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64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口变动
分类号: C922
页数: 6
页码: 484-489
摘要: 本章记述了邵阳市人口变动的情况,其中包括了自然变动、社会变动等。
关键词: 地区人口 人口变动 邵阳市

内容

第一节 自然变动
  民国30年(1941),境内邵阳、武冈、新宁、城步、绥宁5县共出生13075人,死亡14426人,自然负增长1351人。其它年份无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人民随着政治上翻身,经济稳定发展,生活得以改善,生育机能增强,立即出现一个生育高峰,同时自然死亡减少,自然变动幅度加大。1954~1958年,境内年均出生13.9751万人,死亡51328人,年均自然增长率24.47‰。其中1954年高达37.40‰,市区为17.63‰。1959~1961年,“大跃进”吃不饱肚子又成年累月劳累的育龄男女的生育能力大大下降,据市妇联1962年对石桥公社3个大队18~45岁成年妇女调查,妇科病患者占成年妇女的45.3%,这3个大队1959~1961年3年共生育小孩138人,死亡56人,小孩死亡率达40.6%。另据统计,这3年境内年均出生67721人,死亡48230人,年均自然增长率只5.11‰,其中1961年为—8.36‰,市区为—1.09‰。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开始好转,人口发展出现一个补偿性生育高峰。1962~1966年,年均出生17.7359万人,死亡47420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为32.33‰,其中1963年为37.61‰,市区为23.02‰,均超过1954年。1967~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社会动乱,刚起步的计划生育工作受干扰,人口自然变幅居高难下。1971~1976年(缺1967~1970年资料),年均出生15.0954万人,死亡41910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为20.82‰,其中市区为15.68‰。1977~1980年,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加之1959~1961年生育低谷期出生的人口进入婚育期,这4年,年均出生10.6455万人,死亡40151人,年均自然增长率降为11.71‰,其中1980年仅9.47‰,市区为7.29‰。1981年,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多分责任田,早婚、早育人数增多,出生率明显回升。1983年境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为14.47‰。中共邵阳地委、邵阳市委及各级人民政府下发文件,从严控制人口增长,扭转了回升局面。1981~1985年,境内年均出生11.2572万人,死亡36309人,年均自然增长率12.63‰,其中1985年,下降为8.68‰。1986后,流动人口增加,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增大,加之人们对计划生育政策所作出的某些调整理解不深,致使人口自然增长率稍有回升。1986~1990年,全市年均出生10.5970万人,死亡38502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0.35‰,其中1990年全市为15.30‰,市区为18.6‰。
  第二节 社会变动
  据对清道光《宝庆府志》记载的234个大姓统计:五代以前迁入境内的2个,五代时4个。宋代,北辽进窥中原,汉族居民大量南迁,入境姓氏达47个;宋神宗元丰初年(1078),邵州97234户中,客户占36.4%。元代入境姓氏35个。元末明初,因避兵燹、征戍,江西人入境定居姓氏多达141个。但明中叶以后,境内居民又大量迁往四川。古有“江西填湖南、湖南填四川”之说,邵阳也不例外。明末清初,南明和清军在境内反复鏖战,后吴三桂叛清,又以境内为据点,百姓深受其害,纷纷逃匿他乡。至康熙九年(1670),仅绥宁县就招回690余户。清代记载入境的大姓虽只有5个,但小支人群仍不断向境内边远山区或城镇迁徙定居,清仁宗嘉庆二十年(1815),宝庆府城3341户中,客籍户占37.8%。
  鸦片战争后,海禁打开,欧风东渐,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江西、湘乡等地人纷纷入境经商,境内居民也有迁广西、湘西等地营生的,此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惜无具体数据反映。外国人也于清末入境传教。民国21年(1932)境内有外侨32人,其中邵阳县25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外地难民曾大量入境。民国30年,邵阳、武冈、新宁、城步、绥宁5县共迁入2218户,12486人,当年境内5县还有暂住人口61261人,主要住邵阳、武冈县城,邵阳城客栈业由11家一时猛增到300余家。邵阳解放前夕,境内军官及地方豪绅有8649人去了香港、澳门、台湾或海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户籍管理加强,人口社会变动多因区域变动、工作调动、嫁娶、服役、升学、支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国家建设移民。50年代初主要是区域人口变动。1951~1952年,绥宁县划出第八区42706人入通道县,新化县划出第四区、八区、九区、十区、十一区23.95万人入新邵、隆回县(其中新邵县13.25万人,隆回县10.7万人)。1954~1957年,国家工业建设需要劳力,境内年均迁入71032人,迁出88980人,年均人口社会负增长17948人,增长率—5.76‰。1959~1966年,年均迁入72648人,迁出65290人,年均人口社会增长7358人,增长率1.98‰。其中1960年部分工厂停办,1962年调整国民经济,大批外地工人精减回家乡,加上1960~1961年双峰县、新化县向绥宁、城步移民9395人,使1960、1962年社会增长率分别达到7.08‰、9.63‰。1963年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人口迁出高于迁入,1963~1966年,年均人口社会增长率—0.39‰。1971~1979年,年均迁入73363人,迁出75078人,年均人口社会负增长1715人,增长率为—0.3‰。80年代,改革开放的政策使社会变动幅度加大。1986~1990年,年均迁入123989人,迁出90844人,年均人口社会增长33145人,增长率5.03‰。
  邵阳市区人口,1949~1950年社会变幅不大。1952~1960年,城市经济建设发展较快,人口社会变动呈连续增长趋势。其中1958年,邵阳市扩郊,从周边县划进10.85万人。1961~1964年,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精减职工,压缩城市人口,社会变动连续呈负增长趋势,其中1962年邵阳市缩郊,划出10.05万人。1965年后,国家在境内开展“三线建设”,从北京、上海、郑州等大中城市相继搬迁、新建一批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虽然同期正在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区人口仍显著增加,1969年社会净增29143人,1972年社会净增10053人,社会增长率分别高达158.7‰、46.7‰。1978年,邵阳市第二次扩郊,又划进15.83万人。1979年,上山下乡知青返城,市区社会净增9593人,社会增长率为25.6‰。80年代,商品经济发展,市区人口社会变动仍呈增长趋势。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