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篇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837
颗粒名称:
第二篇 自然环境
分类号:
X21
页数:
136
页码:
412
摘要:
本文记叙邵阳市自然环境情况,其中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地资源、野生植物动物、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
关键词:
邵阳市
自然环境
内容
第一章 地质
第一节 地质演变
25亿年前,境内为滨外陆坡区,气候湿热,水体较深,在还原环境中沉积灰绿至黑色粘土及夹砂、碳酸盐及火山碎屑。至8亿年前,境内发生雪峰造陆运动,上升为陆地。震旦世以后气候先冷后热,地势下沉,又成为陆坡相,从早期至晚期,有相间的冰水沉积物。并形成“江口式”铁矿和碳酸锰矿、黄铁矿、重晶石等。
奥陶世至志留世的加里东造山运动,使境内又隆起为陆,以往形成的地层普遍成为区域变质岩,并发生紧闭线型褶皱,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钨、砷、钾长石等主要矿产。中泥盆世,地壳又不断下降,境内成为滨海前沿,在台地与台间盆地相间展布的新邵(今县属地,下同)一带为浅水半封闭还原环境,富含有机质,有铅、锌矿富集,形成层控型矿床。晚泥盆世地壳上升,境内成为滨岸。沉积物下部夹不稳定的“宁乡式”鲕状赤铁矿,铁质来自“江南古陆”。晚泥盆世末,境内成为三角洲,局部为沼泽,有劣质煤形成。早石炭世地壳下沉,华南海浸从西南进入,境内成为混合潮坪——泻湖。在滨海向浅海过渡地带,形成含生物碎屑的鲕状赤铁矿。早石炭世中期,由浅海变成滨海,隆回、武冈一带,由于水下隆起分隔成为半封闭泻湖,有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沼泽,形成数个含煤沉积旋回,产生以武冈为中心的煤盆地。中、晚期地壳再次下沉,海浸使境内形成广阔的海台地,沉积较纯的碳酸盐,且普遍含白云质。晚二迭世早期,地壳振荡,海水进退频繁,境内为三角洲地带,在沼泽地段植物空前繁茂,形成多个成煤沉积旋回,为境内主要成煤期。之后地壳不断下沉,成为浅海台盆,局部地段有锰矿形成。
2.25~1.90亿年前的印支运动,境内表现为强烈褶皱的造山运动,以往形成的地层发生过渡型和紧密型褶皱,弧形构造、北东向构造开始形成,并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钨、硫、锌、钡等矿床形成,次有铝、锡、钼、铋、萤石矿产。印支运动以后,境内又隆起为陆地,大规模海浸的历史基本结束。早侏罗世境内成为湘赣海湾的西南段,属湖泊—沼泽环境,有时有短暂的海水注入,沉积粘土、粉砂夹煤层,九公桥煤矿形成于此时。中上侏罗世地壳继续上升,境内饱受风化剥蚀,地形已近准平原状态,湖泊散布。1.9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境内表现为北北东向断裂和褶皱的强烈活动。岩浆活动则不强烈,仅有少量的岩株侵入于加里东期、印支期形成的花岗岩体之中,且面积大多很小。早白垩世时,邵阳、新邵、邵东、隆回、新宁一带的盆地已初具轮廓,为内陆湖泊。晚白垩世地壳继续不均衡上升,盆地范围缩小。早第三世,境内气候炎热干燥,蒸发量大,多呈咸水—半咸水湖泊,邵东、邵阳县一带的咸水湖中有硫酸盐的沉积,形成石膏矿床。60~50百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地壳又大范围抬升,境内水域萎缩,仅局限在资江、夫夷水、赧水等流域。更新世气候冷热交替,洞口、绥宁、城步一带出现山麓冰川,并伴有冰碛物堆积。全新世气候温暖,在资江、夫夷水、赧水等河流的两岸发育有冲积层,构成河漫滩、河心滩。第四纪晚期北北东向构造继续活动,沿新宁—邵阳断裂带内地壳活动频繁,有地热、温泉展布,为境内防震、抗震的重点地段之一。第四系赋存有各种砂矿,其中以砂金、砂锡等最重要。
第二节 岩石
一、地层
境内地层,从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共13个系、17个统、2个阶、19个组、10个段。
(一)前震旦系(pt)
境内前震旦系地层称为板溪群,25亿年前形成。为一套浅海相钙质、泥砂质沉积。岩石普遍受区域变质作用,岩体附近岩石变质较深,为片岩、千枚岩,局部有角岩化、硅化、大理岩化。据岩性和区域地层对比,分为二组: 加榜组分布于城步云场里、洞口县江口等地,构成狗子田—猫儿界背斜轴部。可分为钙质岩段和黑色板岩段,分别由灰绿色长英钙质片岩、绢云母片岩和浅色—灰黑色石英二云母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夹粉砂质片岩组成,厚760米。
拉揽组主要分布于长安—上堡背斜、狗子田—猫儿界背斜,隆回、新邵县一带亦有出露。与加榜组呈整合接触。自下而上分为变质砂岩段、条带状板岩段。它们分别由灰色厚层细粒变质砂岩夹深灰色板岩和灰—灰绿色条带状板岩夹变质粉砂岩组成,厚630米。
(二)震旦系(z)
25~5.7亿年前形成。由一套经受区域变质作用的含粗碎屑砂泥质岩、硅质岩组成。总厚大于2714米。分为上下二统,与前震旦系呈假整合接触。
下统
境内出露广泛,根据地层接触关系、岩性和含矿特征,分为江口组、莲沱组和南沱组三个地层单位。
江口组
系湘、黔、桂三省(区)前寒武纪地层工作组于1962年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比后,确认洞口县江口一带地层发育齐全,列为标准剖面,并以此地命名为江口组。主要分布在洞口县江口,绥宁县界头炉、寨市,武冈县云山和新宁县清江桥及隆回县白马山一带。由含砾砂质板岩、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条带状板岩和铁矿层组成。中上部含变质锰矿层。总厚大于2488米。分为4个段。根据岩性特征第一段分为三部分:下部由暗绿色含砾砂岩组成,夹多层长石石英砂岩,局部有含砾凝灰质砂岩。中部为含砾砂质板岩,以泥质成分高为特征。上部为暗绿色砂质板岩、条带状板岩夹长石石英砂岩。总厚度大于1250米。第二段下部为暗绿色含砾砂质板岩,上部为暗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夹含砾砂质板岩。砂岩中含黄铁矿,普遍可见斜层理,为江口组内部的分层对比标志。沉积中心厚1383~2279米,往两侧和东北部变薄。第三段下部为暗绿色含砾砂质板岩,上部为绿泥石板岩、绿泥石砂质板岩、含铁石英岩、赤铁—磁铁矿,局部夹灰岩透镜体。总厚615~798米。为著名江口式铁矿层位。第四段下部为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夹有含砾砂质板岩。上部由含锰灰岩、菱锰矿、板岩、粉砂岩组成。含锰灰岩、菱锰矿地表风化后形成锰土,厚2~3米,具有一定工业价值。
莲沱组
境内沉积中心位于隆回县金石桥、小沙江至洞口县江口一带,整合覆盖于江口组之上。下部由灰绿、灰白长英砂岩、砂岩,今砾砂岩及板岩组成,上部为黑色板岩、炭质板岩、硅质板岩或砂质板岩夹透镜状含锰白云岩,厚540~734米。
南沱组
主要分布于洞口县江口,绥宁县竹舟江、寨市,武冈县云山,城步云场里,隆回县金石桥,新邵县龙山一带。为冰川沉积。由青灰、灰绿色冰碛泥砾岩组成。厚0~1190米,隆回县大水田一带分布最厚,达1042~1500米。
上统
主要由浅海相硅质、泥质岩组成,与下统南沱组呈假整合接触。总厚56~189米。按岩性分为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它们之间为整合接触。
陡山沱组
由砂质板岩、黑色板岩、炭质板岩、硅质板岩等组成,局部夹含磷板岩、白云质灰岩,厚13~37米。绥宁县枫木团、上云寨一带夹有白云质灰岩。洞口县江口、西坪一带夹有含磷板岩,黄铁矿结核较多。城步大冲一带为条带状板岩,夹有1~2厘米厚的褐铁—赤铁矿条带。
灯影组
由灰白、灰—灰黑色硅质岩组成,厚43~86米。地形上反映为奇峰陡壁,是划分震旦系与寒武系的地貌标志。
(三)寒武系(〓)
主要分布于洞口县月溪,绥宁县枫木团,城步汀坪,新宁县高挂山、牛头寨,邵阳县四明山,新邵县龙山、巨口铺一带。5.7~5.0亿年前形成。岩石因受区域变质作用,普遍产生浅变质。总厚344~2629米。与震旦系整合接触。依据岩性和区域地层对比,分为下、中、上三组。
下组
为深灰—灰黑色炭质、硅质岩组成,夹有磷结核层和含矾层。高炭质板岩中含有石煤层。市境东部地区,以黑色硅质板岩、粘土质板岩为主,夹有磷矿层。总厚320~800米。炭质板岩、粘土岩中富产化石海绵骨针。
中组
下部为黑色板岩,含钾量一般达5%。上部为灰绿—灰黑色薄至巨厚层变质砂岩、条带状砂质板岩、板岩,夹少量灰岩透镜体。厚285~589米。市境东部地区以变质砂岩为主,夹板岩和炭质板岩,板岩中富产海绵骨针。
上组
下部为灰色中到厚层状灰岩,夹泥质、白云质灰岩,厚67米。中部为灰—灰黑色薄层砂质、泥质条带状板岩,黑色薄层炭质板岩夹石煤层。厚191米。上部为灰—深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夹薄层板岩。板岩中产海绵骨针、小女儿三叶虫、假球子虫等,总厚511米。
(四)奥陶系(O)
主要分布于洞口县双江口、绥宁县塘头界、城步梅子坳、新宁县茶园头、邵阳县四明山一带,隆回县石桥铺、新邵县龙山一带亦有少量出露。5.0~4.4亿年前形成。为一套浅海相沉积,岩石均已变质。厚1721~1853米。与寒武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统。
下统
为灰绿—深灰色板岩、绢云母板岩,夹炭质板岩。炭质板岩中产反常对笔石、三叶虫、美丽饰边虫等。
中统
为灰黑色薄层硅质岩与炭质板岩互层。产丰富的楔形叉笔石、圆尾虫等。
上统
由深灰色、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夹变质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条带状板岩等组成。产高层栅笔石、玉门栅笔石等。
(五)志留系(S)
主要分布于洞口县桃子坳—古楼,绥宁县关峡、王家,城步丹口、黄鸭渡。
4.40~4.05亿年前形成。与奥陶系整合接触。
下部由灰—深灰色粉砂岩、砂岩组成,夹有薄层板岩、黑色板岩等,厚590米。黑色板岩中产柽柳雕笔石。上部为灰绿色厚层变质粉砂岩、细砂岩,夹砂质板岩,厚133米。板岩中产锯笔石、直笔石等。
(六)泥盆系(D)
各县均有出露,主要分布于向斜翼部或背斜核部。4.05~3.50亿年前形成。下统缺失,中、上统为一套含化石丰富的滨海碎屑—浅海碳酸盐岩相沉积。总厚217~3022米。
中统
分为跳马涧组和棋梓桥组。跳马涧组出露于洞口县山门—绥宁县武阳、关峡,武冈县山口桥,城步丹口,邵阳县四明山,新宁县牛头寨,新邵县龙山、帽子岭一带。主要由紫红色、灰白色、黄灰色中至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和少量砾岩、砂砾岩、砂页岩组成。底部普遍为厚至巨厚层的石英砾岩。中部夹有豆状赤铁矿1~2层,个别品位达37%。与志留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137~890米。在粉砂岩和页岩中产广西戟贝等。棋梓桥组分布范围大致与跳马涧组相同,与跳马涧组整合接触。岩性横向变化大,大体划分为泥灰岩—灰岩和白云岩—灰岩二个相区。前者主要分布在三都铺—拔茅—风池坪—五峰铺—黄桥—坪塘—杨甸村—步云桥—灵官殿连线范围和雪峰山边缘地区。总体上成二个北北东向分布的条带。主要由深灰、黄灰色中厚层泥灰岩、泥质灰岩和少量灰岩组成,夹有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紫灰色页岩。厚116~大于400米。灰岩中产戟贝、六方珊瑚等。后者分布在新邵、新宁、城步以西地区。为浅灰灰黑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灰岩,夹泥质灰岩,局部见有粉砂岩、页岩。底部的泥灰岩、砂质页岩中发育有厚约0.1~1.0米的分布不稳定的赤铁矿1层,品位可达28.5~38.7%。产无窗贝、菊石、珊瑚、厚摺珊瑚等。
上统
分为佘田桥组和锡矿山组。佘田桥组分布于各县,厚484~899米。与棋梓桥组整合接触。主要由泥质灰岩、泥灰岩、页岩及粉砂岩组成。下部以浅灰、黄灰色粉砂岩、页岩为主,夹深灰—灰黑色泥灰岩、硅质岩。页岩和粉砂岩中产少量穹房贝等。上部以深灰色中至厚层状泥质灰岩、薄层板状泥灰岩为主,夹黑色页岩、钙质页岩、灰岩。在泥质灰岩和灰岩中富含中国分珊瑚、切珊瑚、帐幕石燕等。锡矿山组各县均有分布。根据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分为灰岩段和砂岩段。总厚230~1423米。灰岩段为深灰—灰黑色灰岩,夹薄层泥灰岩、页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地段的页岩中夹有鲕状赤铁矿。产丰富的穹房贝等。砂岩段主要由粉砂岩、砂岩组成,局部夹有鲕状赤铁矿,为湖南省著名的宁乡式铁矿层位,也是石炭系和泥盆系的重要分层标志。产丰富的云南贝等。
(七)石炭系(C)
各县均有分布。主要由灰岩、砂岩、页岩和煤层组成。总厚500~2304米。3.50~2.85亿年前形成。与泥盆系呈整合接触。
下统
总厚1445米。按古生物和岩性特征,分为岩关阶和大塘阶。
岩关阶主要由灰岩、泥灰岩、页岩和砂岩组成。可划分成邵东段、孟公坳段和刘家塘段。邵东段以灰一浅灰色、棕黄色砂岩、粉砂岩和砂页岩为主,夹钙质页岩、泥灰岩。局部地区夹菱铁矿或含铁砂岩1~2层,厚1~2米。产金陵穹房贝等。孟公坳段下部为砂岩、粉砂岩、钙质页岩,夹泥灰岩、灰岩。上部为泥灰岩、灰岩,夹页岩、砂岩。厚122~177米。在新邵县严塘一带含有无烟煤1~2层,厚0.2~0.6米,最厚1.0米左右。产革老河泡沫内沟珊瑚等。刘家塘段以灰—灰黑色灰岩、泥灰岩为主,夹页岩。厚263~295米。产石柱珊瑚、假乌拉珊瑚等。大塘阶由灰岩、泥灰岩及砂页岩组成。共厚625~981米。按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分成石磴子段、测水段和梓门桥段。石磴子段中下部为中厚层灰岩,上部为灰岩和泥灰岩互层。厚140~大于200米。产大齿珊瑚、蝶形戟贝、大长身贝等。测水段下部为灰—灰白色石英砂岩、粉砂岩、黑色页岩夹无烟煤层。上部为粉砂岩、砂质页岩。主要产鳞木化石。梓门桥段下部为灰黑色泥灰岩和灰岩互层,上部为灰岩,夹有白云质灰岩、礈石团块或条带。厚134~342米。产丰富的云南珊瑚、泡沫柱珊瑚、舟形贝等。
中—上统为壶天群。分布于新宁向斜、隆回县滩头、洞口县硔桥铺、武冈县石羊铺、邵阳县刘家凼、邵东县左山冲一带。厚500~859米。主要由灰—浅灰色白云岩组成,风化后为漆黑色,刀砍状凹凸不平。产假希互格〓等。
(八)二迭系(P)
主要分布于隆回县、新宁县、邵阳市区—邵东一带。组成北北东向含煤向斜。总厚494~998米。2.85~2.30亿年前形成。
下统
以浅海相碳酸岩为主。可进一步分为栖霞组、茅口组和当冲组。
栖霞组主要由灰岩、泥质灰岩和黑色页岩组成,夹有硅质岩和硅质团块,击之有沥青臭味。厚94~161米。灰岩中产始费伯克〓、泡沫契林珊瑚等。茅口组为深灰色厚层灰岩夹硅质页岩、硅质灰岩、页岩等。厚28~242米。灰岩中产新希互格〓、亚雷珊瑚等。当冲组主要由含铁、锰、硅质页岩组成,底部常有黑色页岩、炭质页岩,局部夹灰岩。厚108~149米。产马丁贝、假海乐菊石等。
上统
分布地区与下统一致。由砂岩、页岩、硅质岩组成。总厚425~447米。分为龙潭组和大隆组,两者为整合接触。
龙潭组为境内主要的含煤地层。主要由砂岩、页岩组成。厚347米。详见《邵阳市志·煤炭篇》。大隆组主要由灰黑色硅质岩、硅质页岩、砂质页岩组成,岩性稳定。厚78~100米。产马丁贝、华南菊石等。
(九)三迭系(T)
分布地区与二迭系相同,但范围稍小。主要组成含煤向斜的轴部,仅出露下统地层。与二迭系呈整合接触。2.30~1.95亿年前形成。
大冶组
主要为灰黑色薄层泥灰岩、泥质灰岩,夹少量粉砂岩、页岩。厚154~662米。产克氏蛤、褶翅蛤等。
(十)侏罗系(J)
主要分布于洞口县石下江、高沙,邵东县火厂坪,邵阳县罗城、文明铺、九公桥一带。1.95~1.37亿年前形成。
下统
属湖相沉积,由砂砾岩、砂质炭质页岩、煤层组成。为中生代含煤地层。厚158~544米。参见《邵阳市志·煤炭篇》。
中上统
仅见于邵阳县九公桥一带。为灰绿色、黄绿色、暗紫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长石石英砂岩。产江西蛤、新芦木等。
(十一)白垩系(K)
为内陆湖泊相含钙泥质碎屑沉积,最大厚度1618米。1.37~0.67亿年前形成。
下统
主要分布于隆回县三塘、邵阳县梽木山、邵东县扶塘冲、新宁县回龙寺、新邵县酿溪一带。为紫红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砾岩。最大厚度849米。未见化石。
上统
仅分布于邵阳市区—新邵县之间的狭长地带。下部为砖红色钙质砂砾岩夹石英细砂岩。厚760米。上部为紫红色细粒钙质长石石英砂岩,偶夹砾岩。产孢粉、轮藻、介形虫等。
(十二)第三系(E)
境内仅发育下第三系。绥宁县武阳、红岩,邵东县牛马司,洞口县高沙,隆回县横板桥有小面积出露。6700~200万年前形成。下部为紫红色砾岩,上部为紫红色砂砾岩。厚65~139米。产裸子化石。
(十三)第四系(Q) 主要分布在资江和夫夷水、赧水两岸地区。距今200万年至现代形成。
更新统
根据沉积物性质、阶地高度对比,分为下中上三个统。
下更新统分布于新宁县石脚底、邵阳县周家、洞口县山门。分别高出当地水面50米。下部为砾石层,厚1.0~2.4米。上部为粉砂或含粉砂粘土,厚度小于1米。冰碛物仅见于洞口县大溪、崇阳坪和绥宁县草寨一带的海拨630~800米山地的凹谷内。
中更新统下组见于邵阳县江边马家—周家,构成四级阶地,高出资江水面30米。主要由砾石层组成。厚3.81米。上组沿资江和夫夷水分布,构成三级阶地,高出当地水面21~24米。下部为砾石层,厚5.4~8.5米。上部为红棕色粉砂质粘土,厚0.27~6.10米。
上更新统沿资江、夫夷水、赧水和邵东灵官殿河分布,构成二级阶地,高出当地水面10米左右。下部为砾石层,厚2.5~6.1米。上部为含粉砂质粘土,厚1.0~2.7米。
全新统
沿资江、夫夷水、赧水等河流分布,为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高出水面7~10米。下部为砾石层,厚0.5~3.8米。上部为灰褐色粉砂层,厚3.3~3.9米。河漫滩沉积沿资江和夫夷水、赧水的边滩和心滩分布,高出水面0~2米,沉积物以砾石为主,少部分为砂。
二、岩浆岩
境内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主要分布在城步、洞口、绥宁、隆回、新邵县一带。按其形成时间可分为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侵入体。
(一)加里东期侵入体
境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越城岭、苗儿山、白马山、兰蓉、猫儿界等7个岩体。
苗儿山花岗岩体
分布在新宁县,呈南北向—北东向的岩基产出,侵入于前泥盆系的背斜构造中,面积约1161平方公里。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内部见有绿泥石化、硅化和云英岩化。岩体外围200~600米宽的岩石普遍有角岩化,局部还有绢云母化和大理岩化。
越城岭花岗岩体
分布在新宁县,侵入于前泥盆系形成的复式背斜轴部,呈不规则的北东向条带状分布,呈岩基产出,面积为1056平方公里。以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局部分布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内有帘石化、钠长石化等,云英岩化与钨、锡矿有关。外蚀变带宽100~500米,以角岩化、硅化最为常见。
白马山花岗岩体
该岩体横跨溆浦县和隆回县,呈岩基产出。主要分布于隆回县小沙江、罗洪、金石桥一带,约103平方公里,仅出露岩体总面积的10%左右。主体被燕山期、印支期的望云山、高坪岩体所切,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侵入于板溪群和震旦系,南段可见泥盆系跳马涧组沉积其上。主要岩石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岩体内部变质作用不强,主要为硅化。外围200~1200米宽的岩石普遍产生角岩化。
除上述面积较大的岩体外,在城步兰蓉、谭家坳、苗儿界,新宁县枚溪—晓锦有面积较小的花岗岩体或岩脉群出露。城步巡头有辉长岩、辉绿岩脉出露。
(二)印支期岩体
分布于背斜轴部和东西向隆起与弧形构造的复合部位,以侵入体为主,规模较大的有瓦屋塘岩体、五团岩体、高坪岩体和崇阳坪岩体。
瓦屋塘花岗岩体
分布在绥宁县瓦屋塘、黄土矿一带,呈岩基产出,面积约450平方公里。侵入于奥陶—志留系和泥盆系地层中,为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岩体内部变质作用不强。外围200~1000米宽的岩石普遍角岩化。
五团花岗岩体
分布于城步五团一带,呈小岩基产出,出露面积185平方公里。与板溪群、震旦系呈侵入接触关系。岩性为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内部变质作用不强。其外围200~500米宽的岩石普遍产生角岩化。
高坪花岗岩体
分布在隆回高坪、罗洪、金石桥一带,呈小岩基侵入于板溪群—泥盆系地层和加里东期白马山岩体中。岩体主体出露在新化县。境内出露面积119平方公里。岩性主要由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岩体内部变质作用不强,主要分布在断裂带附近。外围500~600米宽的岩石普遍产生角岩化、片岩化,局部地段还可见到矽卡岩化。
崇阳坪花岗岩体
分布于洞口县崇阳坪一带,呈小岩基侵入于震旦系—奥陶系地层中,面积约72平方公里。为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岩体内部变质作用微弱。外围500~1000米宽的岩石普遍角岩化,局部还见有大理岩化、石英岩化。
邵东县灵官殿、周家岭、新邵县龙溪铺等地分布有面积较小的花岗岩体。
(三)燕山期岩体 岩脉
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主要以岩株、岩脉产出。除望云山花岗岩体面积达100余平方公里外,大多面积很小。他们分别侵入于苗儿山、越城岭及白马山岩体内。为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
望云山花岗岩体
分布在隆回县望云山,侵入于印支期高坪岩体内,出露面积119平方公里。为电气石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电气石二云母花岗岩。
花岗斑岩、石英班岩
主要分布在新邵县龙山之东的陶家湾—塘湾和龙山之北的梳装—柿香冲。前者称枫城里岩脉群,后者称为梳装岩脉群。枫城里岩脉群侵入于泥盆系地层中,呈豆夹状。主体分二组,全长4.2公里,宽10~100米。脉体边部为石英斑岩,中部为花岗斑岩。梳装岩脉群侵入于泥盆系地层中,共有大小岩脉7条,单条长500~1000米,宽20~100米,由花岗斑岩组成。
此外,在隆回县罗洪一带,分布有鸡山岩墙、雪界顶岩株,新邵县的柳山出露有花岗斑岩岩脉群。
第三节 构造
一、东西向构造
主要分布在邵东县斫〓、新邵县太芝庙、巨口铺,隆回县高坪,洞口县溪一带,是区域性东西向构造的一部分,境内长250公里,宽20~30公里。从东至西主要是由串珠状展布的猪婆山、龙山、大乘山、天龙山及高坪、望云山、白马山花岗岩体和龙山、帽子岭穹窿组成。该带对元古代古生代地层的岩相、厚度、古生物群、矿产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尤其是对震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的控制作用最为明显。
二、南北向构造
中华山—五团隆起带 主要分布于绥宁县草寨、瓦屋塘,城步丹口、五团一带,境内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20公里。表现为一系列复式花岗岩体呈南北走向断续展布,从北至南为崇阳坪、瓦屋塘、五团岩体及岩体内外的花岗斑岩、辉绿岩、煌斑岩岩脉群。出露在瓦屋塘五团岩体之间的古生代地层的褶皱、断裂亦呈南北向分布,但受北北东向构造的影响,走向略向东偏移。
新宁拗陷带 分布在邵阳县黄塘,新宁县回龙寺、窑市一带,南北长100公里,东西宽20公里。主要表现为新宁复式向斜带和断裂带,由上占生界和下三迭统地层组成。向南在苗儿山和越城岭两岩体之间倾伏或扬起,并被白垩系红层所覆盖。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如新宁石塘冲断裂等切割白垩系地层。
三、北东向构造
古楼—江口—绥宁—五团复向斜为区域性古楼江口通道复向斜的一部分。出露于雪峰山东侧的洞口、绥宁、城步一线,境内长140公里,宽15~20公里。走向北东20。~40。。为由下占生界拗陷、断裂、褶皱和岩体组成的复式向斜构造。主要的褶皱有锯木岭向斜、鹅翅膀向斜、宝瑶向斜、黄桑倒转向斜、溪口复向斜、地阳坪复背斜等。次一级断裂发育,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40。~80。。断裂带附近的背斜轴部常充填有辉绿岩脉和煌斑岩脉。该构造带对板溪群、震旦系以及下古生界至三迭系的沉积范围、沉积相、厚度,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
紫云山—牛头寨—四明山隆起带 为由越城岭、紫云山、牛头寨、四明山组成的一列隆起带,呈40。~50。方向展布。核部地层为震旦系至奥陶系地层,周围被泥盆系地层环覆。由于后期构造的复合,使原有的构造形迹变化很大。它对古生代沉积相、厚度、古生物群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寒武纪时,它基本上是二级地层单元的区划界线,其南东侧为砂岩、页岩区,厚2883米,化石稀少。其北西侧则为炭质页岩、泥灰岩、灰岩区,厚度减少为1188米,而且化石相对较多。
仙溪—城步复向斜 主要由分布在洞口、武冈、城步一带的上古生界和三迭系中的花桥—陈家塘向斜、狮子山—石板塘向斜、清溪向斜及其次一级的褶皱组成,长40~80公里。复向斜核部地层一般为下三迭统,呈35。方向展布。中部皆向白马山—龙山东西向隆起带撒开扬起,形成两列拗陷盆地。它的北东段称涟源盆地,南西段称为洞口盆地。断裂主要发育有邓家铺—洞口塘断裂、城步三水断裂、阳团—花桥断裂,走向35。~50。,倾角各地不一,西部大部分倾向北西,倾角缓至中等,东部大都倾向南东,倾角中等。有的断裂带内充填有花岗斑岩、辉绿岩脉。
四、北北东向构造
为境内占主导地位的构造。它构成了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骨架。
邵阳—新宁隆起带 为区域性的宁乡—邵阳北北东向相对隆起带的西南段。境内见于邵阳市区、邵阳县和新宁一带。自三迭纪后一直处于相对隆起状态。侏罗纪、白垩纪的沉积限于与断裂有关的拗陷内。燕山早期继续隆起,使侏罗系地层产生褶皱并遭受断裂的影响。由于其他构造形态的复合,其形迹呈断续分布,具有跟踪性质。
武冈—石下江断裂带 为区域性的涟源—石下江断裂带的一部分,境内见于隆回、洞口、武冈县一带。主要有木瓜—安平断裂、清江庙—满头桥断裂和桐木桥—高沙断裂等10余条。走向30。~40。。各断层大致平行,舒缓延伸。断层面大部分倾向南东,倾角30。~50。。
新邵—新宁断裂带 为贯穿全省的公田—灰汤新宁复式断裂带的西南部分,境内长约200公里。整个断裂带由若干次级断裂组成,但单条断裂规模不大,呈舒缓状断续分布。该断裂带新生代仍有活动,在新宁县的夫夷水畔见有断裂截切第三系地层和第四系更新统地层。断裂走向20°~40。,倾向北西,倾角30。~45。。沿断裂带出现一系列不规则的白垩纪盆地,如邵阳盆地、新宁盆地。断裂活动产生小地震较多。
邵东断裂带 出露在邵东峦山铺一带。由4条断裂组成,长一般30~85公里,走向20。~40。,倾向南东,倾角中等至直立。该带控制并切割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其中以简家垅流泽乡断裂的规模最大,断裂两侧地层陡立或倒转,使邵东保和堂向斜东翼倒转,浅部煤层被破坏,对采掘有一定影响。
新宁—牛头寨断裂带 为区域性太阳山新化新宁断裂带的南段,由新宁断裂等10余条断裂组成,境内长385公里,宽15~35公里。走向10。~30°。它截切白垩系地层。断裂带内有硅化,有的充填有花岗斑岩。
江口—关峡—五团断裂带 为区域性慈利溆浦五团断裂带的南段,由10多条断裂组成,境内出露长约160公里,宽大于15公里。走向10°左右,倾向北西西,倾角40。~80。。它截切瓦屋塘岩体、五团岩体、白垩系地层及前期构造带。其中武阳—草寨断裂把瓦屋塘岩体错开5~7公里。
五、弧形构造
境内的弧形构造是由一系列褶皱、断裂、挤压带、劈理组成,形成向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弧顶外侧出露在邓家铺一带,弧顶长140公里,长宽之比为2:1。按其特征分为4个密波构造带和3个疏波构造带:自东至西分别为五峰铺花桥密波构造、黄荆岭—琵琶塘疏波构造、黄田塘田密波构造、双杨—杨田疏波构造、黄亭市—金称市密波构造、箍脚底—蔡家桥疏波构造、西坪—米山密波构造带。密波构造带和疏波构造带相间产出,疏波构造带一般宽10公里左右,密波构造带宽4~6公里,具有等距和韵律性特征。
第四节 城区工程地质条件
一、土层 岩层
邵阳市城区出露的岩层有石炭系灰岩、页岩,白垩系红色砂砾岩、粉砂岩等,两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它们大致以市教师进修学院、滑石新村、三八亭、东风桥南100米左右处、邵阳汽车发动机厂、资江农药厂等地呈“~”型分界线,界线以北地区为白垩系红层,以南为石炭系地层。另在双坡岭交警支队队部见泥盆系地层。
第四系侵蚀堆积物除在邵阳市制革厂一带及湖南印刷机器厂—百春园住宅区之间有小范围的中更新统(Q2)分布外,其余地段均为上更新统(Q3)堆积物。它们组成资江的I、Ⅱ、Ⅲ级阶地。
城区内土、岩层及其厚度各地分布不一,资江岸边的建筑工程地基多数见有砾石层或卵石层。综合49个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大致分为:
杂填土 呈灰黑色、褐色等杂色。主要为砖渣、砖块、瓦片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有些地段含腐植土。分布于地基表层,土质松散,颗粒级配、密实性不均匀,稍湿。具中等至高压缩性,土层厚度一般为1.0~5.1米,邵阳市四中科技教育馆地基最厚处达8.8米。
亚粘土、腐植土 亚粘土为黄褐色、浅红色、深黄色,局部为灰至灰黑色。主要为亚粘土颗粒,次为粘土颗粒,分散状,土质欠固结。可塑至软塑,局部为硬塑至坚硬。土湿度呈饱和状态。有些工程地基从上到下砂含量渐增,颗粒变粗,厚0.4~6.4米,系第四纪全新世冲积物。邵阳造纸厂3#机改造工程处,此处上部土为重亚粘土,粉粒含量较多,局部夹少量颗粒为5~10毫米的钙质物,厚1.0~1.5米。下部为轻亚粘土,土颗粒重新排列较快。室内剪切和压缩试验时,土中水分排出很快,局部地方粘粒含量大,厚0.40~2.65米。邵阳市六中,市染料厂冷作车间、市一中教学楼等处见腐植土,暗黄褐色、灰色、灰黑色,含有机质和植物根屑。土质呈可塑至软塑状。土湿度为饱和状态,欠固结,厚0.5~2.5米。
粘土 黄色、黄红色、红黄色,以粘土为主,含少量粉砂、白云母片。正常固结。土湿度为饱和状态。一般为粉质粘土,土质较均匀。可塑至硬塑状态,具中等压缩性,系全新世冲积物。湖南汽车制造厂2—1#、2—2#、2—3#住宅楼地基见黄红色夹灰白色碎石粘土,碎石含量30~80%,成分为硅质,土层中常夹灰白色团块状碎石,俗名“土夹石”,有较高的抗压强度,为残坡积成因。市工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科教馆地基由上而下分为冲积粘土、冲积含卵石粘土、残坡积含卵石粘土,厚度为1.5~13.5米。
砂卵石 黄褐色,土质稍密至中密,土湿度饱和,局部地段很湿。卵石成分为石英、长石,直径大于4厘米的较多,大者达19厘米。充填物为粗中粒石英砂及少量粘土,局部地段含泥量或黑褐色淤泥较多。卵石或砂砾分布不均匀,施工钻进困难,厚0.50~3.65米,局部超过下限值,系全新世冲积物。主要分布于靠近资江、邵水的工程处。
基岩 49项工程中有31项钻进至基岩。基岩为白垩系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砾岩、石炭系灰岩。长石石英砂岩为红褐色,含大量白云母片,砂状结构,块状构造,厚层至巨厚层,中等至强风化,岩层顶面高低不平。市染料厂城西住宅楼地基为硬质粉砂岩,其冷作车间处为砾岩,棕红色为主,杂青灰色和灰白色,巨厚层,砾状结构,块状构造。角砾主要为灰岩碎块,次为硅质物。粒径大者5~8厘米,小者1~3厘米。泥质、钙质、铁质胶结,岩石坚硬,中等风化。石炭系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青灰色、灰白色,厚层状,岩石致密坚硬。石芽、石笋、溶沟、溶槽等岩溶地貌发育,岩石顶面凹凸不平。具中等风化。
邵阳市第一、二建筑勘测设计院根据对原状土样土工试验数据计算,和在勘察场地进行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查对建筑规范,得出土、岩层的容许承载力(抗压强度)。城区内中等至轻微风化灰岩的容许承载力每平方米为300~350吨,中等风化的为每平方米200~250吨,市棉纺织总厂住宅楼、市日杂公司综合楼地基每平方米150吨。强烈—中等风化的白云岩每平方米150~200吨,较新鲜的每平方米300吨。强烈风化的炭质页岩每平方米30~50吨,中等风化的每平方米70吨。强烈风化的泥质页岩每平方米50吨。中等风化的粉砂岩每平方米70吨,新鲜的每平方米为150吨。强烈风化的长石石英砂岩每平方米50吨,中等风化的因地而异,每平方米一般为100~150吨。中等风化的砂砾岩、砾岩每平方米100~150吨。
