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苗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67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苗族
分类号:
C95
页数:
22
页码:
529-550
摘要:
本章记述了邵阳市苗族人口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源流与分布、语言与习俗、经济与文化等。
关键词:
民族
地区人口
邵阳市
内容
苗族是邵阳市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990年统计,苗族有30.6825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78%。境内9县3区都有苗族聚居或杂居。巫水流域的苗族聚居区,是仅次于湘西的湖南第二大苗族聚居区。
第一节 源流与分布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苗族简史》载:“苗族的族属渊源,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密切的关系”。“三苗”曾活动在江、淮、荆州一带,历史上有“左洞庭右彭蠡”之称。汉代以后,除荆襄、江淮尚有一部分苗族先民居住外,大部分苗族聚居在今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武陵郡,他们与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统称为“武陵蛮”。自东汉起,由于汉王朝对武陵地区少数民族的军事征服,多次爆发“武陵蛮”的抗暴斗争。“蛮”民失利之际,便有一批又一批的人溯沅江而上,进入沅江五条主要支流地域,即五溪地区,屯结深山,凭险抗击进剿的官军。《后汉书·应奉传》记载,汉桓帝元嘉元年(151),“武陵蛮詹山等四千余人反叛,拘执县令,屯结连年,”凭险抗击窦应明所率汉军的征讨。据张雄《中国中南民族史》(1989年版)考证,詹山“屯结连年”之地当在今武冈、城步县地。说明境内西部当时已是包括苗族先民在内的“武陵蛮”的活动地方。随着武陵郡的分割,及“蛮”民大量退处沅陵以西的五溪地区,“五溪蛮”又代替“武陵蛮”这个名词,或称“武陵五溪蛮”。溯沅江而上聚居在雄溪(今巫水)流域的苗族先民的主体是“五溪蛮”的南支“雄溪蛮”。雄溪上游有9条支流,亦称“九溪”。“雄溪蛮”溯江而上,相继屯结于九溪沿岸,“山伐渔猎”。因而城步苗族《酒歌》和《款词》中,便有“苗坐九溪阳峒”之说,与郦道元《水经注·沅水》所载的“武陵有五溪……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也”相互印证。
唐末宋初,雄溪地区曾置溪峒徽州,为羁縻州,系“叙州蛮”一支的活动地方。这一带的苗族先民乘五代中原之乱,据飞山自守,史称“飞山蛮”。《宋史·蛮夷二》载:“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其辖地在今绥宁、靖州、城步及会同、通道一带,其部族除杨氏外,尚有蓝、李、潘、蒙、秦、邓等豪族,他们论功行赏,散掌州峒,并以“再、正、通、光、昌、盛、进”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主制度。在今城步、绥宁县境,有杨正修为峒酋的赤水峒(今城步杉坊),杨正绾为峒酋的东山峒(今绥宁东山),杨正款为峒酋的罗岩峒(今绥宁、通道境)。明初名将、凉国公蓝玉的先祖蓝昌见,此时与杨氏结盟,立有战功,杨氏令其世守扶城(今城步丹口乡)。南宋以后,居住今巫水流域的杨、潘、蓝、李、秦姓等“飞山蛮”后裔,在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被正式称之为“苗”。除杨氏等豪族外,唐、宋之际,还有不少苗族从江西和长江流域及洞庭湖一带先后迁至今城步、绥宁、武冈等地定居。今绥宁黄姓苗族先祖,就是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自江淮徙占、洪二州,然后落籍渠阳(今靖州),其后裔分迁到绥宁、会同等地。
元代,苗族大量迁入境内西部,逐渐成为巫水流域的主体民族。元朝末年,今湖南西南一带的苗、瑶等族人民,在吴天保、杨留总领导下,于顺帝至正六年(1346)十一月起兵反元。次年五月攻下武冈城。其后又占领辰、沅、叙、靖等州,并乘胜转战湖北,一部分义兵进入河南。至正九年反元起义失败,一部分苗兵与刘福通领导的农民军汇合;有的参加两湖徐寿辉领导的农民军;有的徙居江淮一带。祖籍城步扶城峒的明初名将、黔宁王沐英和凉国公蓝玉,其祖、父辈因参加吴天保、杨留总起义,后来徙居安徽,谪戍定远,所以《明史》载他们为定远人。元至正十六年(1356),民变四起,活跃于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农民起义军陷平江(今苏州),嘉兴紧张,元军无力应付。元廷在“策无所出”的情况下,急调世为土官的城步赤水峒“苗帅”杨通贯(赐名完者),率领所部苗兵转战于江浙一带。苗军不仅战斗顽强,而且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喜着斑斓衣饰。苗兵到江浙后,却受到元人的岐视,认为“苗蛮不当使之窥中国”,不少人因引而愤然倒戈,参加张士诚农民军。杨完者遇害后,一部分苗兵亦就地留居,逐渐融合于当地的汉族之中。元末战乱,宝庆、武冈二路的苗族,移避贵州的亦不少,后来定居于水城。同时,也有不少苗族,因战乱从外地迁居境内。今绥宁、城步苏姓苗族先祖苏昌裕,系此时携眷越枫门岭至高坪(今绥宁关峡苗族乡境)定居。今城步牛石和绥宁黄桑坪吴姓苗族亦是这一时期自江西过洞庭,上辰沅,经会同、通道,而定居于今城步、绥宁两县。
