、白云、尧王等乡,1956年并为石背乡;1958年属黄桥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体制缩小,以赧水为界分建石背、观音两公社;1965年合并为石背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石背乡。农产品主要有水稻、棉花,特产花生、辣椒、烤烟。1985年在观音阁南侧建成跨越赧水的石背大桥,连全乡为一体。南端尧王村一带,为晋朝建兴县城故址。
第六节 石江区 石江区位于县境东部,跨平溪江下游两岸,距县城26公里。东邻隆回县横板桥区,南界黄桥、高沙区,西接竹市区,北靠山门区。辖石江镇和青龙、江潭、树林3乡。全区1.85万户,7.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62人。总面积21.05万亩,折合14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56万亩,人平0.9亩,山地5.76万亩,人平0.8亩。南、北群山起伏,地势略高;东、西田垄连片,较为低平。平溪江自西向东,横贯中心,境内全长18公里,在双江口汇入赧水。北面芭叶寨海拔545米,为区内最高点。新中国建立前全区连年旱灾,农业不振;新中国建立后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1986年粮食总产量达32410吨,平均亩产725公斤,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产粮505公斤;多种经营发展很快,1986年产茶106.6吨;蜜柑1287.3吨;鲜鱼945吨。全区有高中I所,初中13所,小学52所,在校学生1.55万人;区设医院,乡、镇设卫生院,医务人员96人,病床47张。石江镇有县电影院和中心文化站,乡乡有电影队、文化站、广播站。1935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六军团长征时,经过境内树林乡、石江镇一带,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为当地人民传颂。1945年侵华日军过境,杀人放火,无所不为,附近军民奋起抵抗,歼敌众多。
一 石江镇
(见第三章)
二 青龙乡 青龙乡位于县境东南面,东界黄桥镇,南界马鞍乡,北界大水、秀峰、江潭乡,西界石江镇。辖贤竹、寨上、岩泉、陈家、任家、常乐、石塘、大冲、黄仙、圫山、大农、碎口12个村。全乡3895户,15075人。总面积52977亩,折合3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354亩,人平1.2亩,蜜柑1658亩,茶叶612亩,用材林8772亩,经济林135亩,疏林及荒地730亩,其他用地22716亩。乡政府所在地附近大淝里有一岩洞,相传古时山洪骤发,洞口曾出青龙随波腾逝,造成灾害,村民乃募款在洞前修建寺庙一座,取名青龙庵,至今洞内仍有涓涓清泉从岩隙间渗出,青龙乡缘此命名。民国年间大部分属武冈县蓼滨乡,少部分属黄桥乡;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年属武冈县三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十一区;1952年析县后,属洞口县第七区,包括石山、大农、岩泉、长乐、贤竹等乡;1956年并为青龙乡;1958年属石江人民公社;1961年3月析建青龙公社;同年9月分为青龙、石山两公社;1962年4月复并为青龙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青龙乡。境内丘陵呈波状起伏,风神岭海拔455.8米,为全乡最高点。农产稻谷、红薯、小麦,特产烤烟、花生。石塘村革命烈士墓,安葬着1950年剿匪时光荣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属洞口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 江潭乡 江潭乡在县境东部,东邻树林乡,南接石江镇、青龙乡,西至秀峰乡、竹市镇,北达水东乡及隆回县边境。辖江潭、江洲、栗家、德洲、满竹、万秀、马口、圫里、巨头、庆节、老宇、拱桥、楼场、同乐14个村。全乡4945户,18791人。总面积7.42万亩,折合4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833亩,人平1.1亩,蜜柑1262亩,茶叶948亩,用材林2.22万亩,经济林972亩,疏林及荒地1574亩,其他用地2.47万亩。乡政府驻地设在江潭村的孙家垄,乡因村名,距县城21公里。民国年间,大部分属武冈县石江乡,少部分属和康乡;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年属武冈县三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十一区;1952年析县后,属洞口县第七区,包括庆节、水口、万秀、江洲、江潭等乡;1956年并为江潭乡;1958年属石江人民公社;1961年析置江潭、江洲两公社,1966年合为江潭公社;1984年改为江潭乡。地形以丘陵为主,北面和尚寨海拔513米,为境内最高点。黄屋寨一带有丰富煤藏,市、县、乡、村均建井开采,烟煤供应全邵阳市。农产品以稻、麦、薯为主。乡、村企业发展很快,1986年乡、村工业企业总产值401万元,居全县第一位。