城区内的亚粘土、粘土的容许承载能力差异较大。市人民广场一带的亚粘土每平方米为4.08~22.45吨,粘土为12.24~24.49吨。资江沿岸的亚粘土每平方米为16~25吨,粘土为12.24~26.53吨。宝庆西路的粘土每平方米为20.41~25.51吨。邵水沿岸的粘土每平方米为12.24~38.61吨。汽车东站—市第一技工学校的粘土每平方米为22.45~26.53吨。百春园住宅区一带的亚粘土每平方米为11~30吨,粘土为22.00~23.47吨。火车站一带的亚粘土每平方米为11.22~18.37吨,粘土为20.41~33.16吨。
在市第一、二建筑勘测设计院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建议以粘土和基岩为主要持力层。因基岩的抗拉强度大,为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良好持力层。在建筑施工时,对其上部的覆盖土层应清除干净。湖大邵阳分校食堂的墙基施工在两种不同的土层中,引起不均匀沉降,造成墙体开裂。
二、土、岩层地下水
城区杂填土、亚粘土、粘土中一般含孔隙潜水,水量各地有异,地势较高处水量贫乏,地下水位一般赋存在施工钻孔控制深度以下;地势低处或靠近河边的卵石层中水量丰富,钻探时孔内出现泥浆。地下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从陆地流向河溪。砂岩、砾岩中含有孔隙裂隙水。灰岩、白云岩中赋存中等至丰富的岩溶水,具承压性,水质较好。市染料厂于城西兴建的住宅楼地基地下水位标高(黄海高程体系,下同)为213.7米,田家湾三、四、五栋住宅楼地下水位225.90~225.19米,市一中教学楼地下水位214.925~208.606米。城区地下水以大气降水,生产、生活废水,地表径流为补给来源。邵阳造纸厂地基地下水动态,受资江水位涨落直接控制,枯水期地下水位低,丰水期地下水位上升。灰岩、白云岩中地下水为低矿化度重碳酸根钙型水,对混凝土建筑物无侵蚀作用。
三、地基抗震效应
湖南省地震烈度区划资料,将邵阳市城区划为五度地震烈度区,建筑物均应设防。综合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亚粘土及以上土层,一般为软至中软质场地土,为建筑抗震不利土层。粘土为中硬至硬质土,基岩抗震强度高,是抗震的有利土岩层。地下水埋藏深的地段对抗震有利。分布于城区各地的建筑工程,在工程钻探深度内的地基中,至今未发现断裂破碎带和活动性构造。东大路双坡岭局部地段曾出现塌方,市第一建筑勘察设计院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是劈山修筑东大路,破坏了土体内的应力平衡,保坎砌得不够厚实而引起这一现象的发生。
第五节 地震
市境系国内少震弱震区。地处地壳深部构造比较稳定的“马蹄形”上地幔隆起区,在北西西—南东东向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区域作整体性缓慢抬升,北北东向、北东向、东西向及北西向断裂作继承性、新生性活动,蕴育、控制着整个区域的地震活动。主要发震构造为北北东北东向,其次为北西向。这些构造的不断活动,使境内成为湖南境内微震频发区域之一。从明正德八年(1513)至民国34年(1945),在今新宁、邵阳、隆回、新邵、邵东、武冈、城步和邵阳市区共发生有感地震17次。其中16世纪3次,17世纪3次,18世纪2次,19世纪4次,20世纪20~10年代5次。境内历史地震最多的是新宁县,达7次;最早发生的地震是明正德八年八月十六日(1513.9.14),新宁“黎明地震,俞时乃止”;最大的一次为明崇祯五年正月(1632.2)邵阳(今隆回县境)4.75级地震,波及新宁、武冈,为境内入《中国地震目录》的地震之一。
旧志记载的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己巳邵阳“地裂泉涌”,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乙酉邪阳“地裂泉溢”,清文宗咸丰年间(1851~1861)邵阳“东乡黄陂桥山麓,地陷数丈,泉涌出不竭,地震”,经湖南省地震办公室、邵阳市地震办公室等单位的地震科研人员调查研究后,认为是属于类似地震的自然变异现象。旧志记载的下列地震,专家们认为是境外邻县地震波及所致,不能算今境内的地震:明嘉靖七年二月二十二日,八月二十四日新化(今新化、新邵)“夜地震,有声如雷,夜复震,亦如之”;明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初三日新化(今新化、新邵)“日晡地微震”;明崇祯四年(1631)七月十一日夜“邵阳郡邑地皆震,屋瓦掣动有声,少顷复震,次年正月一震而止”;新宁“亥时地震,房屋倾欹有声,卧床者几扑,逾时乃止,是年冬十月又震”;崇祯四年七月十七日武冈“夜地震,奕奕有声,睡者皆侧起,移时乃止,明年正月又一震而止”;崇祯四年十月新宁“又震”。
1964年至1990年,境内共发生微、小地震130次,平均每年发生3次多。市区、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武冈、洞口县均有发生,以邵东县发生次数最多。最大的一次为1974年7月25日邵东县南冲水库2.8级地震,造成震区房屋倒塌、掉瓦、墙裂和水库下向大面积滑坡、地裂。1985、1986年是境内地震活动频率高的年份,分别为53次、21次。但是,它们同属一起震群序列,其中1985年2月的有感微地震群,先后发生微、小地震38次,震源深度为3.5~9.0公里,引起社会较强的反响。
1977年邵阳地震办公室成立,至1990年,市地震办公室重视地震监测台网的优化工作,测报手段由过去的土应力、土地磁、土地电观测逐渐转向水位、水温、水质、动物习性观测。同时,运用微电脑进行数据的科学处理。城市地震科技人员对未来地震危险性进行综合研究后,认为市境地震烈度虽属小于六度区,但个别地段仍存在发生中强(5级左右)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条件。同时,将境内发生的地震分为矿山开采诱发地震、水库蓄水诱发地震、碳酸盐溶洞塌陷地震、构造活动地震四大类。
第二章 地貌
第一节 地貌演变
邵阳市地貌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年代形成的。
元古代末,市境为一个广阔的海槽,沉积了浅海碎屑岩建造10000~20000米。雪峰运动后,原始的雪峰山脉(亦称江南古陆)形成。震旦纪初期,古陆继续隆起,其两侧仍为古沉积区,境内沉积震旦纪至奥陶纪厚度较大的浅海相碳酸盐建造。志留纪末的加里东地壳运动影响全境,区内发生强烈褶皱和伴生断层,使志留纪及以前形成的地层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云山、大形山、龙山及武冈、洞口县等地弧形山脉的变质岩山体。并伴有大规模岩浆侵入,形成新宁县南部、隆回县北部的花岗岩山体。东西向的古南岭构造山地初步奠基。晚古生代,境内以间歇升降为主,中泥盆世至中三迭世,除雪峰山脉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外,其余均为浅海,沉积浅海碎屑物及碳酸盐建造,为今日广泛发育于境内的岩溶地貌准备了物质基础。
中三迭世末的印支运动,使泥盆系至中三迭统地层受到褶皱和断裂作用。同时伴随强烈的岩浆侵入,形成天龙山等地的山体。印支运动后,境内海浸历史基本结束,大部分地区已成陆地,形成北东向的山地和盆地雏形,古南岭也出现北北东向、南北向的山地和山间盆谷地。
中侏罗世末,强烈的燕山运动席卷境内,主要表现为断块运动,形成一系列褶皱山、断块山和邵阳、武冈等山间湖盆地。这些盆地的外缘多是地貌反差强度大,地面坡度陡峻的褶皱山地,物理化学风化作用与以流水冲刷为主的侵蚀剥蚀作用强烈,四周的碎屑物质被地表水搬运到湖盆内沉积。白垩纪到早第三纪境内气候炎热干燥,蒸发旺盛,形成厚达1000余米的内陆河湖相红色建造,成为红岩丘岗及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构成境内现代地貌的骨架。同时,大山间盆地内部,包括一系列燕山运动形成的北北东向构造山间盆地,如城步、武冈县城盆地,夫夷水流域串珠状盆地,邵水流域盆地,都是燕山运动后期形成北东及北北东向的断裂构造演变的主要地形。燕山运动晚期,地壳以间歇性差异升降运动为主,盆地周围的山区经多次间歇性抬升剥蚀夷平,形成迄今所见的800米以上的四级剥夷面。
早第三纪末期的喜马拉雅运动,以上升为主,新生代形成的盆地完成了发育历史,隆起为陆,并遭受剥蚀。晚第三纪市境处于相对稳定和风化剥蚀状态,因受地壳间歇性上升的影响,形成300米和450~500米两级剥夷面。时值潮湿多雨,降水丰沛,各山间洼地产生溪谷水流侵蚀切割,溯源延伸,互相袭夺,到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河流逐渐串通成为有一定流向的水系,资江、邵水、石马江、夫夷水,赧水等基本形成。在地壳间歇性上升的影响下,资江水系两岸发育有不同阶数的阶地,全境整体地貌始成今日状态。
第二节 地貌特征
邵阳市为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雪峰山脉系云贵高原的东缘,东、中部为衡邵丘陵盆地的西域。市境北、西、南面高山环绕,中、东部丘陵起伏,平原镶嵌其中,呈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盆地地貌。
一、向东北敞口的筲箕形盆地
市境西面是巍峨的雪峰山脉,南起城步佛顶山,向北经武冈、绥宁、洞口县后出境。南段海拔在1500米以上,最高峰苏宝顶为1934.4米,沿北东方向延伸降低。北段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最高峰白马山为1781米。它构成市境西部的天然屏障,山高坡陡,山势雄伟,是资江与沅水的分水岭。
北面是雪峰山脉的一支向东伸展到新邵、邵东县北部的支脉——龙山山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其中海拔最高的岳屏峰为1513.6米。山体呈东西方向延伸,山岭断续相间地呈北东向雁形排列,为资江与涟水的分水岭。
南面为越城岭的北部,由几列北东或南北向的雁形排列的山岭组成,整体呈东西方向连绵,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高于1000米的山峰有56座,其中最高峰二宝顶2021米。群峰耸立,气势磅礴,为资江与西江、湘江水系的分水岭。
东南部、东北部有九龙岭、皇帝岭、大云山等中低山分布。东部、中部丘岗起伏,多为小型盆地和河谷平原。由西南向东北递降形成武(冈)—洞(口)山前盆地和隆(回)—邵(阳)低山丘陵盆地,海拔为250~500米,海拔最低点是邵东县崇山铺乡珍龙村测水岸边,仅125米,形成向东北敞开,和衡阳、双涟盆地相通的筲箕口。
二、岩溶地貌广布
邵阳市分布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面积为1029.95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2.99%。在湿热气候的影响下,风化、溶蚀、流水冲刷作用强烈,岩溶地貌发育,呈溶丘洼(谷)地与丘陵谷地组合形式。邵东溶丘谷地,丘间往往有溶蚀洼地隔开。武冈县龙潭溶盆、邵阳县马皇冲溶盆为湘中地区独特岩溶地貌景观。石芽、石笋、溶沟、溶槽、石柱、石林、落水洞、漏斗等遍布碳酸盐地区。邵东、洞口、新宁、隆回、武冈及市郊区发育有地下河。邵阳县黄荆岭1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育21条暗河,总流量每秒1122.5升。各种形态的瀑布、月湖、池、泉、溪发育较普遍。洞口县桐山乡发育瀑布80余处,最大的九龙瀑,飞流直下210多米。邵阳县河伯乡新坪村“济公岩”溶洞广约100平方米,高10~15米,红、黄、白三色钟乳石组成石墙和石屏,把洞隔成12个厅堂。邵阳县塘田寺镇赤山村响水洞分上下二洞,上洞有4处洞门,可容100人以上的洞穴10个。主洞高15米,宽12米.长25米,可容纳几千人。主洞左侧有4个支洞,洞洞相通,奇石嶙峋。新宁县回龙寺镇双狮村,平地拔起8座奇峰,每座奇峰下都是一个奇特的大溶洞,岩洞与岩洞之间距离在200米以内。其中“观音岩”宽50余米,高3~4米,长达10多公里。新邵县高桥乡白水洞纵深10公里,洞前有形似笔尖的“卓笔峰”。其旁的滴水洞,水自几十米高的山岩泻落,水柱恰似门帘封住洞口。新邵县严塘乡岩门村梦云洞,洞内有14个厅堂,石笋、石柱林立,姿态各异。
三、丹霞地貌壮观
市郊区、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武冈、绥宁、新宁县分布白垩纪和下第三纪紫红色、褚红色砂砾岩,总面积134.44万亩。岩石结构疏松,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形成独树一帜的红岩类丘陵地貌。海拔多在200~5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一般小于100米,以广谷浅丘为主,其边缘或中部,地层多由坚硬的砾岩、砂岩组成,水流沿断裂或垂直节理侵蚀,形成许多丹赤的崖壁。邵阳县志木山乡、新宁县崀山发育此类地貌。崀山乡丹霞地貌更为典型,方圆达100余平方公里,有八角寨、白面寨、骆驼峰、佛鼎山、玉泉山、紫霞洞等奇峰异石。与广西接壤的八角寨因山顶有8条尖削的山脊伸向八方而得名,主峰云台峰(又名云台山)海拔814米,三面是绝壁千仞,俯视群山,恢宏壮观的峡谷群一览无余。白面寨由七、八座高达几十米的山峰组成,寨上有3扇石门,每门仅容1人出入,三面是悬崖峭壁。骆驼峰由4座石山组成,远观形似骆驼,峰岭全长273米,高187.8米。蜡烛峰海拔864米,相对高度217.8米,为该地貌区的最高点。一线天高153.4米,最窄处为一尺余。仙人椒高180余米,形似一只硕大无比的辣椒。单孔拱形的天桥,拱长64米,桥面宽7.6米,高11米,桥体最厚处7米,最薄处2.5米,形似一轮半月凌空悬挂,中山大学地理系刘尚仁教授评价它是中国丹霞地貌第一天桥。佛鼎山三山鼎立,一条“白练”从30米高的峡缝中飞泻直下。峡谷环抱的逍遥池,面积达2亩余,池水明清如镜。紫霞洞方圆达100余亩,周围是悬崖峭壁,内有暴雨不盈、久旱不竭的莲花池。
第三节 地貌类型
市境地貌类型分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分布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66.32%、20.12%、5.20%、5.18%,其余为水域面积。这些地貌有重复出现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一、山地
主要分布于境内西、南、北三面边缘地区,由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经长期的风化剥蚀而成。地壳运动对雪峰山脉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海拔在300米及以上,相对高差大于200米,坡度大于25度,峰峦起伏,连绵成脉。按形态分为低山、中低山、中山;按物质组成均可分为变质岩、岩浆岩、石灰岩、砂页岩、砂砾岩五种类型。
低山海拔300~500米,相对高差200~300米,坡度一般达25~30度,个别在30度以上。主要分布在郊区、邵东、新邵、隆回、武冈、洞口、新宁县的中山、中低山向丘岗过渡的地带,分布面积占山地面积的16.90%。山脊脉络清楚,溪谷延伸较远,部分低山呈孤立状,风化壳大多厚达5~8米,是双季稻交错种植的地区。松、杉、竹林生长较好。
中低山海拔501~800米,相对高差250~500米,坡度一般大于30度。有明显的山脊线,山岭陡峻,流水线下切侵蚀强烈,形成峡谷或局部盆谷地。分布面积占山地面积的15.86%。除郊区外其它各县均有分布,其中绥宁、武冈、洞口、隆回、新邵县分布面积较多,分别为96.89万亩、37.85万亩、28.57万亩、26.00万亩、25.32万亩。邵东、邵阳县较少,分别为31400亩、87100亩。主要生长针叶、阔叶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
中山海拔大都在800米以上,相对高差大于500米,坡度在35度以上。山脊尖峭,坡陡谷深,气势雄伟,水系多呈树枝状,溪谷下切呈“V”形谷。除郊区、邵东县外,其它县都有分布。分布面积占山地面积的61.94%。城步、绥宁、新宁、洞口、隆回县分布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植物垂直分带明显,宜发展林、牧业。
中山山原海拔801至1700余米,是新构造运动大面积抬升而形成的剥夷面,远看似山,近看丘岗起伏,台面较平坦,其边缘陡峭,河流切割幽深。分布于武冈、隆回、城步,分布面积占山地面积的5.30%。牧草资源丰富,城步八十里大南山,已成为湖南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二、丘陵
相对高度60~200米,坡度多在25度以下,丘峰一般孤立零乱,丘顶浑圆。主要分布于各县区的岗地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按物质组成分为红岩丘陵、灰岩丘陵、砂页岩丘陵、砂砾岩丘陵、花岗岩丘陵、变质岩丘陵;按相对高度和坡度的大小,分为低丘陵与高丘陵。
低丘陵相对高度为60~150米,坡度15~20度,丘顶浑圆,丘谷交错。丘间洼地发育并已成为农田,丘顶及坡面种植经济林、毛竹、马尾松等。分布面积占丘陵面积的36.16%。市郊区、城步分布面积较少,分别为69300亩、70500亩。邵阳、邵东、隆回县分布面积较多,分别为92.99万亩、72.90万亩、71.32万亩。
高丘陵相对高差为150~200米,地面坡度21~25度,局部大于30度,丘体呈短条状,丘脊与谷地相间排列,谷地较宽阔。分布面积占丘陵面积的63.84%。新宁、绥宁、隆回、邵阳县分布面积较多,分别为54.68万亩、37.05万亩、37.01万亩、36.87万亩。郊区、城步较少,分别只有24500亩、17400亩。
三、岗地
又称台地地貌,相对高度小于60米,坡度小于15度,地面起伏比丘陵和缓,顶平或浑圆,呈馒头状散布,或呈垄状相间排列。岗地一般已垦到顶部,未开垦的生长草丛疏林,少量仍基岩裸露。现代地貌作用多以片蚀为主,属侵蚀地貌。发育在各县区的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隆回、邵东、洞口县较多,分别为79.50万亩、69.41万亩、69.10万亩。城步最少,仅41400亩。按物质组成分为石灰岩岗地,红岩岗地、砂页岩岗地、红土岗地、花岗岩岗地、变质岩岗地;按地面形态分为低岗地与高岗地。
低岗地相对高度10~30米,坡度5~10度。地面切割较浅,呈缓坡起伏,与平原接触界线明显,局部地段具有陡坎,内向高岗地过渡,有的单个出现,有的数个成群。现代地貌作用以流水的片状冲刷和沟蚀作用为主,辅以风化作用,风化壳较厚,垦植率高。分布面积占岗地面积的50.02%。隆回、邵东、洞口县分布面积较多,分别为40.40万亩、38.57万亩、34.27万亩,绥宁、城步较少,分别为24100亩、16200亩。
高岗地相对高度31~60米,坡度11~15度,地势呈缓丘状起伏,岗体呈馒头状散布或垄岗、垄沟相间排列,部分岗丘间分布有宽而浅的溶蚀洼地。一般已辟为耕地。分布面积占岗地面积的49.98%。隆回、洞口、邵东县分布较多,分别为39.10万亩、34.83万亩、30.84万亩。城步最少,为25200亩。
四、平原
地面开阔平坦,相对高度小于10米,地面坡度小于5度,由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主要分布于资江干流及其支流两岸。光、热、水条件好,是居民聚集和农业生产发达地区。按照成因分为冲积平原和溶蚀平原。
冲积平原 发育在资江干流两岸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及巫水、赧水、夫夷水、蓼水、平溪、辰水、邵水、石马江等河谷地带。资江两岸的冲积物厚度为13~15米,上部为褐色粉砂土,下部大多为砂砾岩风化层。地势平坦,坡度小于3度,海拔高度各异,邵阳市城区为115~213米,高出河水面5~10米,主要分布在市郊、新邵等地,大多为条带状或串珠状平原。其他水系的冲积平原,相对坡度在5度以下,冲积物厚度一般3~5米,土壤性状多与当地河谷两岸及其河源的母岩有关。各县区均有分布,面积为280.29万亩。邵阳、洞口、武冈、新邵县分布面积较大,分别为56.21万亩、45.55万亩、38.95万亩、38.02万亩。郊区最少,为60300亩。
溶蚀平原包括溶蚀盆地。零星分布于石灰岩地区,由岩溶作用发育而成,坡度小于5度。除隆回、洞口、绥宁、城步外,其他县区均有分布。面积为12.49万亩。分布20000亩以上的有邵阳、武冈、邵东、新宁县。
第三章 气候
第一节 气候特征
邵阳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由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位置、地形地势以及下垫面状况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全市气候特征为:
气候温暖 四季分明 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6.1~17.1℃,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在4.5℃以上,最热月(7月)在28.6℃以下。若以候平均气温低于0℃为严寒期,大于30℃为酷热期,则邵阳多数年份无严寒期,只少数年份有一、二候在0℃以下。酷热期也短,市区年平均才二候,绥宁、城步等县则没有。邵阳市冬季常处于变性极地大陆冷气团控制下,气温较低,夏季则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气候炎热,春秋两季是冷暖两种气团相互交替的过渡季节。这种变化,形成邵阳市冬冷雨水少、夏热降水多、春暖多阴雨、秋凉易干旱、四季分明的气候特色。
光照充足 生长期长 邵阳市各地全年日照时数,较湘北湖区少,比湘西山地多,市境东部地区在全省属中上水平。在季节分配上是冬少夏多,春季又比秋季少。市区冬季(12~2月)日照时数只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14.6%,而夏季(6~8月)却占40.5%,春、秋两季所占比例分别为18.6%和26.3%。各地的生长期,除高山地区外,在238~248天之间,绥宁最长,城步最短。多年平均无霜期,邵东最短,为272天,而绥宁长达304天。
春温多变寒流频繁入春后,暖空气势力逐渐增强,气温回升较快,但北方冷空气仍频频南下,冷暖气团常在江南互为进退,致使天气多变,乍暖还寒。冷空气入侵前,常是风和日丽,气温迅速回升。入侵后,或大风大雨,或阴雨连绵,有时是雨雹齐下,气温骤降。这种现象初春尤为突出,1982年3月23~25日,各县日平均气温从21.0℃左右降到3.0℃以下,日最低气温降至2.0℃以下,低温阴雨天气维持6天。据市区1951~1990年的气象记录统计,3、4月通常各有三次冷空气侵入,势力一般较强,日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比其它季节大,达7~10℃,强寒潮时达15℃以上。5月约有二次侵入,势力减弱。
雨季明显 夏秋多旱 4~6月,是冬季风转变为夏季风的时期,副热带高压势力逐渐加强,西伸北进,在其北部边缘的系统性雨带也随之北移影响江南,全市进入雨季。在此期间,常有大雨、暴雨发生。4~6月各县降水量之和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2~44%,有的年份超过年降水量的50%。进入7月之后,副热带高压势力进一步加强,主体位置继续北挺,雨带也随之向北推进,全市进入少雨时期。7~9月降水量之和虽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2~25%,但此时降水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同时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气温高,南风大,水分蒸发快,易形成干旱。
气候垂直差异大 东西气候不同 邵阳市地貌类型多样,地势高差悬殊,最大高差达1896米,立体气候十分明显。海拔265.6米的隆回县城,年平均气温16.9℃,年降水量1299.6毫米,年日照时数1485.9小时;而地处隆回北部海拔1367.5米的小沙江,年平均气温11.0℃,年降水量1678.3毫米,年日照时数1084.4小时。市境东部的丘岗平原地区与西部山区的气候差异明显。光、热资源东部多于西部,年日照时数邵东比城步多268小时,≥10.0℃积温多230.5℃;东部冬冷夏热比西部明显,邵东与绥宁比,7月平均气温高1.5℃,而1月的平均气温却低1.1℃,极端最低气温低5.3℃;日暖夜凉西部比东部显著,气温年平均日较差绥宁比邵东高1.9℃,7~9月的平均日较差高2.5℃;邵东雨季(4~6月)与旱季(7~9月)的雨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百分比之差为21%,而绥宁只有17%;气象灾害西部一般比东部少而轻。
第二节 气候变化
1937~1990年,从年平均气温的振动规律看,境内大体经历了三次冷暖时期的交替:1937~1947年为暖期,1948~1957年为冷期;1958~1966年为暖期,1967~1976年为冷期;1977~1983年为暖期,1984年以后又处于冷期。从总的趋势看,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中期的暖期和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中期的冷期,比后面的暖期和冷期要明显一些。
冬季温度的变化,也经历了三个暖期与三个冷期:1939~1951年为暖期,1952~1959年为冷期;1960~1968年为暖期,1969~1974年为冷期;1975~1979年为暖期,1980年至今又进入冷期。冬季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年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夏季温度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1937~1955年温度偏低,1956~1967年温度偏高;1968~1977年温度偏低,1978~1985年又转入温度偏高期。1986年开始进入另一个温度偏低的时期。
冷暖期的划分是相对的,冷期内不一定年年偏冷,暖期中也有个别偏冷的年份。
1935~1990年,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为:雨量偏少年往往连续出现。1942~1947年、1955~1960年、1963~1969年、1976~1979年和1983~1987年是干旱的多发期;大约每隔五至八年出现一个多雨年。1935、1941、1948、1953、1961、1962、1970、1975、1982、1990年的降水量,均比前一年或后一年明显偏多。多雨年之后,都有一个降水明显偏少年出现,多雨年与少雨年之间的差值,一般超过400毫米,有的超过700毫米。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体可分为:1938~1947年为偏少期,1948~1954年为偏多期;1955~1969年为相对少雨期,1970~1982年为相对多雨期。1983年以来又进入相对少雨期。
第三节 主要气象要素
一、日照
日照时数 邵阳市各地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347.3~1615.3小时。地域分布趋势是东多西少,邵东最多,邵阳县次之,城步和绥宁最少。季节分布是夏、秋最多,冬、春较少。7、8月是一年中日照最多的月份,月日照时数各地都在189小时以上,最多的在300小时以上。邵阳县1966年8月达308.7小时,1971年7月达345.9小时。2月是一年中日照最少的月份,各地在48.0~58.7小时之间,最少的只10多小时。隆回县1959年2月仅2.1小时。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很大,最多年与最少年之差,各地一般都在600小时以上。邵东县日照时数,最多的1963年为2110.0小时,最少的1982年为1206.8小时。
日照百分率(日照百分率:实际日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邵阳市各地年日照百分率在30~37%之间。其地域分布与日照时数分布一致,邵东县最大,城步、绥宁县最少。一年中以7、8月最大,除绥宁、城步为47~49%外,其它各地在52%以上。2月最小,各地都小于20%。
二、温度
(一)气温
气温分布与季节变化 邵阳市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1~17.1℃之间。基本上呈东高西低及中高,南、北低的分布型,东部与西部年温相差1.0℃。由于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影响,气温在一年中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冷暖时段分明。从3月开始气温明显回升,各地月平均气温均在10.5℃以上,新宁、绥宁升温较快,达11.4℃。4月各地气温上升较快,温差缩小,月平均气温均在16.5℃左右,惟新宁达17.1℃。5月除城步为20.6℃外,其他各地均在21.0℃以上。从6月起,夏季风开始盛行,气温较高,武冈、洞口、城步和绥宁月平均气温为24.1~24.8℃,其他县和市区均在25.0℃以上。7月,是夏季风最盛时期,也是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地域分布呈东高西低态势,东西之差为1.8℃。邵东、新邵、隆回、新宁、邵阳县和市区为28.0~28.5℃,洞口、武冈在27.5℃左右,绥宁、城步较低,为26.7°C。8月气温略有下降,各地月平均气温比7月低0.6~1.1℃。从9月起,冷空气开始影响境内,气温渐渐下降,月平均气温除城步为22.3℃外,其他各地都在23.0℃以上。10月气温开始明显下降,各地月平均气温在18℃左右,比9月下降5~6℃。11月,各地平均气温都低于13℃,城步最低,只有11.8℃。冬季从12月开始,受极地冷高压稳定控制,气温较低,各地月平均气温在6.9~7.7℃之间。12月至1月,气温继续下降,月降温幅度在2.2℃左右。2月开始升温,各地月平均气温在5.9~7.0C之间。
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 洞口、新宁和城步的最高气温在38.5~39.0℃之间,其他各地都在39.0℃以上,绥宁县达40.5℃,为全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各地历年年最高气温出现的月份很不一致,6~9月均可出现,城步在1986年5月也出现过。但出现在7月的占多数,8月次之。最低气温,各地差异较大,西部的洞口、新宁、武冈、城步和绥宁县在—6.8~—8.8℃之间,东部的邵东、新邵、隆回、邵阳县及市区都低于—10C。邵东出现过—12.1℃的低温,为全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各地历年年最低气温出现在元月的机率最高,12月次之,再次是2月。绥宁县于1986年3月也曾出现过。
气温的日变化与日较差(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气温的日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通常情况下,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多出现在清晨日出前,最高气温多出现在14~15时。各地气温日较差在一年中,下半年大于上半年。就季节而言,以盛夏7、8月最大,9、10月次之,冬末的2月最小。日较差的地域分布,全年平均值各地在7.3~9.2℃之间,山区大于平原丘陵,邵东最小,绥宁最大。绥宁4~10月,每月都在9.4C以上,其中7、8、9月在10.3℃以上,年平均值达9.2C。
气温的年际变化与年较差(年较差:一年内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值。) 邵阳市各地气温年际间变化很大,高低相差悬殊。市区3月下旬的平均气温,最高年达18.4C(1959年),最低年为7.4℃(1955年);1月平均气温,暖冬年达7.7C(1965年),冷冬年为1.2C(1977年);7月平均气温最高年达30.2℃(1971年),最低年为26.6℃(1974年);年平均气温最高为18.1℃(1963年),最低年只16.2℃(1984年)。境内各地气温年较差在21.0~23.6℃之间,呈东北向西南依次递减的趋势,以邵东最大,绥宁最小。
界限温度 邵阳市各地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天数,平均每年在2~6天之间。1961、1964、1972、1974、1986、1990年度出现暖冬天气,日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平均初日,大部分地方出现在2月下旬,邵东和城步在3月初,平均终日出现在12月中旬,初终间日数平均在285~301天之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各地均在3月下旬出现,平均终日出现在11月中旬末至下旬初,初终间日数平均在240天左右,绥宁达248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的平均初日,各地在4月中旬末到下旬初出现,平均终日除城步出现在10月中旬末外,其它各地均出现在10月下旬中期,初终间日数平均为180~189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平均初日,除武冈出现在5月下旬初,城步在5月下旬中期外,其它均在5月中旬末。平均终日除城步出现在9月下旬初外,其它都在9月下旬后期。初终间日数城步为121天,其它在130~133天之间。
