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施工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78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施工企业
分类号:
TU7
页数:
6
页码:
814-819
摘要:
本节记述了邵阳市施工企业的情况,概括了私营营造厂、公有制施工企业、施工企业选介等。
关键词:
建筑施工
施工行业
邵阳市
内容
一、私营营造厂
清代以前,境内的木石泥工,按朝廷规定服匠役。清康熙年间,将匠银摊入田赋,废除匠籍制度。承担社会建筑施工的主要是个体工匠,但尚未形成固定的队伍和独立的行业。
清道光年间以后,境内木、石、瓦等工匠,有了行会组织鲁班殿。自主经营的包工商、泥木作坊亦较快发展,邵阳城区的下墙、曹婆井、大信巷、永庆街等处的木工作坊,由几户发展到几十户。有的作坊由加工小料发展到加工大料,出现现场承包制作安装的木作包工商。泥工作坊始于城西瓦窑坪(今市郊雨溪乡),先是烧制砖瓦兼营砌筑,以后逐步分化出专营建筑的泥工队伍。
民国时期,专门经营建筑业的营造厂产生,泥木工会得到发展,营造同业公会随之建立。民国25~27年(1936~1938),国民政府新辟湘黔公路(即衡阳经邵阳、安江至贵州),上海、长沙、衡阳等地的营造厂来邵承包筑路工程。民国26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邑人胡容,创建邵阳友联营造厂,系境内第一家营造企业,曾承包建邵阳飞机坪土石方等工程,民国33年日军侵占邵阳时停办。这一时期,营造厂平时只有经理等几个固定人员,没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固定工人。承包工程后,临时雇请工人或再发包。工程结束,人员则遣散。在营造厂做工的,以邵阳东路(今邵东)、衡阳、洪江、黔阳等地泥木工最多,其次是长沙、宁乡、醴陵等地的工匠。抗日战争胜利后,境内又先后开办群力、友工等20家营造厂,有的从广东召来一些工程技术人员,有的则聘请美国专家,从事兴建邵阳至新化公路和乡村示范处各厂的建筑工程,还担负拓宽改建邵阳城内街道。营造厂鼎盛时有木匠700多人,泥匠400余人,石工200余人。他们时聚时散,虽然登记的有1000多人,但常驻邵阳城区作工的仅300~400人。
民国36年,各营造厂联合成立行业组织——邵阳营造同业公会,所有营造厂均成为同业公会会员,会址设仁美巷。宗旨是垄断包揽工程,维护同行业的权益,协助国民政府收税等。会员按章程按时交纳会费,履行权利义务。并规定工程只能由营造厂承包,不准建筑工人直接承包。在承包中,同业公会联合各家营造厂共同对付发包方,在招标时搞明投标,暗陪标。即几家营造厂投标,不论谁中标,其余都要从中分利。决算时,则取录卡标,准备中标的接近上下卡范围内,其余都在上、下卡范围外,这样的卡标造价要高于实际造价的30%—40%,高出的部分名曰招标的陪标费。其陪标费由中标的营造厂第一次领取开办费(即备料款)时,一次交给发包方经办人和陪标营造厂三分之二左右,自取三分之一左右。新中国成立前夕,营造厂大部分倒闭,同业公会消失。
新中国成立后,各营造厂及营造同业公会重新向市人民政府申请组建。1950~1952年,邵阳城区先后成立群力、大众、国胜、合兴、中华、中兴等6家营造厂。1951年,群力、大众营造厂组合为私营工联股份工程公司。1953年,成立市营造厂同业公会,由市工商联领导。1956年,国胜、合兴、中兴、中华等营造厂在社会主义改造时组成公私合营邵阳市工程队,不久改名为工程处。至80年代,境内仍有不少匠工走乡串村,流动作业。1990年这类人员达1万余。
二、公有制施工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公有制施工企业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而建立。1950年,邵阳专区财经委员会成立工程组,集聚技术人员;成立市建筑工会,团结建筑工人。1951年,以工程组为基础,成立国营邵阳专区建筑公司;市人民政府接收工联股份公司组建国营新邵阳建筑企业公司,为境内最早的两家国营施工企业。1952年3月,专区建筑公司并入资江工矿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营造部。1953年起,为适应“一五”计划建设的需要,省人民政府决定,合并资江工矿公司营造部、邵阳建材厂、新邵阳建筑企业公司,组建湖南省建工局邵阳专区工程公司,职工共474人,为最早兼营设计、土建、水电安装的综合企业。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城区各街道和境内各县城、镇陆续组织小工队、维修队(组),参与各类建筑活动,成为境内最早的一批集体所有制施工企业。是年底,境内县以上施工企业职工达1329人,施工产值为400万元。
