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建筑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79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建筑工程
分类号: TU71
页数: 17
页码: 832-848
摘要: 本章记述了邵阳市建筑工程的情况,概括了古典建筑、工业建筑、民用建筑等。
关键词: 建筑工程 建筑 邵阳市

内容

境内木材、石料丰富。人们自古便就地取材,建造石屋、木屋、木石房。由于境内山多湿重,民间住宅多避风向阳,坐北朝南。山区多木房,平丘区多土砖屋。宋代开始出现砖木建筑。苗、瑶、侗、回等少数民族长期繁衍生息于境内,聚族而居,建筑工程各有特色,苗、瑶的吊脚楼,侗家的鼓楼,回民设净室不设厅堂的坐东朝西住房,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格局。儒家文庙,佛教寺塔,道教坛观,伊斯兰教经堂亦体现出不同的宗教色彩。
  晚清营造的工程,大都为一两层的砖木结构住宅或坊店。并出现部分新贵营建的公馆别墅。民国时期,近代工业建筑出现,邵阳城区新建的一批工业与文教设施,为砖木结构的中西结合式建筑。武冈的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校舍建筑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为当时境内最大的建筑群。
  新中国成立初的恢复时期,境内主要建设粮库、文化设施、住宅、办公用房。由日本人尾奇设计的邵阳工人文化宫,以及地委干部疗养所、地委托儿所、地市机关办公房等,都是砖木结构的仿日式建筑。50年代,形成小江湖工业区,规模最大的厂房是邵阳造纸厂主厂房。民用建筑规模最大为邵阳专区人民医院,建筑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多为混合结构。“大跃进”期间,建成一批钢铁煤电工程。“三线”建设时期,以军工企业、物资储库、内迁项目、人防工程建设为主,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以上的有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及068工程。这一时期建成的高6层建筑面积达10000余平方米的东风饭店大楼,是当时较大的民用建筑。
  80年代,高层大跨的厂、店、馆、楼兴起,首次出现高达百米的热电厂烟囱,并建成近7000平方米的市体育馆和9层的市工业品贸易中心大楼。市养路总段大楼高达10层,成为境内最高楼房。市税务局办公楼造型新颖,是首座装配电梯的机关办公楼。
  第一节 古典建筑
  自宋代起,境内府县城及名山胜川多建有殿庙、坛观、寺庵、祠馆,或亭、阁、楼台、风雨桥、佛塔等。大成殿城楼多为由台座、大木屋架、斗拱飞檐或展蓬翘角所组成的抬梁式结构。其他楼阁多为穿梁式,或穿梁抬梁混合式。佛塔、寺庙体现中外古典建筑技术相融合的特色,风雨桥阁则为苗、侗等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展示。
  一、亭、楼
  境内供游览观赏的古楼亭榭,几经沧桑,尚存市区的亭外亭、水府庙戏楼、城步岩寨乡侗族鼓楼等9座。
  亭外亭 座落在邵阳城区资江东岸砥柱矶上,飞阁流丹,隔岸与北塔相望。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宝庆知府郑之侨始建。民国时,亭已破烂不堪。新中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于50年代进行修缮,增其旧制。“文化大革命”中又遭损伤,1979年再度修葺。亭屹立于悬崖之上,高10米,边长7.1米,呈正方形,面积为50.5平方米。基础为青石砌筑,亭身为木结构,楼板为耐腐耐磨的栗木板,楼壁为木花格窗。8根粗实的红漆大圆柱支撑亭身。亭顶为青瓦所盖,檐角高翘。周围红漆木栏,正中置1张石桌,4条石凳,供游客闲坐,整个造型堂皇壮观。
  水府庙戏楼 地处邵阳城区资、邵两水交汇处的东南侧。水府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戏楼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建成。新中国成立后,水府庙建筑大部分已毁,仅保存着原有的戏楼。戏楼占地145平方米,高约18米,3层楼阁式,上布青瓦,飞檐高翘。上层为6角攒顶,檐下卷棚,顶额竖悬“半入云”牌匾。2、3层均为8角,檐下卷棚,由4根金柱、14根檐柱及梁枋、童柱组合成木构架支承屋盖。下檐平座上施3层斗拱。整个建筑纯木结构,挺拔秀丽,檐角多而舒展高翘,上下层翘角互相交错,加上两侧大山墙的飞檐共34个飞檐。所有的檐角屋脊均饰飞禽走兽。屋顶置瓷制宝葫芦,刹高2米。花格门窗均饰彩绘,门窗裙板透刻花纹。正立面一层外廊槛柱刻有形态各异的狮子麒麟。后立面墙上横嵌有“双江秋月”匾额。戏楼装饰多样,结构别致,外形美观。1983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殿、祠
