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供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72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供水
分类号: F294.1
页数: 13
页码: 699-711
摘要: 本章记述了邵阳市公用事业供水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水厂、管网、单位自备供水设施、管理等。
关键词: 公用事业 供水管理 邵阳市

内容

民国35年(1946),乡村工业示范组在邵阳城区兴建的邵府街水厂,开全省同行业先河。1949年10月,邵阳县人民政府接管邵府街水厂,并进行修复,于1950年恢复供水。同时成立市自来水厂。此后,为供应市区陆续增多的工业生产用水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40年来,通过国家投资、地方集资和企业自筹资金,在资江河畔兴建水厂4座,日供水能力由200立方米增至35万立方米,使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供水能力超前发展。
  第一节水厂
  一、邵府街水厂
  民国35年,乡村工业示范组在邵府街兴建的小型自来水厂,工程建设由美籍工程师史德沛主持,水厂抽水塔设在邵水西岸狗头坡,蓄水池及水塔建在中山公园。翌年7月5日,水厂给水工程竣工,并在中山公园举行自来水供水剪彩典礼。初始日供水能力为200立方米,建有一座1.5万加仑的蓄水池,设备是5匹马力的抽水机组,安装供水管线3.2公里,除满足乡村工业示范组(处)所辖部分工厂用水外,另在城内汽车站(今人民广场)、曹婆井、府门口、崇善街(今跃进路)、协坪里(今邵阳军分区内)、大信街、邵阳县政府(今市政府第一招待所)设小型售水站。居民首先到邵阳银行或水厂购买给水证,凭给水证到各售水站挑水。民国37年7月,邵阳县政府接管邵府街水厂。7月31日,将自来水厂原有机件全部拆卸,重新安装动力设备,改为电力抽水,3天后恢复供水。翌年4月11日晚,一场大火将水厂机组元件焚毁,一时无法修复。4月29日,突降暴雨,中山公园内的蓄水池崩裂,因维修经费一时无法筹集,水厂停止供水。
  1949年10月,邵阳县人民政府接管水厂,并进行修复改造,于1950年恢复供水。经1954年、1955年、1956年3次改造、扩建,日供水能力达600立方米。至1958年,邵府街水厂年供水量为19.16万立方米,年售水量为18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为2万立方米,生活和农业用水为16万立方米,年利润为1.2万元。该厂由于容量小,厂区无扩展余地,且地势低,易被河水淹没,于翌年被废弃。
  二、工业街水厂 1958年4月,市人民委员会投资64.63万元,在工业街(今五一北路)与田江路交叉的东北角兴建工业街水厂,设计日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省基建局设计院负责设计,市工程公司第二工程队施工。历经一年的建设,完成的主要供水设施有:日处理2万立方米的沉淀池,容量为2000立方米清水池1组,日产水量1万立方米快阻滤池1组,面积为220平方米的二级泵房1座,容积为2000立方米高位水池1座。1959年12月,工业街水厂在基建尚未完全峻工的情况下,利用邵阳发电厂冷却水作为源水,开始供水,日供水量为5000立方米,主要满足沿线工业用水。1963年,国家投资27.7万元,对水厂进行配套建设,日供水量由5000立方米增至1.5万立方米。
  工业街水厂的沉淀池、滤池,均系砖石等土洋结合构筑,且使用土水泥,或直接用石灰代替砌筑,致使池内四处裂缝,严重漏水。1967年11月,为解决上述问题,进行第一次扩建改造,新建3个阻力滤池,改造2个小阻力滤池,修补沉淀池,增加两套水泵机组及相应的配套设施。1969年6月,扩建1二程竣工投产,日供水能力由1.5万立方米增至2.5万立方米。
  随着市染料厂、市有机化工厂、市制革厂、市织染厂等企业陆续扩建,小江湖工业区工业用水缺口日益增大。1979年2月,市委主要领导在市自来水公司主持召开工业用水会议,决定投资110万元,对工业街水厂进行第二次挖潜改造。3月,在双清公园下游80米处动工扩建1座一级泵房,对二级泵房设备进行配套。在扩建中,市自来水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自行测量、设计,自制钢管件及配电屏、自行安装高低压配电屏,大小水泵及沉淀池斜管、过滤池等设施设备,为国家节约资金50万元。扩建工程由省建四公司施工。1980年7月1日竣工投产,日供水能力由2.5万立方米增至5万立方米。1984年,再次改造水厂大阻力滤池,加快滤速,攻克长期未能解决的两头大、中间小,水供不出的难题。1986年,市自来水公司又组织改造水厂一泵房取水头,并向江心平移26米,解决枯水季节因取水位置不当易带丝草和进空气的问题。工业街水厂主要供应东风路至火车站、五一北路及田江路沿线的工矿企业生产用水及机关、商店、学校和居民生活用水。
