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渡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72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渡运
分类号: F294.1
页数: 6
页码: 693-69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清代至1990年邵阳市交通渡运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渡口、渡船、营运、管理等。
关键词: 公用事业 渡运 邵阳市

内容

清代,邵阳城区有渡口9处,其中官渡2处、义渡7处。官渡由司库公项动支费用,一般公置渡船2只,配渡工3人,每人年支银子18两,过渡者不支付渡费。义渡大都由当地集资渡产或某些善士捐款设置,雇请渡工,过渡者一般不付渡费。义渡渡工工资低于官渡渡工,其工资来源于义渡田产租谷,一般一船一人。民间婚娶或商旅行人于风雨急流中安全过渡者,另送“花红”为其“外快”。民国时期,城区有渡口10处(包括资江车辆专用渡口),9处民渡均系木划子渡船人工渡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桥撤渡3处。至1990年,城区有渡口7处,其中5处机船渡运,2处小木划子渡船人工渡运。共有渡船15只,其中机渡渡船8只,木划子渡船7只。另有短途客运船1只,旅游船1只。共有渡工58人,年渡运乘客153.6万人次,渡运收入14.75万元。1978~1990年国家用于渡口设施设备建设及管理经费达81.25万元。
  一、渡口、渡船 (一)主要渡口北门口渡口旧称北江渡,地处城区北门口(丰庆门)资江岸边。旧为官渡,原设官船2只,渡工3人,后余启腾捐资置大渡船2只作民渡,以其东关外税关前店铺2间并田22亩(每年收租谷42担)作为渡工工资和渡船修置费用。民国时期,该渡口有木划子渡船4只,渡工4人,渡工工资和渡船修置由义渡会负责。
  新中国成立后,有渡船4只,渡工4人。1962年由市桥梁渡口管理所接管,有渡船5只,渡工5人,木划子渡船载客量为22人。1968年改机渡船渡运,机渡船总吨位20.5吨,载客定员97人,配驾驶员、水手、售票员各1人。
  渡口南岸有宽度32米、59级斜坡石砌阶梯码头;北岸有宽度4.2米、25级斜坡石砌阶梯码头,有石砌宽3.6米引道伸入河中长达126.4米,码头两边有水泥石砌挡土墙,并建有供过渡乘客避风雨的小屋24平方米。
  临津门渡口旧称临津渡,地处城区临津门资江岸边。旧为官渡,后新化罗洪(今属隆回)邹翼独资置渡船1只作民渡,每年给渡工工资缗钱18千,按月到邹在邵府街店铺内支取。民国时期,有木划子渡船5只,渡工5人,渡工工资和渡船修置由义渡会负责。
  新中国成立后,有渡船5只,渡工5人,木划子渡船,载客定员为22人。1962年由市桥渡管理所接管,有渡船6只,渡工6人。1968年改为机渡,机渡船总吨位17.05吨,载客定员63人,配驾驶员、水手、售票员各1人。
  南岸有宽度6.6米、55级斜坡石砌阶梯码头,原为乘船过渡码头,现已废弃。西边一侧另有宽度为3.2米、30级斜坡石砌阶梯码头,原为居民出城取水码头,现已作为乘船过渡的码头。北岸有宽度1.6米、长128米水泥石砌引道伸入河中,岸边码头分为二支,西边间或有20级斜坡石砌阶梯,东边有宽度1.8米、41级斜坡石砌阶梯作为涨水期间渡船靠岸的码头,并修建有近60米的水泥石砌挡土墙作为河堤。现为城区乘客流量最大的渡口。
  新滩镇渡口地处城西神滩资江岸边,旧称神滩渡,宝庆十二景之一的“神滩晚渡”即此。旧时为民渡,民国时期有渡船8只,渡工8人(其中有渡运耕牛的渡船1只),渡工工资及渡船修置费由义渡田产收入中支付。晚清至民国时期该渡口为西边各县纸张、大米等农产品及手工业产品进出邵阳的主要渡口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有渡船8只,渡工8人。木划子渡船,载客定员22人,以收取渡费和民办公助的形式负担。1968年7月,市桥梁渡口管理所接收新滩镇渡口,实行机船渡运,是城区首次使用机船渡运的渡口。机船总吨位17.05吨,载客定员63人,配驾驶员、水手、售票员各1人。渡口南岸有斜坡石砌31级长80.8米、宽2.4米的阶梯码头(其中引道伸入水中长40余米),并有35.2平方米的凉亭1座,供过往行人歇息和躲避风雨;北岸有斜坡石砌37级宽4.2米的阶梯码头。1979年渡运乘客37.83万人次,此后,乘客逐年减少。
