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市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83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市区
分类号:
D035.1
页数:
5
页码:
249-253
摘要:
本文记叙清代到1990年邵阳市市区情况,包括城区、郊区等。
关键词:
邵阳市
市区
内容
一、城区
清代,今邵阳市城区(即东区、西区)为宝庆府治和邵阳县城,城内设有富庶、通天、仁里、福善4坊,坊下设甲。城东关和南关外为邵阳县一厢都,西关外为永成三都,东塔以北为西平一都、北关外为新宁上一都。
民国初,邵阳县划30个区,今城区属邵阳县“城区”,区之下为保、甲,其中城内设13保。民国21年(1932)元月,邵阳县划10区255乡16镇,今城区属邵阳县一区(区址设今西区),区辖民本、民权、民生、民有、民治、民享、民安、民乐、民和9镇和民福、民寿、民康、民中4乡。民国25年春,邵阳县划11区132乡(镇),今城区仍为邵阳县一区(区址未变),区辖新民(驻县商会)、新治(驻城隍庙)、新建(驻施医所)、和乐(驻马皇庙)、安乐(驻灵乌庙)5镇和安定、安平2个乡。民国27年后,今城区属邵阳县建治镇(驻城西忠列祠)和安和镇(驻城东铁炉巷),民国38年两镇共辖31保,328甲,平均每保286户。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3日在原建治、安和两镇设立邵阳市。初仍为保甲制,1951年5月废除保甲制,至11月成立7个街道人民政府,辖21个居民委员会,其中城东9个居委会,城西12个居委会。居委会按从东至西的顺序以序数冠名(第一居委会驻昭陵东路,第二十一居委会驻西外街),平均每个居委会542户。居委会下共设315个居民小组,相当于过去“甲”的规模。1952年底撤销街政府,建立3个区人民政府仍辖21个居委会。
一区驻西门坡,辖7个居委会:一居委会(驻呙家园)、二居委会(驻大祥坪)、三居委会(驻九井湾)、四居委会(驻大信街)、五居委会(驻北门口)、六居委会(驻狮子街)、七居委会(驻西外街)。
二区驻曹婆井,辖8个居委会:一居委会(驻沙井头)、二居委会(驻觉化街)、三居委会(驻大同街)、四居委会(驻爱莲巷)、五居委会(驻邵府街)、六居委会(驻保宁街)、七居委会(驻青龙街)、八居委会(驻中河街)。
三区驻昭陵东路,辖6个居委会:一居委会(驻昭陵东路)、二居委会(驻百寿亭)、三居委会(驻儒林街)、四居委会(驻通衡街)、五居委会(驻仁美巷)、六居委会(驻回拦街)。
1953年9月设立水上区(辖5791户,8967人),区政府驻中河街。1955年,行政区划由序数命名改为驻地名称,3个区依次更名城西区、青龙桥区、东站区,居委会亦改为相应括号内驻地名称。1956年5月,以邵水为界设东、西两区,撤销水上区。1957年8月撤区,改设城西、曹婆井、青龙桥、东站4个街道办事处,仍辖21个居委会。
1958年8月,将城西办事处试办成红旗城市人民公社,下设分社、居民管理区,撤销居民委员会。1960年,城区成立红旗、东风两个城市人民公社,辖9个分社、29个居民管理区,管理区规模相当于原来的居委会。
1962年,撤销两个城市人民公社,置红旗、曹婆井、青龙桥、东风、火车站5个街道办事处。1963年10月,火车站办事处改为火车站人民公社,由市农业战线管理。至此城区4个街道办事处辖31个居委会(见表)。由于国民经济恢复,城市人口增加,到1965年,居委会增为39个,平均每个居委会396户。“文化大革命”中,1968年9月,曹婆井办事处更名红卫办事处,青龙桥办事处更名东方红办事处。各街道、居委会也换上带政治色彩的名称(见表)。
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由于“三线建设”的开展,城区人口增加,面积扩大。1977年7月28日,邵阳市升为省辖市,12月30日,撤销4个办事处,设立东区、西区、桥头区,辖17个街道办事处,39个居委会。1979年10月又调整为11个办事处、82个居委会,平均每个居委会462户。1981年地名普查,部分办事处和居委会恢复原名(见表)。
80年代,改革开放,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城市人口增多,先后增设31个居委会。1987年,桥头区并入东区。1990年,邵阳市城区共设2个区人民政府、11个街道办事处、113个居委会,平均每个居委会608户。
二、郊区 1951年3月,邵阳县一区城北乡、佘湖乡、三区观音庵乡、田江渡乡、四区新滩镇、五区祭旗坡乡、板铺乡划为邵阳市郊区。1952年2月,上述6乡1镇调整为14乡1镇:城北、佘湖、双清、五里牌、田心、三角塘、马鞍、马蹄塘、白田、田江渡、高撑渡、北江垄、状元洲、新渡口乡和新滩镇。1952年底又缩编为城北、佘湖、双清、五里牌、板铺、马鞍、乌鸦、田江渡、江北、新渡口10乡和新滩镇。1953年3月,邵阳市郊区改名邵阳市第四区。
1956年5月撤区并乡,邵阳市郊区被撤销,原10乡1镇并为城东、城南、江北3乡,直属邵阳市。
1958年9月,将邵阳县的檀江、面铺、茶元头3乡及庙山乡一部分,邵东县的蒋河桥、板桥、鸡笼、石桥铺4乡和高崇山乡大部分,新邵县的栗山乡及寺门前、陈家桥、留田3乡的一部分划归邵阳市管辖。连同原来3乡,建成城东、城南、江北、高崇山、板桥5个农村人民公社,仍直属邵阳市。1961年3月,又调整为城东、石桥、江北、茶元头、板桥、蒋河、高崇山、鸡笼、城南、檀江、面铺、城西12个人民公社。1962年10月,又将1958年9月从邻县划入的大部分地划归原县,邵阳市只保留城东、江北、城西、石桥4个农村人民公社。1963年又增火车站、田江渡、北塔、城南4个农村人民公社,仍直属邵阳市。
1964年恢复邵阳市郊区(办事处),管辖上述8个农村人民公社。1967年,8个公社归邵阳市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农村组管,1968年后归邵阳市革命委员会直管。
1977年7月,邵阳市升为省辖市,将邵阳县檀江、面铺、雨溪、茶元头4公社,邵东县鸡笼、高崇山2公社和新邵县10个大队划属邵阳市。1978年1月,设近郊、东郊、北郊3区,10月合并为邵阳市郊区(县级)。1981年,鸡笼人民公社析出云水铺公社,至此邵阳市郊区辖15个公社。
1984年6月,人民公社改为乡。10月,邵东板桥、蒋河桥2乡划入市郊区。1987年2月,城南乡与城西乡合为城南乡,江北乡和北塔乡合为江北乡。1990年,郊区领15乡:城东、火车站、高崇山、石桥、云水铺、鸡笼、板桥、蒋河桥、城南、檀江、面铺、雨溪、茶元头、江北、田江渡。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