  清代,府、州、县都建有富丽豪华的文庙。宗祠按姓氏筑建,境内共有300余座。洞口县树林乡金塘村的杨氏宗祠,集古典建筑艺术于一体,为境内宗祠的代表作。新中国成立后,文庙、宗祠大都改作他用,仅有武冈、城步文庙的大成殿仍为文化教育场所,原物犹存。
  武冈大成殿 又名尊经阁,俗称八角楼。位于城内天宁街。原系文庙的主体建筑,文庙已毁,仅存此殿。殿始建于宋崇宁五年(1106)。宋元交替之际,毁于战火。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历经多次维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再建,然宋代风格犹存。
  大成殿建筑平面为矩形,宽21.3米,进深17.5米,全高15.7米,腰檐高4.8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殿为抬梁式结构,黄硫璃瓦面,整体丹红油漆。屋顶为重檐庑殿歇山混合式。四周采用廊庑布局。庑殿顶为四阿五脊,正脊两端以镇狮为脊饰,脊中置琉璃葫芦宝刹;四条垂脊饰成四条天龙,下为龙头,上为龙尾。庑殿由36根檐柱与金柱排列,前后对称,纵横成行。金柱、檐柱各8根,径围分别达1.3米、1.25米;副阶檐柱2根,径围0.99米。石琢柱础36个,有四种式样,金柱柱础上层为鼓形,中层为八角鼓架状,坐落在莲花蕊里,底层为方形;础石上镌刻狮、猴、马、鹤、钱币、双龙抢宝等浮雕。后二金柱础为八角棱锥台,雕刻重重莲花瓣。前后檐柱柱础式样与金柱柱础相似,唯较小而已。左右侧檐柱柱础为方形,四面镌刻珍禽、奇草等图案。
  四周庑廊尽布烘云托月天花板。殿内满布平綦,中为穹窿状。梁面镶刻双龙抢宝、云纹、花草、蝙蝠等浮雕。平綦分26格,上绘26幅和玺彩画,天花丹底墨绿纹,规矩谨严,有狮、龙、鹤、麒麟、凤凰等精工画作,绘艺娴熟。副阶乳袱镌刻福、禄、寿、喜等篆体字。
  殿的出檐为2.8米,以斗拱托举,斗拱式样为三重拱,结构严谨。殿的装修采用格扇门,每间四扇。按左、中、右对称布置。窗有人字、菱花、回字等各式图样。殿铺地面砖,月台用青石组成须弥座,刻龙凤浮雕凸于青石上。
  洞口金塘杨氏宗祠 位于洞口县树林乡金塘村。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由杨姓木匠设计施工。祠为三进两厢组成的四合院。砖木石结构,建筑面积2616平方米。祠堂门面为牌坊式,由5个并列、紧贴相连的高、中、低对称式的3层牌坊群组成。墙顶呈七级,15个顶高低对称,呈山形,檐额饰以彩绘;墙上堆塑人物、花草、鸟、兽等浮雕,工艺精细。前栋正面3门,皆为石楹,中门首呈八字,两侧园石拱,门楣上琢以龙凤呈祥浮雕。
  进大门为戏台,台前两柱柱础为雌雄石狮相对,口含珠,雌狮偎抱幼狮;后柱础为雕有花纹的石鼓墩。台上开伞顶,伞由三节波形72块木板镶成嗽叭形,伞心塑有金龙盘绕圆顶,伞顶上覆以重檐楼阁。两旁厢房为封山顶,设彩楼,上下皆为落地花格窗,花格花栏形式各异。中进为礼乐厅,梁枋皆镌刻,手工精致;檐廊排列四柱,两中柱柱础坐两石狮,与戏台柱础两狮相对,形态相同,仅略小而已;旁两柱柱础为石猴,母猴抱小猴戏耍,形态逼真。后进是神堂,四金柱皆立于刻花石鼓墩上。梁袱雕刻精美,墙亦为封山式。每进梁上所刻各样花草,花纹各不相同。柱墩石刻独具一格;各进的缕花空窗各异,窗形亦各有特色,一进外窗框为方形,二进外窗为圆形,三进为腰形,每进中间为石板铺贴天井。
  整座祠堂组合紧凑,装饰华丽、浮雕精彩,石刻逼真。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塔、寺
  佛塔又称浮屠,常与寺院连在一起,有寺常有塔,后渐变为风水的陪衬物。塔的结构为砖石或纯石,内部有空心、实心、塔心柱3种。最古的武冈斜塔名泗州塔,建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毁。南宋建炎元年(1127)建宝庆城的东塔。元代,在今隆回高田建闷马塔。明代,建宝庆城北的北塔和城西的猴子塔,新宁的石螺塔。清道光四年(1824),武冈建凌云塔,洞口建兰陵兰氏塔(7层43米)。光绪二年(1873),建高沙云峰塔后,境内再未建塔。
  境内现存佛塔10余座。墓塔以云山最多。至今尚存的墓塔,最古者为南宋嘉泰年间建在今隆回县高坪侯田的公婆墓塔,麻石砌成10级,四方锥形,高3米,底宽2.5米,四面都可拾级而上,塔顶分别为葫芦式和头巾式。武冈云山有墓塔20余座,塔由塔室、台墓、塔身、塔顶4个部分组成。塔室为穴,安置舍利;室顶为石板砌盖,上为台墓,有3层石雕须弥座,底边有圭角,塔身用石板嵌全为六边锥形,柱、额齐全;正面雕刻假门;塔檐用石板挑出,塔刹顶用青石琢磨成宝珠、相轮、露盘、覆钵、受花状,高在2.5米左右,砌筑精美。
  寺庵以隆回望云山居多。宋代起,共修48寺庵,山顶风大,皆石木铁瓦建筑,几经沧桑,屡毁屡修,现仅存天门寺等7寺庵,朱熹所题“宋代修真刹亦古,云山在望天与齐”石刻尚存。