  三、城西水厂 1970年11月,为了满足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湖南印刷机器厂等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用水,市革委会采取以用水单位集资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办法,在城西公社西湖大队征用土地18.3亩,动工兴建日供水能力为2万立方来的城西水厂,总投资103.15万元,其中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集资36万元,湖南印刷机器厂集资42万元,国家投资43.15万元。给水工程由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设计,省建四公司施工,于1972年5月15日竣工投产。
  70年代末,随着市液压件厂、湘中制药厂、市煤机厂和市内衣厂等企业扩大再生产,供水矛盾日益突出,经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将城西水厂日供水能力由2万立方米扩大到8万立方米,以缓解供水矛盾,扩建工程仍由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设计,市建筑一公司承担土建施工。1978年8月动工,安装宝庆东路、江北过江管道及大安街等主要供水管道。是年,市自来水公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参与的城西水厂虹吸式自动冲洗罩试制安装调试获得成功,该项目获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水厂扩建工程于1980年10月竣工投产,结束了江北一带没有自来水的历史,使湘中制药厂、市制药厂、市液压件厂、市七一机械厂、内衣厂等企业的供水得以满足。
  城西水厂新建时,取水口位于状元洲下游,洪水季节,大量砂粒和水草进入取水头,时常堵塞水泵,严重磨损机泵,导致水厂停产或半停产。1988年,市自来水公司对城西水厂取水头进行改造,使其不再混进杂物。为避免供水高峰期局部地区严重缺水,1989年3月,市自来水公司又对城西水厂水力循环澄清池、无阀滤池进行改造,水厂日供水量由8万立方米增至10万立方米;水质得到改善,经改造净化设施后的水浊度均低于3度。
  城西水厂位于城区西北侧资江河畔,源水比工业街水厂和洋溪桥水厂水质好,适合作居民生活用水。其供水区域南至液压件厂、新东煤矿,北至市工业专科学校、市啤酒厂,东至人民广场,西至市玻璃钢厂。最长的供水主管达15公里。担负着市区三分之二的居民生活用水和所在区域内工矿企业的工业用水。
  四、洋溪桥水厂 60年代中期,市区龙须塘一带新建中南制药厂、资江农药厂、湖南第一纸板厂、邵阳氮肥厂等一批大中型化工企业,并准备专项资金自建水厂。市自来水公司积极与上述企业协商,并向国家化工部、省化工厅、省基建局等有关部门汇报,陈述集资办水的优越性,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并与各企业签订供水协议,保证优价供水5年,每立方米水价比规定水价降低40%。1968年3月,省建筑设计院编制出洋溪桥水厂设计任务书,获到国家建委、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批准。中共邵阳地委立即召集各集资企业及设计部门就新建水厂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确定洋溪桥水厂的设计能力为日供水10万立方米,每日供应中南制药厂自来水3万立方米,资江农药厂3万立方米,湖南省第一纸板厂2万立方来,邵阳氮肥厂1万立方米,市属小企业4000立方米,留有余地6000立方米。为抓住施工季节,确保按时供水,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由省建筑设计院负责设计,省建四公司施工。1968年9月3日,水厂一级泵房动工兴建。
