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邵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87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新邵县
分类号: K291.64
页数: 6
页码: 435
摘要: 本文记叙邵阳市县属新邵县情况,其中包括政区人口、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城乡建设、教科文卫事业等。
关键词: 邵阳市 新邵县

内容

一、政区 人口
  新邵县地处邵阳市北部,资江上、中游。地理坐标:北纬27。15'~27。38',东经111。8'~111。50'。东北界涟源市,东南邻邵东县,南抵邵阳市、邵阳县,西接隆回县,北连新化县、冷水江市。县境东西长68.6公里,南北宽43.6公里,面积179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0.85%,占全市面积的8.6%。县城酿溪镇距离邵阳市城12公里(公路里程)。
  建县前,分属新化和邵阳县。1952年2月16日,析民国时新化县的大智、遵路、亲睦、永固乡和邵阳县的集云、仁义、靖生、敦仁、敦安、三民、安义、刚劲、和安、长泰、维一乡及宝善乡、立胜乡一部分建立新邵县,属邵阳专区。1977年12月1日划属涟源地区(今娄底地区),1983年7月划属邵阳市。1990年末,全县分6区31乡,1个区级镇2个乡级镇及县直属龙山、岱山、大形山等农林场圃(参见《建置篇》)。
  1952年全县共10.49万户、40.06万人。1990年20.23万户、71.43万人,比1952年增加78.6%。平均每平方公里399人。总人口中,男性占52.4%,农业人口占92.57%。汉族占99.8%,余为苗、回、满、壮、土家、侗、瑶等18个民族。
  二、自然环境
  县境有天龙山、板竹山、金龙山、朗概山、龙山五大山脉自西至东,横亘中部,构成中部高,南北低的地势。龙山主峰岳平顶,海拔1513.6米。最低点资水出境处(岱水桥乡筱筀村)平地海拔169.3米。山地占全县面积的48.8%,丘陵、岗地占35.9%,平原占15.3%。
  县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气候垂直差异较大。酿溪镇1960~1990年历年平均气温17C。1月最冷,平均5.2C;7月最热,平均28.5℃。极端高温39.8C(1971年7月21日),极端低温—10.7℃(1977年1月30日)。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480.9小时。年平均霜日19.6天。多年平均降雨日160天,降水量1305.1毫米,最少939.9毫米(1974年),最多1773.3毫米(1970年),4~6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4%,夏秋多干旱。
  县境有资、湘两水系干支流69条,总长934公里,河网密度0.52公里/平方公里。资水流域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0.4%,其余为湘江流域。资水自渔溪口入境,由良罾滩流入冷水江市,境内流程53.5公里,落差23米,坡降0.43‰。另有资水一级支流渔溪、酿溪、石马江、棠溪、龙口溪、筱溪、麻溪,二级支流有西洋江(龙山河)等。多年平均总水量,地表水为13.72亿立方米,地下水为1.68~5.38亿立方米。水能可开发量11.45万千瓦。
  全县有耕地45.89万亩,其中水田32.86万亩。林业用地137.76万亩,其中有林地110.23万亩,盛产松、杉、楠竹。森林覆盖率41%,人平活立木1.9立方米。有水面10.53万亩,其中捕捞水面4.43万亩,养鱼水面2.58万亩。树木种类有95科574种,其中乔木378种,灌木147种,竹类8种,属国家保护树种有水杉、银杏、杜仲、金钱松等19种。野兽类有36种,鸟类67种,蛇类22种,鱼类89种,贝虾类26种。新邵是湖南省有色金属重点县之一,大型矿藏有龙山金锑矿、高家坳砂金矿、巨口铺铅锌矿、白云铺维尼龙石灰石矿,此外还有铁、锰、煤炭、滑石、耐火粘土、白云石、重晶石等。自然景观有昔称宝庆十二景的“岳平云顶”、“石门献翠”、“白云樵隐”、和新近开发的白水洞、梦云洞、赛双清等。
  三、经济状况
