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粪便清运与处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74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粪便清运与处理
分类号: TU993
页数: 2
页码: 722-723
摘要: 本节记述了邵阳市环境卫生粪便清运与处理的情况。
关键词: 粪便清运 粪便处理 邵阳市

内容

一、粪便清运
  城区粪便清运,长期以来由农民进城收集,用粪桶肩挑出市。环卫工人清掏厕所和运送粪便所用工具是长把木杓、扁担和木板车。1961年,清粪工使用木轮板车载粪桶(9~11担)运粪,后又改成轴承胶轮板车,逐渐代替人工挑运。每人每天拖运3~5车。城区建有粪肥码头,如狗粪码头、粪码头、摆布码头、南江嘴口等,部分粪便用船运至沿河农村作肥料。60年代初,市环卫处水上肥料供应站有木划子粪船8艘,城区三分之一的粪肥由水路运出。1965年,市环卫处增购机帆粪船一艘,与农民自备粪船数十艘运送粪便。以后随着机动车辆增多,水运粪肥业务日渐减少。1970年,市环卫处动员国营农、林、园艺场、农科所及农村社队自备汽车,拖拉机来城运肥。1980年2月,市环卫处购N第一辆抽粪汽车(载重1吨),直接到厕所抽粪,送粪F乡,年运量630吨。1982年起,清粪作业时间限于夜晚和早上7时前,并要保持场地周围的清洁卫生。1984年,清粪工人由1956年的117人减至19人,临时清粪工28人。1985年,吸粪车增至4辆,是年送肥到户1580吨。
  1990年,市环卫处清粪工仅2人,临时清粪工增至33人,主要担负公私厕所和单位厕所粪便的短途中转。吸粪车增至8辆,载重量分别为1吨、2.5吨、4吨和5吨四种,年清运粪便1.58万吨,其中环卫车辆运输量0.95万吨。
  二、粪便处理
  新中国成立前,城区粪便作为传统的农家肥,由农民收购,价格随行就市,淡旺季价格相差悬殊。也有人将粪便贩运两市塘、永丰等地高价出售,肥价昂贵曾冠于全省。
  1956年3月,市环卫处遵照市人民委员会《关于城市粪便实行统一管理的规定》,禁止粪肥自由买卖,实行计划供应。市环卫处先后建立城西、城东、水上肥管站,组织粪便清运队伍,建立粪便处理场。粪便由清粪工人清运归凼进行密封发酵处理后,再由市环卫处按计划送至市郊及邻近县、区农业社,或由农业社自运。1962年,粪肥改为用肥单位凭供应计划到各肥管站购买粪肥票,持票到肥管站或居民私厕中取肥。1965年,市环卫处将城区边缘的公厕就近向近郊农业生产大队发包,由其清运粪便和负责厕所卫生,粪便按销售半价计费,扣抵粪肥指标。1970年,改粪肥票为发购肥折,凭折供应。1972年1月,郊区农业用肥改由市农林水站分配指标,市环卫处分发购肥折,实行定点供应。近郊社队承包城郊接壤处的公共厕所,不抵扣分配指标。为支援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肥价从肥管站成立时的大便每担1.2元,小便每担0.8元,经4次价格调整,至1976年大便降至每担0.6元,小便降至每担0.3元。1980年以前,粪肥作为农家肥料,虽实行计划供应,仍供不应求。1981年起,随着化肥的广泛推广应用,农户大量使用厩肥、土杂肥和化肥,粪便滞销。1982年,市环卫处曾组织人员分赴市郊、邻近县及农场、林场和园艺场推销粪肥,送肥上门。并在市郊高崇山、桂花渡、七里坪、江北等处委托农民设立肥料代销点,处理粪便。1981年销售粪肥3.07万吨,至1987年,年销售仅1.53万吨。1988年,城区粪便无害化处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建设,实行规范管理。1989年,市建委将城西粪便处理场改造成密闭贮存肥库,至1990年7月,建成省内最大的粪便无害化处理场,无害化处理符合部颁标准。1990年,城区粪便日产量约180吨,其中粪便密闭贮存日处理量约98.7吨;各单位500余座化粪池日处理量约70吨;沼气厕所日处理量约1~1.5吨。粪便无害化日处理量共约170吨,无害化处理率达94%。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