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83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分类号: P5
页数: 26
页码: 279-302
摘要: 本文记叙邵阳市自然环境地质情况,其中包括地质演变、岩石、构造、城区工程地质条件、地震等。
关键词: 邵阳市 地质

内容

第一节 地质演变
  25亿年前,境内为滨外陆坡区,气候湿热,水体较深,在还原环境中沉积灰绿至黑色粘土及夹砂、碳酸盐及火山碎屑。至8亿年前,境内发生雪峰造陆运动,上升为陆地。震旦世以后气候先冷后热,地势下沉,又成为陆坡相,从早期至晚期,有相间的冰水沉积物。并形成“江口式”铁矿和碳酸锰矿、黄铁矿、重晶石等。
  奥陶世至志留世的加里东造山运动,使境内又隆起为陆,以往形成的地层普遍成为区域变质岩,并发生紧闭线型褶皱,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钨、砷、钾长石等主要矿产。中泥盆世,地壳又不断下降,境内成为滨海前沿,在台地与台间盆地相间展布的新邵(今县属地,下同)一带为浅水半封闭还原环境,富含有机质,有铅、锌矿富集,形成层控型矿床。晚泥盆世地壳上升,境内成为滨岸。沉积物下部夹不稳定的“宁乡式”鲕状赤铁矿,铁质来自“江南古陆”。晚泥盆世末,境内成为三角洲,局部为沼泽,有劣质煤形成。早石炭世地壳下沉,华南海浸从西南进入,境内成为混合潮坪——泻湖。在滨海向浅海过渡地带,形成含生物碎屑的鲕状赤铁矿。早石炭世中期,由浅海变成滨海,隆回、武冈一带,由于水下隆起分隔成为半封闭泻湖,有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沼泽,形成数个含煤沉积旋回,产生以武冈为中心的煤盆地。中、晚期地壳再次下沉,海浸使境内形成广阔的海台地,沉积较纯的碳酸盐,且普遍含白云质。晚二迭世早期,地壳振荡,海水进退频繁,境内为三角洲地带,在沼泽地段植物空前繁茂,形成多个成煤沉积旋回,为境内主要成煤期。之后地壳不断下沉,成为浅海台盆,局部地段有锰矿形成。
  2.25~1.90亿年前的印支运动,境内表现为强烈褶皱的造山运动,以往形成的地层发生过渡型和紧密型褶皱,弧形构造、北东向构造开始形成,并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钨、硫、锌、钡等矿床形成,次有铝、锡、钼、铋、萤石矿产。印支运动以后,境内又隆起为陆地,大规模海浸的历史基本结束。早侏罗世境内成为湘赣海湾的西南段,属湖泊—沼泽环境,有时有短暂的海水注入,沉积粘土、粉砂夹煤层,九公桥煤矿形成于此时。中上侏罗世地壳继续上升,境内饱受风化剥蚀,地形已近准平原状态,湖泊散布。1.9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境内表现为北北东向断裂和褶皱的强烈活动。岩浆活动则不强烈,仅有少量的岩株侵入于加里东期、印支期形成的花岗岩体之中,且面积大多很小。早白垩世时,邵阳、新邵、邵东、隆回、新宁一带的盆地已初具轮廓,为内陆湖泊。晚白垩世地壳继续不均衡上升,盆地范围缩小。早第三世,境内气候炎热干燥,蒸发量大,多呈咸水—半咸水湖泊,邵东、邵阳县一带的咸水湖中有硫酸盐的沉积,形成石膏矿床。60~50百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地壳又大范围抬升,境内水域萎缩,仅局限在资江、夫夷水、赧水等流域。更新世气候冷热交替,洞口、绥宁、城步一带出现山麓冰川,并伴有冰碛物堆积。全新世气候温暖,在资江、夫夷水、赧水等河流的两岸发育有冲积层,构成河漫滩、河心滩。第四纪晚期北北东向构造继续活动,沿新宁—邵阳断裂带内地壳活动频繁,有地热、温泉展布,为境内防震、抗震的重点地段之一。第四系赋存有各种砂矿,其中以砂金、砂锡等最重要。
  第二节 岩石
  一、地层
  境内地层,从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共13个系、17个统、2个阶、19个组、10个段。
  (一)前震旦系(pt)
  境内前震旦系地层称为板溪群,25亿年前形成。为一套浅海相钙质、泥砂质沉积。岩石普遍受区域变质作用,岩体附近岩石变质较深,为片岩、千枚岩,局部有角岩化、硅化、大理岩化。据岩性和区域地层对比,分为二组: 加榜组分布于城步云场里、洞口县江口等地,构成狗子田—猫儿界背斜轴部。可分为钙质岩段和黑色板岩段,分别由灰绿色长英钙质片岩、绢云母片岩和浅色—灰黑色石英二云母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夹粉砂质片岩组成,厚760米。
  拉揽组主要分布于长安—上堡背斜、狗子田—猫儿界背斜,隆回、新邵县一带亦有出露。与加榜组呈整合接触。自下而上分为变质砂岩段、条带状板岩段。它们分别由灰色厚层细粒变质砂岩夹深灰色板岩和灰—灰绿色条带状板岩夹变质粉砂岩组成,厚630米。
  (二)震旦系(z)
  25~5.7亿年前形成。由一套经受区域变质作用的含粗碎屑砂泥质岩、硅质岩组成。总厚大于2714米。分为上下二统,与前震旦系呈假整合接触。
  下统
  境内出露广泛,根据地层接触关系、岩性和含矿特征,分为江口组、莲沱组和南沱组三个地层单位。