  1949年境内工农业产值673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建立新邵县,经济迅速发展。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57561万元,其中工业占51.2%,农业占31.4%,建筑业占7.2%,运输邮电4%,商业6.2%;工农业总产值45279万元,为1949年的6.72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0.31%,比1949年上升58.31个百分点;人均国民收入691元,居9县第三位;地方财政收入2725万元,人平财政收入38.1元;财政支出3839万元;全县城乡储蓄余额10782万元,人平151元;全年人均居民消费694元,其中农民649元,非农业居民为1251元。
  1949年境内农业产值人平166元,人平产粮149公斤。自1952年建县至1990年,国家、县财政先后向农村投资5967.04万元,建成水库112座(中型有下源、颜岭、枫树坑、尧虞塘4座),库容1.22亿立方米,水轮泵48处、123台,电灌机埠660处、674台,提水机械4004台,有效灌溉面积31.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3.22万亩。80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1990年,农业总产值17869万元,为1949年的2.71倍,人平250.2元;农业总产值中,林、牧、副、渔四业占48.3%,比1979年提高13.9个百分点。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是薯类、小麦,最高年产量达28.85万吨(1989年),人平产粮415公斤。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最高年产量3437吨(1982年)。经济作物中,柑桔产量为最,最高年产85080吨,其次是烤烟,最高年产量达2697吨,是全省烤烟基地县。传统农产品还有黄心生姜、龙牙百合。养殖以猪、牛为主,次为家禽、山羊,1990年生猪出栏33.12万头,年末存栏耕牛66959头。新邵山羊,个体大,数量多,闻名全省,最高年饲养量51263只。60~70年代,年伐木材在10万立方米以上,楠竹150万根以上(包括造纸用嫩竹),1989年采伐木材39037立方米。1990年有乡镇企业13763个,从业人员64623人,总产值32300万元,居全市第二。农村社会总产值58424万元,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占36.25%。
  清末,始开发利用龙山锑矿,民国时锑产量次于新化锡矿山和益阳板溪,居湖南省第三位。此外,1940年土纸产量达8.4万担。日军侵邵时,所有矿业公司,炼铁、淘金等停办。1949年境内工业总值仅136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印刷厂、冶炼厂、洞底下电站、卷烟厂等国营集体骨干企业。199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4084个(其中全民27个、集体135个)从业人员36469人,工业产值27310万元。国营新邵卷烟厂,年产卷烟9.5万箱,1990年完成工业产值14092万元,税金6239万元,是全市第一纳税大户。“笑梅”牌香烟,名闻遐迩。工业产品精锑(年产1000吨)与枫叶牌防盗锁评为部优,不锈钢耐腐蚀泵填补中南空白,葡萄糖(年产982吨)是全省唯一采用酶化技术生产的产品,九二0农药对杂交制种,杂交晚稻的增产有显著作用,此外还有氮肥(年产32285吨)、磷肥(年产54455吨)、水泥(年产9.71万吨)、机制纸(年产2532吨)、原煤(年产24.64万吨)、饮料酒(3322吨)等拳头产品。
  境内有53公里资江航道。民国35年(1946)建成邵(阳)新(化)公路,经过境西,长44.3公里。1956年县城至邵阳市、县城至涟源两条公路通车。至1990年,全县共修公路202条,公路桥梁148座,通车里程958.4公里,其中国道(207线)新邵段51公里,省道(1821线)新邵段44.3公里,各乡镇及74%的村通公路;全县拥有货车613辆,客车83辆,拖拉机、三轮车、四轮车297辆;长途客车通长沙、衡阳、冷水滩、娄底、涟源、新化、广州;全年完成货运量118万吨,客运量450万人次。湘黔铁路经县境线段8公里,洪溪乡石泉建有客运站和货运站。