  北塔 位于资江北岸市郊江北乡北塔村。筹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开工于万历元年(1573),竣工于万历十年(1582)。系长沙府善化县(今长沙县)第二十都信士吴兰全家四代人所建;管工老人扈添锡。塔高26米,七层八面,呈梭锥形。塔基周长43.2米,建筑面积为141平方米。塔座用青石砌成八角形。塔身系青砖结构,不少砖上刻有年号和献砖人姓名。塔每层各面开有拱形窗洞。在第二层外墙上,嵌楔石碑,详记建塔主人,工匠的姓名籍贯。下面3层塔檐为二斗三升斗拱,皆为精磨石片组成,斗拱翘如鸡爪,呈莲花状。据建筑史家考察,此种斗拱有金代遗风,南方少见。瓦饰莲花图案。塔顶的3个铁铸球形塔尖,民国33年(1944)被日本飞机炸掉一个。塔身一层,为四方形神堂供室,可容百人;其上有3层供室,形同而面积逐减。地层东、西两侧,有两条螺旋阶梯窄道,与供室、拱窗相通,沿窄道拾级而上,可至顶屋。塔旁原有北塔寺、无念阁,皆毁。而塔历经400余年风雨沧桑,未曾维修,至今古态龙钟。塔顶长有一株黑胡椒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
  普照寺 位于绥宁、洞口交界的高登山顶。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佛教黄皈依师募化建造,铁瓦、石墙。铁瓦曾多次被烈风揭去。嘉庆二十二年(1817),邑人再募捐改建为石瓦石墙。系境内仅存的一座纯石结构寺院。寺有5进,从山门至后殿,依势升高,面积逐进增大。一进为山门,面积12平方米。二进为灶王殿,面积28平方米。三进为韦陀殿,面积30平方米。四进为正殿,面积48.8平方米。五进为南岳殿,30平方米,3~5进右侧建厢房85平方米,还有碾米房、石碓。
  全寺面积346平方米,梁、柱、枋、瓦、墙、神龛、厢房、碾米房全系琢石而成,梁枋饰以串拱。瓦长分别为1.2、1.5、2米,宽0.7~0.8米,琢成弧形。柱呈方形,高为2.5、2.6、2.7米,柱面宽24~38厘米。联刻石柱上,殿堂嵌石匾。
  四、风雨桥
  风雨桥,又曰廊桥,为境内古建筑重要特色之一。宋宝庆年间,宝庆府城邵水上建青龙桥,为廊桥。现存最古的风雨桥,为明万历年间建的城步虎溪花桥,桥踞雾露水上,虽已倾斜,犹存原貌。明、清时,武冈城内曾建玉带桥等6座廊桥。新宁县城西北的新寨水主支流共建有30余座廊桥,几乎二三里有一桥。民国时期,境内尚有廊桥300余座。祖籍新宁的国内著名建筑学家、后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刘敦桢,曾在抗日战争初期考察新宁及桂西北的桥梁,著《中国廊桥》一书存于世。
  蓝玉故里太平桥 明成化年间(1465~1487)所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4)重修。民国初年维修。1985年,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再次维修桥阁,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石碑公布。
  太平桥位于城步丹口乡太平村扶城河上。系石墩木梁桥,长约30多米,宽4米许,桥廊为13排架构成,一廊两侧设固定板座,桥中段为双檐亭阁,两头建庑殿式桥阙,饰五级斗拱,四面翘角,脊顶显鳌头。既有桥梁的伟岸,又有亭阁的壮观,与清澈见底的溪流,相映成景。
  附:境内闻名古建筑名录
  宋代 邵阳市区:康济庙、青龙桥、东塔。
  隆回县:望云山寺庵。
  武冈县:泗洲塔、石羊桥、大成殿。
  新宁县:放生阁。
  元代 隆回县:闷马塔。
  明代 邵阳市区:北塔、水府庙、临津门、丰庆门、张家冲清真东寺。
  新邵县:白云岩毗庐寺、妙香寺。
  武冈县:城墙的济川、迎恩、清渠门洞。
  城步苗族自治县:蓝玉故里太平桥、利济门城楼、大竹坪官厅。
  清代 邵阳市区:猴子塔、东西总牌坊、水府庙戏楼。
  邵东县:洪桥、荫家堂。
  新邵县:龙山药王庙。
  邵阳县:江东桥、席保田别墅。
  隆回县:桃花坪清真寺、魏光焘府院。
  洞口县:兰陵兰氏塔、观澜义学院、金塘杨氏宗祠。
  新宁县:三渡水牌坊。
  绥宁、洞口交界处:高登山普照寺。
  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游击署后厅、侗族鼓楼。
  武冈县:凌云塔、云山塔、寺。
  第二节 工业建筑
  民国13年(1924),在宝庆城区临津门建成的光明电灯公司,为境内厂房建设之始。民国15年建成宝光玻璃厂,民国23年在新渡口建成面粉厂,民国35年乡村工业示范组兴办硫酸、水泥等厂。规模最大的光明电灯公司占地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其他各厂仅几百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发展迅速。50年代初、中期主要建成造纸厂、制革厂、印刷厂等轻工业厂房,为砖木结构或混合结构。“大跃进”中建设钢铁煤电工程。
