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西汉至清末时期 (公元前124年~公元1911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931
颗粒名称:
西汉至清末时期 (公元前124年~公元1911年)
分类号:
K21
页数:
7
页码:
8-14
摘要:
本文记述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西汉至清未时期所发生的事件。
关键词:
西汉
清末
古代史
内容
西汉至清末时期 (公元前124年~公元1911年) 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 六月封长沙定王子刘遂为都梁候,置都梁侯国。洞口(指洞口县,下同)属都梁侯国地。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 改都梁侯国为都梁县,隶属零陵郡。洞口属都梁县地。
三国末帝宝鼎元年(公元266) 都梁县更名为武冈县,隶属昭陵郡。洞口属武冈县地。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分武冈置武冈、建兴、都梁三县。建兴县治设尧王(今洞口县石背乡尧王村),隶属邵陵郡。洞口大部分属建兴县地,小部分属都梁县和武冈县地。
南朝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并武强(原武冈县改)、建兴入都梁县,属邵陵郡,洞口属都梁县地。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都梁县并入邵阳县,隶属长沙郡。洞口属邵阳县地。
隋大业元年(605) 从邵阳县析置武攸县,洞口属武攸县地。
唐武德四年(621) 复置建兴县,隶属南梁州。洞口属建兴县地。
唐武德七年(624) 建兴县并入武冈县,隶属南梁州(后更名邵州)。洞口属武冈县地。
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 升武冈县为武冈军,隶属荆湖南路,辖武冈、绥宁、临冈三县。洞口属武冈县地。
北宋大观元年(1107) 武冈县设三门寨(今山门镇)和硖口寨(今城关镇),重兵防“蛮”。
元至元十四年(1277) 改武冈军为武冈路,洞口仍属武冈县地。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 八月洞口境内大水成灾。武冈路总管府发廪减价赈粜。
明洪武元年(1368) 三月武冈路改称武冈府,隶属湖广行省下湖南道,辖武冈、新宁、绥宁(后属靖州)三县。洞口属武冈县地。
明洪武九年(1376) 武冈府降为武冈州,隶属宝庆府。洞口属武冈州地。
明洪武十八年(1385) 始建高沙回澜桥,初名真武桥,又名祖师桥,11墩,上有29扇木亭。1975年因在其下首修建石砌公路拱桥,回澜桥被拆,今留桥墩。1976年新桥建成。
明嘉靖十年(1531) 设置硖口(今城关镇)和蓼溪(今花园乡)两巡司,均配备巡检和弓兵。
明万历十四年(1586) 始建观音阁,阁址在今城关镇东郊。民国初年有僧尼100余人,著名高僧明真法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学院副院长、湖南省暨长沙市佛教协会会长,曾在此掌教多年。该阁毁于1951年,遗址尚存。
明崇祯四年(1631) 七月十七日武冈地震有声,睡者倾侧,移时乃止。次年正月,再次发生。
明崇祯十二年(1639) 高沙市大风拔木,江中水起见底。人有为风所吹者,高数百丈而坠。
明崇祯十六年(1643) 三月初二日黄桥铺袁有志、尹子奇等人反抗岷王,率众起义,攻克武冈州城,诛岷王朱企澧于殿阶。封官造印,建立农民政权,称“天顺”年号。黎靖副总兵刘承允领兵镇压,起义军失败。七月,袁被杀害,余部投奔李自成义军。
南明永历元年(1647) 三月南明永历帝改武冈州为奉天府。八月,清兵下武冈,复改为武冈州,洞口仍属武冈州地。
清顺治九年(1652) 武冈州境大饥、大疫,饿死、病死者甚多。
清顺治十四年(1657) 明将高启龙领兵驻硖口寨,复明抗清。
清顺治十六年(1659) 洞口暴雨,平溪江两岸毁屋甚多,淹死百余人。
清康熙五年(1666) 罗翁山瑶族领袖沈怀山、克绍宇举兵反清,黔阳知县张扶翼配合沅州清军,联合武冈驻溪官兵进行镇压。
清雍正七年(1729) 始建高沙太平桥,为11墩、33扇木亭,1949年拆除木亭,改为木质公路桥,1967年改建为石砌公路拱桥。
清雍正十二年(1734) 武冈西北千丘田、荆竹山(今鼓楼、渣坪乡)设义学两所,岁科两试,录取瑶童三名。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武冈州同迁高沙市,设州同署,分管高沙等12团和溪瑶里八团(今溪瑶族乡)。