四 树林乡 树林乡位于县境东面,东北与隆回县南岳庙乡相连,南与石江、黄桥镇接壤,西、北与江潭乡近邻。辖联合、树林、石田、凫塘、金塘、白羊、白玉、双江、白果9个村。全乡2857户,12062人。总面积40742亩,折合2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379亩,人平1.1亩,蜜柑1159亩,茶叶213亩,用材林8322亩,经济林16亩,疏林及荒地317亩,其他用地17882亩。当地有座小山,昔年古木参天,浓荫覆地,俗称“树林里”,乡名由此而来,距县城29公里。民国年间属武冈县石江乡辖地;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年属武冈县第三区;1951年6月以后属武冈县第十一区;1952年析县后,属洞口县第七区,包括树林、金塘、白羊、白山等乡;1956年并入双江乡;1958年属石江人民公社;1961年析置树林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树林乡。境内丘陵起伏,北侧芭叶寨海拔545米,为全乡众山之冠。西北煤藏丰富,县、乡、村三级均建矿开采。农产稻、麦、薯,乡、村企业发展很快。1978年在全邵阳地区农业先进单位会议上,粮食亩产和社队企业产值评为邵阳地区第一名,奖给湘江牌汽车一台和一些农业机械。此后,乡、村企业年年先进,1986年总产值达238万元。金塘村杨氏宗祠,建于1915年,尚存石狮、石龙等浮雕,栩栩如生,维妙维肖,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节 竹市区 竹市区位居县境东部,东邻石江区,南抵高沙区,西靠洞口区,西北与山门区共界,东北与石江区毗连。辖竹市镇和秀峰、大水、管竹、岩山4乡。2.43万户,9.1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79人。总面积31万亩,折合20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13万亩,人平1.1亩,山地10.4万亩,人平1.1亩。因区公所设在竹市而得名,距县城12公里。全区丘陵广布,地形狭长,平溪江在境内流长9公里,沿岸土质肥沃,宜种水稻,为洞口县重要粮食基地之一。西北为雪峰山余脉,地势较高,燕窝溪海拔1251米,为全区最高点。新中国建立前,全区易涝易旱,连年歉收。新中国建立后,兴修水利,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86年粮食总产量达4.92万吨,平均亩产666公斤,农业人口平均产粮556公斤,相当于新中国建立前的3倍,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04万吨、柑桔1851。5吨、茶叶213吨。花生为全区重要的土特产,种植面积、总产量均为全县之冠。区内有农业职业高中I所,初中11所,小学76所,在校学生1.83万人。区设医院,乡镇设卫生院,共有医务人员94名,病床56张。乡乡建有广播站、文化站、电影队。1935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二军团长征时经过管竹、岩山等乡,有力地推动当地农民运动,岩山乡月塘村的革命烈士墓和张氏宗祠的五龙拱圣石雕、竹市镇向阳村的革命烈士墓俱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 竹市镇
(见第三章)
二 秀峰乡 秀峰乡位于县境中部,东临江潭乡,南接大水乡,西连木瓜乡,北抵竹市镇。辖秀峰、梁山、柘溪、永胜、平安、安南、大湖、白竹、渣塘、泉水、三和、三元,巩背13个村。全乡3879户,15219人。总面积48891亩,折合3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154亩,人平1.2亩,蜜柑2036亩,茶叶537亩,用材林9140亩,经济林40亩,疏林及荒地950亩,其他用地18034亩。乡政府驻地风景雅致,峰岩秀丽,故名秀峰。民国年间属武冈县和康乡辖地;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年属武冈县第五区;1950年属武冈县六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十区,1952年属洞口县四区,辖三元、柘溪、安南等乡;1956年并入竹市乡;1958年属竹市人民公社;1961年析出,建秀峰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秀峰乡。农产稻、麦、蜜柑、茶叶、油菜籽。乡境东北筲箕湾、狮子坳建有县竹市园艺场,出产雪峰蜜柑,皮薄汁多,远销重洋。乡境北面三元村庙塘院子有革命烈士墓一座,安息着建国初期在剿匪战斗中光荣牺牲的两位解放军战士。
