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共汽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72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公共汽车
分类号: F294.1
页数: 10
页码: 682-691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59年至1990年邵阳市公共汽车交通的情况,其中包括了路线、车辆、站、场设施、营运、管理等。
关键词: 交通 公共汽车 邵阳市

内容

1959年,城区始有公共汽车,由市基本建设局筹办。1960年,成立市公共汽车公司,年营运里程3.14万公里,完成客运量18.43万人次,营运收入1.54万元。随着铁路通车,江湖工业区拓展,工厂增多,客流量不断增大,1965年公共汽车公司营运线路增加到2条,年营运里程25.02万公里,客运量204.54万人次,营运收入17.45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共交通受到冲击,市公共汽车公司是“重灾户”。自1973年起连续4年亏损,亏损额达18.83万元。1975年曾停产108天。但在此期间,线路、车辆仍有增加。1977年,中共湖南省委工作组进驻市公共汽车公司,狠抓各项管理,一举扭亏增盈,至年末营运里程96.15万公里,客运量达924.31万人次,营业收入77.26万元,上交利润3.42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采取扶植和给优惠政策等措施,公共交通迅速发展。至1990年末,有3个营运车队,1个汽车保养厂,有营运车辆113辆,年完成客运量2792.86万人次,营运里程484.37万公里,营运收入570.6万元,在市区形成布局比较合理的公共汽车网络。市公共汽车公司在32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家先后投资516.4万元,1988年至1990年给予车公里补贴114万元,并免征营业税外的一切税费。
  一、路线、车辆 1959年开辟西直街(今红旗路)大安街口至汽车站(今人民广场)公共汽车线路,仅有客车2辆,其中1辆使用木炭做燃料。娄邵铁路通车后,为便利火车站与城区之间的旅客乘车,1960年7月新辟汽车站至火车站公共汽车线路。1963年4月1日,辟工业街(今五一北路)至邵阳专署的公共汽车线路。到1965年末有公共汽车线路3条,营运车辆6辆,均为单机车。此后,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展,迁入市区的大中型企业不断增多,公共交通与之相适应,先后开辟人民广场至新邵县酿溪镇,人民广场至新滩镇,城南路(今宝庆中路)大安街口至白马田,城南路大安街口至九公桥线路,并且将火车站至红旗路大安街口线路贯通为1路线。至1976年,有公共汽车线路6条,营运线路长度40.5公里,营运车辆发展到25辆。
  1978年以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活经济,畅流通,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为满足乘客的需要,先后开辟宝庆路大安街口至罗市桥、人民广场至高崇山、宝庆路大安街口至檀江、宝庆路大安街口至黄荆乡、人民广场至渡头桥、人民广场至白云铺、人民广场至蒋河桥、人民广场至苗儿村、城南三里桥至省医科所、宝庆路大安街口至划船塘等公共汽车线路,并延伸线路4条,营运车辆新增88辆,车辆由单机车到使用通道车。
  1990年末,市区有公共汽车营运线路14条,总长为185.75公里,营运车辆113辆,其中通道车14辆。主要营运线路是: 一路西湖路至火车站,系市区客流量最大的公交线路。1959年开辟,途经西直街、东直街、青龙桥、青龙街、驿传街、管乐街、儒林街(即今红旗路、东风路)至汽车站,全程2.8公里。1960年7月,娄邵铁路即将通车,新辟汽车站至火车站公共汽车线路,起点站设三眼井,终点站设龙王桥广场,途经百寿亭、双坡岭、五里牌、兴隆坳、十井铺,全程7.2公里,当时定名为“邵火线”。1967年两线贯通,称一路线。始发站移至红旗路大安街口(今大安街北端),终点站仍设龙王桥广场,全程10公里。1986年3月,起点站迁至西湖路花坛旁,全程10.4公里,共配通道车14辆,其中夜班车4辆。
  二路人民广场至新邵县酿溪镇。1966年10月开辟,初由紫阳街(今人民广场)至洋溪桥,途经水泥厂、化工厂、资江农药厂、省第一纸板厂,全程6.6公里。翌年上半年延伸至渔溪桥。年底,又延伸至沙湾,全程10.5公里。后延伸至新邵酿溪镇,全程13.7公里。共配车15辆,其中新邵县公共汽车公司5辆。
  五路 1975年,开辟从城南路大安街口至白马田(液压件厂生活区)的五路公共汽车,途经城南公园、邵水桥、铁厂路、电动工具厂等地,全程运距7公里,因客流量小,1976年停开。1985年3月,改道恢复营运,从红旗路大安街口经红旗路、东风路、人民广场、汽车站抵终点站白马田,同年7月因亏损停开。1988年10月,开辟从滑石新村至汽车东站的公共汽车路线,途经宝庆路大安街口、市委、城南公园、邵水桥、市一人民医院、人民广场等地。因当时五路车已停开。其线路编序早已废置,遂将此线路定为五路线。1990年8月,五路线向东延伸至市妇幼保健院,全程运距增至7.5公里,共配车5辆。
