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郊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87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郊区
分类号: K291.64
页数: 5
页码: 425-429
摘要: 本文记叙邵阳市县区郊区的情况,其中包括政区人口、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教科文卫事业等。
关键词: 邵阳市 郊区

内容

一、政区 人口
  邵阳市郊区位于邵阳市城区四周,东邻邵东县,北连新邵县,西南两面与邵阳县接壤。地理坐标:北纬27。4'45″~27。8'45″,东经110。20'57″~110。37'30″。面积388平方公里。区治设市东区沙子坡。
  1951年3月,设立邵阳市郊区时,辖6乡1镇,面积为67平方公里。1953年5月改为邵阳市第四区,1956年被撤销,所辖乡镇由邵阳市直管。1958年9月,从邵阳、邵东、新邵划入9乡,市郊面积扩至385平方公里。1962年10月,又将1958年增划地,除部分地外,划回原籍,面积缩为97平方公里。1964年复置郊区办事处,1968年由邵阳市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组取代。1977年7月又从邵阳县、邵东县划进6个公社,面积扩为331平方公里。1978年1月设近郊、东郊、北郊3区,10月并为郊区。1984年6月又增入邵东县板桥、蒋河桥两乡,面积增为388平方公里。1990年,郊区辖15个乡和市园艺场、城南园艺场等单位(参见《建置篇》)。
  1951年,境内人口为12.7万。1990年末,有28.49万人,每平方公里734人。总人口中,男性占49.7%,农业人口占94.9%,汉族占97.7%,回族占2.3%。回族主要分布于面铺、板桥、云水铺3乡。此外还有少数其他民族人口。
  二、自然环境
  郊区地貌以丘岗为主,地势南高北低。郊南多为海拔450米左右的低山,最高点在面铺乡希夷村黄金〓,海拔516米;郊北地势低平,谷地宽阔,海拔220米左右,最低点在田江渡乡苗儿村,海拔201米。全区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各占全区总面积的3%,84.7%和12.3%。
  区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植物生长季节长。年平均日照1533.2小时,年平均气温17.0℃。一年之内,元月最冷,平均温度为5.1℃,极端低温—10.5°C(1977年1月30日);7月最热,月平均为28.5℃,极端高温39.5℃(1971年7月21日)。年平均霜日19.5天,最多37天(1962~1963年度),最少8天(1965~1966年度)。年平均降水量1323.0毫米。年际间变化较大,1970年降水1803.6毫米,1960年仅922.5毫米。4~6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44.4%,夏秋多干旱。
  区境有资江水系河溪17条,总长148.3公里,河网密度0.38公里/平方公里。资江斜穿境北,过境长21.3公里;邵水横贯中部,过境长24.2公里,邵水主要支流有檀江、红旗河。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28711万立方米,其中区境内产水23061万立方米,客水571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4410万立方米。
  全区有耕地17.33万亩,其中水田12.6万亩,旱地47248亩;林地63720亩,园地41654亩,水域52246亩,其中可放养水面17240亩。河溪水能理论蕴藏量51252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38809千瓦,已开发940千瓦。矿藏有煤,锰、铁、金、矾、大理石等。
  三、经济状况
  1980年,郊区工农业总产值9266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21977万元,比1980年增长137.2%。国民生产总值43380万元(当年价),其中农业占39.2%,工业占36.5%,交通运输业占6.6%,建筑业占9.5%,商业服务业占8.2%。农村社会总产值40391万元(当年价),其中农村工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占57.88%。地方财政收入1034万元,人平35.85元,财政支出1779万元。年末储蓄总额4710万元,人平163.2元。农民人平纯收入635元,人平消费563元。
  境内大宗农牧产品有水稻、蔬菜、油菜、花生、柑桔、茶叶、生猪、家禽、鲜鱼等。1950年种植水稻7.35万亩,总产11760吨,单产202公斤。加上红薯、小麦等杂粮,人均产粮114.4公斤。为解决人们温饱问题,党和政府致力于改善生产条件,推广农业科技,引进培植良种,改革耕作制度。修建小型水库48座,新开整修山塘1.51万口。发展内燃机抽水机2983台,电动抽水机478台。合计20583千瓦。开挖大小水渠100余公里,使旱涝保收面积由1949年的27%提高到72%,其中水田保收面积占85%。1990年,全区稻田面积10.34万亩,早晚两季产粮69973吨,比1950年增产近5倍:人均产粮283公斤,比1950年增加1.47倍。
  郊区农业生产坚持“为城市服务”的方针。1949年,划专用菜地1500亩。1958年蔬菜生产销售纳入国家计划,菜地扩至2000亩,1961年扩至10197亩。1964年起,根据市场需要。大体保持每100城市人口,安排3亩菜地。历年菜地基本建设投资1000余万元,其中1980~1987年投资443.4万元。用于扩大面积,改造菜园,修筑排灌工程。1990年,实有商品菜基地6919亩。排灌沟渠108.7公里,有大小抽水机、喷灌机200余台,年供时鲜蔬菜39098吨,占城市总供应量的95%。