  1970年5月,市革委会基建组召集中南制药厂、资江农药厂、省建筑设计院、省建四公司、市自来水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设计审查小组,对省建筑设计院的方案进行审查,砍掉一些项目,将未施工的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高位水池4个项目的钢筋混凝土部分改为料石和毛石砌体。将原定投资314.91万元核定为242.42万元。1970年7月,邵阳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对洋溪桥水厂设计方案进行第二次审查,确定水厂生产规模不变,总投资削减为233.77万元,所需钢材、木料、水泥由受益企业共同分担。历时4年建设,水厂于1972年9月竣工投产。建成后的洋溪桥水厂有二套供水设施,生活用过滤水设施3万立方米/日,工业沉淀水设施7万立方米/日。
  水厂采用自流管进水,由岸边式一级泵房提升入厂,经水平隔板反应和平流式沉淀池处理后,工业用水送往用户,生活用水经虹吸滤池处理后出厂。洋溪桥水厂主要负担洋溪桥区域及龙须塘片的工矿企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
  洋溪桥水厂位于资江流经市区段的下游,其上游的市制革厂、造纸厂、色织印染厂、染料厂、化工厂等企业,将大量含有多种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资江,致使水厂源水色度、嗅味、耗氧量、亚硝酸盐等超标,水体污染严重,1990年,洋溪桥水厂源水经常规处理后,水质仍达不到居民生活用水的标准。
  五、桂花渡水厂 1986年,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市郊城南桂花渡兴建市区第四座水厂—桂花渡水厂,以进一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备足供水后劲。是年7月,市城建局委托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院对新建水厂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桂花渡水厂第一期工程规模为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概算总造价为2475.8万元,整个工程预计3年完成。8月,成立市第四自来水厂(即桂花渡水厂)筹建领导小组,副市长黄自能任组长。1987年10月,将市第四水厂筹备领导小组改称为市第四水厂工程建设指挥部,市建委主任黄春云任指挥长。11月,省建委对桂花渡水厂初步设计给予批复,设计规模为日供水20万立方米,第一期工程为日供水10万立方米,其中取水工程土建部分按日供水20万立方米规模一次建成。第一期工程总投资控制在2500万元以内,由省建委在城建投资中补助150万元,其余投资由市自筹和在“以水养水”免交所得税和水费附加经费中逐年安排。
  1988年5月13日,水厂建设工程破土动工。随着国家政策性调价,建材、设备、建筑定额相应提高,原概算突破。1990年,经中南设计院核算,省建委批准,概算投资调整为3143万元(尚未包括管网配套费用),其中供水设施为2988.3万元,机修车间、车库、综合楼、食堂、浴室、宿舍等工程合计为154.7万元。其资金来源为:省拨改贷款200万元,水费附加返回300万元,向用户筹集资金600万元,其余资金均由市自来水公司筹集。至1990年末,共完成投资1787.80万元,其主体土建工程基本完工,并投入设备安装,直径1200毫米的供水主管网已进入安装阶段,于翌年10月1日试机通水。
  [=此处为表格(邵阳市自来水公司部分年份基本情况)=] [=此处为表格(续表)=] 第二节管网新中国成立前,邵府街水厂分两路管道,一条经青龙桥、清泰街、管乐街、驿传街、儒林街(今东风路)至汽车站(今人民广场);一条经东直街(今红旗路)至县西街(今城北路)的邵阳县政府(今市一招待所)。管道网总长度为3200米,其中最大管径为100毫米铸铁管,长2100米。1955年扩建邵府街水厂,又铺设从高位水池(原中山公园山坡上)经邵府街至东门口和南门口的管道1400米,均为直径150毫米的铸铁管。
  1959年,工业街水厂竣工供水,铺设从水厂至市糖厂及工业街水厂至高位水池直径300毫米的铸铁输水管3000米;铺设工业街水厂二泵房至邵阳电厂直径400毫米铸铁进水管100米。是年,还铺设从东直街经中心路、城南路至邵阳地委(今市委)直径100毫米的铸铁管道1200米,解决地委机关的用水问题。1964年,在邵水和资江交汇处的南江嘴安装省内第一条穿越河底的供水钢管,接通邵水以西地区的供水管网,解决爱莲巷、府后街(今向阳街)、大同街等区域的用水困难。工业街水厂供水区域内主要干管有:水厂至糖厂直径500毫米铸铁管道1200米;水厂至人民广场直径500毫米的铸铁管道900米;人民广场经东风路至大众电影院直径350毫米的铸铁管800米;水厂经汽车发动机厂至塔北路上何家山过东大路到省汽车制造厂直径400毫米铸铁管3434米,省汽车制造厂至火车站直径300毫米铸铁管3077米。