  六路市汽车零件厂至糖厂,系市区主要公交线路之一。1963年4月开辟,初始由邵阳专员公署至邵阳造纸厂,途经西直街、东直街(今红旗路),青龙桥、青龙街、驿传街、儒林街、管乐街(今东风路),及汽车站(今人民广场)、工业街(今五一北路)等地,运距6公里,1966年停开。1977年3月,恢复运营,并将起点站迁至宝庆西路市汽车零件厂,终点站迁至(五一北路)市糖厂,同时增开高峰车和夜班车,全程运距增至7.2公里,共配车10辆。
  [=此处为表格(邵阳市公共汽车公司1960~1990年营运线路、车辆发展情况表)=] [=此处为表格页(邵阳市区1990年公共汽车线路、车辆情况表)=] 二、站、场设施三眼井车场 1960年,邵阳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将三眼井原益民粉厂厂房及厂区内土地7443.68平方米无偿划拨给市公共汽车公司,作停车、修理场所及公司机关办公之用。1966年,建公司办公楼一栋,面积为450平方米。建简易修理车间、仓库,并建有职工宿舍、食堂、澡堂、生活设施。1978年建小型油库一座。1985年对油库进行扩容改造,贮油量增加到10吨。是年初,车辆保养厂迁至新址。1990年11月,公司搬至宝庆中路185号新办公楼办公,市政府决定,三眼井车场出让4300平方米给市工商局作农贸市场用地,现有面积为3013.68平方米,可停车辆35辆,有油库、维修车间、调度室及办公用房等,系市公交总公司第二车队所在地。
  宝庆中路车场 1978年,投资15万元在宝庆中路185号原地委机关西侧水塘处征用地5000平方米,平整填实作为车场。1979年5月,成立3个车队时,为第一、三车队的停车场。1984年,在车场前建宝庆路加油站,贮油量100吨,投资总金额10万元;1985年铺筑水泥混凝土坪,并在车场南面建职工宿舍2栋。1988年投资129万元,临宝庆路兴建公汽公司办公大楼,高7层,建筑面积为2030平方米。1989年一车队迁呙家园车场。1990年9月,公汽公司办公大楼竣工,公司由三眼井车场迁新址办公。至1990年末,宝庆中路185号车场可停放车辆45辆,有修理车间、调度室、加油站以及办公房等设施,系市公交总公司及三车队所在地。
  呙家园车场 1985年,市建委批准,投资70万元修建西湖路呙家园车场及附属设施,1989年竣工投入使用,面积为3796平方米,可停放车辆45辆,有维修车间、调度室及办公用房等设施,系一车队所在地。
  五井塘车场 1986年市建委批准,征用长岭居委会土地20.7亩(合13798.62平方米),建五井塘车场,于1990年6月竣工,工程总造价为120万元。建有车辆维修车间、调度室、办公用房及生活设施等,可停车辆45辆,系市公交总公司第四车队所在地。
  候车亭 1960年7月,邵阳市公共汽车公司在城区红旗路大安街口至火车站地段修建简易候车亭12个,供乘客遮阳避雨之用,后因自然损耗,全部废弃。1982年投资1万余元在一路、二路、六路公共汽车线路新建候车亭11个。1986年又投资2.4万元在人民广场兴建一路、六路线钢筋混凝土候车亭6个。至1990年,邵阳市公共汽车营运线路14条,应设站点215个,实设215个;应设站牌430块,实设站牌142块;应设候车亭194个,实存候车亭8个。
  三、营运 (一)调度 1960年,市公共汽车公司设调度室,直接调度车辆。后随车辆、线路增多,1967年在火车站龙王桥广场设立第一个站调度室,负责火车站至南门口线路车辆调度。其他线路由班组实施调度,调度工作由公司业务组领导。1970年,在人民广场设立第二个站调度室。1979年5月建立营运车队以后,公司设营运股管理线路车辆调度工作,车辆运行实行作业调度。根据各线路客流情况,制订线路配车数量,运行趟次,行车间隔时间,实施行车时刻表。营运车辆由各车队调度室负责实施调度。
  营运调度工作实行营运股和车队两级管理。通过合理编制作业计划,下达调度命令,随时掌握线路客流量和车辆运行情况;对线路因堵车,车辆抛锚等异常情况,实行灵活调度;督促行车人员遵守规章制度,保证行车安全;做好劳动考勤和行车记录。车辆运行以计划调度为主,灵活调度为辅。一般采取单端调度,对主要线路以及重大社会活动,节假日和其他特殊情况,则采取两端调度或多点调度。具体由调度员负责原始记录,营运股督促检查,以保证线路畅通,车辆均衡运载,使营运生产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尽量满足乘客需要。至1990年底,共有线路调度室9个,专职调度员23人。