明朝初年,今城步、武冈等地有一部分苗兵由宝庆卫指挥胡大海率领,随傅友德、沐英等征戍西南。一部分被征调到贵州西部戍守,有的与当地苗族妇女通婚而落籍,其后裔留居于今晴隆、普安、郎岱、水城等地,人称“喇叭苗”,他们是被征调外出的城步等地苗族的一个分支。《郎岱县访稿》记载他们是“明初移来之楚地人”,“即古之荆蛮”。明代,城步、绥宁等地的苗族活动和起义斗争此起彼伏,从明洪武年间至弘治年间的134年中,苗民的起事、起义就达16次,其中几度形成高潮,规模较大的有正统至天顺年间的蒙能、李天保起义和弘治年间的李再万起义。英宗正统元年(1436)以蒙能为首,率广西蒙顾峒(今龙胜县境)和湖南横岭峒(今城步岩寨、长安营乡)苗民起义,一度攻下绥宁、新宁、靖州、会同等州县。到正统十四年,起义扩大到贵州黎平、天柱等地。代宗景泰元年(1450),明廷遣总兵梁瑶、参将李震领兵镇压,迫使蒙能退守广西。景泰六年二月,蒙能攻打平溪卫(今贵州境)中火枪阵亡。由“逃入苗中”的湖北麻城人李天保继为首领,蒙能之子蒙聪为帅,以城步长安坪为根据地,复与官军鏖战。直到英宗天顺四年(1460)才平息战事。此次起义和弘治时的李再万起义失败后,城步等地苗族因避祸,有不少人避居广西,今龙胜、资源等地的杨、蓝、阳、银、潘姓苗族,均是这一时期从城步徙入的。这一时期,武冈附近亦有苗人屯聚。《明史·诸王三》记载,恭王朱徽楺继其父庄王朱梗之位,寄居武冈州。景泰二年(1451),徽煣之弟徽煠谋乱,分遣家人段友洪等入苗中,“诱诸苗以银印金币,使发兵攻武冈。”新宁苗族亦杨姓居多,一支是明正统年间苗民起义领袖杨文柏的后裔,明中叶后卜居麻林等地;另一支是清代从城步下六都(今蒋坊、茅坪)经大古迁入新宁黄金等地定居。明末清初,苗族外迁内徙仍赓续不断。据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1988年云南大学出版社)载:清乾隆六年(1741),杨清保、粟贤宇率城步、绥宁苗民起义失败后,有陶、侯、黄三姓苗民为避祸经贵州松桃迁至该州的弥勒县定居。“陶”乃“逃”的谐音,使其后裔不忘起义失败后的死里“逃”生。此时,在巫水流域,苗族仍然是主体民族。《清史·高宗实录》卷七百九十载:“苗疆各属内,永州府属之江华县,宝庆府属之城步县,沅州府属之芷江县,靖州本州暨所属之通道、绥宁县,均属苗疆要区。”清乾隆《靖州志》也记载.“城步、绥宁二县山界毗连,势如合壁。城步民居十之三,苗居十之七;绥宁民居十之四,苗居十之六。”自此以后,苗族在境内的分布基本趋于定型。
城步苗族自治县、绥宁县是邵阳苗族的主要聚居区,两县所有乡、镇都有苗族聚居和分布。1990年,城步苗族自治县有苗族12.1045万人,主要聚居在县境巫水流域的清溪、蒋坊、茅坪镇、兰蓉、白毛坪、浆坪、白云洞、丹口、平林、柳寨、羊石、儒林镇和南部山区的汀坪、蓬洞、江头司、五团等24个乡(镇);县北资水源头的三水、资源、花桥、金紫、西岩镇等乡(镇)也有部分聚居区。绥宁县有苗族17.6929万人,主要聚居在关峡、长铺子、黄桑坪、蓝家、联丰、寨市、乐安铺、朝仪、东山、鹅公岭、武阳镇、双河、枫香、竹舟江、河口、麻塘等乡(镇)。其中关峡苗族乡有苗族19887人,为境内苗族人口最多的乡。武冈县有苗族5125人,主要分布在江塘乡、邓元泰镇、荆竹镇和城关镇等地。新宁县有苗族1167人,主要分布在黄金、麻林、靖位、窑市等地。
第二节 语言与习俗
一、语言
境内苗族使用的语言较为复杂。绥宁县东北部、城步苗族自治县清溪乡以北地区和武冈县的苗族基本上操汉语,大部分属老湘语系统,较多地保留湘语的特点。绥宁县东山、朝仪、河口、麻塘、寨市等地苗族所操的汉语方言属新湘语系统,比较接近西南官话。新宁苗族操用的语言近似苗瑶语族布努语支。
城步苗族自治县中部巫水流域和南部山区,绥宁县南部和东南部的苗族使用着两种不同的苗语。城步岩寨乡牛石(包括上排、下排等村)和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南部的苗族所操的苗语,自称“坝哪”话,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比较接近黔东方言(即中部方言),与布努语支亦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已受汉语较深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一般苗语中常见的鼻冠音声母已完全消失,声母系统大大简化,大量借用汉语词汇,借入的词语丰富了韵母的音位系统,声调仍同一般苗语,有8个。10以内的数词有苗汉两套,分别使用于不同场合;超过10以上的数词则完全采用汉语数词的说法。苗语中一般要后置的修饰语出现两种用法,老年人多采用后置的说法;青年人则采用前置的说法,或两说均可。牛石和黄桑坪苗语与城步、绥宁大部分苗族所操的苗语,以及城步、绥宁苗族讲的汉语方言,均不能通话。