三 大水乡 大水乡位于县境中部,东邻青龙乡,南接马鞍乡、高沙镇,西抵茶铺乡,北连秀峰乡。乡因驻地在大水而得名,距县城19公里。辖双井、大水、高峰、杉木、青茅、斜口、曲塘、梓木、望云、墙阜、铁石、高竹、回龙、金山、贻谷、大院16个村。全乡5166户,20214人。总面积62021亩,折合4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246亩,人平1.3亩,蜜柑1414亩,茶叶1345亩,用材林11594亩,经济林32亩,疏林及荒地1525亩,其他用地20246亩。乡境民国年间属武冈县蓼溪乡辖地;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第二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五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八区;1952年洞口建县后,属第八区,包括大水、贻谷、曲塘等乡;1956年并为大水乡;
1958年属高沙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体制调整时境内分建大水、迴龙两个人民公社;19654年合并为大水人民公社,同年从高沙区划出改属竹市区管辖。1984年改为大水乡。农业以水稻为主,红薯、小麦次之,盛产雪峰蜜柑。乡建有皮革厂,生产牛筋,为省、地传统产品,远销国内外。
四 岩山乡 岩山乡位于县境中部,雪峰山南麓,东与横溪、管竹乡接壤,南与竹市、木瓜乡为邻,西与洞口、长塘乡相连,北与渣坪、大屋乡交界。辖菱角、青桥、桐叶、攀溪、石人、雷井、寨背、南岳、东田、月塘、长山、岩山、陡山、郭家、朝阳、兴龙、双龙、金兴18个村。全乡5144户,20032人。总面积101920亩,其中耕地21145亩,人平1.1亩,蜜柑1357亩,茶叶1111亩,用材林49694亩,经济林1308亩,疏林及荒地7163亩,其他用地20142亩。原乡政府所在地,古时拓荒造田,岩石累累,山丘起伏,后人历称岩山,乡名缘此;1977年公社社址迁驻菱角田后,仍沿用旧名,乡所所在地距县城11公里。民国年间属武冈县智胜乡辖地;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五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六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十区;1952年春属洞口县四区,包括岩山、菱角、南岳等乡;1956年并为岩山乡;1958年属竹市人民公社;1961年从竹市公社析置岩山、菱角两公社;1965年合并为岩山公社;1984年改为岩山乡。地形狭长,由北向南倾斜而下,燕窝溪海拔1251米,为全乡最高峰。乡建有杉木林基地,村办林场15个。农产稻谷、红薯、小麦、蜜柑。早在1943年乡内长山塘就开始栽种无核蜜柑,为洞口县最早的蜜柑基地。乡村企业蒸蒸日上,全乡有造纸、茶厂、石灰、榨油、砖瓦等企业13个。
五 管竹乡 管竹乡位于县境中部,东毗水东乡,南接竹市镇,西接岩山乡,北界横溪乡和山门镇。辖管竹、合塘、棉花、顶上、上桥、歧石、土桥、群溪、洪桥、岩仔、圳上、狮山、塘山、白山14个村。全乡4371户,15714人。总面积45405亩,折合3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378亩,人平1.2亩,蜜柑1225亩,茶叶1831亩,用材林10326亩,经济林172亩,疏林及荒地121亩,其他用地13352亩。乡政府所在地有座小山,早年盛产管竹,故名管竹山,乡因此命名,距县城21公里。乡境民国年间分属治平、智胜乡;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五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六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十区;1952年属洞口县四区,包括狮山、歧石、洪桥、合塘等乡和五区新屋、山门乡的一部分;1958年属竹市、山门、水东人民公社;1961年始建管竹人民公社,归竹市区管辖;1984年改为管竹乡。农产稻谷、红薯、茶叶。明朝以前乡内就开始成片种植茶叶,为洞口县最早的茶叶基地。畜牧业以养猪为主,1981年定为邵地区瘦肉型牲猪出口生产基地。
第八节 山门区 山门区在县城北部,雪峰山脉南麓,东北与隆回县接壤,西北与溆浦县交界,南与石江、竹市区相连,西与江口区为邻。辖山门镇和石柱、醪田、水东、横溪、桐山、大屋6乡。全区3.14万户,12.1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人。总面积61.63万亩,折合41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15万亩,人平0.75亩,山地36.1万亩,人平2.9亩。全区为山区丘陵地形,西北面雪峰山脉迤逶,林壑幽深,支支余脉呈倾斜波状向东南一带展延,平均海拔约500米;北面桐山乡九龙村境内的观音石,海拔1420米,为群山之首。黄泥江纵贯桐山、山门、水东等乡、镇,境内长55公里,两岸为冲积沙质沃土,宜种水稻,为洞口县粮食基地之一。新中国建立后,积极搞好水利建设,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86年总产量51725吨,平均亩产587公斤,农业人口人平442.5公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9710吨。山门区是全县用材林基地之一,现有木材蓄积量10万立方米,楠竹1亿根。1986年为国家提供木材4500立方米,楠竹15万根。多种经营发展很快,全区共有蜜柑面积12032亩,1986年为国家提供“雪峰蜜柑”3945吨,居全县第一位;茶叶面积4808亩,1986年产茶叶536.8吨,居全县第二位。境内有公路72公里,机耕路160公里,乡乡通客班车。区内有高中1所,初中14所,小学109所,在校学生21545人。区设医院,乡、镇设卫生院,共有医务人员129人,病床108张。境内有县办电影院、新华书店,乡乡都建有电影队、文化站、广播站。1935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二军团长征时,打富济贫,经过区内花桥、山门、水东一带,纪律严明,深受民众欢迎。抗日战争以前,黄埔军校第十四分校军官总队曾设山门镇岩门学校。1945年5月侵华日军惨败于桐山、醪田一带,伤亡惨重,狼狈逃出洞口。
