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源流与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67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源流与分布
分类号: C95
页数: 4
页码: 551-554
摘要: 本节记述了邵阳市瑶族人口的源流与分布情况。
关键词: 源流分布 瑶族 邵阳市

内容

瑶族是湖南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其先民始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之间的尤人。春秋之后,由于连年战争,渡过长江来到洞庭湖及江西一带为生。秦汉时称“荆雍州蛮”、“长沙武陵蛮”或“盘瓠部落”。南北朝至隋唐之际被称为“莫徭”,《梁书·张缵传》记载:“有莫徭者,依山险为居。”“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此时瑶族先民逐步从游牧生活进入山伐渔猎阶段。至唐末宋初,进入农耕社会,仍过着刀耕火种的游农经济生活。其时,居住在洞庭湖沿岸的瑶族先民,也被迫分两路南迁。一路溯湘江与原已迁徙的“莫徭”在南岭诸山汇合,形成“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局面;另一路则向今湘西南,沿资水溯源而上,直达资水源头,仍叫“莫徭”或“徭人”。《宋史·蔡煜传》记载:“潭、邵间有上下梅山,其地千里,马氏以来,蛮人居之,号曰莫徭”。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蔡煜、章惇开梅山,置新化、安化县后,“莫徭”后裔广布散居资水上游的武冈军溪峒。《宋史·蛮夷二》云:“武冈军溪峒,旧尝集人户为义保,盖其风土习俗,服食器械,悉同徭人”。南宋初年,一部分瑶民“客依蛮峒”(见《宋史·蛮夷二》);一部分则“挈家远徙,官失其税”(见《宋史·蛮夷二》)。武冈峒瑶杨再兴父子,乘机兼并土地,“自建炎中侵占省地民田几二十年”(见《宋史·蛮夷二》)。武冈军所属三县,均为瑶酋占有,可官府仍按户籍课征乡户弩手之税,引起不满。杨再兴于高宗建炎末(1130)至绍兴初(1131),聚众举行武装反抗。绍兴四年(1134),湖南安抚使席益遣统制吴锡率官兵征讨,破其寨,杀千余人,对杨再兴父子实行招降。南宋的统治相对稳定后,选派武冈军守臣前往任职,允许溪峒与“省地”互市,对溪峒内部的纷争,不予介入,杨再兴亦愿归还所占省地民田。绍兴二十四年,杨再兴的儿子杨正修、杨正拱再度起兵反抗,九十团峒的瑶人起而响应,攻打武冈及全、邵、永数州。宋廷复派统制李道率官兵讨伐,双方交战数月,杨正修、杨正拱相继被俘,后被处死。这次起义持续20余年,失败后,瑶族在境内失去反抗能力,大批南迁广西一带。时居城步的赵姓瑶族便携带《评王券牒》,南迁广西恭城,而后徙转云南河口,最后迁到泰国(广西民研所姚舜安研究员考证,见《民族研究》1988年第二期。)。有的瑶民或退居深山,或讳其所出,客依、融合到苗、汉等民族之中。原徽州酋帅杨氏所领的“蛮峒”,便接受大批瑶民的“客依”,后来也被人混称为“武冈徭人”。
  自元迄明,瑶族在境内外迁内徙,连绵相继。新宁八峒的危、蒲、沈姓瑶民,系元初从广西义宁(今龙胜)、古宜(今三江)等地北徙桃盆峒花竹山一带定居。今隆回小沙江一带自古为梅山峒地,据奉姓、沈姓等族谱记载,奉、沈、蒲、刘、步、回、丁等姓花瑶,元代因受统治者的歧视和征讨,被迫离开世居的江西吉安田卢,西徙贵州,后又辗转广西桂林一带,元末再从桂林从北徙,经义宁、城步迁至今湘西南的洪江。明太祖洪武年间,从洪江迁居溆浦龙潭等地,以后更向深山密林徙进,插标为记,相继定居今隆回县西北的麻塘山、小沙江、龙坪、虎形山、茅坳等地和今洞口县大屋瑶族乡和桐山一带。新宁雷、蓝、江姓瑶民,明代洪武年间,也先后从今城步南境迁入黄崖、大绢、麻林等地。明成祖永乐年间,今洞口县溪的阳、杨、雷、蓝、李、石、覃等姓瑶民,陆续从会同、黔阳、靖州等县徙入溪一带。嘉靖、隆庆年间,广西桂林西境的古田韦银豹领导的壮、瑶民起义失败后,全州“八排瑶”的一支向北流徙今城步蓬洞一带。
