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主干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70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主干道
分类号:
TU99
页数:
6
页码:
641-646
摘要:
本节记述了邵阳城市道路主干道情况,其中包括了红旗路、东风路、东大路、昭陵西路、宝庆路、建设路、西湖路等。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道路
邵阳市
内容
1990年,邵阳城区有红旗路、东风路、东大路、昭陵西路、宝庆东路、宝庆中路、宝庆西路、建设路、西湖路9条主干道,长度23.9公里,占城区道路总长度的23%;面积61.38万平方米,占城区道路总面积的47.3%。
一、红旗路
青龙桥至西湖路。青龙桥头至南门口(大安街口)长1380米,清代以前就已形成,街道系青块石路面。宝庆府署设在街旁,时称东门街。清代称府街。民国初期,街道分段称呼,原府署大门口(简称府门口)以东称东直街,以西称西直街。民国29年(1940)1月,街分4段称呼,青龙桥西端到曹婆井称上东直街,曹婆井到府门口称下东直街,府门口到大信街口称上西直街,大信街口到大安街口称下西直街。民国37年7月,邵阳县街道工程处组织人员改造该路,铺筑块石人行道;路名复称东直街和西直街。1950年,西直街西段大信街口到大安街口长510米地段,由市政府投资大米8.5万公斤、居民自筹大米3万公斤作为费用,将青石板路面改铺成泥结碎石路面。后又将大信街口到青龙桥西端长870米的块石路面,改铺为泥结碎石路面。1964年,投资12万元,将中心路口到大安街口长780米的泥结碎石路面改铺成沥青表处路面,系邵阳城区铺筑沥青路面之始。1966年,全路改称为红旗路。1972年8月,红旗路东段(邵阳剧院以东160米)铺筑沥青表处路面,投资7万元。1979年,扩(改)建红旗路南北两侧人行道,铺筑水泥预制方块道板。1980年,红旗路自邵阳剧院到中心路口段作沥青双层表处。1985年,投资20万元,延伸红旗路西端至西湖路。从大安街到西湖路长294米,和大安街相交处宽为24米,和西湖路相交处宽为30米。1986年铺筑成灌入式沥青路面。
红旗路从青龙桥头至西湖路长1674米。青龙桥西端至中心路口宽度为26米,其中车行道12米;中心路口至大安街口宽度为24米,其中车行道10米;大安街口到西湖路宽度由24米逐渐增至30米,其中车行道宽12米。该路地处繁华地段,大安街口处日车流量为5526辆,高峰期小时车流量为787辆,车行道负载超过允许通行能力的80%。红旗路两旁人行道绿树成荫,市中心商场、盟华园等名牌老店座落街旁,大小商场、酒家鳞次栉比,“六岭春色”等名胜古迹紧临街面。
二、东风路
人民广场至青龙桥头。清代时为官道。晚清至民国初期建成街道,为青块石路面,其时分5段称呼,由东至西分别称儒林街、管乐街、驿传街、青泰街、青龙街。民国37年(1948),邵阳县街道工程处将儒林街、管乐街铺成泥结碎石路面,经费由两旁铺面受益者出资和政府拨款相结合的办法筹集。1953年,改造儒林街路面为石灰碎石路面。1959年至1961年,市政养路队重新整修全线,并铺筑成泥结碎石路面,路面宽为5米,投资4.1万元。1966年至1967年10月,全线进行扩宽、降坡,青龙街纵坡由7.5%降为3%,铺成双层沥青表处路面,宽度为10米。街名统称为东风路。1979年,与红旗路同时动工,扩宽两侧人行道,铺筑水泥预制块道板,1980年竣工。
东风路是市区东西向主干道,接青龙桥与红旗路横贯市中心,全程849米。宽度24米,其中车行道宽10米,两边人行道各宽7米。该路青龙桥头日车流量为6180辆,高峰小时车流量为1401辆,车行道负载超过允许通行能力119%。
三、东大路、昭陵西路