  江口组
  系湘、黔、桂三省(区)前寒武纪地层工作组于1962年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比后,确认洞口县江口一带地层发育齐全,列为标准剖面,并以此地命名为江口组。主要分布在洞口县江口,绥宁县界头炉、寨市,武冈县云山和新宁县清江桥及隆回县白马山一带。由含砾砂质板岩、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条带状板岩和铁矿层组成。中上部含变质锰矿层。总厚大于2488米。分为4个段。根据岩性特征第一段分为三部分:下部由暗绿色含砾砂岩组成,夹多层长石石英砂岩,局部有含砾凝灰质砂岩。中部为含砾砂质板岩,以泥质成分高为特征。上部为暗绿色砂质板岩、条带状板岩夹长石石英砂岩。总厚度大于1250米。第二段下部为暗绿色含砾砂质板岩,上部为暗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夹含砾砂质板岩。砂岩中含黄铁矿,普遍可见斜层理,为江口组内部的分层对比标志。沉积中心厚1383~2279米,往两侧和东北部变薄。第三段下部为暗绿色含砾砂质板岩,上部为绿泥石板岩、绿泥石砂质板岩、含铁石英岩、赤铁—磁铁矿,局部夹灰岩透镜体。总厚615~798米。为著名江口式铁矿层位。第四段下部为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夹有含砾砂质板岩。上部由含锰灰岩、菱锰矿、板岩、粉砂岩组成。含锰灰岩、菱锰矿地表风化后形成锰土,厚2~3米,具有一定工业价值。
  莲沱组
  境内沉积中心位于隆回县金石桥、小沙江至洞口县江口一带,整合覆盖于江口组之上。下部由灰绿、灰白长英砂岩、砂岩,今砾砂岩及板岩组成,上部为黑色板岩、炭质板岩、硅质板岩或砂质板岩夹透镜状含锰白云岩,厚540~734米。
  南沱组
  主要分布于洞口县江口,绥宁县竹舟江、寨市,武冈县云山,城步云场里,隆回县金石桥,新邵县龙山一带。为冰川沉积。由青灰、灰绿色冰碛泥砾岩组成。厚0~1190米,隆回县大水田一带分布最厚,达1042~1500米。
  上统
  主要由浅海相硅质、泥质岩组成,与下统南沱组呈假整合接触。总厚56~189米。按岩性分为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它们之间为整合接触。
  陡山沱组
  由砂质板岩、黑色板岩、炭质板岩、硅质板岩等组成,局部夹含磷板岩、白云质灰岩,厚13~37米。绥宁县枫木团、上云寨一带夹有白云质灰岩。洞口县江口、西坪一带夹有含磷板岩,黄铁矿结核较多。城步大冲一带为条带状板岩,夹有1~2厘米厚的褐铁—赤铁矿条带。
  灯影组
  由灰白、灰—灰黑色硅质岩组成,厚43~86米。地形上反映为奇峰陡壁,是划分震旦系与寒武系的地貌标志。
  (三)寒武系(〓)
  主要分布于洞口县月溪,绥宁县枫木团,城步汀坪,新宁县高挂山、牛头寨,邵阳县四明山,新邵县龙山、巨口铺一带。5.7~5.0亿年前形成。岩石因受区域变质作用,普遍产生浅变质。总厚344~2629米。与震旦系整合接触。依据岩性和区域地层对比,分为下、中、上三组。
  下组
  为深灰—灰黑色炭质、硅质岩组成,夹有磷结核层和含矾层。高炭质板岩中含有石煤层。市境东部地区,以黑色硅质板岩、粘土质板岩为主,夹有磷矿层。总厚320~800米。炭质板岩、粘土岩中富产化石海绵骨针。
  中组
  下部为黑色板岩,含钾量一般达5%。上部为灰绿—灰黑色薄至巨厚层变质砂岩、条带状砂质板岩、板岩,夹少量灰岩透镜体。厚285~589米。市境东部地区以变质砂岩为主,夹板岩和炭质板岩,板岩中富产海绵骨针。
  上组
  下部为灰色中到厚层状灰岩,夹泥质、白云质灰岩,厚67米。中部为灰—灰黑色薄层砂质、泥质条带状板岩,黑色薄层炭质板岩夹石煤层。厚191米。上部为灰—深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夹薄层板岩。板岩中产海绵骨针、小女儿三叶虫、假球子虫等,总厚511米。
  (四)奥陶系(O)
  主要分布于洞口县双江口、绥宁县塘头界、城步梅子坳、新宁县茶园头、邵阳县四明山一带,隆回县石桥铺、新邵县龙山一带亦有少量出露。5.0~4.4亿年前形成。为一套浅海相沉积,岩石均已变质。厚1721~1853米。与寒武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统。
  下统
  为灰绿—深灰色板岩、绢云母板岩,夹炭质板岩。炭质板岩中产反常对笔石、三叶虫、美丽饰边虫等。
  中统
  为灰黑色薄层硅质岩与炭质板岩互层。产丰富的楔形叉笔石、圆尾虫等。
  上统
  由深灰色、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夹变质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条带状板岩等组成。产高层栅笔石、玉门栅笔石等。
  (五)志留系(S)
  主要分布于洞口县桃子坳—古楼,绥宁县关峡、王家,城步丹口、黄鸭渡。
  4.40~4.05亿年前形成。与奥陶系整合接触。