  60~70年代建设的主要是“三线”工程。规模最大的洞库工程068工程遍及6县(区),建筑面积共44万多平方米。市区最大的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建设面积达36万多平方米,其最大的车间达2万多平方米。80年代建设的轻工、电力、化纤、食品等工业厂房,大都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单跨24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架的平面厂房,也有3~4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车间。最高的是邵阳热电厂的混凝土烟囱,达100米。
  根据房屋普查资料,境内1985年工业、交通等企业建筑面积共466.6479万平方米。到1990年,全市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181个,固定资产原值23.2亿元。市区工业企业房屋面积439.52万平方米。
  一、厂房工程
  邵阳造纸厂蒸煮压洗车间 邵阳造纸厂位于五一北路,是市、县10家机制纸厂中最早最大的厂家。自1951年起,建成厂房及生活设施8.02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15.000吨。1981年4月,动工兴建蒸煮压洗车间,施工工艺较复杂,由省轻工设计院袁各礼等人设计,邵阳地区工程公司姚榜荣主持施工,同年12月建成。总面积2200平方米,总造价为34万元。
  该车间主厂房两层,檐高16.1米。局部为三层和一层(即边跨辅助用房)。钢筋混凝土结构,屋盖由预制薄腹梁和大型屋面板组合而成,围护厚眠墙240毫米,外粉粗砂灰。车间内有储浆池、倒料池、蒸球和压力洗浆机、喷放锅、液槽等设备基础和构筑物,同时预埋件和预留孔甚多。技术人员根据工程结构复杂的特点和工艺要求,对钢筋混凝土现浇柱、梁、板,从支模到绑扎钢筋,采取分段流水作业交叉施工,减少施工缝的留置,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因车间四周是厂房与仓库,施工场地狭窄,便采用缆式桅杆起重机在6.5米高的楼面上进行吊装。
  邵阳氮肥厂工程 位于市郊谢家冲,1965年5月开工兴建,国家投资900万元。由省轻化工设计院设计,设计规模为5000吨碳铵,10500吨硝铵。省建四公司邵阳工程处从事土建,省轻化工厅安装队安装设备。该工程属支农兼战备重点项目,是市、县首项化肥工程,要求1年完成。工程复杂,除机修车间以外,都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汽柜为预制混凝土板件,预应力张拉拼装,用6个月建成泵房、锅炉、造气、合成、氮化、机修等车间。1965年10月起,先后交付安装。生活区离厂区1.5公里,从“三通(1公里马路,1.5公里水电线路)一平(1000立方米土石方)”到建成12栋共6000平方米的宿舍,全部完成仅用60天。安装从11月起至1966年10月完成。11月合成氨系统试车投产,并建造2万吨氨水装置。
  该厂的硝铵系统因当时图纸未定,由省建四公司四处施工,到1970年投产。1970~1978年经过填平补齐扩建,到1986年全厂共用投资1950万元,建筑面积共3.1万平方米。
  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工程 系纺织工业部生产成套化学纤维设备的专业厂。位于城西飞机坪,占地面积61.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36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15.58万平方米;宿舍16.71万平米;公共建筑4.07万平方米。大小工程304项。结构形式是:厂房大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排架,少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最大跨度为24米;生活及公共设施大部分为混合结构,少部分为“干打垒”、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最大跨度30米。主要建筑有冷作、铸造、装配、准备、设备、动力、工具、电配、机修等车间以及铸工房、下料库、标机库等12个项目。其中最大的是冷作车间,为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面积2.05万平方米;铸造车间1.2万平方米;装配车间1.5万平方米。
