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貌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84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貌演变
分类号: P931
页数: 2
页码: 303-304
摘要: 本文记叙邵阳市地貌演变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年代形成的。
关键词: 邵阳市 地貌演变

内容

邵阳市地貌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年代形成的。
  元古代末,市境为一个广阔的海槽,沉积了浅海碎屑岩建造10000~20000米。雪峰运动后,原始的雪峰山脉(亦称江南古陆)形成。震旦纪初期,古陆继续隆起,其两侧仍为古沉积区,境内沉积震旦纪至奥陶纪厚度较大的浅海相碳酸盐建造。志留纪末的加里东地壳运动影响全境,区内发生强烈褶皱和伴生断层,使志留纪及以前形成的地层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云山、大形山、龙山及武冈、洞口县等地弧形山脉的变质岩山体。并伴有大规模岩浆侵入,形成新宁县南部、隆回县北部的花岗岩山体。东西向的古南岭构造山地初步奠基。晚古生代,境内以间歇升降为主,中泥盆世至中三迭世,除雪峰山脉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外,其余均为浅海,沉积浅海碎屑物及碳酸盐建造,为今日广泛发育于境内的岩溶地貌准备了物质基础。
  中三迭世末的印支运动,使泥盆系至中三迭统地层受到褶皱和断裂作用。同时伴随强烈的岩浆侵入,形成天龙山等地的山体。印支运动后,境内海浸历史基本结束,大部分地区已成陆地,形成北东向的山地和盆地雏形,古南岭也出现北北东向、南北向的山地和山间盆谷地。
  中侏罗世末,强烈的燕山运动席卷境内,主要表现为断块运动,形成一系列褶皱山、断块山和邵阳、武冈等山间湖盆地。这些盆地的外缘多是地貌反差强度大,地面坡度陡峻的褶皱山地,物理化学风化作用与以流水冲刷为主的侵蚀剥蚀作用强烈,四周的碎屑物质被地表水搬运到湖盆内沉积。白垩纪到早第三纪境内气候炎热干燥,蒸发旺盛,形成厚达1000余米的内陆河湖相红色建造,成为红岩丘岗及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构成境内现代地貌的骨架。同时,大山间盆地内部,包括一系列燕山运动形成的北北东向构造山间盆地,如城步、武冈县城盆地,夫夷水流域串珠状盆地,邵水流域盆地,都是燕山运动后期形成北东及北北东向的断裂构造演变的主要地形。燕山运动晚期,地壳以间歇性差异升降运动为主,盆地周围的山区经多次间歇性抬升剥蚀夷平,形成迄今所见的800米以上的四级剥夷面。
  早第三纪末期的喜马拉雅运动,以上升为主,新生代形成的盆地完成了发育历史,隆起为陆,并遭受剥蚀。晚第三纪市境处于相对稳定和风化剥蚀状态,因受地壳间歇性上升的影响,形成300米和450~500米两级剥夷面。时值潮湿多雨,降水丰沛,各山间洼地产生溪谷水流侵蚀切割,溯源延伸,互相袭夺,到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河流逐渐串通成为有一定流向的水系,资江、邵水、石马江、夫夷水,赧水等基本形成。在地壳间歇性上升的影响下,资江水系两岸发育有不同阶数的阶地,全境整体地貌始成今日状态。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