撤销蓼溪巡检司,移设邵阳县黑田铺。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 四月二十八日高沙市大水,州同署全圮,冲垮房屋500余间,淹死居民300余人。
清嘉庆十六年(1811) 肖先熹、肖麟瑞等在江口小坪创建江口义塾。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 冬 溪瑶汉人民捐款筹建高登山普昭寺(今都溪瑶族乡境内),同治六年(1867)竣工。寺柱、壁、椽、梁、瓦均为青石制成。今古寺尚存,属县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十五年(1835) 修复高沙水南桥,桥亭木质结构,造型独特。今桥尚存。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 五月十七日监生曾如炷与贫民杨善芳、曾以得等在高沙市聚众起义,反对奸商勾结豪绅囤粮外运。知县徐光弼出兵镇压,义民奋起反抗,怒斩徐于回澜桥下。后湖南巡抚吴其浚率兵镇压。曾如炷、曾以得等41人被杀害,有109人受刑。
五月二十日高沙市大火,连续三昼夜,店铺、住宅基本烧光。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秋高沙市贡生袁敏为首筹建的观澜义学(后称观澜书院)落成,规模宏伟,有厅堂、斋舍90余间。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 移武冈千总于高沙市。
清咸丰二年(1852) 高沙市早,五至七月不雨。
清咸丰四年(1854) 溪白焦团(今溪瑶族乡白椒村)瑶民杨燕山与尹四黄肿、梁一湘等组织会党3000余人打富济贫,反抗清朝。三月,广西天地会党、太平天国友军朱洪英攻克东安,杨即响应。后因辰沅永靖道翟诰派重兵镇压,义军失败,燕山下落不明。
清咸丰五年(1855) 尹作南在醪田创办锦江义塾。
清咸丰六年(1856) 高沙、硖口、石江、黄桥、竹篙塘各地设厘金分局。
清咸丰九年(1859) 三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围宝庆,其右翼赖裕新部经黄桥铺等地,取道紫阳抵邵城北岸,沿途群众纷纷献粮献物。
清咸丰十年(1860) 建文昌塔于平溪江畔,砖石结构,七级八方,塔高42米。光绪四年(1878)补修。
清同治三年(1864) 李德祠、陶士源等在高沙创办青云义塾。
清同治四年(1865) 重修水东桥,8墩、38排木架。今桥尚存,属县级文物保护项目。
木瓜青云塔落成,砖石结构,五级八方。
清同治十年(1871) 山门一带,虎患时作,食男女40余人。
清光绪元年(1875) 洞口肖姓创办硖江义塾。
清光绪二年(1876) 重修《武冈州志》,共54卷,志书尚存。
清光绪四年(1878) 高沙建云峰塔,砖石结构,五级六角。
清光绪十年(1884) 周星楼、周南轩、王翠芳、周光华等在石下江创办双江义学。
清光绪十四年(1888) 蔡锷,随父母来山门大坝上定居。
清光绪二十年(1894) 二月湛(实为谌,下同)北海(溆浦县龙潭人)与张坤堂、王仰(山门人)、王贞元(石下江人)等人组织“哥老会”,会员数千,以马颈骨(今桐山乡)为据点,占领王家桥、醪田、石下江一带,打富济贫,惩治劣绅。后被清兵镇压,湛北海等70余人被害,组织瓦解。
同年尹德成、尹玉峰、尹葆华等在山门创办襟江义塾。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山门大水灾。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四至七月洞口境内大旱。
同年黄桥铺艺人胡香卿等组织复三乐也祁剧班,赴各地巡回演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清政府颁发“废科举、兴学堂”谕旨。次年,青云义熟改为初等小学堂。以后,金竹坪义塾改为瑶民初等小学堂,襟江、硖口两义学先后改为高等小学堂。花园创办燕岭高等小学堂。到清宣统元年(1909)洞口境内所有义塾基本改完。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李钟奇、袁朴、杨京华等创办高沙民立高初两等小学堂,后扩为高沙中学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长沙人唐安禹来石柱坎上一带试办铅锌矿,开采三年,亏本停产。
同年山门、洞口等地产青靛15995担,销往宝庆、武汉等地。
山门、洞口、高沙等地产红茶35000担,销往武汉、上海等茶庄。
清宣统三年(1911) 九月王隆中(今江潭乡人)率第一批援鄂军离长沙赴武汉,参加辛亥革命。
十月五日在今洞口设立邮政(邮务)代办支局。九日,在高沙设邮政(邮务)代办支局。
是年李玉莹等在高沙创办清德女校。
邵东张二爷来枫木坳(今石江镇)办铁厂,建高炉和炒炉各一座。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