  工程分两期施工,第一期工程由纺织工业部设计院设计,省建四公司施工。1969年9月正式动工,1971年10月1日建成投产。大小1程项目计147项,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土建工作量1270多万元,其中厂房73项,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第二期工程属公共设施、住宅,及生产配套项目,共157项,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土建工作量1545万元。1971~1990年,由省四建公司承建,其中宝西建筑公司、城西建筑公司共施工3万余平方米。
  市内衣厂织造车间工程 位于资江北岸的江北乡,该厂织造车间由市第一建筑规划勘测设计院设计,市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1978年5月动工,翌年7月建成。建筑面积4384平方米,造价54万元。
  该车间属锯齿型装配式单层中型工业厂房,由7个9米跨纵横相连的开间组成。全长72.24米,宽57.74米,高8米。车间设薄腹风道梁、风道板和天沟板横跨柱顶,使风道、天沟、屋架构成一体。车间采用现浇环形基础,预制矩形牛腿柱,槽形屋面板,天窗架。屋面用沥青防水,矿渣棉毡隔热,上铺石棉瓦,地面采用水磨石。施工中,采用分班分段平行流水作业,分部分项工程立体交叉施工,由省机械化施工公司协助吊装。
  市热电厂100米烟囱工程 位于市郊龙须塘,总规模为2机3炉(2×1.2万千瓦机组,3×110吨锅炉)。100米烟囱是110吨锅炉的配套工程,由省电力设计院设计,省建四公司承建,采用滑模成套施工技术建成。1983年三季度开工,历时43天便竣工。
  烟囱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基底标高5米;下端±0处内径为7.25米,壁厚38厘米,上口径4米,壁厚16厘米。筒身外侧坡度:17.5米以下为5%,17.5~50米为2%,50~100米为1%。
  施工时采用滑模工艺,在筒身4米处安装液压滑模,滑模采用集中控制。吊笼用3道行程限位器和双筒卷扬机提升;中心线控制采用激光对中。混凝土养护用塑料薄膜自养。液压滑模施工采用两班制,每班42人,组装10天,滑至顶部100米处为22天,拆除11天,每次提升高度为25厘米,每次提升间隔不超过1小时。
  市化纤厂工程 位于市郊龙须塘,系在原邵阳第一纺织机械厂厂址上改造。砖混结构的第一期工程,建筑总面积9.77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为5.49万平方米,总投资6,755万元。1981年6月动工,1984年底基本建成,1985年5月15日投产,1986年9月预验收后,于同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此工程的建成,填补了省内纺织工业的一项空白。
  该工程建设规模为年产粘胶长丝2000吨。主要工程项目是:年产棉浆粕2200吨的14立方米蒸球安装;安装粘胶长丝纺丝机112台,5376锭;成筒机20台,1920锭;安装日本进口人造丝饼内压式精炼设备1套;建成年产700吨二硫化碳车间1个,高120米的排毒塔1座。相应配套的辅助工程和公用工程有:供给150立方米/时凝固裕的酸站1座;处理300吨/时的软水站1座;制冷量为100万大卡/时的冷冻站1座;供给12立方米/分压缩空气的空压站1个;日处理1万吨污水能力的污水站1个;0.5/吨/时蒸汽减温减压站1个;高压开关站1个;与热电厂全建处理水能力为1600吨/时水站1个;此外,还有与生产相适应的机修、电修仪表修理等车间。
  该工程由省轻工设计院设计,省建四公司土建施工,浆粕、原液等车间16项安装工程,由中建五局一公司安装。二硫化碳设备由湘安一处安装。纺织专用设备、压洗机、机修、仪修、中化室等设备安装由本厂自营完成。
  二、洞库工程
  红日机械厂地下工程 红日机械厂又称544厂,位于新邵县寸石镇。地下工程系在山洞内建造一座1.98万平方米的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整体厂房。由五机部设计院设计,省建四公司六处施工。
  1966年6月,施工单位先解决“三通一平”。自备柴油机发电,用风钻和人工打眼,600多人日夜奋战4个月,共清除洞内地面6万多立方米的岩石,平整出厂房场地。采用活动脚手架,清理高20多米的洞顶和陡壁危岩,对分层岩石采用锚杆方法进行加固。费时8个月,共清除洞顶、洞壁3000多立方米的危岩。通风、排水工程,即用风钻人工掘进4.5米×4.5米断面的隧洞700多米,将洞内地下水和顶侧壁渗水,全部排入隧洞,流入阴河。主体钢筋混凝土框架施工,现浇钢筋混凝土柱顶插入洞顶,地梁、框架梁伸入岩壁30厘米,均采用桁架支模、移动式扒杆吊装施工,楼面采用预制大孔空心板,用杠杆车运输,自制22号工字钢环形吊车起吊。主体工程完成后,仅几个月完成环氧树脂胶泥,铺贴地面瓷砖1000多平方米的防酸工程,93吨沥青粘贴玻璃丝布的防水工程。其他附属工程,分散在4~5公里周围的山沟里,同时配套建设。3年多时间共建单项工程89个,总建筑面积3.25万平方米,基建投资234万元,于1969年8月按时、按质、保量、保安全全面竣工。
