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91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管理
分类号: TU984
页数: 5
页码: 928-932
摘要: 本节记述了邵阳市村镇建设管理机构的情况,其中包括了人才培训、建设试点、法规实施等。
关键词: 村镇管理 邵阳市

内容

一、机构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村镇建设自发进行,政府疏于管理,无专业管理机构。1950~1979年由农业部门管理,1980~1982年由农业部门和建设部门共同管理,1982年后归口建委管理。1984年,邵阳地区建委、市建委分别设立乡村建设科,各定编2人。各县建委也相继设立专职或兼职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20人。1986年,撤销邵阳地区,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市建委仍设置乡村建设科,编制3人。乡镇设立机构85个,占乡镇总数的26.1%,配备建设助理员116人。1988年,市、县国土局成立,部分乡镇建设助理员转为国土管理员,当年建设助理员由116人减少到77人,村镇建设出现以国土管理代替规划建设管理的现象。1989~1990年,省、市人民政府发文要求乡镇建立村镇建设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1990年,全市50个建制镇均建立规划建设办公室,配备建设助理员111人;有42个乡配备建设助理员,占乡总数的14%。因编制和经费未完全解决,村镇建设管理机构仍不健全,队伍仍不稳定,还有86%的乡因没有专门管理人员而使建设管理失控。
  二、人才培训
  村镇建设专业人才历来无专门机构培训。1982年10月,省建委举办首期为期60天的村镇规划培训班。1984年、1985年,地、市建委分别举办培训班。此后,省、市、县分层次、多渠道地培训村镇建设规划管理人才。到1990年止,全市累计培训1325人次。其中部分人员一直从事村镇建设工作,已成为村镇建设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国家计划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也陆续充实到乡镇,从事村镇建设工作,管理人员的素质逐步提高。但由于机构不健全,人员不稳定,年年培训,年年流失。同时,由于培训时间长短不一,年龄、文化程度悬殊,建设助理员的素质参差不齐。1990年,全市市、县、乡(镇)从事村镇建设的176名工作人员中,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仅2名,整体素质难以适应村镇建设发展的需要。
  三、建设试点 1986年,国家建设部提出“以集镇建设为重点,带动整个乡村建设”,市建委采取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把建设试点作为村镇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来抓,当年确定试点村镇13个,其中建制镇9个。高沙镇、廉桥镇为市建委直接管理的试点。高沙镇自试点以来,办了17件急需办理的实事,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饮水脏、行路难、夜里无路灯、污水遍地流、电讯设备差的旧面貌。廉桥镇自试点以来,在建设规划的指导下,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新修道路3条,建成7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新建临街建筑156栋,配套修建下水道,栽植行道树;日产2000立方米的自来水厂已破土动工,并彻底解决因马路市场影响交通的问题,城镇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邵阳县五丰铺镇在试点建设中,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1989年被评为全省文明集镇。1986~1990年,全市9个试点镇新建道路11条,长4480米;改建、扩建道路12条、长18078米;新修下水道24条,长8000米;筹建自来水厂8座,新建公厕8栋,购量垃圾车5辆,修建垃圾围47处,新建市场5处;新增建筑面积17.14万平方米。试点建设为全面推动村镇建设起了示范作用。
  四、法规实施 80年代后,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村镇建设政策法规。1982年,国家建委、国家农委联合颁发《村镇规划原则》。1985年建设部颁发《村镇建设管理暂行规定》。1989年,省政府《批转省建委关于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发出一系列关于加强村镇建设的文件。1990年国家颁布《城市规划法》。各县人民政府及建委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分别制定法规性的办法、细则、规定、布告等文件。乡(镇)人民政府亦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管理规定。到1990年,境内市、县(区)、乡(镇)制定村镇建设法规性文件450个,签订村庄建设协议书5204份。市郊区1986年发布《关于坚决刹住滥占耕地歪风的布告》和《邵阳市郊区村镇建房用地管理实施细则》后,各乡(场)认真贯彻实施,刹住圈地建房的歪风。高沙镇1981~1989年,先后下发13个文件和3个公告,初步形成法规体系,使规划、建设、管理统一协调,互相推动。
  1990年,全市各建制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进行规划建设管理,拆除违法建筑2万多平方米,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严格按规划进行,改变随地建房、功能混杂的局面,逐步形成房屋整齐、街道宽敞的镇容镇貌。“一书二证”(即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发放率为98%。集镇、村庄建设根据国家建设部《村镇建设管理暂行规定》进行规划建设管理,逐步实行“准建证”制度。