一 山门镇
(见第三章)
二 石柱乡 石柱乡位于县境东北,东、北与隆回县边境交界,南与醪田乡、山门镇相邻,西与桐山乡接壤。辖石柱、墨砚、东政、七岭、八寨、兰溪、竹鸡、黄桑、燕岩、丝塘、岩口、樟木、坎上、兰河、柳江、塘湾、水塘17个村。全乡5971户,23257人。总面积136070亩,其中耕地23305亩,人平1亩,蜜柑1835亩,茶叶1902亩,用材林73849亩,经济林1029亩,疏林及荒地16321亩,其他用地17829亩。乡政府所在地石柱,传说原有三块石头,状如宝珠,曾称石珠院子,珠、柱谐音,演为今名,乡名缘此,距县城32公里。民国年间属武冈县治安乡辖地;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五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六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十区;1952年属洞口县五区,包括塘湾、石柱、兰溪、黄麦、东洲等乡;1956年并为石柱乡;1958年属山门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体制调整划为石柱、兰河两公社;1965年合并为石柱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石柱乡。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七岭、八寨两村位于雪峰山脉,是典型的山区。大部分地带丘陵广布,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小麦、红薯、玉米次之。境内有铅锌矿和银矿,曾经开采过。
三 醪田乡 醪田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东邻隆回县碧山乡,南接隆回县柳山乡和本县水东乡,西与山门镇接壤,北与石柱乡毗邻。辖龙江、金连、书院、花桥、生龙、平口、杨花、广龙、凫塘、湛田、大波、杨龙、温家、明家14个村。全乡6041户,22512人。总面积74730亩,折合4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457亩,人平1亩,蜜柑1993亩,茶叶819亩,用材林22030亩,经济林353亩,疏林及荒地1002亩,其他用地26076亩。此地田垄宽广,物阜民丰,古有酒肆,其酒甘醇可口,故称为醪田。乡政府设在花桥,距县城34公里。民国年间属武冈县治平乡;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五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六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十区管辖;1952年春属洞口县六区,包括花桥、湛田、新龙、杨花、文明、明家等乡;1956年并为花桥乡;1958年属水东人民公社;1961年从水东划出,成立花桥人民公社;1981年通过地名普查,因与外县公社同名,则以当地一主要地名醪田命名;1984年改为醪田乡。地属丘陵,主产水稻。1959年在北面与石柱乡交界地段,兴建龙江中型水库,灌溉条件大为改观,农业生产逐年上升。1935年12月,红二方面军二军团长征时,经过境内文家、十字铺、戴家、桃花铺等地。
四 水东乡 水东乡位于县城东部,东接隆回县柳山乡,南临江潭乡、竹市镇,西抵管竹乡,北至山门镇和醪田乡。辖水东、四桥、新铺、转龙、杨湾、角田、曹家、庄联、高坡、兴文、刘樟、官冲12个村。全乡4459户,17125人。总面积51157亩,折合3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499亩,人平1亩,蜜柑1771亩,茶叶1468亩,用材林14923亩,经济林24亩,疏林及荒地785亩,其他用地14687亩。乡政府驻地有水东桥,乡因桥名,距县城20公里。民国年间属武冈县治平乡;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五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六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十区;1952年春建洞口县后,属第六区,包括杨湾、转龙、官冲、大塘、塘下、谭家、兴文、荷花等乡;1956年并为水东乡;1958年成立水东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体制缩小,仍保留原名,1984年改为水东乡。境内丘陵广布,黄泥江纵贯其中,农业生产以稻谷为主。1935年12月,红二方面军二军团长征时,经过乡境周德桥和角田一带,给当地人民留下难忘的印象。