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气象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85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气象灾害
分类号: P429
页数: 19
页码: 323-341
摘要: 本文记叙邵阳市自然环境气候气象灾害情况,主要包括干旱、水灾、大风冰雹、低温、冰冻等。
关键词: 邵阳市 气象灾害

内容

一、干旱
  邵阳市东部各县属“干旱走廊”之称的衡邵盆地的一部分。据1949~1990年自然灾害资料统计,平均每年旱灾面积110.6万亩,成灾面积54.8万亩,减产粮食73912吨。境内干旱具有以下特点:
  干旱频繁 据市区1951~1990年资料统计,干旱的发生机率高达92.5%。6~10月干旱天数大于75天的有12年,平均3年出现1次。干旱天数46~75天的有18年,平均2年多出现1次。干旱21~45天的有7年,平均约6年出现1次。
  四季有旱 邵阳市干旱可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冬旱以及夏秋、秋冬、冬春连旱等。市区夏旱发生频率为60.0%,秋旱达80.0%,春旱发生机率为20.0%,夏秋连旱出现机率10.0%,秋冬及冬春连旱出现次数更少。夏秋干旱时段,除西部山区外,其它地方一般自6月下旬或7月上旬雨季结束后,旱期开始。夏旱平均始于7月上旬后期,8月上旬中期结束,平均持续约1个月,最长的年份达50天以上。秋旱大多始于8月下旬或9月上旬,结束于10月中、下旬,平均持续近50天。若立秋前后降水过程不明显时,则夏旱一直延续到秋季,形成夏秋连旱,旱期持续约70天,结束日期比单纯秋旱早。
  东部旱情重于西部 从1960~1990年各地出现的干旱情况看,绥宁、城步的无旱年出现机率为12.9%,干旱21~45天的年份出现机率城步为35.4%,绥宁为54.8%,干旱大于75天的年份,出现机率两县都是7.5%。而同时期内,邵东、新邵、邵阳等县则没有无旱年,干旱大于75天的年份出现机率达22.5%,为西部山区的3倍。
  具有插花性特点 夏季降水受地形影响明显,因而干旱具有局部性和插花性特点。1960年7~9月,境内大部分地方雨水明显偏少,市区不到100毫米,普遍有40天左右的夏旱和持续50天以上的秋旱,而武冈县同期的雨量多达339毫米,没有夏旱,秋旱的最长天数为32天。气候条件较好的1958年,绝大部分地方无旱,而新宁却有24天的夏旱。各类干旱分时段出现多,连旱出现少。1959年市区出现的秋旱,8月15日到9月14日为1段,9月18日到10月27日又有1段。1985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的春旱严重,7月6日到8月9日的夏旱明显,9月到10月的秋旱超过50天,三季有旱,但并不连续。
  境内1846~1990年旱灾史料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邵阳旱。
  清咸丰二年(1852),邵阳旱。武冈大旱,所属高沙(今洞口县境)旱灾严重,自五月至七月连续不雨,田土龟裂,禾苗枯萎,饮水亦极为缺乏,因取水困难病渴者甚多。
  清同治四年(1865),绥宁四月旱。城步旱。
  清同治五年,邵阳春旱。绥宁五、六月旱。
  清同治七年,绥宁七月旱。
  清光绪十二年(1886)夏,新宁大旱,谷价腾踊,途有饿殍,西北乡尤甚。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邵阳大旱,收成欠薄。
  清光绪二十六年,武冈从四月中旬起连干100多天,田塘开坼,禾苗枯萎,荆竹等地颗粒无收,贫民吃草根树皮,饿死86人,逃荒的有117户。
  民国10年(1921),宝庆、武冈,先是入春以来长期不雨,大部分地区稻谷不能下种,至夏秋以后,旱尤酷烈。各地禾苗大部枯死,武冈双江等处80%以上的田亩颗粒无收。武冈、宝庆等处死亡尤众,丁口大为减少。
  民国14年,宝庆大旱,颗粒无收,米每石价银20元。武冈大旱大饥,水浸坪一带旱期80多天,从5月上旬到7月下旬没有下大雨,粮价陡涨,仅清井塘范围内就饿死73人,流亡在外地的数以万计。新宁、城步均久旱不雨。
  民国23年,邵阳自夏迄秋久晴不雨,赤地数百里,溪坝断流,禾苗枯萎,受灾田96万亩。灾民迫于饥馑,自杀者约400余人。武冈所有塘池涸竭,可耕之田不过3/10。
  民国34年春夏之际,邵阳大部分地区不雨52天,潭宝公路沿线田亩尽皆龟裂,民间一直以树皮泥土充饥,以致胀毙及自尽而死者不可胜计。
  1955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和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境内分别出现夏、秋干旱,受灾面积55万亩。以隆回、武冈、洞口等县为重,隆回县因干旱减产稻谷1000万余公斤。
  1956年,境内普遍发生明显的夏旱,继而又有严重秋旱。洞口县高沙、黄桥等地出现夏秋连旱达130余天,武冈县6~10月降水量只有290.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3%。境内受旱面积233万亩,成灾面积175.7万亩,减产粮食1.351亿公斤。