  附:村镇选介高沙镇位于洞口县城东南17公里的蓼水河畔。始建于汉代,清乾隆二十五年设分州衙门。新中国成立前,有4正街,4偏街,10多条小巷,店铺300多间。1951年前隶属武冈县,1952年设洞口县后划归洞口管辖并建镇。1958年撤镇并入人民公社,1979年恢复镇建制。1983年,邵阳地区基本建设委员会、洞口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组织编制高沙镇总体规划。同年成立高沙镇规划建设办公室,负责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到1987年,按规划建成蓼湄路、乳猪市场、电影院、利康食品厂等建设项目。在城镇建设实践中创造出“以农稳镇、以工兴镇、以商活镇、以法治镇”的经验。1987年,列为省建委村镇建设联系点、市村镇建设试点。同年,洞口县建委、高沙镇人民政府对高沙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到1990年,按修编后的规划改造高武路、蓼湄路;新建云峰路、供销大厦、停车场;开始筹建自来水厂;搬迁泥塑厂、鞭炮厂。1990年,建成区面积98.74万平方米,常住人口1.83万人,住宅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公共建筑2.27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6.48万平方米;道路长度16.2公里,路灯18盏,环卫机械4台,公共厕所15座。有工业企业26家,商业单位15家,县、区属机关32个,医院3所,学校4所,集贸市场5个。乳猪、皮毛市场蜚声省内外,乳猪制品畅销东南亚和港澳地区。利康食品厂研制的“苡米系列快餐粥”填补国内空白,产品销往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创汇,年产量3500吨,产值1500万元。1990年镇区社会总产值7156万元,初步形成以轻工、化工、建材、食品为拳头产品,市场繁荣的工贸型城镇,成为邵阳西南5县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和经济中心之一。
  廉桥镇位于邵东县城北18公里,距邵阳市区45公里,是长沙通往邵阳的门户,俗称邵阳市的“东大门”。320国道、娄邵铁路经过镇区。1952年建镇,当时只有沿车站两边几十家店铺而形成的一条半边街,建镇后逐步发展。改革开放后,该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坚持“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建设方针,采取“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发财”的建设方法,大力吸引外来资金,先后引进20多个省市的个体经营者来镇经商办厂、洽谈生意,成为闻名全国的眼镜、药材市场。1985年后,开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城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1986~1990年,建设投资达6000万元,按规划新建临街铺面300多间,形成棋盘式道路骨架。1990年,镇区有药材栈329家,眼镜店160家,建成区53.5万平方米,常驻人口6780人,住宅建筑面积11.07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9.79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5.12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3.89万平方米;道路长4900米,下水道长5000米,路灯20盏。文教卫生、电力电讯设施齐全,年商品交易额9000万元。
  长安营集镇位于城步县城西南75公里,周围山峦重叠,竹茂林深,战略地位重要,古时为湘、桂、黔3省毗连地区苗、侗、瑶、壮等少数民族历次起义的根据地。清乾隆五年(1740),栗贤宇、杨清保以此为根据地发动苗侗人民起义。失败后,清军在此设长安营屯兵驻守,同时移宝庆理瑶同知府驻此。乾隆八年(1743)筑长安营城,城周1.4公里,设游击将军署、守备署、把总署、同知署、横岭巡检司署、军械署、火药局等衙署,跨长安水建东、北2桥,有点将台、校场坪、跑马场等操演场地,附近还设有武安堡、武威堡、武定堡,派有堡卒屯驻。城内驻军常有千人,连同居民商户达3000余人,为清代时城步的繁华要区。宣统2年(1910)撤销长安营,长安营最后一任游击关常兴(满族)随之落籍城步。长安营城于民国7年(1918)毁于兵火,从此成为普通山寨。1985年前隶属岩寨乡,1985年增设长安营乡,长安营为乡政府驻地。1990年,集镇内有常住侗、满、壮、苗、汉等族人口660人,逐步兴建乡政府、养路班、卫生院、供销社、粮店、信用社、学校等设施,并架线通电,建成饮用自来水设施,逐步恢复繁荣。
  白岩水村属绥宁县枫木团乡,位于县城北面22公里的深山翠谷之中。清末,有苗、瑶、汉族14户、92人,2栋砖瓦房,9栋木房,数间茅屋,房屋建筑总面积950平方米,人平建筑面积10.32平方米。民国36年(1947),增至22户、120人,房屋14栋。1965年增至132户、420人,新建房屋120栋,总面积2.04万平方米,人平建筑面积57.1平方米,形成5个自然村落。1967年修建会场和小学,1978年修建进村公路1.75公里。1982年起,小学实行免费教育,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给予经济补贴。1983年用集体经济购置“解放”、“东风”汽车各1辆。1984年购置手扶拖拉机9台,锯木机3台,电动碾米机8台,修建500平方米的招待所,开办饲料和油料加工厂;架设高压输电线路14公里,低压输电线路22公里,户户通电;并修建高山蓄水池9个,蓄水量500多立方米,铺设输水管道2.2万多米,户户饮用自来水。1985年起,每年老年节,用车将老年人、退休干部及烈军属接到村委会参加茶话会。1987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次免费旅游。1987年投资21万元建校舍3处、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到1990年,全村总人口1220人,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人平居住面积21.6平方米,人平纯收入810元。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