  民国8年(1919)境内设有邮政信箱44处,民国19年架设农村电话,1952年成立新邵县邮电局。1990年,全县有邮电局、所28处,邮票代售98处,信箱116个,邮路总长度321公里,电话线杆路长度625公里,城乡电话单机1357部,邮电业务总量196万元。
  1952年全县有私营商户1059家,从业人员1093人。是年成立县供销合作总社。1954年成立中国食品公司新邵接收转运站。从此商业逐步由国家和集体经营。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私营商业增加。1990年,全县有集贸市场43处,零售网点5725处,从业人员8319人;社会商品零售额23787万元,其中国营占30.3%,集体占36.8%,个体占23.9%,农民自售占9%;国家收购粮食23482吨,食用植物油509吨,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7801万元。出口商品有精锑、辣椒、百合、茶叶、猪肠衣、活猪、柑桔、蘑菇等44种,其中精锑运销20多个国家,是邵阳市大宗出口产品之一。
  四、城乡建设
  明代,北路巨口铺是宝庆四大铺之一,至民国时期,街长800米,铺房130余间,其他30—100户的集镇有酿溪、新田铺、严塘、踏水桥、厚里、大同镇等处。1949年酿溪镇街道仅200米,人口100余。1952年2月,酿溪成为新邵县城。是年发电照明。1971年部分机关抽水饮用。1979年建自来水厂。至1990年共建街道13条,总长10.3公里,并建立公共汽车公司;建房近100万平方米,其中民房22.55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9.3平方米。寸石、龙溪铺成为建制镇。全县农村住房12.4万幢,建筑面积1053万平方米,人平住房16.1平方米。农村照明电覆盖率为73%。
  五、教科文卫事业
  晚清,境内有“河边书屋”、“荫堂义塾”、“龙源书屋”等。光绪二十七年(1901)邑人周叔川创建大同小学堂。民国32年(1943)大同小学改办私立同大中学,境内始有中学。民国33~35年湖南省立第六中学曾迁白宁、黄土墈。1949年,境内有小学校205所,乡中心小学19所,私立初中2所,私塾70处,在校中小学生22389人,在塾学生1102人,在学人数占全境人口的6%。成人文盲率为83.5%。1958年,新邵一中、二中始招高中班。1990年,全县有学校538所,教职工6206人,其中高中8所,在校学生5587人;初中58所,学生23763人;职业中专1所,学生654人;小学468所,学生8248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5%。全县每万人中有大学文化43人,中专与高中文化686人,初中文化2219人,小学文化4302人,文盲、半文盲占15岁以上总人口18.78%。
  1958年12月始有新邵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90年县属科研机构发展到6个,技术推广服务机构148个,科技人员7492人,其中高级职称的77人,中级职称1303人;按系列分,农业159人,工程397人,教学(自然科学)834人,社会科学4440人。主要科技成果有:晚稻“新梗四号”品种的选育,土地资源详查和农业综合区划,二号精锑的冶炼技术、香菇代用生料栽培等。
  清末,中医周学霆著《三指禅医案存》、《医学百论》、《外科便览》等书传世。民国31年(1942)龙溪铺设卫生所,民国34年邵阳县卫生院在新田铺设卫生分院,在巨口铺设卫生所。1952年开办县中医院。1990年有县、区、乡院所43所,门诊部25所,病床1841张,医务工作者1689人,私人开业行医的120人。平均预期寿命男性63.9岁,女性66岁。
  民间有武术、游泳、舞龙舞狮、赛龙舟等体育活动。1957年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1975年建办业余体育学校。从60年代以来参加省以上体育比赛,获冠军8项,亚军5项。
  境内流行祁剧、木偶戏、花鼓戏等。1952年在酿溪建县文化馆。1955年建新邵楚剧团,后改花鼓剧团。1956年新华书店开业。1977年建电影院。1978年红日机械厂建电视差转台。1979年建图书馆。1990年,全县有电影放映单位137个,广播台站61个,电视差转台7处,覆盖率80%,各类业余文艺创作作者400余人。文物古迹有:东汉墓群、晋代文仙观、南宋大名禅院、清代“一字山”等。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康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