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环卫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74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环卫设施
分类号: TU993
页数: 6
页码: 724-729
摘要: 本章记述了邵阳市城市建设环卫设施的情况,概括了公共厕所、废弃物处理场(站)、环卫车辆等。
关键词: 城市环境 环卫设施 邵阳市

内容

第一节 公共厕所
  民国初期,城区居民多在院落或独家房旁屋后辟厕所。民国30年(1941),在城区百寿亭、昭陵西路、中山公园各建简易公厕1座,以泥土筑墙或织篾涂泥,杉皮遮顶,系缸式或敞坑式旱厕。
  1953年,城区有公用旱厕13座,系木结构,内置缸或筑坑,由市卫生防疫站管理。1954~1955年,在资江、邵水沿岸修建砖木结构的公用旱厕28座。1958年,结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拆除私厕4566处,新建木质简易公用旱厕111座;并首次在建设旅社建成设置木质天窗排气、百叶窗进风的除臭旱厕1座。新建公厕所需材料由政府拨给,群众出工,办事处负责修建;改建公厕所需材料由居委会负责。城区九井湾居委会率先大改私厕为公厕,成为全省卫生红旗单位。1965年初,市环卫处对城区厕所采取“拆、并、建、管”的办法,拆除私厕1780处,合并厕所254座,新建公厕30座。1972年1月,市革委会决定在城区不准设立农民厕所,已建成者责令拆除。1974~1979年,新建公厕7座。1979年10月,在红旗路今新华书店背后采用密封式粪池建成市内首座除臭旱厕。70年代末,城区各单位始建水冲式厕所,并将部分旱厕改水厕。80年代以来,新改扩设计新颖,造型美观的公厕66座。仅1980年,市建委拨款4.8万元,改建公厕6座,蹲位137个。至1983年,城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水冲式厕所已达383座,蹲位5587个。1985年9月,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在主要街道新建一批标准较高的水冲式厕所。10月,投资5.2万元,在大祥坪广场东侧建成第一座水冲式公厕,建筑为两层,面积203平方米,蹲位42个。随后,东塔进园路水厕、市结核病防治所水厕也相继建成,两座水厕建筑面积共166.8平方米,蹲位38个,耗资6万元。1986年起,公厕建设与维护列入城市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计划。城区公厕维修每年进行一次。1989年5月,全省第一座沼气水厕在乾元巷竣工,总投资10万元,系砖混结构,蹲位28个,两层建筑面积近100平方米,二楼住户用沼气作燃料、照明,污水排放达到部颁标准,在1990年的全省城市卫生检查中评为省辖8市公厕卫生质量第一名。
  1990年,城区有各类公厕285座,其中旱式贴瓷板厕所8座,水冲式公厕14座;公厕总蹲位3044个,占地面积8631平方米。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区公厕90%建在小街小巷和一般街道上,主街干道两侧公厕设置较少,分布尚不合理。
  第二节 废弃物处理场(站)
  一、粪便处理场
  1956年3月,市人委批准环卫处在城西牌楼边修建城西肥管站,建成贮粪量5.5吨的城西粪便处理场,耗资0.35万元。1958年7月,市环卫处征用城东公社双坡岭大队菜土2.5亩,建成城东粪便处理场,容量为8.5吨。1962年,城东肥管站撤销,肥库废弃;1965年12月恢复使用。1966年8月,市环卫处将市人委无偿划拨的市苗圃场及市贸易公司菜土0.6亩扩建为贮粪池,年底竣工,贮粪量增至17.74吨。1969年,城北环卫管理所接收东方红办事处畜牧场职工和土地。次年,市环卫处以接管土地与城东公社双清大队菜土交换,投资1.4万元,于1972年3月建成城北粪便处理场,贮量为2.3吨。1972年10月,市环卫处征用城西公社戴家大队粗纸厂地基,于1974年10月建成城南粪便处理场,耗资3.01万元,贮量6.4吨。1985年,因修建东大路,城东环卫所的办公用房及职工宿舍被拆除,城东、城北两所合并,城东粪便处理场废弃。1989年,城西粪便处理场改建成密闭式贮存粪库,总投资25万元,占地面积4385平方米,其中粪库占地面积880平方米,总容积3630立方米,最大深度4.5米。翌年7月,市人民政府再次投资32.5万元,搬迁住房改建成花园式粪便无害化处理场,并新建了工作用房、库房、磅房、浴室等设施800多平方米,粪便无害化处理基本符合部颁标准。1990年,省城市卫生检查团评估为:“目前尚属全省第一流水平的粪便处理场”。该项目曾获省建委科技成果奖。至1990年,有城西粪便无害化处理场、城南、城北粪便处理场,总占地面积4967平方米,总容积4494立方米,总贮存量24.37吨。
  二、垃圾中转站