初终霜日与无霜期 邵阳市各地年平均霜日数在9.8~20.1天之间,武冈最多,绥宁最少。各年度出现霜的天数差异很大,市区最多的年度达37天(1962~1963年度),最少的为8天(1965~1966年度)。平均初霜日邵东、新邵、武冈和城步在11月下旬,其它各地在12月上旬。初霜出现最早的年份在10月24日(邵东,1981年),最晚的年份迟至次年的1月6日(绥宁、洞口、新宁和城步,1969年)。平均终霜日绥宁在2月上旬,洞口、新宁和邵阳县在2月中旬,其它各地在2月下旬。终霜出现最早的年份在1月1日(新宁,1966年),最晚迟到4月5日(邵东,1969年)。各地无霜期较长,年平均为272~304天,绥宁最长,邵东最短。无霜期的长短,各年差异很大,新宁最长的年份有364天(1966年),武冈最短的年份为224天(1986年)。
(二)地温
邵阳市各地年平均地面温度,新邵最高,为20.0℃,洞口最低,为18.6℃,城步次之,为18.8℃,其它在19.1~19.7℃之间。
地温的变化,一般与气温相似,一年中以1月最低,7月最高,1月到7月逐月上升。1月各地平均地面温度为5.6~6.9℃,4月上升到17.6~18.7℃。7月是全年地面温度最高的月份,除洞口、绥宁和城步为31.4~31.9℃外,其它为32.6~34.4℃。7月以后,地面温度逐渐降低,到10月份各地降至19.9~21.4℃。
各地地面最高温度在70℃左右,出现在7、8月,只有新宁出现在6月,武冈县1976年8月9日达72.8℃。地面最低温度,除绥宁、城步分别为—9.1C和—9.3℃外,其它均在—12.0℃以下,隆回1977年1月30日为—17.8℃。
地中各层温度的年平均值,各地5~20厘米上层中都在17.7~19.1℃之间。不同深度的地温在一年中的变化,因季节不同而异,邵阳县4~9月,地面受热多,增温快,但在5、10、15、20厘米各深度的土层中,增温比地面缓和,因此各层土壤温度均比地面温度要低。土层愈深,温度愈低,这种现象以7月份最为突出,20厘米土层温度要比地面温度低5.1℃。而从10月到次年3月,地面温度降低很快,因此,地温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增,这种现象以12月最为明显,20厘米深处土层的温度要比地面温度高2.6℃。
三、降水
年降水量的地域分布 境内平原丘陵区的年降水量平均在1218.5~1473.5毫米之间。在地域分布上,总的趋势是东少西多,西部雪峰山区和越城岭一带,年降水量达1700~1800毫米,是全市的多雨区;邵东和邵阳县的东南部及新宁的回龙寺到邵阳县的黄亭市一带,是全市的两个少雨区,年降水量也在1200毫米以上。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量,无论月值或年值,年与年之间的变化幅度都很大:市区年降水量多的1948年达2009.5毫米,最少的1960年为922.5毫米;月降水量变化幅度更大,最多的1954年6月达496.9毫米,最少的1960年6月仅52.3毫米。9月份,降水量最多的1988年达291.9毫米,最少的1966年为0.0毫米(微量降水)。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邵阳市各地降水量,春、夏多,秋、冬少,雨、旱季分明,反映了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春夏两季(3~8月)雨量,约占全年总雨量的67~70%,秋冬两季(9~2月)约占30~33%。春季(3~5月)占36~38%,夏季占31~33%,秋季占17~19%,冬季仅占12~14%。一年中,各地均以5月降水量最多,除邵东、城步和邵阳三县为193~198毫米外,其它各地都在200毫米以上,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5~16%。12月最少,在37~46毫米之间,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左右。
降水日数与降水强度 邵阳市各地年降水日数,洞口最多,为180天,邵东最少,为158天,新邵、邵阳县和市区为160~162天,其它地方为171~179天。地域分布总的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递增,降水日数最多的年份,新宁达216天(1970年),洞口次之,为210天(1970年);最少的年份,邵东1963年仅128天。一年中,3~5月降水日数最多,约占全年总降水日数的31~33%。其中4月最多,有18~19天,3月和5月各有17~18天。最少的是9月,各地在8~12天之间,7月次之,为10~13天。各地不同时段内降水强度的极值很大,近50年来,最大年降水量达2009.5毫米(市区,1948年),月最大降水量为496.9毫米(市区,1954年6月),日最大降水量为214.6毫米(市区,1954年6月18日),1小时最大降水量为111.6毫米(洞口,1986年5月26日3时52分至4时52分),10分钟最大降水量为31.6毫米(新邵,1983年6月27日14时28分至38分)。
年降水量保证率 邵阳市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的保证率,各地都在90%以上,隆回、洞口、武冈和绥宁为100%;大于1200毫米的保证率,洞口为94%,武冈为84%,其它各地在53~79%之间;大于1400毫米的保证率,洞口和武冈在50%以上,其它各地在15~34%之间;大于1600毫米的保证率,除洞口为30%和城步没有出现过此级别的降水量外,其它各地在3~14%之间;大于1800毫米的保证率,邵东、武冈、新宁、洞口和市区各出现过一年。各级别年降水量出现频率,各地多数年份在1200~1600毫米之间,占53%,武冈最大,为77%。
降雪和积雪 邵阳市各地降雪日数,平均每年9~11天。各年降雪日数不一,武冈1984年冬降雪24天,创全市年降雪日数的最多值;城步1986年冬没有降雪,为全市年降雪日数的最少值。降雪的平均初日,除邵东出现在12月下旬外,其它各地均出现在12月中旬。平均终雪日期,新邵、隆回、新宁、城步和市区出现在2月下旬,其它地方出现在3月初。除高山外,全市最早见雪日是11月8日(城步,1981年),最晚断雪日是4月10日(新邵,1968年)。各地积雪日数,平均每年3~6天。暖冬年份,没有积雪现象。最大积雪深度,除绥宁为11厘米外,其它多在15~18厘米之间,邵东1984年1月21日积雪深度达22厘米,为全市有积雪深度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四、风
风向 邵阳市最多风向除市区和邵东为偏东风外,其它多为北、东北风。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一般夏季盛行偏南风,春、秋、冬三季盛行北风和东北风。因地形的影响,各地风向有一定的差异。市区6、7月盛行东南风,5月和9~11月盛行东北风,其它月盛行东风。邵东7月盛行南风,其它各月盛行东东北风。洞口7、8月盛行西风,6月和9月盛行东北风和西风,其它各月盛行东或东北风。武冈7、8月盛行西南风,其它各月盛行北、北东北风。绥宁风向变化较大,10月至翌年2月盛行东北风,3~6月和9月盛行东风,7月盛行西南风,8月盛行北风。
风速 各地年平均风速,邵东、新宁、城步和邵阳县在1.9~2.3米/秒之间,其它都在1.6米/秒以下,绥宁最小,为1.2米/秒。平均风速在一年中的变化幅度很小,除新宁和城步分别为1.6、0.8米/秒外,其它都在0.6米/秒以下。其季节变化,各地很不一致,邵东夏季最小,冬、春、秋季较大,最大出现在3月;城步和绥宁是夏半年小,冬半年大;其它各地则以7月最大。新宁月平均风速达3.3米/秒,最大的年份达4.1米/秒。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隆回为15.3米/秒,其它均在18米/秒以上。邵阳县1985年4月9日晚,出现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24.7米/秒(相当风力十级),瞬间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相当风力十二级),创全市风速的最大记录。
五、湿度与蒸发
湿度 邵阳市各地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的分布差异不大,年平均在78~82%之间。绥宁山区较大,市区和新邵较小。其季度变化,以春季(3~5月)最大,冬季(12~2月)次之,夏、秋两季(6~11月)最小。隆回县春季为84%,冬季为81%、夏、秋两季都为78%。各地相对湿度的极端最小值,都出现在冬季。新邵、邵东和邵阳县在10~13%之间,其它在10%以下。武冈和新宁为5%,分别出现在1973年12月30日和1974年1月2日。
蒸发 邵阳市各地年平均蒸发量(蒸发量:系用口径20厘米的蒸发皿测定。)在1200~1430毫米之间。以新宁和城步较大,在1400毫米以上,洞口、武冈和绥宁较小,在1250毫米以下。5~9月是一年中蒸发量最大的时段,占全年蒸发总量的61~65%。月蒸发量各地均在110毫米以上,其中7月在200毫米以上。4月和10月在85~120毫米之间,其它月在85毫米以下。1、2月最小,不到50毫米。
六、云雾
云 邵阳市各地年平均总云量(总云量:中国“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将天空划分为10份,目测天空被所有的云遮蔽的总成数,即总云量。),山地多于平丘。绥宁最多,为8.0成,其它在7.5~7.8成之间。云量在一年之内的变化,以春季最多,初秋最少。2~6月,各地平均总云量都在8.1成以上,其它月份大多在7.9成以下。9月最少,洞口、绥宁、城步、隆回、新宁和邵阳县在7.0~7.3成之间,其它在7成以下。各地常年出现的云状大体一致,碎雨云以冬春季节最多,主要出现在阴雨天。积云主要出现在4~10月,又以7、8月为最多。积雨云以3~9月为多,其中3~6月多为系统性积雨云,7~9月为地方性积雨云。层积云一年内分布比较均匀,但春季以锋面云系为主,夏秋季一般以积云性层积云为多,冬季则以系统性云层为主。高积云是一年中最常见的云,其中5~9月为多。高层云主要出现在1~5月和10~12月。卷云主要出现在5~8月,其中7、8月最常见。雨层云和层云在一年中出现的次数不多。
雾各地一年内雾的总日数,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差异较大。绥宁最多,平均每年有70天,新宁和邵阳县次之,为30~34天,洞口最少,只有10天,其它在17~29天之间。在季节分配上,城步以秋冬季节最多,夏季最少。绥宁则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其它各地均以冬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少。
第四节 气象灾害
一、干旱
邵阳市东部各县属“干旱走廊”之称的衡邵盆地的一部分。据1949~1990年自然灾害资料统计,平均每年旱灾面积110.6万亩,成灾面积54.8万亩,减产粮食73912吨。境内干旱具有以下特点:
干旱频繁 据市区1951~1990年资料统计,干旱的发生机率高达92.5%。6~10月干旱天数大于75天的有12年,平均3年出现1次。干旱天数46~75天的有18年,平均2年多出现1次。干旱21~45天的有7年,平均约6年出现1次。
四季有旱 邵阳市干旱可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冬旱以及夏秋、秋冬、冬春连旱等。市区夏旱发生频率为60.0%,秋旱达80.0%,春旱发生机率为20.0%,夏秋连旱出现机率10.0%,秋冬及冬春连旱出现次数更少。夏秋干旱时段,除西部山区外,其它地方一般自6月下旬或7月上旬雨季结束后,旱期开始。夏旱平均始于7月上旬后期,8月上旬中期结束,平均持续约1个月,最长的年份达50天以上。秋旱大多始于8月下旬或9月上旬,结束于10月中、下旬,平均持续近50天。若立秋前后降水过程不明显时,则夏旱一直延续到秋季,形成夏秋连旱,旱期持续约70天,结束日期比单纯秋旱早。
东部旱情重于西部 从1960~1990年各地出现的干旱情况看,绥宁、城步的无旱年出现机率为12.9%,干旱21~45天的年份出现机率城步为35.4%,绥宁为54.8%,干旱大于75天的年份,出现机率两县都是7.5%。而同时期内,邵东、新邵、邵阳等县则没有无旱年,干旱大于75天的年份出现机率达22.5%,为西部山区的3倍。
具有插花性特点 夏季降水受地形影响明显,因而干旱具有局部性和插花性特点。1960年7~9月,境内大部分地方雨水明显偏少,市区不到100毫米,普遍有40天左右的夏旱和持续50天以上的秋旱,而武冈县同期的雨量多达339毫米,没有夏旱,秋旱的最长天数为32天。气候条件较好的1958年,绝大部分地方无旱,而新宁却有24天的夏旱。各类干旱分时段出现多,连旱出现少。1959年市区出现的秋旱,8月15日到9月14日为1段,9月18日到10月27日又有1段。1985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的春旱严重,7月6日到8月9日的夏旱明显,9月到10月的秋旱超过50天,三季有旱,但并不连续。
境内1846~1990年旱灾史料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邵阳旱。
清咸丰二年(1852),邵阳旱。武冈大旱,所属高沙(今洞口县境)旱灾严重,自五月至七月连续不雨,田土龟裂,禾苗枯萎,饮水亦极为缺乏,因取水困难病渴者甚多。
清同治四年(1865),绥宁四月旱。城步旱。
清同治五年,邵阳春旱。绥宁五、六月旱。
清同治七年,绥宁七月旱。
清光绪十二年(1886)夏,新宁大旱,谷价腾踊,途有饿殍,西北乡尤甚。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邵阳大旱,收成欠薄。
清光绪二十六年,武冈从四月中旬起连干100多天,田塘开坼,禾苗枯萎,荆竹等地颗粒无收,贫民吃草根树皮,饿死86人,逃荒的有117户。
民国10年(1921),宝庆、武冈,先是入春以来长期不雨,大部分地区稻谷不能下种,至夏秋以后,旱尤酷烈。各地禾苗大部枯死,武冈双江等处80%以上的田亩颗粒无收。武冈、宝庆等处死亡尤众,丁口大为减少。
民国14年,宝庆大旱,颗粒无收,米每石价银20元。武冈大旱大饥,水浸坪一带旱期80多天,从5月上旬到7月下旬没有下大雨,粮价陡涨,仅清井塘范围内就饿死73人,流亡在外地的数以万计。新宁、城步均久旱不雨。
民国23年,邵阳自夏迄秋久晴不雨,赤地数百里,溪坝断流,禾苗枯萎,受灾田96万亩。灾民迫于饥馑,自杀者约400余人。武冈所有塘池涸竭,可耕之田不过3/10。
民国34年春夏之际,邵阳大部分地区不雨52天,潭宝公路沿线田亩尽皆龟裂,民间一直以树皮泥土充饥,以致胀毙及自尽而死者不可胜计。
1955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和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境内分别出现夏、秋干旱,受灾面积55万亩。以隆回、武冈、洞口等县为重,隆回县因干旱减产稻谷1000万余公斤。
1956年,境内普遍发生明显的夏旱,继而又有严重秋旱。洞口县高沙、黄桥等地出现夏秋连旱达130余天,武冈县6~10月降水量只有290.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3%。境内受旱面积233万亩,成灾面积175.7万亩,减产粮食1.351亿公斤。
1957年6月下旬开始,境内发生40~50天的夏旱,8月下旬开始,各地又相继出现持续60余天的秋旱,境内受旱面积181.9万亩,成灾面积112.2万亩,减产粮食1.088亿公斤。
1959年7月初起,境内普遍有1个月的夏旱,从8月中旬开始,又有70余天的秋旱,受旱面积达139.3万亩。隆回县有一半以上的晚稻、秋杂作物受灾。
1960年,年降水量除新宁、武冈、城步3县正常外,其它各地比常年偏少二至三成。年内有9~10个月的月雨量均少于常年。境内受旱面积达212.8万亩,成灾面积147.4万亩,减产粮食1.621亿公斤。
1963年,从上年冬季开始境内少雨,一直延续到是年秋季。雨季内的降水总量普遍只有300~350毫米左右,尔后又是夏旱加秋旱,有的地方还夏秋连旱。境内受旱面积239.4万亩,成灾面积151.6万亩,减产粮食2.199亿公斤。
1964年,境内各地夏旱约30天,秋旱多在40天以上,长的达60天,使水稻减产,红薯等秋杂作物受旱。邵阳县1/3的晚稻受灾,干死红薯26000亩。
1971年6月下旬,境内雨季结束后,除绥宁外,其它各地先是1个多月的夏旱,后又发生60~70天的秋旱,使93.9万亩作物受灾,减产粮食7950万公斤。武冈县34条溪河有22条断流。该年秋旱之后又有冬干,11月至次年1月雨水连续偏少,这期间的雨量只有历年同期的42.8%,有的地方甚至秋旱冬干相连,秋冬作物受灾,新宁县67.8%的油菜受旱。
1972年6月30日,境内雨季结束后出现70余天的夏秋连旱,基本上是塘干库尽,有些溪河断流。境内受旱面积174.3万亩,成灾面积68.2万亩,减产粮食1.340亿公斤。
1974年立春之后,境内雨水特少,3月份的雨量普遍不足35毫米,大部分地方无水翻田,延误了季节。雨季结束后,北部各地出现夏旱,而且与秋旱、冬干相连,旱期长达130余天;南部各地则秋冬连旱,干旱持续100天以上。境内成灾面积52万亩,减产粮食1.137亿公斤。
1985年,从3月中旬至11月中旬,境内各地雨水持续偏少,春、夏、秋三季皆旱。4月中旬至5月下旬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六至九成。因缺水境内有19.7万亩早稻和13.5万亩中稻插不下。由于高温干旱,柑桔落果率一般为95%,严重的达98%。境内受旱面积达340.3万亩,成灾面积285.7万亩,减产粮食2.433亿公斤。
二、水灾
市境内水灾主要由暴雨、大暴雨(大暴雨:24小时雨量达到或超过50毫米的降水称暴雨;达到或超过100毫米的降水称大暴雨。)或连续性大到暴雨所引起。1949~1990年,年平均受灾面积达18.00万亩,成灾面积81100亩,减产粮食1.113亿吨。
各地年平均暴雨日数为2~4天,邵东和洞口最多,城步最少。多的年份达9天(洞口,1969年;新邵,1970年)。但各地都有个别年未出现暴雨。大暴雨平均3~10年一遇,最多年可达2次(新宁,1968年;洞口,1980、1987年;市区,1988年)。暴雨多出现在4~8月,其中5、6月最多。1月和12月无暴雨。大暴雨主要出现在6月,5月也有出现,4月和7~10月偶有发生。
24小时最大降水量以市区最大,达214.6毫米,洞口次之,为207.8毫米,城步最小,不到120毫米。一次暴雨在同一地点一般维持1天,连续2天出现暴雨的次数很少。各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多是新邵县,出现5次。邵阳县出现1次。市区1982年6月15日~17日连续出现暴雨。连续性暴雨主要出现在6月,5月次之,7~10月偶有发生。市境各地一次连续最大降水量均在200毫米以上,市区、邵东、隆回、洞口、城步、绥宁等地达300毫米以上。其中城步1962年6月16日到7月3日的降水量达385.8毫米,为境内最大的一次。
境内1841~1990年水灾史料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邵阳三、四月淫雨连旬,大水。
清道光二十四年,邵阳鸡公潭水暴涨,坏田地和房屋无数。
清道光二十八年,邵阳七月苦雨兼旬,邵水暴涨,是岁歉。
清咸丰八年(1858),邵阳四月龙山大水,山田没;六月槎江水涨数丈余,自仙槎桥以下村落圮毁无数。
清咸丰十一年,邵阳四月大水淹没房屋。武冈大水。
清同治元年(1862)夏,武冈大水,灾民大饥,斗米钱500文,贫人饿死甚多。
清同治二年四月十六日,今隆回山水暴涨,坏田舍无数。武冈大水,沿溪两岸多崩。
清同治五年六月,城步大水。
清同治七年秋,武冈淫雨伤稼。
清同治八年六月,槎江水涨二丈余,沿江村落圮毁无数;资江水坏沿河堤田,桥梁十倾八九。春夏淫雨,武冈大水,大饥,斗米钱600文。
清同治十年四月,武冈大水,近岸田崩100余亩。
清同治十一年,邵阳淫雨,大水。武冈夏雨两月不止,洞口山门水发,石下江沿岸冲塌房屋、桥亭、铺店数以百计。损失田300余亩,淹毙居民10余人。
清光绪二年(1876)五月,邵阳中乡三都牙塘冲水患,蒸水涨数丈,山田多没。
清光绪三年四月,新宁淫雨连绵,水头屯漂没田庐甚多,溺死老幼数十口,附近诸岭崩裂10余处。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武冈大水。六月十七、十八两日大雨不停,十九日天还未亮资江上游大水陡至,城步辖地无底塘有山崩裂,洪水暴发,达武冈县城忽然间较平常水位高出2丈余,城外店铺及其它建筑尽在水中,城墙崩塌数处,城外南石桥被毁,无以为生的有男女30000余口,为百年以来未有的大水灾。
清光绪二十五年,武冈又发水灾,河岸田地、屋舍、牲畜漂没无数,淹死1000余人。
民国元年(1912)9月13日,宝庆大雨倾盆,溪水陡涨,濒河一带稻田全部淹没,漂去民屋甚多。
民国13年,宝庆城东门青龙桥被冲毁,城内街巷可行舟。境内灾民约20万人,时人称“亘古未闻”。
民国15年,资江、邵水同时暴涨,宣泄不及,致成宝庆大患,较之民国13年、14年殆有过之。
民国18年,新宁水灾区自东至西有62.5公里,自南至北有105公里,死亡662人,逃徙3662人,损失房屋、牲畜、器具约值50000余银元。西北乡一带受灾尤重,收成仅在三成上下,贫民多以蕨薇果腹。
民国36年6月25日,武冈山洪暴发,资江上溢,有货船3艘被冲翻,溺毙3人,次日水势续涨三四尺,平地田亩全部被淹,县城倒塌铺屋32栋,淹毙居民10余人。城步以安凤、碧溪、青润、清平4乡受灾最重,巫清等乡次之,西岩下游发现死尸4具。沿河田亩被淹没,青苗荡然无存,蒋家坊等处倒塌民房100余栋,灾民流离失所。
民国38年(1949)6月1日~7日,邵阳连降大雨、暴雨,邵水急剧上涨,邵阳县卫东乡复因蒸水流贯,支港汊河一齐泛滥,衡宝公路上的佘田桥铺店200余栋悉被洪水冲去,死亡1000余人。6月8日,资水、邵水汇流处水位随之陡增,城区市民一日数迁,大小船只相率从县城外直入城内。境内冲毁房屋11561栋,受灾46.951万亩,淹毙5136人、耕牛6519头,冲没稻谷13.145万石、煤56200石。
1954年6月18日,境内暴雨,洞口、邵阳县和市区等地大暴雨,市区日雨量达214.6毫米,该月降水总量为496.9毫米,洪水淹至盟华园酒家一带。境内受灾面积78.8万亩,成灾面积38.4万亩,减产粮食5785.3万公斤。武冈、洞口、隆回3县死50人,伤20人,损失牲畜348头。
1955年5月28日,境内大部分地方出现暴雨至大暴雨,洞口日降雨量达173.7毫米,黄桥超过警戒水位1.43米,该县淹死5人,伤124人,有40.1%的人家受灾。5月30日和6月19日,巫水二次涨大水,绥宁水淹农田11000亩,淹死10余人。6月18日武冈大暴雨,日雨量为142.4毫米,据山岚老人反映,该年大水仅次于1898年。7月20~27日,洞口大雨倾盆,洞口、桥头、竹市、山门、石江等区受灾最重,死4人,伤6人,冲走房屋11座,垮房9座,全县受灾户达17057户。境内受灾面积42.3万亩,成灾面积29.7万亩,减产粮食3820.8万公斤。
1962年6月24日和27日,境内先后二次大雨、暴雨,隆回桃洪镇日雨量达136.4毫米,邵阳县塘渡口106.8毫米,山洪暴发成灾。水浸市区盟华园酒家,绥宁长铺镇老街水深1.7米,洞口高沙镇、新宁金石镇亦被水淹,邵阳市郊北塔公社水淹良田5000亩。
1970年4月29日至5月1日,境内普降大雨或暴雨,洞口、隆回县冲走冲坏房屋535座,冲走大小桥梁423座,死13人。7月9日至14日,各地连续大雨、暴雨,新邵和邵东降雨量分别为282.6毫米和276.3毫米,邵阳市区和邵阳县也超过200毫米。新邵县水淹早稻65000亩,淹没中稻6000亩。
1973年5月31日,市区、新邵和洞口大暴雨,新邵酿溪日雨量141.7毫米,洞口月溪156.2毫米,隆回望云山超过200毫米,六都寨、小沙江、司门前及洞口的山门等地日雨量均在100毫米以上。新邵、邵东、洞口、隆回县淹死20人,洞口、隆回县水淹耕地14.26万亩。6月25日境内普降大雨、暴雨,绥宁日雨量为141.5毫米,邵阳县五峰铺、塘田市日雨量也在100毫米以上。新宁白沙公社新渡大队被洪水冲走房屋7座计33间,冲烂4座计18间,淹死8人。武冈的城东、转湾、龙江3区淹没早稻25000亩,淹没晚稻秧田1707亩。邵阳县五峰铺街上进水,该县被淹水稻37000亩。
1975年5月8~16日,境内各地接连几场大雨、暴雨,总雨量大都超过200毫米,新邵达295.9毫米,洞口县因平溪河和黄泥江同时涨水,淹没早稻15万亩。邵东县淹死18人,伤9人。隆回死8人。洞口死1人。
1982年6月15~17日,境内各地连续暴雨或大雨,3天总量以市区最大,为232.3毫米,邵东228,0毫米。资水市区段于16日23时已超过警戒水位,最高洪峰出现在17日20时,水位218.23米,仅低于1949年的219.88米和1954年的218.76米,17日凌晨起,市区沿河不少街道陆续进水,交通中断,部分工厂停工,学校停课,通往长沙的火车、汽车,开往衡阳、新化的汽车均停开2天。境内有17人淹死,冲走耕牛78头,生猪226头,受灾面积达75.9万亩,减产粮食5391万公斤。
1988年8月下旬到9月上旬,全市降水量为历年同期的2~7倍。全市有328个乡4570个村受灾,损失粮食3亿公斤,倒房4010间,死25人,冲垮塘坝3053处,其中容积10000方以上的骨干水塘达103口。
三、大风冰雹
(一)大风(大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瞬时风速等于或大于17.0米/秒,或风力达到八级或以上者。)
市境大风天数年平均各地在8天以下。城步最多,一年中约7~8天,市区和绥宁最少,年平均不足3天。绥宁、城步、新宁等山区的大风以春季居多,占全年大风日数的49~62%。武冈、洞口、新邵以夏季为多,约占全年的一半。市区、隆回、邵东和邵阳县春、夏二季各占33~43%。秋、冬二季的大风各地都少,9月到次年2月的半年时间内,仅占全年的6~27%,绥宁冬季尚未出现过大风,秋季出现的频率为5.7%。大风以4月最多,8月次之,11月最少。各地的大风天数,多的年份可达历年平均天数的2~3倍,少的年份1天也没有。各地的年最大风速多在18米/秒以上。以偏北大风为主。除市区的最大风速出现在10月外,其它各地都出现在4~5月,又以4月最多。
大风可分为偏北大风、雷雨大风、飑和偏南大风。偏北大风主要由冷空气侵入而成,又称为冷空气大风。1951~1990年,这类大风市区共出现35天,占全部大风日数的32.4%。从10月到次年5月,各月均有发生,以4月最多,约占此类大风的1/3,3月次之,约占1/5,11月最少,12月和1月很少发生。雷雨大风,一般出现在4~9月,尤以7~8月最多。市区雷雨大风占整个大风日数的47.2%,出现在7~8月的次数占70.6%。雷雨大风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持续时间短。市区出现在晚上和上午的,只占总次数的25.5%,持续时间不足10分钟的占56.9%,30分钟以上的占11.8%,最长持续时间为1小时13分(1979年4月12日)。此类大风开始多发生在山地与丘陵,影响区域不大,但几乎年年都有一些地方遭此类风灾,为邵阳市成灾次数最多的一种大风。飑(飑线(飑线:具有强烈对流,且风向风速有剧烈变动的天气变化带。飑线过境时,气压猛升,风向急转,风速猛增,常伴有雷阵雨或冰雹。))主要出现在春末夏初,多发生在午后。境内约2~3年1次,其危害程度远比其它大风严重。1985年4月9日傍晚前后出现的飑线天气过程,起源于绥宁,途经洞口、武冈、新宁、邵阳县,消亡于邵东,历时近2小时,沿途风速均在20米/秒以上,在邵阳县红石至塘渡口一带,其瞬间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飑线所经之地,均遭受严重灾害。入春以后,常有偏南大风产生,市区偏南大风出现次数少,仅占大风总数的5.6%,主要出现在5月。市境南部的偏南大风多于北部,而且从春末到盛夏均可发生。因夫夷江河谷的狭管效应,新宁县出现偏南大风的机会更多。此类大风一般危害不重,但温高、湿低的夏季偏南大风,有“火南风”之称,对农作物有危害。
(二)冰雹
1951~1990年,境内几乎年年都有冰雹灾害。各地年平均冰雹日数在0.4~1.1天之间。武冈、绥宁、新邵等县和市区平均约每年1次,其它各地大致2年一遇。因不少冰雹没有影响到气象站,故各县气象记录中的冰雹次数比实际降雹次数少。城步、绥宁、新宁及洞口等县的山区,虽然冰雹次数比较多,但成灾少,危害轻;新邵、隆回、武冈、洞口和邵阳等县的部分地方是境内的主要降雹区,也是冰雹危害的严重区。邵阳四季均可降雹,雹灾主要出现在春季,夏季和初秋也有出现,晚秋和初冬则极少发生。2月降雹次数最多,但以小颗粒为主,危害不大。3月降雹次数减少,危害程度增加。4~5月是境内成灾冰雹主要发生期,也是冰雹危害较大的主要出现时段。少数年份,夏季和初秋也发生雹灾。冬春二季的冰雹多发生在傍晚至清晨,夏季则以午后至傍晚为多。
市境降雹持续时间一般很短,大都是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最长的一次是1978年4月15日,邵阳县黄塘下雹2小时,另一次为1966年4月23日,隆回县罗白和民族公社的降雹,断断续续约一小时。境内出现的冰雹一般颗粒较小,直径多在10毫米以内。但成灾冰雹的颗粒却比较大,小的如蚕豆、指头,大的如鸡蛋、鸭蛋,有的大如拳头,粗似碗口。由气象站实测的最大冰雹,是1967年5月1日出现在绥宁县长铺镇,最大冰雹直径30毫米。冰雹的形状似三角,如犁头,成块状,还有的形同禽蛋。大多数降雹过程中,雹粒较稀散,地面一般不会积雹。但严重的冰雹过程,雹粒密集,地面积雹达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厚。1973年4月10日的冰雹,在隆回县立新、茅塘等地秧田里,一尺见方的范围内有107个雹洞。
冰雹大多源自境内西部山区,如洞口的石柱、山门或古楼,绥宁的瓦屋、枫木团等地,少数从隆回县小沙江方向而来。洞口县境的雪峰山东麓,降雹次数多,是邵阳的多雹区和成灾冰雹的主要发源地。还有个别冰雹过程来自雪峰山西侧。春季的冰雹,其移动路径基本上是自西向东,但在移动过程中,有的略向南偏,有的略向北偏,也偶有南北走向的冰雹过程。夏季冰雹移动的基本方向,虽仍以自西向东为多,但要比春季复杂。冬季冰雹则以自北向南移动为主。一场冰雹过程在其移动途中,有的地方强,有的地方弱,这种变化与地形、植被有很大关系。
境内1843~1990年风、雹灾史料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四月,邵阳大雨雹,折树损麦。
清道光二十四年四月,邵阳南乡雨雹。
清道光二十九年三月,邵阳万安都(今邵东周官桥、火厂坪、龙公桥等地)雨雹损秧。
清咸丰四年(1854)三月,邵阳南乡雨雹,四月东乡烈风雨雹。
清咸丰五年二月,绥宁下大冰块,大者重三四两,房屋多损破,风烈拔树。三月,邵阳尚贤温和里(今邵阳县五峰铺、下花桥等地)大雨雹。同月,武冈雨雹,十七日大雨雹,树折枝,屋瓦皆碎。
清咸丰七年(1857)三月,邵阳东乡暴风雨雹,暴风折大木,圮民居。
清同治元年(1862)三月,武冈清龙团大风雹,坏民舍数十家,十围古树折腰拔根。
清同治五年六月,城步长安营附近一带下大冰雹,及地皆化黑水。
清同治八年四月,邵阳大风雨雹。
清同治九年三月,邵阳东乡龙山雨雹,四月东乡拔木毁屋,民有压死者。八月二日洪仁里降雹损谷。
清同治十一年三月,武冈大雨雹,雹大如鸡卵,庐舍亭庙多倾倒,瓦碎。
清光绪元年(1875)七月初四,新宁中雨雹,大如锥子,伤禾稻及瓜蔬。
民国19年(1930)4月,邵阳降雹,5月暴风疾雨,油菜、豆麦均被打断茎秆,不得结实。秧苗打入泥中并有冻死者。
民国27年6月,邵阳有飓风,吹倒房屋数十栋,死伤90余人。
民国38年4月,城步的蓬洞、新宁的肖市、窑市等地冰雹、大风,雹大如拳,打断树枝,古树被折,风毁房屋。
1952年2月,城步兰蓉一带下雹,大如指头,打坏油菜、小麦,同时发生雷雨大风,揭盖瓦。4月6日下午,洞口黄桥、石江,隆回龙拱、立新、横板桥等地下雹,同时出现大风,雹如鸡蛋,大的如碗口。洞口县8338户计35705人受灾,伤8人,伤牛2头,冰雹伴降暴雨,冲坏山塘34口。
1956年4月,武冈法新下雹,伴随大风,折古树,掀屋顶,烂屋瓦。5月下旬该地又雨雹齐下,风雷俱发,油菜、小麦打光。5月城步和平、西岩一带下雹,大的如鸡蛋,地皆白,油菜、小麦打光。
1958年4月1日,洞口黄桥、石江镇等地共14163户遭风雹灾害,损坏房屋1733座,倒塌20座,打伤耕牛102头,伤177人,吹倒古树300余株,受灾区小麦、油菜损失严重。4月21日新宁、武冈县境发生冰雹,伴有雷雨大风,最大风力十级,倒房1020间,死22人,伤238人,油菜、小麦和早稻秧苗损失严重。
1961年3月22日晚上,市境东南部山地下雹,邵阳县五峰铺至水田、白仓、新建及塘田市等地的冰雹为大,损坏油麦和屋瓦。4月4日下午,洞口县北部降雹,以桐山、山门两地受灾最重,雹粒大的如鸡蛋,小春作物50%受损,308栋民房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4月7日下午洞口县东部地区遭雹灾,损失粮食约30万公斤。
1967年由春到夏,各地先后下雹,隆回先后6次降雹。4月2日因大风,城步和平死砍柴人5个。5月上旬,洞口先后4次降雹,并伴雷雨大风,使280个生产队受灾,损失油菜、小麦10万公斤,因倒房死1人,伤2人。5月3日下午,武冈邓家铺出现雷雨大风伴冰雹,秧苗、油麦等受损,倒房14间,死1人,伤8人。5月4日隆回紫阳区遭受风、雹袭击,倒房33座,损坏1245座,伤32人,死2人,有的地方地面积雹30厘米以上,树枝打光,飞禽走兽也有伤亡。5月中旬长铺又发生风雹,倒屋10座,打死5岁小孩1个。8月小沙江下雹,龙坪受影响较大,中稻大部分受损。
1969年3月20日下午4时左右开始,洞口石柱公社七岭山附近发生冰雹,之后经大溪、岩山等地,直插隆回,横扫横板桥等5个区,尔后进入邵阳县的梽木山,直到九公桥止。快出洞口县境时,雷雨大风达十级以上,雹粒小的似蚕豆,大的如鸡蛋,严重地区地面积雹有15厘米厚,坑洼地厚达30厘米以上。隆回县倒房145座,损坏7811座,倒塌国家和集体仓库19座,因大风倒房压死3人,伤137人,有12276户受灾。
1972年,由春到夏,大部分县下冰雹,有的县几次降雹。其中5月5日的冰雹影响最大,下午6时前后,在武冈荆竹的部分地方,风力达十至十二级,冰雹大的如鸡蛋,地面皆白。晚上1至2时,洞口的高沙、桥头、竹市等7个区遭灾,因倒房死5人,77人受伤,死伤耕牛13头,猪17头,农作物受灾面积近10万亩。