1958年,邵阳专区工程公司由省属改为专署主管。同年,市建筑工会与公私合营邵阳工程处合并,成立国营邵阳市工程公司。该公司后与市电气安装队合并,更名邵阳市建筑安装公司。“大跃进”期间,各县也相继成立国营县建筑工程公司(队)。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压缩基建规模,关停并转施工企业,除城步苗族自治县保留国营工程公司外,其他各县的国营公司均转为集体。1963年,停办市建筑安装公司,精简的职工一部分转入街道办事处的基建队,一部分职工并入市房地产公司维修队。境内县以上施工企业有7个,772人,施工产值为677万元。
1965年,境内开始“三线”工程建设,任务繁重。4月,邵阳专区工程公司由省建筑工程局直管。5月,该公司与当时驻地在衡阳的湖南省第四工程公司(简称省建四公司)合并,成立湖南省军工工程公司,对外仍称省建四公司。1965年6月,邵阳市委将7个街道建筑队合并组建集体所有制的市建筑服务社,下分一、二、三、四工程队,河砂队,石灰厂,工读学校,共1382人。1966年10月,省建四公司由衡阳市迁入邵阳市。随后,湖南工业设备安装公司一处、化工部第四建设公司、国家建委101指挥部(中建五局前身)等10个施工单位,相继进入邵阳建设三线工程。1970年6月,邵阳市建筑服务社改为市建筑工程公司。1970年前后,城区各街道办事处相继重建基建队;邵阳地革委重组邵阳地区工程公司。1976年,境内有施工企业14个,职工3743人,施工企业产值达3138万元;部、省常驻邵阳的施工队伍达1万多人。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迎来建筑业的大发展。1980年5月,撤销市建筑工程公司,成立邵阳市建工局。原公司的第一、二工程处升格为市第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第三工程处与公司水泥厂合并为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水电安装队与机修厂合并为市水电安装公司,由市建工局直接领导。与此同时,东区东风办事处基建队改为东区建筑公司;桥头区东方红办事处基建队改为桥头区建筑公司。西区红旗、红卫两办事处基建队合并为西区建筑公司;戴家坪、西湖两大队的基建队合并成立西区第二建筑公司。郊区成立建筑联合工程总公司。各区随后又成立安装公司。1981年,境内县以上施工企业发展到23家,职工12420人,施工产值达6801万元。其中市区10家,职工6862人。
1984年,建筑业全行业改革,开放建筑市场,允许农村基建队进城投标参加建设,农村基建队异军突起,队伍发展到几万人。市、县及各部门、各大厂矿也相继组建专业基建队。地区工程公司为适应综合开发建设的形势,改为地区工程建设开发承包总公司,下设4个分公司。1986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更名为邵阳市工程公司。1985年政府对施工企业进行资质审查,1987年审查结束,由省市建设委员会分别发给等级执照或许可证的企业有290个,职工4.36万人,其中市区有53个,职工总数1.38万人(包括省建四公司)。从1988年起,进行建筑市场治理整顿,对企业进行资质复查认证。全市303个企业中有40个被不予认证。
1990年,全市建筑安装企业经资质复核,共有建筑施工企业263个,其中县级以上企业36家,基本形成具有土建、安装、材料检验、构件预制、质量监督、定额管理、物质供应等成龙配套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施工行业。全行业动力装备人平2.42千瓦,其中省建四公司人平3.43千瓦,市、县全民所有制企业2.24千瓦,县以上集体所有制企业2.45千瓦,乡镇企业2.38千瓦。263家企业中,省建四公司年施工产值8370万元;县(区)级以上建安企业年施工产值9530万元;农村、街道基建企业,年施工产值1.215亿元。
附:施工企业选介
湖南省第四工程公司 1958年,中央建筑安装企业下放,电力工业部第44处和建筑工程部中南建筑工程总局第五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合并,在湘潭市成立湖南省第四工程公司。1963年迁衡阳市。1965年,邵阳专区工程公司并入该公司,内定为湖南省军工工程公司,对外仍名湖南省第四工程公司。1966年迁邵阳市南门外沙子坡,1970年公司迁址至城东双坡岭。
60~70年代,该公司以洞库工程技术闻名省内外。1974年开始研制B—1型振动成孔机,BZK—3型液压步履式振动成孔机,锤击贯入试桩法,曾多次获国家、省的科技成果奖。1986年起,研究推广冷拔丝非预应力构件,烟囱滑模施工技术,外墙喷塑工艺,计算机软件应用,新型防水材料、钢筋接头等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被评为全国施工技术先进单位。
