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洞口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88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洞口县
分类号:
K291.64
页数:
6
页码:
450-455
摘要:
本文记叙邵阳市洞口县情况,其中包括政区人口、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城乡建设、教科文卫事业等。
关键词:
邵阳市
洞口县
内容
一、政区 人口
洞口县位于邵阳市西北、雪峰山东麓。东接隆回,南连武冈,北界溆浦,西南与绥宁共壤,西北与黔阳相邻。地处北纬26。51'33″~27。22'23″,东经110。8'40″~110°57'10″之间。面积218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0.68%。县城关镇距邵阳市城111公里(公路里程)。
县境西汉属都梁侯国,东汉属都梁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在今高沙市置建兴县,南朝陈省入都梁县,隋并都梁于邵阳县,隋末肖铣复置建兴县于今石背乡尧王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省建兴入武冈县,直至1951年,洞口均属武冈(州、县)地。1952年2月,析武冈县北部民国时期的蓼清、蓼溪、蓼源、蓼滨、蓼湄、平元、平善、平镇、智胜、和康、治安、治平、石江、教信、黄桥15乡置洞口县。1990年,全县辖8区、31乡(其中2个瑶族乡)、1个区级镇、7个乡级镇和县直属溪、月溪、大湾、桥头、桐山等13个农林场所(参见《建置篇》)。
1952年建县时,全县为35.06万人,1990年为72.93万,增长108%,人口密度326人/平方公里。总人口中,男性占52.2%,农业人口占91.7%,汉族占98.6%,瑶族占1.37%,还有苗、回、侗、满、土家等13个民族。
二、自然环境
县境西北高、东中部低。西北为雪峰山中段,层峦迭障,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155座,最高点普子垴,海拔1821米;东南丘岗棋布;平原呈片状、条状、串珠状分布于中部溪河两岸。最低点马家园海拔260米。山地、丘岗、平原各占全县面积的52.7%、32.9%、14.4%。
雪峰山象一道屏嶂挡住西北风的入侵,使中部形成一个小气候区,冬暖夏凉,阳光充足,雨水丰沛。多年平均气温16.6℃,一月最冷,平均气温5.1℃,极端低温—8℃(1977年1月30日),七月最热,平均气温27.4℃,极端高温38.8℃(1971年7月26日),平均无霜期293天,年均降水量1473.5毫米。1977年元月大冰冻,邻县桔树冻死不少,而洞口县受害较轻。
境内有大小河溪130条,总长1294公里,河网密度0.63公里/平方公里。分资江、沅江两大水系。较大河溪有蓼水、平溪,分别于境内马鞍乡双江口和石江镇龙源铺注入资江西源赧水。河溪水量足,落差大,可开发水能资源11.43万千瓦。
全县有耕地58.14万亩,其中水田45.94万亩,人平耕地0.76亩;林业用地186.24万亩,森林蓄积量231.96万立方米;水域12.5万亩。野生植物约1336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乔木有水杉、鹅掌楸、蓖子三尖杉、香果树、杜仲、福建柏、银杏、金钱松等27种。野生药材有灵芝、天麻、党参、独活、绞股蓝等360多种。野生动物有虎、豹、麋、水獭等180余种。矿藏有煤、铁、锰、镍、钴、锌、钒、金、钨、钾长石、磷等20多种,其中烟煤储量1815.8万吨,居全市第一。风景胜地有回龙洲、山门、半江等处。
三、经济状况
清代,今洞口县境是湖南粮食、木材、茶叶的重要产地。民国时期,工商业有所发展,1949年,境内工农业总产值415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70万元,占工农业产值的8.9%。经过新中国41年的发展,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6130万元,比1949年增长7.68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1.7%,比1949年增长32.8个百分点;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55420万元,其中农业占44.2%,工业占31.7%,建筑业占9.4%,运输邮电占5.6%,商业服务业占9.1%;人均国民收入623元,居全市第四位;地方财政收入2743万元,人平37.6元,财政支出3832万元。城乡居民储蓄人平165.6元;居民人均消费499元,其中农民472元,城镇居民805元。
1949年,今境农业总产值3785万元,人平108元,产粮7.5万吨。新中国建立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先后修水库149座(中型5座),总库容1.55亿立方米,筑中型拦河坝2处,小河坝2400余处,安装抽水机、水轮泵2978台,27016马力,有效灌溉面积36.4万亩。创办县、乡、村3级园艺场2923个,栽柑桔5.5万亩,茶叶4.3万亩,为湖南省粮食、雪峰蜜桔、茶叶、瘦肉型猪商品生产基地和速生杉木林基地,享“水果之乡”的美誉。1990年,农业总产值21066万元,人平289元,分别为1949年的5.55倍和2.68倍。农业产值中,林、牧、副、渔四业占48.6%。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31.03万吨,为1949年的4.14倍。油料8317吨,茶叶1408吨,居全市之首。柑桔14834吨,出栏生猪43.32万头,均居全市第二。木材7.28万立方米,楠竹40万根。共有乡镇企业6966个,从业2.98万人,总产值12509万元。农村社会总产值61869万元,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占20%。
民国时期,今境仅3家炼铁厂,1家火力发电厂,共有职工7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开始创办全民和集体工业,1969年后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小煤炭、小机械、小水电、小化肥工业,1979年后大力发展食品工业,逐步形成食品、机械、化工、电子、建材、造纸、煤炭等行业。199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281家(全民26家),工业总产值15064万元,比1949年增长39.8倍;工业总产值中,食品工业占35%,被列为全国100个食品工业试点县;主要工业品产量:煤炭17.08万吨、机制纸2481吨、碳铵23287吨、农药1549吨、火柴19.59万件、水泥37700吨、饮料酒5784吨、内燃机2.83千瓦。名优产品有:罐头、水轮机、梅花钻、墨晶石雕,其中藠头罐头出口日本。
