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752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TU986
页数: 3
页码: 734-7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代至1990年邵阳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的情况概述。
关键词: 园林 建设 邵阳市

内容

邵阳园林最早见于唐代,以山水园林居多。宋人定名的“宝庆十二景”中,双清秋月、佘湖雪霁、洛阳仙洞、岳平云顶、白云樵隐、六岭春色、桃洞流香、石门献翠、神滩晚渡均属山水园林,仅山寺晓钟、莲池古香、龙桥铁犀以人文入景。
  清道光年间,邵阳城区出现私家园林——谢家花园。民国时期,私家园林增多,有王家花园、刘家花园、湖山别墅、亿园和逸园5处。同期,中山公园、蔡公祠等纪念性园林相继形成,城区始有公共绿地。至新中国成立时,仅双清秋月、白云樵隐及六岭春色、莲池古香的部分景点尚存,其他景观已失去往昔特色,有的甚至荡然无存。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园林绿化未能顾及,私家花园先后被毁,纪念性园林也被他用。
  1956年春,在邵阳专署和市人民委员会部署下,共青团地、市委组织青年、学生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揭开有组织地绿化城区的序幕。是年,将“双清秋月”景点扩改为公园;在市中心的南部新辟城南公园;组建城南绿化班,配备专业人员;庭院绿化从党政军机关、学校、医院,逐渐向工矿企业、居民院落发展;行道绿化随之起步,以后一直没有中断。1963年,筹建东塔植物园,专业性园林苗圃已见雏型。
  “文化大革命”10年,受运动干扰,行道绿化停停打打,庭院绿化凋零衰败,公园建设屡遭破坏,公共绿地残缺不全,导致日后建设和管理的困难。
  1978年起,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是年,市绿化队升格为市园林管理处,有职工69人,形成一定规模的园林绿化专业队伍。为适应绿化需要,在城南公社梅子井和江北公社南岗冲建设苗圃基地。1982年,增建东塔公园和水府庙小游园,初步形成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多向布点的城区公园格局。园林绿化逐渐步入正规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是年开展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推动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绿化郊区、美化城区、净化环境付诸行动。1985年,街心绿化兴起,建成人民广场塑像和彩色音乐喷泉。1986年,建成融绿化、美化于一体的西湖路。1989年,集园林亭廊、行道绿化、小品雕塑成一线的邵水西路绿化等工程的竣工,标志着城市园林绿化迈上新的台阶。1988年以后,对公园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和“以地生财”、合资办园的管理体制,开始园林绿化经营改革尝试。随着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的展开,庭院绿化更为普及,涌现出湖南省新华印刷二厂、市自来水公司洋溪桥水厂、邵阳液压件厂、邵阳师范学校、邵阳职工疗养院、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武冈师范学校7个省级花园式单位和邵阳茶厂等40个市级花园式单位。
  邵阳城区园林绿化基础差、起点低,在财政困难的条件下,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园林职工为扭转绿化落后状况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到1990年底,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化总面积为354.5万平方米,义务植树达459.2万株,绿化覆盖率21.73%,人平公共绿地面积1.01平方米。园林绿化总面积、绿化覆盖率均逐年增加。1990年,由园林部门直接经营管理的3个公园和1个小游园,总面积18.7万平方米,年游园人次158万,年园林收入31.9万元。26条主要道路的行道树,总长38公里,植有法桐、香樟、广玉兰、花石榴、七里香等17种乔灌木,达17157株。2个苗圃基地,总面积为15.14万平方米,存圃苗木、花灌木53科71属165种,12.5万株,价值18.6万元。3个花圃,面积1.8万平方米。城区还有多家个体开办的花木行店,专事苗木花卉的销售,其货源大都来自外地,补充和满足庭院绿化特别是家庭美化的需求。
  邵阳园林由于投资有限,管理水平较低,3大园林绿化指标(即绿化总面积、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全省同类城市中尚处后进状态。加之市民绿化意识较差,成效不甚显著。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