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武冈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882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武冈县
分类号: K291.64
页数: 6
页码: 455-460
摘要: 本文记叙邵阳市武冈县情况。其中包括政区人口、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城乡建设、教科文卫事业等。
关键词: 邵阳市 武冈县

内容

一、政区 人口
  武冈县位于邵阳市西南、资水西源上游。东接邵阳县,南连新宁县,西南界城步苗族自治县,西毗绥宁县,北邻洞口县,东北抵隆回县。地理坐标:北纬26。32'42″~27。2'9″,东经110。25'26″~110。1'58″。面积1543平方公里,占邵阳市总面积的7.4%。县城关镇至邵阳市城区144公里(公路里程)。
  县境两汉属都梁侯国、都梁县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析都梁置武冈县,隶邵陵郡。南朝梁曾改称武强县。隋并武冈于邵阳县,隋末唐初肖铣置武攸县于城步。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为武冈县,属邵州。宋初迁武冈县治于今城关镇,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置武冈军,属荆湖南路,辖武冈、绥宁、临岗三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置武冈安抚使,次年改为武冈路总管府,隶湖南道,辖武冈、新宁、绥宁三县。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改武冈路为武冈府,隶湖广行省,领武冈、新宁二县;洪武九年降府为州,武冈县省入武冈州,领新宁县。清承明制。民国2年(1913)改武冈州为武冈县,属湘江道,民国11年直隶湖南省,民国26年属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10日武冈县解放,隶邵阳专区,1986年属邵阳市。1990年,全县辖7区25乡、1个区级镇7个乡级镇和6个县直属农林场(参见《建置篇》)。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武冈州有38.32万人。民国36年(1947)武冈县有80.3万人。1952年析出洞口县后,全县为34.26万人。1990年达67.3万人,比1952年增加96.4%,每平方公里427人。总人口中,男性占52%,农业人口占91%,汉族占98.6%。有苗、侗、回、瑶、壮、仫佬、满等14个少数民族,散布县内各地。
  二、自然环境
  县境地处雪峰山和南岭山脉交会处,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为连片的溪谷平原。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最高峰照面山海拔1409.5米,最低处龙从乡滔溪河床海拔255米。山地占全县面积的45.1%,丘陵岗地占36.2%,平原占18.7%。
  县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作物生长期长。年均日照为1500.3小时。年平均气温15.8℃~17.6℃,1月最冷,平均温度4.9℃,极端低温—8℃(1977年1月30日);7月最热,平均27.6℃,极端高温39.3℃(1963年9月1日)。年均无霜期274天。年均降水量1396毫米,最少为1067.2毫米,最多为1943.8毫米(1961年)。4~6月为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42~49%,夏秋多旱。
  境内流程5公里、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4条,总长921公里,河网为0.63公里/平方公里。赧水(旧名资水,本世纪50年代出现今名)由西南向东北穿境而过,境内流程64.5公里。河川径流总量24.72亿立方米,地下暗流55条,总长1287.8公里,动储量3.87亿立方米。
  全县有耕地56.66万亩,其中水田45.03万亩;林地92.67万亩,水面8.52万亩,其中可放养水面6万亩。野生植物约218科485属1168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稀有珍贵树种有柏乐树、香果树等25种。云山有一榉树围粗5.11米,称“榉树之王”。珍贵药材有竹节人参、猴头菌、鸡爪黄莲、天麻等。野生动物170种,其中鱼类68种。河溪可开发水能资源45979千瓦。矿藏有煤、铁、锰、铅、锌、油页岩、金、硫磺、磷、方解石、石英等,其中煤储量6175.5万吨。武冈云山,海拔1372米,奇峰峻秀,珍贵动植物繁多,被列为湖南省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