绥宁县东南部和城步中部、南部苗族所操的苗语,内含不少古汉语的上古音和中古音,和古楚语亦有较深的渊源,也有苗语支的某些遗存成分。与牛石、黄桑坪苗语不能通话,和城步、绥宁的汉语方言差异也很大,相互不能通话。这种苗语俗称“平话”,著名苗语专家王辅世著的《苗族简志》称之为:“在湖南城步、绥宁和广西龙胜、资源有一部分苗族操一种与当地汉语不同的汉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学博士李蓝全面考察城步、绥宁苗族语言,通过记音分析后,称其为“苗族汉语”。这种苗语的内部差异也较大,以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团、兰蓉、羊石和绥宁县关峡为中心自然形成4个土语群,4个土语群之间大体能通话。毗连城步南部的广西龙胜、资源县的苗语也能与其基本相通。依据语言特点、文化习俗和使用人口较多等因素,本志以城步五团为代表点将这种苗语进行介绍。
(一)、语音
1、声、韵、调
声母
p八布 ph怕飘 b白婆 m马术 f花发 v润犯
分飞 坡峰 盘平 尾网 开县 远肥
t地短 th天铁 d同唐 n南女 1路兰
鸟砖 出春 虫锄 耳银 连绿
ts节接 tsh秋七 dz船前 s三山 z寻十
洒祭 粗菜 绝坐 线修 是匙
tc结九 tch起唱 dZ旗穷 ɕ书 z神斜
斋蒸 处尺 桥蛇 手烧 社(~会)
k过贵 kh课考 g裙拳 ŋ矮硬 h黑活 〓行红
夹关 靠缺 叫菌 牛眼 客糠 房冯
φ五人你移约月温恶雨舌胡粮亮两右云
韵母
〓十师 i笔鱼 u路醋 y虚书
士试 飞碑 床桃 手有
æ八夹 iæ柴杀 uæ块坏
买菜 晒筛 乖怪
a马甲 ia石野 ua瓜挖
白客 车遮 挂瓦
o落短 io药丑
帽桑 唱匠
e烟姓 ie铁年 vie缺(~钱用) ye县(~长)
税淹 明天
ai该行 uai 歪外
饭冷 拐弯
ao头走 iao讲(~话)
槽斗 表(手~)
au垫 iəu六丑(怕~) vi归鬼
贵骨
əi妹醉 uai月(~亮)
碎擂 国(~家)
an蚕(~虫) ian片(尿~) uan罐(~子)
板(老~)
en心定 in京金 yn荣(光~)
亲净 鹰城 军(解放~)
aŋ冬桶 iaŋ场(赶~) unŋ王(阎~)
根凳
oŋ门木 ioŋ穷雄
龙温 用熊
ŋ人五你
说明:ye、yn、an、ian、uan、u、iao等只出现在汉语借词中。“擂”的实际读音是[1i](~钵),只有这个字把它靠在[i]上。vie、vi只出现在[k]组声母后。
声调
阴平〓35天边三粗阳平〓13人龙竹铁
上声〓33手五柱是
阴去〓44盖唱抗醉阳去〓12大饭望帽
入声〓21日六白读
说明:入声中只剩下阳入字,清入几乎都归到阳平调里去了。
2、四呼拼合关系简表
3、语音特点
与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汉语普通话比较,有以下语音特点:
在声母方面,①、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在普通话中已全部清化,古平声变成送气声母,古仄声变成不送气声母。城步苗语的平、上、入三声仍保留浊声母,但去声则基本清化,清化后仍不送气。②、中古汉语非组字在普通话中一般读[f]声母,城步苗语中,有的还读[p]声母,仍保留重唇音。③、中古汉语知庄章三母字在普通话中均是读[tε]组声母(卷舌音),城步苗语中则根据不同条件分别读成[ts]组声母(平舌音)、[tc]组声母(舌面音)、[t]组声母(舌尖中音)三种。④、中古汉语来母字在普通话中都是读[1](边音)声母,城步苗语中有的来母字则是读成零声母,如粮1o、两io、亮io等。
韵母方面,①、普通话中的鼻韵尾在城步苗语中有的是相同的鼻韵尾;有的虽同为鼻韵尾,但音质有差异;有的则无鼻韵尾。②、普通话中一些复韵母的字在城步苗语中读成相对应的单元音韵母,如买mæ、菜ts'æ'、快k'uæ'、飞pi、要y'、老du、桃du、花fa等。
声调方面,城步苗语的古今声调变化规律是:平分阴阳,上声不动,去分阴阳,清入归阳平。
(二)、词汇
城步苗语的词汇颇为丰富,因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发展变化较快,本志介绍部分极常用词语如下:
日头 ni21dao13 太阳
月光 uəi21io42 月亮
星子 se35le33 星星
云 voŋ13 云
风 poŋ35 风
动风 daŋ13poŋ35 刮风
雨 y33 雨
落雨 lo21y33 下雨
霜 so35 霜
雪 se13 雪
露水 lu42səi13 露水
动雷 daŋ13ləi13 打雷
晴 dze13 晴
阴天 in35thie35 阴天
今年 tɕi35nie35 今年
来年 læ13nie13 明年
后来 hao33nie13 后来
去年 khi44nie13 去年
前年 dze13nie13 前年
口口鸟 di13tao44te33 麻雀
牛 ŋao13 牛
沙牛 sa35ŋao13 黄牛
水牛 səi33ŋao18 水牛
猪公子 təi35koŋ35le33 公猪
猪婆 tai13 母猪
狗 kao33 狗
鸡头 tɕi35bo13 公鸡
鸡婆 tɕi35bo13 母鸡
白包 ba21po35 ①蛋、卵,②鸡蛋
饭蚊子 pai13mog13le33 苍蝇
狗虱 kao33sai13 跳蚤
飞花子 pi35fa35le33 蝴蝶
长脚蚊 d〓io13cio13morŋ13 蚊子
粮子 io131e33 旧指当兵的
米 mie33 米
高粒 ku35li42 高粱