  (二)票务 1962年,一路车实行一票制,每人每次0.18元。1963年起,市区线路改为按0.02元为起价,按程计价,人均公里票价为0.0227元。1975年,首次进行票价调整,在保持路线全程票价不变的情况下,将起价改为0.05元。各站段票价按二舍、三入四的办法进行调整。1978年以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市内公共汽车票价先后进行几次较大幅度的调整。1984年3月,对四路、七路、十一路、十二路的公共汽车票价进行调整,分别由原来的全程票价0.25元调升为0.30元,十一路全程票价调整为0.60元。1986年3月,一路线西段延伸至西湖路,全程票价由0.20元调为0.25元,南门口至人民广场段由原0.05元调为0.10元。为统一收费标准,六路车亦改为与一路车同程同价。1986年10月,十路车全程票价由0.20元调为0.25元。1986年12月,对在二级公路上行驶的公共汽车的票价进行适当调整,七路、九路、十二路全程票价均为0.35元,十一路车全程票价仍为0.60元,十四路车调为0.65元。1988年5月,又对部分线路票价进行调整,票制进行改革,一路、六路取消五分进制,改为一角进制,一路全程调为0.3元,六路全程为0.2元;郊区线路仍为五分进制,三路、七路、九路、十二路全程票价调为0.4元,十三路、十四路全程票价调为0.7元,十五路调为1.20元。1988年8月,对一路线进行票价调整,实行一角进制、一角起价,全程由0.30元调为0.40元。10月,开辟滑石新村至汽车东站的五路线,全程5.6公里,票价定为0.15元,起价0.1元。1990年7月,经省建委、省物价局批准,邵阳市公共汽车票价又作适当调整,六路实行全程一票制,每人次0.2元,其余线路一律取消五分进制,实行一角进制。一路线全程仍为0.3元,二路、三路、七路、九路、十二路全程分别由0.4元调为0.5元,四路线全程由0.3元调为0.5元,十一路、十三路、十四路全程分别由0.70元调为0.8元。人均公里票价为0.0278元。
  四、管理 (一)机构 1960年9月,经市人委批准,成立市公共汽车公司,隶属于市基本建设局,刘多甫为首任经理。1962年,市公共汽车公司改隶市交通局。1966年8月,市公共汽车公司更名为市人民汽车公司,有职工57人。1970年3月,市人民汽车公司改隶市革命委员会基建组。1978年1月,从市人民汽车公司划出部分线路、车辆和人员组成市第二人民汽车公司,属集体所有制企业,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由市人民汽车公司统一领导和管理。不久,撤销第二人民汽车公司,两家合二为一,有职工182人。1979年3月,市人民汽车公司复名市公共汽车公司,公司归口市城建局管理。5月,成立第一、第二、第三车队和保养厂。1988年,市城建局对市公共汽车公司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在公司内部实行公开招标招聘经理,梁任光中标被聘任为经理。1990年,市公共汽车公司有3个营运车队,1个保养厂,职工821人,有大专学历的31人,中专学历的12人;各类技术人员35人,其中高级职称的1人,中级职称的6人,初级职称的28人。
  (二)安全管理 1960年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后,从宣传教育入手,开始对司乘人员进行安全第一的思想教育,教育职工严格遵守交通安全规则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安全生产,营运秩序良好。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无政府主义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得不到实施,营运秩序混乱,违章、肇事等给公交事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1970年,市人民汽车公司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的通知》精神,着手整顿公共交通安全秩序。1972年,国家交通部召开全国地方交通安全紧急会议,狠抓交通安全。市人民汽车公司举办司乘人员学习班,贯彻会议精神,重申行之有效的安全规章制度,公共交通安全生产、营运秩序有所好转。1978年,市人民汽车公司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建立各级安全网络,根据情况不定期地召开安全行车经验交流会、事故分析会,定期进行安全日活动,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把公共汽车坚持“中速行驶,逢站必停,停稳开门,关门起步”等贯穿在安全工作的全过程。1981年,市公共汽车公司将国家城市建设总局颁发的《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和国家交通部颁发的《城市交通管理规定》,以及市公共汽车公司的有关安全营运的规定印发人手一册,并举办“安全知识教育”、“文明服务教育”、“操作规程教育”等学习班,狠抓安全管理,实施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1986年,明确公司经理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并确定一名副经理专抓安全,设置安全部门负责日常安全工作,各车队配备1至2名专职安全员,增添安全工作设施设备。在安全工作中实行安全目标管理,与司乘人员签订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重奖重罚,奖罚兑现。然而,仍有个别驾驶员无视交通安全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交通事故。
