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723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294.1
页数: 3
页码: 679-6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至1990年邵阳市公用事业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 公用事业 城市建设 邵阳市

内容

清代,宝庆府城公用事业主要有渡运业、轿舆业。城区北临资江,邵水自南向北纵贯城中心与资江交汇,渡运为城区重要公共交通,有北门口、临津门等9处民渡。轿舆业由来已久,民间行旅乘的为“篷轿”,又称“棚轿”;地方官绅乘的“镜轿”,亦叫“官轿”;迎亲用的叫“彩轿”,又叫“八仙轿”。民国初年,城区有轿行20多家,轿子200多顶,轿夫400余人。轿行分布于府门口、箭落门、临津门、三府街、考棚街、中河街、南门口、西外街、鼓楼亭等处。民国15年(1926)始有人力车(即黄包车)客运业。
  轿行与人力车客运业一度兴盛,方便客旅商贾,但随着公路交通的兴起,逐渐萎缩。民国17年,潭宝公路建成通车后,又修建宝桃公路,建成资江车辆专用渡口。民国26年,民间有侯载年经营的利达运输商行,宁维民等人集资经营的泰来运输公司等,开展货运业务。同时,邵阳城区出现陈克利、佘桂庭、彭新亮、周桂记4家脚踏车(自行车)出租行。民国33年,日本侵略军犯境,城区公用事业受到冲击。抗战胜利后,开通邵阳县城至两市塘的短途公共汽车。民国35年,乡村工业示范组在邵府街狗头坡建自来水厂一座,日供水能力200立方米,除供应乡村工业示范组所属部分工厂用水外,也对居民区供水,为全省城市供自来水之始。至1949年,城区有渡口10处,其中9处民渡,以关门口、北门口两处渡口客流量较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置邵阳市,城市公用事业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供水迅速恢复并发展,公共汽车、公路客运,取代轿舆和人力车。1950年,成立邵阳市自来水公司。1955年、1956年两次扩建邵府街水厂,日供水能力由200立方米增至600立方米。1958年,兴建工业街水厂,日供水能力为15000立方米,1959年底开始供水,邵府街水厂随之废弃。是年,城区始有公共汽车;1960年9月,成立市公共汽车公司。1962年,成立市交通运输管理站渡口直属分站,1965年更名为市桥梁渡口管理所,管理渡运业。
  “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公用事业受到影响和干扰,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小三线”建设的需要,工矿企业不断增加,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发展步伐仍然较快。至1976年末,建成自来水厂2座,扩建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能力增至14.5万立方米,部分单位兴建了自备水源。公共汽车线路增至6条,车辆增至25辆。城区建桥3座,7处渡口5处实现机船渡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党和政府对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公用事业全面发展。先后对工业街水厂、城西水厂进行扩建,新建桂花渡水厂,新增日供水能力20.5万立方米,水质检验设备、设施逐步配套,检测手段日渐完善,水源保护得到加强。新辟公共汽车线路8条,新增公共汽车88辆,出租汽车迅速发展。筹建城市煤气工程的前期工作铺开,石油液化气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燃料。兴建热电厂,改分散的小锅炉供热为集中供热,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能源,使大气环境得到改善。
  至1990年末,城区有自来水厂4座,日供水能力35万立方米;单位自备供水设施33家(包括地下水),日产水能力40万立方米;城区自来水普及率100%,供水能力超前发展。有公共汽车营运线路14条,公共汽车113辆,出租汽车262辆,年客运量4692万人次,形成以人民广场和西湖路口为核心向市区主干道和近郊道路幅射的纵横交错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乘车难问题基本解决。城区有石油液化气经营单位2家,用户近万户,年供气量920吨。集中供热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占市区工业产值1/4的33家热用户实现集中供热,展示集中供热、热电联产的广阔前景。
  城市公用事业是国家支持和优先发展的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公用事业全面迅速发展。但由于规划意识薄弱,某些厂矿布局不合理,造成水源污染,水质恶化;河道取砂乱挖滥采,导致河床百孔千疮,河流改道,水厂取水困难。在公用事业产品价格上,长期实行福利型低价政策,致使公用事业部门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这些问题已经或正在引起人民政府的重视,促进公用事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陆续出台,如多次调整公用事业产品价格,实行公交车辆车公里补贴,免征营业税外一切税费等。同时,采取多渠道筹集城市公用事业建设资金,为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