1973年春夏间,各地均降冰雹,次数之多为1951年以来所仅有。有的县多次下雹,但以4月10日的冰雹损失最重。冰雹从洞口树林始,横扫隆回南部,然后影响邵阳县的黄亭市、小溪市、檀江、面铺、雨溪桥等地。隆回县有11.25万亩农作物受灾,倒屋25座,伤2人。这次冰雹下得密,主要雹区地上皆白。同天晚上新宁的金峰、白沙、一渡水部分地方因风雹,倒屋9座,死1人。城步中溪公社倒屋2座,死1人,伤2人。邵东的渡头桥、仙槎桥、棠下桥、流光岭、廉桥、佘田桥等区共27个公社、545个大队遭受冰雹袭击。武冈境内6次下雹,影响较大的是7月19日,冰雹伴大风,最大风力十级以上,主要受灾区是朱溪、荆竹等地。另一次是8月8日下午,杨柳、法新2公社,地面皆白,有6000亩庄稼受损。邵东县于5月中旬、7月16日、7月19日和8月初又多次下雹,都伴有大风,其中7月19日的雹灾面积40000亩,伤亡20人。新邵县也先后遭受6次风、雹灾害。
1977年4月14日出现的冰雹,源自洞口西部,穿过隆回,扫过邵阳县北部,进入邵东的西南地区。隆回、邵阳、邵东县共倒房135座又228间,受损房4255座又540间,274人受伤,35人死亡,受损作物40000余亩。4月22日下午5时至晚上12时,洞口县石柱公社断断续续刮了几个小时的大风,吹倒2000余亩油麦,1000余座房屋受损。4月24日深夜,洞口县又遭风、雹灾害,有4个区共6587户受灾,伤6人,死3人,13000亩作物受损。6月8日傍晚,石背公社大风,倒屋15座又18间,损坏8座又41间,伤17人,死伤猪牛12头,45%的早稻遭灾。6月8日武冈发生冰雹、大风和暴雨,持续约40分钟,倒屋6座,伤3人,部分早稻、经济作物减产。6月28日中午,邵阳县的东田、黄荆、湾塘3个公社遭大风袭击,倒塌房屋27间,损坏34间,53人受伤,死猪5头、牛1头,家禽数百羽。
1978年4月15日19时,邵阳县黄塘、塘渡口、新建等地遭狂风、冰雹袭击,吹倒房屋355间。黄塘下雹2小时,死9人,伤29人,盐冲有2丘水田,2天后雹粒仍厚0.83米,最大一颗重2.5公斤。
1983年4月8日晚,洞口、隆回、邵阳县共7区降雹,其中洞口的黄桥公社、隆回的北山公社和邵阳县的小溪市公社受灾严重。隆回县有6个公社35个大队受灾,倒屋17座,伤3人,受灾面积近万亩,倒电杆14根。4月10日凌晨,武冈、新宁遭风雹袭击,武冈县有14个公社、1个国营茶场受灾,全县死伤7人,其中因雷击死2人,受灾面积22000亩,倒、断各类电杆79根。4月25日傍晚和4月27日凌晨,隆回小沙江地区下雹,伴有八至九级大风,死1人,伤7人,受灾面积10000余亩。4月25日下午和27日下午,邵东出现雷雨大风,伴有少量冰雹,瞬时最大风速26米/秒,倒房毁屋,死9人,伤20人。4月28日,洞口遭受风灾,倒屋15座,死2人,伤2人,近10万亩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4月27~28日,新邵县接连二次受到雷雨大风的危害,有12005户受灾,全县218户倒屋,死2人,伤46人。5月14日傍晚,武冈县发生雷雨大风,倒屋82座,倒电杆167根,伤10人,作物受灾面积40000余亩。8月8日洞口古楼、新宁温塘、高桥等6个公社发生雷雨大风和冰雹。8月9日新宁县城及其附近发生雷雨大风,瞬时最大风速20米/秒,全县有7945户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8000亩。8月26日18时至19时40分,在新邵的龙溪铺、陈家坊等5个区出现冰雹和雷雨大风,倒屋26座,死7人,伤26人。
1985年4月9日傍晚,绥宁、洞口、武冈、新宁、邵东、邵阳等县的部分地方出现飑线天气过程。绥宁长铺镇瞬时最大风速18米/秒,洞口县城24米/秒,邵阳县塘渡口超过40米/秒。飑线经过之地,雹随风至,雹大如鸡蛋,洞口石背乡双竹村有人称得一个雹重0.9公斤。市境187个乡镇受灾,倒塌房屋4853间,死23人,伤637人,死牛8头、猪83头。邵阳、武冈、洞口3县,折断电杆1972根。7月18日绥宁长铺镇、黄土矿,新宁白云、洞头、马头桥、碧田、丰田等乡,邵阳县皇安寺乡,7月19日邵阳县长乐乡,7月23日邵阳县新建、塘渡口、黄塘、下花桥等6个乡,7月31日隆回县三阁司乡等地出现雷雨大风和冰雹。其中以7月23日风雹造成的损失最大,此次大风的风力达十至十一级,吹倒房屋134间,死1人,伤45人。
1987年3月13日、15日、18日和4月25日先后降雹,全市各地均受雹灾,灾情以后二次为重。冰雹最大直径50毫米,并伴有八级以上大风,共计倒房577座又649间,436人受伤,12人死亡,死伤猪牛1449头,吹倒电杆2332根,各类作物受灾面积超过20万亩。
四、低温
倒春寒(倒春寒:3月下旬至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低于该旬准平均值2℃或以上,并比前旬低,则该旬为倒春寒。) 1951~1990年,倒春寒以3月下旬出现的年数最多,共6年,出现机率为15.0%;4月上旬出现2年,发生机率为5.0%;4月中旬出现5年,机率为12.5%。旬平均温度低于该旬准平均值3.5℃以上的严重倒春寒年有:1953、1955、1960、1967、1972、1976、1988年。最严重的倒春寒是1976年,市区从2月下旬至4月中旬,连续6旬温度偏低,4月上旬偏低值达4.2℃。3月18日寒潮入侵后,日平均气温降至3.0℃以下。19日境内各地下雪,部分地势较高的地方出现冰冻。自3月18日至4月12日,气温一直偏低,在4月13日以前,没有适宜的早稻播种天气。武冈县早稻烂种烂秧共损失种谷超过100万公斤,计划早稻面积38万亩,实际只完成34.3万亩,插秧期推迟7~10天。
邵阳城区1937~1990年倒春寒情况
民国31年(1942)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4℃。
民国33年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3.6℃。
1953年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4.8℃。
1955年3月下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5.0℃。
1960年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4.5℃。
1965年3月下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3℃。
1967年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4.7℃。
1972年4月上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5.2℃。
1973年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0℃。
1976年3月下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3.8℃。
1979年4月上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2℃。
1982年3月下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6℃。
1983年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6℃。
1987年3月下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3.2℃。
1988年3月下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4.3℃。
五月低温(五月低温标准:5月中旬、下旬日平均气温≤20.0℃连续五天或以上(时段可上跨下延)。) 1951~1990年,有17年出现五月低温,出现机率高达42.5%。由五月上旬延续下来的低温有7年。始于5月中旬的有9年,其中有1年延续到下旬。始于5月下旬的仅1年。64.7%的五月低温始日出现在5月8日至14日之间。五月低温的持续天数以5~8天为最多,共11年,9天以上的6年,持续最长的1959年达12天。最严重的五月低温是1958年,从5月11日至20日,日平均气温都在20.0℃以下,最低气温仅9.7℃,10天的平均气温比准平均值低5.6℃,日照时数为5.0小时,为1951年以来所仅有。此外,1956、1960、1966、1973和1977年的五月低温,对早稻生产影响很大,1973年境内有34万多亩早熟早稻,因受五月低温影响,平均空壳率达52.4%,亩产不到150公斤。
秋季寒露风(寒露风标准:秋分到寒露节前后,常有较强的冷空气南下,使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或以上低于20.0℃,并常伴有阴雨天气。) 境内寒露风出现日期,除城步外,其余各地几乎一致。寒露风比较严重的年份,出现日期各地完全相同。地势较高的山区,出现日期比平原丘陵地区早。市区历年寒露风出现日期的迟早差异较大,最早出现在9月11日(1967、1982年),最晚出现在10月13日(1959年),出现在9月22日或以后的年份占82.5%,平均出现日期为9月29日。影响杂交晚稻抽穗扬花的低温(≤22℃)天气,市区最早出现于1972年9月3日,最晚为1975年10月12日,出现在9月11日以前的有8年,占20%,平均出现日期是9月20日。1951~1990年,寒露风比较严重的有1957、1967、1974、1981、1982和1985年。1982年9月上旬后期冷空气入侵,9日日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11日又降至20℃以下,且持续6天,寒露风比常年提前18天。不仅出现日期早,低温持续天数也长,据农业部门调查,正值抽穗扬花的杂交“威优六号”,空壳率最高的达80%,平均空壳率在40%左右。
五、冰冻
时空分布 境内的冰冻,一般从12月上、中旬开始,翌年2月中、下旬结束。其中1月下旬后期到2月上旬前期,是冰冻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各年冰冻出现的时段不同,有的年出现在前冬(1958年度),有的年则出现在后冬(1963年度),平均以1月为多,2月次之,12月较少,个别年份3月也有出现。地势较高的山地,初日提前到11月中旬出现,终止期推迟至3月下旬,个别年份10月下旬出现,4月上旬终止。年平均冰冻日数在2.8~8.3天之间,绥宁最少,城步最多,武冈、新宁、邵东、邵阳县均在5天以上。城步、武冈不仅是邵阳市年平均日数最多的地方,也是湖南省冰冻日数最多的地方之一。冰冻出现机率各地都在60%以上,城步超过85%,武冈的出现机率也达80.0%,新邵、绥宁两县出现机率最少,但平均10年中也有6~7年出现。在1951~1990年的40个年度中,只有1960年和1961年各地均无冰冻。严重冻冰年城步最多,为10年。武冈次之,为4年。市区出现1年。冰冻出现次数的多少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受地形地势影响很大,山地冰冻日数多于平原丘陵区,持续时间也比平原丘陵区长。1983~1986年度,隆回小沙江地区年平均冰冻日数长达38.8天,为城步同期年平均冰冻天数的3.6倍,是绥宁的9.7倍。
冰冻强度 市境一次冰冻持续时间为6~12小时的占31.0%左右,持续时间不足6小时的较少,武冈仅16.5%;各地冰冻在1天以内即消失的占60%以上;一次冰冻持续时间超过3天的很少,市区占6.9%,武冈占11.0%。1954年底到1955年初的冰冻,市区持续时间为211小时15分,城步1976年1月底到2月初的冰冻,持续时间在243小时以上。1976年12月底至1977年2月上旬,各地出现强度仅次于1954年的严重冰冻,持续时间普遍超过150小时。冰冻期间各地积雪深度达14~18厘米,电线结冰直径在17~19毫米之间。受冰冻影响,交通受阻,通讯中断,柑桔受害最重。
境内1847~1990年冰冻灾害史料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冬,武冈大雪数尺,凌不解。(正月雪二尺许,酒亦结冰)
清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邵阳大雪,苦寒洹冻,棕、榈、柑柚树及鸟兽多皆冻死。(各处有大雪深四、五尺之记载)
清同治元年(1862)正月,武冈雪深二尺余,坚冰厚三寸,池塘可行人,逾旬不解,树木多死。同月,新宁大雪,深四五尺,郊野间有积至丈余者,阴寒浃辰,树木多死。
清同治四年正月,邵阳大雪。
清同治十二年冬,邵阳大凌。
清光绪三年(1877)冬,邵阳冰寒,……多冻死者。
民国19年(1930)1、2月,邵阳各地奇寒。
1954年,境内严重冰冻,分别出现在12月上旬、下旬至1955年初,以后一时段为重,冰雪天气将近半月,大部分道路封冻,通讯中断,许多树木冻死或折断,有些池塘结冰后可行人,有的溪河也结冰。邵阳市区资江河里有鱼被冻死。新邵的石谷、新禾村民吃水要熔冰。雪峰山区阻车达1个月,衡宝公路不能通车。据武冈5个区统计,冻死耕牛175头,油菜、小麦、蔬菜多冻萎,柑桔树冻死很多。
1957年,上年入冬后,出现几次冰冻,但以是年2月上旬的冰冻最严重。地势较高的山区,道路封冻,车辆停驶,通讯中断。武冈县的电线上结冰最大厚度85毫米,致使武冈至邵阳、城步、新宁的线路均多次被压断。
1964年2月中旬到下旬中期,各地的冰雪天气普遍在10天以上,冰冻的持续天数一般超过5天。通讯中断,交通受阻,邵阳、隆回、武冈、绥宁、城步5县共冻死耕牛2019头。不少农户缺柴烧,隆回县有1966户被迫烧家具。
1969年1月至2月,多次出现冰雪天气,冰冻的持续时间长达9天,冻死蔬菜,油麦受害。洞口县江口至溪的公路因冰雪停车半月。邵阳县黄荆岭冰冻1个多月,雪深70厘米,电线压断,汽车停开,应征入伍的新兵只好步行,该县受冻的农作物达24.3万亩,冻死耕牛4326头。新邵龙溪铺冻死树木70000多株。
1972年2月4日至10日的冰雪,冻死树木,为害作物,影响通讯,中断交通。新宁县枫木坪药材场的药林冻死,损失70000余元。
1974年1月16日至2月6日,各地发生冰冻。武冈县城到杨柳、邓家铺的汽车分别停开12、15天,县内电话线中断200余处,断杆80多根,城郊照明输电线路中断4处。隆回小沙江冰冻73天,冻死耕牛300余头,冰雪压倒房屋20余座,区内电话线全部中断,树木、楠竹被压断不少。
1977年,自上年12月底至是年2月上旬,各地多次出现冰冻,尤以1月底的冰冻最为严重,极端最低气温普遍在—8.0℃以下,以邵东的—12.1℃为最低,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最低值。市区至各县的客运班车停开3~4天,山区停开半月之久。市区至城步、绥宁、新宁、武冈、洞口等县的长途电话,因倒杆断线均有中断。洞口、武冈、新宁、隆回、城步、绥宁、邵阳7县89641亩柑桔,有84099亩遭到不同程度的冻害,其中2227亩被冻死,占调查面积的2.48%。当年境内柑桔产量比上年减产45%,减产最严重的邵东、新邵、市区、隆回、邵阳县等,比1976年减产74~98%。武冈的油菜、绿肥减产30~35%,冻死耕牛1293头,占该县耕牛总头数的3%。
1982年2月上、中旬,各地海拔500米以上的地区出现严重冰冻,森林受害面积一般达50%,因冰雪压断的树木在300万立方米以上,压断楠竹数亿根。输电、通讯等断杆倒杆20000余根。部分地方交通中断,洞口至安江、溪、渣坪、大屋、石柱等客班车停开,最长的达20余天。城步2月8~9日,全县汽车停开,有9个公社10天未通车。境内被冰雪压垮房屋63座,伤4人,死1人,冻死耕牛6980头(新邵未统计)。
1984年1月18~22日和26~31日,各地都出现冰雪大气,城步冰条最大直径为28毫米。各地积雪深度在9~22厘米之间。邵阳市区的长途客车有52个班次停驶。新宁县山区交通中断33天。其他各地均有客班车停驶。连续冰冻使全市少送电46350度,8条线路熔冰耗电32178度。各县与山区的通讯多有中断。
第四章 水文
第一节 水资源
邵阳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86.0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客水(入境水)资源量为17.75亿立方米。1985年境内为大旱年,农业、工业和城乡人畜需水量为29.62亿立方米,而境内可利用水量(蓄、提、引总水量)为20.59亿立方米。是年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人平和耕地亩平占有量最多的是郊区,分别为21027立方米、40317立方米;其次是新邵县,分别为18998立方米、20768立方米;最少的是邵东县,分别为1564立方米、1694立方米。1990年耕地亩平均占有总水资源量为2332立方米,比全国耕地亩平均占有量多462立方米,比湖南省耕地亩平均占有量少850.5立方米。人均占有总水资源量2749立方米,比全国人均占有量多19立方米,比全省人均占有量少197立方米。1990年全市水利工程蓄、引、提总水量27.42亿立方米,占市内总资源量的15%。市内多年平均还原水量为10.86亿立方米。
一、总水量
地表水量 大气降水是境内地表水资源的唯一来源。市境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81.0亿立方米(资水勘测大队水文站实测资料,下同)。西部雪峰山南麓山区为高值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平溪洞口水文站以上流域为1607毫米,辰水隆回县六都寨水文站以上流域1491毫米。蒸水、夫夷水、邵水一带为低值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蒸水佘田桥水文站为1184毫米,夫夷水流域和邵水流域分别为1248、1275毫米,其它流域在1300~1400毫米之间。境内河川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9.6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为766.9毫米。邵东、新邵、邵阳县及市区多年平均径流深为500~700毫米,洞口、绥宁和隆回县的北半部及城步和新宁两县的南部为800~900毫米,其它地区在700~800毫米之间。资江上游(新邵县小庙头以上)及其一级支流邵水水资源,影响全市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最大。资江出境河床断面的筱溪水文站,控制集雨面积为1615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出境流量为41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出境水量为129.3亿立方米,占全市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的69.5%。资江一级支流邵水流经邵东、邵阳、新邵及市区,流域面积2068平方公里,沿江桥以上6公里处茅坪水文站控制集雨面积20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35.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水量为11.1亿立方米。
地下水量 市境地下水资源受大气降水补给,其补给量多年平均值为54.04亿立方米,河川补给量为0.38亿立方米,地下水枯季排泄量为17.73亿立方米。地下水集中分布在隆回、邵东一带,武冈、邵阳、邵东等县有发育的地下河,流量为0.01~0.50立方米/秒。地下水储量动态变化受大气降水控制,丰、枯季流量变化系数在3.0~4.3之间,水量不稳定,农田灌溉效益较少。邵东县开发102处地下水,灌田7350亩。隆回县堵截地下河建成的岩口、神龙、九龙3处地下小型水库,库容186.27万立方米,灌田5260亩。市区内日产生活用水量为2230立方米,邵东县城日产量3100立方米。
二、水能
市境内5公里以上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44.73万千瓦,其中可开发水能资源量为68.77万千瓦。至1990年底,水能资源装机容量为14.01万千瓦,占可开发水能资源的20%。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的绥宁、城步、新宁、洞口县,共可开发水能资源为41.23万千瓦,占全市可开发水能资源的60%。
三、矿泉水
经有关部门实地考察和审查,全市有矿泉水点3处:
南山神泉饮用天然泉水 出露于城步南山牧场中部的大坪、南溪沟缓坡低洼处,面积约153平方公里。该地发育有区域性北北东向、北东向断裂破碎带,五团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体中原生及次生节理发育。矿泉水产于岩体中构造断裂复合的风化壳富水带中,以溢泉形式出露,涌水量为每秒1.5~2.0升,水温12.0~14.4℃。该泉经国家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专业实验测试中心等单位检测和湖南省地质矿产局进行现场考察和评审,其酸碱度为6.80~7.50,总矿化度每升23.88~31.22毫克,锌0.473~0.591毫克,达到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的界限指标,且含有锶、锂、碘、铯、硼及偏硅酸等多种对人体有益元素和组分,属低矿化度低钠重碳酸镁钙型含锌优质矿泉水,产地又远离大气污染的城市和地区,自身亦无大气污染排放物,各项污染指标均小于国家一级环境的界限指标。
精华饮用天然矿泉水 位于距邵东县城18公里的湾泥乡精华煤矿,西洋江和邵水流经此地。矿泉出露于该矿主斜井井筒163.0~176.5米之间,在下三迭系泥质灰岩夹薄层灰岩中有3处出水点,泉水自地层层面和裂隙中涌出,流量每秒为0.420~1.204升,水温18~19℃。该矿泉经核工业部长沙中南基础工程总公司地质勘查和湖南省地矿局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考察和评审,其酸碱度为6.85~7.80,泉水矿化度每升46.7~48.2毫克,属低矿化度低钠重碳酸硫酸钙镁型水。锶含量每升1.20~1.30毫克,偏硅酸含量每升27.14~32.04毫克,达到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的界限指标,且含微量元素锂、锌、碘、硒等多种对人体有益元素和组分。
金石桥矿泉水 位于隆回县金石桥镇北约3.5公里处的热水井东侧,有公路相通和兰草河流经此地。泉水出露在加里东期花岗岩体中,并受北东向断裂的控制,沿断裂带呈3股涌出,总流量为每秒2.7984~3.3319升,水温47.5~48.5℃。经省地矿局四一八队勘查和国家地矿部武汉综合岩矿测试中心检测,并经省地矿局现场考察、审查和地矿部环境司批准,其酸碱度为8.60~9.13,总矿化度每升193.35~290.30毫克,偏硅酸含量103.93~132.00毫克,锂含量0.18~0.21毫克,分别达到和基本达到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的界限标准;氡气含量每升120.2~146.7马海,且含有锶、碘、铁等多种对人体有益元素和组分。此外矿泉水偏硅酸含量每升超过50毫克,水温大于34C,属医疗矿泉水中的硅水—氡水—淡温泉复合类型,可作为瓶装矿泉水和其他饮料母液开发。
四、热水温泉
全市已发现热水、温泉10处,其中隆回县6处,绥宁县2处,新邵、新宁县各1处。这些热水、温泉中,水温最高的是高洲温泉,为48.5℃,最低的是龙坪热水,为23℃;流量相差悬殊,最大的为每天161.83吨,最小的为每天9.94吨;矿化度每升均小于1克,属淡水;酸碱度(PH值)为弱碱性至强碱性;产出部位大多有断裂构造发育和岩浆活动。
第二节 地表水
一、河流水系
邵阳市境 内水系发育,溪河密布,全市有5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595条。流经市境内的河流,主要属资江水系,遍及全市九县和市区,流域面积14788.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70.8%;沅江水系主要分布在城步、绥宁、洞口、隆回县,流域面积4198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0.1%;湘江水系主要分布在邵东、新邵、新宁、邵阳县,流域面积1377.1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6%;广西西江水系有20条支流发源于城步苗族自治县南部山地,市境内流域面积512.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5%。
(一)资江水系
资江在邵阳县霞塘云乡双江口(又名罗家庙)以上分两源:西源为赧水,旧志又称资水、都梁水,1979年版《辞海》中称赦水(赦水:查《宝庆府志》和《武冈州志》,均有赦江团的地名,位于今洞口县石江镇一带。石江镇有一条河(今平溪河)。民国36年(1947)出版的地图,误认这条河为资江西源,并标为赦水,故《辞海》称资江西源为赦水。今称赧水,最早见于五、六十年代水利交通部门的资料中,可能是“赧”字义为“赦”字之误。1982年地名普查时,依水利部门说法定为赧水,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湖南卷)。),源出城步苗族自治县资源乡青界山主峰黄马界西麓,由西南向东北流经武冈、洞口、隆回县境,至邵阳县双江口与资江南源夫夷水汇合,长188.7公里,流域面积6884平方公里,平均坡降为0.96‰。其中河源至武冈县城关镇,长49.1公里,山高谷峡,坡陡流急,平均坡降为6.85‰。武冈县城至洞口县黄桥镇河段长53.5公里,平均坡降0.89‰。黄桥镇至邵阳县双江口河段长86.1公里,平均坡降0.41‰。武冈至双江口间的河面由50米渐增至150米左右,沿途或水流平缓,或浅滩急流。南源为夫夷水(夫彝水),又称罗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金紫山,于新宁县窑市镇六坪村塔子寨进入市境,经崀山、金石、白沙、回龙寺,邵阳县塘田市、塘渡口,于双江口与赧水汇合。境内流长155公里,流域面积3150平方公里,境内河段平均坡降为0.46‰。新宁县城至双江口河面宽150米左右。赧水和夫夷水在邵阳县双江口汇合后始称资江,向北流经九公桥、邵阳市区、新邵县,于岱水桥乡筱溪村流出市境。双江口至筱溪河段长113.7公里,河段平均坡降0.56‰,市境内流域面积4754.6平方公里。市区至新邵县小庙头间因汇合邵水,流量大增,河床宽200~300米。小庙头至筱溪间两岸高山陡立,水流湍急,河面一般宽100米左右,最窄处仅30米。资江流贯于山地与丘陵之间,干流东、西段狭窄,山脉逼近,受局部地形影响,支流大多短小,流域面积不大。河长在50公里以下的支流占96.3%;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下的支流占90.1%。
赧水在境内的主要支流有蓼水、平溪、辰水、小江、白竹河。夫夷水的主要支流有新寨河、双江。资江干流的主要支流有邵水、石马江、大洋江。
蓼水 发源于绥宁县七坡山,经武阳、李熙桥、红岩,洞口县花园、西中、高沙镇,于马鞍乡双江口汇入赧水(左岸)。全长97公里,流域面积1141平方公里,河流平均坡降2.32‰。
平溪 发源于黔阳县大湾,于洞口县江口进入市境,经月溪、洞口县城关镇、竹市,于石江镇龙潭铺从左岸汇入赧水。市境内流长70.4公里,流域面积1470.4平方公里,河流平均坡降2.59‰。较大的支流有古楼河、黄泥河、西洋江。古楼河源于洞口、绥宁二县交接处的白岩顶南麓,经绥宁县廖家湾、洞口县古楼,于洲头上从右岸汇入平溪。黄泥河源于隆回县白马山,经洞口县桐山、山门、水东乡,于穿石山从左岸汇入平溪。西洋江发源于隆回县黄花垴,经大水田、苏河、碧山,洞口县醪田,隆回县柳山、横板桥、南岳庙乡,于洞口县树林乡双江村从左岸汇入平溪。
辰水 发源于隆回县望云山北麓平岗,经鸟树下、建华、六都寨、桐木桥、荷香桥、曾家坳乡于铜盆江从左岸汇入赧水。全长88公里,流域面积849平方公里,河流平均坡降2.21‰。
新寨河 源于新宁县黄金乡风雨殿,经百宝、大圳、新桥、幸福村,于下田村从左岸汇入夫夷水。全长61公里,流域面积684平方公里,河流平均坡降13.2‰。
双江 又名一渡水。发源于新宁县高挂山东麓,经三渡水、一渡水、塘尾头,邵阳县杨青、河边乡,于岔江口从右岸汇入夫夷水。全长53公里,流域面积408平方公里,河流平均坡降3.54‰。
邵水 发源于邵东县双凤乡回龙峰西北麓南冲,经周官桥、两市塘、牛马司、云水铺乡,于邵阳市区沿江桥从右岸汇入资江。全长112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965平方公里,河流平均坡降0.79‰。其较大的支流有槎江、西洋江、檀江。槎江发源于邵阳县郦家坪,经杉木桥,邵东县黄家坝水库、仙槎桥乡,于肖家村从左岸汇入邵水。西洋江发源于新邵县岳坪峰,经太芝庙、潭府、陈家坊乡,邵东县范家山镇,于牛马司从右岸汇入邵水。檀江源出东安县尖木岭南麓,于邵阳县五峰铺镇界牌桥进入市境,经五峰铺、中和、下花桥、谷州乡,市郊檀江乡,于双江口从左岸汇入邵水。
石马江 发源于隆回县首望亭,经高坪、新邵县五星、言栗乡,于大禹庙从左岸汇入资江。全长76公里,流域面积840平方公里,河流平均坡降2.04‰。
(二)沅江水系
沅江干流不经过市境,域内只有巫水和公溪河2条一级支流。
巫水 发源于湘桂接界的北石坳,流经城步苗族自治县清源、兰蓉、白云洞、儒林镇、羊石,绥宁县关峡、长铺、竹舟江,于河口乡出境。境内河段长167公里,流域面积3206.9平方公里。河床狭窄,水流湍急,河段平均坡降1.96‰。巫水在境内有流长5公里以上的支流94条,其中5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岩背水、哨溪、莳竹水(又名界溪河)。岩背水发源于城步大坳上,经大古、芳坪、蒋坊乡,绥宁县关峡乡,于匡头口从右岸汇入巫水。哨溪发源于绥宁县尖山,经黄泥井、白岩、哨溪口村,于江口从右岸汇入巫水。莳竹水发源于绥宁县乌鸡山南面,经上堡、兰家坪、石门、党坪村,于界溪口从左岸汇入巫水。
公溪河 发源于绥宁县张家冲,经水口、洞口县溪,于芋子塘出境。境内流长35.5公里,流域面积364.8平方公里。有各级支流9条。
流经市境的还有渠水的13条支流,溆水的8条支流。
(三)湘江水系
在邵东、新邵以及新宁、邵阳县,有部分地区属湘江水系。其中邵东县境内湘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3.6%,占湘江水系在市境内流域面积的69.2%。
湘江水系在境内有支流42条。其中一级支流有蒸水、涟水、紫溪河。
蒸水 发源于邵东县石株桥乡郑家冲,经佘田桥乡,于水东江出境。境内流长66公里,境内流域面积564.62平方公里。有5公里以上各级支流17条。
涟水 发源于新邵县观音山西南麓,经竹青流出市境。境内流长9公里,流域面积528平方公里。有各级支流16条,其中二级支流有杨梓河、测水。杨梓河源于新邵县潘家岭,经孙家桥进入白马水库后出境。测水发源于邵东县古塘冲,经砂石、双江,于双河出境。
紫溪河 发源于新宁县狮子山西南,经羊和坪,于江山流出市境。境内流长7.2公里,流域面积162.7平方公里。有5公里以上的支流3条。
此外,发源于邵阳县九塘坳的祁水,境内流长仅2.5公里,但有5公里以上的支流2条,流域面积70.6平方公里。芦洪江在市境内流域面积50.5平方公里。其二级支流——田心河,在境内流长5公里。
(四)西江水系
珠江流域西江的一级支流——浔江,发源于城步苗族自治县南部山地,市境内流域面积515.7平方公里。有大坪水、高桥河、芙蓉河、平等河4条二级支流,12条三级支流和4条四级支流。
二、水库塘坝
1949年,境内有山塘、平塘17.9314万处,总蓄水量1.80亿立方米。河坝12124处,引水量1.47亿立方米。1990年全市塘、坝共26.47万处,总蓄水量达4.04亿立方米。灌溉农田52.35万亩,其中灌田1000亩以上的河坝25处,10000亩以上的3处。
1990年底,全市建成各类水库1256座,总库容13.77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63.84万亩(未含六都寨水库)。其中大型水库为六都寨水库,总库容1.21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6.34万亩;中型水库27座,总库容5.70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94.07万亩;小一型水库224座,总库容4.46亿立方米,已达灌溉面积80.47万亩;小二型水库1004座,总库容2.40亿立方米,已达灌溉面积50.43万亩。
中型水库按水系分布:资江24座:玉溪1座(武冈县威溪),蓼水3座(洞口县超美、大业,绥宁县洛口山),平溪3座(洞口县龙江、南景冲,隆回县木瓜山),小江1座(武冈县东风),白竹河1座(隆回县屺石),夫夷水3座(新宁县麻林、三联、武冈县大水江),邵水10座(邵东县天台山、马皇冲、黄家坝、三合、三都、保田,新邵县尧虞塘、枫树坑、邵阳县金江、黑冲),龙口溪1座(新邵县下源),麻溪1座(新邵县颜岭);湘江3座:其中蒸水2座(邵东县上沙江、同乐坪),涟水1座(邵东县流光岭)。
三、主要水文特征
降水量、蒸发量(后者见气候章) 据境内65个水文站点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281.0亿立方米。资江西源赧水流域为1409.7毫米,南源夫夷水流域为1247.8毫米,资江干流罗家庙站至筱溪站区间为1353.7毫米。邵水流域为1274.9毫米,石马江流域为1329.2毫米,巫水流域为1363.6毫米,蒸水流域为1183.8毫米,涟水流域为1381.6毫米。降水量在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差异悬殊,一年中的最大月降水量一般出现在5月或6月,最小月降水量一般出现在12月或1月,最大月降水量为最小月降水量的5倍左右。汛期(4~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6.3%,冬半年仅占33.7%。年际变化系数在0.12~0.18之间,极值比值一般为1.6~2.0,比值大于2.0的有邵阳、五峰铺、新宁、三门江等水文站,比值小于1.6的有渔渡江、党坪、麻林、小沙江等水文站。单站实测最大年降水量为筱溪水文站,1954年达2267.7毫米,最小年降水量为新宁回龙寺雨量站,1963年为869.2毫米,其比值达2.61。
