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典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79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典建筑
分类号: TU71
页数: 6
页码: 833-838
摘要: 本节记述了邵阳市古典建筑的情况,概括了亭、楼、殿、祠、塔、寺、风雨桥等。
关键词: 古典建筑 建筑工程 邵阳市

内容

自宋代起,境内府县城及名山胜川多建有殿庙、坛观、寺庵、祠馆,或亭、阁、楼台、风雨桥、佛塔等。大成殿城楼多为由台座、大木屋架、斗拱飞檐或展蓬翘角所组成的抬梁式结构。其他楼阁多为穿梁式,或穿梁抬梁混合式。佛塔、寺庙体现中外古典建筑技术相融合的特色,风雨桥阁则为苗、侗等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展示。
  一、亭、楼
  境内供游览观赏的古楼亭榭,几经沧桑,尚存市区的亭外亭、水府庙戏楼、城步岩寨乡侗族鼓楼等9座。
  亭外亭 座落在邵阳城区资江东岸砥柱矶上,飞阁流丹,隔岸与北塔相望。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宝庆知府郑之侨始建。民国时,亭已破烂不堪。新中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于50年代进行修缮,增其旧制。“文化大革命”中又遭损伤,1979年再度修葺。亭屹立于悬崖之上,高10米,边长7.1米,呈正方形,面积为50.5平方米。基础为青石砌筑,亭身为木结构,楼板为耐腐耐磨的栗木板,楼壁为木花格窗。8根粗实的红漆大圆柱支撑亭身。亭顶为青瓦所盖,檐角高翘。周围红漆木栏,正中置1张石桌,4条石凳,供游客闲坐,整个造型堂皇壮观。
  水府庙戏楼 地处邵阳城区资、邵两水交汇处的东南侧。水府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戏楼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建成。新中国成立后,水府庙建筑大部分已毁,仅保存着原有的戏楼。戏楼占地145平方米,高约18米,3层楼阁式,上布青瓦,飞檐高翘。上层为6角攒顶,檐下卷棚,顶额竖悬“半入云”牌匾。2、3层均为8角,檐下卷棚,由4根金柱、14根檐柱及梁枋、童柱组合成木构架支承屋盖。下檐平座上施3层斗拱。整个建筑纯木结构,挺拔秀丽,檐角多而舒展高翘,上下层翘角互相交错,加上两侧大山墙的飞檐共34个飞檐。所有的檐角屋脊均饰飞禽走兽。屋顶置瓷制宝葫芦,刹高2米。花格门窗均饰彩绘,门窗裙板透刻花纹。正立面一层外廊槛柱刻有形态各异的狮子麒麟。后立面墙上横嵌有“双江秋月”匾额。戏楼装饰多样,结构别致,外形美观。1983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殿、祠
  清代,府、州、县都建有富丽豪华的文庙。宗祠按姓氏筑建,境内共有300余座。洞口县树林乡金塘村的杨氏宗祠,集古典建筑艺术于一体,为境内宗祠的代表作。新中国成立后,文庙、宗祠大都改作他用,仅有武冈、城步文庙的大成殿仍为文化教育场所,原物犹存。
  武冈大成殿 又名尊经阁,俗称八角楼。位于城内天宁街。原系文庙的主体建筑,文庙已毁,仅存此殿。殿始建于宋崇宁五年(1106)。宋元交替之际,毁于战火。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历经多次维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再建,然宋代风格犹存。