  下部由灰—深灰色粉砂岩、砂岩组成,夹有薄层板岩、黑色板岩等,厚590米。黑色板岩中产柽柳雕笔石。上部为灰绿色厚层变质粉砂岩、细砂岩,夹砂质板岩,厚133米。板岩中产锯笔石、直笔石等。
  (六)泥盆系(D)
  各县均有出露,主要分布于向斜翼部或背斜核部。4.05~3.50亿年前形成。下统缺失,中、上统为一套含化石丰富的滨海碎屑—浅海碳酸盐岩相沉积。总厚217~3022米。
  中统
  分为跳马涧组和棋梓桥组。跳马涧组出露于洞口县山门—绥宁县武阳、关峡,武冈县山口桥,城步丹口,邵阳县四明山,新宁县牛头寨,新邵县龙山、帽子岭一带。主要由紫红色、灰白色、黄灰色中至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和少量砾岩、砂砾岩、砂页岩组成。底部普遍为厚至巨厚层的石英砾岩。中部夹有豆状赤铁矿1~2层,个别品位达37%。与志留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137~890米。在粉砂岩和页岩中产广西戟贝等。棋梓桥组分布范围大致与跳马涧组相同,与跳马涧组整合接触。岩性横向变化大,大体划分为泥灰岩—灰岩和白云岩—灰岩二个相区。前者主要分布在三都铺—拔茅—风池坪—五峰铺—黄桥—坪塘—杨甸村—步云桥—灵官殿连线范围和雪峰山边缘地区。总体上成二个北北东向分布的条带。主要由深灰、黄灰色中厚层泥灰岩、泥质灰岩和少量灰岩组成,夹有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紫灰色页岩。厚116~大于400米。灰岩中产戟贝、六方珊瑚等。后者分布在新邵、新宁、城步以西地区。为浅灰灰黑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灰岩,夹泥质灰岩,局部见有粉砂岩、页岩。底部的泥灰岩、砂质页岩中发育有厚约0.1~1.0米的分布不稳定的赤铁矿1层,品位可达28.5~38.7%。产无窗贝、菊石、珊瑚、厚摺珊瑚等。
  上统
  分为佘田桥组和锡矿山组。佘田桥组分布于各县,厚484~899米。与棋梓桥组整合接触。主要由泥质灰岩、泥灰岩、页岩及粉砂岩组成。下部以浅灰、黄灰色粉砂岩、页岩为主,夹深灰—灰黑色泥灰岩、硅质岩。页岩和粉砂岩中产少量穹房贝等。上部以深灰色中至厚层状泥质灰岩、薄层板状泥灰岩为主,夹黑色页岩、钙质页岩、灰岩。在泥质灰岩和灰岩中富含中国分珊瑚、切珊瑚、帐幕石燕等。锡矿山组各县均有分布。根据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分为灰岩段和砂岩段。总厚230~1423米。灰岩段为深灰—灰黑色灰岩,夹薄层泥灰岩、页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地段的页岩中夹有鲕状赤铁矿。产丰富的穹房贝等。砂岩段主要由粉砂岩、砂岩组成,局部夹有鲕状赤铁矿,为湖南省著名的宁乡式铁矿层位,也是石炭系和泥盆系的重要分层标志。产丰富的云南贝等。
  (七)石炭系(C)
  各县均有分布。主要由灰岩、砂岩、页岩和煤层组成。总厚500~2304米。3.50~2.85亿年前形成。与泥盆系呈整合接触。
  下统
  总厚1445米。按古生物和岩性特征,分为岩关阶和大塘阶。
  岩关阶主要由灰岩、泥灰岩、页岩和砂岩组成。可划分成邵东段、孟公坳段和刘家塘段。邵东段以灰一浅灰色、棕黄色砂岩、粉砂岩和砂页岩为主,夹钙质页岩、泥灰岩。局部地区夹菱铁矿或含铁砂岩1~2层,厚1~2米。产金陵穹房贝等。孟公坳段下部为砂岩、粉砂岩、钙质页岩,夹泥灰岩、灰岩。上部为泥灰岩、灰岩,夹页岩、砂岩。厚122~177米。在新邵县严塘一带含有无烟煤1~2层,厚0.2~0.6米,最厚1.0米左右。产革老河泡沫内沟珊瑚等。刘家塘段以灰—灰黑色灰岩、泥灰岩为主,夹页岩。厚263~295米。产石柱珊瑚、假乌拉珊瑚等。大塘阶由灰岩、泥灰岩及砂页岩组成。共厚625~981米。按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分成石磴子段、测水段和梓门桥段。石磴子段中下部为中厚层灰岩,上部为灰岩和泥灰岩互层。厚140~大于200米。产大齿珊瑚、蝶形戟贝、大长身贝等。测水段下部为灰—灰白色石英砂岩、粉砂岩、黑色页岩夹无烟煤层。上部为粉砂岩、砂质页岩。主要产鳞木化石。梓门桥段下部为灰黑色泥灰岩和灰岩互层,上部为灰岩,夹有白云质灰岩、礈石团块或条带。厚134~342米。产丰富的云南珊瑚、泡沫柱珊瑚、舟形贝等。
  中—上统为壶天群。分布于新宁向斜、隆回县滩头、洞口县硔桥铺、武冈县石羊铺、邵阳县刘家凼、邵东县左山冲一带。厚500~859米。主要由灰—浅灰色白云岩组成,风化后为漆黑色,刀砍状凹凸不平。产假希互格〓等。
  (八)二迭系(P)
  主要分布于隆回县、新宁县、邵阳市区—邵东一带。组成北北东向含煤向斜。总厚494~998米。2.85~2.30亿年前形成。
  下统
  以浅海相碳酸岩为主。可进一步分为栖霞组、茅口组和当冲组。
  栖霞组主要由灰岩、泥质灰岩和黑色页岩组成,夹有硅质岩和硅质团块,击之有沥青臭味。厚94~161米。灰岩中产始费伯克〓、泡沫契林珊瑚等。茅口组为深灰色厚层灰岩夹硅质页岩、硅质灰岩、页岩等。厚28~242米。灰岩中产新希互格〓、亚雷珊瑚等。当冲组主要由含铁、锰、硅质页岩组成,底部常有黑色页岩、炭质页岩,局部夹灰岩。厚108~149米。产马丁贝、假海乐菊石等。