水位 据1987年刊印的《湖南省洪水调查资料》,境内夫夷水历史上发生的大洪水,以明成化十八年(1482)的水位为最高,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的水位次高,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水位列第三。资江干流及赧水以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的水位最高,邵阳水文站(站址在今市区)的最高水位为222.21米(六月。黄海高程,下同),民国13年(1924)的水位次高,邵阳站的最高水位220.40米(7月7日),民国38年(1949)的水位列第三,邵阳站的最高水位219.80米(6月8日)。1950~1990年实测平均水位,赧水洞口县黄桥站为261.72米,夫夷水新宁站为290.36米,资江干流邵阳县罗家庙站为221.86米,邵阳站205.53米,新邵县筱溪站175.54米。实测最高水位,赧水上游以1961年的水位为最高,黄桥站最高水位266.56米(6月12日),1955年的水位为次高。赧水下游至资江干流罗家庙站河段以1955年的水位为最高,罗家庙站最高水位230.31米(5月29日)。夫夷水以1952年的水位为最高,新宁站最高水位296.00米(5月31日),1961年的水位为次高。资江干流邵阳站至筱溪站河段,以1954年的水位为最高,邵阳站最高水位216.57米(6月19日),超过警戒水位4.76米,比右岸(南岸)堤顶高程高1.07米。筱溪站最高水位为184.08米(6月19日);1955年的水位次高。实测最低水位,赧水黄桥站为260.77米(1987年2月6日),夫夷水新宁站为289.65米(1989年12月5日),资江干流罗家庙站为220.50米(1972年9月3日),邵阳站为203.93米(1990年9月8日)。
径流量 境内径流量的年内月分配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连续最大4个月径流一般出现在4~7月。据新邵县筱溪水文站(资江流出邵阳市境控制站)的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流量为410秒立方米,年径流量129.4亿立方米。最大月径流出现在5月,占年径流量的19.1%。最小月径流出现在12月,占年径流量的3.2%。汛期(4~9月)径流量92.92亿立方米,占年总径流量的71.8%。最大年径流量是1949年,达213.9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为1963年,仅64.44亿立方米,极值比值为3.32,变差系数为0.24。径流年际变化较大的是邵水,据市郊茅坪水文站(邵水控制站)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亿立方米,年径流量最大的1970年为21.97亿立方米,年径流量最小的1963年为5.26亿立方米,极值比值为4.18,变差系数为0.33。
泥沙量 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以东部蒸水、西部平溪上游及沿雪峰山一带最大,为每立方米0.2~0.5公斤,其它河流每立方米0.1~0.2公斤。平溪洞口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0.26公斤,历年最大断面平均含沙量出现在1976年6月17日,达每立方米15.8公斤。赧水黄桥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0.133公斤,历年最大断面平均含沙量出现在1983年6月2日,为每立方米4.26公斤。资江干流罗家庙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0.187公斤,历年最大断面平均含沙量出现在1979年6月28日,为每立方米6.63公斤。巫水流域雨量偏少,植被发育好,土层厚,河流含沙量在全市为低值区,多年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0.118公斤。全市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296.8万吨,其中资江223.4万吨,湘江25.8万吨,沅江43.5万吨,西江4.1万吨。以上输沙总量除资江从境外地区流入20.9万吨之外,其它各水系均为境内流出。市境内河流年总产沙量为275.9万吨,平均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132.16吨,东部蒸水和西部平溪上游及雪峰山一带每平方公里为200~500吨,西南部巫水每平方公里50~100吨,其它河流每平方公里100~200吨。
第三节 地下水
邵阳市地层发育较全,储水构造多。坚硬岩石含裂隙水,灰岩地层含岩溶水,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含孔隙水。地下水以岩溶水为主,较集中地分布在隆回——邵东县地段,径流模数每年平方公里在5~10万立方米之间。武冈、邵阳、隆回、邵东、新宁、洞口县有较发育的地下暗河,流量为0.01~0.50秒立方米。
一、类型
根据含水岩组、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动力特征,境内地下水划分为三大类七亚类。
(一)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各县区均有产出。含水岩组为中泥盆统棋子桥组,上泥盆统佘田桥组、锡矿山组,下石炭统岩关阶、大塘阶,中上石炭统壶天群,下二迭统栖霞组。根据岩组岩溶发育程度和富水情况分为:
溶洞地下河强烈发育 的这种含水岩组分布于邵阳县岩口铺、蔡桥、杨青—黄荆一带,武冈县龙从、朱溪、法新一带,隆回县大观、苏河、三阁司、周旺镇一带,洞口县石桥、城关镇至山门镇以东,新宁县水庙、温塘、高桥、一渡水,新邵县巨口铺、严塘、武桥、坪上环形地带及龙山外围,邵东县北部斫〓、光陂及南部三都至双凤一带。岩性主要为厚—巨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等,质地纯洁,易进行水化学分解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而被水流带走,岩石遍布溶沟、溶槽、溶洞、溶蚀洼地及发育地下暗河,含极丰富的岩溶水。地下河流量洞口县平均每秒437.9升,邵阳县每秒80.6升,武冈县每秒310.5升,新宁县每秒130.4升,隆回县每秒80.6升。邵东县九江岩暗河枯季总流量每秒218升,雨季达每秒10立方米。新邵县境的泉涌量最小,泉流量每秒0.33升,钻孔涌水量每秒米0.39~2.11升。
溶洞地下河中等发育的 分布于城步,邵阳县小溪市、九公桥镇、下花桥、五峰铺镇、长乐等地,武冈县城西至双田、邓家铺至秦桥一带,洞口县桥头—石江镇、高沙—黄桥地段,新宁县白沙镇及塘尾头至一渡水一带,市郊东南部、西部及东部外围地带,新邵县五星、小南、酿溪镇、陈家坊,邵东县野鸡坪、崇山铺、斫〓—光陂、牛马司—两市镇,隆回县洪家塘、长扶等地。主要岩性为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夹泥灰岩、灰岩夹粉砂质页岩。岩石硬而脆,裂隙发育,溶蚀作用和溶洞较发育。新宁、邵阳、洞口、武冈、市郊区发育有地下河,含丰富的岩溶裂隙水。地下河流量邵阳县一般为每秒10.38~95.24升,最大达325.50升,地下水枯季径流模数每秒平方公里为3.349~5.471升。新宁县的地下河平均流量每秒63.106升,径流模数平均每秒平方公里3.642升,泉流量平均每秒8.435升。洞口县的地下河平均流量每秒95.236升,地下水枯季径流模数每秒平方公里5.420~9.999升,平均7.852升,泉流量平均每秒11.762升。武冈县调查地下河1条,流量每秒68.567升,城西—双田平均泉流量每秒15.149升,邓家铺镇—秦桥每秒7.686升。市郊区地下水枯季径流模数每秒平方公里3.064~5.470升。新邵县最小泉流量每秒0.039升,最大泉流量每秒76.5升。邵东县最小泉流量每秒0.039升,最大泉流量每秒11.5升,一般0.138~5.620升。隆回县最大泉流量每秒60.6升,最小泉流量每秒0.114升,平均4.585升。城步地下水径流模数每秒平方公里7.40升。
溶洞地下河不发育的 分布于邵阳县黄田坪、双清、皇安寺,新宁县一渡水、松树山等地,洞口县桥头、洞口、山门等区,武冈县江塘至南桥,邵东县界岭至简家垄、火厂坪、牛马司、两市塘,新邵县孙家桥、岱水桥,绥宁县关峡、白玉、桐木,郊区云水等地。主要岩性为泥质灰岩、泥灰岩、灰岩夹砂岩、页岩、硅质岩。岩性较杂,水解作用不强,岩溶不发育,未发现地下河。只含贫乏的裂隙岩溶水。邵阳县此类地下水的泉流量每秒一般小于1.0升,最大3.7升。新邵县最小泉流量0.22升,最大1.405升。武冈县龙田等乡,平均泉流量每秒0.58升,双桥等地平均流量7.688升。洞口县平均泉流量2.733升。邵东县泉流量0.907~0.520升。绥宁县平均泉流量0.080~0.755升。新宁县平均泉流量每秒2.626升。
(二)基岩裂隙水
岩组含地下水贫乏,只能作为生产用水开采。
碎屑岩孔隙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新宁县金石镇至回龙寺镇的断陷盆地,面积201.575平方公里。市郊区、邵阳、隆回、绥宁、洞口、邵东县均呈分散状零星分布。岩性主要为砂岩、砂砾岩等。泉流量为每秒0.014~3.923升。市郊区此类地下水泉流量相对较大,为每秒0.221~3.922升,最大的上升泉每秒达35.00升。
碎屑岩裂隙水 邵阳县分布面积为452.33平方公里,市郊区为38.7平方公里,其它各县为113.3~272.4平方公里。岩性主要为砂岩、砂砾岩、砂质页岩。泉流量为每秒0.001~0.918升。
浅变质岩裂隙水 除郊区外,其它各县均有分布。面积最多的绥宁县为1799.479平方公里,泉流量每秒0.03~5.88升。
花岗岩风化裂隙水 各县均有分布。浅部岩石风化强烈,裂隙发育,其内含较贫乏的地下水,泉流量为每秒0.014~4.044升。
(三)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各县区河溪沿岸的堆积阶地和河滩地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砂砾石层中。泉流量每秒0.014~1.000升。最大泉流量在隆回一水井,达每秒26.7升。
二、一般化学特征
境内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受水文气象条件和土壤母质的影响小,赋存于不同地域或不同岩类的地下水,矿化度都比较接近,多为每升小于400毫克的低矿化淡水。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中的地下水,矿化度一般为每升200~300毫克,浅变质岩中低山区地下水一般为每升100~300毫克,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为每升100~200毫克。碳酸盐岩岩溶水、浅变质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均以HC()3—Ca型水为主,次为HC()3—Ca·Mg型水;花岗岩风化裂隙水以HCO3—Ca·Na型水为主,次是HCO3—Ca和HC()3·CL—Ca·k+Na型水;碎屑岩裂隙水以HCO3—Ca型水为主,次为HC()3·CL—Ca·k+Na和CL·HCO3—K+Na·Ca型水,局部夹有石膏层的碎屑岩层间承压力为SO4-Ca及HCO3·SO—Ca型水。地下水的硬度多为适度硬水和软水,总硬度多小于16.8德国度,大于此数的硬水在县境和远郊极为少见,市区和近郊则比较普遍,在城区和近郊监测的50口水井中,硬度井占26%,一般为17.35~22.90德国度,市化肥厂有的水井高达62.75德国度,为极硬水。地下水的酸碱度基本上在6.5~8.5之间,呈中性至弱酸性或弱碱性。郊区石桥乡屏峰村一井水的酸碱度为4.1,邵阳液压件厂医务室旁井水的酸碱度为5.3,洞口县江塘乡干木村井水的酸碱度为9.4。
第五章 土地资源
第一节 土地构成
邵阳市土地构成约为“七分山地二分田,一分水、路和庄园”。其面积总数和细数市国土局和市统计局两家略有差异(见表)。市、县国土局根据国发(1984)70号文件和中发(1986)7号文件精神,逐级统计土地资源。故地理志采用最新法定数据。1990年全市土地总面积3131.4007万亩(国土局土地年报数,下同),其中耕地639.1918万亩,人平耕地0.94亩,低于全省人平水平。耕地中水田为430.278万亩,隆回、邵阳、邵东县较多,分别为68.35、61.08、56.62万亩。城步、郊区较少,分别为17.38、16.86万亩。其它县在31.71万亩到50.36万亩之间。全市林地面积1588.89万亩,绥宁、城步、洞口、新宁县较多,分别为338.54、238.88、209.08、204.57万亩。郊区最少,为63757亩。市境园地74.34万亩,牧草地114.05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99.71万亩,交通用地26.77万亩,水域面积111.90万亩。未利用土地面积476.56万亩。
1952~1990年,市境增加耕地面积110.68万亩,累计造林面积1400万亩。在未利用土地资源中,可用土地168.98万亩尚未开发利用,占全市总面积的5.40%。其中适宜发展林业生产的111.42万亩,占可利用土地面积的65.94%;宜牧草地面积41.66万亩,占24.65%。新宁、城步、绥宁县较多,分别为17.20、14.11、10.31万亩;宜耕面积7.64万亩,占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的4.52%;宜作果园的48008亩,占2.84%;可养殖水面11065亩,占0.65%;建设用地4222亩;其他19294亩。已开发利用的土地经济效益不高,吨粮田不多,疏林地面积尚有20122亩,未成林的造林地21834亩。41年来,境内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长,人平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1.64亩下降到1990年的0.94亩。
第二节 土壤类型
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统计,境内共有水稻土、菜园土、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河潮土、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紫色土10个土类。主要由石灰岩、砂岩、板页岩、花岗岩、紫色砂页岩、第四系红色粘土和近现代河流冲积物七类母岩物质发育而成。
一、水稻土
分布面积438.31万亩,占土壤普查面积(下同)的16.89%,占耕地面积的66.73%。主要集中分布在境内东部、中部海拔250~500米的丘陵红壤区和河流两岸。50万亩以上的有邵东、隆回、洞口、武冈、邵阳县,城步、市郊区相对较少。根据其形成的特点及水分活动的状态,分6个亚类。
潴育性水稻土 分布面积300.62万亩,占水田面积的68.58%。新邵、洞口、绥宁、新宁县所占比例超过全市平均比例5%以上。潴育性水稻土一般是冲田、垅田、坪田及沿河两岸阶地,地势开阔,阳光充足,水利条件好,耕作层厚度一般在15厘米以上。土壤熟化程度高,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双重影响,心土层有较多的铁、锰斑纹或结核,耕层土壤容重每立方厘米为1.08~1.65克,有机质含量2.82%~6.48%,全氮0.14%~0.23%,全磷0.08%~0.18%,全钾1.80%~3.15%,碱解氮94.2~173.1PPM,速效磷5.6~12.3PPM,速效钾57~95PPM,酸碱度(PH值)5.3~7.8。这类土保肥、供肥性能好,禾苗回青快,复种指数和粮食产量都比较高。
潜育性水稻土 分布面积103.48万亩,占水田面积的23.61%。主要分布在山丘地区的冲垅低洼处及山塘、水库、渠道脚下。隆回、武冈、邵阳、邵东四县分布面积在10万亩以上。这类水田地势平,地下水位一般离地面20~40厘米,排水困难,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土粒分散,亚铁反应强,亚锰亚铁含量高,土体常呈青色或青灰色,田埂脚下常有铁锈水流出(亚铁渗出氧化而成)。耕层土每立方厘米容重1.17~1.24克,有机质含量4.63%~5.23%,全氮0.21%~0.24%,全磷0.10%~0.13%,全钾2.13%~2.50%,碱解氮83.0~138.8PPM,速效磷6.8~11.3PPM,速效钾61~85PPM,酸碱度5.7~7.0。
其水分多且冷,土壤通透性能差,养分含量高,还原性有毒物质多。水稻生长前期常僵苗不发,中期较稳,后期易贪青倒伏。开沟抬田,水旱轮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淹育性水稻土 分布面积27.34万亩,占水田面积的6.24%。主要分布在丘陵、岗地或山坡上部,大多是梯田或台田。所处地势较高,水耕历史短,灌溉条件差,有相当一部分是天水田。水分运动以向下渗漏为主,保水保肥能力差,耕层厚一般为10~15厘米,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高,通透性能好,铁锰积累不明显,耕层土壤容重每立方厘米为1.10~1.56克,有机质含量2.31%~3.82%,全氮0.13%~0.21%,全磷0.076%~0.160%,全钾1.23%~3.10%,碱解氮32~106PPM,速效磷0.6~8.7PPM,速效钾54~~104PPM,酸碱度5.1~7.6。这类土壤水稻产量低而不稳,禾苗易早衰。武冈县分布最多,达64859亩,占该县稻田面积的12.5%,其次是邵阳、隆回、洞口、新宁县。须加深耕作层,增施有机肥料,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沼泽性水稻土 分布面积49655亩,占水田面积的1.13%,零星分布于山丘的沟谷冲底处,武冈、邵东县分布面积在10000亩以上。此类水田终年被水浸渍,泥脚深,俗称烂泥田、滂泥田。土壤呈高度还原状态,全层潜育呈青灰色,亚铁还原强烈。耕层土壤容重每立方厘米为0.84~1.31克,有机质含量4.00%~5.23%,全氮0.15%~0.24%,全磷0.13%~0.16%,全钾2.0%~2.5%,速效磷6.8~7.0PPM,速效钾64~85PPM,酸碱度6.8左右。这类田禾苗易发生翻秋,前期僵苗不发,后期又难以控制,公孙禾多。
渗育性水稻土 分布面积9548亩,占水田面积的0.22%,零星分布于各县(区)丘岗缓坡、溪河两岸、渠道两侧等水源丰富的地段。分布1000亩以上的有邵东、市郊区、洞口、邵阳、绥宁县。其水分运动强度大,运动方向长期单一地沿倾斜坡面流动,漂洗作用强,水体中的铁、锰等有色物质漂洗淋失,形成白色或灰白色的高岭土。耕层土壤容重每立方厘米为1.12~1.16克,有机质含量2.94%~5.31%,全氮0.15%~0.24%,全磷0.12%~0.15%,全钾1.93%~2.32%,碱解氮96PPM,速效磷4.0~11.5PPM,速效钾38~57PPM,酸碱度5.4~5.7。
矿毒性水稻土 分布面积9544亩,占水田面积的0.22%。主要分布于工矿区及蕴矿区附近。新邵县分布面积最大,达5085亩,次为邵东县,为2583亩。主要受矿毒水影响,导致土壤理化性状变劣,不利水稻生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2.65%~5.25%,全氮0.13%~0.28%,全磷0.08%~0.18%,全钾1.53%~3.10%,碱解氮54~10PPM,速效磷3.1~12.0PPM,速效钾29~73PPM,酸碱度4.5~6.1。
二、菜园土
分布面积19770亩,占耕地面积的3.00%。主要分布于城乡及工矿居民点附近的岗平地区。这类土经高度精耕细作和大量施肥,旱耕旱种,熟化程度较高,土质疏松柔软,容水保肥能力强,耕作层厚一般在25厘米以上。耕层土壤容重每立方厘米为1.37克,有机质含量在3.0%以上,最高达9.0%,全氮0.15%~0.20%,全磷0.1%左右,全钾2%以上,碱解氮72.23PPM左右,速效磷40.03PPM,速效钾59.28PPM左右。
三、红壤土
包括红壤、黄红壤、红壤性土3个亚类,面积1388.2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4.47%,是境内最重要的地带性土壤。多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岗地区。9县分布面积均在100万亩上,最多的绥宁县达252.71万亩,新宁、隆回县也在150万亩以上。其脱硅富铝作用明显,铁的富集量达10%~20%,铝的富集量达20%~30%。在高温多雨、干湿交替气候条件下,游离铁脱水后形成三氧化二铁,把土壤染成红色或黄红色,土壤呈酸性反应,酸碱度一般为4.8~5.7,养分含量低,有机质为1.48%~4.39%,全氮0.071%~0.159%,全磷0.052%~0.127%,全钾1.20%~3.13%,碱解氮30~119PPM,速效磷0.7~8.0PPM,速效钾43~101PPM。土壤易板结,除砂岩、花岗岩母质发育成的红壤土稍好外,其余母岩母质形成的红壤土质地粘重,结构致密,小于0.01毫米的物理粒一般高达50%~60%。土壤容重每立方厘米为1.09~1.50克,土层厚一般为60~150厘米,具有酸、板、瘦、厚、红等特点。为种植旱粮作物、经济作物、果树等的主要土壤。改良这类土壤,需采取综合性措施。
四、山地黄壤土 山地黄棕壤土 山地灌丛草甸土
这三类土壤面积分别为365.21万亩、193.39万亩、28.20万亩。合计586.8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8.8%。依次发育于海拔700~1300米、1200~1800米、1800米以上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城步、绥宁、新宁三县,城步面积最多,达212.86万亩。山地黄壤主要在阴凉多湿的气候条件影响下,淋溶作用较强,富铝化作用较红壤弱,氧化铁水化作用使土体呈黄色。表土层容重每立方厘米一般为1.02~1.21克,有机质含量2.09%~7.38%,全氮0.117%~0.200%,全磷0.052%~0.162%,全钾1.469%~2.938%,碱解氮81~127PPM,速效磷1~6PPM,速效钾68~137PPM。它是境内松、杉、楠竹主要生长土壤。山地黄棕壤所处地势比黄壤高,湿润多雾,有机质分解慢,土体呈湿润状态,粘粒形成与淋溶积聚十分活跃,土体呈黄棕色。其容重每立方厘米为0.76~1.20克,有机质含量4.301%~7.550%,全氮0.175%~0.260%,全磷0.090%~0.126%,全钾1.509%~2.950%,速效磷1~7PPM,速效钾90~121PPM。它是松树生长的主要土壤。山地灌丛草甸土,集中分布在城步的南山、新邵县的天龙山。其处地势高,风大冷湿,林木生长困难,以草本植物为主。土壤容量每立方厘米一般为1.1~1.2克,有机质含量7.64%~32.65%,全氮0.369%~0.475%,全磷0.101%~0.189%,全钾1.15%~4.17%。
五、河潮土
分布面积2188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07%。由河流的冲积物发育而成,主要分布于资江、邵水等河流两岸阶地或沙洲。有机质含量2.38%~3.08%,全氮0.117%~0.130%,全磷0.113%~0.140%,全钾2.21%~2.91%,碱解氮57PPM左右,速效磷1.1~15.2PPM,速效钾40~80PPM。
六、黑色石灰土 红色石灰土 紫色土
这三种土类的面积分别为45.01万亩、98.61万亩、16.17万亩,合计159.7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12%。它们是直接发育在母岩或母岩风化残积物上的岩性土或岩性幼龄土。两类石灰土类主要分布在碳酸岩地区的岩隙、低平洼地、山麓坡地。除绥宁县外,其它县(区)均有分布,其中10万亩以上的有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五县。其有机质含量1.53%~4.07%,全氮0.08%~0.23%,全磷0.06%~0.16%,全钾1.44%~2.17%,速效钾38.7~114.0PPM,速效磷1.1~4.7PPM,酸碱度6.0~8.0。紫色土多分布在资江、邵水等河流两岸的丘岗地带,除武冈、城步外,其余县(区)均有分布,10000亩以上的有市郊区、邵东、新邵、邵阳、绥宁、新宁县。其有机质含量0.58%~1.80%,全氮0.06%~0.11%,全磷0.06%~0.13%,全钾1.73%~2.10%,速效磷1.1~7.1PPM,速效钾64~121PPM,酸碱度5.1~8.4。
第六章 野生植物动物
第一节 植被
一、植物区系
市境属华中植被区系湘西山地植被区雪峰山前低山丘陵植被片、雪峰山植被片。植被地理成分南北兼有,以热带—亚热带北沿成分为主,亚热带—温带成分次之。植被分布一般在低山丘陵天然林中为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Oerst、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schott、石栎Lithocarpus glaber(Thunb.)Nakai、樟树Cinnamomun camphora(L.)presl及桢楠Phoebe zhen-nanS.et F.N.Wei等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占优势。在低山、中山地形的天然林中,多以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p.ex Benth.)Tutch、细叶青冈栎Cyclobalancpsis myrsinaefolia(B1.)Oerst、银木荷Schima argentea Pritz、岭南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a(Skan)Hay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和以短柄枹树Quercus glanduliferaBl.var.brevitiolata Nakai、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 H.Winkl、山槐Albizzia macrophylla(Bunge)P.C.Huang及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etZucc等为主的落叶阔叶林为建群种;针叶林中以马尾松、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f等占优势。中山山原的天然林中,仍保存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 Rehd.et Wils、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 ChangetHong、疏齿木荷Schima remoteserrate Chang等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林;而针叶林中常见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和粤松Pinus kwangtungensis Chun ex Tsiang。
在低海拔温暖沟谷地带,出现热带区系树木,有古柯科Erythroxyluceae的东方古柯Erythoxylum kunthianum(Wall.)Kurz,五列木科Pentaphylaceae的五列木Pentaphylax euryoides Gardn.etChamp、藤黄科Guttiferae的多花山竹子Garcinia multiflora Champ和梧桐科Sterculiaceae的梭罗树Reevesia pubescens等。
山地植被受地貌、南北坡向、成土母质、小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等影响,形成多树种的森林群丛。境内山体不大,垂直分布略有规律可寻。城步、新宁、绥宁和洞口县等地的雪蜂山植被片,山地中下部仍以亚热带性常绿树种为主,多有壳斗科Fag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山矾科Symplocaceae、樟科Laur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山茶科Theacese、木兰科Magnoli-aceae和杜英科Elaeocarpaceae的常绿乔灌木及针叶林的杉木;山地中上部的落叶阔叶林中,由北温带和亚热带山地温带性植被区系成分所组成:榆科U1-maceae中的朴属Celtis、榆属Ulmus和榉属Zelkova,壳斗科中的水青冈属Fagus和栎属Quercus,桦木科Betulaceae的桦木属Betula,榛科Corylaceae的鹅耳枥属Carpinus、榛属Corylus,蔷薇科Rosaceae中的花楸属Sorbus、梨属Pyrus和红果树属Stranvaesia,槭树科Aceraceae的槭属Acer,椴树科Tiliaceae的椴属Tilia,漆树科Anacardiaceae的漆属Toxicodendron和盐肤木属Rhus,豆科Leguminosae的香槐属Cladrastis,忍冬科Caprifoliaceae的荚蒾属Vibur-num。还有杨柳科Salicaceae、胡桃科Juglandaceae、伯乐树科Bretschneider-aceae、苦木科Simarubaceae及针叶林的松科Pinaceae等。
邵阳、新邵、隆回、邵东、武冈及洞口县部分属雪峰山前低山丘陵区植被片,在立地条件好的山坡中下部,分布着常绿阔叶树与针叶树混生林:樟科、蔷薇科的石楠属Photinia,壳斗科的栲属Castanopsis和针叶树的杉木与马尾松等树种;山坡中上部与向阳山丘则分布着落叶树与针叶树混生林,树种以金缕梅科的枫香属Liquidambar,壳斗科的栎属,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的泡桐属Paulownia、五加科Araliaceae的刺楸属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杨柳科的杨属Populus,榆科的朴属,大戟科Euphorbiaceae的乌桕属Sapium,豆科的槐属Sophora,胡桃科的化香属Platycarya和柿树科Ebenaceae的柿属Diospyros,鼠李科Rhamnaceae的枣属Zizyphus为主。在丘陵岗地则以人工林植被为主,自然分布的草本植物以禾本科Graminaceae占优势。
不同类型的土壤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群落。境内红壤土类的植被在经过人为的和自然的程度不同的干扰后,尚残存有稀疏的自然植被,其中以马尾松为主,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 Hay、圆柏Sabina chinensis(L,)Ant、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exOtto.etDietr、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Hook.F、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 Cheng和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er.)Rehd也有分布。南部中低山地红壤还保留部分常绿阔叶林或常绿针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有樟树、杉木和毛竹Phyl-lostachys pubscens Mael.ex H.de Leh等,林下有〓木Loropetalum chinense(R.Br.)Oliv、柃木Eurya japonica Thunb、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等灌木。人工林植被有油桐Vernicia fordii(Hemsl.)、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Hemsl、柑桔Citrus reticulata Blance、茶叶Camellia sinensis Kuntze和禾本科、莎草科Cyperaceae等灌丛、草本植被。
