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污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80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环境污染
分类号: X3
页数: 11
页码: 863-873
摘要: 本章记述了邵阳市环境污染的情况,概括了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
关键词: 环境污染 保护 邵阳市

内容

第一节 污染源
  一、工业污染源
  西汉,境内便有制陶、烧砖瓦及冶铁等业,为最早的工业污染源。唐代至明代均有土纸生产,清代手工造纸已十分兴旺,邵阳与衡阳、浏阳并称湖南三大产纸地,因而造纸成为当时境内的主要工业污染源。但是,造纸系手工生产,布点分散,加之环境容量甚大,污染甚微。境内盛产煤炭,采煤亦带来部分地域水质、大气污染。民国年间,邵阳东乡牛马司共建煤井72口,土焦窑数十座,成了当地局部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邵阳城内织布、漂染业兴起,同时带来河水污染和噪音危害。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邵阳市区建成小江湖(今五一北路)工业区,其中大气污染源有炭黑厂、电厂等,水污染源有造纸厂、制革厂、织染厂、酒厂等。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市区建成龙须塘工业区,增加一批工业污染源,其中水泥厂是最大的粉尘排放源,化工厂是排放氯气和含苯废水的重点源。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内迁和兴建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龙须塘、洋溪桥化学工业区形成,“三废”排放量大幅度增加。据卫生防疫部门调查,1973年,境内年排废水约9000万吨,废气30亿标准立方米,废渣80万吨。其中市区的污染企业每天直接排入资江的废水为20.8万吨,含酚、苯、砷、酸、碱等有害物质的化工、制药废水占74.65%,含碱、有机染料、酚等的造纸、纺织印染废水占16.3%,机械行业的电镀、热处理、酸洗废水占1.38%,其余行业占7.67%。邵阳市炭黑厂当年排废水69万多吨,废水中每升含酚1.56毫克,超过国家排放标准155倍;含砷0.33毫克/升,超标73%。中南制药厂每天排放苯酚渣和炉渣3吨,含酚废水6~7吨,酚含量高达1000~2000毫克/升,超过排放标准10~20万倍,每天用两辆汽车装运含酚废水倒入资江。
  1977年,市区有锅炉242台,窑炉161台,日耗煤1098吨,分布及基本情况见下表。
  1978年,武冈、新宁等5县有电镀单位15个。市区有电镀单位33个,年耗铬酐18吨,其中45%通过废水排入资江、邵水,有4.5吨铬雾排入空气。年耗氰化钠6.5吨,年排有毒废水46.5万吨。电镀点多,规模小,布局分散,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污染环境严重。1979年,市区锅炉增至306台,其中1蒸吨以上的163台,日耗煤量达1800余吨,日排煤烟粉尘59.4吨,二氧化硫36吨,炉渣560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境内工业发展迅速,污染物排放量也相应增加。1980年,市区有污染源企业82个,其中主要污染企业48个,资江农药厂、市化肥厂、市炭黑厂、市染料厂、市织染厂、邵阳合成洗涤剂厂、市炭素厂等18个企业被列为重点污染源。保宁化工厂、红星油毡厂、铁砂岭化工厂等几个位于居民区的街办小厂也因污染大、群众反映强烈而成为重点监控对象。是年,市区年排工业废水5000万吨,工业废气92亿标准立方米,废渣38万吨,有1.3万吨二氧化碳,数百万吨粉尘进入市区大气环境。中南制药厂、市化肥厂、市炭黑厂、邵阳合成洗涤剂厂、宝庆化工厂和市化工厂,当年排放的1900万吨废水中,含有害物质8840吨,包括悬浮物6653吨,油1950吨,苯159.3吨,酚67.5吨。邵阳造纸厂、省第一纸板厂当年排入资江的碱就达2000吨。