  上统
  分布地区与下统一致。由砂岩、页岩、硅质岩组成。总厚425~447米。分为龙潭组和大隆组,两者为整合接触。
  龙潭组为境内主要的含煤地层。主要由砂岩、页岩组成。厚347米。详见《邵阳市志·煤炭篇》。大隆组主要由灰黑色硅质岩、硅质页岩、砂质页岩组成,岩性稳定。厚78~100米。产马丁贝、华南菊石等。
  (九)三迭系(T)
  分布地区与二迭系相同,但范围稍小。主要组成含煤向斜的轴部,仅出露下统地层。与二迭系呈整合接触。2.30~1.95亿年前形成。
  大冶组
  主要为灰黑色薄层泥灰岩、泥质灰岩,夹少量粉砂岩、页岩。厚154~662米。产克氏蛤、褶翅蛤等。
  (十)侏罗系(J)
  主要分布于洞口县石下江、高沙,邵东县火厂坪,邵阳县罗城、文明铺、九公桥一带。1.95~1.37亿年前形成。
  下统
  属湖相沉积,由砂砾岩、砂质炭质页岩、煤层组成。为中生代含煤地层。厚158~544米。参见《邵阳市志·煤炭篇》。
  中上统
  仅见于邵阳县九公桥一带。为灰绿色、黄绿色、暗紫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长石石英砂岩。产江西蛤、新芦木等。
  (十一)白垩系(K)
  为内陆湖泊相含钙泥质碎屑沉积,最大厚度1618米。1.37~0.67亿年前形成。
  下统
  主要分布于隆回县三塘、邵阳县梽木山、邵东县扶塘冲、新宁县回龙寺、新邵县酿溪一带。为紫红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砾岩。最大厚度849米。未见化石。
  上统
  仅分布于邵阳市区—新邵县之间的狭长地带。下部为砖红色钙质砂砾岩夹石英细砂岩。厚760米。上部为紫红色细粒钙质长石石英砂岩,偶夹砾岩。产孢粉、轮藻、介形虫等。
  (十二)第三系(E)
  境内仅发育下第三系。绥宁县武阳、红岩,邵东县牛马司,洞口县高沙,隆回县横板桥有小面积出露。6700~200万年前形成。下部为紫红色砾岩,上部为紫红色砂砾岩。厚65~139米。产裸子化石。
  (十三)第四系(Q) 主要分布在资江和夫夷水、赧水两岸地区。距今200万年至现代形成。
  更新统
  根据沉积物性质、阶地高度对比,分为下中上三个统。
  下更新统分布于新宁县石脚底、邵阳县周家、洞口县山门。分别高出当地水面50米。下部为砾石层,厚1.0~2.4米。上部为粉砂或含粉砂粘土,厚度小于1米。冰碛物仅见于洞口县大溪、崇阳坪和绥宁县草寨一带的海拨630~800米山地的凹谷内。
  中更新统下组见于邵阳县江边马家—周家,构成四级阶地,高出资江水面30米。主要由砾石层组成。厚3.81米。上组沿资江和夫夷水分布,构成三级阶地,高出当地水面21~24米。下部为砾石层,厚5.4~8.5米。上部为红棕色粉砂质粘土,厚0.27~6.10米。
  上更新统沿资江、夫夷水、赧水和邵东灵官殿河分布,构成二级阶地,高出当地水面10米左右。下部为砾石层,厚2.5~6.1米。上部为含粉砂质粘土,厚1.0~2.7米。
  全新统
  沿资江、夫夷水、赧水等河流分布,为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高出水面7~10米。下部为砾石层,厚0.5~3.8米。上部为灰褐色粉砂层,厚3.3~3.9米。河漫滩沉积沿资江和夫夷水、赧水的边滩和心滩分布,高出水面0~2米,沉积物以砾石为主,少部分为砂。
  二、岩浆岩
  境内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主要分布在城步、洞口、绥宁、隆回、新邵县一带。按其形成时间可分为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侵入体。
  (一)加里东期侵入体
  境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越城岭、苗儿山、白马山、兰蓉、猫儿界等7个岩体。
  苗儿山花岗岩体
  分布在新宁县,呈南北向—北东向的岩基产出,侵入于前泥盆系的背斜构造中,面积约1161平方公里。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内部见有绿泥石化、硅化和云英岩化。岩体外围200~600米宽的岩石普遍有角岩化,局部还有绢云母化和大理岩化。
  越城岭花岗岩体
  分布在新宁县,侵入于前泥盆系形成的复式背斜轴部,呈不规则的北东向条带状分布,呈岩基产出,面积为1056平方公里。以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局部分布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内有帘石化、钠长石化等,云英岩化与钨、锡矿有关。外蚀变带宽100~500米,以角岩化、硅化最为常见。
  白马山花岗岩体
  该岩体横跨溆浦县和隆回县,呈岩基产出。主要分布于隆回县小沙江、罗洪、金石桥一带,约103平方公里,仅出露岩体总面积的10%左右。主体被燕山期、印支期的望云山、高坪岩体所切,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侵入于板溪群和震旦系,南段可见泥盆系跳马涧组沉积其上。主要岩石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岩体内部变质作用不强,主要为硅化。外围200~1200米宽的岩石普遍产生角岩化。