金瓜 tɕin35kua 35 南瓜
日头花 ni21dao13fa 向日葵
树 tɕy42 树
木 mo21砍倒的树,木材
柴 dzi13 砍倒的灌木
花 fa35 花
叶 ie21 叶
草 tshu33 草
竹 təi13 竹
斋饭子 tciæ35pai42le33 便饭
早饭 tsu33pai42 早餐
半日饭 po44ni21pai42 午饭
夜饭 ia44pai42 晚餐
焦皮 +se35bi13 锅巴
盐 ie13 盐
盐糖 ie13do13 白砂塘
肉 nai44 肉
酒 tsəi44 酒
衣 i35 上衣
裤 fv44 裤子
衣裤 i35fv44 衣服、衣物
裙 goŋ13 裙子
鞋 æ13 鞋
房子 ho13le33 房子
茅厮 mao13sl33 厕所
门 moŋ13 门
床 do13 床
被 pi44 被子
碗 o33 碗
箸 ti42 筷子
碟子 die21be33 ①碟子、②盘子
洗面布 se33mie42pu13 毛巾
火炉头 ho33lu13dao13 火塘的上方
刀 tu35 刀
尺 tɕ'ia13 尺子
斧头 pu33dao13 斧子
额头 ŋa21dao13 ①头、②额头
头发 dao13pi13 头发
面 mie42 脸
眼睛 ŋai33tse35 眼睛
鼻孔 pi21haŋ35 鼻子
口 hao33 口、嘴巴
舌子 ie21le33 舌头
手 ey33手
当面骨 to35mie42kvi35 胫骨
脚 tcio13 脚
得病 dai21pie42 生病
着痧 dyio21sa35 中暑
食药 y21io35 吃药
男人 na11ŋ13 男人
妇人家 fv33ŋ13ka35 女人
客家 ha13ka35 ①汉人、②客人
先生 tshe35sai35 ①先生、②老中医生
扒子手 ba21tsl33ey33 扒手
打枪 ta33tchi033 抢劫,土匪
爸 ba21 父亲
娘 nia42 母亲
老爸 lu33ba21 伯父
满爸 mai33ba21 叔父
大 ta35 祖父
婆 bo13 祖母
口家 do21ka35 丈夫
女人 ny33ŋ13 妻子
阿大 ao35ta42 姐姐
弟 die33 弟弟
妹 məi42 妹妹
口理 naŋ35li33 儿子
女 ny33 女儿
讨女人 thu33ny33ŋ13 娶亲
出嫁 thəi33ka44 出嫁
坐月 dzo33u21 坐月子
生 sai35 生(小孩)
死呱 si33kua44 死了
着衣 dzio21i35 穿衣服
缚裤 bo21fv44 穿裤子
缚裙 bo21goŋ13 穿裙子
踏鞋 da21h13 穿鞋
洗面 se33mie44 洗脸
饥呱 ti35kua44 饿了
食饭 y21pai42 吃饭
归家 kvi35ka35 回家
眠 mie13 睡觉
望一望 mo42a44mo42 看一下
捉贼 do21dzai21 捉迷藏
学打 ho21ta33 学武术
勾腰股 kao35y35ku33 弯腰
坐 dzo33 坐
直 ti21 站
行路 hai13lu42 走路
走 tsao33 跑
打架子 ta33kao44le33 打架
串门 tai44moŋ13 串门
得知 dai21ti35 知道
怕丑 p'a44tchiu33 害羞
头上 dao3dzio33 上面
地下 tie42ha33 下面
面前 mie42dze13 前面
背底 pi44tie33 后面
中间 toŋ35kai35 中间
我 ŋa33 我
你 ŋ33 你
伊 i33 他
口子 ŋai33le33 我们
你子 ŋ331e33 你们
伊子 i33le33 他们
么个 mo44ke44 什么
口个 tcia33ko44 谁、哪个
口 ko21 这、那
乖态 kue35t'æ44 美丽、漂亮
难望 na13mo42 难看
闹热 no42ni21 热闹
牢 lu13 结实
赖汰 lai44t'ai44 脏、不洁
鬼怪 kvi33ku44 狡猾
手紧 ɕy33tɕin33 吝啬
大 ta42 大
小 si33 小
高 ku35 高
长 d〓io13 长
短 to33 短
一(十以内)a35 一(一个、一百、一千)
一(十以外)135 一(十一、一百一)
两 io33 两(两个、两百、两千)
二 ni42 二(十二、两百二)
三 sa35 三
四 si44 四
五 ŋ33 五
六 liu21 六
七 tshi13 七
八 pa13 八
九 tɕiəu33 九
十 zl21 十(十九、九十)
百 pa13 百
千 tshe35 千
万 uai42 万
(三)语法
1、词类
城步苗语的词类,按通行的词类划分方法,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指示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12类,其中的指示词汉语普通话中没有。一般苗语中的指示词比较丰富,城步苗词中只剩下指示词mi44,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于所指示的人、事、物、地之后表示不在眼前或时间久远:
ko21mi44那天(指很多天以前的“那天”);二是用在指示代词之后表示所指之物距离说话人很远(看不见),如:
ko21些识得。(眼前可见的)。
ko21些mi44识不得。(远的,甚至看不见的)。
2.句子标音示例
〔你告诉他y,他(另一个他)不在这里(说话的地点),也不在那里(远离说话地点的那个地方)〕
二、习俗
