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源流与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6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源流与分布
分类号:
C95
页数:
4
页码:
529-53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唐末宋初至1990年邵阳市苗族人口的源流与分布情况。
关键词:
苗族
源流分布
邵阳市
内容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苗族简史》载:“苗族的族属渊源,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密切的关系”。“三苗”曾活动在江、淮、荆州一带,历史上有“左洞庭右彭蠡”之称。汉代以后,除荆襄、江淮尚有一部分苗族先民居住外,大部分苗族聚居在今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武陵郡,他们与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统称为“武陵蛮”。自东汉起,由于汉王朝对武陵地区少数民族的军事征服,多次爆发“武陵蛮”的抗暴斗争。“蛮”民失利之际,便有一批又一批的人溯沅江而上,进入沅江五条主要支流地域,即五溪地区,屯结深山,凭险抗击进剿的官军。《后汉书·应奉传》记载,汉桓帝元嘉元年(151),“武陵蛮詹山等四千余人反叛,拘执县令,屯结连年,”凭险抗击窦应明所率汉军的征讨。据张雄《中国中南民族史》(1989年版)考证,詹山“屯结连年”之地当在今武冈、城步县地。说明境内西部当时已是包括苗族先民在内的“武陵蛮”的活动地方。随着武陵郡的分割,及“蛮”民大量退处沅陵以西的五溪地区,“五溪蛮”又代替“武陵蛮”这个名词,或称“武陵五溪蛮”。溯沅江而上聚居在雄溪(今巫水)流域的苗族先民的主体是“五溪蛮”的南支“雄溪蛮”。雄溪上游有9条支流,亦称“九溪”。“雄溪蛮”溯江而上,相继屯结于九溪沿岸,“山伐渔猎”。因而城步苗族《酒歌》和《款词》中,便有“苗坐九溪阳峒”之说,与郦道元《水经注·沅水》所载的“武陵有五溪……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也”相互印证。
唐末宋初,雄溪地区曾置溪峒徽州,为羁縻州,系“叙州蛮”一支的活动地方。这一带的苗族先民乘五代中原之乱,据飞山自守,史称“飞山蛮”。《宋史·蛮夷二》载:“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其辖地在今绥宁、靖州、城步及会同、通道一带,其部族除杨氏外,尚有蓝、李、潘、蒙、秦、邓等豪族,他们论功行赏,散掌州峒,并以“再、正、通、光、昌、盛、进”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主制度。在今城步、绥宁县境,有杨正修为峒酋的赤水峒(今城步杉坊),杨正绾为峒酋的东山峒(今绥宁东山),杨正款为峒酋的罗岩峒(今绥宁、通道境)。明初名将、凉国公蓝玉的先祖蓝昌见,此时与杨氏结盟,立有战功,杨氏令其世守扶城(今城步丹口乡)。南宋以后,居住今巫水流域的杨、潘、蓝、李、秦姓等“飞山蛮”后裔,在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被正式称之为“苗”。除杨氏等豪族外,唐、宋之际,还有不少苗族从江西和长江流域及洞庭湖一带先后迁至今城步、绥宁、武冈等地定居。今绥宁黄姓苗族先祖,就是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自江淮徙占、洪二州,然后落籍渠阳(今靖州),其后裔分迁到绥宁、会同等地。