  民国20年后,境内开办曼珍农场,大悲林自生农场、哲园等园艺场种植大红袍、黄桔、酸橙及温州蜜桔。至1949年,有园艺场地1790亩,产柑桔376吨。新中国成立后,柑桔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成为郊区一大拳头产品。1990年,有柑园面积25091亩,年产蜜桔9767吨,郊区广为栽培的温州蜜桔尾张于1985年评为全国优质水果,获农牧渔业部“金杯奖”。1989年再次评为优质水果,出口欧美。1990年,生猪饲养量29.25万头,人平1.1头,水产品达2352.8吨。
  1954年,芹菜塘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率先开办集体所有制企业——芹菜塘陶器厂。1956年,境内铁、木、篾、缝等手工业者,纷纷组织起来,建立乡手工联营社。1958年开辟农副产品加工业,1963年开始出现机械行业。七十年代,社队企业增加塑料、皮革、印刷、造纸、化工、电器等行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营、集体(区办、乡办、村办)、联户、个体一齐上,特别是横向联营,促使郊区工业迅速发展。1990年,全区乡镇企业1555家,职工15172人,总产值28148万元(当年价)。出口产品有锑锭、包装钢桶、竹簧工艺品、“闪光牌”大理石光板,名优产品有聚丙烯塑料包装袋、52克凸版纸、CA—10B汽车后半轴,最新产品有CDF型系列复合滤尘器、GR—1型高效滑润剂、净化剂聚氯化铝,传统产品有草席。
  境内有资邵二水之利。民国时期,过境公路东有潭宝路,可达湘潭、长沙,西有宝桃公路可达安江。五十年代,修通娄邵铁路。以后陆续发展,至1990年,郊区有娄邵铁路15条专用线,过境公路有国道320、207,省道1812(邵阳至零陵冷水滩)、1821(邵阳至新化),乡道纵横交错,通达各乡村;有机动车辆1820辆,机动船133艘。
  民国14年(1925),邵阳邮电局在境内高崇山设立邮政代办所,在召伯祠、蒋河桥、檀江桥、划船塘、马鞍石设立信柜。1949年解放后,信柜增设至12个。1952年,邮路步班到乡。同年,邵东县和邵阳县人民政府分别架通两市塘至三区区公所驻地嘉裕堂(今板桥乡内);塘渡口至五区区公所驻地六甲冲(今檀江乡内)两条电话线路,境内始通电话。1958年,设有城南、城东、江北、高崇山、板桥5个邮电支局。农村电话通至各大队部。1990年,有火车站、渡头桥2个邮电支局,江北、城南、蒋河桥3个邮电所及清风亭代办所,有农村邮件运输邮路2条,邮路880公里,摩托车邮路164公里。1990年,农村人平住房15平方米,照明电覆盖率达97%。
  民国时期,境内有个体日杂商店、客栈、槽房近300家。1953年以乡为单位建立供销合作社。1956年后,供销合作社成为境内商业主渠道。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商业得到发展。1990年,全区有新滩镇、渡头桥、高崇山、罗市桥、檀江桥、蒋河桥、雨溪桥、洋溪桥、兴隆街9个集贸市场,商业零售网点1179个,从业3296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163万元,其中供销合作社占35.27%,乡村集体占1.23%,个体占60.54%,其它占0.96%;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5048万元,农副产品商品率为64%。出口产品有瘦肉型猪、蜜桔、茶叶、辣椒等26个品种。
  四、教科文卫事业
  1949年10月,邵阳解放时,境内有公办和私立小学81所,学生8646人;私塾96所,学生935人;合计学生1025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48.8%。1990年,有高中一所,学生177人(其他高中生在城区就读);初中13所,学生6146人;小学107所,学生32553人;幼儿班124个。学龄儿童入学率99.1%。每万人有大学文化程度21人,中学文化程度3682人,小学文化程度3913人。文盲半文盲占15岁以上人口的15.59%。1990年,郊区科技人员中,获得技术职称的有1819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359人。按系列分:工程432人,农艺120人,教学1136人,医卫165人,会计86人,经济169人,统计26人,社会科学74人。主要科研成果有:联动式小密丸机、泥鳅人工养殖技术、《土地利用现状详查报告》、温州蜜桔密植丰产技术、尼罗罗非鱼越冬增产技术、蔗田间种平菇技术、邵杂一号黄芽白选育、杂交早稻栽培技术等。
  民国时期,境内有简易中药铺42家。1952年8月,4名中医在叶家弄子成立境内第一家集体诊所。1953年在新滩镇建立郊区卫生所。1990年,有区、乡两级医院19家,病床275张,个体开业医生85人,人均预期寿命68.5岁,其中男67岁,女70岁。
  民国时期,境内流行祁剧、花鼓戏、木偶戏。1956年市(县)电影队下乡放映。1958年发展有线广播。1975年各公社建立电影放映队,1987年郊区建立无线广播电台。1990年,全区有各种型号电视机10322台,平均28人有1台,市电视台讯号覆盖率100%;有广播主线路868公里,支线893.7公里,村通广播率56%;有区乡文化干部32人,文艺创作人员35人,电影放映人员103人,铜管乐队队员148人。文物古迹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汉代墓群、明代北塔。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周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