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807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X3
页数:
3
页码:
860-8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邵阳市晚清、民国时期至1990年环境保护的情况概述。
关键词:
环境保护
邵阳市
内容
晚清、民国时期,境内山青水秀,森林覆盖率高,自然生态状况良好,工业薄弱,污染甚微。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1952年,境内工业以每年平均37.7%的速度增长。城区建成造纸、制革、炭黑等一批工业企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量逐渐增多。由于布局较合理,农业与轻、重工业关系协调,注意在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展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和爱国卫生运动,经济建设与环境状况比较协调。
1958年“大跃进”,市区建立龙须塘工业区。搞群众运动,强调土法上马,工艺设备落后,管理基础薄弱,“三废”排放量增大,又忽视污染防治措施,致使环境污染日渐明显。境内城乡“大办钢铁”,乱采滥挖矿产资源,大量砍树烧炭,森林资源锐减,交通便利处的天然次生林基本砍光,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许多地方地貌、景观的破坏。这以后的10年间,境内森林覆盖率下降,生物物种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1965~1976年,在“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建设方针指导下,液压件厂等一批中型企业陆续迁入邵阳,同时又新建合成洗涤剂厂、中南制药厂等一批企业,尽管处于“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邵阳工业却有长足发展。市区工业“三废”排放量随之大幅度增加。这一时期,运动的干扰,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三废”排放缺乏管理。市区的化学工业区虽建在城市水源下游,却处于城市上风向,布局难尽人意。以丘岗为主的地形亦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因而城市环境质量迅速恶化,大气、水质污染严重。1972年,贯彻毛泽东主席“综合利用,大有可为”的指示精神,始抓综合利用,从“三废”中回收化工、金属、建材等原材料几十种。1973年8月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后,邵阳地区于1975年2月26日~3月4日召开首次环境保护会议,随即成立地区和市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环保日常工作,着手组织污染源调查和一些主要环境因子的监测。是年,市区投资355万元,安排14个污染治理项目。
1976~1985年,随着工业的持续发展和“三废”排放量的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发生多次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其间,境内环保事业亦有很大发展。地、市、县委和政府、人大愈益重视环保工作,环境保护宣传逐年深入,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逐步增强。环保部门强化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限期治理市炭黑厂等一批老污染企业;严格控制新污染,对市化纤厂等一批新建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实行“三同时”把关(即国家规定: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责令搬迁炭素厂、大安街骨粉厂、长岭化工厂等一批位于居民稠密区且又污染严重的扰民企业。许多企业结合污染治理,进行技术改造,开展综合利用。1977年,市区46个单位完成治理项目58个。从1980年起对排污单位实行超标排污收费,利用经济杠杆管理环境,亦为企业积累治理污染资金。1981年,市区环境治理、综合利用产值87.8万元,利润24万元;1984年综合利用产值320.4万元,利润48.9万元。至1985年,境内351个单位历年治理废水总投资约1500万元,治理废气总投资452万元,治理废渣总投资约300万元。对迅速崛起的乡镇工业企业加强管理,在乡、村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建立一批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市人民政府颁布消烟除尘、城市交通噪声管理等一系列保护环境的规定、条例、布告;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环境保护执法检查,环保工作逐步从人治走向法治。1985年10月全国第一次城市环境保护会议后,市人民政府专门召开办公会议,研究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问题,提出办好10件保护环境的实事。是年,地、市均设立环境保护局,管理机构逐步完善。9县和郊区相继建成环境监测站,有监测分析人员百余名。各级环境监测、科研单位取得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
“七五”期间,国家把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8项制度,邵阳的环境保护登上新的台阶。1986年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环境保护机构进一步健全,9县3区均设置环境保护局。市人民政府提出要办的10件实事陆续完成。各级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视察、检查和执法监督。1989年,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由一名副市长任主任,30多个政府部门和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参加,由政府统一领导的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环境综合整治管理体制初步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定量考核制的推行,初步形成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部门、环保部门与企业、各级环保部门之间的责任网络,环境保护日渐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有效促进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1987~1990年,全市安排治理项目329个,投入污染治理资金1600余万元。治理资江农药厂等一批重点污染源;完成邵水综合整治一期工程;搬迁或关、停、并、转的严重污染单位50余个。
1980~1990年,环保部门征收超标排污费3925万元,企业用于污染治理的投资达1.1亿元,其中环保补助资金2500万元,完成治理项目400多个。境内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城区大气和境内部分水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然而,邵阳市环境问题较多,水土流失,森林资源屡遭破坏,物种资源减少,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特别是资江干流市区段田江渡、洋溪桥断面的酚污染十分突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治理资金匮乏,有些环境问题的解决尚需较长的时间。全民环境意识,尤其是各级领导的环境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