  1957年6月下旬开始,境内发生40~50天的夏旱,8月下旬开始,各地又相继出现持续60余天的秋旱,境内受旱面积181.9万亩,成灾面积112.2万亩,减产粮食1.088亿公斤。
  1959年7月初起,境内普遍有1个月的夏旱,从8月中旬开始,又有70余天的秋旱,受旱面积达139.3万亩。隆回县有一半以上的晚稻、秋杂作物受灾。
  1960年,年降水量除新宁、武冈、城步3县正常外,其它各地比常年偏少二至三成。年内有9~10个月的月雨量均少于常年。境内受旱面积达212.8万亩,成灾面积147.4万亩,减产粮食1.621亿公斤。
  1963年,从上年冬季开始境内少雨,一直延续到是年秋季。雨季内的降水总量普遍只有300~350毫米左右,尔后又是夏旱加秋旱,有的地方还夏秋连旱。境内受旱面积239.4万亩,成灾面积151.6万亩,减产粮食2.199亿公斤。
  1964年,境内各地夏旱约30天,秋旱多在40天以上,长的达60天,使水稻减产,红薯等秋杂作物受旱。邵阳县1/3的晚稻受灾,干死红薯26000亩。
  1971年6月下旬,境内雨季结束后,除绥宁外,其它各地先是1个多月的夏旱,后又发生60~70天的秋旱,使93.9万亩作物受灾,减产粮食7950万公斤。武冈县34条溪河有22条断流。该年秋旱之后又有冬干,11月至次年1月雨水连续偏少,这期间的雨量只有历年同期的42.8%,有的地方甚至秋旱冬干相连,秋冬作物受灾,新宁县67.8%的油菜受旱。
  1972年6月30日,境内雨季结束后出现70余天的夏秋连旱,基本上是塘干库尽,有些溪河断流。境内受旱面积174.3万亩,成灾面积68.2万亩,减产粮食1.340亿公斤。
  1974年立春之后,境内雨水特少,3月份的雨量普遍不足35毫米,大部分地方无水翻田,延误了季节。雨季结束后,北部各地出现夏旱,而且与秋旱、冬干相连,旱期长达130余天;南部各地则秋冬连旱,干旱持续100天以上。境内成灾面积52万亩,减产粮食1.137亿公斤。
  1985年,从3月中旬至11月中旬,境内各地雨水持续偏少,春、夏、秋三季皆旱。4月中旬至5月下旬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六至九成。因缺水境内有19.7万亩早稻和13.5万亩中稻插不下。由于高温干旱,柑桔落果率一般为95%,严重的达98%。境内受旱面积达340.3万亩,成灾面积285.7万亩,减产粮食2.433亿公斤。
  二、水灾
  市境内水灾主要由暴雨、大暴雨(大暴雨:24小时雨量达到或超过50毫米的降水称暴雨;达到或超过100毫米的降水称大暴雨。)或连续性大到暴雨所引起。1949~1990年,年平均受灾面积达18.00万亩,成灾面积81100亩,减产粮食1.113亿吨。
  各地年平均暴雨日数为2~4天,邵东和洞口最多,城步最少。多的年份达9天(洞口,1969年;新邵,1970年)。但各地都有个别年未出现暴雨。大暴雨平均3~10年一遇,最多年可达2次(新宁,1968年;洞口,1980、1987年;市区,1988年)。暴雨多出现在4~8月,其中5、6月最多。1月和12月无暴雨。大暴雨主要出现在6月,5月也有出现,4月和7~10月偶有发生。
  24小时最大降水量以市区最大,达214.6毫米,洞口次之,为207.8毫米,城步最小,不到120毫米。一次暴雨在同一地点一般维持1天,连续2天出现暴雨的次数很少。各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多是新邵县,出现5次。邵阳县出现1次。市区1982年6月15日~17日连续出现暴雨。连续性暴雨主要出现在6月,5月次之,7~10月偶有发生。市境各地一次连续最大降水量均在200毫米以上,市区、邵东、隆回、洞口、城步、绥宁等地达300毫米以上。其中城步1962年6月16日到7月3日的降水量达385.8毫米,为境内最大的一次。
  境内1841~1990年水灾史料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邵阳三、四月淫雨连旬,大水。
  清道光二十四年,邵阳鸡公潭水暴涨,坏田地和房屋无数。
  清道光二十八年,邵阳七月苦雨兼旬,邵水暴涨,是岁歉。
  清咸丰八年(1858),邵阳四月龙山大水,山田没;六月槎江水涨数丈余,自仙槎桥以下村落圮毁无数。
  清咸丰十一年,邵阳四月大水淹没房屋。武冈大水。
  清同治元年(1862)夏,武冈大水,灾民大饥,斗米钱500文,贫人饿死甚多。
  清同治二年四月十六日,今隆回山水暴涨,坏田舍无数。武冈大水,沿溪两岸多崩。
  清同治五年六月,城步大水。
  清同治七年秋,武冈淫雨伤稼。
  清同治八年六月,槎江水涨二丈余,沿江村落圮毁无数;资江水坏沿河堤田,桥梁十倾八九。春夏淫雨,武冈大水,大饥,斗米钱600文。
  清同治十年四月,武冈大水,近岸田崩100余亩。
  清同治十一年,邵阳淫雨,大水。武冈夏雨两月不止,洞口山门水发,石下江沿岸冲塌房屋、桥亭、铺店数以百计。损失田300余亩,淹毙居民10余人。
  清光绪二年(1876)五月,邵阳中乡三都牙塘冲水患,蒸水涨数丈,山田多没。