  除上述面积较大的岩体外,在城步兰蓉、谭家坳、苗儿界,新宁县枚溪—晓锦有面积较小的花岗岩体或岩脉群出露。城步巡头有辉长岩、辉绿岩脉出露。
  (二)印支期岩体
  分布于背斜轴部和东西向隆起与弧形构造的复合部位,以侵入体为主,规模较大的有瓦屋塘岩体、五团岩体、高坪岩体和崇阳坪岩体。
  瓦屋塘花岗岩体
  分布在绥宁县瓦屋塘、黄土矿一带,呈岩基产出,面积约450平方公里。侵入于奥陶—志留系和泥盆系地层中,为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岩体内部变质作用不强。外围200~1000米宽的岩石普遍角岩化。
  五团花岗岩体
  分布于城步五团一带,呈小岩基产出,出露面积185平方公里。与板溪群、震旦系呈侵入接触关系。岩性为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内部变质作用不强。其外围200~500米宽的岩石普遍产生角岩化。
  高坪花岗岩体
  分布在隆回高坪、罗洪、金石桥一带,呈小岩基侵入于板溪群—泥盆系地层和加里东期白马山岩体中。岩体主体出露在新化县。境内出露面积119平方公里。岩性主要由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岩体内部变质作用不强,主要分布在断裂带附近。外围500~600米宽的岩石普遍产生角岩化、片岩化,局部地段还可见到矽卡岩化。
  崇阳坪花岗岩体
  分布于洞口县崇阳坪一带,呈小岩基侵入于震旦系—奥陶系地层中,面积约72平方公里。为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岩体内部变质作用微弱。外围500~1000米宽的岩石普遍角岩化,局部还见有大理岩化、石英岩化。
  邵东县灵官殿、周家岭、新邵县龙溪铺等地分布有面积较小的花岗岩体。
  (三)燕山期岩体 岩脉
  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主要以岩株、岩脉产出。除望云山花岗岩体面积达100余平方公里外,大多面积很小。他们分别侵入于苗儿山、越城岭及白马山岩体内。为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
  望云山花岗岩体
  分布在隆回县望云山,侵入于印支期高坪岩体内,出露面积119平方公里。为电气石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电气石二云母花岗岩。
  花岗斑岩、石英班岩
  主要分布在新邵县龙山之东的陶家湾—塘湾和龙山之北的梳装—柿香冲。前者称枫城里岩脉群,后者称为梳装岩脉群。枫城里岩脉群侵入于泥盆系地层中,呈豆夹状。主体分二组,全长4.2公里,宽10~100米。脉体边部为石英斑岩,中部为花岗斑岩。梳装岩脉群侵入于泥盆系地层中,共有大小岩脉7条,单条长500~1000米,宽20~100米,由花岗斑岩组成。
  此外,在隆回县罗洪一带,分布有鸡山岩墙、雪界顶岩株,新邵县的柳山出露有花岗斑岩岩脉群。
  第三节 构造
  一、东西向构造
  主要分布在邵东县斫〓、新邵县太芝庙、巨口铺,隆回县高坪,洞口县溪一带,是区域性东西向构造的一部分,境内长250公里,宽20~30公里。从东至西主要是由串珠状展布的猪婆山、龙山、大乘山、天龙山及高坪、望云山、白马山花岗岩体和龙山、帽子岭穹窿组成。该带对元古代古生代地层的岩相、厚度、古生物群、矿产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尤其是对震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的控制作用最为明显。
  二、南北向构造
  中华山—五团隆起带 主要分布于绥宁县草寨、瓦屋塘,城步丹口、五团一带,境内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20公里。表现为一系列复式花岗岩体呈南北走向断续展布,从北至南为崇阳坪、瓦屋塘、五团岩体及岩体内外的花岗斑岩、辉绿岩、煌斑岩岩脉群。出露在瓦屋塘五团岩体之间的古生代地层的褶皱、断裂亦呈南北向分布,但受北北东向构造的影响,走向略向东偏移。
  新宁拗陷带 分布在邵阳县黄塘,新宁县回龙寺、窑市一带,南北长100公里,东西宽20公里。主要表现为新宁复式向斜带和断裂带,由上占生界和下三迭统地层组成。向南在苗儿山和越城岭两岩体之间倾伏或扬起,并被白垩系红层所覆盖。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如新宁石塘冲断裂等切割白垩系地层。
  三、北东向构造