  1986年4~12月,市环保部门组织本系统、各工业主管局、有关工矿企业的技术人员1000余名,开展大规模工业污染源调查。调查企业共351个,其中详查单位60个。以1985年为基准年,汇集近20万个数据,绘制98幅大图,立101卷档案,建起计算机数据库,编写出17万多字的调查及评价、预测研究报告。调查的351个企业占境内污染型工业企业个数的50.1%,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3%,占污染型工业总产值的85%,污染物排放量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85%以上。调查结果表明,351个企业年排废水14398.1万吨,其中生产废水13190.1万吨,占排放总量的91.6%,生活废水1208万吨,占8.4%。万元产值用水量1811.8吨,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1295吨,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量为1.681吨。当年流失进入环境的苯酚145.1吨,对硝基酚202.2吨,石油类939.9吨,硫化物194.2吨,硝基苯类化合物136.2吨。
  351家工业企业能耗折标准煤82.8万吨,排废气111.44亿标准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废气68.1亿标准立方米,生产工艺废气43.3亿标准立方米。废气中主要有害物质有35种共8.12万吨,其中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烟尘、工业粉尘、一氧化碳(co)五种共7.7万吨,占96.93%,其它甲烷、氟化氢、氨气、碳氢化合物、沥清油、二硫化碳、硫化氢等共2496吨,占3.07%。每万元工业产值排废气10.03万标立方米,污染物质0.731吨。351家企业还排放煤矸石、尾矿、煤渣、钢渣、赤泥、工业垃圾等固体废物78.05万吨,产生冶炼、化工等有害固体废物6.17万吨,排放4169吨,从1980年到1985年底,有害固体废物累计堆存总量0.39万吨,占地0.15万平方米。
  1990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1421万吨,废气排放总量为187亿标准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82.6万吨,通过处置和综合利用后,外排2.5万吨。从1980年到1990年,由于党和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强化环境管理,虽然国民生产总值将近翻一番,但199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只略高于1980年的水平,比1985年减少3000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只比1985年增长40%。其中市区工业废气排放量比1980年增加32.1%;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比1980年减少45%,比1985年仅增加5.8%。
  二、农业污染源
  (一)农药污染
  民国37年(1948),乡村工业示范组始建杀虫药剂厂生产农药,城郊农村开始试用农药除虫。境内1953年施用农药18吨,1963年上升至485.5吨,1973年激增到7813吨。1979年达1.05万吨,每亩年平均用药量2.82公斤。施药量最高的1980年达2.3805万吨,年亩平施纯药652克,低于日本(719克),却比欧洲(125克)和美国(99克)高得多。1980年以后,由于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生物防治,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农药施用量逐年下降。1986年为5843.3吨,1990年为5014.5吨。
  (二)化肥污染
  境内1953年开始施用化肥。1957年施用化肥3638.5吨,1976年增加到13.61万吨,亩平施用21.25公斤。1985年化肥施用量增至36.67万吨,亩平达73.5公斤,其中氮肥占60.1%,磷肥占30%,钾肥占5.3%,复合肥占4.6%。1990年施用量43.75万吨,氮、磷、钾与复合肥的比例分别为59.41%、23.27%、9.55%和7.77%。化肥亩平用量从50年代的15公斤左右增至80年代的70公斤以上。不仅使土壤耕性变差,也使农田水、土和农副产品受到一定的污染。1985年,境内土壤污染面积为78.46万亩,1990年污染面积略有增加。
  (三)乡镇工业污染