  清光绪三年四月,新宁淫雨连绵,水头屯漂没田庐甚多,溺死老幼数十口,附近诸岭崩裂10余处。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武冈大水。六月十七、十八两日大雨不停,十九日天还未亮资江上游大水陡至,城步辖地无底塘有山崩裂,洪水暴发,达武冈县城忽然间较平常水位高出2丈余,城外店铺及其它建筑尽在水中,城墙崩塌数处,城外南石桥被毁,无以为生的有男女30000余口,为百年以来未有的大水灾。
  清光绪二十五年,武冈又发水灾,河岸田地、屋舍、牲畜漂没无数,淹死1000余人。
  民国元年(1912)9月13日,宝庆大雨倾盆,溪水陡涨,濒河一带稻田全部淹没,漂去民屋甚多。
  民国13年,宝庆城东门青龙桥被冲毁,城内街巷可行舟。境内灾民约20万人,时人称“亘古未闻”。
  民国15年,资江、邵水同时暴涨,宣泄不及,致成宝庆大患,较之民国13年、14年殆有过之。
  民国18年,新宁水灾区自东至西有62.5公里,自南至北有105公里,死亡662人,逃徙3662人,损失房屋、牲畜、器具约值50000余银元。西北乡一带受灾尤重,收成仅在三成上下,贫民多以蕨薇果腹。
  民国36年6月25日,武冈山洪暴发,资江上溢,有货船3艘被冲翻,溺毙3人,次日水势续涨三四尺,平地田亩全部被淹,县城倒塌铺屋32栋,淹毙居民10余人。城步以安凤、碧溪、青润、清平4乡受灾最重,巫清等乡次之,西岩下游发现死尸4具。沿河田亩被淹没,青苗荡然无存,蒋家坊等处倒塌民房100余栋,灾民流离失所。
  民国38年(1949)6月1日~7日,邵阳连降大雨、暴雨,邵水急剧上涨,邵阳县卫东乡复因蒸水流贯,支港汊河一齐泛滥,衡宝公路上的佘田桥铺店200余栋悉被洪水冲去,死亡1000余人。6月8日,资水、邵水汇流处水位随之陡增,城区市民一日数迁,大小船只相率从县城外直入城内。境内冲毁房屋11561栋,受灾46.951万亩,淹毙5136人、耕牛6519头,冲没稻谷13.145万石、煤56200石。
  1954年6月18日,境内暴雨,洞口、邵阳县和市区等地大暴雨,市区日雨量达214.6毫米,该月降水总量为496.9毫米,洪水淹至盟华园酒家一带。境内受灾面积78.8万亩,成灾面积38.4万亩,减产粮食5785.3万公斤。武冈、洞口、隆回3县死50人,伤20人,损失牲畜348头。
  1955年5月28日,境内大部分地方出现暴雨至大暴雨,洞口日降雨量达173.7毫米,黄桥超过警戒水位1.43米,该县淹死5人,伤124人,有40.1%的人家受灾。5月30日和6月19日,巫水二次涨大水,绥宁水淹农田11000亩,淹死10余人。6月18日武冈大暴雨,日雨量为142.4毫米,据山岚老人反映,该年大水仅次于1898年。7月20~27日,洞口大雨倾盆,洞口、桥头、竹市、山门、石江等区受灾最重,死4人,伤6人,冲走房屋11座,垮房9座,全县受灾户达17057户。境内受灾面积42.3万亩,成灾面积29.7万亩,减产粮食3820.8万公斤。
  1962年6月24日和27日,境内先后二次大雨、暴雨,隆回桃洪镇日雨量达136.4毫米,邵阳县塘渡口106.8毫米,山洪暴发成灾。水浸市区盟华园酒家,绥宁长铺镇老街水深1.7米,洞口高沙镇、新宁金石镇亦被水淹,邵阳市郊北塔公社水淹良田5000亩。
  1970年4月29日至5月1日,境内普降大雨或暴雨,洞口、隆回县冲走冲坏房屋535座,冲走大小桥梁423座,死13人。7月9日至14日,各地连续大雨、暴雨,新邵和邵东降雨量分别为282.6毫米和276.3毫米,邵阳市区和邵阳县也超过200毫米。新邵县水淹早稻65000亩,淹没中稻6000亩。
  1973年5月31日,市区、新邵和洞口大暴雨,新邵酿溪日雨量141.7毫米,洞口月溪156.2毫米,隆回望云山超过200毫米,六都寨、小沙江、司门前及洞口的山门等地日雨量均在100毫米以上。新邵、邵东、洞口、隆回县淹死20人,洞口、隆回县水淹耕地14.26万亩。6月25日境内普降大雨、暴雨,绥宁日雨量为141.5毫米,邵阳县五峰铺、塘田市日雨量也在100毫米以上。新宁白沙公社新渡大队被洪水冲走房屋7座计33间,冲烂4座计18间,淹死8人。武冈的城东、转湾、龙江3区淹没早稻25000亩,淹没晚稻秧田1707亩。邵阳县五峰铺街上进水,该县被淹水稻37000亩。
  1975年5月8~16日,境内各地接连几场大雨、暴雨,总雨量大都超过200毫米,新邵达295.9毫米,洞口县因平溪河和黄泥江同时涨水,淹没早稻15万亩。邵东县淹死18人,伤9人。隆回死8人。洞口死1人。
  1982年6月15~17日,境内各地连续暴雨或大雨,3天总量以市区最大,为232.3毫米,邵东228,0毫米。资水市区段于16日23时已超过警戒水位,最高洪峰出现在17日20时,水位218.23米,仅低于1949年的219.88米和1954年的218.76米,17日凌晨起,市区沿河不少街道陆续进水,交通中断,部分工厂停工,学校停课,通往长沙的火车、汽车,开往衡阳、新化的汽车均停开2天。境内有17人淹死,冲走耕牛78头,生猪226头,受灾面积达75.9万亩,减产粮食5391万公斤。
  1988年8月下旬到9月上旬,全市降水量为历年同期的2~7倍。全市有328个乡4570个村受灾,损失粮食3亿公斤,倒房4010间,死25人,冲垮塘坝3053处,其中容积10000方以上的骨干水塘达103口。
  三、大风冰雹
  (一)大风(大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瞬时风速等于或大于17.0米/秒,或风力达到八级或以上者。)