  古楼—江口—绥宁—五团复向斜为区域性古楼江口通道复向斜的一部分。出露于雪峰山东侧的洞口、绥宁、城步一线,境内长140公里,宽15~20公里。走向北东20。~40。。为由下占生界拗陷、断裂、褶皱和岩体组成的复式向斜构造。主要的褶皱有锯木岭向斜、鹅翅膀向斜、宝瑶向斜、黄桑倒转向斜、溪口复向斜、地阳坪复背斜等。次一级断裂发育,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40。~80。。断裂带附近的背斜轴部常充填有辉绿岩脉和煌斑岩脉。该构造带对板溪群、震旦系以及下古生界至三迭系的沉积范围、沉积相、厚度,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
  紫云山—牛头寨—四明山隆起带 为由越城岭、紫云山、牛头寨、四明山组成的一列隆起带,呈40。~50。方向展布。核部地层为震旦系至奥陶系地层,周围被泥盆系地层环覆。由于后期构造的复合,使原有的构造形迹变化很大。它对古生代沉积相、厚度、古生物群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寒武纪时,它基本上是二级地层单元的区划界线,其南东侧为砂岩、页岩区,厚2883米,化石稀少。其北西侧则为炭质页岩、泥灰岩、灰岩区,厚度减少为1188米,而且化石相对较多。
  仙溪—城步复向斜 主要由分布在洞口、武冈、城步一带的上古生界和三迭系中的花桥—陈家塘向斜、狮子山—石板塘向斜、清溪向斜及其次一级的褶皱组成,长40~80公里。复向斜核部地层一般为下三迭统,呈35。方向展布。中部皆向白马山—龙山东西向隆起带撒开扬起,形成两列拗陷盆地。它的北东段称涟源盆地,南西段称为洞口盆地。断裂主要发育有邓家铺—洞口塘断裂、城步三水断裂、阳团—花桥断裂,走向35。~50。,倾角各地不一,西部大部分倾向北西,倾角缓至中等,东部大都倾向南东,倾角中等。有的断裂带内充填有花岗斑岩、辉绿岩脉。
  四、北北东向构造
  为境内占主导地位的构造。它构成了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骨架。
  邵阳—新宁隆起带 为区域性的宁乡—邵阳北北东向相对隆起带的西南段。境内见于邵阳市区、邵阳县和新宁一带。自三迭纪后一直处于相对隆起状态。侏罗纪、白垩纪的沉积限于与断裂有关的拗陷内。燕山早期继续隆起,使侏罗系地层产生褶皱并遭受断裂的影响。由于其他构造形态的复合,其形迹呈断续分布,具有跟踪性质。
  武冈—石下江断裂带 为区域性的涟源—石下江断裂带的一部分,境内见于隆回、洞口、武冈县一带。主要有木瓜—安平断裂、清江庙—满头桥断裂和桐木桥—高沙断裂等10余条。走向30。~40。。各断层大致平行,舒缓延伸。断层面大部分倾向南东,倾角30。~50。。
  新邵—新宁断裂带 为贯穿全省的公田—灰汤新宁复式断裂带的西南部分,境内长约200公里。整个断裂带由若干次级断裂组成,但单条断裂规模不大,呈舒缓状断续分布。该断裂带新生代仍有活动,在新宁县的夫夷水畔见有断裂截切第三系地层和第四系更新统地层。断裂走向20°~40。,倾向北西,倾角30。~45。。沿断裂带出现一系列不规则的白垩纪盆地,如邵阳盆地、新宁盆地。断裂活动产生小地震较多。
  邵东断裂带 出露在邵东峦山铺一带。由4条断裂组成,长一般30~85公里,走向20。~40。,倾向南东,倾角中等至直立。该带控制并切割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其中以简家垅流泽乡断裂的规模最大,断裂两侧地层陡立或倒转,使邵东保和堂向斜东翼倒转,浅部煤层被破坏,对采掘有一定影响。
  新宁—牛头寨断裂带 为区域性太阳山新化新宁断裂带的南段,由新宁断裂等10余条断裂组成,境内长385公里,宽15~35公里。走向10。~30°。它截切白垩系地层。断裂带内有硅化,有的充填有花岗斑岩。
  江口—关峡—五团断裂带 为区域性慈利溆浦五团断裂带的南段,由10多条断裂组成,境内出露长约160公里,宽大于15公里。走向10°左右,倾向北西西,倾角40。~80。。它截切瓦屋塘岩体、五团岩体、白垩系地层及前期构造带。其中武阳—草寨断裂把瓦屋塘岩体错开5~7公里。
  五、弧形构造
  境内的弧形构造是由一系列褶皱、断裂、挤压带、劈理组成,形成向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弧顶外侧出露在邓家铺一带,弧顶长140公里,长宽之比为2:1。按其特征分为4个密波构造带和3个疏波构造带:自东至西分别为五峰铺花桥密波构造、黄荆岭—琵琶塘疏波构造、黄田塘田密波构造、双杨—杨田疏波构造、黄亭市—金称市密波构造、箍脚底—蔡家桥疏波构造、西坪—米山密波构造带。密波构造带和疏波构造带相间产出,疏波构造带一般宽10公里左右,密波构造带宽4~6公里,具有等距和韵律性特征。
  第四节 城区工程地质条件
  一、土层 岩层
  邵阳市城区出露的岩层有石炭系灰岩、页岩,白垩系红色砂砾岩、粉砂岩等,两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它们大致以市教师进修学院、滑石新村、三八亭、东风桥南100米左右处、邵阳汽车发动机厂、资江农药厂等地呈“~”型分界线,界线以北地区为白垩系红层,以南为石炭系地层。另在双坡岭交警支队队部见泥盆系地层。
  第四系侵蚀堆积物除在邵阳市制革厂一带及湖南印刷机器厂—百春园住宅区之间有小范围的中更新统(Q2)分布外,其余地段均为上更新统(Q3)堆积物。它们组成资江的I、Ⅱ、Ⅲ级阶地。
