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垃圾收运与处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74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垃圾收运与处理
分类号:
TU993
页数:
3
页码:
719-721
摘要:
本节记述了邵阳市环境卫生垃圾收运与处理的情况。
关键词:
垃圾收运
垃圾处理
邵阳市
内容
一、垃圾收运
新中国成立前,城区店铺及居民生活垃圾就近倾倒于垃圾围(箱),由清道夫收运。1949年10月~1952年底,垃圾收运方式依旧。
1953年,采用人力板车沿街摇铃收集垃圾。1954年,曾改用马车收运垃圾,因街道狭窄,马车常撞翻沿途摊位,至年底停用。1957年,居民生活垃圾实行每天收集一次,收集垃圾的木轮板车逐步改为胶轮车。1966年,设大祥坪、儒林街、关门口等临时简易垃圾收集点,并首次使用汽车转运城区生活垃圾。清扫工人将清扫及收集的垃圾拖运至收集点,由汽车转运,缩短卸运垃圾的距离。城内(今西区)由市环卫处用1吨三轮汽车和4吨汽车各1辆,将大祥坪收集点的垃圾转运出市。城外(今东区)收集点的垃圾则由国营农、林、园艺场、农科所等单位的机动车辆自运。1971年11月,在城区铁炉巷、考棚街、资江桥头增设垃圾转运点,用汽车转运垃圾。自此垃圾不再用人力运至郊外,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70年代末,随着环卫车辆的逐渐增多,人力收运逐渐减少。
1980年1月,市环卫处用三轮小汽车(载重1吨)直接上街收运垃圾,并为其他单位代运垃圾,收取代运费。各环管所为配合汽车转运,先后成立垃圾装卸班(铲灰班),负责垃圾转运站(点)的垃圾装卸。1982年,城区日产生活垃圾量约150吨,由各企事业单位清洁员收运和农民上门挑运,其中40吨则由市环卫处24名清洁工收运。市环卫处运送垃圾汽车增至11辆,早晚沿街收集垃圾,年垃圾转运量1.48万吨。1983年,市环卫处于垃圾收集点设置垃圾斗收集垃圾,每斗容量3吨,用多能车收运。1984年,在主要街道设置垃圾桶收集垃圾,每桶0.1吨,用密封车收运。汽车收运垃圾范围扩大至百寿亭、南门外、建设路、资江桥南等处。
1986年9月,江湖堤垃圾消纳场启用,城区垃圾不必远送市郊。各单位垃圾送往消纳场的,实行有偿收费,每部人力板车收费0.2元,每辆机动车为1元。各单位生活垃圾、经营性垃圾需代运的,必须自备垃圾桶(斗),环卫部门按0.5元/桶、10元/斗收取代运费。生产垃圾除按上述规定外,另加收代运费50%。是年,城区日产生活垃圾约170吨,环卫车辆收运量占68.4%,各单位自运量占31.6%。1988年2月,红旗路、东风路垃圾由汽车收运改为板车定时摇铃收集,时间为早上7时、中午12.30、下午6时。1988年,市环卫处使用垃圾斗45个、垃圾桶256个收集垃圾,用多能车4辆、密封车2辆转运垃圾,垃圾机械化运输率达89%。是年,环卫处收取垃圾代运费由1986年的1.2万元增至8.93万元。1989年6月,垃圾代运费提高到每桶1元,每斗(车)16元,中小学校的生活垃圾免费代运。
1990年,城区日产生活垃圾190多吨,清扫工人用木胶轮板车收集拖运至北门口、双清路、塔北路、白鹤观、宝庆西路、建设路、邵水西路等垃圾中转站,以及沿街摆放的垃圾斗(桶),用密封车2辆、翻斗车10辆、多能车5辆转运垃圾,日转运垃圾量160~170吨,垃圾代运年收入达12.565万元。其中环卫处20名清洁工用板车收运主次干道的居民生活垃圾,日收运量约30吨,为城区日产垃圾量的16%。市区较大厂矿企业有垃圾运输汽车16辆,日转运垃圾约15~20吨。城区小街小巷的生活垃圾由民办清扫员用板车摇铃收集,就近运至垃圾中转站,由市环卫处用汽车转运出城。城区内的生活垃圾基本上做到日产日清,清运率达100%。
二、垃圾处理 1949年10月前,邵阳城区的垃圾由清道夫运往城郊的污水塘或地势低洼处倾倒,任其自然沉积;或就近倾倒于河岸,由农民运回作灰肥。
1950~1955年,城区垃圾仍倾倒于狗头坡、南门外、泥湾、双坡岭、西外街、三八亭、大祥坪等低洼处。1956年,市环卫处在百寿亭建立颗粒肥料站,将焚化后的垃圾,掺入少量的硫酸亚铁制成颗粒肥料。1962年,市环卫处建成垃圾焚化窑焚化垃圾,后因人力、设备、经费不足,未能持续进行。1965年10月26日,邵阳市城市卫生管理委员会下达《邵阳市城市卫生管理暂行办法》(草案),规定大街小巷,任何人不准乱倒垃圾,垃圾必须倒入垃圾围、垃圾车或运往城外。市环卫处根据《暂行办法》,指定城区垃圾倾倒场地为三八亭、专区人民医院背后、麻子洼(城东公社茶叶专业队)等处。当时城区小,城市生活垃圾量少,垃圾消纳问题不显得突出。1979年前,城区垃圾主要是煤灰等生活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少,以运往农村作灰肥为主。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扩大,人口增多,卫生要求日益增高,城市垃圾产生量每年以10%速度递增,原有消纳方法难以适应。1982年1月,市环卫处与城东公社江湖大队商妥,在江湖大堤内荒滩筹建垃圾消纳场。1986年7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使用。1987年底,市环卫处成立环卫科研小组,对垃圾的来源、产量、物理性质进行综合分析,从1988年元月开始,选出6个不同类型的采样点,点面结合,每月4次,分析人均垃圾产量、垃圾容量、含水量、组分含量、灰分等项目,经1年的调查综合分析,城区生活垃圾成分中无机物占84%,有机物占14%,而无机物中煤灰土为主,占垃圾总量的81%。1988年,城区垃圾20%运往近郊的城南、新邵园艺场及农村充作灰肥,80%运送江湖大堤露天堆放。由于江湖堤垃圾消纳场紧邻资江,垃圾又未作任何处理,易造成二次污染,需另辟垃圾消纳场。是年秋,经市建委批准,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选址于江北南岗冲苗圃场内一低洼地带,并开始筹建,至1990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城区各种垃圾均在此处理,江湖大堤垃圾消纳场停止使用。新辟的南岗冲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将垃圾场划块分层,日填埋面积200平方米,垃圾堆放好后,先压实,再覆盖20~30毫米的表上层,达到卫生填埋处理要求,无害化处理程度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