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隆回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88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隆回县
分类号: K291.64
页数: 6
页码: 445-450
摘要: 本文记叙邵阳市隆回县情况,其中包括政区人口、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城乡建设、教科文卫事业等。
关键词: 邵阳市 隆回县

内容

一、政区 人口
  隆回县地处邵阳市中北部,雪峰山东麓。地理坐标:北纬27。0'~27。40',东经110。38'~111。15'。东临新邵县,南接邵阳、武冈县,西连洞口县,北毗溆浦、新化县。东西宽61.4公里,南北长74.6公里,面积2856平方公里,占邵阳市面积的13.76%,占湖南省面积1.35%。县城桃洪镇,距邵阳市城56公里(公路里程)。
  西汉,县境属都梁侯国地,东汉改都梁县。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高平县于今高平镇小坳村古县场。此时县境分属都梁、高平县。南朝齐,邵陵郡治迁今桃洪镇。隋至唐,县境分属邵阳、武冈县。北宋至民国,分属邵阳、武冈、新化县。民国36年(1947)8月析邵阳县礼教、保和、西胜、中和、兴隆、隆中、隆治、果胜8乡和桃洪镇置隆回县,县治六都寨。隆回解放后,县治迁桃洪镇,并增划新化、武冈县部分地,隶邵阳专区,1986年1月29日,改隶邵阳市。1990年,全县辖10个区、1个区级镇、58个乡(其中民族乡3个)、9个乡级镇和4个县直属乡级国营林场(参见《建置篇》)。
  隆回置县时,有人口21万。1952年武冈、新化各一部划入隆回后,有人口50.09万,1990年达102.59万,平均每平方公里353人。总人口中,男性占52.16%,农业人口占95%,汉族占98.22%。少数民族有回族、瑶族、苗族、侗族、壮族、土家族等21个,以回族居多,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2.36%,分布于山界回族乡、北山乡和桃洪镇等地;次为瑶族,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4.40%,主要分布于虎形山、茅坳两个瑶族乡。
  二、自然环境
  县境处衡邵丘陵盆地西缘向雪峰山地过渡地带,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呈阶状抬升,形成三个地貌区:南部丘冈区,平缓开阔,丘冈如馒头状起伏,最低点大田张村赧水河畔海拔230米;西北山原区,层峦迭嶂,高峰耸峙,构成海拔1300~1400米的丘状山原台地,以南端白马山为台脊,海拔1780米;北部山地区四周高山连绵,群峰林立,山势陡峻,中间冈丘起伏,呈现“三山一脉夹平地”的自然景观。山地占全县面积的49.2%,丘陵、岗地占45%,平原占5.8%。
  县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阳光充足,适宜各种动植物繁育生长。年均日照1485.9小时。年平均气温16.9℃,一月最冷,平均气温5.0℃,极端低温—11.3℃(1977年1月30日);7月最热,平均28.1℃,极端高温39.1℃(1963年9月1日)。年平均无霜期280天。年平均降水量1299.6毫米,4~6月为雨季,夏秋多干旱。
  境内流程5公里、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河溪81条,属资江水系的73条、沅江水系的8条,总长2073.5公里,河网密度0.73公里/平方公里。资江西源赧水自西向东横穿县境南部,辰水、西洋江由北向南分贯县境中部和西部。年地表径流总量22.47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动储量3.6~4.8亿立方米。有温泉6处,都是碱性硅质水;高洲温泉水温达48.5C,为邵阳市温泉之最。
  全县有耕地77.52万亩,其中水田58.7万亩;林地219.96万亩,林木蓄积量239.83立方米;有水面11.34万亩,其中可放养面9.5万亩。野生植物约200科1000余种,属国家保护的有水杉、银杏、连香树、胡桃、杜仲、金钱松、福建柏、鹅掌楸等16种,森林覆盖率41.77%。野生动物133种。河溪可开发水能资源4.79万千瓦。矿藏有煤、金、铁、锰、铅锌、锑、大理石、冰洲石、铌、钽、钒铁、独居石、绿柱石、重晶石、锆石、石膏等40余种,其中黄金矿分布面占全境三分之一,有“黄金之乡”的美称。
  三、经济状况
  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177万元。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6340万元,为1949年的5.06倍。国民生产总值56855万元,其中农业占72.5%,工业占16.2%,建筑业占3.0%,运输邮电业占2.4%,商业饮食业占5.9%;人均国民收入462.5元;地方财政收入3465万元,人均财政收入33.78元,财政支出5072万元;年末城乡储蓄余额13133万元,人平128万元;居民人均消费441元,其中农民425元,城镇居民739元。