清代民国,今境输出茶叶、蓝靛、大米、杉木、玉兰片等农副产品,高沙米市远近闻名。1950年,今境有私营商业1398户,从业2038人。1952年春成立洞口县国营贸易公司和供销合作总社,以后逐步发展,1990年,全县共有集市26处,商业网点4754个,从业1.07万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030万元,社会农副产品收购额12820万元,农副产品商品率达59.2%,集市贸易成交额6141万元,高沙仔猪市场年成交仔猪40万头。出口的农副工矿产品主要有雪峰蜜桔、茶叶、山苍子油、玉兰片、苡米、罐头、生猪、墨晶石雕工艺品、梅花钻、土纸等,年收购额1400万元。
洞口位于湘黔要冲,通往云贵的古驿道经过硖口寨。县境赧水及其支流蓼水、平溪、黄泥江可通航119公里。民国时期有湘黔、竹(篙塘)武(冈)2条公路,过境长86.7公里。新中国成立后,新修公路64条,总长568.3公里,其中过境国道(207)1条,省道2条(通武冈、绥宁),新修与改修公路桥115座,总长3827延米。县交通局副局长,工程师吴琦瑛设计的石背桥(跨赧水)单孔净跨90米,是当时国内跨径最大的转体施工桥。县内所有乡和63%的村通公路。1990年全县有汽车681辆、手扶拖拉机2142辆、工作车、小车264辆、运输船67艘。每天有客车直达长沙、衡阳、邵阳、东安、靖县、安江、溆浦等地。
民国元年(1912)高沙设邮政代办所。民国27年邵阳电信局在洞口开办长途电话业务。1949年,境内有邮局3个,邮政代办所9个,邮政信箱25个,邮路235公里。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洞口县邮电局,1990年,县局辖支局8个,邮电所18个,委办邮电所3个,邮路18条,单程478公里,投递邮路113条,单程3099公里,电话线杆程678公里,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00门对,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934门对,邮电业务总量232万元。
四、城乡建设
清代民国,境内有高沙市、峡口寨(原洞口镇、今城关镇)、王家桥(今山门镇)、黄桥铺、石下江、竹篙塘、桥头(今毓兰镇)、江口等小集镇。1952年洞口建县时,正式成立洞口、高沙、石江、黄桥、山门5镇,1984年增设竹市、江口、毓兰3镇。到1990年,上述8镇新修街道47条,总长23.5公里,其中沥青水泥路面占74%。城关镇新建工厂46个,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6%,建有完全中学2所,初中1所,小学7所,医院4所和剧院、电影院、图书馆等文化设施。199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平住房6.5平方米,农村人平住房18.5平方米,农村照明电覆盖率为75%。
五、教科文卫事业
清代,境内有观澜、锦江、青云、双江、峡江、襟江等书院。光绪三十年(1904)开办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创办高沙中学堂(后改为蓼湄中学)。翌年,高沙又创办清德女校。民国28年(1938)国立十一中迁竹篙塘(有高中部)。后相继创办双江、硖江、雪峰、毓兰等初级中学。至民国33年,境内共有乡国民中心小学17所,保国民小学195所,私立小学20所,在校学生2.15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40%。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更快。到1990年,全县共有高中8所,初中65所,小学559所,职业中学32所,农业中专、农校、卫校、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在校中学生3.52万人,小学生8.57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4%。全县每万人有大学文化154人,高中文化598人,初中文化1986人,小学文化4286人,文盲半文盲占15岁以上总人口的19.5%。
全县共有科技人员9550人,其中高级职称93人,中级1415人;按系列为:农业865人,工程1064人,卫生医务1154人,教学6190人,社会科学277人。1978~1990年共获县以上科技进步奖215项。主要科研成果有803稳化型带锈涂料,温州蜜桔新株系及芽变类型研究,DN米浆制料防霉技术,钢架拱桥转体施工技术等。
民国30年(1941)境内建高沙、黄桥卫生所,民国33年洞口伏龙洲设有陆军伤兵医院。1949年,境内有诊所11所,中西医务人员170余名,缺医少药,山区流行甲状腺肿大病,人均寿命仅40岁。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7月,洞口创办县卫生院(县人民医院)1956年建妇幼保健站和县卫生防疫站。1990年,全县有医院14家,乡镇卫生院39家,门诊22所,医务人员1166人,病床996张。甲状腺肿大病得到治疗控制,人平寿命达65.4岁,其中男63.7岁,女67.3岁。
境内有武术、游泳、赛龙舟等传统体育活动。1973年成立县业余体校,先后开设游泳、羽毛球、射击、田径、排球、篮球、举重、武术等体育班,向省以上输送运动员15名,向体育院校输送新生147名。体育竞赛以射击、田径为长,有13人、32项突破省纪录,1人、3项突破国家纪录。1986年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
境内民间流行祁剧、花鼓戏、布袋戏、木偶戏、渔鼓等戏曲。1952年建县文化馆,1956年建立电影放映队,1957年建广播站,1979年驻境804厂建电视差转台,1983年建广播电台。1990年,全县从事文化艺术专职干部119个,业余作者300余人,参加全国舞协的1人,省级艺术协会16人;有文化馆站26个,专业和业余剧团13个,电影院7座,农村电影放映队125个;乡镇有线广播站49个,喇叭入户率62%;电视台、电视差转台4处,电视覆盖率70%。名胜古迹有隋代建兴县城址、明代水东桥、清代文昌塔、青云塔、云峰塔、有红军烈士墓、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等,馆藏红军过洞口的革命文物18件。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梓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