在海拔700~1300米山地黄壤中,自然植被多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有甜槠、马银花Rhododendron ovatum Planch、青冈栎、长叶乌药Lindera hemsleyana(Diels)Allen等。乔木层中伴生有石栎、木莲Manglietia fordiana(Hemsl.)Oliv、紫楠Phoebe sheareri(Hemsl.)Gamble、五裂槭Acer oliverianumPax等。灌木丛中有鼠刺Itea chimensis Hook.etArn、光叶石楠Photinia glabra(Thunb.)Maxim等。活地被物中有苔藓Bryophete、中华里白Hicriopteris chinensis(Ros.)Ching、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L.和蕨类Filices。在东部和中部的原生植被破坏严重的地方,次生林仍以马尾松为主,林下为五节芒Miscanthus sinensis、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等。在海拔1000~1800米的山地黄棕壤中,植被自然分布,南北略有差异:市境西南山区城步、绥宁县等地,以常绿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混交林为主;在北部新邵县以常绿阔叶林和灌木、茅草为主。优势树种有:枹树Quercus glanduliferaBl.、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甜槠、缺萼枫香Liguidambar acalycina Chang、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Rehd.etwils.)Li、长苞铁杉、黄山松、粤松、资源冷杉Abies ziyuanen-sisL.K.Fu.et S.L.Mo、银木荷Schima argentsa Pritz、黔竹Phyllostachyssp、红花木莲Manglietia insignis(Wall)Bl、石栎等。伴生树种有光皮桦、广东木莲Manglietia kwangtungensis(Merr.)Dandy、广东木瓜红Rehderodendron kwangtungensis Chun等。天然灌丛有马银花、野古草、蕨、草莓、芒草A-cundinella hirta等。
山地灌丛草甸土类,分布在越城岭山系海拔1800米以上的中山顶部,自然植被以灌丛及草本植物群落为主,主要有云锦杜鹃、知风野古草、蕨类等。伴生植物有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一枝黄花Solidago decurrens Lour、梨斗草Viola japonica、星宿草、鼠〓Gnaphalium affineD.Don等。
黑色石灰土的自然植被以大戟科、金缕梅科、樟科、漆树科和桑科Moraceae等喜钙性乔木为主。50年代初期,尚有高大茂盛的阔叶林,被当作“风水树”保护,现残存不多。柏木、〓木、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花椒和灌丛,为人工次生林。
红色石灰土类,主要分布于隆回、邵阳、市郊区等地,植被多为马尾松、柏木、灌木或为草荒地,30%以上已开垦成旱土。
紫色土类中的自然植被为马尾松次生林,有部分杉木和针阔混生林。下木有白栎Quercus fabri Hance、〓木、柃木等。
潮土类一般只生长灌丛,局部植被保护较好的地方也有森林。主要有红椆Quercus glauca(Thunb.)Oerst、青冈栎、杜英Elaeocarpus chinensis(Gardn.etChamp.)hook.f、江南桤木Alnus trabeculosaH.—M、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C.Dc、白杨Populus、香椿等。人工栽培的有水杉Metasequoia glap-tostroboidesHu etCheng、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gn等。
二、植被类型
境内主要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灌丛,草丛,次生沼泽植被和人工林植被。
(一)针叶林
马尾松群系 马尾松—白栎+映山红(杜鹃)、铁芒萁Dicranopterislin-earis(Burm.)UnderWu群落,分布于丘陵低山区,伴生树种有格药柃Eurya muricata Dunn、南岭山柳Clethra esquirolii Levl、山矾Symplocos caudata wall.ex A,Dc、大叶胡枝子Lespedeza davidia Franch、乌饭树和〓木等;马尾松+〓木+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L.f.)Sm群落,分布于低海拔山区,伴生有青冈栎、杉木、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鹿角杜鹃Rhododen一dron Iatoucheae Franch、映山红、山胡椒Lindera glauca(sieb.etZucc.)Bl、南岭山柳、米碎花Eurya chinensisR.Br、山槐;马尾松—〓木—野古草+狗脊群落,马尾松是建群种,但有些杉木与其混生组成群众,分布于低山区,伴生枫香、响叶杨Populus adenopoda Maxim、光皮桦、黄檀Dalbergia hupeanaHance、山槐、细枝柃Eurya loquiana Dunn和南方荚蒾Viburnum fordiae Hance等。
杉木林 杉木—细枝柃—芒萁群众,分布于丘陵低山区。杉木—杜茎山Maesa japonica(Thunb.)Noritz.exZoll—狗脊群众,分布于中低山区,伴生白栎、槲栎Quercus alienaBl、小叶石楠Photinia parvifolia(Pritz.)Schneid和鹿角杜鹃等。杉木+马尾松+格药柃—野古草+狗脊群丛,主要分布于低山的山坡,多为杉木林经择伐后残存群落,伴生枫香、南岭山柳、冬桃Elaeocarpus assimilis Chun等。
黄山松林 主要分布于海拔1500~1800米的山腰上,伴生短柄枹树、石灰花楸Sorbus folgneri(Schneid)、野漆树Toxicodendron succedaneus(L.)Rehd、光叶石楠、马银花和映山红等。
粤松林 主要分布于越城岭、八十里大南山,伴生甜槠、枹树、吴萸五加Acanthopanax evodiaefolus Franch、银木荷、大穗鹅耳枥Carpinus fargesii Franch和野柿Diospyros sylveatris Makino等,林下有格药柃、红淡Adinandra chinensis Merr、长叶乌药、鼠刺、黄牛奶树Symplocos laurina(Retz.)Wall等。
长苞铁杉林 分布于绥宁黄桑乡源头山、城步青界山和平林乡桃林村等地,有小片林分达到成熟林顶极群落阶段。伴生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Kuang、马尾松、银木荷、圆槠、茶梨Anneslea fragrans Wall和少量的单株杉木、枹石栎、白栎、枫香、野柿、乌饭树、鹅耳枥Carpinus Viminea Wall、马银花、凸脉冬青Ilex editicostataHu etTang。下木多为短尾越桔Vaccinium Carelesii Dunn、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 Hance和硃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等,但都濒于绝境。
江南油杉 Keteleeria cyclolepis Flous林 分布于城步长安乡、绥宁县黄桑乡,多与阔叶树混交。因过量采伐而只有零星分布。伴生有马尾松、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F、穗花杉Amentotaxus argetaenia(Hance)Pilger、南方红豆杉Taxus mairei(LemeeetLevl.)S.Y.Hu ex Liu、长苞铁杉、香樟、猴欢喜Sloanea sinensis(Hance)Hemsl、花榈木Ormosia henreyi Prain、枫香、甜槠、栲树、冬桃等。下木有宛田红花油茶Camellia polydonta How、细枝柃等,已从基本林格局退缩到过渡林势态。
粗榧林 分布于城步、新宁交界处海拔1800米的牛头顶坡,伴生有石灰花楸和红枝柴Meliosma oldhamii Maxim。下木为薄叶鼠李Rhamnus leptophylla Schneid、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 Carr、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Lindl.)Fedde和箭竹Sinanundinaria nitida(Mitford)Nakai等。
华山松 Pinus armandi Franch林 分布于城步与绥宁县交界的乌鸡山,是南洞林场营造的人工林。
柳杉林 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下处,多生长于中山的山冲或村边宅地。高耸挺拔,树形美观,抗雪压冰冻,是中山洼地的优良树种。
(二)常绿阔叶林
钩栗Castanopsis tibetana Hance+猴欢喜林+紫楠一苔草群落分布于中、低山沟谷地带,伴生有红椆、刨花楠Machilus Ieptophtlla Hand.-Mazz、薄叶桢楠Machilus leptophylla Hand.—Mazz、黑壳楠Lindera megaphylla Hem-sl、白辛树Pterostyrax psilophylla Diels.etPork、多花泡花树Meliosma myri-anthaSieb.etZucc和长蕊杜鹃Rhododendron stamineum Franch等。
栲树+钩栗+细枝柃—苔草群落 分布于中低山冲和缓坡地,伴生有小红栲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Hayata、青冈栎、大叶野樱Laurocerasus Phaeosticta Sclineid、银木荷和枫香等。
罗浮柿 Diospyros morrisiana Hance+格药柃——苔草群落 分布于群山峡谷地带,伴生有栲树、青刚栎、枫香、豹皮樟Litsea coreana var.sinensis Yang et P.H.Huang、长蕊杜鹃、长叶乌药、山矾和红淡等。林地已过量采伐而成为疏林。林下有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树幼苗生长。
甜槠林 分布于中低山的山坡和山脊处,伴生有银木荷、木荚红豆Ormosia xylocarpa ChunetChen、栲树、华杜英、台湾冬青Ilex formosana Maxim、银鹊树Tapiscia sinensis Oliv、华南桂Cinnamomum austro—sinensis H.F.Chang、细叶青冈、兰果树Nyssa sinensis Oliv、光叶石楠等。
岭南石栎 Lithocarpus brevicaudatas(Skan)Hay林 分布于海拔300~1500米的山地,伴生有云山椆Gyclobalanopsis nubium(H.—M.)Chun、粗榧柯Lithocarpus spicatus(Smith.)RehdetWils、石灰花楸、缺萼枫香和圆齿两色槭Acer bicolor chun var.serrulata(Mect.)Fang等。
多脉青冈、疏齿木荷林 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伴生有亮叶水青冈、硬斗柯Lithocarpus hancei Chun、包石栎、广东木瓜红及红皮木姜子Litsea pedunculata(Diels.)YangetP.H.Huang等。林地多毛玉山竹Yushania fari-nosaZ.P.wanget G.H.Ye。正由过渡林向基本林群落演替。
含资源冷杉的褐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stewardiana(A.Camus.)Hsuet Jen、疏齿木荷林 分布在新宁县的紫云山、舜皇山和城步的明竹老山等地。林相外观呈连续微波状,间入褐叶青冈和资源冷杉突出于林冠,因上层乔木林有较多的落叶树参入,群落景观的表征随季节变化而多彩。主要伴生有毛脉槭Ac-erbarbinerve Maxim、南方木莲、海桐Pittosporum tobira(Thunb.)Ait、山矾、大八角Illicium majus Hook.f.et THOMS和箭竹。
楠木Phoebe nanmu林 分布于城步干洞山、洞口县溪等地,以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 SiebetZucc为主,伴生有紫楠、薄叶桢楠、润楠Machilua pingii ChengetYang、黑壳楠、豹皮樟等。因屡遭砍伐,已成疏林。林下有不少幼苗和萌芽条生长。
常绿阔叶树矮林 分布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脊和侧坡。主要有杜鹃矮林和假地皮风Illicium henryi Huanget E.N.Chang矮林两种群落类型。杜鹃矮林一般由龙胜杜鹃Rhododendron chihshinianum ChunetFang、华南杜鹃Rhodo-dendron kwangtungensis Merr.etChun、云锦杜鹃及吊钟花Enkinthus quin-queflorus Lour等组成;假地皮风矮林一般由中华石楠Photnia beauverdiana Schneid、海桐叶山矾Symplocos pittosporifolia Hand.—Mazz、红皮木姜子、多脉青冈、茵芋Skimmia reeverdiana Fort和波叶红果树Stranvaesia davidiana Dcne var.undulata Rehd.Wils等组成。
(三)落叶、常绿阔叶林
多脉青冈林 分布于海拔1400米以上的山坡,与黔椆Lithocarpus eliza-bethae(Tutch.)Rehd、亮叶水青冈和粗榧柯组成建群层的共建种,林层中伴生有红皮木姜子、格药柃和大八角等。地表多毛玉山竹,草本稀少。
枹栎、甜槠林 分布于海拔800~1200米之间的山地,与伴生的石灰树、山槐、青冈栎、锥栗Castanea henryi(Skan)Rehd.etWils、黄檀及野柿等构成上层林冠。下层有鹿角杜鹃、荚蒾Viburnum dilatatum Thunb、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inn等。地表有大叶胡枝子、满山红、木姜子Litsea pungens Hemsl等。一般林地盖度0.9,落叶树幼苗难以挤入上层。
短柄枹栎林 分布在海拔800~1200米的山地,野漆树、山槐、鹿角杜鹃、化香、黄檀等与其伴生。
(四)落叶阔叶林
拟赤杨 Alniphyllum fortunei(Hemsl.)Perk林 分布在低山下部,伴生有枫香、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 Hemsl、黄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大穗鹅耳枥等。下层有紫楠,豹皮樟等。
多花泡花树林 分布于低山下部,伴生有拟赤杨、白辛树、海通Cleroden-dron mandarinorum Diels及锥栗等,是经破坏后残存的过渡林。
光皮桦林 分布在海拔800米左右处,伴生有响叶杨、臭椿Ailanthusal-tissima(Mill.)Swingle、大穗鹅耳枥、化香树、山槐和马尾松等。
山槐、化香树林 分布于海拔600~1000米处,伴生有响叶杨,枹树、枫香、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等。
亮叶水青冈林 分布于海拔1400米以上山地的山坡及山脊,是境内中山以上落叶阔叶树为主体的森林群落的建群种。其外貌高耸整齐,盖度0.9以上,伴生有圆齿两色槭、南方木莲及红枝柴等。林下密生毛玉山竹、草本,建群种幼苗稀少。
石灰岩山地落叶阔叶树林 主要分布于海拔300~400米的丘陵山顶,黑色灰岩山地及海拔500~800米的中低山地的阳坡和红色石灰土中。主要以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Bl、榔榆Ulmus parvifolia Jucq、青冈栎、枳椇Hovenia acerba Lindl和响叶杨为主的森林及以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单种建群的六种群丛。
(五)毛竹(楠竹)林
海拔1400米以下的山坡均有分布,与其伴生的有杉木、马尾松、华南桂、青刚栎及甜槠等。林下生长有细枝柃、黄牛奶树、狗脊及鳞毛蕨Dryo pteris chi-nensis(Bak.)Koidz等。
刚竹 Phyllostachys viridis(Bak.)Koidz林 分布于低山侧坡。
水竹 Phyllostachys heterocloda Oliv林 多分布于低山山冲。
花竹 Phyllostachys nidulaxia Munro林 分布于低山的山坡。
苦竹 Pleioplastus amarus KengF林 分布于石灰岩山地。
箭竹林 分布于中山脊岭与侧坡处,疏林中常见自成群丛,是木本植被演迁的障碍。
(六)灌丛
分布在采伐迹地、高山火烧地及近期封山后出现的初级植被处,主要群落有:
白栎+〓木+映山红——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群落。
鹿角杜鹃+短柄枹树——芒草群落。
短柄枹树+山槐—芒草群落。
映山红+湖南白檀Symplocos hunanensis Hand.—Mazz芒草群落。
茅栗灌丛和石灰岩山地灌丛 茅栗灌丛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部分地方已成为2~5米高的灌木林。
(七)草丛
丘陵、中低山火烧后出现的先锋植被和人工牧场草丛。主要有白茅、野古草、铁芒萁草丛;野古草、菅草草丛;五节芒+野古草草丛;蕨、芒草草丛和飞蓬草草丛。
(八)沼泽植被
江南桤木林 生长于低山、中山的沟谷溪旁和中山水湿地处。
菅草草丛 生长于中山山间平缓地。
(九)经济林(果木)
系人工栽培植被。
油茶林 生长于海拔600米以F的丘陵山地。
油桐林 生长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地。
茶叶林 各地都有栽培,常与柑桔、梨Pyrus pyrifolia(Burm.f.)Nakai、木姜子等间种。
木姜子林 在海拔1300米左右的山地的先锋林中最为常见,未及时更新的采伐迹地也常由木姜子侵入而自成优势群落。
山核桃 Carya cathayensis Sarg林 自然分布或人工栽培,多见于低山旁边的村庄、山坡缓坡或林缘地。
盐肤木林 海拔800~1200米的山沟、侧坡及路旁均有分布,先锋林与过渡林中都显出其独具的优势,常有小面积的天然次生林存在。
漆树林 分布于新宁、城步等县的低山沟槽地,多为成片栽培。
柑桔林 多为大面积栽培在海拔500米以下处。
梨树林 常与柑桔林间种。
黄柏 Phellodendron chinense Shneid、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Rend.et Wils、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林 常在中山缓坡地小块种植。
(十)四旁绿化林
主要树种有:苦楝Melia azedarach L泡桐、香椿、乌桕Sapium sebiferum(L.)Roxb、枫杨、白杨、千年桐Virnicia montana(Lour.)Airy-Shaw、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Ait.)Willd、女贞、石楠、樟树、檫树Sassafras tzumu Hemsl、柳杉、刺槐、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柏木、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h、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毛竹等。
第二节 野生植物
民国10年(1921),奥地利植物学家来武冈云山考察,采集植物标本300多种,新发现植物80多种,其中以地名命名的有40余种,以云山命名的有云山伯乐树Bretschneidera yunshanensis ChunetHow等20多种。20世纪70~80年代中期,境内有高等植物245科、792属、2826种。其中被子植物105科、372属、1659种,裸子植物8科、33属、67种。自然分布和引进栽培的木本植物1 1 5科、409属、1 726种(含变种),自然分布和引进的草本植物有1 30科、383属、1100余种。已开发利用的植物有木类67种,竹类13种,果木类39种,花卉类58种,药用类67种,牧草类163种。
一、珍稀植物
根据1988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规定保护的珍稀植物,境内有41种,其中一级保护的为银杉,二级保护的为资源冷杉、蓖子三尖杉、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var.sinensisR.et W、马蹄参Diplopanax stachyanthus Hand.—Mazz、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 Oliv、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Levl.)Rend.etWils、杜仲、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Dann.)Henryet Thomas、银杏Ginkgo biloba Linn、水松Glyplostrobus pensilis(Staunt)Sarg、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Hemsl.)Sarg、金钱松、白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Cheng)Cheng、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 Oliv、伯乐树(又名钟萼木),三级保护的有穗花杉、沉水樟Cinnamomum micranthum(Hayata)Haya-ta、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华榛Corylus chinensis Fcanch、天麻Gastro-dia elataBl、柔毛油杉Keteleeria pubescens Chenget L.K.Fu、厚朴、凹叶厚朴、红花木莲、乐东拟单性木莲Parakmeria lotungensis Chun、闽楠、桢楠、黄杉、白辛树、半枫荷、紫茎Stewartia sinenis Rend.etWils、黄枝油杉Keteleeria calcarea Chenget L.K.Fu、银鹊树、南方铁杉、长苞铁杉、任木(宝华玉兰)Mag-nolia zenii Cheng、江南油杉、银钟花、八角莲。
银杉 为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史前植物,享有植物“熊猫”盛誉,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分布于城步苗族自治县沙角洞海拔950~1050米的山坡,与长苞铁杉、茶梨等混生成林。现有高2米以上的银杉58株。最高的达20米,胸径43厘米,树龄300余年。
伯乐树 属亚热带单型科古老原始类群,为国家二级保护的优良用材树种。散生于境内海拔500~1400米的山坡或谷地的常绿阔叶林中。较为著名的有武冈云山伯乐树,新宁县国营紫云山林场五里亭路边尚存200余年树龄的伯乐树1株。
银杏 为中生代侏罗纪孑遗树种,有活化石之称。果实供药用或食用,含多种营养成分。属国家二级保护的名贵观赏树木。全市现有200年以上的银杏40余株。
资源冷杉 为冷杉属在湖南保存的唯一种类,属国家二级保护的珍贵高山用材林树种。据1984年林木种源普查,分布在城步、新宁等县海拔1400~1800米山地约550株,树高20~30米,胸径40~80厘米。
连香树 第三纪古老孑遗树种,材质优良,新叶紫色,入秋变红或变黄,为国家二级保护的用材、观尝树种。仅新宁县舜皇山有零星分布,胸径在30厘米以上的约130株。
香果对 亚热带特有古老单种属树种,材质优良,属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主要零星分布于新宁、城步、绥宁县海拔600~1400米的山边谷地。现胸径在30厘米以上的仅19株。
蓖子三尖杉 古老孑遗种。树体可提炼抗癌药物,种仁含油,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散生于绥宁、新宁、城步等县海拔400~800米的地带阔叶林中,仅35株。
穗花杉 国内特有古老残留种,树形美观,为国家三级保护的庭园观赏树种。绥宁县及新宁舜皇山海拔400~1200米地带有零星分布,胸径在50厘米以上的有4株。
鹅掌楸 第三纪古热带古老孑遗种,有“活化石”之称。生长快,材质优良,叶形似马褂状,属国家二级保护的用材、观赏树种。零星分布于绥宁黄桑、城步竹岔山海拔800~1700米的阔叶林中。现境内尚有优良林分240亩。
楠木(闽楠) 为中亚热带特有优良珍贵用材林,国家三级保护树种。分布于绥宁、城步等县海拔800米以下常绿阔叶林中。因人为过量采伐,资源较少。胸径50厘米以上的仅2株。
长苞铁杉 亚热带特有古老孑遗树种。材质坚实,耐腐,树皮可提炼烤胶,为国家三级保护用材树种。绥宁、城步、新宁等县海拔600~1700米的山地有分布。绥宁黄桑源头山海拔1100米处有长苞铁杉林2.96亩,大小103株,蓄积量165.96立方米。单株材积1.6立方米。一般树高21米,胸径45厘米,其中最大的一株高31米,胸径100厘米,与马尾松、银木荷混生,独占高层,形成独特的森林顶极群落。
二、用材树种
根据1986年林业区划分类,市境有优良速生用材林树种2l0余种,常见的有华山松、黄山松、粤松、马尾松、杉木、柳杉、柏木、樟树、刨花楠、檫木、石灰花楸、山槐、皂荚Gleditsia sinensisLam、椆李Prunus padus Linn、刺槐、灯台树、头状四照花Dendronbenthamia capitata(Wall.)Hutch、长毛八角枫Alangium kurzii Craib、八角枫Alangium Platanifoliun(S.et Z.)Harms、黄檀、蓝果树Nyssa sinensis Oliv、蚊母树Distylium racemosum Sieb.etZucc、山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var.monticola Rehd.etWil、刺楸、虎皮楠Daphniphyllum oldhamii(Hemsl.)Rosenth、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 Miq。响叶杨、光皮桦、锥栗、甜槠、罗浮栲、苦槠、钩栗、青冈栎、细叶青冈、多脉青冈、栓皮栎、枹栎、湖南山核桃Carya hunanensis Changet R.H.Chang、胡桃、化香、枫杨、枫香、梧桐Firmiana simplex、银木荷、毛红椿、臭椿、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D.Don.)Benn、香椿、野鸦椿、黄连木、南酸枣、野漆树、小叶女贞、泡桐及引进的水杉、池杉、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火炬松Pinus taeda Linn等。
松、杉是邵阳市乡土树种。松类面积、蓄积量分别占乔木林的46%、36.2%;杉类面积、蓄积量分别占乔木林的39%、39.5%。其主要树种包括:马尾松、黄山松、华山松、五针松、湿地松、火炬松、黄杉、杉木和江南油杉等。除松杉外,其它树种所占比例小,且树种繁多,对其分布及变化难以作出定量估价。
柏木 常绿乔木,树冠塔形。适宜于海拔800米以下的石灰岩山地及庭园、行人道栽培。柏木材质坚韧,纹理直,结构致密,耐磨、耐腐,有香气,是雕刻、造船、车厢、枕木、建筑、家具及室内装饰等优良用材。据1986年森林资源调查,全市有柏木林分1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9.55万立方米。
樟树 又名香樟,古谓豫樟。生长快,材质软,耐腐,抗虫蛀,为造船、车厢、家具、模型、雕刻等优良用材和庭园、行人道绿化优良树种。此外,树体各部分均可提炼樟油或樟脑。境内海拔800米以下山地、丘陵普遍有分布。全市有树龄200年以上的古樟30株,优良林分15亩。
蓝果树 为落叶大乔木。喜光,耐寒,根系发达,萌芽力强。境内海拔1000米以下山地或丘陵混交阔叶林中常见。树冠呈高大的宝塔形,是四旁绿化与丘陵造林树种。木材轻软适中,可作家具、车旋等用材。树皮可提取具抗癌作用的蓝果碱。境内有胸径20厘米以上散生木18株。
刺楸 俗称刺桐,五加科落叶大乔木。海拔700米以下山地丘陵有零星分布,多生长于石灰岩山地。材质轻软,纹理直,结构略粗,可供家具、车厢、室内装修、造纸等用材。80年代末期已有成片栽培,现有胸径20厘米以上的优良单株19株。
枫香 金缕梅科落叶大乔木。境内海拔700米以下山地丘陵普遍有分布。生长快,适应性强,材质轻软,为建筑良材。民间有“千年水底松,万年阁上枫”之说。从70年代初开始,枫香作用材林营造混交林树种。现有胸径100厘米以上的古枫45株。
木荷 俗称荷木,山茶科常绿乔木。分布于海拔300~8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山区有少量块状自然林,总面积350亩。叶片厚革质,能耐火,是营造防火林带的树种。材质坚硬细致,为纺织工业特种用材。
香椿 俗称椿树,楝科落叶大乔木。其萌芽力强,适应性广,分布于海拔400~800米的山地,以散生为主,故丘陵及“四旁”多有栽培,总栽培量约2500万株。材质轻,纹理色泽艳丽,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称,是家具、机模、造船、箱盒、电器外壳等优良用材。幼芽、嫩叶味美,可熟食或制作罐头,树皮及果实均可入药。
南酸枣 俗称酸枣,漆树科落叶大乔木。散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生长快,适应性强,为丘陵区较好的造林树种,尚未发现成片林分。材质轻软,花纹美丽,为造船、家具、建筑、车厢等用材,也是胶合板原料。核果可食或酿酒,树皮可提炼单宁。
黄连木 落叶乔木。境内海拔800米以下山地丘陵均有分布,多生长于灰岩山地,但无成片林分。木材质重,耐腐性强,可供家具、秤杆、镶嵌及军工用材。嫩芽可参入茶叶中,气味清香。
苦槠 俗称槠树,壳斗科常绿乔木。境内海拔500米以下低山丘陵分布极为普遍,多与马尾松、枫香等混生,但无成片林分。材质优良、耐腐性强,可供枕木、矿柱、建筑、家具等用材。
甜槠 俗称圆槠,壳斗科常绿乔木。为海拔300~8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的建群种。总面积50000亩。为农具、桥梁用材。果实富含淀粉,味甜,可生、熟食及酿酒和加工粉丝等。
泡桐 又称白花泡桐,云参科落叶大乔木。生长快,萌芽力强,繁殖简便。市境海拔600米以下山地丘陵及房前屋后普遍栽植,为邵阳市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栽培总量在5000万株以上。木材质轻,纹理直,绝缘,音响性能好,自古就以泡桐作弦乐。宜作天花板、屋面板及家具板材。
三、经济植物树种
木本粮食 境内常见的小水果,总面积为90000亩。淀粉和糖料等木本粮植物有: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枣树Zizyphus jujuba Mill、柿、葛藤Pueriaria lobata(Willd.)Chwi、锥栗、茅栗、苦槠、甜槠、栲树、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Hayata、钩栗、青刚栎、青椆Quercus myrsinaefolia B1、石栎、麻栎、栓皮栎、槲栎、白栎、银杏、华榛、川榛Corylus heterophyllus Fisch.exBess.Var.sutchensis Franch、刺榛Corylus ferox wall.var.thibetia(Bate)Franch、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葡萄Vitis vinifera Linn、鹰爪枫Holboellia coriacea Wall、枳椇、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君迁子Diospyros lotus Linn、鸟饭、木通Akebia quinata(Thunb.)Decne、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Sieb.etZucc、杨梅Myrica rubra(Lour)Sieb.etZucc、桑Morus alba Linn、山桃Prunus davidiana Franch、山枇杷Eriobotrya cavaleriei(Levl.)Rehd、桃、李、Prunus salicina Lind、枇杷、柑桔、柚、豆梨、沙梨、山杏Prunus armeniaca Linn及云母树类。邵阳县的它栗、隆回县的腰带柿、洞口县的雪峰蜜桔、新宁县的脐橙均是闻名国内外的传统产品。
油料植物 境内常见的油料植物,总面积为33万亩。有油茶、油桐、核桃、山核桃、湖南山核桃、香榧、水青冈、乌桕、山鸡椒Litsea cubiba(Lour.)PERS、三尖杉、竹柏Podocarpus nagi Zoll.etMollexZoll、樟树、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Franch、黄连木、野漆树、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多花山竹子、柞木Xylosma japonicum(walp.)A.Cray、野桐Mallotus tenuifolius Rax、灯台树、野茉莉Styrax japonica sieb.etZucc、玉铃花Styrax obassia Sieb.et Zucc、豹皮樟、山胡椒、八角茴香、Illicium majus Hook.f.etThorns、红皮树Styraxsuberifolia Hook.etArn、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黄荆、马尾松等。其果实或种子富含油脂。邵阳县是湖南省食用茶油生产基地,茶子含油40%。桐油、生漆是邵阳市传统出口产品。