  新中国成立前,邵阳城区街头巷尾设有垃圾围(箱),多由民间集资或出工置备。50~60年代,改垃圾围(箱)为简易垃圾转运坪(点)。1972年,投资0.16万元,在铁炉巷建成城区第一座垃圾转运站。1979年,在城北路资江印刷厂对门建成楼台斗式垃圾装卸台。1981年,投资5.93万元,建成北门口码头边的水陆两用垃圾转运站,建筑面积858平方米,上层倾倒垃圾,下层供车船装载垃圾,日中转量60吨。1984年,铁炉巷垃圾中转站废弃,有偿转让给桥头办事处。1986年10月,市内第一座(省内第二座)密闭式机械化垃圾中转站在双清路建成投产,占地面积309平方米,耗资12万元。经市环保监测站鉴定,噪音和粉尘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日中转量60~70吨。1988年11月,在塔北路修建市环卫处一车队时,兴建塔北路高台式垃圾中转站,总投资45万元(含二车队和机械设备3万元),占地4.3亩,办公用房等建筑面积386平方米,日中转量10吨。
  1990年,城区垃圾中转站有北门口、双清路、塔北路、白鹤观、宝庆西路、建设路、邵水西路7处,其中机械化垃圾中转站4座。总建筑面积5693平方米,总投资88万余元,日转运垃圾190余吨。在全国城市卫生检查中,邵阳市的垃圾中转站建设名列省辖8市之首。
  三、垃圾填埋场
  1990年元月,江北南岗冲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动工兴建,市建委投资90万元,9月10日一期工程竣工。系坝库式卫生填埋场,筑有土坝,底部设防渗层,渗水盲沟、坝外设集水沟、截流沟、污水处理池及污水提升泵房,占地2.69万平方米,填埋容积29.2万立方米,最大填埋深度15米,可容纳10~15年的城区生活垃圾。垃圾采用单元式填埋法,日填埋面积200平方米,垃圾日处理量194吨,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此场距城区8.5公里,周围700米无人居住,选址合理。建设投资省、速度快,投入使用后效果好,无害化处理达到部颁标准。1990年,在全省城市卫生检查中名列前茅。
  四、污物容器
  1983年,市环卫处在宝庆中路、宝庆西路、五一路沿线设置铁质垃圾斗6个,每斗容量为3吨,使用多功能车辆运输。1984年,购置金属垃圾圆桶110个,摆放于红旗路、东风路、西外街、城北路、沿江路、昭陵西路、五一路、中心路、大安街等地段,每桶容量0.1吨,使用自动装卸密封车2辆收运。1985年,置办熊猫型铸铁果皮箱60个,设置于红旗路、东风路两侧。垃圾斗增至19个,设收集点15处;垃圾桶增至291个,总容量29.7吨,设收集点118处。后因密封车机械故障多,难以修复,造成垃圾不能及时处理,影响街道卫生。市政府决定取消红旗路、东风路的垃圾桶,改用木板车定时摇铃收集垃圾。果皮箱增至120个,仍置于红旗路、东风路,间距缩至60米;在人员流动大的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安放少量废物箱。1989年,垃圾斗增至45个,置于宝庆路、西湖路、五一北路等地段,设收集点18处,日转运量为74.9吨。由于垃圾斗、垃圾桶置于街道人行道上既有碍交通,也影响市容卫生,市环卫处将垃圾桶减至96个,仅于城北路、中心路、西外街等地段设置。果皮箱的清扫保洁,初始由专人挑水清洗,秽物由清扫工收运,后改由2辆清洗专用手推车载水和装盛废弃物,清洗效率提高。1990年,在东大路、西湖路、红旗路、东风路、昭陵西路、铁砂岭路、邵水西路、五一路、宝庆中路均按50米间距对称摆放果皮箱388个;在宝庆路、西湖路、五一北路等地段置放垃圾斗39个,设收集点26处;垃圾桶则只在城北路、中心路保留66个,设收集点21处。
  第三节 环卫车辆
  民国29年(1940)前,城区清运垃圾、粪便,靠人工用畚箕、粪桶挑运,或人划木船载运。以人力运输为主。
  1950~1952年,城区经济处于恢复时期,清运方式依旧。1953年,市清洁队购置垃圾板车6辆,作为垃圾清运工具。1956年市环卫处成立后,配备12辆硬胶带木轮板车。到1961年,新置办人力粪车10辆和人力垃圾板车9辆,肩挑状况显著减少。1964年11月,市人委从市公共汽车公司无偿调拨一辆4吨解放牌货车给环卫处作环卫车辆。次年,购置二辆三轮机动车和一艘机帆船,自行拼装两辆三轮汽车,改装24辆人力粪车,作为清运垃圾和粪便的车辆。此后至1978年,通过购置、改装、拼装,市环卫处共有机动车7辆,总吨位19吨,垃圾、粪便年运输量分别为0.452万吨和1.67万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环卫事业得到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建委每年拨出专款添置环卫车辆。1982年,环卫机动车增至18辆,分别用于垃圾收集清运、粪便清运以及洒水。1983年1月,新购的多功能翻斗车投入使用。1987年,有垃圾运输车19辆,粪便运输车7辆,年转运垃圾4.668万吨,比1978年增加10倍多。
  1990年,市环卫处有机动车29辆,其中密封式垃圾车2辆,翻斗车11辆,多功能车5辆,洒水车3辆,吸粪车8辆,总吨位118吨。人力板车107辆(其中垃圾板车67辆、粪车40辆),年转运垃圾6.305万吨,粪便1.7万吨。机动车辆的逐年增加,减轻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环卫工作条件。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