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环境监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88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环境监测
分类号: X83
页数: 9
页码: 874-882
摘要: 本节记述了邵阳市环境监测的情况,概括了水质监测、大气监测、声环境监测、土壤监测、其他监测。
关键词: 环境监测 环境质量 邵阳市

内容

一、水质监测
  (一)地表水
  民国31年(1942),国民政府水文部门在邵阳县城北门口资江断面设立观测点,定期测定水位、流量,但未监测水质。
  1951年,湖南省资江水系邵阳水文站在流域内的黄桥镇和罗家庙,各设一测点定期测定资江水温、流量和泥砂量。70年代初,又分别在资江干流的神滩渡、工业街水厂取水口、田江渡、酿溪镇码头设断面监测水质。1972~1973年,市卫生防疫站监测资江水质,测得水中砷、酚、氰化物检出率分别为51.4%、31.4%、12.96%。市区段酚最高含量达0.136毫克/升,超过国家地面水标准12.6倍。1974年12月~1976年2月,各县卫生防疫部门也分别对辖区内夫夷水、巫水等河流进行监测,共设采样点145个。
  1975年,市环境监测站成立。翌年7月,开始承担水质监测任务,始设资江南江嘴、田江渡2个断面,于7月、12月2期监测,每期取水样3次,主要测汞、镉、铅、砷、铬、氰、酚、氟8种毒物。测定方法并不统一,以化学方法为主。1977年,增设资江流域市区新滩镇、洋溪桥、新宁县金石镇、新邵县酿溪镇和邵水东风桥(即青龙桥)断面。1978年起,监测频次改为4期,每年3、5、7、12月测定。在资江干流增设武冈县城关镇、隆回县桃洪镇2个断面和市区城西、工业街、洋溪桥3个水厂取水口采样点,在平溪江设洞口石江镇断面,夫夷水增设邵阳县塘渡口断面。监测项目增加了水温、pH值、总硬度、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等5个。1979年,在资江干流增设渔溪桥断面,在沅江支流巫水增设城步儒林镇、绥宁长铺镇断面。监测项目又增加了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氯离子、电导率等5个。是年10月,省环保办受国务院环保办委托与图门市分析仪器厂、邵阳市环保监测站一道,在邵阳联合举办全国气相色谱学习班,有15个省、市、自治区的环境监测人员参加。这次学习班推动境内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由化学分析方法向仪器分析方法过渡。以后,市环境监测系统开始使用气相色谱仪测定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1980年,在邵水增设红旗河口断面。从这一年起,环境监测水质标准分析方法逐步推行,仪器分析逐步取代经典的化学分析,如极谱仪测铅、镉、锌、铜,冷原子吸收法测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重金属元素等。从1980年起,湖南省环保办统一调整湘、资、沅、澧4大水系的监测水期,资江流域平、洪、丰、枯4期分别为3、6、9、12月。市环保局对境内14条主要河流1980~1986年的水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评价河长1390公里,占总河长的15.1%,未评价的均属农村小支流,基本没有大的污染源。境内河水环境的质量,农村基本上是好的,市区和各县县城下游的部分河段则差,其中市区、邵东、新邵、城步、绥宁4县县城下游河段污染严重。被污染河道要经15公里以上才能勉强恢复到4类水质。城镇生活饮用水源地的水质,新宁、邵阳、武冈、隆回、城步5县为1~2类,洞口、绥宁为3类。评价的1390公里河道,属1类水质的河长597.5公里,占11.2%;属4类水质、不能作生活饮用水的河长560公里,占40%,其中挥发酚等有机物超标河道长165公里,被汞等金属离子污染的河道395公里。水质变化在4~5类的河道长84.5公里,占6%。河流污染严重的是“两水一段”,即邵水、巫水和资江市区段,主要污染物为酚等有机物。每年河流迳流出境的挥发酚量,资江以龙口溪计为98.4吨,巫水为25.87吨,蒸水为0.94吨,共125吨。1982年河水污染程度最高。1983~1985年基本被控制,局部河段略有减轻。1984年,邵阳地、市环境监测站开始编制《环境监测月报》,向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环境要素质量状况。1987年将资江田江渡断面定为河水月报断面。1986~1990年,资江干流水质监测断面为:武冈城关镇(上游断面)、新滩镇(对照断面)、田江渡(污染断面)、洋溪桥(污染断面)、九头岩(消长断面),其中武冈城关镇、市区田江渡、洋溪桥3断面为省控断面;市区新滩镇、新邵九头岩为市控断面。