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旧城改造和住宅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77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旧城改造和住宅建设
分类号: F293.3
页数: 4
页码: 793-79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晚清、民国时期至1990年邵阳市旧城改造和住宅建设的情况。
关键词: 房地产管理 住宅建设

内容

晚清、民国时期,邵阳城区房屋85%为砖木结构。有的房屋遭水灾、风灾和战乱破坏,又缺资修复,成为危房。到1949年底,城区39.55万平方米住宅,有5.6万平方米(占14.16%)是清代及以前的旧宅。新中国成立初期,限于政府财力,拿不出较多的钱来用于新建住宅,只能以维修为主,适当结合旧房翻修扩建,在旧城内和周围地区,见缝插针利用荒坡空地修建一些居民住宅。1956年,中共邵阳市委为解决机关开会食宿问题,投资27000元,翻修改建邵阳饭店,建筑面积900平方米。1958年又将临街一批旧房拆除,扩建邵阳饭店大楼一幢,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同一时期,还新建了邵阳专署办公大楼、专区合作总社商业综合大楼,专署基本建设局办公楼。扩建改造中拆除旧房43300平方米,978户,其中拆除全民单位房屋39500平方米,802户;拆除集体单位房屋3800平方米,176户。1958年,城区房屋面积160.2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42.63万平方米,住16448户。房屋属钢混结构的只有11800平方米,占总面积的0.74%;砖木结构的137.59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85.85%,其他结构的21.49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3.41%。住宅面积中,房管部门直管面积15.06万平方米,8773户,占总面积的35.34%。直管公房中危旧房分布于昭陵西路、回栏街、崇善街、保宁街、东直街、西直街、邵府街、曹婆井、府后街、武圣街、狮子街、青云街、太平巷等地段,计121幢,建筑面积为9300平方米,住户为245户,1263人。市人民委员会采取紧急措施,改造一批危旧木架房。拆除东直街等6处危房,合并在太平巷新建;拆除板井巷等5处危旧房,合并在反帝路(今昭陵西路)修建;邵府街就地翻建,改造面积2175平方米,安置住户127户。
  1964年,调整城市建设规划布局,依据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将旧城改造与住宅建设有机结合,首批将呙家园居民区进行重点改造和建设。呙家园位于南门口,西直街西端入口处,东接大安街,西为古城墙(抗日战争毁于兵火),这一“丁”字型居民区内,一条不足2米宽的石板路旁林立着江、申、刘、吕、简、周、萧、英、罗等姓氏试馆,里面房子不多,仅有颜、姚、罗、李等几家院落和几幢破旧民房,穷苦市民则住在城墙上的旧船篷里。省、市规划部门几次实地勘察设计,修建2座仿古式四合院平房,改造整修8栋房屋,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以后又陆续在区域内建学校1所,新建宿舍36幢,建筑面积达29760平方米,形成“井”字型居民新村,道路交通便利,临街购物方便。
  1965年,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在改造危房的同时,采取维修、整顿、加层扩建、拆建改善、淘汰重建等办法,对用作住房的祠堂、庵堂、善堂,87处面积14500平方米进行改造。市房地产公司集中人力,组成380人的维修队伍,在城内、城外“三堂”集中的街巷进行改造,共施工22处,建筑面积17050平方米,解决682户居民的住房问题。
  70年代初,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在东风路、红旗路大街两旁改造翻修房屋,要求临街房要按城市规划留足7米宽作人行道,新建5层以上楼房人行道不得少于9米。1971年,在东风路扩建的有市肉食公司转角大楼、二轻工业品大楼。在红旗路扩建的有地区邮电局转角营业楼,五金公司门市部营业楼,综合商业住宅转角楼,中心路口粮食局转角综合楼。在五一南路兴建集住宿、饮食服务、剧院、会议厅等为一体的东风饭店。为解决临街扩建时拆除搬迁居民的住房问题,在红旗、曹婆井、青龙桥、东风4个办事处新建4幢居民住宅,共投资199万元,建筑面积38200平方米,拆除民房244户,面积14500平方米。凡房管部门扩建和改造的综合楼,地层为营业房,2层以上为居民住房。