  375洞库工程 由国家储备局设计,省建四公司掘进工程处施工,总面积2.66万平方米。基建投资655万元,1968年7月动工,1970年完成。工程建在硬度5~6级风化砂岩的山中,原无洞隙,用风钻及人工挖成,根据不同地质状况采用先上导洞后掘墙揭底、先下导洞后挖墙扩顶、上导洞台阶式挖进全断面掘进、半断面掘进等5种施工方法,掘成7.5×5.5(米)的地洞3000多米。洞壳覆盖采用钢筋混凝土拱板和墙板,专制超扒杆双擘拱板顶升机安装成型。采用引、塞、堵办法处理洞内水。
  第三节 民用建筑
  一、公共建筑
  晚清,境内沿用旧衙作府署、县署,利用祠庙寺馆兴办文教体育事业。商民新建店铺、会馆,逐渐增多。民国12年(1923),在宝庆城区建普爱医院门诊病房,民国13年建循程学校校舍。民国32年,建松坡图书馆,民国35年建公明剧院。
  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7年,1979~1990年,两度建设较多的办公房、商业楼和文教体卫用房,较大的工程有邵阳地委、行署,市委、政府等机关的办公楼;市工人文化宫、大众、人民、乐群等影剧院和花鼓剧团、祁剧团等剧院;邵阳卫生学校、市第一、二中学、邵阳师范专科学校、湖南大学邵阳分校等校的教学楼;市体育馆、黄家山体育场;邵阳地区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等部分医疗用房;东风饭店、东风二轻肉食综合楼、红旗路东门口综合楼、市百货综合楼、省建四公司拐角楼等商业服务建筑。
  1990年,全市共有办公、商业、文教体卫用房40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157万平方米。
  松坡图书馆 座落在西直街协坪里(今红旗路西段北侧)。民国32年(1943),由岳森发动邵阳各界人士、爱国志士和海外侨胞共250多人集资,为纪念蔡锷将军而建。与中山图书馆、船山图书馆并列为当时省内3大图书馆。图书馆有公明戏院(学术讲演厅)、蔡公祠、蔡公馆、松坡亭、益园10号、协坪里32号等建筑,占地12000平方米。日军侵占邵阳时,被日军占作司令部。战后,经各界人士合力修葺,于民国35年6月9日开馆。1951年,该馆内设邵阳军分区司令部。1958年,除3栋藏书阅览楼外,其它建筑均被拆除。
  藏书阅览楼共两层,砖木结构,四坡青瓦屋面,建筑面积2009平方米。正楼为藏书楼,以外廊与两侧相对称的阅览楼相连,平面呈“凹”形。楼四周建回廊,便利读者小憩。外墙为青砖墙,勾缝线条匀称;内墙石灰粉面,阴阳角平直;走廊为铸铁花栏,木质扶手,层高窗大,宽敞明亮。
  盟华园 座落在红旗路与上曹婆井交汇处。民国36年(1947)兴建,为3层砖木结构。1964年改建为3层混合结构,并改名为工农食堂。1984年复名盟华园。改建由邵阳地区基建工程设计室龙德云设计,市建筑社一队施工。建筑面积960平方米,造价6万元。
  楼为木屋架,青瓦屋面。1至2层为营业厅,3层为办公室和宿舍。营业厅为钢筋混凝土柱、梁,外墙水刷石;内墙石灰粉面,水磨石地面。1984年投资14万元,广州澜石装修公司重新装饰营业厅,门、窗改为铝合金钢框,置卷闸门,茶色玻璃。两屏用棕色塑料板条挂面,镶嵌“盟华园”金光大字和鲤鱼跳龙门图案,门柱用人造赭红色大理石贴面。厅壁装三合板,面贴鱼肚色发泡墙纸,装饰褐色木纹塑料布墙裙,用铝合金条压边,配制壁灯。厅顶为园角箱式顶棚,内嵌鸿运排风扇和吊式方型小宫灯,富丽堂皇而又典雅整洁。
  湖南省立第五医院 民国34年(1945)抗战胜利后,以一部分善后救济物资及地方捐款筹建的湖南省立第五医院,院址在邵阳县城(今城区)乾元巷。民国36年春,修建门诊兼办公楼、住院楼各1栋,以及其附属建筑,至民国38年2月建成。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后又改为邵阳地区人民医院。住院楼为两层砖木结构,青瓦屋面,建筑面积1839.61平方米,上下共64间。至今仍保存完好,现为医院办公楼。3层砖木结构的门诊楼在60年代已拆除另建职工住宅。
  邵阳医院门诊楼 邵阳医院原名邵阳地区人民医院。新建的门诊大楼,坐南朝北,面积8003平方米。1984年10月由邵阳地区建筑规划设计院杨剑英、陆先云、林承勋、谭逢银等人设计,翌年7月完成。1985年由省建四公司施工,1987年竣工。
  大楼由前栋、中栋、后栋组成工字形。前栋两翼为4层,后部为5层,设3个楼梯和两台医用电梯。中栋为2层,后栋为4层。前栋和中栋系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栋是砖混结构。大楼设有急诊观察、注射、透视、化验、高压氧、西医、中医、皮肤、口腔、眼、耳鼻喉等29个科室。根据医疗功能要求,设计着重考虑合理人流,避免交叉感染。主要科室采用单独入口和单独楼梯连系。老残重病号由电梯上下。利用余地种植树木,布置建筑小品。中栋屋面设计为花园,达到庭院园林化。