杨湾村大坝上,系近代蔡锷将军幼年故里。水东木桥及癞子坳革命烈士墓,均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 横溪乡 横溪乡位于县境北部,雪峰山南麓,东至山门镇,南临管竹乡,西接岩山乡,北连大屋乡。辖大竹、梁家、双溪、仙鹤、景福、楠木、新胜、涧溪、垄平、楠桂、岩塘、荷竹、金鸡田13个村。全乡3499户,12726人。总面积64724亩,折合4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653亩,人平1.2亩,蜜柑2227亩,茶叶1297亩,疏林及荒地9737亩,其他用地8942亩。原乡政府驻地旁边有一溪水横流,故名横溪,乡因此得名。1979年公社社址迁驻铙钹岭,仍沿用旧名,距县城17公里。民国年间属武冈县治安乡;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五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六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十区;1952年春建洞口县后,属第五区,包括楠木、岩塘、大竹、景福等乡;1956年并为横溪乡;1958年属山门人民公社;1961年析置横溪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横溪乡。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石老爷海拔1181.9米,为境内最高峰。农业以稻谷为主,特产有“雪峰蜜柑”。金鸡田村长巷弄蛇形地,有近代云南都督、讨袁护国名将蔡锷椿萱之墓,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 大屋瑶族乡 大屋乡在县城之北,东邻桐山乡和山门镇,南接横溪、岩山乡,西与渣坪乡相连,北与溆浦县边境共界。辖大屋、高洞、荷木、勒马、坪江、栗树、大雨坪、岩龙、云山、马洞、半江、檀木11个村。全乡1164户,4546人,其中瑶族1797人。总面积90904亩,折合6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805亩,人平1亩,茶叶250亩,用材林62181亩,人平13.7亩,经济林1917亩,疏林及荒山11038亩,人平2.4亩,其他用地10713亩。全乡位于雪峰山中,山峦重叠,主峰百界祖海拔1254.9米。新中国建立前,当地劳动人民极端贫困,住居茅舍,仅一户寨主在现乡政府所在地建有一座宽敞木架瓦顶屋,人们称为“大屋”,乡因此命名。民国年间属武冈县治安乡管辖;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五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六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十区;1952年春建洞口县后,属第五区,包括大屋、万家、翻身、大峰、石山等乡;1956年并入桐山乡;1958年属桐山人民公社,1961年析建大屋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大屋乡。历为瑶族集中住居之地,198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瑶族乡。农产稻谷、红薯、玉米。境内林木茂密,为洞口县主要杉木林基地。特产有土纸、棕片、魔芋、玉兰片、山苍籽等。
七 桐山乡 桐山乡位于县境北端,东界石柱乡,西界大屋乡,南界山门镇,北界溆浦、隆回县边境。辖马颈、椒林、望乡、市坪、渔子溪、龙桥、大道、大江、中桃、大坪、九龙、黄湾、蒲溪、泥湾、鸡婆、飞山庙16个村。全乡2357户,9167人。总面积112110亩,折合7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838亩,人平0.98亩,蜜柑20亩,茶叶584亩,用材林67591亩,人平7.4亩,经济林2408亩,疏林及荒地18886亩,人平2.1亩,其他用地13783亩。原乡政府驻地在桐山嘴附近,故名桐山乡,后移驻马颈骨,仍用旧称,距县城35公里。民国年间属武冈县治安乡辖地;新中国建立初属武冈县五区;1950年3月属武冈县六区;1951年6月属武冈县十区管辖;1952年属洞口县五区,包括桐山、泥湾、鸡婆、渔坪等乡;1956年并为桐山乡;1958年建立桐山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体制缩小,保留原名;19984年改为桐山乡。全乡地处雪峰山内,西北观音石海拔1420米,为境内最高峰;茅坪界、观音形、九龙山亦属境内名山,海拔均在1300米以上。椒林隘与望乡隘,山势险要,峰回路转,清代曾设置关隘,古为通向溆浦、龙潭一带必经之路。1945年侵华日军惨败于此。黄泥江纵贯全乡,一江如带,色碧如黛,盛水季节,时见竹筏木排顺流而下。黄泥江支流绵羊溪穿过深山峡谷,急流击石,波涛翻滚,形成20多处颇为壮观的瀑布群。新中国建立前人民生活困苦;新中国建立后,乡政府从实际出发,坚持粮林并重,既垦荒造田,发展粮食生产,又开荒造林,建成杉木林生产基地,现在粮食基本自给,木材大量出口。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