纤维植物 境内分布的纤维植物有瑞香科、桑科、榆科、荨麻科Urticaceae、防己科Menispermaceae、梧桐科、夹竹桃科Apocynaceae等植物。在生产中取皮利用的主要有紫茎、瑞香、结香、荛花、山棉皮、小构树、构树、柘树、天仙果、异叶榕、薜荔、变叶榕、桑、木防己、防己、光叶海桐、扁担杆子、湘椴、粉椴、梧桐、木芙蓉、木槿、山麻杆、山麻、白背叶、粗糠柴、石岩枫、野桐、山槐、湖北羊蹄甲、藤黄檀、胡枝子、大叶胡枝子、香花岩豆藤、鸡血藤、葛藤、苦参、紫藤、响叶杨、垂柳、旱柳、扑树、山油麻、榔榆、黄杞、化香、枫杨、夹竹桃、八角枫等,主要分布于西南各县的杂灌木疏林中,茎皮含纤维素38~60.5%。其它纤维植物纤维素含量1 2.8~50%。广泛用于造纸、人造棉和编织品。
鞣料植物(单宁植物) 主要用以提制栲胶。据不完全统计,市境有鞣料植物1 30余种,最常见的有盐肤木(五棓子)、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WightetArn.)Sprague、青榨槭、马桑Coriaria sinica Maxim、云实Caesalrinia sepiaria Roxb、小果蔷薇Rosa cymosa Trutt、麻栎、木香花Rosa banksiae Aiton、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 Dode、化香、锥栗等。市境山区、丘陵均有盐肤木分布,幼枝嫩叶受一种寄生蚜虫(五棓子虫)刺激后形成虫瘿叫五棓子,其含鞣料50%~70%,是邵阳市的传统出口产品。据1 950~1 985年统计,市境共生产五棓子29.19万公斤。
药用植物 邵阳市药用植物有900余种,大多数生长在森林环境里。其中有名贵的天麻、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扣子七Panax pseudo-ginseng-wall var.japonicus(C.A.Mey.)、白三七Rhodiola henryi(Dies.)Fu、乌金七Swertia heterantha ling、金盆七Asarum heterotropoidesF.schum.var.mand-shuriam(Maxim.)Kitay等;有引种栽培在森林里的人参、党参Godonopsispi-losula(Franch.)Nannf、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田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F,H.Chen、银耳等;有抗癌疗效高的中国香榧、三尖杉、蓖子三尖杉、杜仲、喜树等;有生长在高山林下的黄连、独活、八角莲、七叶一枝花、雪胆Hemsleya amabils、菊花还阳草;此外在悬崖峭壁上还生长有金钗、石耳、石斛等。
肥料植物 邵阳肥料植物优良者有紫穗槐、葛藤、马桑、鞘柄木。其他肥料植物主要有化香、枫杨、黄檀、剌槐、胡枝子、大叶胡枝子、苦参、构树、泡桐、盐肤木、牡荆、大青等。
竹类 邵阳市竹类有26种,主要为毛竹(楠竹)、桂竹、斑竹、实竹、紫竹、方竹、撑篙竹、佛肚竹等。邵阳竹艺早已驰名于世,紫竹、斑竹、方竹是庭院观赏的最好竹种。
四、观尝花木
人行道树类 小叶白梓、白玉兰、紫玉兰、蓝果树、小果冬青、臭椿、榉树、糙叶树、千年桐、鹅掌楸、小叶女贞等。引种的有:雪松、落羽杉、加拿大白杨、小钻杨、意大利杨等。
花木类 含笑、米饭花、杜鹃、山矾、栀子花、白玉兰、蜡梅、蜡瓣花、金缕梅、圆锥锈球、垂丝海棠、石楠、合欢、满山红、金钟花、台湾泡桐、紫金牛、红紫珠、长叶木姜子、野鸭椿、南天竹、杜荑、黄杨、红楠、石灰花楸、杜仲、银杏、枫香、青榨槭等。
花卉类 野生的草木花卉主要有迎春、蜡梅、木笔、木兰、牡丹、芍药、铁线莲、菊、紫荆、百合、山茶、茶梅、叶上珠、五叶里花、山矾、碧桃、刺梨、月季花、木香花、锈球花、鸡冠花、芭蕉、千日红、竹节花、半夏、剪秋萝、盘龙草、油点草、灯心草、一点红、眼子菜、多花黄精、七叶一枝花、紫参、闹羊花、山姜、瞿麦、宜男以及建兰科的建兰、蕙兰和石杉科、石松科、卷柏科、凤尾蕨科、铁角蕨科、水龙骨科等植物。
绿篱类 小叶女贞、水腊、蜡子树、栀子花、茶、鱼鳞木(赤楠)、光叶石楠、黄杨、木槿、蚊母树、枸骨、胡颓子等。树桩盆景类:罗汉松、米木、雀梅、虎刺、枸杞、小叶女贞、紫藤、黄杨、枸骨、紫薇、胡颓子、黄山松、榔榆、南天竺、卫茅等树种。其萌芽力强,枝条韧性好,适宜制作树桩盆景。
草坪植物 假俭草、狗牙根、鸡眼草等。可选为观赏草坪的有蛇莓、蛇含、毛莨、杨子毛莨、老鹤草、酢浆草以及景天属、野牡丹属、跗松草属等。
第三节 野生动物
市境动物地理区划为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生态分类属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全市野生脊椎动物397种,分属5纲、33目、102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金猫、白鹳、游隼、黄腹角雉、鼋、白颈长尾雉。二级保护动物33种:猕猴、短尾猴、黑熊、穿山甲、水獭、大灵猫、小灵猫、豺、果子狸、水鹿、毛冠鹿、麝、鬣羚、斑羚、鸳鸯、红腹锦鸡、白鹇、红腹角雉、草鸮、班头鸺鹠、长耳鸮、短耳鸮、雕鸮、苍鹰、鸢、赤腹鹰、红脚隼、红隼、燕隼、平胸龟、凹甲陆龟、虎纹蛙、大鲵。三级保护动物约40余种:刺猬、华南兔、红腹松鼠、豹鼠、中华竹鼠、银星竹鼠、毫猪、豹猫、狐、貉、黄鼬、鼬獾、小鸊鷉、鸬鹚、池鹭、中白鹭、苍鹭、绿鹭、牛背鹭、大白鹭、白鹭、夜鹭、栗苇鳽、野鸭、豆雁、竹鸡、鹌鹑、环颈雉、苦恶鸟、董鸡、红腹田鸡、红骨顶、白骨顶、珠颈斑鸠、山斑鸠、多种蛇类、多种蛙类和蟾蜍等。
邵东、新邵、邵阳及市区成片自然林已不存在。在分散的栽植林中,林栖鸟兽主要是斑鸠、环颈雉、黄鼬、华南兔、狐、獾和小麂等小型动物。生活于稻田区捕食昆虫和鼠类的两栖、爬行动物有45种。新宁、城步、武冈、洞口、绥宁、隆回县尚有大片自然林存在,毛皮兽种类丰富,大宗皮张出口的毛冠鹿,驰名世界的锦鸡,珍稀鸟类白鹇、白颈长尾雉、角雉,经济价值大的水鹿、麂、麝等鹿科动物均有产出。中国特产动物大鲵在这些县的山溪中时有发现,稀有的平胸龟亦常出现。近年发现的凹甲陆龟、鼋,为湖南省首次发现的新种属。
20世纪50年代起,人口增长快,毁林开荒及过量猎捕,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野生动物资源已明显下降。50年代广布的鳗鲡几乎绝迹,过去极为常见的喜鹊、乌鸦、麻雀等,自1984年开展室外大灭鼠后已成难见之物,狐、鼬、鸱、鹰、蛇等数量锐减,而鼠类繁殖迅速,鼠害日益严重。
一、鱼纲
鱼类主要分布于资江水系和巫水水系。50年代种类和数量均较多。农药的大量使用,渔具的使用不当(电捕、炸鱼、药鱼),柘溪大坝的修建,洄游受阻,使鱼类资源锐减。全市现有鱼类103种,分属6目、16科。
中华倒刺鲃Barbodes sinensis俗名岩鲫。产于市内各江河,尤以新宁夫夷水段产量较大。生长快,肉味美,体重可达5公斤。
刺鲃 B.caldvwells名洋筒根、洋草鱼。产于市内各江河中。生长快,体重可达6公斤。
粗须铲颌鱼 Varicorhinus barbatus俗名黄尾子。产于各江河中。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龙潭的此种鱼,常有鱼虱寄生于鱼腹,当地人常取之焙干研末,和酒服之,以治呕吐。鱼虱色白状如龟,人称“鱼龟”。
瓣洁鱼 Tor brevifilis俗名哈鱼。产于各江河中。味鲜美,体重可达3公斤。
铜鱼 Coreius heterodon俗名巾毛鱼、金鳅。主要产于资江水系。肉肥美,体重达1公斤。
吻 Rhinogobio typus俗名秋子、白羊鱼。产于资江、巫水水系。数量较多,肉鲜美,体长达44厘米。
蛇 Sanrogobia dabrgi俗名船钉鱼。资江、巫水水系均产,产量较大。
南方马口鱼 Oqsarichthys uncirostris俗名红车公、扯口婆。各地溪流中均产。成熟雄鱼体侧有红绿相间的条纹,游速快,数量多。
大鳍刺鳑鲏 Acanthorhodeus macropteyus俗名猪耳鳑鲏、苦变屎。稻田、池塘、溪流中均产,体长可达13厘米。
鲫鱼 Carassius auratus广适性鱼类,喜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浅水区,生命力强。食多种藻类、水草、浮游动物。广泛分布于市境各地的多种水域,是重要经济鱼类。
泥鳅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俗名鳅鱼。各地均产。味美易养,为出口创汇的小水产。
鲶 Silurus asotus俗名鲶拐子。各地均产。肉味细美少刺,体重可达3公斤。
黄鳝 Monopterus albus俗名鳝鱼。各地均产。肉味美,为出口小水产。
大眼鳜 Siniperca Kneri俗名桂鱼。资江、巫水水系均产。味特美,为出口水产。
黄颡鱼 Pseudobagrus fulvidraca俗名黄刺姑。各地常见,体重不大,数量多。
邵阳市野生鱼类还有:花〓、麦穗鱼、鳗鲡、条纹二须鲃、半刺厚唇鱼、白甲鱼、小口白甲鱼、湘华鲮、泉水鱼、唇〓、华鳈、江西鳈、黑鳍鳈、银色颌须、短须吻、圆筒吻、似、福建棒花鱼、棒花鱼、片唇、光唇蛇、长蛇、南方长须鳅、宽鳍鱲、鯮鱼、鰔鱼、赤眼鳟、油〓条、〓条、银飘鱼、长春鳊、红鳍鲌、青梢红鲌、蒙古红鲌、翘嘴红鲌、银鲴、圆吻鲴、细鳞斜颌鲴、高体鳑鲏、寡鳞刺鳑鲏、彩石鲋、兴凯刺鳑鲏、大斑花鳅、点面沙鳅、黄沙鳅、大斑薄鳅、短体条鳅、下司中华吸腹鳅、中间前台鳅、河鲶、肥坨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岔尾黄颡鱼、长吻、乌苏里、白边、大鳍鳠、胡子鲶、青鳉、乌鳢、月鳢、叉尾斗鱼、圆尾斗鱼、刺鳅、大刺鳅、鳜鱼、翘嘴鳜、斑鳜、暗鳜、波纹鳜、长体鳜、沙塘鳢、黄〓鱼、真栉虾虎、栉下虎等。近年引进的有革胡子鲶、尼罗罗非鱼。野生和家养并存的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黄尾鲴、团头鲂。
二、两栖纲
全市有26种,分属2目、11科。与临近的衡阳、湘潭不同点是,以华南区和西南区的种类为多,其中宽头短腿蟾仅见于洞口县溪,瑶山髭蟾只见于城步、新宁县。
大鲵 Andrias davidianus 叫声似婴儿啼哭而得俗名娃娃鱼。城步、洞口、绥宁等县的山溪中常见,多隐于石隙间,捕食鱼虾、蟹、鼠、蛇等。肉细软香甜,长可达1.5米,重可达25公斤。
无斑肥螈 Pachytriton labiatum 俗名山和尚。栖息于海拔450~1000米的山溪中。武冈县云山、洞口县溪、绥宁县黄桑均采到际本。民间常用其治疗虚损痨伤。
中华大蟾蜍 Bufo gargarizans 俗名癞哈蟆。分布于全市各地,尤以溪的个体大,重达500克,食多种害虫。著名的蟾酥是它的分泌物的干制品,价格昂贵。
棘腹蛙 Rana boulengeri 俗名石棒蛙、石鸡。分布于绥宁、城步、新宁、武冈、洞口等县的山区,在溪、云山采到不少标本。体重可达250克,肉味异常鲜美,可出口创汇。
日本林蛙 Rana japonica 俗名黄叶嘛。城步、洞口、绥宁等县林区数量甚多,是林区的优势蛙种。肉味特美,每到秋末,常在林缘成堆出现,山民常大量捕食。
泽蛙Rana limnocharis 俗名土䗫蝈。各地常见,数量多,善捕虫,每天取食达160次。
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 俗名青蛙,田鸡。是邵阳市最常见的蛙类。为优势种,捕虫能力和泽蛙相当。肉味鲜美,农民常过量捕捉,市场销售屡禁不止。
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 俗名泥蛙、石坝嘛。分布于各地水田区,捕食稻田害虫,是著名益蛙,近年捕捉过量而显著减少。
邵阳市两栖动物还有:沼蛙、花臭蛙、大树蛙、饰纹姬蛙、花姬蛙、粗皮姬蛙、小弧斑姬蛙、小角蟾、宽头短腿蟾、瑶山髭蟾、三港雨蛙、弹琴蛙、棘胸蛙、棘臂蛙、阔褶蛙、双团棘胸蛙、华南湍蛙、斑腿树蛙。
三、爬行纲
全市有爬行纲动物53种,分属2目、11科。其鼋和凹甲陆龟,是省内近年发现的新种类。
大头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俗名鹰嘴龟。武冈、绥宁、洞口等县山区的溪流水潭处常能遇到。肉味美,甲入药。是出口小水产。
乌龟 Chinemys reevesii 俗名金龟。邵阳各地均有分布。50年代是最常见的龟类,近年已很稀少。肉味美,甲入药称龟板。
中华鳖 Trionyx sinensis 俗名团鱼、脚鱼。各地溪流河池中均有产出。肉味美,甲入药。
凹甲陆龟 Testndo imppressa 1986年、1987年在市区青龙桥邵水岸边和武冈县各发现一只。陆栖,食植物嫩枝叶,好饮水,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鼋 Pdochelys bibroni 俗名绿团鱼。以鱼虾螺蚬及水生昆虫等为食,长期生活于水中,重可达35公斤。1 988年4月,邵阳县谷州乡一农民捕得一只食用,只余甲壳,长60厘米,宽50厘米,现存湖南大学邵阳分校标本室。
赤链蛇 Dinodon rufozonatum 俗名火赤链。全市各地均有分布。为优势种,民间用其浸酒治疗风湿病。
王锦蛇 Elaphe carinata 俗名黄蟒蛇、油菜花。分布于各县林区,捕食鼠类,性凶猛,在绥宁黄桑采得重5公斤、长2.5米的标本。
黑眉锦蛇 Elaphe taeniura 俗名黄颌蛇。为各地最常见的优势种,捕鼠力强,常在房屋内及其附近活动,故有家蛇之称。
乌梢蛇 Zaocys dhnmnades 俗名乌风蛇、乌蛇。各地均产,尤以洞口溪为多,为重要的中药材。
银环蛇 Bungaras multicinctus 俗名寸白蛇、48节。分布于丘陵区。食鱼、蛙、蜥蜴、蛇、鼠等。为前沟牙类剧毒蛇,幼蛇的干制品入药称白花蛇,是著名的出口中药材,对治疗风湿、类风湿等病有奇效。
眼镜蛇 Naja naja 俗名饭铲头、扁头风、琵琶蛇。各县均有分布。食鱼、蛙、鼠、鸟类等。激怒时呼呼发声,常突然袭击人畜。为著名的前沟牙类毒蛇,民间常用其浸制三蛇酒。可出口创汇。
五步蛇 Deinagkistrodon acutus 俗名蕲蛇、褰鼻蛇、尖吻蝮。各县山区均产,以洞口溪最多,县药材公司在该地年收购干货约50公斤。捕食鼠、蛇、蜥蜴、鸟、蛙等,常盘蜷落叶堆上或岩隙洞中,头部位于当中称“观音坐堂”,受惊则猛烈攻击,为管牙类剧毒蛇,排毒量平均每次为222.2毫克,最多达542.4毫克。干毒为治病要药,每克价9000美元。蛇干可祛风、活络、止痉、攻毒。
此外,还有黄缘闭壳龟、多疣壁虎、兰尾石龙子、蜒蜓、北草蜥、白条草蜥(湖南省只发现于洞口溪)、虎斑游蛇、灰鼠蛇、滑鼠蛇、中国水蛇、钝尾两头蛇、黑脊蛇、黄链蛇、双斑锦蛇、灰腹绿锦蛇、玉斑锦蛇、红点锦蛇、棕黑锦蛇、黑背白环蛇、颈棱蛇、水赤链游蛇、白眉游蛇、乌游蛇、鱼游蛇、黑链游蛇、草游蛇、小头蛇、翠青蛇、山溪后棱蛇、横纹斜鳞蛇、崇安斜鳞蛇、黑头剑蛇、绞花林蛇、繁花林蛇、绿瘦蛇、紫砂蛇、丽纹蛇、烙铁头、蝮蛇、山烙铁头、竹叶青等。
四、鸟纲
邵阳市已知鸟类155种,分属15目、39科。
小鸊鷉 Tachybaptus ruficollis poggei俗名水葫芦。分布于各县的大池沼和水库中。性怯,善潜水和游泳,遇惊即潜入水中,留鸟。
鸬鹚 Phalacrocorax carbo sinensis 俗名鱼鹰、水老鸦。分布于资江、巫水较阔江面处,善于潜水和游泳,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获大鱼,鱼民驯养驱使捕鱼。
池鹭 Ardeola bucchus 俗名花洼子。各地稻田中均见,常三五成群,夏候鸟。肉可食,羽可作羽绒。
白鹭Egretta garzetta 俗名鹭丝。各地均产。肉可食,簑羽可作饰物。50年代为稻田中常见鸟类,5月中旬,田垅中白斑点点。因大量施用农药,数量大减。
苍鹭Ardea cinered jouyi 俗名老等、青庄。夏时见于各县稻田、池沼。性静而有耐力。常立浅水中等待水生动物而捕食之,故有老等之称。夏候鸟。
绿鹭Butorides striatus amurensis 栖息于山谷溪流的灌木丛中,各县均有分布。食小鱼、田螺及水生昆虫。
牛背鹭Bnbulcus ibis coromandus 俗名黄毛鹭。性驯而大胆,常停于水牛和其它家畜背上,吸取体上寄生虫,或捕捉牧场上蝗虫及土中被翻出的蠕虫。各县均有分布。
大白鹭Egretta alba modesta 俗名鹭丝。栖息于河川、沼泽、稻田。性颇机警,见人即飞去。以小鱼、虾、水生昆虫为食。分布于各县水田区、夏候鸟。
栗苇鳽Ixobrychus cinnamomeus 俗名小水骆驼。栖息于水滨、沼泽的芦苇或草丛间,也常到稻田内寻找食物。主食水生昆虫,也食种子。性怯,多单独生活,稍被惊扰即隐藏于草丛中。夏候鸟。
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 俗名水洼子。夜行性鸟类,白天隐于林中或沼泽间。夏季雨夜常载飞载鸣。食小鱼和蛙。各县均有分布。
白鹳Ciconia ciconia boyciana 俗名老鹳。为大形鸟。性安祥而警觉。食鱼、蛙、蜥蜴和昆虫。较稀有,只在绥宁关峡观察到。
豆雁Anser fabalis serriostris 俗名大雁。为大形鸟和冬候鸟。栖息河边、沼泽地,食种子、草根、茎等。冬季见于市境的一些中型水库和河边。
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 俗名大麻鸭。冬季在资江、巫水及各大中型水库中生活。体大味美,羽绒发达,是重要猎禽。
鸳鸯Aix galericulata 俗名匹鸟。在黄桑有发现。常雌雄成对,为名贵观赏鸟。
游隼Falco peregrinus 性凶猛,能捕捉比较大的鸟,如班鸠等。飞行迅速。为冬候鸟,见于各县农村。
鸢Milvus korschun lineatus 俗名岩鹰、黑耳鸢。各地均有分布。留鸟。嗜食鼠类、动物尸体、可清洁环境。
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 torquatus 俗名野鸡。各县均有分布,为野味之上品。近年因狩猎过度,数量锐减。
黄腹角雉 Tragopan caboti 近年省内首次发现于绥宁县黄桑。
白颈长尾雉 Syrmaticus ellioti 俗名岩鸡。1984年赵秀壁等人在黄桑发现数群,1990年又在城步南山发现,为湖南省最先发现之地。
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 nycthemera 俗名寒鸡。冬季武冈云山保护区常见成群的白鹇来到办公室附近。绥宁黄桑数量不少。肉味香美,体重可达2.5公斤。
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 pictus 俗名金鸡。中国科学院郑作新等人经过调查,认为武冈是其最东分布界线,在云山、紫云山,溪均有发现。体色艳美,皮张可出口。
鹌鹑 Coturnix coturnix japonica 俗名鹑鸡。栖息近山平地。食各种种子。各县均有分布。
红腹角雉 Tragopan temminckii 俗名娃娃鸡。栖息于高山林中,见于新宁紫云山、绥宁黄桑。食种子、昆虫。留鸟。
山斑鸠 Streptopelia orientalis orientalis 俗名雉鸠。栖息于丘陵山地树林间,冬时常群集于开阔的栽培地带。食各种浆果和种子。
珠颈斑鸠 Streptopelia chinensis 俗名花斑鸠,猎用禽。分布于各地,野味中的上品。
大杜鹃 Cuculusc.canorus 俗名郭公、布谷。各地林区可见,夏候鸟,好食他鸟不食的松毛虫。
四声杜鹃 C.micropterus 俗名“快快割麦”。各县常见,每年4月田野中可听到它的“快快割麦” 的鸣声。好食松毛虫。
草鸮 Tytocapensischinensis 俗名猴面鹰。分布于各县林区的林缘,捕鼠能手。
斑头鸺鹠 Glaucidium cuculoides whittleyi 俗名猫头鹰。分布于境内各地。夜晚鸣叫,声音凄惋,农民误以为鬼哭。好捕鼠。
黑枕缘啄木鸟 Picus canus zimmermanni 俗名“啄木估”。各县林区均有分布。专食森林害虫。
家燕 Hirundo rustica gutturalis 夏候鸟。每年4月初到邵阳各地,白露前后离去,捕食多种农田害虫。
白头鹎 Pycncnotuss.sinenis 各县最具优势的常见鸟。春夏以䖬虫、蛾类为食,秋冬食各种野果。
棕背伯劳 Laniuss.schach 各县均有分布,食䖬虫、小鸟、鼠类。
喜鹊 Pica pica sericea 过去为境内常见鸟类,自1984年开展室外灭鼠后急剧减少,几乎灭迹。主要食各种昆虫及落花生、玉米、豆类。
画眉 Garrulaxc.canorus 原为常见鸟,现只见于林区。食䖬、蚁、蜂等,也食植物种子。为著名笼鸟。
红嘴相思鸟 LeiothrixI.lutea 俗名相思鸟。城步、绥宁、洞口县的山区有大量产出,为著名观赏鸟。
大山雀 Parus major artatus 俗名吇吇黑。为各地林区常见小鸟。觅食勤快,食松毛虫卵和蝗虫等。为重要森林益鸟。
麻雀 Passey montanus saturatus 俗名家雀。食谷物和昆虫。过去为最常见小鸟,80年代室外灭鼠造成数量锐减,现农家较难见到。
境内鸟类还有:大麻鳽、黄斑苇鳽、紫背苇鳽、黑鹳、绿翘鸭、赤麻鸭、花脸鸭、赤腹鹰、松雀鹰、大、扇尾沙锥、丘鹬、水雉、风头麦鸡、剑鸻、金月鸻、针尾沙锥、白腰草鹬、白胸秧鸡(苦恶鸟)、红翘风头鹃、噪鹃、褐翘鸦鹃、雕鸮、长耳鸮、短耳鸮、夜鹰、兰翡翠、冠鱼狗、三宝鸟、戴胜、栗头蜂虎、栗啄木鸟、大拟啄木鸟、姬啄木鸟、棕腹啄木鸟、星头啄木鸟、大斑啄木鸟、云雀、金腰燕、水鹨、田鹨、山鹡鸰、黄腹灰鹡鸰、黄鹡鸰、暗灰鹃鵙、鹊鸲、黑卷尾、灰卷尾、发冠卷尾、粉红山椒鸟、绿翘短脚鹎、栗背短脚鹎、黑鹎、黄臀鹎、绿鹦嘴鹎、红尾伯劳、虎纹伯劳、黑枕黄鹂、丝光椋鸟、灰椋鸟、松鸦、红嘴兰鹊、树鹊、大嘴乌鸦、秃鼻乌鸦、褐河鸟、乌鸫、红胁兰尾鸲、北红尾鸲、白顶溪鸲、红尾水鸲、黑燕尾、小燕尾、黑喉石唧鸟、灰林唧、兰矶鸫、紫啸鸫、棕颈钩嘴鹛、锈脸钩嘴鹛、红顶穗鹛、黑脸噪鹛、白颊噪鹛、白眶雀鹛、棕头鸦鹊、黄眉柳莺、黄腰柳莺、极北柳莺、黄胸柳莺、白眉翁鸟、红头长尾山雀、〓、暗绿绣眼鸟、山麻雀、金翘雀、白腰文鸟、黑尾蜡嘴雀、栗鹀、黄胸鹀、灰头鹀、三道眉草鹀、小鹀、风头雀等。
五、哺乳纲
全市有哺乳动物60种,分属8目、25科。其中多数种类分布于西部各县的林区。虎、豹、云豹、豺、狼、鹿、水鹿、鬣羚等已稀少。一般兽类也数量剧减,而危害人类的褐家鼠、黄胸鼠等因天敌减少而恶性繁殖,对粮食生产和储存食物影响不少。
刺猬 Erinaceus europaeus 常在多灌木的地方活动。食昆虫、鸟卵、蛙、蛇、蜥蜴、野果、蕈菌等,遇惊时全身紧捲如一刺球。分布于绥宁等地。
猕猴Macacam.mulattu 俗名广西猴。分布于绥宁、城步、新宁等县山区。嗜竹笋,有时盗食作物。为观赏和实验动物。
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 俗名毛公。1984年在新宁县平栗山捕获一只,误为野人,轰动一时,经赵秀壁等人鉴定为此种,是近年湖南发现的新种兽。
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俗名鲮甲。各县山区均有分布。1986年市郊七里坪采到一标本。鳞片入药,可通经、催乳、消肿。
华南兔Lepuss.sinensis 俗名野兔、草兔。各地均有分布,近年有增多趋势。食野草、麦苗等。毛皮可制裘。
中华竹鼠Rhizomyss.sinensis 俗名雷老鼠、竹兜老鼠。分布于各地竹林区。好食竹笋、竹鞭,可引起大片竹林枯死。味鲜美,狩猎兽。
小家鼠Mus musculus 俗名屋顶鼠、小耗子。分布于各地,喜居屋顶,偷食稻谷,咬坏衣物。为著名害鼠之一,近年数量剧增。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俗名沟鼠、大家鼠。各地均有分布,在室内偷吃各种食品及鸡雏、鸡仔,污染食品,咬坏家具。个体大,繁殖快,数量特多。
银星竹鼠Rhizomys pruinosus 俗名竹蔸老鼠。栖息于竹林,营地下生活,在土质松软的地方挖洞,洞内有窝室,以竹叶做窝。夜间活动。吃竹的地下茎、芒茎。分布于绥宁、城步、洞口、武冈等县的竹林区。
红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 栖息于深山密林中。晨昏时活动最多。食坚果、浆果、昆虫。分布各县林区,黄桑、云山、舜皇山等地较多。
豹鼠Tamiops swinhoei 俗名花松鼠。树栖兽类,各县林区均有分布,武冈云山尤多,常成群在树上奔窜,叫声响亮。主要食各种坚果、桨果、昆虫等。
豪猪Hystrix hodgsoni subcristata 分布于绥宁、城步等县山区,食草根、竹笋、芭蕉等。肉味美,刺可作饰物。
豺Cuon alpinus 俗名红狼、豺狗。生活于山地森林地带,常三五成群。性凶猛,以中小型兽为食,有时也围攻大型家畜。分布于城步、绥宁等地大山区。
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俗名狸。栖于靠近溪流、江河、水库附近的树林、草地中。洞居。夜行兽。食鼠类、鱼、蛙、蟹等,也食果实、谷物、菜。分布于新宁、绥宁、城步、武冈、邵阳、洞口等县。
水獭Lutra lutra 俗名猴獭。半水栖兽,活动于各县的河流、水库、溪水岸边。擅长游泳。食物以鱼类为主,亦吃青蛙、蟹、小鸟、鼠类。其皮极珍贵,不水湿,毛密绒厚。
狐 Vulpes vulpes hoole 俗名野狗、赤狐。分布于邵阳市各地,80年代数量锐减。食多种小型动物,也盗食家禽。为优等皮毛兽。
黑熊 Selenarctos thibetanus 俗名狗熊。分布于城步、绥宁县的大山区,杂食兽。皮可作褥,胆是名贵中药,掌是著名山珍。现数量稀少。
黄鼬 Musted sibirica davidiana 俗名黄鼠狼、黄老鼠。为邵阳各地的常见兽。食各种鼠和其它小动物,是重要的毛皮兽和鼠害的克星。
鼬獾 Melogale moschata ferreogrisea 俗名沙獾。各地均有分布。1986年市郊七里坪有人捕获。皮可制褥,毛可制刷和画笔。脂供药用,可治烫伤。
大灵猫 Viverra zibetha ashtoni 俗名九节狸。分布于新宁、武冈、洞口、绥宁等县。毛皮可制裘,芳香腺可提取灵猫香。
小灵猫 Viverricula indica pallida 俗名香猫。分布于西部各县的林区。
花面狸 Paguma l.larvata 果子狸、白毛獐。分布于西部各县。
金钱豹 Panthera pardus fusa 俗名豹子。城步、绥宁等县有分布。现已稀少。豹骨入药,毛皮制裘。
豹猫 Felis bengalensis 俗名狸猫、山狸子。栖于丘陵有树林的地方。性凶。食鸟类、蛙、蛇等,有时盗食家禽。市内各县均有分布。
华南虎 Panthera tigrisamoyensis 俗名老虫。分布于城步、绥宁等县的大山区。现已稀少。1 984年在绥宁黄桑的猎户家见到虎皮。骨为名贵药材,皮可制褥。
云豹 Neofelisn.nebulosa 俗名柴虎。分布于城步、武冈、绥宁等县山区。
金猫 Felis temmincki 俗名红春豹。分布于各县山区。食鼠类,筑窝于树洞。
野猪 Sus scrofa chirodontus 各县山区均产。盗食谷物、红薯。繁殖力强。肉可食,皮可制革,毛制刷。
赤麂 Muntiacus muntjak 俗名黄麂。各地均产。皮可制革,肉味美。
麝 Moschus moschiferus 俗名獐子。常在多岩石的林中活动,无固定居所。隐蔽在干燥而温暖的地方。单个活动,食松、冷杉等的嫩枝、叶。麝香是珍贵的药材,也是重要的香料。分布于城步、绥宁、武冈、新宁、洞口等地林区。
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 分布于西部各县的林区。中国特有兽类。据兽类学家盛和林调查,邵阳市为全国出口毛冠鹿皮张最多的地方之一。
水鹿 Cervus unicoloy 俗名山牛、野牛、麖。武冈、城步、绥宁、洞口等县山区均产。今已稀少。其茸角是仅次于梅花鹿的鹿茸,胎鞭、血、筋均可入药,皮可制革。
鬣羚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argyrochaetes 俗名明宗羊、山羊(苏门羚)。分布于新宁、城步、绥宁等县山区。现已稀少。肉味美,皮可制革。
斑羚 Naemorhedus goral arnouxianus 俗名青羊。武冈、洞口、绥宁等县山区偶可见到。肉味鲜美,皮可制革。
市内哺乳动物还有:中麝鼠、灰麝鼠、长吻鼹、蝙蝠、普通伏翼、灰伏翼、灰大蹄蝠、双色蹄蝠、中菊头蝠、小菊头蝠、黑线姬鼠、白腹巨鼠、社鼠、黄胸鼠、黄毛鼠、黑腹绒鼠、东方田鼠、红颊长吻松鼠、橙足鼯鼠、狼、狗獾、食蟹獴、麞等
第七章 矿产资源
市境发现的矿产有煤、锰、钨、锑、金、银、铅、锌、石膏、硫铁矿、优质石灰岩矿等74种,矿产地644处。其中大型矿床23处,中型矿床33处,小型矿床61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32种,其中石膏矿工业储量、产量居全省首位,铁、钨矿工业储量名列全省第二,锑、金、铅、锌矿工业储量名列全省第三,优质石灰岩矿、大理石矿为省内优势矿种,煤、锰、银、硫铁矿在省内也享有盛名。但铁、铅锌矿贫矿多,富矿少;钨、钒矿难选的多,易选的少;锡、银矿伴生的多,独立的少;有的矿产埋藏深。因此,一些大型或特大型矿床尚未开采利用。
第一节 非金属矿产
境内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石膏、硫铁矿、优质石灰岩、优质白云岩、重晶石、冰洲石、大理石等30多种,矿床(点)166处。其中大型矿床13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15处。
一、石膏矿
主要分布在邵东、邵阳两县,邵东县是全国八大石膏矿产地之一。矿床工业类型有产于衡阳群红色粉砂岩中的泥质石膏和产于白垩系的硬膏和普膏,前者有邵东石膏矿,后者有邵东黄陂桥石膏矿、甘棠角石膏矿和邵阳县长乐石膏矿等。
邵东石膏矿 地处邵东县两市塘镇东西两侧,东侧为大和塘石膏矿带,西侧为戴家石膏矿带。大和塘矿带位于大田—大和塘—檀山铺一带,长7公里。含膏6层,可采3层,Ⅱ膏层为主采层,厚度0~65米,平均15.83米。浅部厚,深部薄,北段厚,南段薄,硬膏品位78%~96%,普膏67%~88%,1985年经省地质矿产局四一八队详勘,为大型石膏矿床,正在开采利用。戴家矿带位于新铺台—戴家—团结一带,长6公里。含膏2层,Ⅱ膏层为主采层,厚44~65米。按颜色分为上中下三层,上下膏层为红色石膏(未开采利用)。中层为绿色石膏,走向长4800米,赋存标高200~—30米,厚3.00~21.19米,一般10~15米,平均含三氧化硫34.33%,氧化钙25.73%,结晶水5.30%。1988年经省物探队详查,为大型石膏矿床。县石膏矿对绿膏层正在开采利用。
黄陂桥石膏矿 位于邵东县黄陂桥乡,走向长3000米,宽150~450米。含膏8层,1、2层为主膏层,1膏层厚0~5.39米,平均厚1.91米。2膏层厚0~4.43米,平均厚2.00米。矿石矿物以普膏为主,品位硬膏加普膏为87.74%~90.37%。1982年,经四一八队详查,属浅、富、近、易的中型石膏矿床。黄陂桥乡正在开采利用。
长乐石膏矿 分布于邵阳县长乐、黄亭市。含膏9层,总厚4.50~20.52米,平均厚15米。根据含膏情况划分为A、B、C、D4个膏组。B、C为主膏组,B膏组平均厚8.03米,含硬膏加普膏93.19%。C膏组平均厚3.74米,品位92.72%。1981年经四一八队初查,为特大型石膏矿床。因埋深170~520米,尚未开采利用。
二、优质石灰岩矿
境内除绥宁县外,其余各县区都有优质石灰岩矿产出。主要有新邵县寺门前、巨口铺、严塘、岩门前,邵东县徐家铺、禾塘坪,新宁县塘尾头,武冈县双林桥、黄林,隆回县横拱桥铺等石灰岩矿。
寺门前石灰岩矿 位于新邵县寺门前乡。矿体赋存在石碳系中统黄龙组,走向长240米,总厚140米,氧化钙47.77%~55.63%,平均54.42%,氧化镁平均为0.654%,二氧化硅1.479%,三氧化二铝1.958%,三氧化二铁0.170%。经省物探队详勘,属中型矿床,为邵阳市水泥厂的原料基地。
巨口铺石灰岩矿 位于新邵县巨口铺乡。赋存在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走向长1500米,厚384米。平均品位氧化钙55.29%,氧化镁0.17%,二氧化硅0.75%,三氧化二铝0.038%,三氧化二铁0.075%,烧失量42.91%,大部分矿石属一级品。1965年经国家建材部四○四队详勘,为大型矿床。因交通不便,尚未开发利用。
禾塘坪石灰岩矿 位于邵东县所〓乡。赋存在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上下部。主矿层在上部,走向长5400米,厚6.65~48.95米,平均品位氧化钙55.36%,氧化镁0.28%~0.35%,二氧化硅0.27%~0.36%,三氧化二铝0.09%~0.19%,三氧化二铁0.070%~0.087%,五氧化二磷0.0047%~0.0120%,硫0.048%~0.016%。1969年经省地质矿产局四六八队详勘,为大型电石灰岩矿床。尚未开发利用。
岩门前石灰岩矿 位于新邵县潭溪乡。矿层赋存在佘田桥组上部。含A、B两矿层。A层走向长2126米,厚2.00~16.50米,平均品位氧化钙54.73%,氧化镁0.11%,二氧化硅0.39%,三氧化二铁0.15%,三氧化二铝0.17%,五氧化二磷0,009%,硫0.013%。B层走向长2726米,厚14.80~44.26米,平均品位氧化钙54.81%,氧化镁0.012%,二氧化铁0.49%,三氧化二铝0.23%,三氧化二铁0.15%,五氧化二磷0.02%,硫0.018%。经省区调队普查,为大型电石灰岩矿床。尚未开发利用。
严塘石灰岩矿 位于新邵县严塘。矿体产于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走向长10余公里,详勘360米,矿体厚度232~435米,品位氧化钙54.78%,氧化镁0.45%,二氧化硅0.75%,三氧化二铁0.14%,三氧化二铝0.19%,氧化钾+氧化钠0.158%,露剥比1:50。经省建材局属地质队详勘,为大型石灰岩矿床。
