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环境卫生与绿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90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环境卫生与绿化
分类号: TU984
页数: 3
页码: 915-917
摘要: 本节记述了邵阳市县城建设环境卫生与绿化的情况。
关键词: 环境卫生 环境绿化 邵阳市

内容

环境卫生民国28年(1939)以前,各县城街道由商号、店铺自扫门前垃圾,公共地段只在逢年过节时挨户摊派清扫。民国28年,武冈城内始有清洁工4人。但当时环卫设施简陋,环卫工作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环卫工人地位低下,此种状况持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环卫工作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各县均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加强对环卫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推行“门前三包”。相继建立环卫机构、配备环卫职工。各县环卫机构先后称为清扫队(清洁队)、粪管所(肥管所)、环卫站(环卫队、环卫所)等。相继归口镇人民政府、县卫生防疫站、县建委管理。1990年,9个县城均设环卫所,由县建委与城关镇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为集体事业单位。共有环卫职工351人。有环卫机械设备41台,公共厕所72座,垃圾堆放场9处,果皮箱210个,垃圾围95个。年清运垃圾粪便7.9万吨,日清扫道路面积110万平方米。但因人们环卫意识较差,环卫队伍素质不高,资金投入少,设施不配套,管理跟不上,县城脏、乱、差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绿化县城绿化起步较早的是武冈县城、城步县城。武冈县城植树始于晋代,晋代陶侃任武冈令时,在学宫亲植银杏两株。民国时期植树绿化渐成定规,民国23年(1934)开始引进城市绿化树种,民国36年县城绿化林带有2700平方米。城步县城在民国时期曾开展人工植树活动,自然绿化林木保护较好。新中国成立后,各县城重视绿化工作,在新、改、扩建道路的同时,植行道树。特别是1982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后,县城绿化迅速发展,公共绿地面积逐年增加,绿化覆盖率逐年提高。1990年,各县城主要道路均植行道树,绿化覆盖率为15.12%。
  各县城在植行道树的同时,注意栽花植草和庭院绿化。1985年,塘渡口镇在白虎路与凤凰路、虎咀路、杨栗坳路的交叉处修建3个花坛,面积600多平方米,种花2000多株。1986年,长铺镇中心街建花坛2个,面积380平方米。1989年,金石镇在解放路上、下三角坪建花坛2个,面积632平方米。1990年,武冈城关镇各单位有大小花坛250个,栽花11.5万盆,其中武冈师范学校建有花坛35个。各县城均有数量不等的成片绿地,洞口城关镇回龙洲系保护最为完好的绿地,誉为绿岛。该洲位于平溪江中,自明代开始,成为避暑胜地,明末进士方密之游此后,曾留下“绕过清溪尤仙岛,人从何处问苍天”的佳句,历代当政者和劳动人民均注意保护该洲。1958年大炼钢铁时,欲砍洲中之树为燃料,因群众保护方使树木幸免劫难。1980年后的建设高潮中,人们竞相争夺这块宝地建房,县、镇人民政府果断决策,采取措施完整保存。并做了人工修整,修建防洪堤,增设游览休息设施。1990年,该洲总面积28.5万平方米,林木占地11万平方米,洲中藤幔缠绕,古树参天,各种树木有134种,2.15万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树200多株。并有黄檀、红椆、火力楠等珍贵树种和猴面鹰、鹧鸪等珍贵鸟类。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