  1978年,邵阳地区邮电局在东风路、红旗路北面埋设地下电缆,在市城市建设总指挥部具体领导下,为修通北面人行道,拆除民房9700平方米,动迁居民182户。所拆房产部门房屋,由邮电部门作价补偿,重建住房安置居民。1979年,中共邵阳市委决定拆除红旗路、东风路南面人行道临街部分房屋,扩建街道,使建筑整齐新颖、市容美观大方,以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全线共拆除房屋8500平方米,动员拆迁居民167户,安置200户,经修整后恢复临街铺面81处。
  80年代,市人民政府成立以主管城建的副市长黄自能任指挥长的旧城改造指挥部,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将人民广场、邵水两岸、南门口及东风路、红旗路“三片一线”商业区街的建设与改造列为首要任务,进行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高城市综合功能和用地效益。1985年初,成立市西湖路建设工程指挥部,将红旗路主干线街道向西延伸,经呙家园居民住宅区,穿过古城墙,连接新建的西湖路,同时加速两旁街道房屋的修建,先后建有西湖居委会的红旗路转角综合楼(今市工商银行)、西区公安分局、检察院办公、住宅楼等临街建筑。是年,为改造扩建东大路,扩建昭陵西路和人民广场。整个扩建工程从资江大桥至龙王桥,全长7.26公里,沿线共拆除民房1304户,拆除房屋70310平方米,其中拆除房管部门房屋面积6390平方米,新建住宅安置拆迁居民256户,建筑面积13860平方米。购买观音庵、戴家新村住宅100户,建筑面积4680平方米,安置拆迁居民。其他房屋拆除的按面积每平方米补偿22元。改造工程于1986年竣工。这一时期,改造的以人民广场为主体的城外片,兴建市工业品贸易中心大楼、肖家排居民点、紫阳街住宅营业综合楼、庆阳阁综合楼、运输公司贸易综合楼、公路总段昭陵转角大楼、东风路国风剧院营业楼和胜利食堂等单位的营业综合楼等。红旗路至南门口的城内改造片,新建南门口碟子塘贸易市场和大安街二轻商业住宅综合楼、红旗路大安街转角营业综合楼、纺织品商场大楼、税务稽查大队办公住宅综合楼、人民银行营业住宅综合楼、房地产局职工住宅楼、邵阳百货站商业综合大楼、府门口粮店营业综合楼等近20幢楼房,繁荣了城市,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邵水西路改造片北起沿江桥,南至李子园(市一中),1987年动工,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以建设道路为骨架,改造旧城街道,综合兴建楼宇,美化市容。邵府街拆除房屋18512平方米,铺房门面22个,搬迁居民370户;下复运街拆除房屋5971平方米,搬迁居民74户。通过建设改造北段的住宅综合楼,中段的中国银行蝴蝶大楼、房地产局办公大楼、外贸商业大楼、邵府街贸易商场、百货公司大楼、开发公司大楼等相继建成,建筑面积34100平方米,其中营业门面83个,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非住宅面积9500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15600平方米,住房211套;代建面积5600平方米。
  1950~1990年,邵阳城区投资3.2535亿元,新建房屋竣工面积883.96万平方米,比1949年底的108.51万平方米增加8.15倍,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51.70万平方米,比1949年底原有住宅39.55万平方米增加8.89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90年,12年建成房屋面积616.68万平方米,比前29年的房屋建成面积增加64.1%;城区建成住宅面积183.01万平方米,相当于前29年建成住宅面积59.36万平方米的3.08倍。12年中平均每年建成住宅15.67万平方米,相当于改革前29年每年平均18450平方米的8.4倍。改革开放的12年,城区住宅建设投资2.5165亿元,比前29年的7370万元增加3.41倍。同时,个人投资修建住宅面积逐年增加,12年间个人建房总面积33.04万平方米。
  (本节执笔扈佳镒)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扈佳镒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