  市境大风天数年平均各地在8天以下。城步最多,一年中约7~8天,市区和绥宁最少,年平均不足3天。绥宁、城步、新宁等山区的大风以春季居多,占全年大风日数的49~62%。武冈、洞口、新邵以夏季为多,约占全年的一半。市区、隆回、邵东和邵阳县春、夏二季各占33~43%。秋、冬二季的大风各地都少,9月到次年2月的半年时间内,仅占全年的6~27%,绥宁冬季尚未出现过大风,秋季出现的频率为5.7%。大风以4月最多,8月次之,11月最少。各地的大风天数,多的年份可达历年平均天数的2~3倍,少的年份1天也没有。各地的年最大风速多在18米/秒以上。以偏北大风为主。除市区的最大风速出现在10月外,其它各地都出现在4~5月,又以4月最多。
  大风可分为偏北大风、雷雨大风、飑和偏南大风。偏北大风主要由冷空气侵入而成,又称为冷空气大风。1951~1990年,这类大风市区共出现35天,占全部大风日数的32.4%。从10月到次年5月,各月均有发生,以4月最多,约占此类大风的1/3,3月次之,约占1/5,11月最少,12月和1月很少发生。雷雨大风,一般出现在4~9月,尤以7~8月最多。市区雷雨大风占整个大风日数的47.2%,出现在7~8月的次数占70.6%。雷雨大风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持续时间短。市区出现在晚上和上午的,只占总次数的25.5%,持续时间不足10分钟的占56.9%,30分钟以上的占11.8%,最长持续时间为1小时13分(1979年4月12日)。此类大风开始多发生在山地与丘陵,影响区域不大,但几乎年年都有一些地方遭此类风灾,为邵阳市成灾次数最多的一种大风。飑(飑线(飑线:具有强烈对流,且风向风速有剧烈变动的天气变化带。飑线过境时,气压猛升,风向急转,风速猛增,常伴有雷阵雨或冰雹。))主要出现在春末夏初,多发生在午后。境内约2~3年1次,其危害程度远比其它大风严重。1985年4月9日傍晚前后出现的飑线天气过程,起源于绥宁,途经洞口、武冈、新宁、邵阳县,消亡于邵东,历时近2小时,沿途风速均在20米/秒以上,在邵阳县红石至塘渡口一带,其瞬间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飑线所经之地,均遭受严重灾害。入春以后,常有偏南大风产生,市区偏南大风出现次数少,仅占大风总数的5.6%,主要出现在5月。市境南部的偏南大风多于北部,而且从春末到盛夏均可发生。因夫夷江河谷的狭管效应,新宁县出现偏南大风的机会更多。此类大风一般危害不重,但温高、湿低的夏季偏南大风,有“火南风”之称,对农作物有危害。
  (二)冰雹
  1951~1990年,境内几乎年年都有冰雹灾害。各地年平均冰雹日数在0.4~1.1天之间。武冈、绥宁、新邵等县和市区平均约每年1次,其它各地大致2年一遇。因不少冰雹没有影响到气象站,故各县气象记录中的冰雹次数比实际降雹次数少。城步、绥宁、新宁及洞口等县的山区,虽然冰雹次数比较多,但成灾少,危害轻;新邵、隆回、武冈、洞口和邵阳等县的部分地方是境内的主要降雹区,也是冰雹危害的严重区。邵阳四季均可降雹,雹灾主要出现在春季,夏季和初秋也有出现,晚秋和初冬则极少发生。2月降雹次数最多,但以小颗粒为主,危害不大。3月降雹次数减少,危害程度增加。4~5月是境内成灾冰雹主要发生期,也是冰雹危害较大的主要出现时段。少数年份,夏季和初秋也发生雹灾。冬春二季的冰雹多发生在傍晚至清晨,夏季则以午后至傍晚为多。
  市境降雹持续时间一般很短,大都是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最长的一次是1978年4月15日,邵阳县黄塘下雹2小时,另一次为1966年4月23日,隆回县罗白和民族公社的降雹,断断续续约一小时。境内出现的冰雹一般颗粒较小,直径多在10毫米以内。但成灾冰雹的颗粒却比较大,小的如蚕豆、指头,大的如鸡蛋、鸭蛋,有的大如拳头,粗似碗口。由气象站实测的最大冰雹,是1967年5月1日出现在绥宁县长铺镇,最大冰雹直径30毫米。冰雹的形状似三角,如犁头,成块状,还有的形同禽蛋。大多数降雹过程中,雹粒较稀散,地面一般不会积雹。但严重的冰雹过程,雹粒密集,地面积雹达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厚。1973年4月10日的冰雹,在隆回县立新、茅塘等地秧田里,一尺见方的范围内有107个雹洞。
  冰雹大多源自境内西部山区,如洞口的石柱、山门或古楼,绥宁的瓦屋、枫木团等地,少数从隆回县小沙江方向而来。洞口县境的雪峰山东麓,降雹次数多,是邵阳的多雹区和成灾冰雹的主要发源地。还有个别冰雹过程来自雪峰山西侧。春季的冰雹,其移动路径基本上是自西向东,但在移动过程中,有的略向南偏,有的略向北偏,也偶有南北走向的冰雹过程。夏季冰雹移动的基本方向,虽仍以自西向东为多,但要比春季复杂。冬季冰雹则以自北向南移动为主。一场冰雹过程在其移动途中,有的地方强,有的地方弱,这种变化与地形、植被有很大关系。
  境内1843~1990年风、雹灾史料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四月,邵阳大雨雹,折树损麦。
  清道光二十四年四月,邵阳南乡雨雹。
  清道光二十九年三月,邵阳万安都(今邵东周官桥、火厂坪、龙公桥等地)雨雹损秧。
  清咸丰四年(1854)三月,邵阳南乡雨雹,四月东乡烈风雨雹。