  清代民国,境内农业生产落后,县境北部不少地方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1949年,粮食总产11.06万吨,农业总产值7044万元,人平产粮228公斤,人平农业产值69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全县人民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40年中,共投资1.1亿多元,投工2亿个,兴修水库244座,河坝4816座,山塘27065口,电灌站521处,水轮泵站86处,开挖渠道2763公里,使水利条件大大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3.42万亩。同时,改革耕作制度,推广良种,改进栽培技术,推广使用化肥、农药,发展农业机械,使农业生产逐步从传统生产技术中解放出来,农业内部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隆回已成为国家辣椒、茶叶、柑桔生产基地县和湖南省龙牙百合生产基地县。隆回“三辣”(辣椒、生姜、大蒜)远近闻名。1990年,农业总产值22482万元,人平220元,为1949年的3.2倍。农业总产值中,林、牧、副、渔四业产值占45.46%,比1978年提高10.73个百分点。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小麦、红薯、大豆次之,最高年产量35.89万吨(1983年),人平产粮410公斤。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最高年量8400吨。主要经济作物最高年产量,辣椒为2986吨,茶叶1225吨,柑桔7712吨,烤烟11903吨,生姜3331吨,百合331吨,大蒜1279吨,苡米1300吨。养殖业以生猪、耕牛为主,家禽次之。1990年,出栏生猪44.3万头,水产品3700吨;乡镇企业11353个,从业44934人,总产值13389万元;农村社会总产值62813万元,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占18.05%。
  清代民国,滩头和六都寨的纸业省内闻名。1949年,工业产值13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85%。新中国成立后,工业迅速发展。199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875家(其中全民39家、县属集体47家),已形成造纸、采矿、食品、机械、化工、纺织、建材、能源等20多个门类,主要产品有50余个;工业总产值13858万元,为1949年的104.2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1.85%上升到38.13%。工业总产值中,全民占67.23%,集体占26.68%,村以下(含村)工业占4.5%,城镇个体和农村联营工业占1.59%。主要产品产量:原煤10.65万吨、碳铵3398吨、水泥65068吨、饮料酒2013吨、香烟66690箱、机制纸7920吨、铅锌金属量289吨、鞭炮35371箱、羽绒制品3800件、皮鞋64200双、大理石5233平方米。名优产品有香粉纸、凸板纸、状元红酒、红梅辣酱、自动计量灌装机、炊事炉、耐久性档案纸。
  境内有赧水、辰水、西洋江航道139公里。民国18年(1929)9月和民国20年8月,宝桃和桃洞公路建成,横穿县境南部。1956~1958年,桃(洪镇)新(化)公路修通。至1990年,全县共建成公路63条,总长859公里,其中320国道过境47.57公里,省道隆(回)龙(广西龙胜)线、峡进线(隆回峡山口至溆浦进马江)过境65.4公里;建成公路桥梁144座,总长1261.2延米;全县有货车769辆、客车136辆、其他机动车207辆、船舶19艘、货运总量610万吨。客车东达邵阳、株州、衡阳、长沙市,南至邵阳县,西通洞口、武冈、绥宁、新宁、城步、通道、黔阳、靖县,北至新化、溆浦县,年客运量640万人。
  民国元年(1912),境内始设桃花坪、隆回(今司门前)两个邮政代办所。民国11年设桃花坪电报局。民国23年设桃花坪电话所。1951年设隆回县邮电局。1990年,全县有邮电局、所18处,主干邮路255公里,电话线杆路844公里,城乡电话机838部,邮电业务总量236万元。
  民国时期,境内从商者不满千家,多为小本经营的私商小贩。1950年3月建立首家国营贸易公司。1951年3月建立县供销合作社。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营商业开始占主导地位,供销合作社成为农村经销主渠道。“文化大革命”中,私营商业基本绝迹。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个体商业迅速发展。1990年,全县有集贸市场86处,零售网点5492个,从业10494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061万元,其中国营占27.9%,集体占40.3%,个体占31.8%(含农民自售),国家收购粮食39554吨、食用植物油1073吨,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0562万元,农副产品商品率33%。外贸出口产品有茶叶、干辣椒、百合、苡米、生猪、土纸、羽绒制品、香粉纸、劳保手套、轻工用布、皮张等76个品种。