  1980年,城西水厂采取用户集资和企业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先后铺设宝庆中路、宝庆东路、邵石路、建设路、西湖路、宝庆西路延伸段、红旗路延伸段、江北路等供水主管;改造东大路、五一北路南段、五一南路、邵水西路等供水主管;安装从指挥头到江北穿越资江河底的直径600毫米的过江管,从而使供水管网北至市啤酒厂、罐头厂等企业,南达液压件厂、新东煤矿,东至田家栗山市碳黑厂,西至建材厂,供水面积达37平方公里。城西水厂供水区域内主要供水干管有:由水厂经三号马路、宝庆中路至邵水桥西头直径800毫米预制水泥管4123米,邵水桥头至市酱厂直径600毫米预制水泥管2850米;由水厂经三号马路至宝庆路分两条,西至市通用机械厂为直径400毫米的铸铁管2400米,东至市二中医院直径350毫米的铸铁管1530米;水厂经西外街至市制药厂直径500毫米铸铁管1200米,市制药厂至宝庆路直径400毫米铸铁管450米;水厂经西外街至市微波机厂为直径500毫米铸铁管1100米,市微波机厂门口沿城北路至沿江桥头为直径200毫米铸铁管1100米;从西湖路北端至三里桥为直径500毫米水泥预制管,长1950米;从红旗路与西湖路交叉处起经红旗路、青龙桥至大众电影院为直径400毫米铸铁管1687米;从沿江桥西头沿邵水西路至邵水桥为直径300毫米铸铁管800米,自邵水桥西头沿邵水西路南段,至市外经贸委为直径400毫米铸铁管500米;从汽车站经建设路到宝庆路为直径500毫米水泥预制管,长700米,再横过宝庆路经电动工具总厂至市液压件厂为直径400毫米铸铁管,长2400米;从西外街指挥头穿越资江河底至江北大马路为直径600毫米铸铁管905米(过河管为钢管);由此往北至市罐头厂为直径300毫米铸铁管490米,往西至市三化工厂长3374米(其中直径500毫米铸铁管为450米,直径200毫米为1522米,其余为直径150毫米);往东经刘家院子至市内衣厂为直径500毫米铸铁管1840米,市内衣厂至市毛纺厂为直径300毫米铸铁管615米,刘家院子到资江桥头为直径300毫米铸铁管78米,直径250毫米铸铁管过资江桥与桥下直径400毫米铸铁管相连,全长804米;从沿江桥头经双清路、塔北路至市轴承厂为直径400毫米铸铁管1500米,从市轴承厂至市水泥厂塔北路口为直径300毫米铸铁管1450米。从汽车站到市水轮机厂为直径500毫米预制水泥管910米,水轮机厂沿邵石路至市煤矿职工医院为直径400毫米铸铁管2477米;从市煤矿职工医院至新东煤矿为直径700毫米铸铁管811米。
  洋溪桥水厂供水区域内主要干管有:水厂至市氮肥厂路口为直径700毫米的铸铁管373米,直径500毫米的铸铁管专管进氮肥厂,另有氮肥厂路口至李家山水池为直径400毫米铸铁管1025米,在资江农药厂门口开口接直径400毫米铸铁管至农药厂厂区;从水厂至氮肥厂路口为直径600毫米铸铁管324米,再变为直径500毫米铸铁管至市炭黑厂总长5300米。水厂至中南制药厂直径600毫米铸铁管1163米。直径600毫米铸铁管出水厂后分两头延伸,一条经二化工厂至省第一纸板厂为直径500毫米铸铁管1581米,省第一纸板厂至水泥厂扩建工地(寒梅村)为直径400毫米铸铁管1000米。
  桂花渡水厂至1990年完成水厂至邵塘路直径1200毫米预制水泥管1000米。至1990年止,市区内直径100毫米至直径1200毫米水管总长度为131.037公里。其中直径1200毫米的1000米,直径800毫米的4302米,直径700毫米的391米,直径600毫米的6878米,直径500毫米的18692米,直径400毫米的19367米,直径350毫米的1139米,直径300毫米的16170米,直径250毫米的2586米,直径200毫米的20675米,直径150毫米的13399米,直径100毫米的26438米。管网投资总额为740万元,由国家投资、企业自筹、用户集资的办法解决。
  第三节单位自备供水设施 1953年,邵阳造纸厂由国家投资6.5万元,在资江河边兴建日产水能力为2.58万立方米的供水设施。以后,陆续有邵阳电厂、市糖厂、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湖南省第一纸板厂、宝庆化工厂、市热电厂、市化纤厂等单位建设自备供水设施。至1990年,市区有自备供水设施的单位达33家,日产水能力总计近40万立方米,其中以取用井水为水源的单位10家,日产水能力为5.2万立方米;以取用河水为水源的单位23家,日产水能力34.8万立方米。这些单位自备供水设施的取水泵房大部分分布在资江和邵水两岸,部分单位的供水净化设施简陋。由于这些自备供水设施系70年代以前兴建,设施、设备陈旧,实际供水能力大大低于设计供水能力。加之,市区自来水供水能力增长,有一些单位已改用自来水作为生产、生活用水,自备供水设施弃之不用。自备供水设施的实际日供水能力只有15万立方米。现择述4家单位自备供水设施情况如下: 邵阳造纸厂 1953年,邵阳造纸厂由国家投资6.5万元在资江岸边兴建一座日产水能力为2.58万立方米的供水设施,取水管为直径300毫米的铸铁管,年产水能力1013万立方米,能满足造纸厂年用水量1000万立方米的需要。