境内苗族既聚族而居,又与汉、侗、瑶等民族交错居住,在习俗上往往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既形成某些共同的特征,也有因地而异的习俗特点。
苗族寨落大多依山傍水,或在山冲,或在溪畔,小村落几户至十几户,大团寨数十户至数百户,深山峻岭亦有少数单家独户。村前寨后,喜植枫、椿、樟、梧,杂以棕榈修竹。住宅大多为木结构建筑。其中双层重檐木质卯榫结构的吊脚楼最有特色。吊脚楼下空间为牲畜圈、灰屋和厕所,一楼为住所,二楼为放置粮食等物的仓库,一般四排三间,一正一横;也有的六排五间,一正两横。一楼前面有较宽的走廊,连接中堂与横屋。走廊靠檐边装有带靠背的长条板凳。屋子的大门常开在住楼左侧,过道与走廊相通。这种住房适应山区特点:倚崖顺坡,节省地皮;离地拔起,干爽利落,通风亮气;一门出入,四周有板栅与外隔离,可防兽防盗。
苗族服饰的记载,最早见于明天启年间包汝楫撰的《南中纪闻》。其时绥宁“苗民不冠不履,男妇俱左衽佩刀。男子头插雉尾,身穿短袄,胸背两臂俱绣花。妇女头髻偏挽右傍,顶上插一银牌为饰,上衣齐腰,亦俱花绣。男妇下截只穿长裤一条。冬夏跣足”。城步苗族服饰,旧志亦有“椎髻跣足,佩刀挟弩”之称。清乾隆年间“改土归流”后,“椎髻”改为“项髻”,用丝麻青包头巾或蜡染蓝青布巾缠“大包头”,雅名“黔乌”。无论男妇均如此裹头,仅未嫁姑娘不用。清代,城步、绥宁苗族大多着无领梅条花边对襟衣或大襟左衽上衣。男裤短而宽大,镶大花边,小腿缠青色长幅绑腿,喜用布巾扎腰。妇女多着家织挑花裙,腰束宽扁织花带。童帽非常讲究,除制作精巧,刺绣细致外,还满布银饰,戴在头上,不仅银光闪烁,而且叮当有声。晚清至民国初年,苗族女子逐渐改裙为裤,男子装束亦趋汉化。
苗族地区多以大米为主食,红薯次之。新中国成立前,粮食产量低,杂粮、蕨粑亦成为半年粮。苗民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喝酒多自己酿制。常饮的有水酒、烧酒,以及连糟煮食的糯米甜酒,还有以烧酒浸泡甜酒而成的状酒等。城步南部山区及县城等地,副食以“油茶”为最。油茶不仅是迎宾待客时必备的饮食佳品,而且是饭前必食的饮料。油茶并非一般清茶,而是一种咸、苦、辛、甘、香五味俱全的茶汤,系原生的峒茶叶用水煮后,擂烂过滤,佐以食盐、葱、姜、山樟子等,烧成浓度较大的油茶汤。再加上经过油炒的又香又脆的阴米、花生、黄豆、玉米等制作而成。既能解渴,又能充饥;热天喝后能消暑解热,冬天喝后又可祛湿去寒。吃油茶时,一般要连喝四碗,象征四季平安。吃罢四碗,要将茶碗叠起来,表示领情谢意。不然,主人以为你尚未满足,就继续泡茶。若客人一次吃不了四碗,事先要向主人说明,否则视为失礼。绥宁南部苗乡亦有喝油茶习俗,制作方式较城步简单。绥宁苗乡流行万花茶,用半成熟的冬瓜皮、柚子皮、白糖、蜂糖、桂花香精等原料制成。先将冬瓜、柚子皮切成手指大小、形成不同的条条片片,再在上面雕刻各种花草鸟兽,组成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雕好的冬瓜、柚子皮,先用稀释了的石灰水浸泡,去掉生涩苦味,然后与青铜、明矾一起用文火煮沸返青,使之仍然新鲜脆嫩,待沥干水后,加适量白糖、蜂糖和桂花香精,拌合均匀,然后反复曝晒,使之透明如玉。饮用时,抓几片放进滚沸的茶水中,冲泡成浓郁香甜的万花茶。万花茶是苗民招待尊贵客人的饮料,也用它来表示男女之间的爱情。上门求婚的青年男子,如果被姑娘看中了,她奉献给青年男子的茶杯里,将有四片透明如玉的万花茶:两只“凤凰呈祥”,两朵“并蒂莲花”。如果姑娘没有中意,茶杯里则只有三朵万花茶,而且都独鸟独草,求婚者自然知趣而回。
苗族同胞质朴尚礼,乐于助人。城步、绥宁苗区,逢坳修凉亭,遇水砌跳岩。修路架桥,常由苗寨筹捐资金,苗民义务投工。并在凉亭、路边置“懒板凳”,开水井、架水笕,供过往行人歇息和饮水。岔路口常立有分路碑,指明岔道去处。乡下老者常打草鞋和备针线包挂于风雨桥头和凉亭中,以方便行人。苗族村寨无论谁家红白喜事,邻里均主动上门帮助做事,不计报酬。对孤寡老人,常送柴送水。对困难者,不登门讨债。
苗族地区在生产习俗上仍保留不少古代遗风。其中打锣挖畲和赶山猎兽、见者有份之俗最有特色。城步南部山区烧荒开畲,互相换工、帮工,相邀结队,打锣挖土。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挖土,由一名歌手在前边打锣鼓边唱山歌,给挖土者助兴鼓劲。谁落后或掉队,歌手就到谁跟前敲锣打鼓唱歌,鼓励落后者迎头赶上。城步、绥宁苗民在农闲时,常结伙上山打猎,称为“打山”、“赶山”。打猎时,先敬“梅山神”,围猎之中,一切联络均以梅筒为信号。打得猎物后,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第一枪打倒或第一刀刺中野兽者分兽头和兽皮。兽头的砍法是将兽耳向后压倒,于耳之所到之处砍断。如果为二人射中或刺死,则分第一、第二射手。项圈肉也分头圈、二圈。先寻获猎物足迹者,可得四足。其余参加围猎和在场见到的人,按人数平均分配,即使妇女抱着小孩路过见之,也要分给两份。