  清咸丰五年二月,绥宁下大冰块,大者重三四两,房屋多损破,风烈拔树。三月,邵阳尚贤温和里(今邵阳县五峰铺、下花桥等地)大雨雹。同月,武冈雨雹,十七日大雨雹,树折枝,屋瓦皆碎。
  清咸丰七年(1857)三月,邵阳东乡暴风雨雹,暴风折大木,圮民居。
  清同治元年(1862)三月,武冈清龙团大风雹,坏民舍数十家,十围古树折腰拔根。
  清同治五年六月,城步长安营附近一带下大冰雹,及地皆化黑水。
  清同治八年四月,邵阳大风雨雹。
  清同治九年三月,邵阳东乡龙山雨雹,四月东乡拔木毁屋,民有压死者。八月二日洪仁里降雹损谷。
  清同治十一年三月,武冈大雨雹,雹大如鸡卵,庐舍亭庙多倾倒,瓦碎。
  清光绪元年(1875)七月初四,新宁中雨雹,大如锥子,伤禾稻及瓜蔬。
  民国19年(1930)4月,邵阳降雹,5月暴风疾雨,油菜、豆麦均被打断茎秆,不得结实。秧苗打入泥中并有冻死者。
  民国27年6月,邵阳有飓风,吹倒房屋数十栋,死伤90余人。
  民国38年4月,城步的蓬洞、新宁的肖市、窑市等地冰雹、大风,雹大如拳,打断树枝,古树被折,风毁房屋。
  1952年2月,城步兰蓉一带下雹,大如指头,打坏油菜、小麦,同时发生雷雨大风,揭盖瓦。4月6日下午,洞口黄桥、石江,隆回龙拱、立新、横板桥等地下雹,同时出现大风,雹如鸡蛋,大的如碗口。洞口县8338户计35705人受灾,伤8人,伤牛2头,冰雹伴降暴雨,冲坏山塘34口。
  1956年4月,武冈法新下雹,伴随大风,折古树,掀屋顶,烂屋瓦。5月下旬该地又雨雹齐下,风雷俱发,油菜、小麦打光。5月城步和平、西岩一带下雹,大的如鸡蛋,地皆白,油菜、小麦打光。
  1958年4月1日,洞口黄桥、石江镇等地共14163户遭风雹灾害,损坏房屋1733座,倒塌20座,打伤耕牛102头,伤177人,吹倒古树300余株,受灾区小麦、油菜损失严重。4月21日新宁、武冈县境发生冰雹,伴有雷雨大风,最大风力十级,倒房1020间,死22人,伤238人,油菜、小麦和早稻秧苗损失严重。
  1961年3月22日晚上,市境东南部山地下雹,邵阳县五峰铺至水田、白仓、新建及塘田市等地的冰雹为大,损坏油麦和屋瓦。4月4日下午,洞口县北部降雹,以桐山、山门两地受灾最重,雹粒大的如鸡蛋,小春作物50%受损,308栋民房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4月7日下午洞口县东部地区遭雹灾,损失粮食约30万公斤。
  1967年由春到夏,各地先后下雹,隆回先后6次降雹。4月2日因大风,城步和平死砍柴人5个。5月上旬,洞口先后4次降雹,并伴雷雨大风,使280个生产队受灾,损失油菜、小麦10万公斤,因倒房死1人,伤2人。5月3日下午,武冈邓家铺出现雷雨大风伴冰雹,秧苗、油麦等受损,倒房14间,死1人,伤8人。5月4日隆回紫阳区遭受风、雹袭击,倒房33座,损坏1245座,伤32人,死2人,有的地方地面积雹30厘米以上,树枝打光,飞禽走兽也有伤亡。5月中旬长铺又发生风雹,倒屋10座,打死5岁小孩1个。8月小沙江下雹,龙坪受影响较大,中稻大部分受损。
  1969年3月20日下午4时左右开始,洞口石柱公社七岭山附近发生冰雹,之后经大溪、岩山等地,直插隆回,横扫横板桥等5个区,尔后进入邵阳县的梽木山,直到九公桥止。快出洞口县境时,雷雨大风达十级以上,雹粒小的似蚕豆,大的如鸡蛋,严重地区地面积雹有15厘米厚,坑洼地厚达30厘米以上。隆回县倒房145座,损坏7811座,倒塌国家和集体仓库19座,因大风倒房压死3人,伤137人,有12276户受灾。
  1972年,由春到夏,大部分县下冰雹,有的县几次降雹。其中5月5日的冰雹影响最大,下午6时前后,在武冈荆竹的部分地方,风力达十至十二级,冰雹大的如鸡蛋,地面皆白。晚上1至2时,洞口的高沙、桥头、竹市等7个区遭灾,因倒房死5人,77人受伤,死伤耕牛13头,猪17头,农作物受灾面积近10万亩。
  1973年春夏间,各地均降冰雹,次数之多为1951年以来所仅有。有的县多次下雹,但以4月10日的冰雹损失最重。冰雹从洞口树林始,横扫隆回南部,然后影响邵阳县的黄亭市、小溪市、檀江、面铺、雨溪桥等地。隆回县有11.25万亩农作物受灾,倒屋25座,伤2人。这次冰雹下得密,主要雹区地上皆白。同天晚上新宁的金峰、白沙、一渡水部分地方因风雹,倒屋9座,死1人。城步中溪公社倒屋2座,死1人,伤2人。邵东的渡头桥、仙槎桥、棠下桥、流光岭、廉桥、佘田桥等区共27个公社、545个大队遭受冰雹袭击。武冈境内6次下雹,影响较大的是7月19日,冰雹伴大风,最大风力十级以上,主要受灾区是朱溪、荆竹等地。另一次是8月8日下午,杨柳、法新2公社,地面皆白,有6000亩庄稼受损。邵东县于5月中旬、7月16日、7月19日和8月初又多次下雹,都伴有大风,其中7月19日的雹灾面积40000亩,伤亡20人。新邵县也先后遭受6次风、雹灾害。
  1977年4月14日出现的冰雹,源自洞口西部,穿过隆回,扫过邵阳县北部,进入邵东的西南地区。隆回、邵阳、邵东县共倒房135座又228间,受损房4255座又540间,274人受伤,35人死亡,受损作物40000余亩。4月22日下午5时至晚上12时,洞口县石柱公社断断续续刮了几个小时的大风,吹倒2000余亩油麦,1000余座房屋受损。4月24日深夜,洞口县又遭风、雹灾害,有4个区共6587户受灾,伤6人,死3人,13000亩作物受损。6月8日傍晚,石背公社大风,倒屋15座又18间,损坏8座又41间,伤17人,死伤猪牛12头,45%的早稻遭灾。6月8日武冈发生冰雹、大风和暴雨,持续约40分钟,倒屋6座,伤3人,部分早稻、经济作物减产。6月28日中午,邵阳县的东田、黄荆、湾塘3个公社遭大风袭击,倒塌房屋27间,损坏34间,53人受伤,死猪5头、牛1头,家禽数百羽。