  1986年12月17日上午11时许,市公共汽车公司二车队司机朱光友驾驶公共汽车,载客89人,从板桥乡返回市区,途经石桥乡过路塘一下坡地段,遇一辆脚踏三轮车同方向行驶,朱光友违章熄火快速从右边超车,致使三轮车滚翻到公路左边田里,朱光友车辆驶出公路右边路面,翻入水塘中,全车乘客落水,造成死亡3人,重伤14人,轻伤28人的特大恶性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近8万元。朱后被邵阳市郊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
  自1978~1990年,市公共汽车公司共发生各种安全事故2379起,死亡42人,重伤284人,直接经济损失115.18万元,平均每年发生事故183起,死亡3.23人,重伤21.84人,年平直接经济损失88602元。
  市公共汽车公司在安全生产方面亦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驾驶员。1978年,公司有27名驾驶员安全行驶在20万公里以上。二车队驾驶员杨昌顺连续驾车30余年,安全行车100万公里以上,无任何大小安全责任事故,1978年被评为邵阳市交通安全标兵,1979年被评为邵阳地区交通安全标兵,1980年7月,被评为湖南省交通安全标兵。80年代以来,公司对连续3年以上无大小事故者颁发安全证书和给予物资奖励,对在营运安全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不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
  (三)治安管理 1983年12月,市城建局、市公安局联合发出《关于维护城市公共汽车治安秩序的通告》。实施后,公共汽车的营运秩序有了明显好转。1988年11月,经省公安厅批准,成立邵阳市公安局治安大队三中队,三中队行政上属市公共汽车公司领导,业务上接受市公安局治安大队的指导,负责维护公共汽车营运秩序,保护公交设施和司乘人员的合法权益。至1990年,治安中队共受理各类案件138起,其中治安案件65起,票务纠纷28起,盗窃案13起,敲诈案1起,堵车扣车23起,损坏公物8起,调解处理案件64起,裁决罚款处理8人次,罚款金额1609元,行政拘留2人,收审2人,为乘客挽回经济损失1443元,为司乘人员挽回各种损失4657.29元,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1862元。公共汽车营运秩序得到维护。
  (四)服务质量管理 80年代以来,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管理由公司营运科负责,按年、季、月分别下达车厢服务合格率、车厢整洁合格率、正点率、间趟率、工作车率、完好车率等质量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查、督促、考核,年终根据考核考查情况,予以奖罚。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优质、安全服务”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1982年,市公共汽车公司在全省14市公交系统“安全、正点、优质服务”竞赛活动中,159号车马余中车组、165号车刘继平车组被评为“文明礼貌、安全正点”先进车组,曾旭明等5人被评为先进个人。1985年,全国71市、全省16市公交行业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市公共汽车公司183号车邵金玉车组被评为全国优胜车组;一车队司机夏和平、二车队乘务员贺小芳被评为全国公交行业先进个人;165号车刘芳秀车组、175号车姚响荣车组、176号车陈维庭车组、保养厂谢明亮保养班被评为全省优胜车组(班);孙仲义、朱桂英、石井平、刘芳秀被评为全省公交行业先进个人。
  (五)车辆维护管理 1960年,市公共汽车公司,仅有2名修理人员,负责公司车辆小修。1963年9月,始设修理小组,1970年修理小组更名为机修组。1976年,机修组发展为60余人的保养车间。1978年,试制成功第一台宝庆牌大客车,并完成公司车辆的例行保养,车辆小修能随到随修。1979年5月,成立市公共汽车公司保养厂,有职工73人,下设保养车间、车容车间等。1985年搬迁新址,已具有车辆二、三级保养600台次,大修改装25台次的年生产维修能力。为保证车辆的正常营运,公司车辆的一、二级保养和小修任务由各车队小修班承担,随坏随修。凡送保养厂维修的车辆由公司技术科负责鉴定,确定维修保养项目,送厂保养;保养出厂由技术科鉴定修理项目是否达到要求,否则不准出厂,进行返修。1990年,保养厂完成车辆二保171台次(其中通道车11台),三保93台次(其中通道车18台),中修11台次(其中通道车2台),大修5台次(其中通道车1台),更新改造8台,全喷漆4台。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