邵水监测断面有梅子坝(对照断面)、马家坝(污染断面)、湾泥(污染断面)、青龙桥(消长断面)。定期监测项目19个:色度、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气味、水温、pH值、电导率、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总硬度、悬浮物、总碱度、汞、砷、酚、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不定期抽测的项目有12个:铅、镉、锌、铜、氰化物、氟化物、总铬、总磷、666、滴滴涕、甲基1605、洗涤剂等。1986~1990年监测得到的资江水质情况是:武冈城关镇、市区新滩镇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3级标准;田江渡断面挥发酚、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物、石油类等指标明显超过3级标准,主要污染物5年总超标率达16.49%;洋溪桥断面主要污染物5年总超标率达37.90%;新邵县境内的九头岩断面主要污染物仍为挥发酚、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但含量有所消减,水质仍超过3级标准。邵水梅子坝断面水质清洁,基本符合3级标准,马家坝断面化学需氧量、挥发酚、溶解氧超标率分别为46.8%、58.3%和47.8%,水质大大超过3级标准,东风桥(即青龙桥)断面也污染严重,超过3级标准。巫水城步儒林镇断面化学需氧量、挥发酚、色度超标率均为66.7%,污染较重,水质超过3级。绥宁长铺镇断面化学需氧量、挥发酚、色度超标率分别为45.8%、40.28%、86.16%,污染较重,水质超过3级标准。1976~1990年,境内地表水监测共获数据15.7万个,其中资江干流数据11.9万个,夫夷水、邵水、巫水3.8万个。
  (二)地下水
  1975~1978年,武冈县卫生部门对城关镇水井进行检测。1979年3~5月,市环境监测站对市区和近郊的地下水进行首次普查。调查水井192口,分析测定其中50口水井的水质,测定项目17个,获监测数据850个。监测结果表明,市内水井90%受中度以上污染,化工区水井100%受中度以上污染,而市郊水井受中度以上污染的只占26%。1982年,地、县两级环境监测站对隆回县地下水进行监测。1983~1985年市卫生、环保部门对216处饮用取水点进行调查监测,其中城市供水和农村简易自来水(多为地下水)19处,地表水26处,井泉水171处,获监测数据7000多个。在检测的26个项目中,超过饮用水标准的16项,除城区供水和少数简易自来水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以大肠杆菌污染最为普遍和严重,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污染率分别达98%和100%,超标率分别达72%和97.2%。
  (三)废水
  1973年,地区计委举办首期工业“三废”监测学习班,并组织进行工业废水监测。1980和1981年夏,市环境监测站的技术干部冒着酷暑,扎帐篷于现场,分别对市区最大的两条排污沟—洋溪桥和回水头排污沟进行连续取样监测。随着环境管理工作的加强和排污收费工作的深入,市环境监测站对重点污染源和缴费单位的废水均要进行监测,每年监测的单位在150个以上。
  二、大气监测
  (一)空气
  境内首次大气环境监测是1975年10月由省劳动卫生研究所和邵阳地区卫生防疫站共同完成的,对城区空气中二氧化硫进行连续监测。测得居民区和商业区(人民广场~二纺机厂一线)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浓度为27.3%超过国家最高允许浓度标准,最高超标1.5倍,高出清洁区5.4倍。龙须塘、小江湖工业区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比清洁区高2.2~3.6倍。1980年4月起,市环境监测站在城区和近郊监测空气中灰尘自然沉降量(以下简称降尘),按功能区布点,初设7个点,后增至14个点。先后以市第一精神病院、城南园艺场、高崇山、市电视发射台为清洁对照点,市环境监测站为文化区监测点,江北鱼苗场为近郊监测点,专署大楼门前为商业区监测点,人民广场为交通频繁区监测点,工业区的测点则设于五一北路金笔厂和塔北路林化厂。每月收集测定一次。测得结果是:工业区降尘量为11.29~18.34吨/平方公里·月;交通频繁区为14.07~18.86吨/平方公里·月;超标量为10吨/平方公里·月左右。商业区降尘超标量则为1.5~6.5吨/平方公里·月。