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738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TU993
页数: 2
页码: 715-7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晚清至1990年邵阳市环境卫生建设的概述。
关键词: 城市环境 城市卫生 邵阳市

内容

晚清,邵阳城区始有清道夫清扫府、县两条大街(今红旗路、城北路),清道夫由邵阳县巡警局管理。民国时期,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仍由县警察局管理。民国19~20年(1930~1931),城区多次开展清洁周活动,以整顿市容卫生。民国30年,城区又开展大扫除、改井、改厕所等环卫工作,后因经费支出困难,未能持续。民国35~37年,邵阳县政府成立夏令卫生运动委员会,县长任主任委员,发动民众开展清洁大扫除,改井、改厕。民国38年,城区有清道夫12人负责街道卫生。同年改井3口,改厕所1座,清除垃圾1964担。粪肥由农民挨户收购。环卫事业发展缓慢,环卫设施极少。环卫工人处于受压迫、被侮辱的境地,贬称为“垃圾夫”、“粪夫”、“粪拐子”,政治地位卑微,经济待遇微薄。
  1950年,市人民政府发动群众,清除陈年垃圾,整顿市容,城区环境卫生有所好转。1953年,成立邵阳市清洁队。1956年,建立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城市环境卫生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随后,建立健全清扫城市主要街道的专业队伍和打扫小街小巷的民办清扫队伍,有组织地清扫清运街道垃圾、粪便,新建、管理公共厕所,改造居民私厕,城区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观。同时采取“以粪养业”办法解决环卫经费。1956~1966年环卫收入达211.04万元,环卫事业不但有了经费保障,还支援了国家建设。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动乱,大字报、标语到处张贴,街道卫生难以保持整洁。市郊农民经常进城强行掏肥,曾5度占据公共厕所,有时为占厕所而与环卫职工发生争吵甚至斗殴,影响城市环境卫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区环卫事业发展较快。1979年,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由市卫生局管理划归市城建局领导,环境卫生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人民政府对环卫职工实行环卫岗位津贴,并相继增加职工20名。1985~1986年,先后组建市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和市城市管理办公室,市容环卫管理有了综合协调的督察部门。1987年在省辖6市城市爱国卫生大检查中,邵阳市从第六位进居第四位,1988年上升为第三位。
  1990年,邵阳城区有市容环卫执勤员223人;市环卫处职工由1978年的266人增至402人。街道清扫面积由13.8万平方米增至68万平方米。有垃圾中转站6座,公厕285座,其中水冲式厕所14座;环卫车辆由1978年的7台增至29台。垃圾收集和粪便清运的机械化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环卫设施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建设,环卫科研起步,环境卫生所需经费列入城市建设维护费年度计划。1978~1990年,环卫经费拨款累计达1120.929万元,其中环卫设施专项款514.53万元。1990年,在全国首次城市卫生达标检查中,又居省辖8市第三位,获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的“卫生达标市”称号。全市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单位41个,市级文明卫生单位69个。
  但是,邵阳市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受客观条件制约,市容环卫基础设施少,经费不足;加之,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抓得不够,市民环境卫生意识不强,市容环卫管理法规不够健全,缺乏经常性的检查督促,常靠“突击式”的群众运动,不能持之以恒。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