  邵阳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 位于市区南侧李子园。由二机部第四设计院设计,邵阳地区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81年7月奠基,翌年10月落成。建筑面积4194平方米,造价50.28万元。
  该馆坐北朝南,混合结构,长65米,进深14米,高19.6米,由东而西分3部分。东为阅览室,4层,檐高15.8米,室内光线充足,色彩素雅;中为楼梯间、目录室、办公室,5层,檐高19.6米;西头为书库,共6层,第1层高3米,其余各层为2.4米。书库正立面采用横向百页板遮阳和竖向板遮阳的综合方式,遮阳隔热,通风采光有机结合。
  书库设计96根预制钢筋混凝土小柱,每两层为一级小柱,柱断面为300×150(毫米),6层共有3组小柱连结而成。施工时改为高低层交错分布法施工,即相邻的两排柱子总是相差一个层高,柱的接头均不同在一个楼面上。安装到顶层,齐达一个水平面。接头钢筋采用绑条焊接,再用300号混凝土灌筑,结构整体稳定,布局合理。小柱安装后纵横均成直线,书架平整,书库楼面采用1.24米和1.99米宽的两种预制槽板,每块槽板支承在四个小柱的牛腿上;书架利用小柱支承,使楼面荷载由每平方米400公斤变为150公斤,以解决书架承重,获得经济适用的效果。
  市工业品贸易中心大楼 座落在市人民广场西侧,系市建委统一开发项目。由市建筑规划勘测设计院周海泉、岳建国等人设计。市二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82年3月动工,1984年10月建成。
  大楼设计结构复杂,主次分明,联系紧密。由主楼及南北翼楼组成3面临街的“T”形的平面布局。主楼9层,高34.5米,面积为6350平方米。北翼楼7层,面积为2440平方米。南翼楼6层,面积1610平方米。大楼占地面积6亩,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造价155万元。楼身采用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结构,楼面采用预制空心板。营业厅钢筋混凝土柱采用晚霞大理石贴面,彩陶砖贴墙裙,石膏板喷色吊顶。外墙为白色水刷石,并用彩瓷贴线,两棚旁板贴玻璃纤维布。色彩调和明快,造型大方朴素。大楼等1、2层为营业间,第3层作办公室,以上各层为住宅。大楼雄伟壮观,是80年代中期市内最大的商业楼。
  市委礼堂、办公楼 市委(原地委)礼堂,位于宝庆中路南侧,建筑面积3270平方米,造价45.13万元。礼堂门厅3层,高18米,观众厅1388座,其中楼座416个。木屋架、砖墙承重,钢筋混凝土挑看台。内主入口设在东向,外主入口面向宝庆中路。外立面利用结构列柱和大片混凝土花格,组成宽大的竖线条。选用普通水刷石和素淡色彩装修,立面造型简洁严谨,立体感丰富。观众厅天棚采用五夹板折线型吊顶,配横向长铝隔片光带,墙面饰穿孔石膏板,胶合板贴墙裙;两侧配置耳光室,附设小型喇叭,舞台口上布置声柱,采光音响效果较好,并利用院内人防工程主干道作风源,顶棚逆风,侧墙低处回风。建设中,地委副书记霍旭魁亲临指挥,组织全地区泥工在此进行技术比赛,采用境内试产的穿孔石膏板,胶合板、涂料、电锤等材料和工具。因而造价低、工期短、投资省,被评为全省首批全优工程之一。
  市委(原地委)办公楼,位于市委院内,距礼堂约50米,坐南朝北。建筑面积4462平方米,造价65.2万元,为混合结构,东、西端4层,中部主楼5层,高20米。顶层有容300人的会议室。楼内为单内廊布置,内有门厅、办公室、大中小会议室、电话会议室。楼北向为主入口,东南西3面各设次入口,交通布局合理,联系工作方便。立面水刷石,色泽和谐,外观壮美,是境内较大的机关办公楼之一。
  两工程均由地区建筑工程设计室设计,地区工程公司施工。礼堂于1978年6月由陆先云、张工设计,1978年8月凌富彬、邓石林等施工,19年建成。办公楼于1982年8月由杨盛勋、李文波设计,1982年10月凌富彬、姚榜荣施工,1984年初建成。
  二、民居 住宅
  古代,境内乡村民居,“斩木结茅以蔽风雨,檐低门矮,出入必俯首”。清道光三年(1823),邵阳东乡佘田桥五里牌曾建砖木结构的“荫家堂”,由4正8横12栋108开间组成的四合大院,建筑面积达5538平方米。晚清、民国的民房,有木房、土坯房、砖木房等多种结构,单排、曲尺、双出手、三合院、四合院多种造型。城市住宅多为前店后宅的砖木房,也有少数豪门富户的庭院别墅。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农村私人建房,多为3至5开间的木房、土坯房,城市各企业则建筑1至2层的砖木住宅。80年代农村民房由1~2层砖木房向3~4层砖混房发展。城市住宅由多层混合结构向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演进,建筑内外装修美观,水、电、气、厕、厨配套。并由政府统一建设,统一开发住宅新村。