  城区内土、岩层及其厚度各地分布不一,资江岸边的建筑工程地基多数见有砾石层或卵石层。综合49个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大致分为:
  杂填土 呈灰黑色、褐色等杂色。主要为砖渣、砖块、瓦片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有些地段含腐植土。分布于地基表层,土质松散,颗粒级配、密实性不均匀,稍湿。具中等至高压缩性,土层厚度一般为1.0~5.1米,邵阳市四中科技教育馆地基最厚处达8.8米。
  亚粘土、腐植土 亚粘土为黄褐色、浅红色、深黄色,局部为灰至灰黑色。主要为亚粘土颗粒,次为粘土颗粒,分散状,土质欠固结。可塑至软塑,局部为硬塑至坚硬。土湿度呈饱和状态。有些工程地基从上到下砂含量渐增,颗粒变粗,厚0.4~6.4米,系第四纪全新世冲积物。邵阳造纸厂3#机改造工程处,此处上部土为重亚粘土,粉粒含量较多,局部夹少量颗粒为5~10毫米的钙质物,厚1.0~1.5米。下部为轻亚粘土,土颗粒重新排列较快。室内剪切和压缩试验时,土中水分排出很快,局部地方粘粒含量大,厚0.40~2.65米。邵阳市六中,市染料厂冷作车间、市一中教学楼等处见腐植土,暗黄褐色、灰色、灰黑色,含有机质和植物根屑。土质呈可塑至软塑状。土湿度为饱和状态,欠固结,厚0.5~2.5米。
  粘土 黄色、黄红色、红黄色,以粘土为主,含少量粉砂、白云母片。正常固结。土湿度为饱和状态。一般为粉质粘土,土质较均匀。可塑至硬塑状态,具中等压缩性,系全新世冲积物。湖南汽车制造厂2—1#、2—2#、2—3#住宅楼地基见黄红色夹灰白色碎石粘土,碎石含量30~80%,成分为硅质,土层中常夹灰白色团块状碎石,俗名“土夹石”,有较高的抗压强度,为残坡积成因。市工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科教馆地基由上而下分为冲积粘土、冲积含卵石粘土、残坡积含卵石粘土,厚度为1.5~13.5米。
  砂卵石 黄褐色,土质稍密至中密,土湿度饱和,局部地段很湿。卵石成分为石英、长石,直径大于4厘米的较多,大者达19厘米。充填物为粗中粒石英砂及少量粘土,局部地段含泥量或黑褐色淤泥较多。卵石或砂砾分布不均匀,施工钻进困难,厚0.50~3.65米,局部超过下限值,系全新世冲积物。主要分布于靠近资江、邵水的工程处。
  基岩 49项工程中有31项钻进至基岩。基岩为白垩系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砾岩、石炭系灰岩。长石石英砂岩为红褐色,含大量白云母片,砂状结构,块状构造,厚层至巨厚层,中等至强风化,岩层顶面高低不平。市染料厂城西住宅楼地基为硬质粉砂岩,其冷作车间处为砾岩,棕红色为主,杂青灰色和灰白色,巨厚层,砾状结构,块状构造。角砾主要为灰岩碎块,次为硅质物。粒径大者5~8厘米,小者1~3厘米。泥质、钙质、铁质胶结,岩石坚硬,中等风化。石炭系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青灰色、灰白色,厚层状,岩石致密坚硬。石芽、石笋、溶沟、溶槽等岩溶地貌发育,岩石顶面凹凸不平。具中等风化。
  邵阳市第一、二建筑勘测设计院根据对原状土样土工试验数据计算,和在勘察场地进行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查对建筑规范,得出土、岩层的容许承载力(抗压强度)。城区内中等至轻微风化灰岩的容许承载力每平方米为300~350吨,中等风化的为每平方米200~250吨,市棉纺织总厂住宅楼、市日杂公司综合楼地基每平方米150吨。强烈—中等风化的白云岩每平方米150~200吨,较新鲜的每平方米300吨。强烈风化的炭质页岩每平方米30~50吨,中等风化的每平方米70吨。强烈风化的泥质页岩每平方米50吨。中等风化的粉砂岩每平方米70吨,新鲜的每平方米为150吨。强烈风化的长石石英砂岩每平方米50吨,中等风化的因地而异,每平方米一般为100~150吨。中等风化的砂砾岩、砾岩每平方米100~150吨。
  城区内的亚粘土、粘土的容许承载能力差异较大。市人民广场一带的亚粘土每平方米为4.08~22.45吨,粘土为12.24~24.49吨。资江沿岸的亚粘土每平方米为16~25吨,粘土为12.24~26.53吨。宝庆西路的粘土每平方米为20.41~25.51吨。邵水沿岸的粘土每平方米为12.24~38.61吨。汽车东站—市第一技工学校的粘土每平方米为22.45~26.53吨。百春园住宅区一带的亚粘土每平方米为11~30吨,粘土为22.00~23.47吨。火车站一带的亚粘土每平方米为11.22~18.37吨,粘土为20.41~33.16吨。
  在市第一、二建筑勘测设计院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建议以粘土和基岩为主要持力层。因基岩的抗拉强度大,为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良好持力层。在建筑施工时,对其上部的覆盖土层应清除干净。湖大邵阳分校食堂的墙基施工在两种不同的土层中,引起不均匀沉降,造成墙体开裂。
  二、土、岩层地下水