  三、经济状况
  武冈古称“黔巫要地,天府之乡”,农业、手工业、水运等较发达。清代民国经济发展缓慢。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4172万元(今境)。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29610万元,为1949年的7.1倍;国民生产总值41439万元,人均国民收入497元;地方财政收入2181万元,人平32.42元,支出2449万元;居民人均消费413元,其中农民365元,城镇居民910元;年末城乡储蓄余额8972万元,人平133.31元。
  民国年间,武冈县正常年景水稻亩产一般150公斤。1949年,农业产值4045万元,人平产粮205公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致力改善生产条件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1952~1988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8875.6万元,建成水库122座,库容1.53亿立方米;建水轮泵63处,电灌机埠634处;内燃机提水机械有3772台;有效灌溉面积达42.7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红薯、大豆、小麦、玉米次之。经济作物以茶叶、棉花、油茶、辣椒、柑桔、大蒜、黄花等为大宗。养殖以生猪、耕牛、铜鹅居多,有“铜鹅之乡”美称。80年代,武冈县被列为湖南省粮食、生猪生产基地县和辣椒、茶叶出口基地。1990年,农业产值16757万元,是1949年的4.14倍。主要作物产量:粮食25.91万吨、人平产粮423公斤,油料6688吨、茶叶961吨、柑桔5937吨、干辣椒1897吨、烤烟324吨、出栏生猪34.14万头、水产品4130吨、铜鹅63万只、木材4.66万立方米。有乡镇企业9741个(户),从业2.55万人,总产值11793万元。农村社会总产值48493万元,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占23.53%。
  1949年,全县仅有一些以手工作坊为主的纺织、制伞、铁器等工业。工业产值12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新中国成立以来,建有县机械厂、威溪电站、氮肥厂、造纸厂、水泥厂、汽配厂、酒厂、蜂窝煤机厂、五金厂、万向节厂、羽绒厂、皮鞋厂、制革厂和邵阳市制药二厂、龙江煤矿、文坪煤矿、大圳制管厂等国营、集体骨干企业。1990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3299家(其中全民48家),从业人员2.55万人,工业产值1285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3.4%,比1949年增长40.4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煤31.88万吨、水电5049万千瓦时、碳铵8122吨、水泥2.41万吨、饮料酒1737吨、机制纸2416吨、红碎茶850吨、玉兰片114吨、布118.52万米、皮革(折牛皮)5.26万张、电石1490吨、微型电机11984台、羽绒20.3吨。
  境内有赧水航道51公里。民国38年3月竹市至武冈县城公路竣工通车。新中国建立后,交通有长足发展。1990年,全县建有公路577.7公里,其中1846和1865两条省道过境长65.1公里;有货车449辆、客车105辆,货运量89万吨,客运量573万人。客车直达广东省广州、深圳、惠东、东莞等市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龙胜等市县,本省通达长沙、株州、邵阳、怀化、靖州、东安、隆回、洞口、绥宁、城步、新宁等市县,县内乡乡通车。
  民国2年(1913),县城设中华邮政支局。民国8年,设武冈电报局。1956年后,乡乡通有线电话。1990年全县有邮电局所16个,邮路长173公里,电话杆路长430公里,城乡电话机961部,邮电业务量170万元。
  武冈为邵阳市西南5县中心,商业和农副产品集散地。1949年经商者达1500余家,是年12月建国营武冈贸易公司。1951年7月建武冈县合作总社。1956年完成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商业占主导地位;在农村供销合作社成为主要渠道。1979年后,个体商业有所发展。1990年,全县有集贸市场38处,商业机构和个体经商户10742家,从业19715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7亿元,社会农副产品收购额7971万元,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750万元。出口产品有茶叶、柑桔、辣椒、生猪、皮革、羽绒制品、仿古箱、皮革手套等67个品种。
