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83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质演变
分类号: P5
页数: 3
页码: 279-281
摘要: 本文记叙邵阳市地质演变形成“江口式”铁矿和碳酸锰矿、黄铁矿、重晶石等。
关键词: 邵阳市 地质演变

内容

25亿年前,境内为滨外陆坡区,气候湿热,水体较深,在还原环境中沉积灰绿至黑色粘土及夹砂、碳酸盐及火山碎屑。至8亿年前,境内发生雪峰造陆运动,上升为陆地。震旦世以后气候先冷后热,地势下沉,又成为陆坡相,从早期至晚期,有相间的冰水沉积物。并形成“江口式”铁矿和碳酸锰矿、黄铁矿、重晶石等。
  奥陶世至志留世的加里东造山运动,使境内又隆起为陆,以往形成的地层普遍成为区域变质岩,并发生紧闭线型褶皱,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钨、砷、钾长石等主要矿产。中泥盆世,地壳又不断下降,境内成为滨海前沿,在台地与台间盆地相间展布的新邵(今县属地,下同)一带为浅水半封闭还原环境,富含有机质,有铅、锌矿富集,形成层控型矿床。晚泥盆世地壳上升,境内成为滨岸。沉积物下部夹不稳定的“宁乡式”鲕状赤铁矿,铁质来自“江南古陆”。晚泥盆世末,境内成为三角洲,局部为沼泽,有劣质煤形成。早石炭世地壳下沉,华南海浸从西南进入,境内成为混合潮坪——泻湖。在滨海向浅海过渡地带,形成含生物碎屑的鲕状赤铁矿。早石炭世中期,由浅海变成滨海,隆回、武冈一带,由于水下隆起分隔成为半封闭泻湖,有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沼泽,形成数个含煤沉积旋回,产生以武冈为中心的煤盆地。中、晚期地壳再次下沉,海浸使境内形成广阔的海台地,沉积较纯的碳酸盐,且普遍含白云质。晚二迭世早期,地壳振荡,海水进退频繁,境内为三角洲地带,在沼泽地段植物空前繁茂,形成多个成煤沉积旋回,为境内主要成煤期。之后地壳不断下沉,成为浅海台盆,局部地段有锰矿形成。
  2.25~1.90亿年前的印支运动,境内表现为强烈褶皱的造山运动,以往形成的地层发生过渡型和紧密型褶皱,弧形构造、北东向构造开始形成,并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钨、硫、锌、钡等矿床形成,次有铝、锡、钼、铋、萤石矿产。印支运动以后,境内又隆起为陆地,大规模海浸的历史基本结束。早侏罗世境内成为湘赣海湾的西南段,属湖泊—沼泽环境,有时有短暂的海水注入,沉积粘土、粉砂夹煤层,九公桥煤矿形成于此时。中上侏罗世地壳继续上升,境内饱受风化剥蚀,地形已近准平原状态,湖泊散布。1.9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境内表现为北北东向断裂和褶皱的强烈活动。岩浆活动则不强烈,仅有少量的岩株侵入于加里东期、印支期形成的花岗岩体之中,且面积大多很小。早白垩世时,邵阳、新邵、邵东、隆回、新宁一带的盆地已初具轮廓,为内陆湖泊。晚白垩世地壳继续不均衡上升,盆地范围缩小。早第三世,境内气候炎热干燥,蒸发量大,多呈咸水—半咸水湖泊,邵东、邵阳县一带的咸水湖中有硫酸盐的沉积,形成石膏矿床。60~50百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地壳又大范围抬升,境内水域萎缩,仅局限在资江、夫夷水、赧水等流域。更新世气候冷热交替,洞口、绥宁、城步一带出现山麓冰川,并伴有冰碛物堆积。全新世气候温暖,在资江、夫夷水、赧水等河流的两岸发育有冲积层,构成河漫滩、河心滩。第四纪晚期北北东向构造继续活动,沿新宁—邵阳断裂带内地壳活动频繁,有地热、温泉展布,为境内防震、抗震的重点地段之一。第四系赋存有各种砂矿,其中以砂金、砂锡等最重要。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周茂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