  境内农村传统手工业门路多,生产小五金、烧石灰、砖瓦、酿酒、榨油、棕藤竹木加工等为农村环境的污染源。新中国成立后,小手工业发展很快。1958年,中共湖南省委要求“乡乡办工业,社社办工业”,境内涌现出一大批社办企业和队办企业,如农机修造、化肥、水泥、石灰、造纸等厂矿。由于一哄而上,盲目生产,管理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60年代初的3年调整时期.社办工业被压缩。1977~1979年,社队工业又开始发展,在“一种、二养、三加工、四开矿”的方针指导下,1979年企业个数达14611个。国家“六五”计划的后3年,境内乡镇工业发展较快,但污染防治没有跟上。1984年市区新建乡镇企业2032个,因污染严重关停4个。邵阳、隆回等7县新建乡镇企业488个,进行“三废”治理的仅6个,其中主要污染物经治理后符合国家标准的仅2个。1985年,境内有乡镇工业企业15876个,总收入达4.2亿元,相对集中于东部的邵东、新邵和郊区,3县(区)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境内的73%,其中有污染的企业包括煤炭开采及炼焦、金属矿采冶、建材、化工、造纸等企业592个。1990年,市环保局对全市15697个乡镇工业污染源进行调查评价。这些企业年排废水707.9万吨,含有害物质11种17175吨。废水处理率为11.3%,达标率为18.22%。乡镇工业企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粉尘、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的年排放量为2.9万吨,主要污染行业为建材业和非金属矿制品业。乡镇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14.4万吨,主要是煤矸石和化工、冶炼废渣。
  三、生活污染源
  (一)生活垃圾
  1949年,境内322.98万人,其中城区为6.4万人。城区产生的生活垃圾主要为煤灰、菜叶等,数量不大。60年代前,城区大部分生活垃圾作为市郊菜农肥料。以后由于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煤灰和其他生活垃圾的利用率降低。随着人口激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大幅度增加。1978年,邵阳城区生活垃圾每天18吨左右,1986年达160吨,1990年达180吨。
  (二)生活污水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生活污水量较少。1978年环保部门统计,城区年排生活污水657万吨。80年代,水厕大量增加,相当部分人粪尿排入江河。1984年城区生活污水年排放量达920万吨,均未经处理直接排放。1990年,境内城镇人口68.73万,年排生活污水3300万吨,其中邵阳城区年排约1300万吨。洗衣机的普及,城区生活污水中合成洗涤剂含量大大增加。1982年城区人均使用洗衣粉0.3公斤,1985年增至1.1公斤,1990年已在2公斤以上。
  (三)医院废水
  医院含菌含病毒废水也是重要的生活污染源。1952年,境内有医院12所,1985年增至414所,病床由1952年的439张增至1985年的10688张。市区内4所国营大医院,1978年有病床1025张,年排含病毒废水近60万吨。1984年统计,市属9家较大医院年排废水100.2万吨,其中邵阳医院、市一人民医院、市一精神病院年排废水分别为30万吨、22.5万吨、11.7万吨。
  (四)生活用煤和其他燃料
  境内城镇居民生活长期用煤为燃料。据1985年统计,城镇生活用煤年产生废气约30亿标准立方米,含污染物二氧化硫1856吨,氮氧化物1049.8吨,一氧化碳653.3吨,碳氢化物130.5吨。境内农村生活燃料产生废气88亿标准立方米,含污染物质二氧化硫5504吨,氮氧化物1952.2吨,碳氢化物387吨,烟尘15480吨。1990年,城区生活用煤4.5万吨,产生废气30亿标准立方米,排放二氧化硫约1900吨。
  第二节 危害
  一、对工业生产的危害
  工业“三废”使大量生产原料变成废物流失,既污染环境,又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的污染事故发生,使产品和设备被腐蚀,生产工人中毒,工厂停产,造成经济损失。1968年夏,市制镜厂电镀氰化钠泄漏流入资江,造成市区停供自来水3天,许多工厂停产。1972年7月,因化工厂氯气污染,使位于市区龙须塘的邵阳第一纺织机械厂10500套机器零件受损报废。是年1~10月该厂因污染报废的零件达30万件。1978年,该厂被迫迁往衡阳,搬迁耗资2066万元。1976年端午节前夕,邵阳电厂3吨冷却油漏入自来水管道,市区东风桥~火车站一线被迫停水58小时清洗管道,工厂停产。1980年7月9日,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流失3.5吨柴油入资江。1981年6月16日凌晨,因化工厂超标排放氯气,导致邵阳电池厂生产的出口电池半成品铜帽13万多个、锌筒8.6万只报废,经济损失上万元。同年7月14日,邵阳合成洗涤剂厂由于操作工失职,致使5吨烷基苯流入邵水,造成经济损失,还承担9000元的环境污染资源赔偿费。1983年3月,邵阳县造纸厂泄漏液碱20吨。同年12月31日,省七机局物质处在邵阳火车站泄漏汽油30吨。据统计,1985年境内从废水中流失化学耗氧量11.35万吨,生化需氧量31万吨,酚347吨,价值933万元。1986~1990年,环境管理加强,污染事故减少,污染对工业的危害损失逐年下降。