元代,苗族大量迁入境内西部,逐渐成为巫水流域的主体民族。元朝末年,今湖南西南一带的苗、瑶等族人民,在吴天保、杨留总领导下,于顺帝至正六年(1346)十一月起兵反元。次年五月攻下武冈城。其后又占领辰、沅、叙、靖等州,并乘胜转战湖北,一部分义兵进入河南。至正九年反元起义失败,一部分苗兵与刘福通领导的农民军汇合;有的参加两湖徐寿辉领导的农民军;有的徙居江淮一带。祖籍城步扶城峒的明初名将、黔宁王沐英和凉国公蓝玉,其祖、父辈因参加吴天保、杨留总起义,后来徙居安徽,谪戍定远,所以《明史》载他们为定远人。元至正十六年(1356),民变四起,活跃于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农民起义军陷平江(今苏州),嘉兴紧张,元军无力应付。元廷在“策无所出”的情况下,急调世为土官的城步赤水峒“苗帅”杨通贯(赐名完者),率领所部苗兵转战于江浙一带。苗军不仅战斗顽强,而且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喜着斑斓衣饰。苗兵到江浙后,却受到元人的岐视,认为“苗蛮不当使之窥中国”,不少人因引而愤然倒戈,参加张士诚农民军。杨完者遇害后,一部分苗兵亦就地留居,逐渐融合于当地的汉族之中。元末战乱,宝庆、武冈二路的苗族,移避贵州的亦不少,后来定居于水城。同时,也有不少苗族,因战乱从外地迁居境内。今绥宁、城步苏姓苗族先祖苏昌裕,系此时携眷越枫门岭至高坪(今绥宁关峡苗族乡境)定居。今城步牛石和绥宁黄桑坪吴姓苗族亦是这一时期自江西过洞庭,上辰沅,经会同、通道,而定居于今城步、绥宁两县。
明朝初年,今城步、武冈等地有一部分苗兵由宝庆卫指挥胡大海率领,随傅友德、沐英等征戍西南。一部分被征调到贵州西部戍守,有的与当地苗族妇女通婚而落籍,其后裔留居于今晴隆、普安、郎岱、水城等地,人称“喇叭苗”,他们是被征调外出的城步等地苗族的一个分支。《郎岱县访稿》记载他们是“明初移来之楚地人”,“即古之荆蛮”。明代,城步、绥宁等地的苗族活动和起义斗争此起彼伏,从明洪武年间至弘治年间的134年中,苗民的起事、起义就达16次,其中几度形成高潮,规模较大的有正统至天顺年间的蒙能、李天保起义和弘治年间的李再万起义。英宗正统元年(1436)以蒙能为首,率广西蒙顾峒(今龙胜县境)和湖南横岭峒(今城步岩寨、长安营乡)苗民起义,一度攻下绥宁、新宁、靖州、会同等州县。到正统十四年,起义扩大到贵州黎平、天柱等地。代宗景泰元年(1450),明廷遣总兵梁瑶、参将李震领兵镇压,迫使蒙能退守广西。景泰六年二月,蒙能攻打平溪卫(今贵州境)中火枪阵亡。由“逃入苗中”的湖北麻城人李天保继为首领,蒙能之子蒙聪为帅,以城步长安坪为根据地,复与官军鏖战。直到英宗天顺四年(1460)才平息战事。此次起义和弘治时的李再万起义失败后,城步等地苗族因避祸,有不少人避居广西,今龙胜、资源等地的杨、蓝、阳、银、潘姓苗族,均是这一时期从城步徙入的。这一时期,武冈附近亦有苗人屯聚。《明史·诸王三》记载,恭王朱徽楺继其父庄王朱梗之位,寄居武冈州。景泰二年(1451),徽煣之弟徽煠谋乱,分遣家人段友洪等入苗中,“诱诸苗以银印金币,使发兵攻武冈。”新宁苗族亦杨姓居多,一支是明正统年间苗民起义领袖杨文柏的后裔,明中叶后卜居麻林等地;另一支是清代从城步下六都(今蒋坊、茅坪)经大古迁入新宁黄金等地定居。明末清初,苗族外迁内徙仍赓续不断。据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1988年云南大学出版社)载:清乾隆六年(1741),杨清保、粟贤宇率城步、绥宁苗民起义失败后,有陶、侯、黄三姓苗民为避祸经贵州松桃迁至该州的弥勒县定居。“陶”乃“逃”的谐音,使其后裔不忘起义失败后的死里“逃”生。此时,在巫水流域,苗族仍然是主体民族。《清史·高宗实录》卷七百九十载:“苗疆各属内,永州府属之江华县,宝庆府属之城步县,沅州府属之芷江县,靖州本州暨所属之通道、绥宁县,均属苗疆要区。”清乾隆《靖州志》也记载.“城步、绥宁二县山界毗连,势如合壁。城步民居十之三,苗居十之七;绥宁民居十之四,苗居十之六。”自此以后,苗族在境内的分布基本趋于定型。
城步苗族自治县、绥宁县是邵阳苗族的主要聚居区,两县所有乡、镇都有苗族聚居和分布。1990年,城步苗族自治县有苗族12.1045万人,主要聚居在县境巫水流域的清溪、蒋坊、茅坪镇、兰蓉、白毛坪、浆坪、白云洞、丹口、平林、柳寨、羊石、儒林镇和南部山区的汀坪、蓬洞、江头司、五团等24个乡(镇);县北资水源头的三水、资源、花桥、金紫、西岩镇等乡(镇)也有部分聚居区。绥宁县有苗族17.6929万人,主要聚居在关峡、长铺子、黄桑坪、蓝家、联丰、寨市、乐安铺、朝仪、东山、鹅公岭、武阳镇、双河、枫香、竹舟江、河口、麻塘等乡(镇)。其中关峡苗族乡有苗族19887人,为境内苗族人口最多的乡。武冈县有苗族5125人,主要分布在江塘乡、邓元泰镇、荆竹镇和城关镇等地。新宁县有苗族1167人,主要分布在黄金、麻林、靖位、窑市等地。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