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地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84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地震
分类号: P315.4
页数: 9
页码: 296-302
摘要: 本文记叙邵阳市自然环境地质地震境系国内少震弱震区情况。主要发震构造为北北东北东向,其次为北西向。这些构造的不断活动,使境内成为湖南境内微震频发区域之一。
关键词: 邵阳市 地震

内容

市境系国内少震弱震区。地处地壳深部构造比较稳定的“马蹄形”上地幔隆起区,在北西西—南东东向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区域作整体性缓慢抬升,北北东向、北东向、东西向及北西向断裂作继承性、新生性活动,蕴育、控制着整个区域的地震活动。主要发震构造为北北东北东向,其次为北西向。这些构造的不断活动,使境内成为湖南境内微震频发区域之一。从明正德八年(1513)至民国34年(1945),在今新宁、邵阳、隆回、新邵、邵东、武冈、城步和邵阳市区共发生有感地震17次。其中16世纪3次,17世纪3次,18世纪2次,19世纪4次,20世纪20~10年代5次。境内历史地震最多的是新宁县,达7次;最早发生的地震是明正德八年八月十六日(1513.9.14),新宁“黎明地震,俞时乃止”;最大的一次为明崇祯五年正月(1632.2)邵阳(今隆回县境)4.75级地震,波及新宁、武冈,为境内入《中国地震目录》的地震之一。
  旧志记载的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己巳邵阳“地裂泉涌”,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乙酉邪阳“地裂泉溢”,清文宗咸丰年间(1851~1861)邵阳“东乡黄陂桥山麓,地陷数丈,泉涌出不竭,地震”,经湖南省地震办公室、邵阳市地震办公室等单位的地震科研人员调查研究后,认为是属于类似地震的自然变异现象。旧志记载的下列地震,专家们认为是境外邻县地震波及所致,不能算今境内的地震:明嘉靖七年二月二十二日,八月二十四日新化(今新化、新邵)“夜地震,有声如雷,夜复震,亦如之”;明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初三日新化(今新化、新邵)“日晡地微震”;明崇祯四年(1631)七月十一日夜“邵阳郡邑地皆震,屋瓦掣动有声,少顷复震,次年正月一震而止”;新宁“亥时地震,房屋倾欹有声,卧床者几扑,逾时乃止,是年冬十月又震”;崇祯四年七月十七日武冈“夜地震,奕奕有声,睡者皆侧起,移时乃止,明年正月又一震而止”;崇祯四年十月新宁“又震”。
  1964年至1990年,境内共发生微、小地震130次,平均每年发生3次多。市区、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武冈、洞口县均有发生,以邵东县发生次数最多。最大的一次为1974年7月25日邵东县南冲水库2.8级地震,造成震区房屋倒塌、掉瓦、墙裂和水库下向大面积滑坡、地裂。1985、1986年是境内地震活动频率高的年份,分别为53次、21次。但是,它们同属一起震群序列,其中1985年2月的有感微地震群,先后发生微、小地震38次,震源深度为3.5~9.0公里,引起社会较强的反响。
  1977年邵阳地震办公室成立,至1990年,市地震办公室重视地震监测台网的优化工作,测报手段由过去的土应力、土地磁、土地电观测逐渐转向水位、水温、水质、动物习性观测。同时,运用微电脑进行数据的科学处理。城市地震科技人员对未来地震危险性进行综合研究后,认为市境地震烈度虽属小于六度区,但个别地段仍存在发生中强(5级左右)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条件。同时,将境内发生的地震分为矿山开采诱发地震、水库蓄水诱发地震、碳酸盐溶洞塌陷地震、构造活动地震四大类。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邓玉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