  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 1971年,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在资江岸边兴建一套日产水能力为6000立方米的供水设施,解决厂内生产生活用水。1972年,城西水厂竣工供水后,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生活用水改由城西水厂供应。1980年,城西水厂扩建增至日供水能力为8万立方米,邵阳第二纺织厂的生产用水也改由城西水厂供应。
  市热电厂、市化纤厂 1984年,由市热电厂和化纤厂在资江下河线搬运公司装卸码头附近合建一套日供水能力为4万立方米的供水设施,满足两厂的生产用水。现每日供水量为2万立方米,经沉淀处理后三分之二供给市化纤厂。
  邵阳纺织厂 1970年,邵阳纺织厂兴建两套供水设施,一套为日供水能力10000立方米的地下井抽水设施,实际日供水为5000立方米;另一套是建在新滩镇资江岸边的日供水能力为8000立方米的供水设施,实际日供水为4000立方米,以满足厂内生产、生活用水的需要。
  第四节管理一、机构 1949年10月,人民政府接管乡村工业示范处,于12月成立公营邵阳企业公司,原隶属示范处的邵府街水厂改隶其管辖,具体事务由宝庆光明电灯公司经理聂海平兼管。1950年,市自来水厂对外挂牌。1953年,任命刘冬生为水厂第一任厂长,市自来水厂成为独立实体。1970年2月,市自来水厂改名为市人民供水公司,隶属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基建组;下辖工业街水厂和兴建中的洋溪桥水厂、城西水厂。1984年11月19日,市人民供水公司更名为市自来水公司。1989年,市城建局对自来水公司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公司内部公开招标,招聘经理,公司工会主席黄长林中标被聘任为公司经理,并组成6人经营承包集团。
  1990年,市自来水公司下辖工业街、城西、洋溪桥、桂花渡4个水厂,及营业所、安装队、机修厂等3个下属单位。
  二、水质管理 (一)源水概况邵阳市区4座水厂均以资江为水源,分别处于资江流经城区的上、中、下段,水质以处于上段的桂花渡水厂的源水最佳。
  工业街水厂处流经城区的资江中段,1958年初建时,无一级泵房,利用邵阳发电厂冷却水作为水源,水温过高(比资江源水高3~11度),细菌繁殖较快,水质较差。一级泵房建成后,水源一部分为电厂冷却水(3.5万立方米/日)自流进厂,另一部分来自资江,水质明显好转,其余氯、大肠杆菌、浊度、细菌4大综合指标合格率在96%以上,水源水质符合GB3838—83中二级至三级水体要求。但由于受资江上游和邵水的污染,影响水质进一步提高。
  城西水厂取水点位于资江流经城区的上段,源水质量较工业街水厂和洋溪桥水厂好。水源水质达到GB3838—83中二级水体标准·但由于处在市制药厂、市酒厂下游,以及街办企业的污水直接排入资江,有机物污染较为严重,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青苔、丝草等有机物繁殖较快,影响取水和水质。
  洋溪桥水厂取水点位于资江流经城区的下段,市制革厂、造纸厂、色织印染厂、化工厂等企业的含有多种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资江,如酚、木质素等有害物质,致使源水色度、嗅味、耗氧量、亚硝酸盐等超标,水源水质达不到GB3838—83中所规定的三级水体标准。
  根据国家建设部的规定,市自来水公司在水厂取水上游100米,下游50米设置明显标志牌,保护水源,严禁游泳、停船、炸鱼,岸边严禁堆粪土、垃圾,排放污水,在生产区外围100米内不得修建禽畜饲养场、厕所、渗水坑、堆放垃圾粪便。为保证水质,水厂的清水池每年彻底清洗一次,对反应池、沉淀池、滤池做到定期清洗。