人民广场至火车站龙王桥为东大路,人民广场至资江桥头为昭陵西路。东大路和昭陵西路清代系官道,以今人民广场为界,以东至百寿亭段称为昭陵东路,以西称昭陵西路。民国17年(1928),修建成过境公路,系泥结石灰碎石三合土路面,昭陵东路宽度为5.5米,昭陵西路宽度为5米。1964年10月,投资13.5万元,市委、市人委领导坐阵指挥,采用民工建勤及干部职工义务劳动的办法,对道路进行扩建,汽车站地段截弯取直,百寿亭到双坡岭的纵坡由原来的5.2%降为3%。1965年9月铺筑沥青路面,宽度为10米。1966年昭陵西路更名为反帝路,昭陵东路更名为东大路。东大路沿途经过十井铺、兴隆坳、五里牌、双坡岭、百寿亭等人口较密地段。十井铺地段为市区物质仓库密集地,统配物资多在此集散进出,来往车辆在此相汇,导致经常堵车。1970年,将东大路十井铺段长200米的路面扩宽至30米,疏通了道路。1981年4月,反帝路复名昭陵西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东大路和昭陵西路作为主动脉难以适应需要。1984年5月,市人民政府决定第二次扩宽两路,成立东大路工程指挥部,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李德发任指挥长,市建委主任刘述成任副指挥长,全面进行道路扩建放样、路基土地征购和房屋拆迁等准备工作。1985年1月15日,两路扩建工程破土。是年6月,资江大桥南端至双坡岭(即昭陵西路、东大路的西段)长2500米的泥结碎石路面竣工通车;11月,投资19万元,将路面铺成2厘米厚的沥青砂石路面。次年3月,雨水季节来临,沥青砂石路面被汽车压烂。10月,重新铺筑并竣工。
东大路和昭陵西路第二次扩宽工程历时两年,将两路裁弯取直、改道降坡、路面扩宽,同步配套建设,投资1246.85万元,其中省交通厅投资占50%。省建委和邵阳市人民政府投资占50%。1988年3月,东大路和昭陵西路竣工验收,评为合格工程。
扩建后的昭陵西路长860米,宽30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人民广场到红星路口人行道宽12米,红星路口到资江桥南端人行道宽5米。昭陵西路的资江桥头日车流量为2396辆,高峰小时流量为774辆,车行道负载超过允许通行能力的21%。东大路全长6755.1米,其中人民广场到新兴路西口宽40米,为三块板式车道,沥青路面;机动车道宽14米,两条绿化隔离带宽各1米,非机动车道各宽6米,人行道12米;其余4370.1米,为宽23米的公路型的沥青路面。1990年1月,昭陵西路全部和东大路一部分(人民广场到新兴路西口段)由公路部门管理移交由市政公司管理维护,其余部分仍归公路部门管理维护。
四、宝庆路
宝庆路西起于市汽车零件厂,东至湖南汽车制造厂,包括宝庆东路、宝庆中路和宝庆西路。
宝庆中路 邵水桥西端至大安街口。宝庆路修建工程,始于宝庆中路。1955年始修邵水桥西端至邵阳地委大院(今邵阳市委)段道路,投资2.5万元,年底完成路基,系泥结碎石路面,时称城南路,长1070米,宽10米。1957年修建地委大院到大安街口段,长510米,宽7米。1976年4月,成立以市委副书记肖福良为指挥长的城南路工程指挥部,扩建大安街口到中心路口段,路面纵坡降到3%以下,长820米,车道铺筑3厘米厚的沥青砂。1979年,全线改造,并新铺筑双层沥青表处路面,投资13.93万元。1980年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南路中段更名为宝庆中路。1987年,扩建宝庆中路邵水桥西端至九井湾路口一段,长1070米。扩建工程指挥部由郭伯元任指挥长。年底铺筑灌入式沥青路面,投资40万元。宝庆中路全长1580米,车行道宽17米,邵水桥西端至中心路口宽24米,中心路口至九井湾路口宽29米,九井湾口至大安街口宽33米。
宝庆西路 大安街口至市汽车零件厂。从大安街口至飞机坪(今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段,原称城南西路,1956年3月始建,1963年完成路基,长934.4米。1971年12月,向西延伸至市汽车零件厂段泥结碎石路面竣工,长1274米。1974年,从大安街口到邵阳二纺机厂段铺筑成泥结碎石路面。1978年,城南西路全线铺筑双层沥青表处路面,投资15.3万元。1980年城南西路更名为宝庆西路。宝庆西路全长2208.3米,大安街口至西湖路段宽30米,其中车行道宽17米;西湖路至邵阳二纺机厂段宽24米,车行道和人行道各宽12米;邵阳二纺机厂至市汽车零件厂段宽18米,其中车行道宽10米。宝庆西路从始建到1990年,仅大安街口到西湖路一段铺有水泥预制块人行道板,其余路段人行道还是素土路面,下水道亦不配套,给沿线居民带来诸多不便。