  四、城乡建设
  武冈县城历为军、路、府、州、县治所在地。宋代始夯城墙,以后不断整修加固,城分王城、内城、外城,均用方石砌成;全长5874米,宽2.7米,高6.6米。渠水穿城而过,水上五桥飞架;城外,东南有资水环绕,北有陡坡为屏,西有流水护城,有“武冈城池盖天下”之称。新中国建立后,城区由原1.84平方公里扩展到5.4平方公里,人口由2.5万人增加到6万余人;先后新修和扩建街道21条,长27.36公里;新建日供水1.5万吨自来水厂1个,新建11万伏和3.5万伏变电站2个,2.4万千瓦火力发电厂1个,新建专业市场8个共10.4万平方米,有商店、商场和商业网点2089处。邓家铺、荆竹、湾头、邓元泰、安心观、文坪、椆树塘成为建制镇。农村人均住房24.1平方米,照明电覆盖率51.1%。
  五、教科文卫事业
  武冈元代建书院。清代有州学、鳌山书院、希贤精舍,经正书院及义学、私塾。废科举后,创办小学堂55所,驻省中学1所。抗日战争时,公私立小学有675所、中等学校21所(含省立六师)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冈第二分校、东方文化研究院。新中国建立后,教育事业不断发展。1990年,全县有学校480所,教职工5540人,其中中等师范1所、在校学生1321人,成人中专3所、学生643人,农业职业中学2所、学生646人,普通中学48所、学生26700人,小学426所、学生8100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8%,在校学生巩固率99.2%;成人招生、自学考试、函授、广播电视等大中专教育全面展开;县民每万人中有大学文化程度45人,高中文化843人,初中文化2367人、小学文化4038人;文盲半文盲占15岁以上人口的19.33%。
  民国时期先后办有苗圃、农林场、农业推广所等农业技术机构,开展引进改进良种、治螟和气象观测等活动。新中国建立后,科技普及和科研活动广泛开展。1990年,全县有科研机构11个、技术推广服务机构93个,有科技人员6960人,其中高级职称87人,中级1289人。主要科技成果有铜鹅提纯复壮、杂交稻一期父本制种、密植速成茶园试验推广、豆秆黑潜绳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人工杉木林速生丰产培育、倒虹吸管设计研制和施工技术、柴油机引进试制、有色金属压铸、蜂窝煤机开发、细胞磁融合研究、家鱼人工孵化、仿古皮革制品、中草药资源普查等。
  民国时期县内有西医医院和临时诊所8家,中医诊所(县城)6家,药店127家。民国27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二分校迁来法相岩,建医院和学生总队医务所,另迁来后方医院和第七休养所。新中国建立后,卫生事业发展很快。1990年,全县有医院48家,部门办卫生院(室)29家,私人开业113家,有医务工作者1307人,病床921张;有市制药厂1个,村卫生保健室398个。
  武冈传统体育有武术、赛龙舟、游泳等,武术尤甚,清代设武馆,民国时期设国术馆。1973年5月创建业余体校,开设乒乓球、田径两班。1985年改乒乓球班为摔跤柔道班,先后输送大学本、专科生24名,培训体育骨干654人。1979~1990年,武冈县参加全国、省、市级体育竞赛活动14次,获金牌184枚、银牌120枚、铜牌100枚,其中国家级铜牌1枚、省级金牌5枚。
  民国时期,县内流行祁剧、傩戏、木偶戏、板凳戏等。1949年11月建国营新华书店,1950年2月和9月建县文化馆和县收音站,1952年12月建电影院,1956年建县广播站,1958年建成县图书馆,1984年建电视差转台,1988年2月,建成县广播电台、调频台、电视转播台和卫星发射地面接收站。1990年,全县有电影放映单位151个,广播台站37个,有线广播村通播率62%,喇叭入户率53.8%,差转电视覆盖率40%;各类业余文艺创作者1320人。文物古迹有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元代武冈路总管柳不华屯军的“元帅岩”等摩崖石刻30多处,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相岩,有“绝似青云一枝笔,夜深横插水晶盘”的凌云塔。武冈云山,《道书》列为“六十九福地”,有摩崖碑刻53处和许多古僧塔。有红军墓、抗日阵亡将士墓、解放战争烈士墓。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萧时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武冈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