  二、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工业污染对农业的危害从70年代起逐步加剧,造成粮食减产和被污染,牲畜中毒,农业赔款及农田被占用。邵东磷肥厂1970年4月投产后,3年内使周围4个大队17个生产队的34头耕牛慢性氟中毒死亡,26头中毒发病,主要中毒症状为软脚、烂蹄、脱毛、皮肤生疤、干瘦。据卫生部门调查检验,小水、老屋等6个生产队10头耕牛中的5头病牛尿中氟含量分别为每升20、34、48、38、104毫克。新屋、湖塘等11个生产队的17丘稻田土中氟含量高出非污染区4~50倍,稻草中氟含量高出非污染区2~5倍。邵阳市炭黑厂从1970年起,5年中赔偿周围农村稻谷4万公斤。1973年因废水流入农田,火车站公社3个大队120亩水稻、甘蔗受严重污染,有的全无收成。从1973年起的4年中,共赔偿农业损失10万元。市化肥厂过磷酸钙车间氟气污染,每年赔偿附近村民粮食3000公斤,人民币2010元。1973年4月至1975年底,资江农药厂赔偿农民的污染损失达5.2万元。1975年该厂氯碱车间排放盐泥造成盐碱地14.16亩,排放氯气和氯化氢气体使180亩农作物受害,3000株树木被毁,赔偿19377元。1976年5~6月,邵阳合成洗涤剂厂二氧化硫气体污染,危害果树1.1万多株,茶叶60亩。1970~1976年,境内因工业污染造成农业直接损失62万元。1977年,全省工业“三废”污染危害水稻、蔬菜、经济作物和鱼塘面积约20万亩,赔偿损失404.4万元,其中邵阳地区为27.83万元,占6.9%。1979年6月下旬,境内连降暴雨,炭黑厂、合成洗涤剂厂的污水漫入农田,沿红旗河7.5公里地段4个公社的17个生产队甘蔗、西瓜及其它农作物1500亩受严重污染,两厂赔款11万余元。1980~1985年,境内工业污染危害农业的赔款总额达255.09万元,平均每年51万元,约占工业总产值的0.33~0.36‰,每年危害的农田面积在2000亩上下。其中市区受害农田面积多年平均为1540亩,1979年高达1970亩,1981年最少,为705亩。1986~1990年,境内工业污染农业,赔款108.47万元,平均每年21.69万元。其中1988年新邵龙山金锑矿垮尾砂坝,冲走3万立方米尾砂,下游4个乡17个村3008亩农田受害,矿山损失258万元,农业损失12万元。
  境内共有42060亩农田需提引污染较重的河水作补充灌溉水源,其中邵水沿岸,有邵东两市镇、湾泥河段,占31660亩,资江沿岸,有新邵酿溪镇~陈家桥、九头岩河段,占6900亩,郊区城东乡、火车站乡约3500亩。
  工业污染导致工农矛盾。1976年6月,市炭黑厂附近100余农民因污染问题冲击炭黑厂,并把污泥挑到该厂办公室走廊。8月,市二化工厂附近农民封了该厂水泵房,不准生产。1977年,市化肥厂因氟气污染发生工农纠纷50起。1978年6月14日,一些农民冲进合成洗涤剂厂党委办公室,要求解决污染问题。7月初发展到挖断进厂公路,拆掉水管,两次推倒围墙。1986~1990年,全市发生污染纠纷近400起。这些矛盾和纠纷,严重影响工农关系,也困扰企业的发展,市、县政府和环保部门为调处这些矛盾纠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对渔业生产的危害
  工业“三废”污染河流塘库,境内江河捕鱼量从70年代逐年下降。市渔业大队在资江的捕鱼量1968、1969年两年每年为6万公斤,1970年为5万公斤,1973年降至1.5万公斤,原有160余只鸬鹚逐年死亡,到1973年全部死光。1976年捕鱼量只有0.4万公斤。1977年从外地引进9只鸬鹚,又全部死亡。到80年代初,拥有26条渔船、78人的渔业大队被迫解散。
  70年代,邵水污染日趋严重。1972年,邵水管理所在邵水茅坪拦河坝放30万尾鱼,每尾半斤重,因涨洪水跑掉一部分,余者也因水质污染而无存活。
  工厂由于发生重大污染事故,使河水水质骤然恶化,造成大面积死鱼的事件发生多起。1973年6月10日,市化工厂将漂白液排入资江,江中死鱼数千公斤,最大的一条重48.5公斤。1976年5月该厂又一次废水污染事故,导致资江死鱼3千余公斤。1978年7月14日8时至15日18时,湖南省第一纸板厂集中排放1000立方米高浓度黑液,资江新邵沙湾~塘口16公里河段严重污染,死鱼9500多公斤,最大的一条40多公斤。从14日晚12时至15日下午,沿岸数百农民下河拣鱼,拣鱼最多者一人拣100多公斤。省环保办专门派出调查组来邵阳查处这一严重生态破坏事件。