宝庆东路 邵水桥东端至湖南汽车制造厂。1966年8月,邵水桥建成通车,铺筑邵水桥东端到铁砂岭路口泥结碎石路面,时称城南东路,长287.7米,为过境汽车通过市中心分流。1980年城南东路更名为宝庆东路。3月,成立宝庆路工程指挥部,市委副书记简洁中任指挥长,刘述成等人任副指挥长。6月,宝庆东路中段工程动工,投资75.5万元,规划宽42米,暂修36米;并扩建邵水桥东端至建设路段,长1087.7米,1983年完成泥结碎石路面。同时,宝庆东路东段(建设路至湖南汽车制造厂)动工,市城建局副局长姜志敏负责组织施工。规划宽度42米,暂修20米,1984年10月,完成泥结碎石路面,长3271米。1985年9月,宝庆东路的中、西段(邵水桥东端至建设路)铺筑成灌入式沥青路面,投资55万元。翌年9月,宝庆东路东段亦铺筑成灌入式沥青路面,投资230万元。
宝庆路规划从火车东站至新滩镇,全程13.4公里,1990年已建成8.15公里,该路跨越邵水河,和邵水西路、邵水东路构成立交,横贯邵石路、建设路、大安街与邵塘路、西湖路,交叉成“十”字路口。
五、建设路
东大路至液压件厂全长3810米。民国35年(1946),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乡村工业示范处在邵阳县城成立,总部设砂子坡,便修建接潭宝公路的道路,长230米,宽5米。1960年,向南延伸,辟为通往佘湖山工业区的专用道路,延伸部分称建设路,投资8万元,历时1年,铺筑成泥结碎石路面。从邵石路口到邵阳液压件厂段长3600米,宽度为7米。1963年11月,投资9.7万元,将建设路拓宽到10米。1968年,邵阳汽车东站迁至砂子坡,投资9万元,对东大路至砂子坡一段扩建,铺筑成泥结碎石路面,称为进站路,路宽9米。1977年,建设路全线铺筑沥青,路面宽5米。1981年10月,进站路(建设路)铺筑成沥青双层表处路面。进站路是邵阳汽车站客运进出的主要道路,随着城市客运量成倍增长,很难满足客运车辆通行。1986年5月,市政府采取拨款和集资的办法,投资54万元,对该路进行扩宽并降坡,仅用半年时间,便竣工通车。竣工后路长210米,宽度23.8米。该路下面为岩石,路基易存水,不适应修沥青路面,因而将原沥青路面改铺成水泥混凝土路面。1988年,进站路并入建设路统称为建设路。4月,市人民政府决定扩建建设路的邵石路口至宝庆东路一段,成立建设路、滨江路修建工程联合指挥部(滨江路到今未动工),由市建委副主任邓纯蛟任指挥长,6月24日扩建工程动工。工程由市第一建筑规划勘测设计院测量设计,市政工程公司施工,按规划(路宽42米,三块板四车道)扩建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工程扩至21米。9月12日毛路通车。至次年9月14日铺筑成灌入式沥青路面,长657.5米,车行道宽12米,西侧人行道宽6米(其中有长82米的道路人行道宽为3米),东侧人行道宽3米,工程投资150万元。9月21日,经市建委等有关单位对扩建段工程进行验收,评为合格工程。9月26日,建设路管理权移交,从东大路到宝庆东路段由市政工程公司管理维护,其余路段仍由公路部门管理维护。
六、西湖路
城北路至三里桥。始建于1985年,4月24日成立工程指挥部,市建委副主任黄春云任指挥长,朱桂生、黄津池任副指挥长。5月全面施工,年底完成泥结碎石路面。1986年9月,铺筑成灌入式沥青路面。工程由市第一建筑规划勘测设计院设计,市政工程公司第二工程队施工。从城北路至三里桥全长1823米,宽42米,系三块板四车道的南北主干线。该路与红旗路成“T”形衔接,与宝庆路成“十”字交叉,在两交叉口处建有园形交通环岛花坛。整个工程投资420万元。主要工程量填挖土石方34万立方米,砌挡墙478米,安装下水道4991米,修双拱石桥1座长49米,安砌侧平石9480米,建水井一座,征用地154亩,拆迁房屋134户,计15220平方米。
西湖路是邵阳市内唯一一次建成的次高干线。设计合理,采取综合建设,科学施工。建设与规划统一,路、管、线同步施工,修路建房紧密配合,环卫、绿化配套建设,节约建设资金,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