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9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概况
分类号: TU984
页数: 4
页码: 918-921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宋代至1990年邵阳市村镇建设的情况概述。
关键词: 村镇建设 邵阳市

内容

境内最早的村落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宋代,外境移民不断迁入,人口增多,村落遍及全境。因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多种因素而形成集镇,有的“日中为市”,有的商贾建店逐渐发展。明清时期,境内村镇沿驿道、水路建设者居多,资江及其支流沿岸、驿道两旁为村镇密集区。沿驿道而建的主要集镇有洪桥铺、黑田铺、楮塘铺、云水铺、官桥铺、塘田市、佘田桥、杨田铺、岩口铺、紫阳铺、巨口铺、龙溪铺、西岩市等。沿水路而建者主要有武阳、李熙桥、高沙、江口、竹市、石江、六都寨、荷香桥、回龙寺、塘田寺、金称寺、黄亭寺、渡头桥等。民国年间,部分沿水路而建者因河床逐渐增高或筑修河坝不能通航而逐步衰落。公路发展后,村镇逐步沿公路而建。
  新中国成立后,区、乡政府驻地不断建立国营、集体商业及服务网点,逐步发展为集镇,部分集镇继而发展为建制镇。有的随工厂、矿山的建立,形成工矿镇(如寸石、牛马司等)。50年代初,部分农民逐步盖新房。1958~1960年,有的地方拆除农民私房建集体宿舍及食堂、敬老院等公共建筑,住宅建筑有所减少。1961~1963年,人民公社处理“一平二调”问题,农民又重建住宅。1964~1978年,农村多兴建仓库、猪场等集体用房,私人建房较少,市场萎缩,集镇萧条。
  1979年以后,农村逐步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农民收入增加,开始出现建设热潮,集市贸易逐步复苏,部分老集镇由衰转兴,一批新集镇相继崛起。1980年,境内建制镇(不含县城关镇,下同)恢复发展到16个。1982年,开始编制村镇建设规划,设置管理机构,村镇建设逐渐步入有组织、有规划发展的轨道。1985年,建制镇发展到41个。80年代,在兴建住宅建筑的同时,大力兴建生产建筑、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
  1990年,全市共有建制镇50个,集镇295个,村庄7955个。隆回县、邵阳县各有建制镇9个,数量为全市之最。沿国道、省道分布有建制镇34个、集镇65个,分别占总数的62.9%和22.03%。全市村镇东部丘陵区密集,西部山区稀疏。村镇总人口611.2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2.28%。村镇住宅总面积13879.28万平方米,人平居住面积12.63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825.41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326.27万平方米。建制镇、集镇全部通车、通电;80%的村庄通公路,48.05%的村庄通电。建制镇、集镇自来水普及率为31.08%和23.94%。
  全市村镇建设点多、面广、基础差、底子薄,建设资金短缺,管理机构尚未健全,还处于起步阶段。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