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桥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71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桥梁
分类号: U44
页数: 3
页码: 662-664
摘要: 本节记述了邵阳市市政工程桥梁的情况,其中包括了青龙桥、资江大桥、邵水桥、沿江桥等。
关键词: 桥梁 市政工程 邵阳市

内容

邵阳城区,旧有青龙桥跨邵水,沟通东西。历千余年,几毁几复。新中国诞生后,相继新建资江桥、邵水桥、沿江桥,跨资江,越邵水,将邵水两岸,资江南北联成一体。其中资江桥、邵水桥分别为320、207国道过境桥梁。
  青龙桥曾称东关桥、东风桥,跨邵水连接东风路和红旗路,为沟通城区商业繁华地段的主要桥梁。
  青龙桥始建于唐乾宁五年(898),初为木桥。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赵昀以邵州防御使继大统,升邵州为宝庆府。是年,改建石墩桥,称跃龙桥。因桥位在“震”,元代改为青龙桥。清道光十八年(1838)夏,一场大水,将桥墩全部冲垮。次年集资复修,历时7年,于道光二十六年竣工。民国13年(1924)6月,洪水将桥面冲毁,仅存石墩5座。当时,驻军旅长刘重威主持用船架设临时浮桥,收取过桥费以作修复桥梁费用。民国33年秋,日本侵略军犯境,邵阳即将沦陷时,国民党邵阳守军炸毁桥梁。翌年,日军败降后,邵阳县长徐君虎主持重修青龙桥。
  1950年11月,市人民政府拨出大米20万公斤,由衡阳工友营造厂中标承包修复青龙桥,龙德云工程师主持施工,1951年3月工程竣工。桥长86米,宽10米。1962年10月~1963年7月,市人委投资10.5万元进行扩修、加固,为石墩钢筋混凝土桥梁,竣工后桥宽13米。1967年青龙桥更名为东风桥。至80年代,交通拥挤,桥墩年久危损,于1992年重建,复名青龙桥。
  资江大桥跨资江,连接昭陵西路和江北路,把城区和江北工业区联成一体,为320国道过境桥梁,也是邵阳通往贵州、云南及省内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桥梁。该桥属公路部门管理,桥上路灯设施由市政工程部门管理。(参见《交通邮电志·交通篇》 邵水桥跨邵水,连接宝庆东路和宝庆中路,为207国道过境桥梁。
  1964年,邵阳地委决定兴建邵水桥。当时正在翻修红旗路,挖出原路面块石1700余立方米,用以修桥既可节约资金,又处理这些多余且无地堆放的块石。1965年9月动工兴建。并成立由石桂庭任指挥长的工程指挥部,负责工程建设。1966年7月底建成。8月1日通车,工程造价30.9万元,比原计划节约10万元,是市内架桥速度快,造价低的桥梁之一。
  [=此处为插图(市区四桥飞虹)=] 邵水桥由市设计室周海泉、唐俭森、王宝济等人设计,是境内第一座新型的五孔冷腹式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桥长115米,宽15米,其中车行道宽9米,人行道宽6米,设计荷载汽—18,拖—80。
  沿江桥位于邵水和资江的交汇处,毗邻水府庙游园,连接双清路和城北路,是邵水河上城区段的第三座桥梁。因其沿资江岸边而建,称沿江桥。
  1970年11月,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新建沿江桥,所需资金从城市建设三项费用中安排解决。12月,成立沿江桥工程指挥部。由市设计室(今市第一建筑规划勘测设计院)负责设计。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施工,1971年5月建成通车,耗资35.99万元。
  沿江桥为新颖的两墩两台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两孔45米,一孔8米,设制动墩一个。桥长120米,桥宽15米,其中车行道宽10米,人行道5米,设计荷载汽车—18,拖—80。
  其他桥梁南岳庙桥:位于邵水西岸戴家小溪入河口,连接邵水西路,原是一座步行桥。1970年9月动工改造为车行桥,1972年竣工,系石拱结构,长23米,宽7.1米。1987年改造邵水西路时,配套加宽,投资9万元,竣工后桥面宽21米,设计荷载汽—20,拖—100。步月桥:连接城北路,1955年2月,将原木桥改造成石拱桥,长6米,宽7米,投资1167元。1971年11月进行扩宽,竣工后长为8.3米,宽12.8米,其中车行道宽9米,人行道宽3.8米。洛阳洞桥:是连接塔北路的一座旱桥。1975年,修建塔北路西段道路,为便于居民行走而修建此桥,桥长10米,宽20米。三里桥:连接西湖路,1985年修建西湖路时筑建,宽42米,长49米,石拱结构,桥面为沥青路面。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