  (二)水质检查 1960年7月以前,水厂以投放明矾对自来水进行沉淀处理,投矾量由当班人员根据经验与直观感觉及时调节,未进行水质检验。1960年7月,工业街水厂成立化验室后,开始对气温、水温、色度、浊度、嗅味、PH值、硬度、碱度等一般物理项目作不定期检验。并根据化验结果决定投矾量。1964年2月,始实行定期检验,每日检验一次,进行分析。70年代初期,城西水厂、洋溪桥水厂投入使用后,各水厂开始使用真空加氯机加放氯气,并制订具体的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措施。水厂制水班组每半小时测余氯一次,厂化验室每小时进行一次沉淀水浊度、出厂水浊度、余氯的测定;每两小时测定一次源水浊度。公司中心化验室每月进行1个水厂源水、3个水厂出厂水、4个水厂管网水的水质分析。全分析项目定为耗氧量、总碱度、亚硝酸盐、浑浊度、肉眼可见物、PH值、总硬度、铁、锰、铜、锌、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氰化物、砷、硒汞、镉、铬、铅、银、硝酸盐、氮、细菌总数、大肠杆菌等28个项目。各水厂有一名领导主管水厂供水水质,每日掌握化验结果。
  至1990年,市自来水公司共有3个水厂化验室(不包括即将投产的桂花渡水厂化验室)和公司中心化验室,总建筑面积为476.49平方米,有化验人员23人,其中化验工程师1人,化验助理工程师1人。主要设备仪器有:电热鼓风干燥箱2台,电光分析天平2台,电光读数分析天平2台,立式电加热压力蒸气消毒器1台,菌落计数器1台,电动混凝试验机1台,酸度计1台,金属电热蒸馏器1台,精密酸度计1台,光电式浑浊度仪4台,分光度计1台,摄影生物显微机1台,汞仪1台,离心机1台,空调设备1套。
  (三)管网水质管理 60年代以来,在设计管道工程时,均适当考虑排污阀门。新铺设给水管道竣工后,均用2%的漂白粉冲洗消毒。经公司中心化验室检查浊度、余氯、细菌等指标合格后,管道方能使用。管网事故检修,要求在安装前30分钟用20%漂白粉涂刷内壁。口径200毫米以上的干管或支管,每年均冲洗一次。按2万人口设置一个管网水采样点,公司设置采样点22个,其中城西水厂13个,工业街水厂6个,洋溪桥水厂3个。公司中心化验室每日对4个网点进行一次水样4大综合指标测定,确保供水水质。
  三、经营管理 1959年,工业街水厂投产时,拟订《邵阳市供水章程》,从用户申请接用自来水勘测设计、签订合同、安装接水、产权划属、维护要求、违禁条款,到销户过户手续,都有明确规定。1976年1月,市革委会颁发《邵阳市城市供水办法》。1983年,市政府对该《办法》进行修改完善,制订出《邵阳市自来水管理章程》,内容包括供水管理、供水设施建设与管理、水表与收费管理、消防及其他用水管理、违章处理及附则等。该《章程》一直沿用至今。
  用户接水凡在供水区域范围内的工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部队和居民等需要接用自来水,均应先向市自来水公司提交申请。用户(不含居民散户)申请接水时,应同时附交接水点1/500地形图和平面建筑物布置图3份及近远期用水资料。经市自来水公司审查同意后,用户便根据水表流量,及用水量交纳供水设施费及勘察费。安装施工前,用户还须在市政、公安、交通、规划部门办理破路及施工手续。其水表外水管(包括水表)均由自来水公司设计和施工,用户不得擅自接口或无表用水。
  水价 1949年前,邵府街水厂在城区设置7个售水站,用户凭给水证取水。每担水为100元(金元券)。1966年元月,由市物价委员会规定自来水价格,工业用水每立方米为0.11元,生活用水每担0.01元。对安装水表的用户,从1966年2月1日起,每立方米自来水由0.2元调整为0.15元,工业用水每立方米0.11元,农村生活用水每立方米0.06元。洋溪桥水厂的生产用水(只沉淀未经过消毒)每立方米0.09元;各集资单位的工业用水,在5年内,实行优惠水价,每立方米优惠0.05元。
  1976年2月1日,生活用水由每立方米0.15元,调整为每立方米0.10元,零售生活用水调整为每担0.005元,农业生活用水仍按原价,即每立方米为0.06元。1977年6月,各集资建水厂的单位优惠水价5年期已满,经省计划委员会同意,从1978年3月20日起对资江农药厂、中南制药厂等企业的生产用水调整为每立方米0.08元。1986年12月1日,工业生产用过滤水由每立方米0.11元调整为0.15元,沉淀水由每立方米0.08元调整为0.09元。同时,对用水单位征收10%的用水附加费。1988年6月,再次调整水价,工业生产用过滤水每立方米销价为0.20元,沉淀水每立方米为0.14元,农业用水每立方米销售价为0.11元,生活用水每立方米销价为0.15元。
  (本章执笔贺清雄陈洁)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贺清雄
责任者
陈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