  四、城乡建设
  清代桃花坪(今桃洪镇)、滩头、六都寨、荷香桥、周旺铺、司门前、高平等成为集镇。民国时期,桃洪镇成为邵阳县建制镇之一,六都寨曾为隆回县城。1949年,桃洪镇有街道2217米,房屋建筑10.13万平方米,居民近5000人。新中国成立后,集镇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80年代后,城镇建设迅速发展。1990年,县城桃洪镇街道长14611米,房屋建筑面积增加到10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2.6平方米;除桃洪镇、滩头、六都寨镇外,荷香桥、司门前、金石桥、高平、小沙江、横板桥、周旺铺也成为建制镇。农村人平住房19.1平方米,全县照明电覆盖率64%。
  五、教科文卫事业
  清同治年间,境内有书院5所、义学7所。民国12年(1923),欧阳秋曝在司门前创办平民夜校。民国16年,宝庆第十六区立女子高等小学(在金石桥)建成招生,并设职业部,开境内女子和职业教育之先河。民国28年后,东北、松坡、高平、求是、县立5所初级中学相继创办。至民国37年,境内共有小学385所、初级中学5所,在校中小学生19948人,教职员工1261人。1956年,隆回一中首招高中班。1990年,全县有学校963所,教职工7522人,其中小学862所,在校学生11.8895万人;初中83所,在校学生36979人;高中13所,在校学生7457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34人;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70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在校学生巩固率95.7%。县民每万人有大学文化29人,高中文化623人,初中文化2225人,小学4270人,文盲半文盲率由1949年的80%降为18.29%。
  民国30年(1941),境内西冲建立邵阳畜牧场,进行牛、马、羊品种改良。1956年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建立。1990年,全县有科研机构3个,技术推广服务机构130个,科技人员12384人,其中高级职称100人,中级职称1689人。有156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81—2型高效节煤炉、籼型杂交水稻制种高产技术、特早柑桔速成高产技术、电器型日光灯配套装置及其联接电路获国家级奖励,脊椎骨折治疗器获国家专利。
  民国36年(1947),县内建立首家卫生院,一年后即停办。至解放前夕,境内仅有个体中医342名,西医6名,私营药店214家。1949年10月,建立县卫生院。1953年建立县联合中医院和14个区卫生所。1956年建立卫生防疫站和48个乡卫生所。1958年建立麻疯医疗站。1990年,全县有医院3个,卫生院78所,病床1493张,医务工作者1903人。县民人均寿命从1949年前的35岁提高到67.3岁。
  民国时期,民间体育有武术、游泳、赛龙舟等活动。1956年建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1973年创办县业余体校。1990年,全县有国家等级裁判25个,体育运动队60多个。1977~1990年向市以上单位选送优秀体育人才79名。
  清代民国,境内出现了滩头年画这一艺术奇葩和魏源、邹汉勋、谭人凤等一批有影响的文化人。1951年建立县文化馆,1952年后相继建立乡镇文化站,1956年建立县祁剧团,1957年建县广播站,1960年建县电影院,1986年建县电视差转台。1990年,全县有电影放映单位721个,广播台站75个,喇叭入户率47.7%,电视差转台19个,差转电视覆盖率70%;有文学社团30个,成员1000余人,各类业余文艺创作人员500余人,先后在省以上刊物发表文艺作品2000余种,被誉为“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和“诗乡”。文物古迹有马落桥龙山文化遗址、高平县古县场遗址、汉代墓群,元代奎峰塔、关王桥,明代石刻“不让武陵”、“横江”,清代罗洪贞节牌坊,魏源故居,民国谭人凤故居、抗日阵亡烈士墓、袁吉六先生墓。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绍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隆回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