1981年,市环境监测站开始按省要求在市区进行定期大气环境监测,当年监测5、12月2期,每期5天,每天测定3次,测定项目为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同年9月,邵阳地区环境监测站对地区冷库周围大气进行监测,测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对硝基氯苯、降尘4项,这项工作为冷库的扩建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1982年6月、9月,地区监测站在隆回桃洪镇进行2次大气测定,测定项目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降尘。从1982年起,市环境监测站对市区大气监测定为每年1、4、7、10月4期,每期测5天,每天测4次。1983起测定项目除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外,还增加总悬浮微粒(TSP)和臭氧(O3),测点与降尘测点基本一致。1987年将专署大楼测点定为环境监测月报大气监测点。为适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需要,自1989年7月起对大气测点作部分调整,清洁对照点定于城南公园,文化区点定市监测站,商业区点定专署大楼,交通频繁区点定广场,工业区点定金笔厂和化工厂。
  据监测,1981~1986年,城区各功能区大气中污染物含量与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对照,氮氧化物基本符合2级标准,污染轻,总悬浮微粒和二氧化硫超过2级标准,污染重;文化区和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二氧化硫6年日平均浓度超过2级标准0.3~1.2倍,工业区二氧化硫6年日平均浓度超过3级标准0.2~0.4倍,总悬浮微粒6年日平均浓度超过3级标准0.7~1.1倍。各功能区平均降尘量为100~200吨/平方公里·年,是对照点70多吨/平方公里·年的2~3倍。污染最重的是化工区水泥厂附近,高达740吨/平方公里·年。1985年后,由于城市文明卫生活动的开展和管理工作的加强,商业区、居民区降尘量明显减少,而水泥厂附近却逐年增加,1985年为799.6吨/平方公里·年,1986年达1046.6吨/平方公里·年。1986~1990年,城区二氧化硫5年年平均浓度都符合2级大气质量标准,1986年最高,1987年有较大下降,以后3年在1987年基础上变化不大。一年中二氧化硫浓度4季变化明显,冬季污染最严重,超标率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污染最轻。氮氧化物的年均浓度都达一级标准,一年中夏季污染最轻,春秋稍重。城区总悬浮微粒年均浓度大都超过2级大气标准,但5年中呈下降趋势,1990年达2级。城区降尘量5年平均值均超标,但也呈逐年降低趋势。
  境内农村大气环境一般都在1~2级标准内,质量好。各县城的大气质量多在3级标准内,武冈城关镇和隆回桃洪镇劣于3级,质量较差,均由总悬浮微粒污染造成。农村集镇除交通量大、工商业集中的牛马司、廉桥两镇大气质量为3级外,其它均为1~2级。分散在农村的乡镇工业企业对大气环境质量有一定影响,但多为局部污染。
  (二)降水
  1982年,邵阳地区监测站在隆回县城测降水9次,pH值低于5.6(pH值小于5.6的雨水谓之酸雨)的频率占33.3%。同年5月起,市环境监测站开始对市区大气降水采样监测,主要测定降水的pH值及降水中硫酸根、硝酸根、铵离子、钙离子等的含量。设市环境监测站(文化区)、新华书店(商业区)、供水公司(工业区,1985年后移至塔北路)、江北鱼苗场(近郊区)4个点。在1982~1985年采集的402个样品中,pH值小于5.6的酸雨样210个,占52.2%,酸雨量占总雨量的59.2%。1989年5月《湖南省降水监测管理与实施办法》颁布,1987年后一度中断的降水监测,于1989年8月恢复,采样点作了调整,保留李子园市环境监测站、红旗路新华书店2点,近郊区点改设城南园艺场。城区降水PH值的多年年平均值都在5以下。酸雨率以城中心区最高。1990年,邵阳城区酸雨频率47%,年均PH值5.02,全年除7、8月外,各月降水PH值都小于5.6,属酸雨。降水中硫酸根离子含量已与全国酸雨严重的重庆、贵阳地区接近。郊区降水质量好于城区,1990年仅1~3月雨水属酸雨,酸雨频率为13%,年均PH值为5.72。
  (三)烟尘、烟气
  1975年10月,市劳动、卫生部门对邵阳电厂、邵阳造纸厂、省新华印刷二厂等单位的锅炉进行烟气测试。1980年,邵阳地区环境监测站测试地属8个厂的锅炉烟气。1983年市环境监测站监测资江农药厂、市玻璃厂、合成洗涤剂厂、化肥厂等单位的烟道气和粉尘,获监测数据186个。1985年4月地区监测站又测试地直企事业单位的46台锅炉的烟气和烟尘。1986年后,市区开展烟尘控制区建设,市环境监测站每年均对烟控区内的部分锅炉进行烟尘、烟气抽测。
  三、声环境监测
  (一)交通噪声