1958~1990年,该公司在省内外承建850余项大、中型工程,累计竣工面积519万余平方米,建安产值93333万元。建成金竹山、耒阳电厂等12个大中型火力发电工程,新化、湘乡水泥厂等32个大中型建材工程,湘潭电机厂、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等54项大中型机电工业工程;邵阳市体育馆、中国女排郴州训练基地等工程;建成湘潭湘江公路桥及70~240米烟囱10余座。其中在邵阳承建232项大中型工程,建筑面积203万平方米。从1980年开始,出国承建北也门等国家的工程,因成绩优良,受到中国建筑总公司嘉奖。80年代,公司曾到上海、厦门等地施工。承建的上海飞机制造厂喷漆车间工程因质量优良,受到国务院领导表扬。
1990年,公司有固定职工4025人,附属处(属大集体)职工37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97人,占总固定工的9.86%。拥有固定资产净值2311万元,各种房屋17万多平方米。工人平均装备率4.5千瓦。辖预制厂、木工厂、汽车队、机修厂、机械施工工程处、水电设备安装处等实体。为国营一级施工企业,隶省建筑工程总公司管理。
市工程公司 该公司前身是邵阳地区工程公司。1977年分置涟源地区(今娄底地区),该公司分出近一半的人、财、物成立涟源地区工程公司。1984年4月,更名为邵阳地区工程建设开发承包总公司。
该公司主要承担境内的民用建筑和中小型工业建筑。1985年改革中,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组建新型建筑材料厂、饮料厂、砖厂、石灰厂等。1986年,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后,改为邵阳市工程公司,为国营二级施工企业。1988年,在全行业率先招标选聘承包人,实行资产经营承包责任制。1990年,公司有固定工450人,其中技术人员64人。人平动力装备率达2.35千瓦。
公司自成立以来,完成建安产值6141.14万元,竣工面积50.85万平方米。先后建成新邵印机厂等10个机械厂,以及邵阳师专图书馆、风雨球场等民用工程。
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该公司前身是大安街居委会小工队。1960年,改为邵阳市红旗公社红旗基建队,以房屋维修和土石方工程为主。1965年,发展为邵阳市建筑服务社一工程队,开始承担房屋施工。1970年,改为市建筑工程公司一工程队,1979年改为第一工程处。1980年更名为邵阳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系市建筑工程局的直属单位。为集体所有制三级施工企业。1988年招标选聘承包人,实行资产经营承包,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90年,有固定职工421人,人平动力装备率2.42千瓦,完成年产值539.8万元,竣工面积3.5万平方米。公司成立以来,共完成建安产值5755.32万元,竣工面积71.24万平方米。承建的主要工程有市内衣厂厂房,市工商银行综合楼,市花鼓剧院,市人民广场物资公司综合大楼,市公共汽车公司保养厂,市毛条厂毛条车间,市财税局综合楼,地区环境保护办公室办公楼,市城西水厂扩建工程,市电机厂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车间等。
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该公司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青龙桥办事处基建队,1965年,改为市建筑服务社第二工程队,1979年改为市建筑工程公司第二工程处,1980年更名为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1990年,有固定工520人,工程技术人员40人,人平动力装备率2.28千瓦,为集体所有制三级施工企业。该公司以承建临街建筑物为主,并承建工厂车间。至1990年,累计建安产值达7108.37万元,竣工面积40.27万平方米。建成市外贸大楼、市工业品贸易中心大楼、市税务局办公大楼等临街建筑,以及市车身厂冲压总装车间等工业建筑。80年代末,曾去广东深圳建设蛇口海关大楼等工程,受到当地好评。
市东区建筑公司 该公司前身是1966年组建的东风办事处东风基建队。1978年,东区政府以该队为基础,成立东区建筑公司。1990年,为集体所有制三级施工企业,有固定职工208人,工程技术人员16人,人平动力装备率0.99千瓦。公司成立以来,累计完成建安产值3062.92万元,竣工面积14.8万平方米。建成的工程主要是中小学校舍、工厂的中小型车间。以施工质量优良,现场文明生产,严格的经济责任制而闻名。1981年起,多次获区先进单位,省、市质量先进单位。经理刘金良曾获国家集体建筑企业协会授予的建筑企业家称号。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