  城区杂填土、亚粘土、粘土中一般含孔隙潜水,水量各地有异,地势较高处水量贫乏,地下水位一般赋存在施工钻孔控制深度以下;地势低处或靠近河边的卵石层中水量丰富,钻探时孔内出现泥浆。地下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从陆地流向河溪。砂岩、砾岩中含有孔隙裂隙水。灰岩、白云岩中赋存中等至丰富的岩溶水,具承压性,水质较好。市染料厂于城西兴建的住宅楼地基地下水位标高(黄海高程体系,下同)为213.7米,田家湾三、四、五栋住宅楼地下水位225.90~225.19米,市一中教学楼地下水位214.925~208.606米。城区地下水以大气降水,生产、生活废水,地表径流为补给来源。邵阳造纸厂地基地下水动态,受资江水位涨落直接控制,枯水期地下水位低,丰水期地下水位上升。灰岩、白云岩中地下水为低矿化度重碳酸根钙型水,对混凝土建筑物无侵蚀作用。
  三、地基抗震效应
  湖南省地震烈度区划资料,将邵阳市城区划为五度地震烈度区,建筑物均应设防。综合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亚粘土及以上土层,一般为软至中软质场地土,为建筑抗震不利土层。粘土为中硬至硬质土,基岩抗震强度高,是抗震的有利土岩层。地下水埋藏深的地段对抗震有利。分布于城区各地的建筑工程,在工程钻探深度内的地基中,至今未发现断裂破碎带和活动性构造。东大路双坡岭局部地段曾出现塌方,市第一建筑勘察设计院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是劈山修筑东大路,破坏了土体内的应力平衡,保坎砌得不够厚实而引起这一现象的发生。
  第五节 地震
  市境系国内少震弱震区。地处地壳深部构造比较稳定的“马蹄形”上地幔隆起区,在北西西—南东东向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区域作整体性缓慢抬升,北北东向、北东向、东西向及北西向断裂作继承性、新生性活动,蕴育、控制着整个区域的地震活动。主要发震构造为北北东北东向,其次为北西向。这些构造的不断活动,使境内成为湖南境内微震频发区域之一。从明正德八年(1513)至民国34年(1945),在今新宁、邵阳、隆回、新邵、邵东、武冈、城步和邵阳市区共发生有感地震17次。其中16世纪3次,17世纪3次,18世纪2次,19世纪4次,20世纪20~10年代5次。境内历史地震最多的是新宁县,达7次;最早发生的地震是明正德八年八月十六日(1513.9.14),新宁“黎明地震,俞时乃止”;最大的一次为明崇祯五年正月(1632.2)邵阳(今隆回县境)4.75级地震,波及新宁、武冈,为境内入《中国地震目录》的地震之一。
  旧志记载的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己巳邵阳“地裂泉涌”,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乙酉邪阳“地裂泉溢”,清文宗咸丰年间(1851~1861)邵阳“东乡黄陂桥山麓,地陷数丈,泉涌出不竭,地震”,经湖南省地震办公室、邵阳市地震办公室等单位的地震科研人员调查研究后,认为是属于类似地震的自然变异现象。旧志记载的下列地震,专家们认为是境外邻县地震波及所致,不能算今境内的地震:明嘉靖七年二月二十二日,八月二十四日新化(今新化、新邵)“夜地震,有声如雷,夜复震,亦如之”;明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初三日新化(今新化、新邵)“日晡地微震”;明崇祯四年(1631)七月十一日夜“邵阳郡邑地皆震,屋瓦掣动有声,少顷复震,次年正月一震而止”;新宁“亥时地震,房屋倾欹有声,卧床者几扑,逾时乃止,是年冬十月又震”;崇祯四年七月十七日武冈“夜地震,奕奕有声,睡者皆侧起,移时乃止,明年正月又一震而止”;崇祯四年十月新宁“又震”。
  1964年至1990年,境内共发生微、小地震130次,平均每年发生3次多。市区、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武冈、洞口县均有发生,以邵东县发生次数最多。最大的一次为1974年7月25日邵东县南冲水库2.8级地震,造成震区房屋倒塌、掉瓦、墙裂和水库下向大面积滑坡、地裂。1985、1986年是境内地震活动频率高的年份,分别为53次、21次。但是,它们同属一起震群序列,其中1985年2月的有感微地震群,先后发生微、小地震38次,震源深度为3.5~9.0公里,引起社会较强的反响。
  1977年邵阳地震办公室成立,至1990年,市地震办公室重视地震监测台网的优化工作,测报手段由过去的土应力、土地磁、土地电观测逐渐转向水位、水温、水质、动物习性观测。同时,运用微电脑进行数据的科学处理。城市地震科技人员对未来地震危险性进行综合研究后,认为市境地震烈度虽属小于六度区,但个别地段仍存在发生中强(5级左右)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条件。同时,将境内发生的地震分为矿山开采诱发地震、水库蓄水诱发地震、碳酸盐溶洞塌陷地震、构造活动地震四大类。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