  1982年,市环境监测站开始测定城区主要交通干线噪声,以后每年测定1~2次。1982年在19条道路上设28个测点,获监测数据465个。测得城区道路路段等效声级最大值为91.3分贝,超过70分贝的路长占总路长的90.2%。1985年车流量增加,等效声级下降。超过70分贝的路段长占总路长的78.1%,路段等效声级最大值为86分贝。1985~1988年,每年超过70分贝的路长均超过18公里,占各年城区交通干线总长的75%以上。1989、1990年,市政府整顿交通秩序,采取一些车辆分流措施,环保部门大力宣传防治交通噪声,城区等效声级值超过70分贝的路段分别降至17.3公里和14.1公里,分别只占交通干线总长的61.79%和50.36%。1990年,测定城区29.1公里交通干线,设32个自然路段,有17个超过70分贝。东大路和江北路交通噪声最为严重,等效声级分别为76.1和76.0分贝。人口密集,路面窄,车流量大,无环城公路,难于客货分流及公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差,是造成城区交通噪声大的原因。
  (二)区域环境噪声
  1983年,市环境监测站开始测定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按250米×250米的网格在城区布点117个。1984年4月2日~6日,地区环境监测站也在隆回县桃洪镇布点6个测定区域环境噪声。是年还举办全地区噪声监测学习班,测定068工程处、807厂的机械噪声和桃洪镇的交通噪声。
  邵阳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每年测定一次。1985~1988年,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逐年上升,从1985年的61.8分贝上升到1988年的62.6分贝。等效声级超过55分贝覆盖的网格面积从1985年的5.25平方公里上升到1988年的5.40平方公里,覆盖的人口数由7.61万人上升到7.97万人。1989年,由于加强声环境管理,等效声级降至57.4分贝,1990年又降至56.0分贝。等效声级超过55分贝覆盖的网格面积减少到5.125平方公里,覆盖的人口数减少到7.49万人。但由于工业、交通、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噪声的影响,特别是城区婚丧喜庆大量燃放鞭炮的习俗影响,导致城市的环境噪声污染仍很严重。
  四、土壤监测
  60~70年代,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邵阳地区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得出境内土壤中铜、铅、砷3种有毒有害元素的平均丰度和污染情况。1984年,省环保研究所进行资水流域土壤背景值研究,监测得出境内土壤中锌、镉、汞、铬等有毒有害元素的背景值。境内土壤中有毒有害元素平均丰度或背景值与上海、北京、南京及世界平均值的比较见下表:
  境内砷污染的土壤共16处,总面积652平方公里,其中含量在百万分之40~70的轻度污染面积385平方公里,含量在百万分之70~100的中度污染面积127平方公里,含量大于百万分之100的重度污染面积140平方公里。主要污染区有隆回金潭,新邵巨口铺、雷公岭至易家岭、太子庙,城步永丰照面山等地,重度污染区极高值达百万分之5000。
  铅污染的土壤共13处,总面积512平方公里,其中含量在百万分之50~200的轻度污染面积508平方公里,含量在百万分之200~700的中度污染面积4平方公里,主要污染区有新宁麻林、绥宁武阳、隆回七江等地,城步照面山有极值百万分之347。
  铜污染的土壤共22处,总面积744平方公里,均属轻度污染。
  隆回铅锌矿、邵东铅锌矿和新邵龙山金锑矿分别所在的隆回鸟树下、邵东毛荷殿、新邵太子庙,为镉重度污染区,镉含量为3.02~12.2毫克/公斤,是世界土壤镉的平均含量的6~24倍。新邵巨口铺为镉中度污染区,镉含量为1.58毫克/公斤。
  80年代,农药666、滴滴涕被禁用,但到1990年,市域稻田土壤中666、滴滴涕污染率仍达100%,蔬菜土壤中这两种农药的污染率达69.2%,稻田土壤中666的残留量以郊区、邵东和隆回三县区较高,蔬菜上壤中666的残留量以新邵酿溪镇最高,郊区次之。
  五、其他监测
  1982年,邵阳地区环境监测站对隆回县农药污染和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监测,采集动植物样品330个,其中测定农药残留样品305个,重金属样品25个,测定项目有666、滴滴涕、甲基1605、铅、镉、砷、汞等,获数据3455个。
  1987年,市环保局组织开展天然放射性水平普查,在9县3区按网格布点141个,获监测数据1万多个。监测结果是:陆地原野r辐射率、水泥路、柏油路r剂量率、建筑物室内r剂量率、宇宙射性室内和室外剂量率、室内室外天然辐射率均在正常范围。隆回、新宁、邵东3县由于花岗岩和铀矿床影响,天然辐射剂量率较高。市域土壤中铀238、钍232、镭226、钾40含量均属正常水平。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