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经济与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67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经济与文化
分类号:
F127;G127
页数:
3
页码:
564-566
摘要:
本节记述了邵阳市瑶族人口经济与文化的情况。
关键词:
瑶族文化
瑶族经济
邵阳市
内容
一、瑶族地区经济
宋、元至明、清,瑶族迁徙或避居在境内的高寒山区,“插际为记”,耕山为主,烧畲开荒,是湘西南山区的主要开拓者。其时,瑶族社会生产力发展较快,铁制农具、水利灌溉、狩猎、采集、纺织均有较大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分化日趋明显。今隆回、城步等地瑶区出现山主、自耕农、佃农和山丁。尤其是明末到清代,汉族地主和木商大量进入瑶区,以及瑶人中极少数人变成山主,他们大肆掠夺瑶民土地,迫使大部分瑶民有的借土耕种,承受高额租赋;有的种树还山,即瑶民在一处耕种三、五年,树长成材,土地和树木均交还山主或地主,又他徙借耕,生活漂泊不定。新宁八峒和今洞口溪等地瑶区,自然条件比隆回等瑶区要好,瑶民以经营农业为主,兼营林业和副业,其生产方式、耕作方法受汉族影响较大,封建地主经济的发育与附近汉族地区相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瑶族结束受岐视,遭侮辱,政治地位低下的历史。通过土地改革,瑶民有了自己的山林田土,从千百年来的插标为记过山垦殖转入定居生活。瑶族地区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林、牧、副业迅速发展起来。自50年代起,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便在境内瑶族聚居区开展以兴修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高寒山区的生产条件。并推广农业技术,改革耕作制度,改良土壤,引进良种,提高瑶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山林、水能、草山和药材等资源也得到逐步开发。洞口溪、大屋瑶族乡是县内有名的林业基地。新宁黄金瑶族乡建有境内仅次于南山的牧场——枫木坪牧场。隆回小沙江瑶区已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盛产金银花、天麻、杜仲、白术、黄柏、苡米等的药材生产基地。在新宁麻林瑶族乡,瑶民为大局牺牲局部利益,将平坦肥沃的大圳建成水库,为境内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大圳灌区的龙头水库。境内瑶族居住在高山峻岭,道路崎岖险峻,自50年代末修通新宁至麻林的公路后,相继修通金石桥至小沙江、江口至溪、小沙江至茅坳、山门至大屋等通往瑶区的公路。至70年代,实现社(乡)社通公路,结束瑶区运输千百年来靠肩挑背负的历史。自70年代开始,境内瑶族聚居区在发展传统造纸业、编织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社队(乡镇)企业,其中洞口溪瑶族乡办有以水电站、造纸厂、木器厂、林工商公司为主体的集体企业7个,村办企业有6个,乡村企业总收入达500多万元,其中工业企业收入300多万元。该乡大江水电站、辣子洞水电站年发电量600多万度,除供本乡用电外,还与黔阳县并网,年输出300多万度。溪造纸厂生产的打字纸、双胶纸、有光纸等产品,行销省内外。
二、瑶族文化
境内瑶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口头文学极为丰富。有反映人类起源和民族来源迁徙的神话传说,有述说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故事,有寓意深刻的寓言、谚语、笑话、谜语等。瑶族无论男女老少能出口成歌。每逢节庆,常常歌声遍野;男女对唱,有时通宵达旦。民间流传的汉文手抄本《过山榜》,是瑶族民间重要的历史文献,记述了该民族的起源、姓氏由来、祖先迁徙以及有关过山耕种等内容,瑶族自称为《坪王券牒》。相传是“评王”颁发给瑶民的,是保护瑶民权利的“护身符”。带着这个文献,可以取得当地官员的允许,自由地耕山种地,不服役,不赋税,故瑶民迁徒必定携有《评王券牒》。城步兰蓉、洞口大屋等地发现的《过山榜》,还记载了瑶族盘、沈、郑、黄、李、邓、周、赵、胡、冯、蒲12姓的由来和迁徙情况,是研究瑶族民族源流、迁徙发展和历史文化的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城步黄伞、漆树田瑶族历史上曾流传有一种妇女专用的瑶字,被专家鉴定为一种语句团符号文字。瑶族有许多优美的舞蹈,如长鼓舞、采茶舞、伞舞、盘古舞等。其中长鼓舞,以两头粗中间细的长鼓为舞具边击边跳,有男女对舞和两男两女合舞等表演形式,击鼓有文武之分,文者柔美,武者粗犷,大多模仿生产、生活中的有趣动作,矫健活泼。80年代,洞口长塘瑶族舞蹈《棕包脑》还由湖南电视台拍成电视播放。瑶族民间工艺历史悠久,建筑、服饰和生活用品,都有式样别致、精致美观的图案花纹。挑花、刺绣、织锦、编织是瑶族的传统工艺。妇女挑花时,不需事先绘制图案,而在织布的经纬交织处,一针一针地挑出各种色调的图案来,充分显示瑶族妇女的艺术才华。1984年9月,反映隆回瑶族传统工艺和民族风情的《春到瑶山——隆回小沙江摄影展览》曾在北京王府井展出,受到各界好评。
瑶族学校教育发展缓慢。清乾隆年间,境内瑶区才有“或成于官”、“或捐于民”而办成的义学6所,即邵阳县隆回乡2所(今属隆回县小沙江区);武冈州2所,一在千丘田(今属洞口县长塘瑶族乡),一在荆竹坪(今属洞口县渣坪乡);新宁县2所,分别在八峒瑶区的沙洲和贺归岭。民国期间,境内瑶区亦推行乡设中心小学,保设国民小学,但校舍多为破庙废祠,校具简陋不堪。民国36年(1947),邵阳县政府曾拨专款,发展瑶民教育,在今隆回虎形山瑶区建私立开化小学。邵阳县长徐君虎两上瑶山,还带了两名品学兼优的瑶族子弟下山来县城中学就读,经费由政府资助。是年,徐因热心教育,获省教育厅嘉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境内瑶区,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乡建有初中和完小,村办有小学,方便瑶族儿童就近入学。80年代,还在武冈师范办有民族班,定点招收瑶族考生。1990年,又在隆回茅坳、新宁麻林两个瑶族乡建成两所寄宿制中心小学。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