  清代,瑶族在境内的分布,虽有继续向深山退避之势,但基本定型。据《皇清职贡图》记载,衡阳以南苗瑶与汉民杂处,宝庆府及武冈州所属几县,均有瑶族分布,“环纡千余里,与苗分类”。瑶民的起事、起义活动也较为频繁,康熙五年(1666)三月,城步石灰寨瑶民李癞子、沈老珰,起兵反对官绅霸占民田。在县治南郊与官兵械斗,杀死驻防千总张启凤等,伤百余人。武冈白茅陇(今属洞口县)、邵阳麻塘山(今属隆回县)两处瑶胞,亦“聚众数万,据险称兵”,声援城步。五月,黔阳县罗翁山沈怀山、克绍宇率瑶民亦向今洞口溪、宗宝、白焦、崇阳等处进攻,“远近皆惊,武冈告警”。后由沅州总兵李逢茂率兵合武冈营兵征讨,黔阳知县张扶翼等遣人入山招抚,才平息事态。康熙年间,湘南瑶民因官兵镇压和驱赶,其反抗斗争跌入低谷,一部分瑶民被迫徙移他乡,时居江华县的赵姓、盘姓瑶民,先后迁至新宁、东安接壤的山地游耕,其中一支落籍今新宁县靖位乡源水村。
  清雍正十二年(1734),城步县家浆山瑶民蒲寅山与绥宁瑶民奉老一(亦说凤老一)聚众起义,以家浆山、竹岔山为根据地,“纠众拒官兵,杀伤官吏”。次年在应声岩败城步知县蒋德重、永州千总龚作和武冈营游击蓝美林。乾隆元年(1736),宝庆协把总李如松率兵攻家浆山,又被义军处死。乾隆二年,为便于对蒲寅山义军的防御和镇压,移新化县白面巡检司至城步寨头,置寨头巡检司。四月,由襄阳总兵李琦挂帅,调靖州、宝庆、辰州、镇竿各营官兵进攻竹岔山。义军埋伏于龙开口,打死官兵300余人。六月,官兵由义军内奸引路,从家浆山攀绳而上,袭入瑶营,尽杀义军。附近瑶、苗各寨成丁男子或被杀害,或隐避他乡;妇女及其15岁以下幼儿被官军劫掠。相继在“附近省会隔越苗疆之处变卖,得价以分尝有功兵丁(见乾隆四年《谕安插城步、绥宁瑶妇子女》。)”。此举激起城步、绥宁及邻近广西的瑶、苗、侗等各族同胞普遍反对,从而导致湘桂边境乾隆年间苗、侗、瑶民大起义。
  道光十四年(1834),新宁县麻林峒瑶民蓝正樽,组织龙华会,以斋教为掩护,在瑶民中宣传反清主张。邻近八峒的城步、武冈等地瑶、苗、汉族同胞纷纷入会。道光十六年二月,蓝正樽在九龙塘称王拜将,兵分两路,从安心观与城步威溪进攻武冈州城。二十七日,蓝正樽一路义军临武冈城下,知州徐春诈降,义军直入时,伏兵四起,猝不及防,伤亡惨重,被迫退守蔡家塘。而后,蓝正樽携子琢玉逃往广西,在金秀瑶区继续从事天地会的反清活动。蓝正樽起义失败后,株连八峒瑶区,黄卜峒瑶民雷再浩毅然接过义旗,筹划再度起义。雷再浩与县人李辉、广西全州李世德等,创建“棒棒会”,在新宁及湘桂边境瑶、苗峒寨发展会员,全盛时会员近2万人。道光二十七年十月,雷再浩聚众集结黄卜峒,新宁知县李博闻知,与江忠源率官军和团练进攻征讨。雷再浩义军避其锐而南下广西,攻占全州。湘、桂两省巡抚急令调兵“会剿”,义军多次打败官兵及团练进攻,终因力量悬殊,被围困于全州。十二月,义军经殊死决战突围,返回新宁县西境,雷再浩与江忠源等作战失利,起义失败。
  清末,湖南境内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改土归流”全面推行,宝庆府及州、县与邵阳县十六瑶峒(今属隆回县),武冈州十三瑶峒、二十瑶团(今属洞口县),新宁县瑶区八峒的政治隶属关系进一步强化,瑶峒、瑶团的瑶总、峒长,不再由瑶民推举,改由州、县委派。民国时期,又废峒设乡,保、甲制度在瑶区随之建立,瑶族长期以来插标为记、耕山为业的游农经济生活更趋于稳定。
  境内的瑶族主要分布在新宁县西南境、洞口县西部与隆回县西北部;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南境和绥宁县西北部也有部分瑶族散居。1990年,新宁县有瑶族12756人,聚居在麻林、黄金两个瑶族乡和靖位乡源水瑶族村。洞口县有瑶族8473人,主要分布在溪、长塘、大屋3个瑶族乡及月溪、渣坪、桐山等地。隆回县有瑶族6151人,聚居或散居在虎形山、茅坳两个瑶族乡和小沙江镇、青山、麻塘山等乡。城步有瑶族2276人,散居在兰蓉、清源、大阳、汀坪、蓬洞、杨梅坳等乡。绥宁县有瑶族1641人,分布在联民苗族瑶族乡及金趿、水口等地。还有421人杂居在市区和武冈、邵阳、新邵等县。

附注

①②③见《宋史·蛮夷二》。 ①广西民研所姚舜安研究员考证,见《民族研究》1988年第二期。 ①见乾隆四年《谕安插城步、绥宁瑶妇子女》。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