  1978年4月15日19时,邵阳县黄塘、塘渡口、新建等地遭狂风、冰雹袭击,吹倒房屋355间。黄塘下雹2小时,死9人,伤29人,盐冲有2丘水田,2天后雹粒仍厚0.83米,最大一颗重2.5公斤。
  1983年4月8日晚,洞口、隆回、邵阳县共7区降雹,其中洞口的黄桥公社、隆回的北山公社和邵阳县的小溪市公社受灾严重。隆回县有6个公社35个大队受灾,倒屋17座,伤3人,受灾面积近万亩,倒电杆14根。4月10日凌晨,武冈、新宁遭风雹袭击,武冈县有14个公社、1个国营茶场受灾,全县死伤7人,其中因雷击死2人,受灾面积22000亩,倒、断各类电杆79根。4月25日傍晚和4月27日凌晨,隆回小沙江地区下雹,伴有八至九级大风,死1人,伤7人,受灾面积10000余亩。4月25日下午和27日下午,邵东出现雷雨大风,伴有少量冰雹,瞬时最大风速26米/秒,倒房毁屋,死9人,伤20人。4月28日,洞口遭受风灾,倒屋15座,死2人,伤2人,近10万亩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4月27~28日,新邵县接连二次受到雷雨大风的危害,有12005户受灾,全县218户倒屋,死2人,伤46人。5月14日傍晚,武冈县发生雷雨大风,倒屋82座,倒电杆167根,伤10人,作物受灾面积40000余亩。8月8日洞口古楼、新宁温塘、高桥等6个公社发生雷雨大风和冰雹。8月9日新宁县城及其附近发生雷雨大风,瞬时最大风速20米/秒,全县有7945户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8000亩。8月26日18时至19时40分,在新邵的龙溪铺、陈家坊等5个区出现冰雹和雷雨大风,倒屋26座,死7人,伤26人。
  1985年4月9日傍晚,绥宁、洞口、武冈、新宁、邵东、邵阳等县的部分地方出现飑线天气过程。绥宁长铺镇瞬时最大风速18米/秒,洞口县城24米/秒,邵阳县塘渡口超过40米/秒。飑线经过之地,雹随风至,雹大如鸡蛋,洞口石背乡双竹村有人称得一个雹重0.9公斤。市境187个乡镇受灾,倒塌房屋4853间,死23人,伤637人,死牛8头、猪83头。邵阳、武冈、洞口3县,折断电杆1972根。7月18日绥宁长铺镇、黄土矿,新宁白云、洞头、马头桥、碧田、丰田等乡,邵阳县皇安寺乡,7月19日邵阳县长乐乡,7月23日邵阳县新建、塘渡口、黄塘、下花桥等6个乡,7月31日隆回县三阁司乡等地出现雷雨大风和冰雹。其中以7月23日风雹造成的损失最大,此次大风的风力达十至十一级,吹倒房屋134间,死1人,伤45人。
  1987年3月13日、15日、18日和4月25日先后降雹,全市各地均受雹灾,灾情以后二次为重。冰雹最大直径50毫米,并伴有八级以上大风,共计倒房577座又649间,436人受伤,12人死亡,死伤猪牛1449头,吹倒电杆2332根,各类作物受灾面积超过20万亩。
  四、低温
  倒春寒(倒春寒:3月下旬至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低于该旬准平均值2℃或以上,并比前旬低,则该旬为倒春寒。) 1951~1990年,倒春寒以3月下旬出现的年数最多,共6年,出现机率为15.0%;4月上旬出现2年,发生机率为5.0%;4月中旬出现5年,机率为12.5%。旬平均温度低于该旬准平均值3.5℃以上的严重倒春寒年有:1953、1955、1960、1967、1972、1976、1988年。最严重的倒春寒是1976年,市区从2月下旬至4月中旬,连续6旬温度偏低,4月上旬偏低值达4.2℃。3月18日寒潮入侵后,日平均气温降至3.0℃以下。19日境内各地下雪,部分地势较高的地方出现冰冻。自3月18日至4月12日,气温一直偏低,在4月13日以前,没有适宜的早稻播种天气。武冈县早稻烂种烂秧共损失种谷超过100万公斤,计划早稻面积38万亩,实际只完成34.3万亩,插秧期推迟7~10天。
  邵阳城区1937~1990年倒春寒情况
  民国31年(1942)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4℃。
  民国33年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3.6℃。
  1953年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4.8℃。
  1955年3月下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5.0℃。
  1960年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4.5℃。
  1965年3月下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3℃。
  1967年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4.7℃。
  1972年4月上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5.2℃。