  大成殿建筑平面为矩形,宽21.3米,进深17.5米,全高15.7米,腰檐高4.8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殿为抬梁式结构,黄硫璃瓦面,整体丹红油漆。屋顶为重檐庑殿歇山混合式。四周采用廊庑布局。庑殿顶为四阿五脊,正脊两端以镇狮为脊饰,脊中置琉璃葫芦宝刹;四条垂脊饰成四条天龙,下为龙头,上为龙尾。庑殿由36根檐柱与金柱排列,前后对称,纵横成行。金柱、檐柱各8根,径围分别达1.3米、1.25米;副阶檐柱2根,径围0.99米。石琢柱础36个,有四种式样,金柱柱础上层为鼓形,中层为八角鼓架状,坐落在莲花蕊里,底层为方形;础石上镌刻狮、猴、马、鹤、钱币、双龙抢宝等浮雕。后二金柱础为八角棱锥台,雕刻重重莲花瓣。前后檐柱柱础式样与金柱柱础相似,唯较小而已。左右侧檐柱柱础为方形,四面镌刻珍禽、奇草等图案。
  四周庑廊尽布烘云托月天花板。殿内满布平綦,中为穹窿状。梁面镶刻双龙抢宝、云纹、花草、蝙蝠等浮雕。平綦分26格,上绘26幅和玺彩画,天花丹底墨绿纹,规矩谨严,有狮、龙、鹤、麒麟、凤凰等精工画作,绘艺娴熟。副阶乳袱镌刻福、禄、寿、喜等篆体字。
  殿的出檐为2.8米,以斗拱托举,斗拱式样为三重拱,结构严谨。殿的装修采用格扇门,每间四扇。按左、中、右对称布置。窗有人字、菱花、回字等各式图样。殿铺地面砖,月台用青石组成须弥座,刻龙凤浮雕凸于青石上。
  洞口金塘杨氏宗祠 位于洞口县树林乡金塘村。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由杨姓木匠设计施工。祠为三进两厢组成的四合院。砖木石结构,建筑面积2616平方米。祠堂门面为牌坊式,由5个并列、紧贴相连的高、中、低对称式的3层牌坊群组成。墙顶呈七级,15个顶高低对称,呈山形,檐额饰以彩绘;墙上堆塑人物、花草、鸟、兽等浮雕,工艺精细。前栋正面3门,皆为石楹,中门首呈八字,两侧园石拱,门楣上琢以龙凤呈祥浮雕。
  进大门为戏台,台前两柱柱础为雌雄石狮相对,口含珠,雌狮偎抱幼狮;后柱础为雕有花纹的石鼓墩。台上开伞顶,伞由三节波形72块木板镶成嗽叭形,伞心塑有金龙盘绕圆顶,伞顶上覆以重檐楼阁。两旁厢房为封山顶,设彩楼,上下皆为落地花格窗,花格花栏形式各异。中进为礼乐厅,梁枋皆镌刻,手工精致;檐廊排列四柱,两中柱柱础坐两石狮,与戏台柱础两狮相对,形态相同,仅略小而已;旁两柱柱础为石猴,母猴抱小猴戏耍,形态逼真。后进是神堂,四金柱皆立于刻花石鼓墩上。梁袱雕刻精美,墙亦为封山式。每进梁上所刻各样花草,花纹各不相同。柱墩石刻独具一格;各进的缕花空窗各异,窗形亦各有特色,一进外窗框为方形,二进外窗为圆形,三进为腰形,每进中间为石板铺贴天井。
  整座祠堂组合紧凑,装饰华丽、浮雕精彩,石刻逼真。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塔、寺
  佛塔又称浮屠,常与寺院连在一起,有寺常有塔,后渐变为风水的陪衬物。塔的结构为砖石或纯石,内部有空心、实心、塔心柱3种。最古的武冈斜塔名泗州塔,建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毁。南宋建炎元年(1127)建宝庆城的东塔。元代,在今隆回高田建闷马塔。明代,建宝庆城北的北塔和城西的猴子塔,新宁的石螺塔。清道光四年(1824),武冈建凌云塔,洞口建兰陵兰氏塔(7层43米)。光绪二年(1873),建高沙云峰塔后,境内再未建塔。
  境内现存佛塔10余座。墓塔以云山最多。至今尚存的墓塔,最古者为南宋嘉泰年间建在今隆回县高坪侯田的公婆墓塔,麻石砌成10级,四方锥形,高3米,底宽2.5米,四面都可拾级而上,塔顶分别为葫芦式和头巾式。武冈云山有墓塔20余座,塔由塔室、台墓、塔身、塔顶4个部分组成。塔室为穴,安置舍利;室顶为石板砌盖,上为台墓,有3层石雕须弥座,底边有圭角,塔身用石板嵌全为六边锥形,柱、额齐全;正面雕刻假门;塔檐用石板挑出,塔刹顶用青石琢磨成宝珠、相轮、露盘、覆钵、受花状,高在2.5米左右,砌筑精美。
  寺庵以隆回望云山居多。宋代起,共修48寺庵,山顶风大,皆石木铁瓦建筑,几经沧桑,屡毁屡修,现仅存天门寺等7寺庵,朱熹所题“宋代修真刹亦古,云山在望天与齐”石刻尚存。