城步、绥宁苗族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方面,父母包办和自由选择并存,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先娶后冠,男少女长,”系父母包办婚姻的体现;“跳月求偶”、“歌语联姻”、“草标幽会”、“信物定情”,则是自由恋爱的表现形式。苗族姑娘出嫁前夕,好友都来“陪嫁”,唱《嫁女歌》,以歌来抒发离别之情,姑娘则难舍难分地“哭嫁”。其间还要吃“离娘酒”和“辞行饭”。“哭嫁”过程中,歌声情真意切,在座送嫁女宾无不掩面而泣,直至凌晨方才“出闺”。城步蓬洞一带苗族姑娘出嫁之际,还要请歌郎对唱“酒歌”,一般要唱一天一晚。全套“酒歌”分“拦门歌”、“十折歌”、“公爷进地歌”、“结亲路歌”、“三代根基歌”、“奉亲歌”、“过定歌”、“谢主家歌”、“龙船歌”9个部分,歌词有1 5000余字,均用苗语演唱。歌郎每唱完一段,大家跟着和起歌尾,悠扬悦耳,热闹非凡。唱到最后主家用一只腊鸭表示“龙船”,双方歌郎各扯一端,边扯边唱,唱赢者嬴得鸭子,意为赢得“龙船”,为酒歌中最精彩的高潮。唱完“酒歌”,迎亲队伍领着新娘,唱辞别歌回程。绥宁关峡等地苗族姑娘“出闺”,兴“踩格筛”。即出嫁姑娘将出门时,媒人用格筛托着出嫁衣裳、银饰、花鞋等,让姑娘穿戴完毕。姑娘来到中堂屋三跪三拜,拜别祖宗、父母叔婶及兄弟姐妹后,爹娘在一旁哭泣着把格筛放在一盛满谷子的斗上,出嫁姑娘站上去,便由亲兄弟(没有亲兄弟则由房兄弟)背着出门。城步南部山区还流行招郎入赘之婚俗,不仅无儿户女儿不外嫁,而且有子之家也要留下一个女儿在家“讨丈夫”。上门郎不需给女方聘金和聘礼,只要带少量礼品或不带礼品入居女家举行简单的婚礼,即成为女家之一员。上门郎常“男从女姓”,按女方姓氏和班次重新取名,享有财产继承权,同辈男女均以兄弟相称,最忌“姐夫”、“妹夫”之名。所生子女,长随母姓,次随父姓,或全随母姓。
城步、绥宁等地是较早地兴过春节而不过苗年的苗族地区。苗族同胞每年的大小节日较多,各地也不尽相同。农历三月初三,是苗家的动春节,为了祈求祖先保佑,使当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要杀猪或杀鸭子,做糯米粑粑敬祖,并接女儿女婿来娘家过节。农历四月初八,是牛生节,也是苗族的乌饭节。这一天,要给耕牛喂酒、酒糟和谷物,让耕牛歇息一天,称“四月八,牛歇轭”。这一天苗族同胞吃乌饭,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和英雄。城步、绥宁的杨姓苗族吃的是用木叶染成的乌饭,也叫黑饭,祀传说中的祖先杨文广、杨八姐(金花)。城步丹口一带的蓝姓苗族,吃的是用乌米煮成的乌饭。传说这种乌米是其祖先蓝玉被杀时头滚到田里因血染而产生的乌米。这种乌米在蓝姓氏族中世代相传,自种自食,并且要每年过节祭祖时才吃。农历六月初六,是苗族的禾蔸节。这一天,苗族同胞要杀鸭子敬五谷大神,买肉打酒,邀亲友聚会及出嫁女儿回娘家。吃饭之前要先到田边给田头社公(即五谷大神)挂青,也叫挂田青,并设酒祭奠。路遇好友也不能说话,彼此遮面而过,表示对五谷大神的虔诚。
农历九、十月间,境内苗族地区五谷收割后庆贺丰年,因地域姓氏不同过节的时间不同。城步五团等地银姓苗族在九月的“卯”日过节,逢“申”年的“卯”日为大节,因“申”年要12年才有一遇,故又叫“十二年大节”。过节时,要杀猪,打糍粑,蒸糯米酒,在节坪祭祀祖先。祭祖之后,大家才开怀畅饮,共庆丰收。城步兰蓉、白毛坪、蓬洞等地苗族则在农历十月逢“亥”之日过鼓堂节,人称“庆鼓堂”,系苗家的重大庆典。其前奏是每年农历二月逢“未”之日向祖先和诸神祈祷许愿,祈求其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待金秋收割完毕,十月第一个“亥”日,便是祭祀诸神的还愿之时,要杀猪宰牛,蒸酒做糍粑,喜庆鼓堂。一般每年一小庆,三年一大庆,以寨或数寨为单位,先推举会首,确定执事,组织全寨出动,敲锣打鼓,伴以芦笙唢呐,齐集寨坪,唱歌跳舞。祭祀活动从“请神”的“请圣歌”开始,“庆神时”喜唱“坐堂歌”、“长鼓歌”、“踩田歌”、“望日歌”、“芦笙歌”,到“送神”时诵唱“送圣歌”形成高潮。整个活动融音乐、舞蹈、祭祀为一体,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山寨情趣。在绥宁,苗民仍有“以十月为大节”过苗年,共庆丰收的习惯,以东山、鹅公岭等地最为隆重。过苗年一般是按姓氏定日期的,龙姓在十月十五,吴姓在十月十六。届时杀猪,捕鱼,打糍粑,寨中呈现一派大节景象。
第三节 经济与文化
一、苗族地区经济
境内苗族聚居的巫水流域,其社会生产关系经历溪峒原始公社制、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隋唐之际,巫水流域经过溯江而上的苗族先民披荆斩棘,辛勤耕耘,逐步得到开发,出现以“合款”相约束的峒寨。初始,峒主、寨老藉其威望管理峒寨事务;苗民除无偿耕种“公田”,负担款粮外,尚能安居乐业,没有明显阶级分化。唐宋以后,峒寨的首领逐步受到封建王朝的羁縻,他们利用权势,侵吞峒寨公田利益,日益集中峒寨土地,逐步形成豪族大姓,变成封建领主。绥宁、城步苗区的杨、李、蓝、潘、蒙、秦、邓等豪族大姓便是这一时期乘机结盟,变成领主的。他们一方面招罗部曲,占据肥田沃土;一方面开畲造田,拓宽领地。宋徽宗建中靖国至宣和年间(1101~1125),苗族蓝氏领主,率其一姓就在城步寨的白蓼洲、绿狗山、马鞍脚等处,筑堤修渠,开田4000多亩。其他蒋、向、邬、萧等姓苗族,开田也不少。土地日益集中,贫富差别日趋明显,有的领主集土官、款头于一身。身系于领主的苗民,被称为“田丁”。领主将所属的峒寨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代表部曲领有其地,世代承袭,仍称为公田,不许典卖或转让;另一部分则按人口授予田丁耕种,以维持生活。