  1973年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0℃。
  1976年3月下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3.8℃。
  1979年4月上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2℃。
  1982年3月下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6℃。
  1983年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6℃。
  1987年3月下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3.2℃。
  1988年3月下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4.3℃。
  五月低温(五月低温标准:5月中旬、下旬日平均气温≤20.0℃连续五天或以上(时段可上跨下延)。) 1951~1990年,有17年出现五月低温,出现机率高达42.5%。由五月上旬延续下来的低温有7年。始于5月中旬的有9年,其中有1年延续到下旬。始于5月下旬的仅1年。64.7%的五月低温始日出现在5月8日至14日之间。五月低温的持续天数以5~8天为最多,共11年,9天以上的6年,持续最长的1959年达12天。最严重的五月低温是1958年,从5月11日至20日,日平均气温都在20.0℃以下,最低气温仅9.7℃,10天的平均气温比准平均值低5.6℃,日照时数为5.0小时,为1951年以来所仅有。此外,1956、1960、1966、1973和1977年的五月低温,对早稻生产影响很大,1973年境内有34万多亩早熟早稻,因受五月低温影响,平均空壳率达52.4%,亩产不到150公斤。
  秋季寒露风(寒露风标准:秋分到寒露节前后,常有较强的冷空气南下,使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或以上低于20.0℃,并常伴有阴雨天气。) 境内寒露风出现日期,除城步外,其余各地几乎一致。寒露风比较严重的年份,出现日期各地完全相同。地势较高的山区,出现日期比平原丘陵地区早。市区历年寒露风出现日期的迟早差异较大,最早出现在9月11日(1967、1982年),最晚出现在10月13日(1959年),出现在9月22日或以后的年份占82.5%,平均出现日期为9月29日。影响杂交晚稻抽穗扬花的低温(≤22℃)天气,市区最早出现于1972年9月3日,最晚为1975年10月12日,出现在9月11日以前的有8年,占20%,平均出现日期是9月20日。1951~1990年,寒露风比较严重的有1957、1967、1974、1981、1982和1985年。1982年9月上旬后期冷空气入侵,9日日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11日又降至20℃以下,且持续6天,寒露风比常年提前18天。不仅出现日期早,低温持续天数也长,据农业部门调查,正值抽穗扬花的杂交“威优六号”,空壳率最高的达80%,平均空壳率在40%左右。
  五、冰冻
  时空分布 境内的冰冻,一般从12月上、中旬开始,翌年2月中、下旬结束。其中1月下旬后期到2月上旬前期,是冰冻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各年冰冻出现的时段不同,有的年出现在前冬(1958年度),有的年则出现在后冬(1963年度),平均以1月为多,2月次之,12月较少,个别年份3月也有出现。地势较高的山地,初日提前到11月中旬出现,终止期推迟至3月下旬,个别年份10月下旬出现,4月上旬终止。年平均冰冻日数在2.8~8.3天之间,绥宁最少,城步最多,武冈、新宁、邵东、邵阳县均在5天以上。城步、武冈不仅是邵阳市年平均日数最多的地方,也是湖南省冰冻日数最多的地方之一。冰冻出现机率各地都在60%以上,城步超过85%,武冈的出现机率也达80.0%,新邵、绥宁两县出现机率最少,但平均10年中也有6~7年出现。在1951~1990年的40个年度中,只有1960年和1961年各地均无冰冻。严重冻冰年城步最多,为10年。武冈次之,为4年。市区出现1年。冰冻出现次数的多少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受地形地势影响很大,山地冰冻日数多于平原丘陵区,持续时间也比平原丘陵区长。1983~1986年度,隆回小沙江地区年平均冰冻日数长达38.8天,为城步同期年平均冰冻天数的3.6倍,是绥宁的9.7倍。
  冰冻强度 市境一次冰冻持续时间为6~12小时的占31.0%左右,持续时间不足6小时的较少,武冈仅16.5%;各地冰冻在1天以内即消失的占60%以上;一次冰冻持续时间超过3天的很少,市区占6.9%,武冈占11.0%。1954年底到1955年初的冰冻,市区持续时间为211小时15分,城步1976年1月底到2月初的冰冻,持续时间在243小时以上。1976年12月底至1977年2月上旬,各地出现强度仅次于1954年的严重冰冻,持续时间普遍超过150小时。冰冻期间各地积雪深度达14~18厘米,电线结冰直径在17~19毫米之间。受冰冻影响,交通受阻,通讯中断,柑桔受害最重。