三、大理石矿
境内大理石矿床(点)42处。品种有金墨玉、邵阳黑、宁白玉、汉白玉、湘灰玉、景灰、雪花、天龙花、红花、虎皮黄等30多种,其中以邵阳黑、金墨玉远景储量最大,次为宁白玉、汉白玉、湘灰玉、红花。
白仓大理石矿 位于邵阳县白仓镇。矿体是石碳系下统大塘阶石磴子段厚层灰岩,大理石板材叫邵阳黑。共有32个矿体,由30多个矿层组成,走向长9公里,平均厚63米,单层厚0.4~1.0米。板材磨光面乌黑发亮,饰面光泽95~110度,隐斑杂物少,一级品,成芜率70%,成材率20.0~26.7平方米/立方米。1987年经省物探队详查,属大型大理石矿床。当地断续开发利用。
白马大理石矿 位于邵阳县白马乡。矿体是石碳系下统大塘阶石磴子段厚层灰层。大理石板材叫邵阳黑。有矿体3个,走向长10公里,总厚61米。2号矿体为主矿体,厚35米。磨光面乌黑发亮,饰面光泽95~110度,为一级品。成材率20.5平方米/立方米。1983年经省物探队初查,为大型大理石矿床。当地断续开发利用。
四、硫铁矿
境内硫铁矿比较集中地分布在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县、新邵县等地,计有矿床(点)17处,规模较大者为城步铺头硫铁矿,次为新邵白云铺硫铁矿。小型硫铁矿还有城步周山硫铁矿、新邵龙溪铺红岩硫铁矿、武冈县红星硫铁矿。
铺头硫铁矿 赋存在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下段。根据矿层展布分为苏家冲矿段和柿子冲矿段。苏家冲矿段有3个主矿体、5个小矿体。其中1号矿体规模最大,走向长1130米,平均厚6.69米,平均含硫33.47%。2号矿体走向长425米,厚7.26米,含硫28.75%。3号矿体走向长250米,厚1.66米,含硫19.17%。柿子冲矿段长2000米,含矿3层,有4个小矿体。1号矿体为主矿体,走向长1265米,厚0.72~7.50米,含硫9.91%~31.98%,平均含硫18.32%,储量占柿子冲矿段的99.30%,为大型黄铁矿床。经选矿试验,其产出率为30.12%。精矿品位含硫36.39%,回收率72.91%;尾矿品位含硫5.83%。1981年经省地矿局四一八队详查,为大型黄铁矿床。县属铺头硫铁矿在开采利用。
白云铺硫铁矿 与铅锌矿共生,产状与铅锌矿体基本一致。含硫10%~20%。以4号矿体规模最大,含硫17.51%~33.57%,平均25.58%。1976年经四六八队详查,为大型硫铁矿床。
五、优质白云岩矿
境内白云岩矿除绥宁县外,其余各县区都有分布。矿体主要赋存在石炭系中统黄龙组和上统船山组。已作了初查工作的有洞口县杨林白云岩矿和新邵县赤水白云岩矿。前者矿层厚10~30米。矿石组分氧化镁18%~21%,氧化钙32%~34%,二氧化硅<1%。后者矿体走向长500米,厚30米,氧化镁19.28%~21.70%,一般为21.00%,二氧化硅<1%,全铁0.8%~1.2%。1986年经四一八队详查,为大型白云岩矿床。新邵县金属镁厂正在开采利用。
六、冰洲石矿
境内仅发现隆回县小碧冰洲石矿。矿石赋存在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上部的岩溶中。计有大小矿脉近100条,其中单脉80余条,脉长数米~数十米,宽10厘米~数米,最宽达6米,延深4~6米。冰洲石晶体一般长6~60厘米,个别达80厘米。质量符合光学原料级要求。1990年经省地矿局地质研究所详查,为大型冰洲石矿床。隆回县矿山公司正在开采利用。
七、滑石矿
主要分布于城步、洞口、武冈、新邵等县。已知矿床(点)5处,规模较大者为城步兰蓉滑石矿。该矿是由大什洋和落锅塘2个矿段组成,长120~480米,厚1~25米,埋深0~14米,多为二、三级品。1985年经省化工厅所属地质队详勘,为大型滑石矿床。当地在开发利用。
八、其它非金属矿产
邵东县石桥铺有萤石矿,新宁县杨家山、隆回县七江、洞口县山门、邵东县灵官殿等地有钾长石矿,邵东县水东江、邵阳县城天堂有重晶石矿,新宁县清江桥、邵东县堡面前有磷矿,绥宁县马蹄溪、烂岔坪有硅石矿,邵东县火厂坪有型砂矿,新宁县杨家山有高岭土矿,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团有辉绿岩矿。
第二节 金属矿产
境内金属矿产比较集中地分布在隆回、新邵、新宁、邵东4县,即白马山——龙山东西向构造带和越城岭——大云山北东向构造带内,主要有锑、金、铅、锌、银、钨等15种,计有矿床(点)218处,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13处,小型15处。
一、锑矿
境内锑矿床(点)有50多处,主要矿床有龙山锑矿、回水湾锑矿、石井铺锑矿。
龙山锑矿 位于新邵县太芝庙乡。因锑与金共生,故常叫龙山金锑矿。锑矿体主要赋存在龙山短轴背斜腰部的北西西向和北东向断裂破碎带中,有矿脉22条,其中工业意义较大者为1、2、4、5号脉。1号脉长1000米以上,平均厚1.03米。2号脉长800米,平均厚0.95米。二脉均延深大于延长,矿物成分主要为辉锑矿、黄金,伴生有毒砂,黄铁矿。矿石平均品位锑1.54%~7.7%,金5.16克/吨。4号脉长950米,平均厚0.52米。矿物成分主要为辉锑矿,次为毒砂、黄金、黄铁矿、闪锌矿、硫锑矿等。品位锑0.14%~7.75%,金痕迹~3.15克/吨。5号脉长1900米,单个矿体长十余米~数十米,厚0.20~1.05米,锑品位2.4%,矿物成分与1、2号脉相似。1984年经○○五三五部队详勘为中型锑矿床。目前正在开采利用。
回水湾锑矿 位于新宁县一渡水乡。产钨、锡、铅锌、铋、银等。分布大致以回水湾河为界,河北以锑为主,叫回水湾锑矿,河南以钨为主,叫高挂山钨矿、砂子江钨矿。伴生有锡、银、铋等。锑矿区有大小矿脉36条,呈单脉产出,成组成带展布。脉幅一般0.20~1.00米,最大达4.17米,长数米~400米,最长850米。品位锑0.2%~1.0%,最高达40%。按锑矿脉走向大致分为北东向、近东西向、北西向3组。北东向矿脉组有大小矿脉10余条,工业意义较大者为1、16号脉。1号脉长850米,厚1.00~6.03米,延深150~200米,锑平均品位2.35%。16号脉与1号脉平行,长300米,延深200米,厚0~6.01米,锑品位2.16%。近东西向矿脉组有大小矿脉10余条,工业意义较大的为4、7号脉。4号脉长400米,厚0.4~0.6米,锑品位6.76%。7号脉长400米,厚0.7米,锑品位3.25%。1989年经四一八队详查,1、4、7、16号脉总储量规模为中型锑矿床。该矿床外围有鸡家岭、麻子山、河北岭、杨家山、牛头寨、紫云山等10多处锑矿点。当地均在开采利用。
石井铺锑矿 位于邵阳县水田乡。矿体赋存在石井铺背斜轴部、佘田桥组顶部生物灰岩的硅化带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体走向长600米,厚1~2米,延深200米,锑品位0.20%~7.37%。1976年经四六八队详查,为中小型锑矿床。当地断续开采利用。其外围有伍家院、桥山铺、颜家老屋、枫门塘等10多处锑矿(化)点。因邵阳县水田—罗城一带锑矿(化)点星罗棋布,故称之为罗城锑矿带。
二、金矿
境内金矿主要分布在隆回、新邵两县的白马山—龙山东西向构造带上,其次为城步茅坪—武冈县周塘一带。已发现金矿床(点)33处,其中中型的3处,小型的3处。是湖南省重要产金地带。主要金矿床有龙山金矿、高家坳金矿、白云铺金矿和白竹坪砂金矿。此外还有新邵县虎形山,隆回县杏枫山、金山里金矿,城步苗族自治县茅坪金矿点,武冈县周塘金矿点,邵东县水东江金矿点及隆回县六都寨、司门前、黄金井,新邵县坪上、礼坪陶金桥等砂金矿点。可供地方开采利用。茅坪、周塘金矿点正在普查中。
龙山金矿 位于新邵县龙山。金与锑共生。金矿产状与锑矿产状基本一致,惟矿物组合与赋存状态有其独特之处:矿物组合有辉锑矿—毒砂(黄铁矿)—自然金,毒砂—自然金,黄铁矿—自然金3种类型;赋存状态主要以机械混入物的形式存在于辉锑矿、黄铁矿、毒砂的裂隙中和这三种矿物与脉石矿物接触处。金品位5.16克/吨。为中型金矿床,湖南省龙山锑矿和新邵县新坪乡正在开采利用。
高家坳金矿 位于新邵县巨口铺乡。金矿体赋存在泥盆系中统半山组砂砾岩、粉砂岩和跳马涧组粉砂岩及其破碎带中。区内有北西向矿化带3条,北东向矿化带11条。北西向矿化带控制长310~560米,宽4~185米,内有矿体13个,均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其中Ⅶ—1矿体、长240米,厚1.78~15.71米,平均品位3.18克/吨。北东向矿化带长120~490米,宽0.78~48.00米,内有矿体14个,多呈脉状、分枝状、透镜状产出。Ⅷ—1矿体,控制宽6.64米,金品位5.693克/吨。矿石金属矿物有自然金、黄铁矿、毒砂、辉锑矿、锡石。自然金颗粒小于0.002~0.700毫米,绝大部分在0.002毫米以下。经省地质矿产局四一三队详查,为中型金矿床。
白竹坪砂金矿 产于隆回县滩头白竹坪盆地和溶洞中,属机械沉积砂矿。盆地内砂金厚度80~100米。据1979年四一八队初查地质资料(钻探取芯未过关),测算为中型砂金矿床。
三、铅锌矿
境内有层控铅锌矿和脉状铅锌矿两种类型。前者主要分布在新邵县大乘山地区,后者分布在邵东县关帝庙岩体内外接触带上。已知矿床(点)47处。主要矿床有白云铺铅锌矿、周山铅锌矿、邵东铅锌矿和石桥铺铅锌矿,前二处品位低,粒度细,选矿工艺复杂,成本高,尚未开采利用。小型的有邵东县桥边塘、隆回县枫溪江、新邵县虎形山铅锌矿,后两处已开采多年,矿山即将闭坑。矿点还有新邵县大台年、后里冲,邵东县茶子山等25处。
白云铺铅锌矿 位于新邵县巨口铺乡。矿体赋存在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下部薄层泥灰岩和厚层灰岩中,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共有12个矿体,以1、2、3、4、10号矿体规模较大。平均品位铅1.24%,锌2.66%。1977年经四六八队详查,属大型铅锌矿床。除铅锌外,还伴生有铜、镉、银、硫铁矿。局部地段的铜已构成工业矿体,镉、硫铁矿的储量规模均达大型矿床,可综合利用。
周山铅锌矿 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乡。矿体赋存在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下部,呈层状、似层状产出。走向长400米,控制斜深500米,矿体厚度一般为8米,品位铅加锌2%~3%。矿石矿物以闪锌矿为主,方铅矿较少。1977年经四一八队初查,属小型铅锌矿床。矿石还伴生有镉和硫铁矿。镉矿大部分构成矿体,其规模已构成大型镉矿床。可综合利用。
邵东铅锌矿 位于邵东县毛荷殿乡。该矿铅铀共生,1975年前以开采铀矿为主,叫七一七矿。1975年开始开采铅锌矿,改名为邵东铅锌矿。区内有9条铀铅矿化带,其中1号矿带矿化最好,共有耳石岭、小山头、马安山3个工业矿段,每个矿段长1200~2000米。单矿体走向长100米,最长256米,最大斜长600米,厚2~8米,最厚10米。矿石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沥青铀矿,次为黄铁矿、黄铜矿。矿石平均品位铅3.55%,锌2.10%,铀0.10%,伴生银24.5克/吨,镉0.0052%,可综合利用。1982年省地矿局四一七队详查,属中小型铅锌矿床。耳石岭矿段因矿体向东倾,浅部在邵东县境内,深部在衡阳县境内,两县铅锌矿在各自境内开采。
石桥铺铅锌矿 位于邵东县高桥乡。该矿是祁东县清水塘铅锌矿8、9、10号脉组向北东收敛的延伸部分。总长4305米,一般厚2~10米,最厚45米。单矿体长21~74米,厚0.70~1.48米。矿石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次为黄铜矿、斑铜矿、萤石和伴生银。矿石品位铅4.98%~5.77%,锌0.18%~3.12%,铜0.05%~0.29%,个别达0.6%。1977年经冶金二一七队详查,为中小型铅锌矿床。共生的萤石已构成工业矿体,其储量达大型矿床。伴生的银、镉的储量达中小型矿床。可综合利用。
四、钨矿
主要分布在新邵、新宁、洞口、武冈4县,已知矿床(点)31处,其中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4处。以似矽卡岩钨矿为主,次为脉状红钨、白钨矿。前者有曹家坝、分水坳白钨矿,后者有高挂山红钨、白钨矿。这些矿床因矿物粒度细,组分复杂、选冶困难而尚未开发利用。此外还有洞口县崇阳地白钨、锡矿,城步苗族自治县兰蓉钨矿和邵东县茶子山钨矿等小型矿床。
曹家坝白钨矿 位于新邵县潭溪乡。矿体产于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下部和跳马涧组顶部,严格受北东向断裂破碎带控制,矿化范围5.9平方公里。碳酸盐岩中的白钨矿体,呈透镜状、长条状、似层状产出。有矿体26个,斜长10~5000米,厚度1.00~27.47米,平均厚4.57米。金属矿物主要为白钨矿,次为磁铁矿、辉钼矿、辉铋矿、黄铜矿等。品位三氧化钨0.15%~0.60%;铁、锰帽中的白钨矿体多呈透镜状产出,有矿体6个,长38~107米,厚0.70~7.13米,平均厚2.52米。金属矿物主要为白钨矿、黄铜矿,品位三氧化钨0.128%~0.726%;砂质页岩中的白钨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有矿体13个,倾向长100~250米,厚1.00~5.30米。金属矿物有白钨矿、磁铁矿、黄铜矿等。品位三氧化钨0.15%~1.03%。1976年经四六八队详查,为大型白钨矿床。并伴生有钼、铋、铜、锗、锌、锡等元素。可综合利用。
分水坳白钨矿 位于新邵县严塘乡。矿体赋存在寒武系下统矽卡岩化岩石中,矿化带宽200米,长1200米。矿体呈似层状、层状产出。据矿体在剖面上出现的频率分上下2个矿带:上矿带有3个矿体,总厚2.02~2.43米;下矿带有4个矿体,控制走向长1200米,总厚2.99~13.94米。矿石矿物以白钨矿为主,次为黄铁矿、黄铜矿。白钨矿粒径0.02~0.70毫米,一般0.1~0.2毫米。矿石平均品位三氧化钨0.31%。1978年经四六八队初查,为中型白钨矿床。
砂子江白钨矿 位于新宁县回水湾沙子江岩体的外接触带上。带长1500米,宽65米。单个矿体厚0.90~4.63米。品位三氧化钨0.2%~0.3%,伴生组分有锡、银、铜等,锡品位0.05%~0.30%,部分地段钨、锡均达工业品位,构成钨锡矿体。1987年经四一八队初查,为中型白钨矿床。
高挂山红钨、白钨矿 位于新宁县高挂山。有大小钨矿脉、锑矿脉数十条,具工业意义的有2、3、57号脉。2号脉全长960米,工业矿段总长540米,厚0.4~1.0米,平均品位三氧化钨0.40%。3号脉走向长540米,厚0.1~0.8米,品位与2号脉相似。57号脉工业矿段长240米,厚一般少于0.4米,品位三氧化钨1.19%,是矿区内钨矿最富、连续性最好的矿脉。1966年经省地质矿产局四○九队初查,为小型红钨、白钨矿床。还共生或伴生有锡矿、锑矿、铋矿、银、金等。可综合利用。
周塘白钨矿 位于武冈县周塘。矿体赋存在城步—武冈的断裂破碎带中,呈脉状产出,脉长500米,厚10米,品位三氧化钨0.2%~0.3%。1982年经四一八队初查,为中型白钨矿床。
五、铁矿
境内铁矿比较集中地分布在洞口、绥宁、邵东、邵阳县,已发现矿床(点)90处,其中特大型铁矿床1处,中型1处,小型13处。有江口式铁矿、宁乡式铁矿、测水组菱铁矿、棋梓桥组菱铁矿和风化淋滤型铁矿5种工业类型。江口式铁矿品位低,颗粒细。宁乡式铁矿含硫、磷高,选矿工艺复杂,均未开采利用。菱铁矿规模小,地方断续开采利用。
江口式铁矿 位于洞口县江口—黄花坪、绥宁县小沈—界头炉一带。铁矿赋存在震旦系下统江口组上部,呈层状、似层状产出,走向长100公里,厚度一般为1.36~10.11米,品位全铁(TFe)15.44%~45.80%。因发现在江口,所以叫江口式铁矿。矿床分黄花坪、小沈、界头炉3个矿段。黄花坪矿段走向长12公里,有4个矿体。1号矿体长9600米,最大斜长840米,一般400~600米,厚2.15~29.01米,平均厚17.37米,其中磁铁矿5.51米,赤铁矿11.86米。平均品位全铁28.05%,矿物粒径0.01~0.60毫米。1979年经省地质矿产局四○七队详查,为大型铁矿床。小沈铁矿段长8公里,厚1~10米,平均厚6.7米。全铁含量30.60%~41.84%,平均33.50%,为中型铁矿床。界头炉铁矿段分东西2个矿体,西矿体长5000米,东矿体长6000米,平均厚1.36米,全铁含量24.01%,尚未作深部评价工作。
宁乡式铁矿 主要分布在邵东县大石桥、枫树坪和邵阳县郦家坪、石桥铺等地。矿层赋存在石碳系下统岩关阶中。含矿一般1~2层,多的达6层,呈透镜状产出。矿体走向长数十~5000米,斜长数十~300米,厚度0.30~2.21米,最厚达3.20米。矿石成分有赤铁矿、褐铁矿、菱铁矿、磁铁矿。品位全铁20.92%~54.65%,最高达55.50%,含磷一般0.064%~0.900%。均为小型铁矿床。此类矿床还有新邵县雀塘铺铁矿等10多处。
菱铁矿 工业意义较大者有召家冲菱铁矿和排子岭菱铁矿。前者位于邵东县火厂坪,铁矿层产于大塘阶测水段的下部,呈层状、似层状产出,走向长500米,厚0.8~1.2米,全铁含量30%,属自溶性矿石。后者位于新宁县排子岭,矿层产于测水段三煤层的顶部,呈透镜状产出,矿体走向长400~500米,厚0.60~1.30米,全铁含量23.84%~35.50%。1979年经四六八队初查,均为小型菱铁矿床。当地断续多年开采利用。
沉积改造型菱铁矿 有新邵县严塘乡分水坳菱铁矿。矿体走向长500米,延深10~40米,厚0~20米,全铁含量大于45%。1978年经四六八队详查,为小型铁矿床,已开采多年。
风化淋滤型铁矿 有城步铺头铁矿、武冈南山寨、周山铁矿等,常以铁帽形式产出,矿体产状复杂,厚1~25米,长数十~800米,全铁含量41%~47%。均为小型铁矿床。
六、锰矿
境内已知锰矿床(点)36处,以风化淋滤型为主,次为沉积型菱锰矿。产出层位多,矿床(点)多,分布广,浅部富,深部贫,延深浅,规模小,适合地方开采。规模较大者有洞口县江口菱锰矿,邵阳市郊短陂桥锰矿、清水塘锰矿,邵东县芦山坳锰矿(即将闭坑),新邵县棉花岭锰矿,城步苗族自治县老龙塘锰矿,绥宁县岩田锰矿。
江口菱锰矿 赋存在震旦系下统江口组上部,有矿体3个,其中1号矿体走向长1894米,斜深400~600米,平均厚2.26米,矿石品位锰11.86%~23.21%,平均16.39%,属湘潭式锰矿。1982年经四○七队详查,为中型菱锰矿床,因交通不便,尚未开发利用。
短陂桥锰矿 赋存在短陂桥向斜北段二迭系下统大隆组、当冲组里。大隆组有次生锰和原生锰2种类型:次生锰有1~2层,走向长5600米,平均厚3.01米,氧化深度10~25米,品位锰18.79%;深部为菱锰矿,呈扁豆状断续产出,走向长3010米,平均厚1.64米,品位锰11.68%。当冲组有次生锰1层,富矿地段走向长600米,平均厚2.40米,平均品位锰加铁25.40%。1963年经省地矿局四○九队初查,为中型锰矿床。当地对次生锰矿断续开采利用。
老龙塘锰矿 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老龙塘。矿体赋存在震旦系下统江口组的断裂破碎带中,有锰矿体3个,矿石品位锰54.23%,平均44.60%,放电时间455分钟。1990年经四一八队详查,属中型富锰矿床,正在开采。
七、钒矿
主要分布在新邵县坪上、潭溪、太芝庙,新宁县曾家坳,市郊佘湖山等地。矿体赋存在寒武系下统中下部炭质板岩和二迭系上统龙潭组底部的炭质页岩中。矿床分布范围大,层数多,品位富,远景规模十分可观,但伴生组分复杂,选冶困难,一般未作深部评价工作。现有矿床(点)8处,其中工作程度较高者有佘湖山钒矿,小台年钒矿、雷公硐钒矿等。
佘湖山钒矿 位于市郊佘湖山,含矿1层,走向长4000米,厚度3.45~3.96米,品位五氧化二钒0.06%~1.68%,平均0.521%。1977年经四六八队详查评价,为大型钒矿床。
小台年钒矿 位于新邵县潭溪乡,据1989年省区调队地表详查,含矿5层,1、2号矿层为主矿层,走向长400~3000米,总厚2.00~13.20米,五氧化二钒0.52%~1.32%,伴生铜0.2%~0.5%,锌0.1%~0.5%,钼0.02%~0.15%,可综合利用。
雷公硐钒矿 位于新邵县坪上乡。据1988年省区调队地表详查,有3个矿段:1矿段位于冷水坑,有主矿层2层,走向长770~1370米,厚度0.24~5.22米,五氧化二钒0.46%~1.56%。2矿段位于雷公硐背斜北段,含矿3层,走向长300~440米,厚度1.05~2.35米,五氧化二钒0.55%~2.20%。3矿段位于雷公硐背斜南段,含矿3层,走向长580米,矿层厚1.31~5.23米,五氧化二钒0.57%~1.70%。伴生有磷、钼、银、镍、铜、锌、锑等,局部富集地段构成钼含量0.046%、银261克/吨的工业矿体,磷含量亦达5.71%,可综合利用。
八、稀有金属矿产和分散元素矿产
境内稀有金属矿产有稀土矿和锶矿。稀土矿主要分布在邵东县灵官殿岩体,隆回县白马山岩体、天龙山岩体,城步苗儿山岩体,新宁县越城岭岩体中,但品位低,一般未作评价工作。机械沉积型稀土矿床有邵东县毛荷殿、灵官殿处河床冲积层上部含砾细砂中的独居石、锆英石矿。矿体长900米,宽20米,厚0.5米,独居石品位600~700克/立方米,锆英石品位650~700克/立方米,为小型矿床。此外有新宁县金峰,肖家湾砂锡、独居石、锆英石矿。锶矿有市郊北塔天青石矿。
分散元素矿产有镉矿。主要赋存在闪锌矿的晶格中,常以伴生的形式与铅锌矿床共生。有城步苗族自治县周山大型镉矿,新邵县白云铺中型镉矿,邵东县石桥铺小型镉矿等。
第三节 燃料矿产
境内燃料矿产主要为煤。1990年全市有邵东县牛马司矿区、两市塘矿区、保和堂矿区,邵阳县三比田矿区、长乐矿区、枫江溪矿区,隆回县滩头矿区、箍脚底矿区,洞口县石下江矿区,武冈县龙江矿区、双江矿区、粟山园矿区、邓家铺矿区,新宁县黄龙矿区,新邵县十字路矿区、马家垅矿区,市郊短陂桥矿区,累计探明煤炭储量3.551亿吨,保有储量3.078亿吨。人平资源量居湖南省地州市中第四位。煤种有无烟煤、烟煤。前者主要产于邵阳、隆回、武冈、新宁县,后者集中产于邵东县。含煤地层为下石炭统测水组、上二迭统龙潭煤组、上三迭统—下侏罗统石门口煤系。
第八章 旅游资源
邵阳市山水灵秀,溶洞神奇。唐宋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来此观赏秀美风光,即兴挥毫,褒扬胜景。1985年至1990年,全市共投资278万元,开辟景区5处,开放景点60多个。1990年接待游客169万人次。
第一节 风景区
双清风景区 系由双清公园、水府庙游园、东塔公园组成的城内综合性风景区。双清公园位于五一北路西侧,资水滚滚而来,一山飞落江边,峭壁危崖,水流折而北去,留下深潭。双清亭景点由砥柱矶、高庙潭和古寺庙、古碑刻等景观组成,北宋建亭以来,被誉为“宝庆十二景”之一。隔江与明代建造的北塔相望,潭深水碧,回清倒影;月白风清,江天一色。1956年辟为双清公园,1978年实行门票旅游后,游人由年2500人次递增到1990年的11万人次。水府庙游园位于沿江桥东,邵水流注资江的入口处,小巧玲珑,依街临河,像游艇泊岸,像水上半岛。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内有戏楼,丹壁金额,飞龙舞凤,富丽堂皇。1978年又新建“秋月楼”、“江风亭”。楼亭之间有游廊相连,廊宽2.5米,长114米。凭栏望江,飞舸流舟。盛夏,廊外烈日当空,热浪炙人;廊上河风习习,沁人心脾。是年实行门票旅游后,游人由年2500人次增至1990年的11万人次。东塔公园位于市人民广场北侧的东塔山上,面积105亩,山顶海拔289.7米,公路直达山顶。东塔始建于唐代,后毁于兵灾。清同治十三年(1874)复建竣工。塔高32.6米,两条螺旋形通道直上塔顶。登塔远眺,览周边数十里锦锈河山。塔南有始建于南宋的东塔禅寺。园内林木郁葱,朱阁点翠,鸟语花香。设有石凳、石桌、儿童乐园和舞厅。1978年实行门票旅游后,游人由年13000人次递增至1990年的57万人次。
崀山风景区 在新宁县城西南8公里处,方圆达100余平方公里。主要有紫霞峒、骆驼峰、八角寨、下半山、夫夷水5景区。骆驼峰景区的一线天绝壁幽深。千佛顶高耸入云,临绝顶眺望,周边风光尽收眼底。屹立在一线天峡谷群中的仙人椒头大脚小,恰似一只硕大无比的辣椒。骆驼峰由四座石山组成,酷似一头巨大的骆驼在寻伴找群,与一线天遥相对峙。明末清初。民间义侠杨奎力主反清复明,遭清庭通缉,栖身于骆驼峰,今尚有当年凿成的九十九级天梯、义士神象和石磨存其峰顶,此峰乃崀山风景区的最高点。其东南侧从山脚至山顶一平如凿,似鬼斧神工雕塑而成,堪称“无字天碑”。在骆驼峰与蜡烛峰的衔接处,有一条长100米、宽50余米、高仅1米左右、倾角为40度的隙缝,似巨龙张口,伸向东方,朝阳射入,气象万千,人们称为“龙口朝阳”。“天一巷”坐落在牛鼻寨云雾深处,百丈悬崖裂开一条缝,长230多米,宽仅0.8米。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称其为“天下第一巷”。附近还有环形石巷、仙人巷等。逍遥池在群山峡谷环抱之中,面积2亩余,池水清明如镜,池中天生一石台,犹似钓鱼台。佛鼎山三山鼎立,离地30米高的峡缝中一瀑泻落,飞珠溅玉,水雾纷纷,夕阳斜照,形成道道彩虹,人们誉为“七彩练”。半圆形单拱天桥长64米,宽7.6米,高11米,桥面最厚处7米,最薄处2.5米,恰似雕砌而成。白面寨由七、八个高达几十米的石峰组成,3张石砌寨门高大深厚,每门仅容1人出入,三面均为悬崖峭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八角寨位于新宁与广西资源县接壤处,八座峥嵘的山峰高耸入云,俗称八个龙头。主峰为云台峰,因常年有云雾缭绕,掩岩铺壑,唯有山顶平台云雾不侵,故名云台山。登上云台山观景台,驰目眺望,西北青山拱黛,西南面群山逶迤起伏,酷似一群巨鲸飞腾嬉戏,有鲸鱼闹海之称。东北面却象一群古朴的城堡和围墙院落,绿水如带的夫夷水贯穿东西。紫霞峒是崀山一条曲径通幽的峡谷,面积达100余亩,因周围有红褐色的悬崖峭壁,夕阳斜照,反射出万道霞光,紫气萦绕而得名。相传是“紫霞真人在此修道”之所,内有清澈见底的莲花池,暴雨不盈,久旱不竭。
白水洞风景区 在新邵县高桥乡白水村。纵深10公里,洞前有形象笔尖的“卓笔峰”。清咸丰六年(1856)刻有“一峰矗立前,卓笔熟提絜”的石碑。绕过卓笔峰,来到滴水岩,水自几十米高的山岩泻落,阳光辐射,五彩缤纷。通过夹峙陡峭的石壁进入水濂洞,一瀑飞下,水柱恰似门帘封住洞口,水花四溅,山鸣谷应,佇立仰观,令人心旷神怡。水濂洞的西北面有一高大的巨石,险峻陡峭,其形似匣,恰如美女对镜梳头,俗称梳妆台。山顶突起的顿起石,既高又圆,其前瀑布飞泻直下,晚霞耀照,五彩缤纷,故称飞虹瀑布。另有吸潮岩、银涛峡、一线天等景观。
南山风景区 在城步苗族自治县城西南80公里处,从县城乘车可直达山顶。景区位于雪峰山脉南段,平均海拔为1760米,平均气温10.9℃,夏秋最高气温28℃,总面积为23万亩,翠谷颠连,水草丰茂,既具北国草原的苍茫雄浑,又有江南山水之灵秀神奇。它是一处集自然牧场、奇风异景、避暑胜地于一体的旅游佳地。饺子洞,原名吊水洞,于四山环抱的峡谷之中,海拔1600米,悬崖夹峙,两侧林木茂盛,每当雨后就有数不清的白雾如柱如练,从谷底徐徐上升,直贯长天,山风吹来,银柱弯来曲去,象一条条玉龙飞舞。陆家壕山浪与饺子洞平行,海拔1200~1400米,炸原遍地,森林葱苍,山山相连,云雾迷漫,犹如仙境。登上紫阳峰,鸟瞰牧区,漫山碧草,牛羊成群,风光殊异。洪洞水流百汇,瀑布成群,水花纷扬,有洪洞飞瀑之称。大了口海拔1760米,每逢旭日东升时,在雾海云涛中,透出红、紫、蓝、绿、青、橙的云海花环,较南岳观日更具特色。另有白水洞峡谷、仙人脚、帽子岩、封神殿等景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王震倡议,1979年成立南山牧场,设有宾馆、影剧院等服务设施。无污染的南山全脂奶粉,含锌5.9%的矿泉水,含锌奶露等产品,闻名国内外。
云山风景区 在武冈县城南5公里处,北麓是石级山道,南麓可驱车直达半山。海拔1372.5米。《道书》载为中国第六十九福地,是一处极富神奇色彩的风景区。入山1.5公里为三里庵旧址,现建有步云亭,游人至此如置身云天,云从脚起,随步上升。明末礼部仪制司主事潘应星于清朝辞官,隐居云山,将各具风韵的景点归纳为云山十景:“两华耸翠、一瀑飞涛、仙桥横汉、杏鸟藏春、岩前帘水、云外钟声、竹台飞扫、丹井云封、洞门余影、石畔遗踪”。云山早在唐代已列为旅游胜地。云山已发现的动物有209种,原始次生阔叶林3000多亩。1982年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定为国家森林公园。
第二节 主要景点
城南无底洞 座落在邵阳市郊区檀江乡曾新村。从洞口入内,首先看到的是一个连环洞:一个洞口进去,数个洞穴相连,有金鸡洞、雄鹰洞、迎宾洞、水帘洞、蟠桃洞。最大的岩洞可容纳数百人,最窄处仅可一人侧身而过。往前迈行,又出现一个神奇洞,各种钟乳石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再前行不远,便闻流水潺潺,叮铛作响,如鸣环佩,悦耳动听。循声寻去,转过一道石壁,只见一条暗河出现在人们面前,河水清澈、鲜亮,缓缓地从岩石中流过,从石壁上落下。鱼虾在水中荡游。村民何雄生出资数万元,正在将此洞辟为旅游点。
城南公园 在城中心的宝庆中路南侧,建于1956年。1980年复修,总面积为10.89公顷,有0.3公顷的地下游区。园内绿树成荫,花香鸟语。建有旱冰场、亭台画阁,辟有茶馆、儿童乐园。自1978年出售门票起,游人由年18000人次增到1990年的79万人次。
白云岩 在新邵县巨口铺乡的白云铺村。山高百仞,怪石嶙峋,古木蔽障,故名白云樵隐。有毗庐、妙音两寺,为佛教圣地,登二千七百一十一石级,达顶峰的妙音寺,寺旁墓塔林立。
梦云洞 在新邵县严塘乡岩门村。洞内有青云阁、观云台、南天柱、芦生塔、钓鱼岛、舞厅、钟鼓楼、百将练武厅、水晶龙宫殿、迷魂宫、上天梯、瑶池、藏经殿、老龙潭14个厅堂。洞内钟乳纵横,玲珑剔透,千姿百态,景象万千。洞外有八处景观:桥子岩、云霄岩、钝刀坳、钟庵堂、飞虹瀑、岩门水库、白露岩等。
黄桑 在绥宁县寨市镇黄桑和枫香二苗族乡内。有原始次生林15000公顷,木本植物101科740余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树种7种,三级保护树种13种,陆栖脊椎哺乳类动物21科47种,主要鸟类1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金钱豹、黄腹角雉等,二级保护的有水獭、大小灵猫、娃娃鱼等。景点内有闻名遐迩的八大景观:六鹅洞瀑布、穿岩、三马饮清泉、暖风清凉洞、长苞铁杉林、菩萨岩、鼓楼岩、鲤鱼跳龙门。风景幽雅,各具特色。
云雾山 在绥宁县寨市镇东南,距县城27公里,海拔963米。“层峦千仞。雄镇东南。双峰云耸如天门对峙”。山腰有朝阳庵、宝鼎庵,历有佛教福地之称。
洛口山 在距绥宁县城75公里的李熙镇。海拔1250米,游人赞为绥宁的“张家界”。岩石层叠,峭壁如林,山峰起伏如海浪奔腾,有天梯之称。旧县志“古迹”载:“中有于记洞、老人岩,前有狮子垴,后有仙人桥,左有岩钵井,右有狮子形”。今建有洛口山水库,大坝系砌石双曲拱坝,高51.5米,坝右有250米长的压力隧洞,通水发电,装机4台容量12800千瓦。山顶平湖在群山怀抱中,可供游人划船游览,欣赏两岸风光,电站大门有一幅即景对联:“群峰拥平湖,日月巧妆更新貌;金龙出帘洞,啸吟震涧福万家”。
白云洞 在城步县城东郊,洞内清泉曲潭,回环幽深,洞中有洞,石上生石。钟乳凝成的石笋、石幔、石帘,姿态斐然,拟然如画。据《西汉汇要》载:古时有仙狐化身美女与樵夫刘郎成亲,居此洞中,为防凡人窥探,经常施放白云遮住洞口,故名白云洞。洞东有碧霞洞,南有红石洞,北有银雪洞。各洞互通,别有情趣。
法相岩 在武冈县城东门外,属石灰岩溶洞。洞内有栖真、上屏、太保、朝阳、迎阳、芙蓉、隐仙、花乳八洞。“首尾鳞甲俱毕”的“龙床”、“水波粼粼”的“千亩田”、维妙维肖的“玉女妆台”、形态逼真的“海龟觅食”、活灵活现的“五蛇出洞”等飞禽走兽,引逗游人意境陶然,留连回顾。宋代就辟为游览胜地,洞外有摩岩石刻52处,为宋、明、清三朝文人仕宦所书,笔力遒劲,楷草隶篆,竞相辉映,使此处成为国内书法艺术宝库之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龙寺 在洞口县城东郊的平溪江心,四面环水,一桥飞架,与县城连接,因形如巨龙回头,故名回龙洲。岛内古木参天,青藤翠蔓,碧水修竹,百鸟争鸣,睹景生情,令人陶然自乐。
桐山瀑布群 在洞口县城东北22公里的桐山乡,拥有10000亩原始次生林,绿荫蔽道,仰不见天。在九龙、中桃、蒲溪三村之间,有瀑布80余处,极目远眺,水柱纵横,最大的九龙瀑,悬流直下210多米。另有飞瀑直冲深潭,水珠外溢又成悬瀑,当地人称子母瀑,翘首仰观,景不胜收。
半江 在洞口县城西北10公里处。清嘉庆《武冈州志》载:“凤凰岭在州西北,山左名半江,名山也”。悬岩峭壁,石径逶迤,峡谷幽深,如井底观天,谷内几处瀑布,挂流百丈,蔚为壮观。山中有贺仙殿、狮子口、五老峰、石公鸡、九子太婆峰等景观。贺仙殿前有冷泉井,泉水甘冽、寒气逼人。
高洲温泉 在隆回县高洲乡热水井村,面积约60平方米,常年水温48.5°C。泉旁有汉代刻立的石壁:“热气腾腾天造就,泉流滚滚地生成”。泉水中含有钾、钠、镁、硫等矿物质。1982年隆回县政府拨款30000元修建温泉管理所,辟有男女浴池,一次可容纳50~60人沐浴。
济公岩 又名鸡公岩。在邵阳县河伯乡新坪村。洞长500()米,高10~15米,有红黄白三色钟乳石组成石墙和石屏风,把洞隔成12个厅堂:演武厅、滴水宫、戎芦宫、千佛厅、珊瑚宫、塔村宫、大雄宝殿、蘑菇宫、奏乐厅、龙纹厅、戒斋室、莲花宫。洞内有形态各异的钟乳,有的如瀑布,飞流直下;有的象倒悬的天幕,晶莹透亮。沿滴水宫一小道至最后一洞,洞口刻有“左通广西,右走四川”。但洞险窄狭,游人无问津者。
响水洞 在邵阳县塘田寺镇东南的赤山村。洞内险河击水扑石,发出砰砰的响声而得名。有上下2洞,上洞有4处洞门,有容100人以上的洞10个。主洞高15米,宽12米,长250米,可容数千人,主洞左侧有4个支洞,洞内巷道或宽或窄,或平或险,洞中有洞,千回百转,洞洞相通,洞内奇石嶙峋,或雄狮蹲伏,或飞龙舞爪,或罗汉念经,或苍鹰展翘,千奇百怪,耐人寻味。
回龙镇天然地下公园 位于新宁县回龙镇双狮村,距回龙镇只有3公里。平地拔起8座奇峰,围住1个棋盘石,有“八仙下棋”之称。每座奇峰下都有1个奇特的大溶洞,分别叫“观音岩”、“燕子岩”、“水晶岩”、“飞泉岩”、“狮子岩”、“清岗岩”、“仙女岩”、“桃花岩”。各洞之间相距几十米至二百米,其形态各有千秋,水晶岩内有大量的水晶石在黑暗中闪光。观音岩宽50余米,高3~4米,长达10余公里,洞内有10道擎天玉柱构成的雄伟石门,每道门内都有一座水晶宫殿。此地有神奇地下公园之称,其内四季暖和,成为附近村民开会、文化娱乐和贮藏食物的场所。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