田丁不交租赋,只无偿耕种公田,平时为领主服各种劳役,战时随领主出征防卫。元末明初,绥宁、城步苗区的封建领主制经济进一步发展。明弘治年间,明廷在镇压城步李再万苗民起义之后,调整苗族政策,首次在今城步北境实施“改土归流”。开始普遍丈量苗民土地,课以粮赋,结束溪峒苗民“民不上丁,田不输赋”的历史。清乾隆年间,清廷在境内苗区进一步强化“改土归流”的措施,将参加粟贤宇、杨清保起义的苗民田产作为“叛产”没收,招募汉人堡卒耕种。并在苗区推行屯田制度,鼓励汉人前来开荒垦地。一批又一批的汉人因而进入苗区,带来封建地主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经营办法。汉族地主、商人在苗区买田、买土、买山,开发经营,催化苗区封建地主经济的全面形成。晚清至民国时期,境内苗区仍处于自给难以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大部分苗民靠租佃维生。田地租佃或通过中人签订契书,或双方口头协约。基本上采用实物地租,纳租形式单一,租额或对半分,或“东四佃六”,“东三佃七”。除租佃外,地主通过雇工和高利贷剥削苗民。高利贷多以实物形式出现,饥荒时借米,秋收后要加倍偿还。大多数苗民生活极端贫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苗民获得新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苗族聚居区一面清匪反霸,减租减息;一面开展生产自救,恢复发展生产。继而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一举砸碎千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枷锁,实现“耕者有其田”的重大社会变革。随之,又将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之路。至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苗族地区普遍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业和山区开发上,通过开展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改革耕作制度,推广农业技术,引进良种良法,施用化肥农药,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绝大部分苗民得以温饱。苗族地区广袤的森林和草山得到开发,林业、畜牧业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苗族聚居的绥宁、城步均是全省的重点林区县,绥宁县的森林覆盖率为67.7%,活立木蓄积量为1050万立方米,人均32.94立方米,居全省各县之首。在城步西南境八十里大南山上,建成南方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苗族地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以山区资源为主要原料的电力、森工、造纸、食品、建材等为支柱的地方工业体系。城步、绥宁两县先后步入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县行列。城步的南山奶粉、打字纸、考贝纸、清水冬竹笋罐头和甜酸藠头罐头,绥宁的竹艺品、绞股蓝总皂甙、绞股蓝保健茶、打字纸、羽毛球等工业产品分别荣获部优、省优产品称号,名闻遐迩。昔日交通闭塞的峒寨,如今公路通畅。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过去“羞于经商,耻于言利”的苗民,日渐步入商品经济的大潮,彻底改写了过去“商号多为外地客商,摊贩多为亦农亦商土人”的历史,不仅县城和建制镇商厦林立,贸易活跃,而且农村集镇和一些村寨也店铺参差,买卖方便。
二、苗族文化
(一)教育
境内苗区地广人稀,交通闭塞,历史上文化教育事业不甚发达。千百年来,苗族历史迁徙、村落社会、婚姻家庭、法律道德、信仰礼仪、工匠技艺、苗医苗药等历史文化,大部分是通过民间教育世代传承。既有以传授劳动生产技艺的家庭教育,也有在一定宗族、村落及峒寨内进行的大众教育,如款会教育、歌会教育、宗祠教育、堂子教育等。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绥宁赤水峒(今属城步蒋坊乡境)苗民杨再成捐资,在今城步县城创办儒林书院,延师讲业,以开民智,为湖南苗区最早的书院。随后,城步县内又相继兴办秋江、潜龙、白云、青云、凤山书院;绥宁苗区亦兴办南山、虎溪、蔚正、正业、汉章、资源等书院。城步、绥宁的县学也分别于明正德、嘉靖年间创办,但它们是科举教育的学宫,只有少量苗族子弟员额。清雍正七年(1729),绥宁县在临口办起第一所苗瑶义学。乾隆五年(1741),清廷镇压杨清保起义后,在城步扶城、拦牛、莫宜、横岭、蓬峒5峒分别兴办一所义学。乾隆十一年,绥宁县又兴办罗岩、石峄、芙蓉、半里、桑木冲5所义学。这些义学的兴办,客观上为苗族子弟创造了读书开启民智的条件。清光绪末年,废科举兴学堂,境内苗区始办新学校。至民国30年(1941),县建有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和县立中学,乡建有中心小学,保有国民小学。