  境内1847~1990年冰冻灾害史料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冬,武冈大雪数尺,凌不解。(正月雪二尺许,酒亦结冰)
  清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邵阳大雪,苦寒洹冻,棕、榈、柑柚树及鸟兽多皆冻死。(各处有大雪深四、五尺之记载)
  清同治元年(1862)正月,武冈雪深二尺余,坚冰厚三寸,池塘可行人,逾旬不解,树木多死。同月,新宁大雪,深四五尺,郊野间有积至丈余者,阴寒浃辰,树木多死。
  清同治四年正月,邵阳大雪。
  清同治十二年冬,邵阳大凌。
  清光绪三年(1877)冬,邵阳冰寒,……多冻死者。
  民国19年(1930)1、2月,邵阳各地奇寒。
  1954年,境内严重冰冻,分别出现在12月上旬、下旬至1955年初,以后一时段为重,冰雪天气将近半月,大部分道路封冻,通讯中断,许多树木冻死或折断,有些池塘结冰后可行人,有的溪河也结冰。邵阳市区资江河里有鱼被冻死。新邵的石谷、新禾村民吃水要熔冰。雪峰山区阻车达1个月,衡宝公路不能通车。据武冈5个区统计,冻死耕牛175头,油菜、小麦、蔬菜多冻萎,柑桔树冻死很多。
  1957年,上年入冬后,出现几次冰冻,但以是年2月上旬的冰冻最严重。地势较高的山区,道路封冻,车辆停驶,通讯中断。武冈县的电线上结冰最大厚度85毫米,致使武冈至邵阳、城步、新宁的线路均多次被压断。
  1964年2月中旬到下旬中期,各地的冰雪天气普遍在10天以上,冰冻的持续天数一般超过5天。通讯中断,交通受阻,邵阳、隆回、武冈、绥宁、城步5县共冻死耕牛2019头。不少农户缺柴烧,隆回县有1966户被迫烧家具。
  1969年1月至2月,多次出现冰雪天气,冰冻的持续时间长达9天,冻死蔬菜,油麦受害。洞口县江口至溪的公路因冰雪停车半月。邵阳县黄荆岭冰冻1个多月,雪深70厘米,电线压断,汽车停开,应征入伍的新兵只好步行,该县受冻的农作物达24.3万亩,冻死耕牛4326头。新邵龙溪铺冻死树木70000多株。
  1972年2月4日至10日的冰雪,冻死树木,为害作物,影响通讯,中断交通。新宁县枫木坪药材场的药林冻死,损失70000余元。
  1974年1月16日至2月6日,各地发生冰冻。武冈县城到杨柳、邓家铺的汽车分别停开12、15天,县内电话线中断200余处,断杆80多根,城郊照明输电线路中断4处。隆回小沙江冰冻73天,冻死耕牛300余头,冰雪压倒房屋20余座,区内电话线全部中断,树木、楠竹被压断不少。
  1977年,自上年12月底至是年2月上旬,各地多次出现冰冻,尤以1月底的冰冻最为严重,极端最低气温普遍在—8.0℃以下,以邵东的—12.1℃为最低,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最低值。市区至各县的客运班车停开3~4天,山区停开半月之久。市区至城步、绥宁、新宁、武冈、洞口等县的长途电话,因倒杆断线均有中断。洞口、武冈、新宁、隆回、城步、绥宁、邵阳7县89641亩柑桔,有84099亩遭到不同程度的冻害,其中2227亩被冻死,占调查面积的2.48%。当年境内柑桔产量比上年减产45%,减产最严重的邵东、新邵、市区、隆回、邵阳县等,比1976年减产74~98%。武冈的油菜、绿肥减产30~35%,冻死耕牛1293头,占该县耕牛总头数的3%。
  1982年2月上、中旬,各地海拔500米以上的地区出现严重冰冻,森林受害面积一般达50%,因冰雪压断的树木在300万立方米以上,压断楠竹数亿根。输电、通讯等断杆倒杆20000余根。部分地方交通中断,洞口至安江、溪、渣坪、大屋、石柱等客班车停开,最长的达20余天。城步2月8~9日,全县汽车停开,有9个公社10天未通车。境内被冰雪压垮房屋63座,伤4人,死1人,冻死耕牛6980头(新邵未统计)。
  1984年1月18~22日和26~31日,各地都出现冰雪大气,城步冰条最大直径为28毫米。各地积雪深度在9~22厘米之间。邵阳市区的长途客车有52个班次停驶。新宁县山区交通中断33天。其他各地均有客班车停驶。连续冰冻使全市少送电46350度,8条线路熔冰耗电32178度。各县与山区的通讯多有中断。

附注

①大暴雨:24小时雨量达到或超过50毫米的降水称暴雨:达到或超过100毫米的降水称大暴雨。 ①大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瞬时风速等于或大于17.0米/秒,或风力达到八级或以上者。 ①幽线:具有强烈对流,且风向风速有剧烈变动的天气变化带。飑线过境时,气压猛升,风向急转,风速猛增,常伴有雷阵雨或冰雹。 ①倒春寒: 3月下旬至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低于该旬准平均值2C或以上.并比前旬低,则该旬为倒春寒。 ①五月低温标准: 5月中旬、下旬日平均气温≤20.0C连续五天或以上(时段可上跨下F 延)。 ②寒露风标准:秋分到寒露节前后,常有较强的冷空气南下。使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或以上低于20.0C.并常伴有阴雨天气。.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