  田江渡渡口南岸为市玻璃厂,北岸为田江乡田江村,旧为民渡。1962年以前有渡船4只,渡工4人,以后有渡船5只,渡工5人,收取渡费,实行民办公助的办法经营。1972年7月,由市桥梁渡口管理所接管,改为机船渡运,机船载重量为28.5吨,水泥船体,载客量定员为112人,配驾驶员、水手、售票员各1人。1985年3月,市桥梁渡口管理所撤回机渡船,由田江乡自行渡运。1990年,有机船3只(其中1只替班船),机船定员63人,渡工9人。渡口南岸有宽5.6米48级石砌斜坡阶梯码头,阶梯中间有1.6米宽的水泥单车便道,并建有凉亭1座;北岸分二支斜坡石砌码头,一支为23级石砌阶梯,一支为55级石砌阶梯。
  城区除以上渡口外,还有新渡口、狮子塘渡口、高撑渡口、南岳庙渡口(1966年8月邵水桥通车后,渡口停渡)、关门口渡口(1969年12月资江大桥通车后,渡口停渡)。
  (二)短途客运与旅游服务 1985年3月16日,市桥梁渡口管理所开辟城区中河街盐码头至新滩镇的短途客运,起点为中河街邵水东岸的盐码头,终点是新滩镇渡口资江北岸,航道全长5.4公里,设临津门、新渡口两个停靠点,每天往返渡运5趟,夏天增开一趟,机船渡运,机船载重量38.4吨,载客定员122人,配驾驶员、水手、售票员各1名。
  1990年5月,市桥梁渡口管理所又开辟邵阳市区至铜柱滩航道,全程75公里,设赛双清、乌潭、石林等停靠点,专为旅游者游览资江风光提供租船服务。其船为钢质船体,载重量34吨,载客定员97人,船上装饰简洁大方,配有音响设备,设有炊具、小卖部等,为游客提供服务。配有司机、驾驶员、水手、售票员、服务员各1人。自开通航道以来,颇受游客的欢迎,租船业务逐渐增多。
  二、营运作业新中国成立后,民渡一般早上出船,晚上收船,往返趟次以及间隔时间等都没有具体的规定,依渡口的客流量和特殊情况确定。市桥梁渡口管理所管辖的机渡渡口,便具体规定早上出船,晚上收船的时间,遇有特殊情况则灵活掌握。1985年以来,对渡运生产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年初根据各渡口的具体情况,制定定人员、定收入、定支出、保安全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管理所与各生产班组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责、权、利,每月进行检查考核,年底核定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有奖有罚,奖罚兑现,将渡口经营的好坏,直接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挂钩。1985~1990年,曾先后实行过“三定一保”、“大承包”、“公证管理”等目标管理责任制,经过实践,能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保证安全渡运,增加收入,减少支出,降低渡运成本。
  票务 1962年初,市交通运输管理站渡口直属分站管理的渡口,曾实行每天推出1人或轮流挂帐的办法,自报每趟渡费,每天汇总上交分站,月底按四、六分成。1962年下半年,开始实行过渡凭票制度。1962~1968年,先后实行两岸专人统一售票或一岸专人统一售票。后因渡运船只多,渡运时间长、分散、不便管理以及售票人员过多,收不抵支,而停止专人统一售票。以后又每个渡口每天推出1人管理票务或轮流挂帐,日清月结,渡费收入统一交市桥渡所管理。从1965年起,对农民过渡实行优惠,渡费减半收取,所挑灰肥、蔬菜免费过渡。1968年实行机船渡运以后,在机船上实行专人售票,并开展票务稽查。
  1984年以前,一直执行渡费为0.02元/人次的票价。1984年以后,由于用于渡运的各种生产资料大幅度调价,人员工资不断提高,渡运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收不抵支,国家物价部门对渡运票价先后进行4次调整。1984年8月3日渡费由0.02元/人次调整到0.03元/人次;1988年元月起渡费由0.03元/人次调至0.05元/人次;1989年5月1日起渡费由0.05元/人次调整到0.08元/人次;1990年3月1日起由0.08元/人次调至0.10元/人次。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