但家境贫困的苗族子弟,仍很难踏进学校大门。据民国38年城步县统计,全县在校的163名中学生中,苗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只有23名:在校的2390名小学生,苗族等少数民族学生353名,分别占14%、14.7%。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民族教育事业,各类学校广布苗区。自50年代开始,开展劝学运动,劝导鼓励苗族子弟入学读翻身书,减免其学费,保证他们优先入学。1957年,建立城步苗族自治县第一民族初级中学。翌年增办高中,更名为自治县第一民族中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境内苗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更快。80年代,掀起集资办学改善办学条件的热潮,苗族聚居的绥宁县率先达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木制课桌凳”的要求,是境内第一个实现“一无两有”的县,苗族村寨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全县于1986年达到普及初等级教育标准。城步苗区亦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学校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实现乡有初中、中心小学,村办有小学,即使是一些边远山区,只有几个孩子的村寨也办起了简易学校。该县于1989年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历史性任务。1990年,经省教委、省民委批准,在苗族聚居的城步清溪、金紫、岩寨、清源、五团和绥宁河口、枫木团、联民等乡办起8所寄宿制中心小学,为苗族等少数民族子弟读书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文化艺术
城步、绥宁苗族有古老、丰富的文化遗产。苗族民间文学以口头文学为主,有传说、故事、歌谣、谚语、款词、寓言、笑语、卡子、花话等多种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表达了苗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有的以远古神话为题材,如《皮肚金沙抓太阳》、《东山老人南山小妹》、《盘古开天》、《盘王的传说》、《狗取稻种》等;有的以历代英雄的反抗斗争作题材,如《飞山令公》、《李天保再世》、《李再万的传说》、《粟贤宇的故事》等。还有的讲述苗乡的风土形胜,反映苗家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和道德风尚。唱山歌是苗族同胞的一种特别爱好。无论是在紧张的劳动场所,还是轻松的闲暇,常常歌声连绵。绥宁长铺子、河口、竹舟江等地苗民,每年农历三月三有登神坡山赛歌的习惯。城步西南境山区的苗胞,每逢婚寿喜庆,兴开“歌堂”,对歌通宵达旦,甚至数天数夜。最有民族特色的是缠绵悱恻的嫁女歌和明快悠扬的贺郎歌。嫁女歌是苗家姑娘出嫁前夕在自己家唱的,姑娘的女友围一个圆圈,故又名“花园歌”。先由新娘自己哭嫁,女友伴唱,唱的是劝慰之词,歌中用“哩啦哩”衬词唱和,所以又叫“哩啦哩”,亲切优美,缠绵悱恻。贺郎歌是新娘到男家之后,由男方亲友演唱,它以旋律动人、节拍形式变化多端而闻名。著名作曲家白诚仁创作的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就是用城步苗族贺郎歌的音调为主要创作素材,其明快的曲调、悠扬的旋律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听众。1979年10月,绥宁县苗族农民作者李荣民以苗乡“歌语联姻”为题材的山歌剧《相亲亭》,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相继荣获国家文化部文学创作荣誉奖和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团结奖。境内苗族不仅能歌,而且善舞。1964年,根据城步苗乡喝油茶习俗编创的《油茶舞》,曾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大会。1980年,城步苗族舞蹈《打泥脚》,曾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并获创作、演出二等奖。吹木叶是苗家特有的一种口技吹奏形式。青年男女上山随手采摘一片柔韧的木叶,抵在嘴唇上,便可吹奏出多种山歌调,悠扬婉转,清新动听。苗族雕刻、剪贴、刺绣、挑花、银饰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苗医苗药、苗拳虎拳等传统技艺自成体系。气功、巫术亦在传统技艺中占有一席之地,往往与医术、武术结合,是有一定价值的文化遗产。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