  “三废”污染也危及农村池塘养鱼。从70年代初起,市郊城东公社洋溪、东风两大队的11口鱼塘,28.1亩水面,因受资江农药厂、市化工厂、中南制药厂等11家工厂废水污染而不能养鱼。邵水两市镇至湾泥20余公里河段有13处提引河水的电灌站,引水灌田、灌塘,危及稻田和池塘养鱼,多次发生污染死鱼事件。1973年邵东县因废水污染鱼塘83口,水面115亩,减产鲜鱼8145公斤。
  四、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三废”污染危害人群健康,一些大气、水体污染事故使人急性中毒。1969年1月25日,省轻化汽车队由株洲化工厂装2瓶液氯送邵阳造纸厂,21时30分左右途经城区交通频繁、居民稠密的东大路百寿亭段,一钢瓶的易熔塞穿孔,喷出大量氯气,中毒者328人,其中238人住院,23人死亡。1971年7月,市化工厂氯气排空,附近集材场6人急性中毒。8月,又有80余人急性中毒,其中7名严重者被送进医院抢救。1972年6月27日晚,市化工厂一次排放大量含苯废水入资江。当时洞口县有3艘木船停靠在下河线厂排放口附近,船民因生火煮饭,导致河面浮苯燃烧,形成一片火海,船民1人被烧伤,3人被烧死。1973年,卫生部门调查44个矽尘作业厂矿接触矽尘的工人26434人,其中矽肺病患者2367人,占9%。1974年对炭黑厂288名职工照片检查,发现一级尘肺12名,二级4名。是年,为确定邵东磷肥厂氟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邵东县小水桥大队、磷肥厂的104名农民、工人进行尿氟检查,又在非污染区选12人进行对照。104人中尿氟平均含量10.4毫克/升,较对照区的12人尿氟平均含量2.81毫克/升高4.93倍,最高者达43毫克/升,中毒者有腰酸、下肢无力等症状。市郊田江乡苗儿村14个组1700多人,因长期饮用资江市区段下游受污染的河水,1974年,患黄胆性肝炎及肝肿大者占35%,多年征兵中没有体检合格者,群众意见很大。80年代,市区人大代表多次在人大会上提出提案和批评建议,市人大、市政府领导也多次前往视察,决定筹资建小水厂,解决田江乡村民饮水难的问题。市染料厂酚钠车间对硝基酚钠浓度严重超标,附近的市三中师生普遍反映呼吸道损害,声音嘶哑,气管炎增加,有的还有神经衰弱症状。1974年高中毕业班体检,两个班学生肝脾肿大在1公分以上者占37.8%,而与染料厂相距较远的市二中同条件两个毕业班,肝脾肿大的只有2人。1977年检查市染料厂47人,肝肿大者18人,发病率达38.2%。其中转氨酶增高及肝功能损害者11人,占23.4%;白血球下降者6人,占12.8%。位于市化肥厂旁边的洋溪桥小学和位于市化工厂旁边的龙须塘小学,受二氧化硫、氯气和粉尘污染,学生健康受到很大影响。1984年9月经卫生防疫部门健康检查,洋溪桥小学6~12岁的学生,上呼吸道疾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明显高于城区内学校同龄组的学生,有的年龄组学生患病率高达35.9%,比城区另一学校同龄组高24.58%。该校学生的肺活量也明显低于城区另一小学同龄组的学生。1990年,龙须塘小学被迫搬迁。
  由于农药污染土壤、粮食、蔬菜、水果,也危及人群健康。据统计,境内每年有5万公斤以上的粮食在运输途中被农药污染不能食用。1975年境内因农药中毒645人,死亡24人。洞口县山门粮库中有15万公斤粮食因受污染被封存。是年,邵东县对两市塘、毛荷殿、廉桥3个区6个大队26个生产队及3个粮站的稻谷抽样化验,38个样品中,有机磷农药残毒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23个,占60%,最高超标8倍;有机氯农药残毒超标的34个,占90%,最高超标4倍;有机磷、有机氯均超标的23个,占60%。在县内一蔬菜场采芹菜、白菜、莲花白样4份,有机磷超标的2份。在县园艺场4个柑桔园采柑桔样14份,其中桔肉有机磷超标的6份,占43%;桔皮有机磷超标的4份,占29%,有机氯超标的8份,占58%。1975年,省粮食部门从溆浦、邵阳、邵东、双峰、湘潭、茶陵、攸县等地调入成品粮320万公斤,经化验,从邵阳调入的5.5万公斤面粉,检测出有机磷含量达6.2毫克/公斤,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60多倍。1976年,长沙商检局对全省11个县的40余个柑桔样品中的农药残留量进行检测,其中邵东县分水坳园艺场蜜桔含666农药0.23毫克/公斤,洞口竹市园艺场蜜桔中滴滴涕含量达0.231毫克/公斤。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