  省第四工程公司拐角楼 位于东大路与跃进南路交叉口西北角,转角夹角90度,是两面临街,平面呈八字的拐角建筑。由省建四公司自建。该楼为混合结构,两翼6层,中部7层。为获向南朝向,从2层起,中部采用锯凿形平面。共有大小房间276间,建筑面积5470.82平方米。其中底层为8大营业间,面积1114.92平方米;各层家属住宅220间,面积3753.71平方米,住64户;单身宿舍30间,面积612.29平方米。市建筑设计处设计,1980年省建四公司二处施工,总造价为64.79万元,是境内较大的住宅兼营业间的综合性建筑。
  滑石新村 位于城区西湖路东侧,宝庆西路南边,由市建筑规划勘测设计院黄文章等规划设计,市统一建设办公室统建,市住宅公司等单位施工。1982年动工,1989年竣工。住宅群占地约847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700平方米,均为砖混结构。
  新村有住宅、商业、文教及生活服务等各种功能的房屋共48栋,多为5层,其中住宅3室1厅的74户,建筑面积5555平方米;2室1厅的585户,建筑面积35100平方米;1室1厅的216户,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小学教学楼1栋,建筑面积1654平方米;幼儿园1栋,建筑面积810平方米;医药综合楼1栋,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藕煤供应站1栋,建筑面积333平方米。
  住宅群以行列式为主,建成使用后,各栋户自愿集资建围墙组成部分封闭式院落。栋与平面形式有短外廊、短内廊、独立式、庭院式及临街底层商店等形式。群体空间疏密有致,富有变化;人行道设计采用树枝形系统,避免居民互相交叉穿行;也结合地形和群体布局将道路适当变曲转折,增添深宅大院的宁静气氛。其商业服务网点都布置在临街一带,成为阻隔西湖路车流噪声的屏障。
  住宅多为南北朝向,采光通风良好,并有居民乘凉、晒衣和贮藏、沐浴等生活设施。立面处理多以粗砂灰饰面,朴素大方。栋号间距较大,宜于绿化和居民户外活动。
  苗族吊脚楼 城步苗族自治县南部山区的苗族住宅,大都倚坡建设2、3层的重檐挑木房。房后半部落地,前半部挑悬成楼房。中层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安置厕所,堆放杂物。顶层储藏粮食。住宅一般是4排3间,中层设前廊,山头设过道,左厢落在实地上作厨房,往来从侧门沿过道前廊,再入中堂,廊柱设膝高的宽凳以供休息。此种楼式住宅适应山区地势,倚山顺坡,减少土方工程,节省基地,少占耕地;住宅离地高,通风透气;一门出入,外有栏杆围护,以防野兽侵扰。依山傍水而居,空气清新。
  刘桥生住房 市郊火车站乡红旗村第七组村民刘桥生住房,建在东站路与东大路交叉口东北山坡。房主与施工员协商设计。1986年3月兴建,建筑面积为850平方米,造价10万余元。该房为混合结构,瓦屋面,面墙饰水刷石,另3面为清水墙。房高16米,4层35间,另设厨房和浴室。每层后设通道阳台和钢筋混凝土楼梯。室内为石灰砂浆粉刷,天蓝色涂料墙裙,地面为水磨石,顶楼天棚贴天蓝色塑料花板。整个建筑设计合理,美观大方,宽敞舒适,为80年代较好的村民房屋之一。
  附录:(一)境内建筑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工程
  068国防单位 44万平方米以上,1970年动工。
  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 35万平方米以上,1969年9月动工。
  红日机械厂 16万平方米以上,1966年6月动工。
  湖南印刷机器厂 13万平方米以上,1969年10月动工。
  湖南省第四工程公司 13万平方米以上,1965年9月动工。
  湖南汽车制造厂 10万平方米以上,1970年10月动工。
  湖南汽车运输公司邵阳分公司 10万平方米以上,1952年动工。
  邵阳纺织厂 10万平方米以上,1967年6月动工。
  邵阳市化纤厂 10万平方米以上,1981年6月动工。
  (二)境内建筑面积超万平方米的栋号
  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冷作车间20528.81平方米,铸工车间 11998.5平方米,装配车间15007平方米,均为1970~1971年兴建。
  隆回卷烟厂主厂房(3层)10500平方米,1982~1984年兴建。
  邵阳纺织厂主厂房(3层)27815平方米,1967~1970年兴建。
  湖南汽车制造厂冲压车间(2层)10038.67平方米,1972~1973年兴建。
  红日机械厂主厂房(3层)19821平方米,1966~1979年兴建。
  市东风饭店主楼10000平方米,1971~1972年兴建。
  市工业品贸易中心大楼10400平方米,1982~1984年兴建。
  (三)境内10层以上的建筑
  市养路总段办公综合楼局部10层,1988~1990年兴建。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