  北塔 位于资江北岸市郊江北乡北塔村。筹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开工于万历元年(1573),竣工于万历十年(1582)。系长沙府善化县(今长沙县)第二十都信士吴兰全家四代人所建;管工老人扈添锡。塔高26米,七层八面,呈梭锥形。塔基周长43.2米,建筑面积为141平方米。塔座用青石砌成八角形。塔身系青砖结构,不少砖上刻有年号和献砖人姓名。塔每层各面开有拱形窗洞。在第二层外墙上,嵌楔石碑,详记建塔主人,工匠的姓名籍贯。下面3层塔檐为二斗三升斗拱,皆为精磨石片组成,斗拱翘如鸡爪,呈莲花状。据建筑史家考察,此种斗拱有金代遗风,南方少见。瓦饰莲花图案。塔顶的3个铁铸球形塔尖,民国33年(1944)被日本飞机炸掉一个。塔身一层,为四方形神堂供室,可容百人;其上有3层供室,形同而面积逐减。地层东、西两侧,有两条螺旋阶梯窄道,与供室、拱窗相通,沿窄道拾级而上,可至顶屋。塔旁原有北塔寺、无念阁,皆毁。而塔历经400余年风雨沧桑,未曾维修,至今古态龙钟。塔顶长有一株黑胡椒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
  普照寺 位于绥宁、洞口交界的高登山顶。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佛教黄皈依师募化建造,铁瓦、石墙。铁瓦曾多次被烈风揭去。嘉庆二十二年(1817),邑人再募捐改建为石瓦石墙。系境内仅存的一座纯石结构寺院。寺有5进,从山门至后殿,依势升高,面积逐进增大。一进为山门,面积12平方米。二进为灶王殿,面积28平方米。三进为韦陀殿,面积30平方米。四进为正殿,面积48.8平方米。五进为南岳殿,30平方米,3~5进右侧建厢房85平方米,还有碾米房、石碓。
  全寺面积346平方米,梁、柱、枋、瓦、墙、神龛、厢房、碾米房全系琢石而成,梁枋饰以串拱。瓦长分别为1.2、1.5、2米,宽0.7~0.8米,琢成弧形。柱呈方形,高为2.5、2.6、2.7米,柱面宽24~38厘米。联刻石柱上,殿堂嵌石匾。
  四、风雨桥
  风雨桥,又曰廊桥,为境内古建筑重要特色之一。宋宝庆年间,宝庆府城邵水上建青龙桥,为廊桥。现存最古的风雨桥,为明万历年间建的城步虎溪花桥,桥踞雾露水上,虽已倾斜,犹存原貌。明、清时,武冈城内曾建玉带桥等6座廊桥。新宁县城西北的新寨水主支流共建有30余座廊桥,几乎二三里有一桥。民国时期,境内尚有廊桥300余座。祖籍新宁的国内著名建筑学家、后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刘敦桢,曾在抗日战争初期考察新宁及桂西北的桥梁,著《中国廊桥》一书存于世。
  蓝玉故里太平桥 明成化年间(1465~1487)所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4)重修。民国初年维修。1985年,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再次维修桥阁,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石碑公布。
  太平桥位于城步丹口乡太平村扶城河上。系石墩木梁桥,长约30多米,宽4米许,桥廊为13排架构成,一廊两侧设固定板座,桥中段为双檐亭阁,两头建庑殿式桥阙,饰五级斗拱,四面翘角,脊顶显鳌头。既有桥梁的伟岸,又有亭阁的壮观,与清澈见底的溪流,相映成景。
  附:境内闻名古建筑名录
  宋代 邵阳市区:康济庙、青龙桥、东塔。
  隆回县:望云山寺庵。
  武冈县:泗洲塔、石羊桥、大成殿。
  新宁县:放生阁。
  元代 隆回县:闷马塔。
  明代 邵阳市区:北塔、水府庙、临津门、丰庆门、张家冲清真东寺。
  新邵县:白云岩毗庐寺、妙香寺。
  武冈县:城墙的济川、迎恩、清渠门洞。
  城步苗族自治县:蓝玉故里太平桥、利济门城楼、大竹坪官厅。
  清代 邵阳市区:猴子塔、东西总牌坊、水府庙戏楼。
  邵东县:洪桥、荫家堂。
  新邵县:龙山药王庙。
  邵阳县:江东桥、席保田别墅。
  隆回县:桃花坪清真寺、魏光焘府院。
  洞口县:兰陵兰氏塔、观澜义学院、金塘杨氏宗祠。
  新宁县:三渡水牌坊。
  绥宁、洞口交界处:高登山普照寺。
  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游击署后厅、侗族鼓楼。
  武冈县:凌云塔、云山塔、寺。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